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2-12-30 12:30:08 发布

中班数学活动:“8”的聚会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班数学活动:“8”的聚会一、设计思路在中班的数学活动中,感知数量、理解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并不受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是一项重要内容。以往,常用的方法是让幼儿知道几添上1是几。如:认识数字7,常用的方法是6添上1是7。其实,5添上3也是7,8去掉1还是7。《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并把活动目标定位于1.引导幼儿不受排列影响感知数量8的物体。2.引导幼儿探索8与8以内数量的关系,初步感知8与数量9的关系。3.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以此寻求使幼儿更能理解8的意义,感知8的数量的有效途径,为以后大班学习数的组成、数的加减积累经验。整个活动以“小青蛙”请客人参加8的聚会为线索贯穿始终,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寓教育于游戏中。、二、活动准备幼儿是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动作和数学知识的协调。让幼儿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学习数的感念,建立知识结构也是《纲要》精神的体现。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发现问题的时间就有快有慢,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不同。因此,数学操作材料的提供大有讲究。本次活动我在操作材料的投放上遵循了以下原则:1.多样化原则:小组活动的内容多样化可使幼儿获得多种感性经验,也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2.层次性原则:可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围绕活动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1. 帮助小动物穿上美丽的衣裳。要求幼儿看衣服上的图形数量,涂上相应的颜色。2.把数量9的食物变成数量8,依次建立9去掉1是8的感念。3.把不满8的食物添满8,7添上1是8,6添上2是8,而5、4分别要添上3和4才是8,以此形成概念几添上几是8。通过三组的活动,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三、活动过程1.复习7以内的数量,并能数物对应 (1)出示小青蛙家环境的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通过说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让幼儿数物对应,不仅达到了复习7以内的数量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观察环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都能积极观察,大胆响亮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气氛非常活跃,蕴藏在画面中的数量都被幼儿一一发现)。(2)游戏:小青蛙学跳水教师出示数字3,小朋友边念儿歌“3只青蛙3张嘴,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边跳三下。(此游戏要求幼儿看数字做动作,引导幼儿通过运动觉来表现对7以内数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既激发了兴趣,又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游戏中,有的幼儿边跳边数数,有的幼儿边跳边用手指记数,而有的幼儿已经能在心里默默的数数了,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2.感知数量8的物体,初次探索8与8 以内数量的关系以小动物做客的形式展开活动:小青蛙8岁生日到了,准备举办一次8的聚会,必须是8只动物才可以先进去吃蛋糕。一起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几只?谁的数量是8,可以参加8的聚会?怎样帮助不满8的动物变成8?好所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小动物的?(几添上几是8?)(请数量是8的动物先进去作客,让幼儿感知数量8,然后通过设置障碍:不是8的动物不能进去,进而引导幼儿帮助这些动物,使他们变成8,既提高了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让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起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了幼儿同伴群体这一资源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在集体面前探索,并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当示范的小朋友做对时,大家一同为他鼓掌,当稍有差错时,其他小朋友又踊跃地要求帮助他,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3.小组操作教师介绍操作规则:小青蛙的生日舞会就要开始了,要请小朋友帮三个忙。 (1)帮助小动物穿上美丽的衣裳。要求幼儿看衣服上的图形数量,涂上相应的颜色。(2)把数量不满8的食物添满8。(3)把数量是9的食物变成8。(《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集体活动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探索欲望,而小组活动给每个幼儿都提供的探索的机会,小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另外,在数学活动中,为使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同一知识内容,可选择多样的材料组织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幼儿尽可能地尝试,参与每一组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求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大多数幼儿都参与了三组的活动内容,点点小朋友是个数概念方面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对他进行了跟踪观察,他先参加了第一组的活动,他边涂边数,涂完了一个就数一次,直到与数量对应为止;接着他又参加了第二组的活动,他选择的是把6个橘子变成8的材料,只见他先数了数,说有6个橘子,然后拿了贴了一个橘子,又数了一遍,发现不满8,接着又贴了一个橘子,同时又数了一遍,数到8后他开心地笑了,跟旁边的小朋友说:我做对了,这里有8个橘子。当我问他是怎么做的时,他却不能完整地讲述他的操作过程,他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还缺乏自我意识。)4.活动评价出示幼儿完成的操作材料,说说自己帮助了什么?是怎么帮助的?(在小组活动和评价中,我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再加以总结是为了帮助幼儿整理、归纳已获得的感性经验,使其达到意识的层次。)(在这个环节中,大部分幼儿能完整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但也有一些幼儿需要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完整地表达,这说明幼儿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因人施教。)四、活动反思 活动的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活动材料的投放具有层次性,尊重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整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充分调动的幼儿的参与兴趣,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加强分层指导策略的研究,这样就更有利于每个幼儿的发展,使幼儿通过个性化地参与学习,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