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4 KB
  • 2022-05-26 18:39:03 发布

幼儿园说课稿 大班音乐:迷路的小花鸭.doc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大班音乐:迷路的小花鸭一、设计意图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旋律优美、内容生动,在简短的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三段歌词描绘了几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鸭迷路后伤心的情绪,第二、第三段则描述了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小花鸭回到妈妈怀抱的过程,情绪转为活泼欢快。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首动听的歌曲成为孩子们学习有感情演唱歌曲的好教材。  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萌芽,但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本次活动我将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运用多媒体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及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情感、态度、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让幼儿体验音乐的情绪变化,能随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2、激发幼儿同情、关心他人情感和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3、激发幼儿能表现自己地欲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理解歌曲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的难点是:能根据歌曲的变化随意做出伤心及快乐的动作及表情,积极参加音乐剧的表演。  总之,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举行过有关于迷路的谈话,使幼儿对迷路及自救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准备:关于歌曲的多媒体课件、歌曲磁带、鸭妈妈及小花鸭的头饰。  3、空间准备:  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三、教法学法  科学教法——轻松引领师幼互动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以可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还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唱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引导他们轻松地理解歌曲内容。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和音乐的动人熏陶。唱就是指幼儿歌唱掌握正确地  唱歌方式,在体验音乐不同变化的同时,能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2、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场景,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本次活动中,我还将采用审美熏陶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有趣学法——学海无涯乐作舟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表现活动,精选的学法有:  1、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们会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我让幼儿通过观看电教、情境模拟等手段,让  幼儿体验歌曲中小花鸭的伤心和快乐,使活动更为丰富和有趣。  2、多种感官参与法: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激发兴趣——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表演歌曲——延伸活动19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一,引导幼儿谈话。(课件一的内容是:在碧蓝的天空下,溪水潺潺、杨柳垂垂、荷花盛开,一只可爱的小花鸭却正在伤心的流着眼泪。)  师:小花鸭怎么了?   幼:小花鸭哭了。  师:它怎么哭了?你们猜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创设这样的环境就需要老师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尽量一问多答,充分挖掘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这个问题里,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为什么会让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小花鸭哭的可能性,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也许孩子会说:小花鸭跟好朋友吵架了,好朋友不理它,它就哭了;或者是小花鸭心爱的玩具丢了……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答案,只要孩子愿意动脑筋,愿意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要求达到的目的。而且这样设疑环节的设置也为下面的音乐学习做了恰到好处地引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很想知道小花鸭哭的真正原因了,我们可以很自然过渡:“让我们现在就来听听,小花鸭到底为什么哭了吧。”这时多媒体课件和音乐同步进行,孩子们不用你去费心地组织,都认真去听了。)  (二)欣赏歌曲  1、第一遍有画面欣赏音乐后,师:“小朋友们,歌中都唱到了谁?歌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我认为大班孩子已有培养这方面能力的必要了,在孩子回答时,老师要鼓励他们表述完整,并给予积极的肯定。)  2、 第二遍无画面欣赏音乐后,师:“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幼一:“听了之后,我的心里感到很难受。”(这个孩子富有同情心,他可能正在同  情小花鸭迷路了呢!那我们可趁机教育幼儿要富有爱心,并鼓励他们向歌中的小朋友学习乐于助人的精神。)  幼二:“这首歌曲真优美,我听了还想听。”(说明这孩子在单纯享受乐曲的旋律美呢!老师在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性质了。)  幼三:……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如何提升幼儿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那就需要老师不仅要博学多才,还要灵活机智了。)  3、欣赏教师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师:“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请你来当小老师吧!”  (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乐后,唱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不难。并且,大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伤心、快乐等不同的情绪唱出来。《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环节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尤其是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幼儿更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机会。)  (三)学唱歌曲  1、用“啦、哩”轻声哼唱旋律。  2、师生齐唱(师要有感情地演唱,引导幼儿唱时注意表情及语调的变化)  3、用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如:个别领唱集体用单音字伴唱;给乐句末尾加后缀词等。  (孩子对一种表现方式的兴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经我多次实践,这样变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欢迎。)  (四)表演歌曲(提供头饰,让幼儿进行音乐情情境表演)。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真好听,它还可以编成音乐剧呢!我们现在就来扮演一下歌曲中的角色吧!”  (由于这首歌曲简单生动,故事内容比较完整,很适合排演音乐情境表演。在这环节中,要尽可能多地请小朋友来表演,可结伴演一个角色,提醒幼儿在唱后加上合适的语言,比如小鸭子……: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呀?……别急,别急,我来帮助你。太好了,我的宝宝回家了!使表演更加生动。在表演时,提醒幼儿注意表情的变化,表演结束后请观看的幼儿做裁判,说说谁的表现好,并要求大家向他学习。表演可进行2—3次。)  《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认为我设计的音乐情境表演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会是孩19   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五)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会表演音乐剧了呢!晚上回家当小老师把爸爸妈妈教会,也在家里表演音乐剧好吗?  (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当小老师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小班说课稿:老鼠和钟一:说教材1.设计意图《纲要》健康领域目标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现行的《纲要》要求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老鼠和钟》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一个有趣好玩的体育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是小班幼儿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可是它摆脱了以往死板的“老师讲规则,幼儿遵守规则”的模式。把一个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都隐含在一个故事里,创设出一个故事情景,以故事的形式开展游戏,让幼儿很快的理解并接受。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2.根据设计意图我制定了以下目标A.感受故事情境,练习慢走、快跑、侧身滚。B.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3.本次活动的重点及难点重点:练习慢走、快跑、侧身滚的能力.整个活动的设计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老鼠和钟”的游戏,让幼儿学习学习慢走、快跑、侧身滚等能力。.难点:锻炼幼儿迅速反应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反应能力并不是很好,本次游戏最主要是通过听信号,做出反应,以快跑、侧身滚等形式逃回老鼠洞,不被猫吃掉。所以本次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有极大的帮助。4.活动准备A:老鼠头饰人手一个B.活动场地布置。C:录有“滴答”和“当、当”的钟声磁带,D用积木搭建的房子。二.活动流程开始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做老鼠跑、老鼠吃东西等动作进入活动室。让“鼠宝宝”们围坐在妈妈身边。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幼儿能及早的进入游戏中去。基本部分:教师通过肚子饿,要找东西吃引出故事,然后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幼儿初步了解游戏规则,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轻轻的慢走,什么时候应该快跑,什么时候应该侧身滚。然后再进行游戏,游戏进行两遍,在第一遍游戏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现来作出适当的提醒或者指导。为幼儿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做好准备。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游戏,“鼠妈妈”带着“鼠宝宝”到外面找食物去,自然而然的结束活动。让整个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并完成。.三.设计亮点1、整个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中完成的。从开始到结束,教师都是在老鼠妈妈和老鼠宝宝找食物的故事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设计适合小班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抛弃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教学形式。2、配上形象生动的“滴答”“当、当”音乐声。渲染了活动的气氛。“滴答”和“当、当”是游戏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让游戏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真实性的重要因素。我在网上找到了19 真实的钟声将它录制下来,非常的真实,给游戏的整个氛围增添了亮点。大班说课稿:快乐的小精灵  【说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开心开朗,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因此,我选择设计了“快乐小精灵”这个活动,通过设计帮助国王的情境,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给孩子们尝试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鼓励他们大胆用不同形式“扮演”小丑,表现自己的创意,锻炼发展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幽默感,以达到既乐人又乐己的目的。  【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从情感、认知、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为:  1、保持快乐的心情,尝试帮助他人转化情绪。  2、利用道具有创意地造型。  3、愉快、大方地参与活动,感受幽默、滑稽带来的乐趣。  【说教法与学法】  1、采用的教法有:情境创设法、互动法、赏识激励法等。  2、精选的学法有:尝试法、体验法、多种感官参与法。  【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中,特作如下准备:  1、音乐《快乐颂》。  2、米妮、小精灵、国王造型。  3、快乐口袋(内装各种材料)。  【说活动过程】  在设计活动程序时,以大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作为出发点,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19 作用和幼儿的主体性,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把快乐之情引进活动,为“快乐之旅”作铺垫。首先师幼同跳快乐舞,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孩子们的快乐引出了由幼儿饰演的“快乐小精灵”和她的“快乐大口袋”,给幼儿一个惊奇、新鲜的感觉,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紧接着教师饰演的“不快乐的国王”出现了,她难过地述说着:我以前每天都很开心,因为小丑朋友每天逗我开心。现在他走了,我再也没笑过……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引导幼儿发挥相像和创意,装扮小丑,突破活动的重难点,这是本次活动完成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动静结合,通过让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材料、与国王、与快乐小精灵互动,每个人都动起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多种能力。  首先“米尼”从“快乐大口袋”里随意摸出东西打扮成小丑并做怪样逗国王开心,既有示范、启发的作用,又更激起幼儿装扮小丑的欲望。组织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办法打扮成小丑,让幼儿充分想像,既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放开幼儿的思维。  接下来用“快乐小精灵”的快乐口袋,把幼儿所想到的和未想到的材料呈现出来,播放愉快的背景音乐,教师引导幼儿看、学、想、说、做、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装扮自己,尝试扮演各种形象的小丑,从而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效果。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孩子们敢想、敢做、喜欢做、有机会做,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最后,装扮好的幼儿可以随音乐设计各种搞笑的动作和滑稽的表情,帮助国王开心,让幼儿进一步大胆想像和创意,掀起活动的高潮。  这一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大家开心地共跳口哨舞,不时做出怪样,引人发笑,活动在快乐中结束。“口哨舞”完成本次活动的自然结束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整合性、综合性、灵活性的原则。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自由地表演,不但深化了活动的主19 题,还让幼儿获得了艺术的重陶,体验到了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把快乐传给了所有在场的人。  【说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开心开朗,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因此,我选择设计了“快乐小精灵”这个活动,通过设计帮助国王的情境,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给孩子们尝试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鼓励他们大胆用不同形式“扮演”小丑,表现自己的创意,锻炼发展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幽默感,以达到既乐人又乐己的目的。  【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从情感、认知、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为:  1、保持快乐的心情,尝试帮助他人转化情绪。  2、利用道具有创意地造型。  3、愉快、大方地参与活动,感受幽默、滑稽带来的乐趣。  【说教法与学法】  1、采用的教法有:情境创设法、互动法、赏识激励法等。  2、精选的学法有:尝试法、体验法、多种感官参与法。  【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中,特作如下准备:  1、音乐《快乐颂》。  2、米妮、小精灵、国王造型。  3、快乐口袋(内装各种材料)。  【说活动过程】19   在设计活动程序时,以大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作为出发点,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性,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把快乐之情引进活动,为“快乐之旅”作铺垫。首先师幼同跳快乐舞,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孩子们的快乐引出了由幼儿饰演的“快乐小精灵”和她的“快乐大口袋”,给幼儿一个惊奇、新鲜的感觉,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紧接着教师饰演的“不快乐的国王”出现了,她难过地述说着:我以前每天都很开心,因为小丑朋友每天逗我开心。现在他走了,我再也没笑过……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引导幼儿发挥相像和创意,装扮小丑,突破活动的重难点,这是本次活动完成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动静结合,通过让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材料、与国王、与快乐小精灵互动,每个人都动起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多种能力。  首先“米尼”从“快乐大口袋”里随意摸出东西打扮成小丑并做怪样逗国王开心,既有示范、启发的作用,又更激起幼儿装扮小丑的欲望。组织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办法打扮成小丑,让幼儿充分想像,既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放开幼儿的思维。  接下来用“快乐小精灵”的快乐口袋,把幼儿所想到的和未想到的材料呈现出来,播放愉快的背景音乐,教师引导幼儿看、学、想、说、做、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装扮自己,尝试扮演各种形象的小丑,从而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效果。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孩子们敢想、敢做、喜欢做、有机会做,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最后,装扮好的幼儿可以随音乐设计各种搞笑的动作和滑稽的表情,帮助国王开心,让幼儿进一步大胆想像和创意,掀起活动的高潮。  这一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19 三、结束部分,大家开心地共跳口哨舞,不时做出怪样,引人发笑,活动在快乐中结束。“口哨舞”完成本次活动的自然结束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整合性、综合性、灵活性的原则。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自由地表演,不但深化了活动的主题,还让幼儿获得了艺术的重陶,体验到了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把快乐传给了所有在场的人。大班语言说课:秋天多么好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谈话"秋天多么好"。谈话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在这个教材中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围绕秋天的天气、景色、动植物的变化、人们在大自然界中的活动等,把自身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幼儿要有丰富的有关知识经验,因此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是:秋天的气候和花草树木的变化、几种农作物的丰收和小动物的活动、人们的服装变化等主要特征。为此,在课前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带幼儿到郊外去秋游,日常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等。让幼儿观察到、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丰富有关的知识经验。另外再启发幼儿一同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搜集具有秋天特征的图片等。引起幼儿进行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基础地位,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身想说的事。"为此制订三了教学目标:1、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2、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围绕主题大胆回答与交流,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好习惯。3、丰富词汇:秋高气爽、凋谢。  重点:围绕谈话主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答、交流。重点制定的依据是:纲要中也提出要让幼儿"想说、敢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并不是教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幼儿能乐意与人交流,能大胆在众人面前连贯表达自身的想法。另外,作为大班幼儿思维已经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度,形象思维已经迅速发展,加上不时的实践学习,已普遍能组织简单的句子,具有能与同伴进行交谈的能力。  难点:较连贯的表述将话内容。谈话需要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围绕一个主题谈出自身的见解和感受。幼儿受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影响,要布置好内容的顺序,组织简单的语句,较连贯的进行谈话,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幼儿又具有善于挑战的心理,这就象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因此经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完成。所以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19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游戏法。  第一种谈话法,谈话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谈话课必需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运用了启发联想式的提问和幼儿进行一问一答的谈话。比方"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秋天里的天气有什么变化?"等激发幼儿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表象。其次,运用了自由结伴等形式进行个别谈话,并启发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能教连贯的表述出来。另外,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所提到:幼儿的语言是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因此我的谈话就力求从普通话的运用、词汇的运用和语速、语态、语音等方面,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典范。  第二种方法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首先,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的情景,安排"美丽的秋天"环境,将有关秋天的特征的图片和实物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在富有游戏的情景之中学习。其次,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性谈话的时候我设计了游戏"照下金色的好秋天",请幼儿把自身对秋天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事物挑出来,进行自由的拼图引导幼儿之间互相交谈,游戏给幼儿充沛发挥的空间,在自由的空间中幼儿独立考虑,互相讨论,自由结合,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三、学法指导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别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他人谈话的良好习惯。就谈话教学来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他人的讲话,并能恬静的倾听他人的讲话。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力、耐心、有礼貌倾听的习惯。在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时,我主要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创设恬静的环境,幼儿的坐椅位置摆放合理,情景安排有秩序而不乱。二就是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经常提示幼儿"注意听"。三就是引导幼儿在听的时候注意他人的的表情,迅速的掌握他人说话的主要内容。19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交流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与他人交流谈话内容必需条理清楚,在指导幼儿谈话时我充沛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相信小朋友的能力,他们会发明奇迹。"在教学中只有大胆的放开幼儿,充沛的相信幼儿的能力,才干让幼儿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两次给了幼儿自由交谈的机会。第一次自由交谈是师生之间的谈话,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幼儿自发的去说,心里怎样想的就怎样说,激发幼儿那种想说的欲望。第二次是通过操作进行幼幼和师幼之间的自由谈话。在这个过程中充沛的尊重了幼儿的意愿,让幼儿发明力得到充沛的发挥。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胜利的扮演了支持者、合作者、协助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的观察,积极的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  四、教学程序19   教学分三局部,第一局部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听"小汽车"音乐入教室,"秋天多么好啊,让我们开着汽车去观赏一下美丽的秋天吧。"进入安排好的情景。引导幼儿自由观赏"这里有什么?"目的是激发起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表象,引起幼儿想说的愿望。第二局部围绕主题展开谈话,包括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采用激励措施进行谈话。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提问"你观赏完了,感觉秋天美不美?""那在秋天里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幼儿可能会说"我看到秋天有的树叶都落下来了""我感觉到秋天的天气变凉了"借此时机丰富词汇秋高气爽。通过这个提问主要引导幼儿谈出秋天的气候和景色。第二个层次通过提问:"在秋天里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谈出来。比方幼儿可能会说"小蚂蚁在搬运粮食。"教师和时追问"小蚂蚁搬运粮食干什么?""哦,原来它是为过冬准备食物呢。""为什么它们会在秋天准备粮食呢?""那是因为秋天有很多的庄稼都丰收了。"自然的引导幼儿进行第三层次的提问"你还知道秋天哪些东西丰收了?""还有许多水果呢?你知道吗?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让幼儿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从中和时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的教育,教育幼儿不挑食多吃新鲜的粮食、蔬菜和水果。通过整个环节的师生谈话引导幼儿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运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第二环节是探索性个别谈话,首先是看录象片"秋天多么好"。通过视觉的刺激将刚才零散的谈话内容进行整和,为幼儿进行连贯的谈话作铺垫。其次,进行游戏"照下金色的好秋天"。教师为幼儿准备丰富的图片请幼儿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进行拼图,并能边操作边和同伴进行交流,教师用数码相机将幼儿拼出的秋天景色图照下来。幼儿操作完进入第三环节归纳性谈话。"小朋友用小巧手拼出了一副副秋天的美景,老师也照下了这金色的好秋天,你们看"将数码相机与电脑连接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幼儿看,这时幼儿的积极性会十分高涨,每当展示一副图片可以问:"这是谁的?你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这样请大约四五名幼儿进行较连贯的表述。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性谈话。完成了教学的重点,突出了难点。第三局部活动结束,最后在幼儿情绪高涨的时候,请幼儿拿着秋天的照片一起扮演唱"秋天多么美",让幼儿表达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幼儿的谈兴还未尽,我将幼儿的拼图丰富到语言区中,引导幼儿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交流,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和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各位领导!大班社会活动:小猴取心一、说活动来源常言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寓意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可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透射出其将来的人品、为人处世。虽然不能说绝对,但足以让我们明白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应从小抓起的重要性。《纲要》中告诉我们社会教育的目标是能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我们班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因受家庭特殊环境(独儿)的影响,或多或少地有了自私、娇气、蛮横、孤僻等不良习性和行为,尤其是遇到问题常常是不知如何解决。缺乏应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为此我选择了大班社会教材《小猴取心》进行教学,此内容属于社会活动中心理活动的范畴,它通过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挑战性的故事,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兴趣,合适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通过帮助小猴寻找安全到小岛摘桃的办法,拓宽了思路、迁移了经验、提升了经验。二、说活动目标本活动目标:1、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尝试遇到困难不害怕,机智、勇敢地想办法。2、感受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和成就感。3、愿意帮助他人,以助人为快乐。对目标的分析: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教育目标着重于孩子的发展,其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教学活动中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5至6岁的幼儿敢于挑战新事物,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和自我界定的能力;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发散思维,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并能迁移经验,强调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学会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尝试遇到困难不害怕,机智、勇敢地想办法,达到勇敢面对挫折并努力解决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换位思考帮助小猴、同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学难点:积极思考、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学方法:观察讨论、经验再现、谈话交流等。学习方法:发散思维、互动学习、经验互补等。三、说活动准备本次活动我做如下准备:1、录摄幼儿在生活学习中的部分场景,为实施活动的第二环节准备。2、设计10条走近生活的是非判断题,为实施第三环节准备。19 四、说活动过程总述: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基本流程:以故事导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判断解决方法的对与错。整个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思路清晰明确,第一环节为第二环节做好铺垫,第三环节是第二环节的巩固提高。第二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8--10分钟)。这一环节主要达成第三目标,并渗透其它目标的实施。故事是大班孩子最为喜欢的文学体裁,他们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能较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且能畅游在故事的世界里,因此在这一环我引用有一定挑战性的故事引题,首先孩子们随着故事的主人小猴,来到桃树如林,郁郁葱葱,红红的桃子挂满了枝头的桃花岛,让孩子们自我绘制桃花岛的美丽画面,并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走向曲折,与小猴一起感受高兴到紧张恐惧最终到兴奋喜悦,有身临其境的效果较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为小猴主动出谋献策埋下伏笔,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和成功感。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18--20分钟),这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第一第二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纲要》中指出社会性教育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要挖掘日常生活中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教育价值。因此第二环节我捕捉孩子们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同细节作为我的教学内容,这看来似曾相似的生活例子更能让孩子们产生共鸣;这一环我分为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观看生活中的问题画面场景,第二层次是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一幅幅画面的出现再现生活场景,孩子们与画面的互动,他们徜徉在不同的片段中去思考、判断、观点的碰撞,正是对《纲要》正面教育的最好诠释。观点的认识再提高就是在孩子们不断的否定、不断的相撞、不断的肯定中,通过集体的智慧达最终成正确的共识,为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比一味的说教来得更加生动有趣、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孩子,更具有约束力。第三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大班孩子倾听的能力,因此我拓宽教学内容,设计了10个口头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孩子们幼儿园生活中的范畴,还扩及到社会道德、规则意识等,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并借助于孩子社会见识资源及能力发展差异来实施“生生互动”型学习。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生活中的人、事、物,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问答式的方式供孩子们判断,采用小组竞赛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们迅速对问题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调动了抢答的欲望,使活动再掀高潮,让孩子们对整个活动有意犹未尽的感受。确实达成此活动的教育目标。总的来说,因为我遵循了《纲要》中的循序渐进、以生活为主线,教师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景,挑战孩子的认知,是一种积极的支持,其价值在于可以促使孩子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最适宜水平”的教学理念设计,从故事到现实生活到让孩子们一次次利用已有经验与他人经验的对接、互补,让孩子们有想说、愿意说、大胆说的机会和强烈的欲望,从而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五、说活动延伸]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因此我在活动后设计了延伸活动:设计生活、学习的障碍场景,和幼儿一起面对困难以幼儿为主,想办法克服,获得战胜困难所带来的愉悦体验。大班科学说课稿《空气的力量》各位园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19 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  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报纸若干  ④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2、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3、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4、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1、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19 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2、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3、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www.eduwg.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4、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五、精彩片段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根导读: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体验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把草连根拔起,近距离的观察到植物的根,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还有没有长的不一样的根”幼儿最喜欢和老师一起参与活动,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找其他的根。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是怎么生长的,于是,我用“有趣的根”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体验、观察图片和事物,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根的作用,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根,感受树根与根之间的不同。  2、通过实验探究树根的作用。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根的作用,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及不同”。  我通过之前幼儿的亲身体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根的形象,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带领幼儿连根拔掉田地里的杂草,一起到户外寻找暴露出来的树根并拍摄下来。  2、物质准备:根雕作品、各种树根的图片。19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操作法,观察法,交流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体验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把草连根拔起,近距离的观察到植物的根,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还有没有长的不一样的根”幼儿最喜欢和老师一起参与活动,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找其他的根。接着有欣赏根雕作品和各种根的图片,使幼儿对根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再次启发性的提问“树木怎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它是怎样把‘饭’吃到‘肚子’里的?”讨论树根的作用,最后,用比较法得出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过程  (一)、提供条件,请幼儿拔草,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问题:说一说拔草时,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拔草时费力吗,为什么植物能牢牢的站在那里?  这一环节,请幼儿回忆拔草时自己看到的根的样子,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观察各种根的图片,并请幼儿自己提出有关根的问题,说说根之间的不同处。  (三)讨论  1、树木怎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它是怎样把‘饭’吃到‘肚子’里的?  2、为什么树根和树根在泥土里要手拉手呢?  3、请幼儿提出其他关于树根的问题,供全班幼儿讨论。  这一环节,以幼儿讨论为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欣赏根雕作品  让幼儿通过看、摸、闻、拍、敲的形式欣赏根雕,比较根雕与树根的不同,从而了解根雕的意义,并请幼儿发挥想象给根雕取名。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感受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根与根雕的不同处。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画树与树根和实验《树根的作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将两盆同样大小、高矮的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煎去其中一盆的根再插入土里,请幼儿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做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幼儿园教育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制定。 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六、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第二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 一、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 三、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一、健康 ——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一)目标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二)教育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 3.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6.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三)指导要点 1.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2.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 4.体育活动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项目训练。 二、科学 ——激发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一)目标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19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 2.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3.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4.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5.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6.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8.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2.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3.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三、社会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一)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 2.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3.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4.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5.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 6.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用完收拾; 7.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8.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指导要点 1.《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2.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3.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 4.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四、语言 ——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一)目标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二)教育要求19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5.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6.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7.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8.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2.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 3.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五、艺术 ——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5.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三)指导要点 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三、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逐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四、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的原则: (一)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 (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三)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以便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提高教育效益: (一)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形式; (二)注意保持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非直接指导的活动的适当比例,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进行活动。 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19  (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三)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八、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 (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 (三)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需要;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 九、执行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三)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四)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十、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一)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二)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家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三)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第四部分教育活动评价 一、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幼儿发展知识、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于教育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活动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四、教育活动评价应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五、幼儿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是对教育工作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反应和变化,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六、教育活动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一)教育活动是否建立在对本班幼儿的实际了解的基础上; (二)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方式、以及环境能否向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有效地促进其符合目的地发展; (三)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 (四)活动内容、方式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扩展、整理和幼儿的经验。 七、评价教育活动时,凡涉及到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应该注意: (一)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二)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三)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四)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最近发展区。19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