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2-12-29 12:31:2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班数学分类排序教学案例研究《好玩的瓶子》活动目标: 1、学习探索按物体的高、矮、颜色进行分类排序。3、能用瓶子拼摆几种不同规律的排序。活动准备:高矮不一的怡宝牌纯净水瓶子若干(每组六个),瓶内装水,瓶盖内点上红蓝两种颜料,每小组桌上画一大一小两个红、蓝颜色的圆,活动室地上画一条长长的铁轨。(枕木红蓝相间)火车鸣笛的录音带。玩具火车一列。 活动过程:1、教师放火车鸣笛的录音并出示一辆玩具火车引出操作材料。(纯净水瓶子)师: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幼:汽车、火车。师:这列火车今天给小朋友运来了很多礼物,你们猜猜会是些什么礼物呢?幼:、苹果师:他猜的是苹果,你来猜猜是什么?幼:香蕉师:嗯,香蕉,谁再来猜猜是什么?幼:玩具师;哦,玩具,真棒,还有谁想来猜猜?……师:这些礼物就摆在你们桌上,大家看看是什么?幼:纯净水、饮料。2、引导幼儿观察桌子上摆放的纯净水瓶子有什么异同。师:小朋友看看你们桌子上摆放的纯净水瓶子有什么不同?幼:有的瓶子高。师:哦,有的瓶子高,还有的瓶子怎么样?幼:还有的瓶子矮。师:哦,还有的瓶子矮。小朋友在比比这些瓶子还有什么不同?(教师用手势提醒幼儿)幼:有的瓶子大,有的瓶子小。师:小朋友再比一比、看一看瓶子里装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幼:有的瓶子里水多,有的瓶子里的水少。师:这些瓶子里的水有颜色吗?幼:没有.3、教师引导幼儿把纯净水变出颜色。师:现在老师要变一个魔术,我要把这些没有颜色的水变成彩色的,大家注意看我是怎么变的。师:我变出了哪些颜色?幼:红色、蓝色。师:小朋友想变吗?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瓶水,我数一、二、三,大家开始变。师:谁来告诉我,你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幼:我的变成了红色,我的变成了蓝色。
3、引导幼儿按瓶子的高、矮和水的颜色进行分类。师:现在我们和这些瓶子一起来玩游戏,请每组小朋友把相同的瓶子放在同一个圆里。师:谁来告诉我,你们那一组大圆里放的是什么样的瓶子?小圆里放的是是什么样的瓶子?幼:我们大圆里摆的高瓶子,小圆里摆的矮瓶子。小圆里放的红色水瓶子,大圆里放的蓝色水瓶子……4、引导幼儿按瓶子的高、矮和水的颜色进行排序。师:现在我们和这些瓶子一起再来玩排队的游戏。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瓶子排队的?幼:矮的排前面,高的排后面。师:瓶子这样排队像什么?幼:一列火车、毛毛虫、一座桥。师:现在请小朋友把桌上的瓶子进行排队,看看那些组跟老师排的不一样。教师分组指导幼儿按瓶子的高、矮和水的颜色进行有序排序。5、引导全班幼儿按瓶中水的颜色搭一列长火车。师:我知道有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现在我们就用手中的瓶子搭一列火车,让火车送你们去看看爸爸妈妈。好吗?教室里有一条长长的铁路,请小朋友把装红色水的瓶子摆在红色枕木上,把装蓝色水的瓶子摆在蓝色枕木上。幼儿动手摆弄操作。师:火车搭好了,要出发了,谁想坐车去看妈妈?幼:我想去。师:你妈妈在那里打工?幼:在成都。7、师幼一起表演唱《火车呜呜叫》两遍。活动结束。课后研讨分析记录:一、研讨关于活动导入的简洁性问题园长:你用火车鸣笛的录音导入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以“火车鸣叫的声音”的形式导人,一方面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后面的游戏做铺垫。园长:你为什么让孩子猜礼物而不直接告诉孩子礼物是什么?在这个环节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你怎么看? 教师:我让孩子猜礼物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活动中当孩子放得很开时,我应及时把话题收回来,这样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费很多时间。
教研组成员讨论分析:对于教师的第二个问题,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其实是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在做着看似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是失落感。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所以,导入部分我们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 二、研讨关于回应的有效性问题 园长:我记录了一下,在第一环节猜礼物和第二环节观察瓶子不同点的师幼对话过程中,你重复幼儿的语言多达六次,你觉得每一次都有必要重复幼儿的回答吗? 教师: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对话过程中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回应幼儿,就出现了有意无意地重复幼儿回答的状况,习惯成自然了。 教研组成员讨论分析:教师频繁出现重复幼儿回答的原因在哪里?追根究底,一是语言贫乏,二是缺乏教育机制。教师提的第二个问题很开放,虽然这时幼儿的回答很散,教师无法预计,但教师可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如当幼儿先关注到高瓶子时,教师可随即问:“谁找到高瓶子了?举起来给我看看。”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查验证的过程。当幼儿找出高瓶子后。教师可接着问:比较一下,这些高瓶子他们又有什么不同?(有些瓶子有商标,有些没有,有些装的水多,有些装的水少。)当把有关高瓶子的问题一一解决后,紧接着教师再问:除了高瓶子,你还发现了什么样的瓶子?……这样的教学思路才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为了匆匆赶过程往往无视幼儿的反应,即使关注到了也显得回应贫乏、语言单一,只会用“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而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建,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已有经验。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有时面对幼儿的问题,可“正面发球”,直接告知;有时可以打个“擦边球”,采用侧面引导的方式。三、研讨关于整合的有机性问题 园长:你安排孩子用瓶子摆火车并表演《火车呜呜叫》这两个环节教育意图是什么? 教师:意图在于将活动与我园的县级科研课题《农村留守婴幼儿心理健康干预研究》结合起来,我班有很多留守幼儿,平时他们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这个环节,孩子们通过摆弄、表演让他们思念爸爸妈妈的情绪得以释放。 教研组成员讨论分析:从动手操作再到表演,虽然这个环节与音乐活动结合起来看似很丰富,但教师并没有
大胆放手让孩子自由的去摆弄探索发现瓶子的分类排序的规律,而是很仓促的就让孩子进行表演。可见,整合绝不是简单相加拼凑的拼盘,而是需要正确地寻找课程之间的联系点。一堂好课中的整合就如一盘菜肴。既要有主次之分。有主要领域的凸显:又要有营养素之间的合理搭配,不同领域间的有机融合;更要有共同目标的追求,让品菜的孩子吸取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