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2-12-27 12:30:48 发布

小班数学活动:圣诞老人的礼物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班数学活动:圣诞老人的礼物活动目标:1.游戏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配对,学说:一双鞋、一双袜子、一付手套等。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活动准备:1.诞老人一个;圣诞树。2.各式不同的鞋子、袜子、手套等。3.音乐:《铃儿响叮当》、《找朋友》。活动过程:一.出示圣诞老人,引出活动主题。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老人给我们准备了好多小礼物,你们想要吗?我们快去看一看吧!”2.随音乐《铃儿响叮当》入场。二.游戏:“寻找好朋友”,引导幼儿自主学习配对。1.“圣诞树上都有哪些小礼物?(鞋子、袜子)2.师出示一只鞋子与袜子,引导幼儿观察并在圣诞树上寻找配对。3.幼每人从圣诞树上拿一只鞋子或袜子作礼物,并在教室内寻找另一只鞋或袜子。4.学说:一双鞋子;一双袜子。三.手套娃娃找朋友。1.圣诞老人又送给小朋友们一个礼物:“一只手套”。2.要求小朋友们将手套戴在手上。3.跟随音乐:“找朋友”,边唱边寻找另一只手套朋友。4.学习词:一付手套。活动延伸:日常生活中的配对练习。 我的课后反思“如何才能体现教学活动中的生活化、游戏化?”自接到任务,参加到数学组并设计一节数学活动时,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毕竟,对于“数学活动”,我还是一个门外汉,真不只该如何下手。对于活动内容的选择,一开始我也考虑了许多,如:图形的认识;找动物的影子等等。可由于种种原因,都被我一一否定。眼看着第二天就要上数学活动了,可我的课仍一点头绪都没有,真是一是字——急。下午带领孩子们看图书时,我偶然看到了圣诞老人介绍,当时就心中一动,“对,就上圣诞老人动礼物吧!”主题方向确定了,接下来怎么实施呢?我就与姚晓芬、韩莉、张燕萍、李燕她们探讨,他们给我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再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节活动出来了。说实话,“一节活动我也不知是怎么上下来的。可能是我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没有与配班老师交代清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如礼物准备得不够。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孩子们无疑是感兴趣的。在配对的环节设计处理中,我就考虑到配对过程的过渡:由幼儿学习自主地配对→同伴合作的配对。在这一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理解了我的意思。在活动中,我觉得自己过度语言处理得不太到位,希望老师们能帮我多提宝贵意见,我会不断改进的。栾小慧2006.12.8 教研组活动记录班组:数学课题组记录时间:2006、12、9时间:2006、12、9活动主持人:姚晓芬参加人员:幼儿园数学老师活动内容:数学活动:《圣诞老人的礼物》执教:栾小慧丁爱萍:活动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韩莉:活动中对一双的概念应再着重强调些。陈冰:小班幼儿对一双概念的认识也应对幼儿传达这样的信息:大小是完全一样的。记录人:栾小慧 评课后的反思评课活动中,老师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从中感触多多。一、活动前的准备要充分。在这一活动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对活动前准备工作的不重视,致使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状况。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明白了这样一句话“身边无小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对一些细小问题的处理。二、迎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点内容的强调。在这一活动中,我对活动目标提出了这样一点:学说一双鞋子;一双袜子;一付手套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的不太好。老师们在评课活动中,也对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对一双特征的强调。活动设计时,我就考虑如果老师多说了是不是有点罗嗦。评课活动后,我对活动内容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在活动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对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应作适当的处理,迎合幼儿的需求。三、活动中的科学性问题的处理。其实在活动设计时,我就在想:一双、一付的定位应该是什么?要不要向孩子介绍左、右对称的关系,但如果这样一来,对小班的孩子来讲就增加了难度。所以,在活动中,我对一双的解释只对孩子们做了一个模糊性的处理。陈老师在评课时提到了这一点:如果两只样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呢?确实,在活动中这一问题我没有考虑到。看来,数学活动中牵涉到学多多科学性的问题。一节活动中我们应考虑到诸多的因素才行。栾小慧2006.12.9 数学:认识三角形执教者:栾小慧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中感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活动准备:1.长短不同的毛根若干。2.幼儿操作材料:小棍;三角形等。3.课件:“三角形在哪里”。活动过程:一.出示三根长短不一的毛根,将它们拼接成一个三角形。“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根线宝宝,它们是什么颜色?(红、绿、黑)现在三根线宝宝们手拉手围在一起站好了,变成了一个图形。”二.幼儿触摸感知三角形的角。1.“线宝宝们围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图形,你们快摸一摸,这个图形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尖尖的、……)2.向幼儿介绍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幼儿动手用小棍拼三角形。1.“你能用小棍拼出一个三角形来吗?”。2.幼儿自由动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四.看课件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课后反思:拿到这个活动的题目,我就觉得头疼。“三角形”怎么上?如何才能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绞尽脑汁后,我决定用三根线引出三角形,让幼儿感知认识三角形的边——角——生活中的三角形。活动的构想虽已成,但我觉得整个活动缺乏新意、缺乏生活化、游戏化。虽与一些老师作了探讨,但仍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修改,最后决定:“就这样上吧。”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孩子们的参与性并不强烈且孩子们在活动前都已认识了三角形,我质疑:这节活动“认识三角形”还有必要上吗?百思不得其解。 教研组活动记录班组:数学课题组记录时间:2006、12、13时间:2006、12、13活动主持人:姚晓芬参加人员:幼儿园数学老师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执教:栾小慧方素娥:生活中的三角形少,联系生活比较难上。前面也没有必要出示那么多的三角形。丁爱萍:毛根变三角形对幼儿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陈冰:也可三点连成一个三角形,幼儿的操作材料可再丰富些。李冬辉:生活中的三角形比较少,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朱丽华:可再游戏情境化些,活动的内容稍做调整会更有趣。记录人:栾小慧 评课后的反思:评课活动中,我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向老师们作了介绍,并谈了我觉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够;活动缺乏游戏性。老师们对我这一活动的争议也比较的大,都觉得要想让三角形联系生活比较的难上,同时也对我的这一活动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在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后,我觉得再回过头来,好好的设计“认识三角形”,也许会变得更生动、有趣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