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85 KB
  • 2022-05-26 19:18:00 发布

教师资格证考试《班级管理》知识点汇总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考试形式:主观题、客观题重点考点: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级管理的模式、突发问题的处理,尤其需要掌握课堂突发问题处理的原则与方法。一、班级概述1、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2、班级的历史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519)。而从现代意义上对班级进行系统论证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3、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1、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2、班集体的形成阶段初建期:组建阶段,班主任是把你的核心和动力。形成期:核心初步形成阶段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班级的核心初步形成。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成熟期:集体自主活动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自主的开展集体活动。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4、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的措施(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班主任率先垂范(2)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1)发挥班级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黑板报、墙报、专栏、班级日志、班级网络主页、班会等形式,开展问题讨论,宣导主流价值观念,使正确的集体舆论得以张扬巩固。(2)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三、班级管理概述1、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2、班级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3、班级管理的对象:班级活动中的人、事、物、时空、环境等。4、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和制度建设: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2)班级日常管理: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和学习常规管理。 (3)班级活动管理:如班务活动、学习活动、文娱活动、竞赛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4)班级教育力量管理:包括学校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等。5、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6、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1)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过渡;(2)教师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3)教师的管理方式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过渡;(4)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和提高。四、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质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时期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五、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班级建设目标是全班的行动指南。2、全面管理的原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自主参与原则。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4、教管结合原则。教育要有诲人不倦,管理要宽严适当。5、全员激励原则。激励全班每个学生。 6、平行管理原则。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六、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清楚才有的放矢。2、目标管理法。将目标分解,逐级落实,成为学生努力的诱因和内驱力。3、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要有典型性,教师要以身作则。4、情境感染法。教育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引起学生的共鸣。5、规范制约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帮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转化。6、舆论影响法。健康的集体舆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心理疏导法。通常有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知行统一,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养成习惯。七、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与班级管理(1)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2)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理论。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2、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班级管理(1)从众与逆反。从众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的一种心理状态,有顺从、服从、接纳人三种形式。逆反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或自由,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2)群体影响。在群体中,顾忌、分心、他人在场和隐蔽等因素都会引发个体的唤起状态,唤起个体完成简单任务的成绩,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也会降低复杂任务的作业成绩,产生“社会惰化作用”。 (3)冲突与和解。个体或群体感受到来自另一方不利于已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冲突令人产生不快或威胁感,但缺乏冲突也死气沉沉。矛盾双方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争执的现象为和解。3、管理学理论与班级管理(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为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对工人实行科学管理。这种科学化、标准化手段用来进行班级管理,效果更好。(2)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表明,调动工人积极性不能只靠金钱,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领导者应提高职工的满足感。班级管理也是如此。(3)群体发展阶段与高效团队理论。群体发展经过五个阶段:其一,形成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其二,震荡阶段,凸显内部冲突阶段。其三,规范阶段,凝聚力强,结构稳固。其四,执行阶段,精力用于完成任务。其五,解体阶段,善后工作成为取代业绩关注。高效团队的特征是: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统一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的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和外部的支持率。(4)情境领导理论。赫塞与布兰查德提出,成功的领导是根据下属的成熟度,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班级管理也要针对学生的成熟度来决定管理模式。 (5)全面质量管理理论。196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长菲根堡姆博士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将质量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全过程把关,全范围监控。班级管理也做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全满意,学生积极性全调动。(6)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国的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u自我超越。深刻了解自我的愿望,对现实作出正确判断,对待学习如同对待生命一般。u改善心智模式。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观点,改善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u建立共同愿景。组织能鼓舞人心、凝聚成员的共同理念。u团队学习。团队成员在一起自由交流,真正一起思考,相互激发。u系统思考。组成成员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正确行动,最重要的修炼。班级也需要经历这五项修炼。八、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1、班级管理中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2、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九、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1、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类型:(1)人际分歧。(2)打架斗殴。(3)顶撞老师。(4)恶作剧。(5)意外伤害。2、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对事不对人,公平民主处理。(3)有效性原则。善于总结引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4)可接受性原则。让学生心服口服。(5)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心态宽容,不急于下结论。3、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第二章班主任考试形式:客观题、主观题重点考点: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一、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 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责任意识体现在对小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三方面,移情能力指班主任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理解或欣赏他们的感受。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括决断力、控制力、前瞻力、影响力、感召力。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包含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4)班会活动(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班级例会:晨会、周会、民主生活会、班务会主题班会:按活动类型划分:体验型(最常见)、讨论型、表演型、叙事型、综合型按主题划分:日常主题、政治主题、阶段性主题、节日主题(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6)操行评定(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后进生的教育(重点):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3)中等生的特点:中间生,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两个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中等生的个别教育: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方矢的进行个别教育。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章班级活动考试形式:客观题,单选。历年考试较少涉及。重点考点:班级活动的类型、功能一、班级活动的概念1、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指由班级成员参加的集体活动。广义: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育计划而组织的由班级成员参加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狭义: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等。2、班级活动的特点: (1)自愿性(2)差异性(3)广泛性(4)自主性(5)灵活性二、班级活动的功能1、满足交往功能2、学习发展功能3、个性发展功能4、班集体建设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班级活动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日常性班级活动①班队会活动(常与德育有关,如高年级青春期教育,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等)②班级晨会活动③值勤活动:班级内部值勤、全校性值勤 ④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黑板报、手抄报、自创报刊、校广播电台、电视台。2、阶段性班级活动①工作型活动:如学期末先进人物评选。②竞赛性活动四、班级活动的意义1、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2、班级活动是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3、班级活动是落实学校教育宗旨的重要途径。五、班级活动的设计原则1、教育性原则。班级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发智力,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体质等。2、时代性原则。活动要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从时事中中、生产中、生活中、学习中寻找。3、多样性原则。内容可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形式可以节日晚会、演讲、竞猜、郊游等,方式可以是小组式、社团式、三五成群式等。 4、整体性原则。内容包括五育各方面,过程从酝酿、设计、准备、实施、总结等,教育力量可以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走出去,请进来,学者、企业家、英雄、先进等。5、易操作性原则。注意活动规模、活动频率、活动形式等。第四章班队活动考试形式:客观题,单选题。 重点考点:班队活动的类型。一、班队活动的含义1、班队活动、班级活动、课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更强调班级管理、政治性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等。它是课外活动。班级活动:是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有交叉部分,班队活动中非政治性的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班级活动强调班级内的全员参与,班队活动强调部分学生。班级活动包括课内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值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其目的在于素质教育。课外活动涵盖其它三种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它属于分科课程,属于教学领域。 2、班队活动的原则与班级活动原则的区别班级活动原则:教育性、时代性、整体性、多样性、易操作性。班队活动原则:教育性、针对性、自主性、多样性、计划性、生活化。(1)教育性原则。最基本原则。班级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发智力,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体质等。(2)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性格而开展活动。(3)自主性原则。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形成自主意识。(4)多样性原则。内容可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形式可以节日晚会、演讲、竞猜、郊游等,方式可以小组式、社团式、三五成群式等。(5)计划性原则。规划活动进程和活动形式等。(6)生活化原则。活动要切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三、班队活动的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2、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周会、晨会等。3、班队文艺活动:班会文艺活动最常用的是联欢会的组织。4、班队体育活动 1、班队科技活动:参观、科学兴趣小组和科学知识讲座2、班队劳动:适合于小学生的班队劳动主要有社会公益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3、班队游戏活动:依据游戏的教育目的,可把游戏氛围智力游戏和体育游戏。4、少先队活动特点:①教育性②自主性③组织性④趣味性⑤实践性⑥创造性第五章课外活动考试形式:客观题,单选题。重点考点:课外活动的特点和组织形式。一、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1、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4、社会活动:以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如拥军优属,慰问、照顾孤寡老人、残疾人,维护交通秩序,公共场所卫生清扫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和他人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5、游戏活动6、课外阅读活动7、主题活动三、课外活动的特点1、活动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活动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1、活动方法的实践性2、活动评价的综合性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个别活动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3、群众性活动:规模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际联合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⑥墙报、黑板报五、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六、课外活动管理的过程(1)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2)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3)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①配备课外活动小组辅导教师②制定辅导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辅导老师的岗位要求③提高辅导教师队伍素质(4)创设备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时间。(5)课外活动工作的评价。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