• 73.50 KB
  • 2022-12-31 12:31:43 发布

4月大班数学教案(修订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大班数学领域教案(第二学期)月份教育内容和要求周节数教育内容和教材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四月1、学习8、9的组成和8、9的加减,书写数字“8、9”。2、认识时钟,会看整点。3、认识球体、圆柱体。4、比较长短、远近。5、学习将实物和形体二等分。第一周1学习8的分解组成,书写数字“8”。2复习8的组成,学习8的加减。  散步时让幼儿用目测或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长短、远近;扔沙包、滚球时可比赛谁的远,谁的近等;  以游戏的方式,练习认识整点、半点;在各种活动中让幼儿区别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第二周1(1)认识时钟及钟面的基本结构。(2)观察时针、分针运转的方向及它们在运转时的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2认识球体、圆柱体;复习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第三周1学习自然测量,尝试测量物体的长短、远近。2学习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第四周1学习9的分解组成,书写数字“9”。2复习9的组成,学习9的加减。四月(第一周)活动名称:学习8的组成活动目标:1、学习8的组成,知道8的组成有7种不同的分法,能按序分合。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3、学习写数字8,掌握书写要点。培养幼儿对前书写活动的兴趣。活动重点:学习8的组成。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活动过程:一、集体活动复习7的组成---碰球今天我们来碰球,我的球和你们的球合起来是7。二、小组活动,学习8的组成 A、第一、二组,给圆点涂色。数一数,每个格子里的圆点有几个?(8个)将8个圆点分成两份,请你分一分8个圆点有几种分法,用油画棒给圆点涂色。B、第三、四组,分雪花片记录。C、印点子做记录。三、活动评价1、复习8的组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活动完成的对不对。先看看两组数合起来是不是8?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8分成两分有几种分法?你们看哪一种分合式是有序的?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请小朋友看看左边的数,下面一个总比上面一个数怎么样?左边的变成2多了1个,多的这个1是从哪里来的呢?(右边的6比7少1,左边多的那个数是右边少的那个数)请大家把分合式读一遍,以后我们都要有序的分合和记录。四、学习8的书写。1、出示数字" 8" ,说说可以表示什么?哪些人和物的数量可用8表示?2、幼儿想象" 8" 像什么?(8像葫芦娃娃。)3、老师示范并讲解书写的要点:从右上碰线到左线成半圆,拐向右下面成圆碰右线,下线、左线,在向上,在中线以上和原线相交,最后,线到右上角附近稍离起笔处为止。不封口。4、让幼儿用右手食指跟着老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动作做书空练习,以熟悉笔顺和笔划。五、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1、观察幼儿的握笔姿式、坐姿,及书写位置是否正确。2、提醒幼儿顶格、满格写。  3、提醒幼儿爱护自己的本子,保持本子干净(写错的字可由老师帮助擦去)活动名称:学习8的加减法。活动目标:1、复习8的组成,学习8的加减。2、能看图列8的算式,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3、通过游戏,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重点:学习“8”的加减。活动难点:能看图列“8”的加减算式。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小球若干活动过程:一、复习8的组成。  1、教师在黑板出示数字“8”,提问:小朋友,这是数字几呀?你们认识吗?(幼儿回答)那么你们想知道它由哪些数字组成吗?2、引出“8”的组成列式:小朋友,我们能把刚才8的组成写出来吗?  8888  /\/\/\/\  17263544  3、认读:读8的组成式。(8可以分成1和7、……)学习8的加减。教师出示教学挂图3中气球图:图上有什么?有多少?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颜色、大小、花纹的不同。教师:可以按照哪些特征将8个气球分成两份?每种特征的气球各有几个?引导幼儿讨论,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分类意见及理由,如按照气球的大小分,大的1个,小的7个。教师出示按此种特征分类的气球特征标记图,提问:你能根据气球的大小不同将分合式填写完整吗?教师:看着这个分合式,你能用这三个数字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是哪两道加法算式?引导幼儿说出算式1+7=8,7+1=8。教师:这两道算式表示分合式中的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1个大气球和7个小气球一共是8个气球,7个小气球和1个大气球一共是8个气球。教师:你能根据这个分合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是哪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幼儿说出算式:8-1=7,8-7=1。教师:这两道算式表示分合式中的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8个气球里有1个大气球,剩下的是7个小气球;8个气球里有7个大气球,剩下的是1个大气球。集体认读带标记的分合式和算式。幼儿操作活动。请幼儿按操作语完成相关活动.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活动结果,帮助幼儿理解算式与分合式之间的关系。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活动结果。四、拓展: 1、玩一玩:今天我们玩与数字“8”相关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下面我说游戏要求,8个小朋友为一组,当士兵,在让一个小朋友当长官,由长官给士兵分队,分2队去执行任务,看谁的分组方法最多,最好,并能正确说出自己分队的数字。 2、对分配有快,又好的小朋友给予奖励。——通过游戏,使幼儿掌握对数字“8”的组成和加减法,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四月(第二周)活动名称:我会认时钟活动目标:1、学习认识时钟及钟面的基本结构。2、正确区分时针、分针了解他们运转的方向及运转时的关系。3、正确认识整点。活动重点:正确认识时钟。活动难点:认识整点。活动准备: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钟一只。活活动过程:1、认识时钟,知道钟的名称及用途“小兔家开了家钟表店,里面有许多钟,有大挂钟、动物钟可热闹了。”(教师出示钟)“钟有什么用途?”(使幼儿知道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时钟)。2、观察认识钟面(教师手指钟面)“看,钟面上有什么?”(有1"12个数字,有长针和短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呢?”“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有顺序的从小到大,排着队伍)。“这两根针一样长吗?”这两根针也有自己的名字,长一点的叫分针,短一点的叫时针。3、认识整点,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 ⑴、认识整点。(出示红、黄、绿三只钟)“三只钟分针、时针分别指向哪里?”“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种。下面,老师要考考小朋友(1)出示小老鼠钟,问几点?为什么?(2)出示小狗,问几点?为什么?(3)出示小牛钟,问几点?为什么?(出示实物钟)“请小朋友看老师手里的钟,是几点钟呢?”(12点种)(教师操作)“从12点走到1点分针和时针是怎么变化的?”(一起转的,朝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从1点到2点是怎么变化的?”(教师不操作)“从2点到3点是怎么变化的?”4、看图拨时间“小兔看小朋友这么认真,请小朋友看几张照片。”(出示图片一):“早上6:00明明起床了,请小朋友拨明明起床的时间。”(个别幼儿)(出示图片二):“明明上课了,几点种在上课呢?”请幼儿拨,拨好后把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出示图片三):“明明吃午饭了,明明几点吃午饭呢?”请幼儿拨好后相互检查。(出示图片四):明明睡觉了,拨好后一起说说明明是几点睡觉的。“小兔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明明每天7:00睡觉,那我们小朋友几点睡觉呢?”分别请幼儿说,并拨一下。(教师总结)“小朋友睡觉要有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5、评聪明娃娃每组评出一个聪明娃娃,给聪明娃娃发小红花,然后一起到室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名称:认识球体、圆柱体活动目标: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知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2、复习认识各种几何图形。3、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活动重点: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活动难点:区分球体与圆柱体的基本特征,能在生活中找出相似物体。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物体若干,红色、蓝色篓子各一个。  2、球体或圆柱体的物品人手1个。   3、几何图形粘贴画(如下:)  4、礼物盒(内有图形卡片。如:各种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和椭圆形若干)5、图形袋(人手一个)6、4块桌布(每块上都有不同图形的漏洞)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  1)找出能滚动的物体。  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里有什么?它们中那些东西能滚动,那些东西不能滚动?请小朋友玩一玩、试一试,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红色篓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蓝色篓子里。2)滚一滚。幼儿人手一个球体与圆柱体进行滚动,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幼儿尝试从不同方向滚动球体与圆柱体,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球体可以像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不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分组操作活动情景创设:提前将几何图形粘贴画分别摆放在各个活动区域中,让幼儿去寻找。(1)听音乐,进入“几何乐园”。“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几何乐园真漂亮,里面有好多美丽的图画!”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几何图形粘贴画,请幼儿说出这些画各是由什么图形拼贴成的;分别说出各图形的特点。(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4、游戏:A组:数形结合延伸.((重点指导)根据提供的数字图形卡片的内容,选择同类图形,进行创意拼图。如:“5个半圆形”。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同类图形,让幼儿观察,想一想用大小不一的5个半圆形可以拼出什么,进行图形创意。B组:利用几何图形进行创意粘贴活动。(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粘贴)C组:“补桌布”活动。启发幼儿找出与空处相应的图形,填补出一块完整的“桌布”。让幼儿说说自己的作品用了什么图形,A,B组的还可以说说拼的像什么。。。 四月(第三周)活动名称:学习自然测量活动目标:1、初步掌握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2、尝试远近测量物体的长短。活动准备:1、吸管一根,塑料管一根。2、幼儿每组两种不同长短的筷子,总数与幼儿数同,粉笔若干。3、各种长短不一样的测量材料若干。(如:毛线、直尺、绳子、毛巾、铅笔、橡皮等)活动过程:一、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根管子,问:小朋友,你知道我这根管子有多长吗?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根管子有多长,小朋友你们能想出好办法吗!(启发幼儿想一想,除了用尺子量的方法)二、教师示范讲解,引导幼儿学习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吸管来量一量这根管子的长度吧,看看有几根这样的吸管长。教师示范用一根接一根的对准并叠放在线上的方式进行测量并得出结果。(教师示范,测量时,吸管的一头要对齐线的一头,然后在吸管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做为记号,第二次量时就要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量完后,就数一数一条线有几根吸管长。三、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筷子进行测量  1、小朋友,你们学会了这种方法吗!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筷子,请每人拿好一支筷子量一量你们的桌子的长边有多长。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幼儿能否将筷子对齐桌子边角,以及是否能从每一次测量处,开始第二次测量。  2、请部分讲述自己的测量结果。四、体验量桌长短(大、小)测量结果的关系教师提问: 1、刚才小朋友都用筷子测量了你们的桌子,请小朋友告诉我们桌子的长边有多长?(请不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来说一说)2、同样的桌子,你们量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那为什么量的数目不同呢?(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什么样的筷子量出来的次数少?什么样的筷子量出来的次数多?(引导幼儿说出筷子长,量出来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来的次数多)教师小结:当我们在测量时,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在测量一样物品时,要想得到一样的测量结果,就必须使用长短一样的测量工具。四、教师引导幼儿用桌子上的其他东西去量量别的物品,教师巡视、记录、指导幼儿。五、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去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进行记录。活动名称:二等分活动目标:1、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2、尝试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问题。活动准备:1、蜡光纸:圆形、正方形、心形、花边形、泡沫正方形,木棒一支。2、花生米、红豆仁、红枣、黄豆仁。3、故事挂图二张,塑料蓝若干个,小盘若干个,录音带。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课题,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拾到一个香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在闹着,狐狸大婶来了,不安好心地帮熊哥俩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提问:小朋友,假如你们碰到哥儿俩,你们愿意帮忙吗?假如老师给你们一个圆形面包,小朋友们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老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讨论: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大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2、用不同方法等分几种图形教师说:“圆形面包小朋友们都会分了,如果熊哥俩拾到的是心形面包、正方形面包、花边形的面包,小朋友们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教师提供各种图形,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素图形的各种分法。3、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集体交流,请幼儿讲述各种图形的分法,老师说:“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用同样方法让幼儿说心形、花边形的分法。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2)师生共同探讨,深入探素正方形的其他分法。教师出示正方形泡沫,操作给幼儿看,教师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中心对折,是否也能分得二等分,根据操作情况加以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明白。(3)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花边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已分出来的一米和原来的图形比(出示图形)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图形的多少?(一半)4、解决新问题。教师问:“1块面包,1块点心,小熊哥俩分着吃,每人只吃一半,如果有2块点心,2块面包,小熊哥俩分着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个苹果,哥儿俩各吃几个”?(2)分实物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帮助熊哥俩分面包、分点心,熊妈妈心里可高兴了,熊妈妈现在准备煮八宝粥给小朋友吃,可是熊妈妈说八宝粥的配料要先分成二份才能煮,小朋友,下面我们再来帮助熊妈妈分配料好吗?”(好)那我们先看一下配料里都有些什么,有红枣4颗、花生米2粒、红豆仁2粒、黄豆仁2粒,下面请小朋友们两个人一组把篮子里的配料分在两个盘子里,分的时候要注意两份一样多。教师提供配料,幼儿讨论操作,分好后教师集体提问:“小朋友,你们盘子里红枣多少颗?花生米有几粒?红豆仁有几粒?黄豆仁有几粒?好,小朋友真聪明,都分对了! 结束部分:教师:好了,聪明的小朋友们已经帮助熊哥俩把不同形状的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教会了熊哥俩二等分的知识,熊哥俩为了谢谢大家,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戏。四月(第四周)活动名称:9的分解组成活动目标:1、熟练掌握数的分解组成中两个部分数递增递减和互换规律。2、学习9的分解组成,指导9的组成有8种不同的分法。3、学习写数字“9”,掌握书写方法。活动重点:学习9的组成。活动难点:掌握数的分解组成中两个部分数递增递减和互换规律。活动准备:1、用纸剪的小兔9只、纸圈2个、纽扣9个;2、一张作业纸和一支铅笔。3、每人准备一套9的分解组成式。活动过程:1、碰球游戏,复习8的分解组成。  师:我的1球碰几球?  幼儿:你的1球碰7球。  教师继续逐次加1与幼儿碰球,幼儿则与之说出对应数量。2、学习9的分解组成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件好玩的东西,大家快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幼:纸圈、用纸剪的小兔、木板。  师:大家知道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  幼:用来做兔笼,放小兔的。  师:你们真聪明那咱们来做个游戏。  教师演示制作兔笼在木板上粘贴纸圈做兔笼和幼儿数一数小兔和兔笼各有多少?(小兔9只 兔笼2个)找一名幼儿来和老师合作,教师拿出2个兔笼放在桌子上,请幼儿把9只小兔分别放在2个笼子里。引导幼儿边放边讲,左边放1只,右边放8只。  教师示范并摆出9的分解组成式。  教师和幼儿讨论并示范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几种结论  然后让幼儿观察并找出规律(左边放的兔子数量增多,右边兔子数量减少,左边每增加一只,右边就相对减少几只但合起来的总数都是9)3、用互换规律推断出其他4组分解组成式  教师把幼儿分为四组,让幼儿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摆放出另外四组分解组成式。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启发帮助。  指名幼儿边演示边说出摆放的另外4组分解组成式。4、玩“猜纽扣”游戏教师手拿纽扣让幼儿数一数有几个,然后分放在两只手里,给幼儿看其中一只手中纽扣的数量,请幼儿猜出另一只手中纽扣的数量。5、学习书写数字9(1)出示数字9,教师说明书写要点,并和幼儿一起做书空练习。(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活动名称:礼盒中的点心活动目标:1、能结合互换、互补关系列出分合式,学习“9”在加减。2、感知、理解加减之间的互逆关系。活动重点:学习9在加减。活动难点:能结合互换、互补关系列出分合式;活动准备: 数卡1—10,分合号、加减号等,礼盒。作业纸、铅笔幼儿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出示礼盒图片:小兔买了一盒点心,你知道原来点心盒中有多少块点心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现在点心盒中剩下多少块点心?2、编应用题: 教师:你难呢过根据这幅图编一道应用题吗?鼓励幼儿说出:点心盒中有9块点心,现在还剩下7块,吃掉了几块?教师:这件事情可以用什么分合式来表示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诉进行记录,如:27V2+7=99教师:根据这道分合式,你能列出另外一道加法算式吗?鼓励幼儿列出:7+2=93、幼儿操作活动:请幼儿集体听老师的提示语,按照要求在作业纸上列出算式。教师巡回指导。请幼儿讲诉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远古先秦音乐】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都发现有远古人们活动的遗迹,但其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在每个历史阶段存在和延续的时间,有先有后,有长有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致说来属于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它们的音乐遗物证明,黄河、长江流域是中(蟹)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最早发祥地。约五千年前,各个氏族部落先后进入氏族社会晚期,音乐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属于这个时期的龙山文化、青(蟹)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乐器皆可为证。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蟹)造了原始音乐。从现存远古传说,可以看出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溶为一体,为劳动实践和氏族集体的利益服务。我国古书所载“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传说均说明它们与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有关。各个文化遗存地区出土有原始乐器,如陶埙、用禽兽肢骨制成的“骨笛”、陶角、鼍鼓及陶铎等。从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夏朝起,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关于夏文化仍在探索中。夏以后的商(约前17—前11世纪)和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0年),已是文明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音乐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出现了《桑林》、《濩》(hú音户)、《裓》(jiè音节)、《大武》等乐舞,并有更多的乐器品种出现。此外还产生了多种音阶调式,创立了十二律,已经有了绝对音高、半音观念,对旋宫转调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兴办了一些音乐教育事业。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当时列国纵横,战争频繁,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几个大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各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也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在郑、卫、宋、齐、(今河南、山东)各国,商周旧乐“雅颂”开始失去往昔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民间新乐“郑声”日益受到重视。《诗经》所载十五国“风”和二“南”、“小雅”,很多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歌或贵族的吟唱。城市中的音乐生活也很丰富,产生了不少杰出的民间歌手和器乐演奏家。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南(蟹)方楚、越、滇等地的音乐文化相当发达。大诗人屈原填词、楚国女巫祀神时唱的“楚声”——“九歌”,越国裸体女巫跪唱祭祀的铜雕,滇人祭祀时敲击的铜鼓、羊角编钟,似乎使我们看到了南国艺术特有的神韵和丰采。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理论空前活跃。见于曾侯钟的乐律铭文和《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记述了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音乐美学方面,儒家孔丘、荀卿、公孙尼重功利、重情理;道家老聘、庄周重艺术、重精神。他们的见解,对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育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一、“百兽率舞”与《奋五谷》先秦典籍《尚书》中记有“击石挝石,百兽率舞”的传说故事。大约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开始进入以渔猎为生的母系氏族社会。他们在劳动之余需要抒发和表达生活和劳动中的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狩猎时手持武器与野兽搏斗的情景,于是产生了用于祭祀以狩猎为内容的原始歌舞音乐。所谓“击石挝石,百兽率舞”,就是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近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上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其内壁上有五人一列,共三列舞人,环绕盆沿形成圆圈。下面有四道平行带纹,代表水面。盆中盛水以后,这些舞人好像在河边,摆动着身上装饰的兽尾,欢快地歌舞。从画面来看,舞者神态逼真,作育节奏的跳跃动作。它是我们了解原始社会歌舞的生动的形象资料。至于敲击的石头,最早可能是原始的石制生产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时伴奏歌舞的礼乐器。近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至今年代较早的“石磬”(图2)。它的斜上方,有一个悬桂用的圆孔,并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整体打制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还十分锐利,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我们曾将它悬挂起来敲击,仍能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测音结如表明,其音高为  大约从六、七千年前起,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我们祖先的经济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他们除狩猎以外,已经开始种植谷物和饲养家畜。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在音乐上得到相应的反映。传说在一个叫做葛天氏的氏族里,流行着一种集体歌舞。表演时,由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踏足而歌。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舞”字,写作“”或“”,像一个人两手各执一根牛尾在舞蹈,就是表现了当时人们跳舞的形象。《吕氏春秋》记载,跳这种舞蹈时所唱的歌有《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等八阕(què音缺)。其中,《奋五谷》是祝愿五谷更快地成长;《遂草木》是祈求牧草长得更加茂盛,《总禽兽之极》是希望牲畜繁殖得很多;《敬天常》和《依地德》是颂扬天和地的功德,反映先民们为了耕种的需要,对气候和土壤的重视;《达帝德》、《载民》、《玄鸟》(燕子)等,则是歌颂祖先与图腾(氏族的标志)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生死、风雨、雷电等,都不能理解。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常常在一定的季节举行种种宗教的仪式,唱歌跳舞,祈求祖先、天(蟹)地、图腾保佑他们,希望风调雨顺,免除灾难,更能够五谷丰稔,牲畜兴旺。这八首歌就是在宗教仪式上唱的。它的内容说明,农耕和畜牧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奋五谷》等乐舞在音乐上有何特点,由于年代久远,已难以查考。看来它与原始舞蹈结合紧密,可以推知节奏应是它的基本因素。曲调可能较为简单朴实,古人记载说原始歌曲“乐而无转”(《盐铁论》),其旋律性不强,是可信的。二、治水之歌一《大夏》《大夏》传说是我国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产生的著名的歌舞。  大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农田无法耕种,人民颠沛流寓。传说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舜(shún音顺)任用鲸(gǔn音滚)来治水。鲸用筑堤堵水的办法,始终不能制服洪水。后来,舜又让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用了十年时间,日夜操劳,不敢稍懈,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疏通三江五湖,凿开龙门,让洪水通畅地东流入海。洪水平息后,禹又亲自拉犁开荒,发展农业生产。人民为了欢庆治水的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把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后来就叫做《大夏》。 春秋时期,南(蟹)方的吴国(今江苏苏州一带)有一个贵族,名叫季札,非常喜爱音乐。有一次,他充当吴国使臣,到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去访问。他听说鲁国保存了很多西周宫廷中的著名乐舞,就请求参观学习。鲁国很热情地为他演出了《大夏》、《韶》等古乐和“大雅”、“小雅”、“周南”、“召南”,以及郑、卫(今河南)、豳(bin音宾)、秦(今陕西)、齐(今山东临淄)、魏(今山西)、陈(今河南、安徽一带)等国的民间歌曲“国风”。  据说《大夏》演出时,舞者每八个人站成一行,称为一“佾”(yì音义)。舞者头上戴着毛皮帽子,袒露上半身,下身穿着白色短裙。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è音月),边唱边舞,颇为质朴、粗旷。季札看后,深深地被它的内容和表演所感动,说:“真美啊!像这样勤劳而又有道德的人,除了禹,谁能比得上呢?”季札的话,虽然带有过分赞誉的成分,但也说明《大夏》的内容确与大禹治水有关。所以商周以来,它一直被奴隶主贵族用来作为祭祀山川的乐舞。  《大夏》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共分“九成”(九段),用“籥”伴奏,又称“夏籥九成”。“籥”在甲骨文里写作“”像是用数根苇竹制成的管子,周围用绳子捆扎在一起,管子上端有一个吹孔,可以吹奏发声。一个籥,可吹出数个不同的乐音。这种乐器,就是后来“萧”(排萧)的前身。《大夏》用这种乐器伴奏,比起“击石拊石”的原始乐舞来,要进步多了。不过,因其乐音较少,推想其曲调可能比较简单。 除《大夏》以外,这个时期还流传一首与禹有关的南(蟹)方民歌。据《吕氏春秋》记载,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涂山氏”氏族的女子。后来禹又到其他地方巡行,那个女子便派人站在涂山(今浙江会嵇)南麓,唱着她所作的“候人兮猗”这首情歌,等待禹的到来。这首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南(蟹)方民歌。这首歌的歌词,实际上只有“候人”两个字,即等待她的情人的意思。它可能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的爱情生活。结尾的“兮猗!”两字,是感叹词。“兮”,古音读如“啊”,“猗”与“兮”字音相同。这种结尾形式表明原始歌曲是用婉转起伏的旋律抒发其强烈的思念之情的。歌词中词语的重复,说明旋律性已逐渐成为原始音乐的重要因素。三、埙的演变和音阶的形成与发展  埙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其形状有管形、橄榄鱼形、圆锥形等多种。它们的顶端都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有若干按音孔。多为陶制品,也有骨制品。  埙的历史很悠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埙,是大约六千年前居住在今天浙江杭州湾河姆波遗址的居民使用的椭圆形无音孔陶埙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其中一个无音孔,另一有一音孔者能吹出一个小三度音程:即羽(F)与宫(bA)两个音。  据近年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众多陶埙的测音结果来看,这些陶埙的绝对音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吹出小三度昔程。就是说,都能吹出后来五声音阶中的lado(羽、宫)或misol(角、徵)两个音,它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种音阶形式。估计当时的乐曲,如《奋五谷》等,可能就是由这少数几个音组成的。  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还使用一种二音孔陶埙。这种陶埙能吹出三个音:  荆村埙义井埙    其中荆村埙吹出的音,构成一个纯五度和小七度音程;义井埙吹出的音,构成一个小三度和纯四度音程。就是说,荆村埙能吹出相当于后来G调五声音阶中的635(羽、角、徵)或D调的261(商、羽、宫)三个音。义井埙能吹出相当于G调五声音阶中的612(羽、宫、商)或C调的356(角、徵、羽)三个音。当时人们尚无绝对音高观念,因此,这两个埙实际上就是在半坡埙所吹出的小三度音程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商”音或“羽”音。它们所构成的两种三昔列,应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三声音阶。   据目前考古实物证明,埙的进一步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近年在甘肃玉门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的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葬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休呈鱼形,鱼嘴处是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测音结果表明,这些埙的绝对音高各不相同,但都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即宫、角、徵、羽四个骨干音。有的埙还能吹出fa(清角)。少数埙能吹出羽、宫、商、角四个骨干音。据此推想,当时可能至少已有上述以宫、羽为调式主音的两种四声音阶调式。  埙的基本定型,大体在晚商时期。实物有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三者埙体均呈圆锥形,有五个按音孔。测音结果表明,辉县埙与妇好埙基音相同,均为a,因此当时可能已有绝对音高的观念。从辉县埙的音阶结构来看,实际上是在甘肃埙两种四声音阶的基础上增添了两个变化音。如以a为宫,可构成宫、角、徵,羽与清羽及变宫的音阶序列;或以e为宫,可构成羽、宫、商、角与清商、清角的音阶序列。变化音的出现,说明已存在使用色彩性变音进行变化装饰或旋宫转调——改变调高转换音阶调式的可能性。  后世文献都说“商已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近年出土的殷王室妇好墓五枚一套的编铙能奏出相当于后世G调的56145的音阶结构,如果联系起来看,我国五声音阶正式形成,可能不会早于商周之际。  关于七声音阶“七音”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如果从商埙已能吹出七声结构中的某些偏音的事实来看,它的正式形成可能与“五声”相差不会太远。目前由于缺乏确证,尚难定论。  随着七声音阶的出现,牵涉到中国传统调式研究中经常遇到的新、旧音阶与清商音阶问题。旧音阶“角”、“徵”之间为“变徵”(#fa),半音位置在四度、五度和七度、八度之间;新音阶“角”、“徵”之间为“清角”(fa),半音位置在三度、四度和七度、八度之间;清商音阶“角”、“徵”之间为清角,半音位置在三度、四度和六度、七度之间(“”表示半音关系,其余均为全音):  在上述三种七声结构中,五声音阶的五个正音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这就是子产所说的“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左传·昭二十五年》)。 从现有测音材料看,辉县塌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七声结构,但是清角在火烧沟文化遗址鱼形坝已经能吹出的事实,以及清羽在辉县埙中的存在,说明上述三种七声结构都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音阶形式。 从半坡埙产生最早的一个小三度音程到晚商至春秋之际出现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其间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可见,人们对于音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四、巫与商代音乐  巫原是原始社会拥有较多知识、能歌善舞,传说能交通神人的神秘人物。  商殷的巫,与史、卜、贞等同掌占卜的职务,能替鬼神说话,影响国家的政治与国王的行动。《尚书·洪范篇》就讲到商殷的国王有疑难的事情就应该和卿士(高级贵族)、庶民(低级贵族)商量并以巫、史等所进行的“卜筮(shì音事)”定吉凶,“卜筮”的吉凶有决定行动与否的作用。占卜、祭祀时,巫常要唱歌跳舞来配合,所以巫也是商殷精通音乐与舞蹈的人。  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  商原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以玄鸟(燕子)为图腾的原始部族。夏末,已进入今河南地区居住,并在汤的领导下灭夏建立商朝。商代在盘庚迁殷前(约前16—前14世纪),尚处于刚进入早期奴隶制的阶段,从郑州二里岗等早商遗址出上的二音孔或三音孔埙看,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并不特别发达。在祭祀等重大场合,往往由巫主持表演本部族的传统乐舞《桑林》和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等等。我国古书《左传》记有一(蟹)个(蟹)故(蟹)事:公元前641年,商王室后裔宋襄公在楚丘为晋侯举行盛大的宴会,晋侯提出要看宋国祖先的传统乐舞《桑林》。这个乐舞,据说由用鸟羽化装成玄鸟的舞师与化装成先批简狄的女巫进行表演。由于它描写了筒狄吞玄鸟卵生商始租契的具体过程,因而使讲究礼法的晋侯看了十分害怕,不得不躲到房中去。商代音乐正因为带有浓厚的原始古风,而显得那么粗野离奇,荒诞不经。  商代音乐真正进入文明的盛期,是在定都安阳以后(前13—前11世纪)。出土于安阳殷墟王室墓葬的成组饰有狰狞可怖的饕餮、夔龙等纹样的各类乐器均可为证。这个时期,不仅王畿及其邻近地区,甚至一些偏远的方国,如武丁时进贡“亚弱”编铙的弜国、出有多件青铜大铙的今湖南宁乡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均已存在相当发达、既有商文化特征又有本地特色的音乐文明。  商代后期,乐器的品种已相当多样,制作工艺也很巧妙。打击乐器有多种形制的铙、铎、磬(qng音庆)和鼓等。铙与铎,最早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上制成。现存实物有陕西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的素面陶铎商代的铙均为青铜铸造,或手持演奏,或植于座上演奏。商铙因其形休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其中,单个的大铙,有人称为“庸”(yòng音拥)。卜辞中“其(置)庸,壴(鼓)于既卯”就说明这一点。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小型编铙比较常见,一般由三枚组成一套。近年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bǐ音比)辛墓中发现有五枚一套的编饶。我们曾对这套编饶进行测音,其音高大约相当于:G、A、C、F(?)、G,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大型编铙比较少见,现存实物仅见于湖南宁乡一带。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它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磬,如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纹饰瑰丽,声音悠扬。经测音,其音高为#C;,与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出土石磬音高相同。一种是编磬,一般均为三枚一套。近年在殷墟西区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是由陶土制成,故有此名。另有一种大鼓,鼓腔用木制成,外施彩绘,鼓面蒙有鼍皮,又称鼍鼓。商代的鼓有多种,一般鼓身下面有鼓座,鼓身上面有羽毛作为装饰,甲骨文中的“”字,就是它的正面形象。近年在湖北崇阳出土一件晚商至西周早期的铜制贲鼓,即是这样一种形制。此外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