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2-05-31 12:54:25 发布

教育回归生活 ——大班家长会讲话稿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育回归生活——2014南平实幼大班家长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不是什么育儿专家,也不是我的孩子有多么优秀,而是我的孩子正在小学一年级就读,无论我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还是一名普通的家长,我能够看到家长们的困惑和迷茫。抚养孩子有千万种细节,每个孩子都是不相同的,任何教育方式和经验都要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请选择适合您孩子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的因人而异。一、当代家长对教育的误读(一)鹰爸与虎妈传统的中国教育,戒尺一直掌握在父母、师长权威者的手里。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某家的孩子又被竹篾打出三米远,现在我们听得好笑,但确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家长愿意用这样的手段?因为当时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方式匮乏,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损害没有认识。为人父母后我们反思,这些对孩子不公平,要尊重孩子,平等分享快乐。而且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家长对孩子的粗暴,往往是自身仇恨情绪的一种投射,即根本原因是家长自身心理有问题。父母不应该用错误的手段让孩子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面对狼爸,虎妈的回归,棍棒回潮,家长也面临家教方式的波动和摇摆。无数复杂的教育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些共有的东西,全世界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家长打他。儿童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才常发挥潜力,反之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教育是有基本价值观的,打进北大的孩子可能在生命未来有所隐患”而且这个隐患在生命中迟早会爆发出来的。除了棍棒外,还有言语暴力,我们有些父母说话随意、好埋怨,总说反语,“怎么还……”这种反问话语听起来像责骂一样令人难堪;有的轻视孩子、忽悠孩子;有的家长、很少对孩子用鼓励的话语,常给孩子泼冷水,对外人太客气,而对最亲密的人太苛刻,或是与其他孩子比较、指责孩子;说狠话恐吓、吓唬孩子——带你去打针,吓得我们长大或有病讳医,造成孩子自卑。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最没用了,胆子小的要命,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跟同学玩,不爱说话,没自信 ;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却不知道是你的言行伤害了孩子。情绪会伤害人,天下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得病,但却不知道吃饭时批评与指责孩子,会造成胃溃疡或胃部其他疾病。打骂是家长失控的一种状态,是家长无能的表现,会陷入恶性循环。教育方式是有遗传的,“暴力家长会产生一个暴力子女” 彼此对对方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疤,给亲子关系蒙上一层重重的阴影,往往暴力家长又会产生一个暴力子女,恶行像宿命一样代代相传,等到子女变成家长后,他就又会把暴力传给下一代。希望大家深思,控制自己言行,切断“棍棒教育”恶行链条。 (二)不教的教育不教的教育不是说教家长不管教孩子自动就能学好,这个是不完整的理解,不教不等于放弃也不等于少作为和不作为,是针对高度控制、放任溺爱、包办代替等不良教养模式提出的,强调教育中家长中“主动的无为”。爱不仅要用心,而且要会爱。目前很多人误解爱就是“对幼儿好一点”,表现为溺爱或总是夸赞,存在“公式化”味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不久前听一个朋友很郁闷地倾诉,老师问你最值得感恩的人是谁?孩子居然回答没有!正是因为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无私付出的是爱。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家长和孩子应该是一种信任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不是因为他很优秀,而是因为他的特别,无论他优秀与否,失败与否,我们都会爱他。他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毫不怀疑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爱。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只有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中国式家长最喜欢培养听话的孩子,曾经看过一个绘本,故事中的小孩发现乖就是要干自己不喜欢的事,要吃自己不喜欢的食品,要在不想睡觉的时候安静入睡,所以他决定不乖。乖是一条衡量标准,这一目标是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力,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3-4岁的时候有个逆反期,他们变得有自己的主意,坚持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动手做想做的事情,这时候的主见和成人产生冲突,是孩子长大了,家长没有跟上。当今社会,孩子的信息量等同于成人的信息量,今后的孩子还将越来越不听话,家长您准备好了吗?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想孩子只要健康就好,当孩子还是一个小小婴儿,我们想孩子只要快乐就好,孩子长大了,我们是否还在为我们的初衷努力?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教育必须从孩子一生的发展去考虑,回归生活的本真,家长要学会看,听,说,做,把孩子还给他自己,快乐成长,幸福生活。看,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站在孩子的世界里研究孩子。我很遗憾孩子边走路边踢罐子,或者是撕书、破坏玩具,认为他只是个破坏者,家长应该用孩子的方式来理解而。听,沟通=倾听+倾听,沟通不畅、沟通少,将来会造成孩子过早进入青春期,家长过早进入更年期。听话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听话的家长,处处倾听孩子的话语不和孩子别这来。当我们用足够的耐心面对孩子的时候心里是不会有烦躁感,每件事用心解决不用蛮力。说,会说,表扬孩子聪明,遇到挫折找借口,等于害孩子;表扬孩子独立,遇到困难越挫越勇。做,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的教育。夫妻间的责难,刻薄话语,生气或是摔门而去,都在孩子心理埋下了种子,是否是为将来孩子离家出走做表率?将来他在家庭生活中很容易效仿。调整心态,认识自己,控制情绪,现代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心态的调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愿意放手充分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成人的功利世界代入到孩子的中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起跑线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生并不是一场短跑,更是一次马拉松长跑。我们曾经是受苏联的影响学科教学,追求一个科学的世界严密的科学系统,脱离了生活的教育。这种象牙塔式的教育屏蔽了很多现实的现象,一旦孩子们踏入社会接触社会就崩溃了,为什么有的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却跳楼了,大学里几起触目惊心的杀人案、投毒案……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市场上什么贵?农民就种什么?脐橙贵就把整片的山挖了大家都来种,山竹贵就种山竹,樱桃未来肯定会大规模种植,结果到最后卖不掉烂在手上。什么职业好,大家就千军万马去考公务员,据统计在农村边远山区长期进行读写算的幼儿园后期的孩子辍学率居高,处于一个急速下降的状态。还没开始学习就害怕学习厌学。这就背离了生命的本身需求,大家可能会觉得拔苗助长觉得很可笑,但是我们家长或许就是那个拔苗的人。我们要反思遵循自然规律,还原生命的本真。 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他们一个没有沉重书包的童年。如果我们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让孩子负担重重,未曾上学先厌学,多年之后我们的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如果我们过于纠结于起跑线上的输赢,由于如此僵化功利的教学方向,那么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孩子会不会真的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了呢?请停止对于起跑线上输赢的争论吧!请还给每个孩子选择目的地和行进道路的权利,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赋予他创造力秉性,教会他正确的价值观,按照自己的意愿快乐的迈向未来,这些才是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的最好的人生!二、什么是学前班?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教师和家长的共识,但是,哪些准备是最重要的呢?多数家长偏执着于学到点东西,特点是看不见的不重视,看得见的就是读写算。由于“小学化”,孩子们被剥夺了大量的玩耍时间。正常的智力发育无法过早地接受这样密集高难的“小学化”教育,加之老师有意无意批评和冷落,不少孩子的学习意愿受到了不可逆转的重挫。除了厌学,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等人格和人际交往障碍,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此专家一再呼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让幼儿园教育回归本真。2011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强调:“幼儿园、学前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文件发出后,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始审视自己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家长的理解是,我在幼儿园是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了,那我的孩子怎么办?等到暑假再说吧,送孩子去上学前班(幼小衔接班)吧。 究竟什么是学前班呢?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上学前班会遇到哪些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幼儿数量多幼儿园的容量有限,学前班成了解决入托难的权宜之计,学前班是在幼儿教育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并非是一种比幼儿园高一级的教育形式。 2002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决定,学前班在农村可以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来发展,三至六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5%的大中城市一律不得再办学前班,也就是说学前班其实是一种落后的补充式的教学模式,不是一种高级的教育模式。到2014年的今天我市3到6岁幼儿入园率已经达到了95%。是否还要纠结在上和不上学前班的问题上呢?对于学前班,家长和老师又是怎么样看待的呢?首先是家长纠结,上学前班时间、金钱双浪费,有些家长听说基本都是学一年级的东西,收费还蛮高的,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有的家长认为学前班学的总比幼儿园多一点,因为在幼儿园就是瞎玩学不了什么?听说学前班里拼音啊,算数啊什么联系很多,为将来上小学做点准备,就是孩子辛苦点。孩子怎么看的呢?上了学前班没多久就说这些东西幼儿园大班都学过,为什么还要再学一遍?(还没上小学,孩子这是学几遍了?) 三、学前教育入学准备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 相当一部分教师及父母认为:幼儿入学准备应是提前让幼儿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幼儿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幼儿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其实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那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论知识准备,尤其应注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格的培养,这些更应该成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思维、语言、观察、注意、记忆、时间、空间知觉、社会性能力、自理能力都是重要的方面幼儿园教师认为幼儿园的学习就是孩子在玩中学,以玩的形式高兴地参与学习。比如卖东西、送快递可以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等。大班孩子长期保持一种写字姿势对骨骼肌肉的发展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孩子不好。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知识最好还是到小学才开始学起,如果学前班培养的习惯不好上小学后就站起来非常困难,提前学习课业内容会导致不专心听讲的习惯。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学习就会越来越吃力了。学前班的老师们,小学学什么,你真的了解吗?他们的新课标和课纲你看过了吗,拼音识字的一些改进的具体的教法你学过了吗?有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更离谱,提前教的是些小学都已经摒弃的内容与方法。例一个朋友说亲戚家的孩子在某某园学了几年,不教还好,笔画笔顺全是错的。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画上去了就很难再修改。我们反对短视的提前教育,更加痛恨错误的教育! 能力要从现在开始培养,暑假开始准备太迟了,现在就要开始!我的孩子在入小学前没有参加过学前班学习,在家长们所关心的读写算方面,我个人认为生活即课堂,教育源于生活。关于数学运算: 大多孩子知道了10以内的数以及简单运算的方法,却未必知道这个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的孩子到商店去买东西,我拿着10元,转身告诉我没有带够毛,其实那件东西9.6元。身边有些朋友的孩子,在交换买卖的过程当中积累的数学知识就相当丰富。如她拿五元钱去买东西,一件商品2.3元,她很快算出店铺要找他2.7,而如果您给他一个算式,孩子能算出来是多少吗?有一次我们一起坐人力车,一趟十元钱车上一共四个人,每个人2块5毛钱,当我问他是怎么算出这个的时候,孩子却很茫然地说我自己想出来的。这样也就提示我们在家里可以和孩子们多进行一些买卖游戏活动,付钱找零钱还可以运用到很多的运算能力。刚开始的时候是两个相加,再后面是连加连减。很多家长可能会开玩笑,老师你这是教我们孩子理财吧,怎么都是和钱有关系的,其实理财也不可以说不是很好的数学的学习,我们身边就有朋友教孩子学会理财,把钱存入银行,然后计算利息,或者有一些是孩子尝试着用小部分资金本进行股市运作。这些家长都是相当有思维能力的,而且那他们的指导都非常有方。或者让我们在下飞行棋游戏时进行数学教育,最开始和孩子用一个骰子,然后添上一个,用两个,最后用三个。孩子的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实在数学学习当中,不仅仅是数字的加减运算。数学的知识还包括由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认识。到小学后,孩子数学有可能会差吗?关于拼音学习与运用:很多家长认为语文就等于拼音的认识。未入学前,听个别朋友说小学里拼音教学进度很快,就两个月左右,全部拼音都教完了,很多没有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会很吃力。事实证明,这些担心过虑了,一年级的语文课程设置,一周8节语文课,每天一页的进度,每天都是新内容,循序渐进地把声韵母及拼读传授给孩子,而且拼读是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的,让孩子逐渐熟悉,越发感兴趣。我想说的是,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项训练。暑假里我曾想和孩子多做些拼读的游戏,可孩子对声韵母的认识没有一定的量,效果不是太理想,只是纯粹当着在玩。上小学后开始对拼音敏感,是他的拼读井喷期,从开始的喃喃自语bapamafa到现在看词拼词,说句子也拼句子,我喊他“孩子过来一下”,只见他边走边说:“guolai”,一会又走到跟前:“mamanizaiganshenme”哈哈,有没有丈二摸不着头脑?关于写字水平:识字和写字又大不相同,所以说如果是每一样东西都要让孩子走在前面提前学习到的话。孩子的负担会太重了。由于动手能力不足,孩子开始写字的时候出现问题。原因是孩子的观察力不够。首先认识田字格,要帮他梳理规则,学会读字,这个大家要慢慢去积累,手把手地教有时候未必是一件坏事。现在的笔画笔顺同我们过去学到的是有非常多不同之处。我就跟孩子说妈妈要向你学习你了。我的孩子书写前期不是太理想,我开始思考如何帮助提升写字水平,提升观察能力。光靠练字枯燥而乏味,孩子是会不愉快的,考虑男孩的特点,小肌肉锻炼不够,精细动作不足,观察不细致等因素,我为孩子挑选了手工diy ,制作系列军事武器。到了第二学期,孩子写字可以主动观察了,用橡皮擦的次数也减少了,孩子自身也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有的家长可能还是不放心,还是想让孩子在入学前接触一点知识,以免将来后悔。没办法,因为我们的下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容不得半点闪失。学会选择,什么样的东西是孩子适合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能为他量身选择。就像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挑选衣服,鞋子是一样的,挑选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当你面临学前班上不上的选择难题时,不妨重点看看它能同时提供给孩子适宜的语言、科学、艺术教育吗?教师是否有爱心,懂得尊重鼓励孩子,是否有适宜的空间设施和活动材料,经过以上的思索后相信你心里已经有选择了。教育回归生活——2014南平实幼大班家长会讲话稿(三) 四、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看大看什么呢?不是看他认识的字有多少;七岁看老也不是看他会读多少唐诗,会做多少算术。而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学习品质,归纳起来有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专注,想象与创造,反思与解释。前段热播的电视大型互动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石头爸爸郭涛就经常让石头参加男子汉式的运动项目,比如参加冰球运动,是一种以冲撞为目的的运动,还有游泳、骑马等。他认为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受点伤、有点土没什么。天天懂事礼貌,天天的爸爸张亮认为他和天天更像哥们,他在很多80后家长一样网上查怎样给孩子换尿布生病换牙喝奶粉,翻着书学习怎样当爸爸。他常不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式地教育孩子。比如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张亮就会让儿子先去幼儿园学知识再回来教给爸爸,这样天天就愿意每天在学校学习了。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这是我第一次当你的老爸,我们的心情都有点复杂……”“小学化”的概念不仅是教授小学化的内容,一些生硬系统的学习方式也是小学化的体现。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与技巧的品质,阅读训练可能会使儿童具有阅读的技巧,但不喜欢阅读;体育训练、钢琴训练、绘画训练的也会大量训练出拥有知识技巧,但不喜欢这项活动的儿童;有相当一部分厌学的儿童并非其自身不具有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还是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中伤害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安静地阅读一本书,到慢慢地读到十本书,将来安静地看世界。和孩子坚持每晚进行亲子阅读,至今为止在长期的亲子阅读中,对书本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对文字的领悟力、看图能力、想象力的培养都有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家长很爱问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学着提炼中心思想过来的,“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大家最爱问的问题。我也问过,我的孩子虽然很爱看书,却很不喜欢回答我的问题,让他再讲一遍给我们听,更是不愿意。当时我很纳闷,总觉得自己培养不好。后来听一个讲座时专家说,我们的老师,看一个绘本可以有100个问题,让孩子再不想阅读;观察一群蚂蚁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害怕再见到蚂蚁……我明白了阅读是一种享受,孩子在享受过程,我们不能太刻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慢慢的孩子阅读面越来越广,理解能力也越来越深,复述故事的水平和能力更是惊人。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看书,很为难。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的女儿从小愿听故事自己却不愿意读,因为她很早接触电视、电脑等心里很懒惰,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写作的时候内心没有语言,不断地加语气词拉长写作的数量数字,很多家长也都有此苦恼。秦老师给孩子一个小书橱,为孩子朗读作品,孩子最早的阅读是从兴趣开始的,让孩子和她一起画插图、一起表演彼得潘,妈妈扮演海盗,爸爸扮演鳄鱼。为女儿写了一本书《调皮的日子》,后来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博士,还出版两本作品,获得了冰心奖。 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著名职业钢琴家赵胤胤在谈到他对待孩子艺术培养,认为音乐不是唯一培养美感的教育,成人不要亲手杀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并不是混合双打和眼泪才能进入音乐世界,家长们永远要记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很多家长是想通过学习乐器,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启发智力左右脑开发,并不想让孩子走专业路线。往往是让孩子练习到一定时候就考级,希望能够肯定一下成绩,认可,其实可以这样强音乐考级是变相的八股考试。很多音乐家都不赞成音乐考级,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艺术的陶冶。家长们把孩子交给老师后,走入陪练大军,主要目的是观察孩子认不认真啊!监督孩子。把最开始兴趣爱好培养的初衷放下了。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地由家长根据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来调动他的积极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1.孩子这段时间对我的恋情有一些倦怠了在练新曲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练习一些熟悉的儿歌,2.练习有难度的曲子的时候要注意安排时间避免厌学畏难,3.是创设一些条件利用联欢活动慰问活动社区活动给孩子一些展示的平台这样孩子就会越学越感兴趣,或者是获得肯定。而我们大多数家长就是当陪练员、监督员,动不动就混合双打试想一下你生孩子你喜欢这样的氛围吧?也有一些父亲或者母亲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半路出家自己也学习,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体会孩子学习的酸甜苦辣,夏天的蚊虫,冬天的手指麻木这些对弹琴都是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们这么老了,还学什么?孩子学琴更容易!只要有兴趣多大年龄学都不迟,假如兴趣少了从读小学起都是白费。 如何处理好多媒体电子产品与学习的关系?许多家长都在埋怨孩子玩起来是无师自通,学起来却一窍不通。孩子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要是学习能像看电视电脑那样专心就好了,其实感官刺激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不能算主动投入。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影响着社会的变革和突飞猛进,是单一的抵制吗?不可能也做不到。家长带着孩子进入了电子玩具、电子互动时代,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使用或接触的产品及内容要有适当的选择能力。我的孩子也爱电子游戏,曾有一度谁家有智能手机或是ipad他就喜欢上谁家,后来他津津乐道告诉我在游戏里植物大战僵尸获得了多少多少金币,我问,你好厉害,这些金币可以给妈妈买菜吗?我们协商好玩的时间和次数,孩子也按约定遵守。动画片《喜洋洋灰太狼》《熊出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糟粕。小朋友最喜欢的是红太狼抄起平底锅晚灰太郎的头顶上砸过去,为什么呢?因为小朋友们的心里特别喜欢一些小破坏,就像小朋友在搭积木时,不仅满足于叠高的过程,更喜欢一掌推下去把积木推倒,这些看起来有点破坏性的举动,就让他们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他们有一种喜欢探究的小心态。目前的我们的电视媒体或者其他商家,就迎合这种心态来消费儿童。80后家长小时候看的一些美术片,比如说具有民族传统的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木偶片《神笔马良》、剪纸 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些都是大师手笔,甚至有些是用国画来绘画制作的,每一帧都是一张图都是精品。但由于制作方式费工费时,产量很低,一度让大家认为给孩子的东西太少。多媒体时代电脑的高速发展,短期高产的动画片大受欢迎。每年的电影热播的时候也就是动画大片贺岁的时候,非常多的家长愿意花这个电影票的钱领着孩子到电影院去消费。不知道从这里面想让孩子获得什么?希望家长要有选择能力,引导孩子不接纳低俗的东西,将来才有可能屏蔽黄色网站或是其他诱惑。教育回归生活——2014南平实幼大班家长会讲话稿(四) 五、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入学是孩子一生当中,特别是学习生活当中,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孩子是从幼儿向儿童转变,从游戏向学习转变。家长们要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物质准备:开一张文具清单:刚入学的孩子需要自己准备的东西大致有:书包,文具盒,直尺,铅笔,自动削笔刀一个。在购买的过程中,要遵循几个原则:安全,实用,结实,价格适中。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1.书包:要给他准备一个合适的双肩式书包,大小宜跟孩子的身高以及教室格子大小相适宜。要求是质料要轻、肩带要宽阔,大家最好在买之前能够掂量一下或者拿去称一称。功能不要太多,在上面显眼的地方写上孩子的班级、姓名。2.铅笔盒:长20厘米左右,建议给孩子买功能最简单的铅笔盒或铅笔袋。有些笔盒过于脆弱,有些笔盒功能很多,样式花哨像玩具,影响干扰听讲至少在一年级的时候不建议买。3.铅笔:小学生以使用铅笔为主,每天带6支削好的铅笔,(注意:小刀一类的用具不要带到学校)4.橡皮:最好是长方形,高级绘图橡皮,比较好用擦得比较干净。5.直尺:特别是刚进一年级的小学生,会经常用到直尺。买一个15厘米或20厘米,普通的塑料直尺就可以了。 6.包书皮:请家长帮助学生完成。所有的书和本都要用白色的纸包好,包好后在书和本上各写好班级和姓名。7.家长尽力为孩子创设养成良好习惯的条件,如给孩子设置固定放书包、用具、图书等的地方。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适合孩子高矮的桌椅,不要将孩子安排在与电视机同屋的房间,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家长不要在孩子书房接听电话或是手机,不影响孩子学习。在准备以上学习用具时,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准备学习用品。共同准备,一是让孩子体验即将做学生这一快乐的过程,二是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培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此外,除物质准备外,我们还应让孩子做好身体准备、心理准备、学习准备和能力准备。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入学前应带孩子到医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学校会要求上交防疫接种卡,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进行一次体格检查,检查孩子的眼(视力)和耳(听力)及其他,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六、迈开走进校园的第一步   每年的幼儿园大班,老师常会提醒家长要注意提前做好幼小衔接的相关准备。但是,我们常能从家长的眼神中读出迷茫,读出困惑。毕竟,没有走入小学的校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无法一一预知,很多细节的东西只有当自己的孩子走入校园后才真真正正明白。一、作息时间:家长要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尽量保持一致,逐步适应;作息时间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要循序渐进。有的孩子早晨起不了床,睡眼惺忪,可怜兮兮,尤其一些起床爱生床头气的孩子就更得注意。早上八点上学,临近预备铃响起的时候,总能看见家长带着孩子蒙头猛冲,调整好时间或许能更加淡定。有的孩子中午不午睡,安排好孩子的中午时间,中午做作业,傍晚就可以适当出门运动或是其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家长的作息安排也应随着孩子提前准备。大多一年级家长一天接送4趟,每趟都像打仗,都有疲惫的感觉。我自己也是,晚上9点左右昏昏欲睡却又无法入睡,早上起来也感觉困难。例子:一个妈妈出差,开会途中接到孩子电话,说是睡迟了,妈妈大惊起来“你完蛋了!我就一天没打电话给你们,爸爸和你就睡到现在?现在还不抓紧上学,还有空打电话来?什么,班主任打电话给你们了!你糟糕哦!”旁边的一个老师就劝她,你这时候不要再吓唬孩子了,跟他说没关系,赶紧收拾一下上学去。这时候,她才缓和了态度对孩子说“没有关系,抓紧去学校吧!”孩子其实已经很紧张了,慌了,才电话求助的,家长不该这个时候再埋怨孩子,于事无补,已经迟了。应该做的是将来培养孩子自己遵守作息时间。二、学习计划:1.课程表。 小学与幼儿园最大不同是开始一节一节正规地上课了,课程表显得尤为重要。拍下课表,为孩子制作复制几份,同时放在笔盒或书包里,张贴在书桌前或墙壁上,同时教会孩子看懂课表安排,学会根据课表取放书本,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如体育课要穿袜子运动鞋,美术课要带相关材料,音乐课要带乐器之类)。要让孩子明白,和课程有关的资料和学具都要带齐。一般语文数学都有相应的教辅练习,不要只拿课本,和课堂有关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只能一次次教,慢慢来了。  2.学习安排。学校周一到周五放学时间各不相同,夏秋与冬春的作息时间不同,因此家长应和孩子共同制定不同的计划安排表,适应不同时间与作息安排。 (学着制定计划)我和儿子一起讨论制定了《平日时间表》和《周末时间表》,并按时间表来安排各项活动。平日里由于学习生活紧张,会比较严格地执行《平日时间表》,至于周末,精神放松了,《周末时间表》每项活动也就大约在那个时间段内执行就行了。是否有控制时间的能力,对于一名小学新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样即使孩子到家大人没下班,也能比较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至于耽误了时间。三、熟悉校园1.双楼道。学校教学楼都有双通道,每个通道可以走到哪里,在开学第一天最好都能带孩子走走,知道每层楼有几间教室,自己的班级在哪间,走到班级有几条路,最快速度到操场可以怎么走。2.厕所位置。一般除了操场上大的公用厕所外,教学楼边上都会有卫生间,要教孩子认识男生女生厕所各在哪层。知道如何避开人群尽快入厕。开学两天,看到一个朋友的孩子在门口团团转,他妈妈也着急却又不能进校,说是孩子起床晚了,现在想上厕所,听到预备铃响了就哇的哭着跑回来,问妈妈怎么办。因为没教孩子认过楼道上的厕所,孩子半天也找不到。真是急死家长了,一个劲地担心孩子上课会不会尿裤子。3.尽可能熟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医务室。没入学的时候我怎么都没想到孩子会第一个走进医务室的大门,因为下课和同学玩的时候打打闹闹,冷不丁被三年级的大个子撞翻了。肘关节疼得够呛却能强忍不哭,到班上发现流血了,在老师指点下他独自找到医务室上了红药水,也算是第一次像个小男子汉了。四、人际交往1.熟悉老师。老师是每天都要和孩子打交道的,让孩子尽快知道各科老师的称呼及长相,知道该老师所任科目。家长需要做的事是,不拿老师来吓唬孩子,让孩子养成对老师的尊敬或者说培养老师的权威性。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的不足让孩子对老师有一种顶礼膜拜的感觉。让孩子爱老师、爱学校。还要鼓励孩子有问题到学校问老师,建立师生情谊。培养他们的善问好学的能力。很多时候孩子回来问我们有些家长就很自然而然的告诉他,我们可以让他去请教两个老师一个是字典,词典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老师。可以让他直接去问老师,这样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也可以锻炼他的胆量。有一次,一道家庭作业,题目要求的无法做到,许多家长都猜着让孩子做了,我坚持让他问了老师再做。昨天没有问到,今天接着问,把问题解决了,尝试学会问问题了。2.认识同学。如果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必不可少。开学第二天我问孩子同桌叫什么,他很干脆地告诉我不知道,后来打听一下发现大约有80%的孩子叫不出同桌名字,看来大多数孩子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我家儿子告诉我同桌的名字叫“秘密”,我以为他不好意思问;第二天又问,说是小名叫“咪咪”,搞得我满头雾水。周末尽量和家长相邀同龄小朋友去户外活动,一起玩。给孩子自我介绍的时间和机会,逐渐熟悉,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五、学习习惯1.听讲习惯。 让孩子学会专心倾听,一节课40分钟,要长时间跟随老师的思路听讲,对部分孩子来说有难度,尤其是双手固定一个姿势。所以常听身边的妈妈说,孩子回来很累,饭都不想吃,就想睡觉。有的孩子老师说上课不能动,他是必定不会动的,听到什么记住什么忘了什么没听到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这就要鼓励孩子积极发言,才能不走神  2.书写习惯。正确的书写姿势,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关于一寸的把握。由于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刚开始学写字,还要时不时地提醒坐姿及握笔姿势。3.抄作业习惯。老师和家长应该早一些让孩子试着用笔,写写画画一些符号或是标记,为这一天减少一些纠结。孩子抄回来的作业似乎是天书,实在让丈二摸不到头脑。面对像天书一样的作业符号,同级的家长都感觉自己有中情局谍报人员破译密电码的重任,却依旧和老师家长会上相授的秘籍搭不上。现在我们和孩子一起学着给作业题分类,教孩子每写一行留出空位,连着几天后,看起来清楚舒服多了。不足:本子太大,太宽。4.做作业习惯。放学回来就做作业,按照老师的要求,会有写的作业、读说背的作业、预习的作业等等。学习时,先收拾书桌,打开书本复习,回忆老师讲课时教的内容,再合上书本开始写作业。写作业的目的就是巩固老师的上课内容。写完作业自己学着检查:做完没,做对没。提高学习效率是关键!每次学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建议放个闹钟,半小时响一次。闹钟一响,学习停止,就要起来休息。每次学习只有半小时时间,能集中精神,因此学习效率高。5.完成任务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然后把下午或明天的课程提前准备好放进书包里,检查铅笔要不要削,文具是否要增补。六、自理能力到了一年级每天早上上学时间赶,起床、穿衣、洗漱、吃饭,都是要孩子动作迅速的,家远的孩子就更是了,这就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从小培养自理能力,秉承“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教他做,但不帮他做。会按季节自己添减衣服,天热天晴要自己穿脱衣服。1.教育孩子注意安全:让他们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对孩子进行游戏安全、接送安全、饮食安全方面的教育。最好的办法是父母把可能遇到的情景罗列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出门上学,过马路的时候我提醒孩子看左边,看右边,孩子一手拉着我,一双眼睛看着斑马线边上等待的摩托车,让你看车,是为了避开车辆,不是让你和骑车的人对望啊,你看我我看你有什么用呢?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到这个阶段有新的发展,会提出自己上学,和家长扭着干,家长要做好应对办法,对孩子的能力了然于心,就不会紧张上火。其实,静下来想,我们常想放手让孩子做些能做到的事情,却在放手之际忽又紧紧拽住不放。2.临到雨天收伞时:记得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场雨。好不容易挪到了校门口,大伞小伞挡住了去路,全是家长叮嘱的声音:到班上再关雨伞啊!这样按下雨伞就能合上……伞要放到XX里……大家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孩子们不会收伞或是担心孩子收不好伞。临到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补上了这一课,似乎和那句古语特别贴切:临时抱佛脚 。我不禁反思,过去下雨,我们究竟让孩子们做了什么?允许他们做了什么?反对他们做了什么?包办代替了什么?为什么临到大雨来袭,才知道防范多么薄弱,实在汗颜。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雨伞或雨具,适时地让孩子学会运用工具,就像吃饭会用餐具一样自然。怎么样走路才不会踩到积水额,到了学校怎么样?关伞怎么样?把雨伞放在合适的位置,学会孩子收伞。细心的家长不妨准备一个小塑料袋,让孩子在群体活动时能够套好雨伞,不会影响学习,不妨碍公众活动。把生活还给孩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时间允许,让孩子自己想解决方案,然后一起探讨每个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选用哪个方案,并由孩子执行。比如进餐厅后点餐,挑选什么就吃什么。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问题,首先自己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立即去求助妈妈或老师。这种能力对于适应小学生活非常有帮助。七、理性对待考试成绩无论是小测还是期末考试,孩子考得好与不好,都不要有太过激的反应,平淡对待,让孩子认识到这仅仅是一次很平常的测试而已。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要上交的试卷还有很多很多,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就是正视孩子走入校园后的每个“第一次”,磨合与调整。在初入学的时间里,成人也有困惑和焦虑。有效地帮助孩子自我修正,家长和孩子都在成长。 风景不在目的地,风景在沿途的路上。只要方向是正确的,速度慢点没有关系。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