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3-01-02 12:30:1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10篇正文(1)大班数学教案《有用的统计》含反思活动目标: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2.认识并掌握条形统计图的计数方法,知道用条形图进行统计更清楚。3.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记录纸每组两份,每份4张;记号笔2.4个橱子内摆放4种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1.交代任务,进行记录。师:“又到了超市需要进货的时候,请你们来帮经理统计每个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幼儿分组统计商品并记录,教师指导。38
2.交流分享统计结果。师:“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你统计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小结:你们用了数字、表格、画点点的办法,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商品最多,哪种商品最少。二、尝试用条形图涂色的办法进行第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1.介绍条形统计图和记录方法。师:这也是一个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有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下代表统计什么东西,纵坐标上的刻度代表统计的数量。如果统计出来苹果有2个,那么就画两个格子。2.师幼共同完成一份条形统计图3.再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师: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小结:用条形图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货架上哪种东西最多,哪种东西最少4.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商品。38
三、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时候会见到统计图。教学反思: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2)大班数学教案《6的组成》含反思活动设计38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过了《5以内各数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活动所运用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记忆和训练。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之重要和有趣。”找了在计算教学中有丰富经验老教师讨教,他们给我建议是: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细细研读他们给我的建议,回忆着以前听过的优秀计算活动,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也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活动目标1、使幼儿知道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1和5,2和4,并知道它们合起来是6。2、培养幼儿归类的能力。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1、教师用具:6个小熊2、幼儿用具:(雪花片,吹塑圆片),作业单,铅笔人手各一份。活动过程1、复习5的组成玩碰球游戏2、教学6的组成⑴请幼儿观察小熊特征。⑵请幼儿根据小熊特征分类。38
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分合,知道两队调换合起来是6。教师小结6的分解3、分圆形图片,练习6的组成。⑴教师提示幼儿象刚才分小熊站队那样分。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4、玩“捉迷藏”的游戏⑴、请6名幼儿藏好,请几个站起来。⑵、幼儿说出藏了几个,并引导说出6的分发。课后反思: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3)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先后》含反思活动目标:1、学习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出序列,感知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38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种子发芽、早晚的变化、洗手、脱衣服睡觉等图片若干。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导入课题,讲一讲生活中的先后事件,引起幼儿兴趣。1、师:小朋友早上起床了先要做什么?后要做什么呢?幼:先要洗脸、刷牙,后吃早餐。2、师:去上幼儿园,来到幼儿园里我们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幼:先向老师问好,去区角玩游戏、收玩具、最后跟老师去做早操。3、师:吃点心了我们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幼:先洗手、后吃点心。38
小结:小朋友刚刚我们说了很多平时做事情的先后顺序,知道我们做事都有先后顺序。(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先后。二、幼儿分组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时间与事件先后的理解。1、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师: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有先后顺序。种子发芽长出两片叶子长出许多叶子。2、幼儿分组操作,根据图片内容的先后排序。师: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准备了一些生活及自然变化的图片,请小朋友给图片排序。3、分享交流,教师评价。师:小朋友为故事图片排好了序列,来看看你们是怎样排序的。师:这组的小朋友你们是怎样给洗手的顺序排序的?幼:我们是根据老师教我们的洗手方法来排序的。师:这组的是从早到晚的变化排序,你们是怎样排序的?幼:我们是看从太阳到月亮来排序。师:这组的小朋友你们是怎样排序的。幼:我们是先起床再穿衣服排序。4、教师小结。38
在这次活动中都学会了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会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序。三、结束部分。小朋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可见的先后顺序,请你说说还有那些?妈妈炒菜的时候是先洗菜、切菜最后拿去炒好的。 教学反思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容积守恒》含反思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容积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容积守恒问题。3、乐意参加讨论和交流,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准备:38
1、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杯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若干。2、蜜蜂胸卡(红、黄、蓝、绿、橙),《小蜜蜂》视频资料,圆形吸铁若干。活动过程:一、游戏“蜜蜂采蜜”引入活动主题。(幼儿根据胸卡的颜色分别到不同的地方“采花蜜”)二、幼儿操作探索活动1、将各组的蜂蜜放在一起观察并讨论:(1)哪组小蜜蜂采的蜂蜜最多,为什么?(2)出示记录表,幼儿自由选择项目进行投票。(3)想一想用什么最好的方法来比较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幼儿自由讨论)。2、幼儿探索思考,感受容积的守恒(1)教师提供相同大小的杯子,每组请出一名幼儿将自己组的蜂蜜倒入杯中,看看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38
(2)讨论:各组的蜂蜜倒入大小相同的杯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各组的蜂蜜一样多吗?(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为什么大家刚才说各组小蜜蜂采的蜂蜜不一样多呢?(帮助幼儿理解瓶子水位的高低与瓶子的粗细、大小有关)。3、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容积的守恒。(1)每位幼儿在大小、形状不一的瓶子中选一个瓶子,观察各自瓶子的不同。(2)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并在杯子中注入相同数量的“蜂蜜”。比较讨论:杯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3)请幼儿将杯子中的蜂蜜倒入各自的瓶子中,观察讨论:瓶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4)小结:我们杯子中的蜂蜜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无论倒入什么样的容器中,水位的高低如何,水的总量是没变的,所以,小蜜蜂瓶子中的蜂蜜是一样多的。三、游戏活动:小蜜蜂,嗡嗡嗡。活动延伸:请小蜜蜂们把采来的蜂蜜拿去与其它小动物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在活动中,教师不仅涉及到了面积守恒,还牵涉到了容积守恒,但都是通过教师操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对幼儿来说,她并没有切身体验,只是得到了一个概念。而且对于一个活动来说,一次包含两个有关于守恒的概念,内容有点多。38
(5)大班数学教案《小银行》含反思设计背景现在大部分孩子,不会理财,乱花钱。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重点难点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活动准备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大数卡,实物投影仪活动过程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38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1)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3)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38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教师指导:(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4、总结讲评。(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教学反思38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6)大班数学教案《大家住哪里》含反思活动目标:1、知道坐标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不同含义,并根据坐标判断具体位置。2、尝试根据门牌号码,对照房屋图示正确确定同伴家的位置。3、学习用语言清楚、准确表达坐标图中的空间位置。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准备:相片,大型房屋图,1-6数字卡两套。活动过程:一、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具体房间。38
1、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层数。小朋友,这里有一栋房子。它有几层高?让我们数数。哪个是第一层?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贴数字1)第二层在哪里?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贴数字2)。2、观察房屋图,运用数字表示房间号。这栋楼房,每层有几间房子?我们看看第一层有几间房子?(数房间数),第二、三层一样吗?让我们数数,每一层的第一间在哪里?(左边)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贴数字)。3、进一步明确房屋旁数字的含义。房子旁有这么多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层数)这些数字吗?(房间数)。二、根据门牌号码,对照房屋图示正确确定同伴的家。1、明确房间的主人,激发幼儿找房间的积极性。小朋友,这栋楼房住的是我们班的小朋友,你想知道每间房间住的是谁吗?2、根据房号找主人,初步学习根据坐标判断具体位置。你想知道哪间房间是谁的吗?用嘴说出来,不能用手指哟!38
3、自由寻找,了解自己家在楼房的位置。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请你找找,找到后不要忘记,等一会我们要到你家做客呢。集体介绍我家在哪里,猜一猜×层第×间是谁家。三、操作练习。1、下雪了,玲玲想召集小朋友一起堆雪人,小朋友分别住在楼房的哪一间呢?请你先看左图的住址,再把他们的头像贴在右边的楼房的对应位置,就知道大家的住址。2、尝试独立完成练习后,交流结果。回家记记你家、亲戚、朋友的门牌号码,回来说一说看谁记得最多。活动反思:38
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因此,我运用了幼儿在生活中较熟悉的门牌号码,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更易理解和接受。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我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双重序数理解。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我还采用发现法、赏识激励法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一开始我所提出的目标掌握6以内的双重序数的关系,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似乎简单了一些,应该提供多层次的楼房高度和房间数,供幼儿选择。另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度还不够,没有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反而一带而过,使得幼儿在后面的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更多地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除了要设计好活动的过程,更要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表现、反应,并及时予以帮助。(7)大班数学教案《让谁先吃好呢》含反思活动目标:1.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2.在数石头游戏中,比较动物的轻重。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准备: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38
2.排序卡、记录卡、动物与石头的比较图、铅笔橡皮若干。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按动物个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长短、尾巴长短、体重的轻重进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2.活动难点:在数石头游戏中,比出动物间的轻重关系,并尝试运用“〈、〉、=”号记录操作结果。活动过程:一、初步了解动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1.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1)师(点击课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猴子、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6位朋友)(2)师: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鳄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评析:把动物的最大特征和动物名完整讲述,既发展了幼儿细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儿对这六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作了有效铺垫。)2.了解桃子的特征。38
(1)师(点击课件):咦,这是什么呢?(桃子)(2)师:看看,这个桃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爱心形状;红红的;黄黄的;大大的)(3)师:哇,这样一个爱心形状的、圆圆的,又红又黄的大桃子,要是现在就放在我们鼻子底下,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香香的)(4)师:真想吃一口呀,你们想吃吗?(想)长耳朵兔子、长尾巴猴子、高个子长颈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鳄鱼、小小的毛毛虫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评析:对桃子形状、颜色、大小特征的讲述,以及对桃子气味的猜测,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又“唤”起了他们对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境的理解,适时、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1.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A.师(点击课件):“按照个子的顺序吃怎么样?”长颈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说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谁的个子最高了。毛毛虫说:“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时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小兔说:“踮起脚来量也不行。”B.师(点击课件):瞧,他们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树开始量了起来。动物们和大树的什么比?(树干)38
C.师:它们一个个都紧贴着树干,认真的量着。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D.出示高矮排序图。E.讲述故事:“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刚要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A.师(点击课件):“不行,这么大的桃子,当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鳄鱼张着一张大嘴,站了出来。到底谁的嘴巴最大?B.师(点击课件):“我的嘴巴大!”(犀牛声音)“谁说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鳄鱼声音)C.师:你们说,谁的嘴巴最大?(鳄鱼)E.讲述故事:“听见没,听见没有?我的嘴巴最大,当然是我先吃了!”鳄鱼使足了全身的劲儿,张大嘴巴,马上就要咬到这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了……(3)按耳朵的长短排序。A.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B.师:欸,兔子会说什么呢?(谁耳朵长谁吃)38
C.师:那就是说得按什么顺序来吃桃子?(长短顺序)D.师:按什么的长短顺序,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按耳朵的长短顺序吃)E.师(点击课件):对,应该按照耳朵长短的顺序、谁的耳朵长谁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小个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够到长颈鹿的脖子,说道。(4)按尾巴的长短排序。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得按照尾巴长短的顺序吃桃子,尾巴长的先吃!”猴子甩着自己的长尾巴说道:“当然最长的肯定是我,我先吃”(评析:按高矮、大小、长短排序时,问题深入浅出的有效推进;比高矮,突出了“小动物和什么比?”,使幼儿掌握了高矮比较中参照对象的统一性;比大小,测重了让幼儿目测比较,快速的比出了结果;比长短,设置了悬念,让幼儿猜测兔子会提出什么要求。可以说,不同的提问角度,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1)讨论比重方法。A.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的跺着脚说。38
B.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鳄鱼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出示大小、长短排序图)C.师: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谁最重)D.师(点击课件):对,这么大的桃子,就应该按体重的顺序来,谁最沉谁先吃!犀牛大声说道。E.师:那体重得得怎么称啊?用什么好办法呢?(跷跷板)F.师生讨论:运用跷跷板称重,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石头。38
师:你们平时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一跷一跷的,一个跷得高、一个跷得低)师:两个人玩跷跷板时,一个跷得高,一个跷得低,想一想,跷得高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师:那用跷跷板怎么称出动物们的重量呢?(一边坐小动物,一边放上石头)师:那怎么比出谁重、谁轻呢?(只要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师:石头多的就表示什么?石头少的呢?!出自:快思老.师!(石头表示重,石头少表示轻)L.师:真是一个好主意。瞧,小动物们找来了许多一样大、一样重的石头,争先恐后的坐到跷跷板上,忙着称自己的体重。比高矮、大小、长短时,它们个个整齐的排好队,比得清清楚楚。可这一次它们每人一个跷跷板,谁都没法互相数一数。为了公平起见,等会儿,我们来帮它们数数有每人称出了几块石头的重量。数的时候,既不要漏数,也不要重复数,数完了就马上把石头的数量记在方格里。先数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换,检查一下,数得对吗?记得对吗?好,开始。(评析:帮助幼儿回忆玩跷跷板的经验,为幼儿的思维搭建了情景化、游戏化的平台。)(2)幼儿数石头,教师观察指导。(3)交流数石头结果,教师记录。A.师:数好了吗?看着记录卡告诉我,哪几个小动物称出来的石头数量少(毛毛虫、兔子、猴子)B.交流记录毛毛虫的称重情况,认识小于号:①师:好,咱们先从跷跷板上石头最少的开始记,谁的跷跷板上石头最少?(毛毛虫)有几块石头?②师:毛毛虫和这1块石头比,谁跷在上面,谁跷在下面?这说明毛毛虫和这一块石头相比,谁重谁轻?(毛毛虫的重量比一块石头轻)③师:我们赶快记录下来,毛毛虫连一块石头的重量都没有,我们应该怎么记呢?④师:想想看,我们学过一些什么符号。(引导幼儿回忆经验:+、-、=)今天老师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符号小于号——“〈”,(边记边读)毛毛虫的重量小于一块石头的重量。38
C.交流记录兔子的称重情况:①师:兔子是几块石头的重量?(3块)②师:兔子和这3块石头比,谁跷在上,谁跷在下?(跷跷板是平的,兔子和3块石头一样重)③师:兔子和3块石头一样重,表示相等,我们学过什么符号?④引导幼儿回忆经验:运用“=”记录。D.交流记录猴子的称重情况:①师:猴子与石头的比较情况呢?(猴子跷在下面,石头跷在上面,有4块石头。)②师:那我们又应该怎么记呢?刚才我们认识了小于号,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认识一个新的符号,那就是——“〉”,(边记边读)猴子的重量大于4块石头的重量)E.师:刚才这三个小动物的跷跷板上石头少,我们一眼就能数出石头的数量,长颈鹿、鳄鱼、犀牛的跷跷板上的石头好多呀,你们一个个的告诉我,分别有几块石头?F.运用相同的方法分别记录长颈鹿、鳄鱼、犀牛的称重结果。(评析:引导幼儿运用合适的符号记录操作结果,既是对动物与石头比重的科学表示,又拓展了幼儿对“等号、小于号、大于号”实际运用的经验,体现了幼儿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38
(4)比出动物的轻重。A.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谁排第二个?第三重呢?第四重?第五重?最轻的是谁呀?B.出示重量排序图:C.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1)师(点击课件):“不行”这个时候一点也不起眼儿的毛毛虫大喊一声。“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论谁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动物,我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还有,要是问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不还是我嘛!从小的顺序开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是我先吃!”(2)师(出示排序图):咦,比谁最高,长颈鹿是第一名;比谁的嘴巴最大时,鳄鱼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长、尾巴最长时,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谁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虫排序图)现在,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毛毛虫是第一;比谁的嘴巴最小,毛毛虫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动物,毛毛虫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毛毛虫又是第一名;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不还是毛毛虫嘛!38
(评析:故事与提问的交互进行,看似话语相同,但实际是给幼儿思维的一个缓冲。)(3)师: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有、没有)你说没有道理,你说有道理,别急,我们一个个说说自己的道理。(4)引导幼儿各自讲述自己的道理。A.师:你先说。为什么没道理?B.师:你来说,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让小的)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排队、坐座位、做操时)(评析:让幼儿大胆讲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儿在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领悟高矮、大小、长短、轻重正逆排序的实际意义,在师幼、幼幼的抛接中,活动重点迎刃而解。)三、品尝桃子。1.师(点击课件):看来,毛毛虫说的很有道理。它一边说着,一边“嗖”的一下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2.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38
(评析:“大家一起品尝桃子”是一个有趣的结尾,让幼儿在感受分享的同时,又使“让谁先吃好呢?”的线索贯穿始终。)活动反思:《让谁先吃好呢》是一个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的绘本故事。将这个故事转化为数学活动时,我反复思量,寻找着绘本与幼儿数学活动的结合点;大胆剪裁,调整着作品与幼儿经验的契入面。品味活动,我有以下两点感想:1.活动过程生动有趣,自然流畅的蕴含着活动的目标。仔细阅读故事,我发现其中隐藏着两条线索,第一条是“让谁先吃好呢”,这就象一个谜,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第二条是动物们按某一特征进行高矮、大小、长短、轻重的排序,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价值所在。在活动设计中,我把握住了这两条主线,制订了具有适宜性、指向性的活动目标,即以“让谁先吃”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整个活动过程生动有趣,两条主线并驾齐驱、相互交织,若隐若现、相互贯通。在主题鲜明的情景化教学中,自然无痕的渗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称重游戏、符号的实际运用。活动目标在过程中自然展现、层层铺展、一一达成。2.提问设计恰到好处,推波助澜的激活着幼儿的思维。38
活动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教师的提问有价值。教师有效地运用了设疑、插问、推问等方式,不断的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知识经验,激发着幼儿对于作品内容的好奇与探究,激活着幼儿多方面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有效的提问使整个活动体现现结构严谨、自然流畅的特点,有效的提问使幼儿的思维在“聚合”和“发散”间自然转换,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多元发展!(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以内数的组成》含反思教学目标:1.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2.使幼儿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3.培养幼儿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2.数字卡片、5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38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二、进行新课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b.交流展示。指名分法不同的幼儿到前面来展示。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38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幼儿交流,引导发现。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c.全班幼儿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d.小结。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2.做一做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OK?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②右手藏1个③右手藏2个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b.抢答。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b.填方框38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幼儿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幼儿,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幼儿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4.指导看书。边说边填。指名板演。5.做一做。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幼儿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b.对口令。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幼儿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幼儿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幼儿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38
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幼儿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幼儿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幼儿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幼儿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幼儿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幼儿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9)大班数学教案《多多少少》含反思活动设计背景38
在活动室分别放1元,2元,5元,10元,20元纸币,在开展幼儿集体购物的活动前,需对家长讲清楚让幼儿带钱到幼儿园的目的,同时请家长将家里需要买什么东西告诉幼儿。活动目标1指导幼儿认识人民币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元,并尝试用钱购物。2让幼儿懂得不同数字的钱能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种商品。3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难点:买一样东西不知道找多钱,在购买商品时到收银台不知道付款。活动准备1每个幼儿准备面值为1元,2元,5元,10元人民币共20元,教师准备20元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张。2幼儿教学图片数的选择。活动过程38
1幼儿自由观察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认识1元,2元,5元,10元,20元,并进行简单的交流。2教师组织幼儿到活动室购买商品,让幼儿知道应选好商品,看清楚价格后再到收银出缴费。3回教室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展示教学图片,[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些什么商品,用了多少钱,并比一比谁买的商品最多。4教师小结:用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到不一样多的商品,因为不同商品价格不同,人们到商店去,一般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由于我选择的是人民币,人人都喜欢,更何况是叫小朋友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整个教学活动清晰简单,环节一个紧扣一个,整个活动幼儿表现不错,很有积极性,注意力很集中,都能灵活的运用钱去买适当的东西,同时我们有时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样给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孩子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活动。这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有更多成功的感觉,在其中也会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而是我们教师或家长想象不到的。在以后的一些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能得到更自由的发挥空间。(10)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长短》含反思38
活动设计背景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活动准备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活动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38
1.引导观察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1)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4)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38
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四、巩固练习。做书中的练习题。五、整理学具教师提出要求: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六、小结。教学反思38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2、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