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25 KB
- 2022-05-26 18:47:4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8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红旗渠之行让人倍感震撼、催人奋进。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感受了老百姓的“扁担精神”和“四有”好干部的谷文昌精神,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红旗渠工程涉及两省的水资源和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签订的协议内容充分体现了当时领导的大局意识和宽阔胸怀,包括当时山西省有关领导的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这也是团结协作的生动写照。当今时代需要这样的意识,也呼唤这样的意识。二是干事创业要有精神和信念的支撑。“用上水”“吃上水”是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的追求和梦想,也是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由此产生了“战太行,定叫漳河来我乡”的豪迈气概、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倔脾气”。这些精神和信念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闭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扁担精神
三是党的工作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是我党在新时代的重要命题,红旗渠工程是经典教案。在60、70年代,党组织广泛动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取得很多非凡成就。如今,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依然必须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是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60年代初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期,林县人民为了早日通渠,上山挖野菜、爬树摘树叶、下河捞水草充饥,甚至得了浮肿病,在这样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还坚持开山凿洞,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五是要有创新创造意识。这种创新创造意识来自实践,来自对困难的克服。在幵凿青年洞等工程段时,面对坚硬的石英岩,青年突击队和开凿群众想出很多开山放炮的方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程进度也大大推进。我们因此坚信:只要真正想干事创业,办法永远比难多;真正的创新来自实践,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民六是要正确看待干部的错误和不足。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上级部门对杨贵私自动用3万斤国库粮之事作了宽松处理,这在当代依然有其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
府报告中专门提到容错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励,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这一机制如真正落地,将极大地挥散干部心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阴影,有利于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干。是否能容错的关键,应该是看事情的出发点,是不是一切为了人民,是不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七是只有领导带头,群众才有劲头。领导干部要有担当、敢担当,红旗渠精神也是党员干部勇于带头、勇于担责的写照。副县长、红旗渠指挥长马有金与群众一道打钎放炮的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在上级调查组调查核实情况时,杨贵书记为县委组织部长主动担责的话语言犹在耳。杨贵书记步行三天查看工地,开展调研也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间。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不能停留在号召发动上,而是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宄,了解实际情况,甚至与群众干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众知道领导与自己干在一起,信心更足,劲头更大,成效更明显。八是求真务实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品行。红旗渠工程修建过程中,当发生政策举措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林县县委班子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刀切”地执行上级决定,这是务实作风,也是共产党人党性所在。由此,我深深感到,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加强责任如山、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和辩证思维的党性锻炼,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忠诚、担当、干净的人民的好干部。
责任如山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负责敬业和对群众满腔热情的关怀;意味着在百姓遇到困难和受灾受难时,要与他们共渡难关、共建家园;意味着党的干部始终要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意味着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梦想过程中,至死不渝为百姓谋幸福的党性要求。敢于担当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言败,在逆境之中不退缩的豪迈气概和坚强的党性要求;意味着在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要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意味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铁一般的意志,敢于破题;意味着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问题面前不畏缩;意味着既敢于坚持原则,又敢于反思自己,还勇于容纳他人批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担当如铁。无私奉献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要冲在前沿阵地,与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意味着要像王有金那样发挥勇挑重担、轻伤不下火线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意味着要像谷文g那样,“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大无畏气概;要存“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精卫填海”执着精神;意味着要有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怕牺牲自身利益的党性要求。辩证思维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味着要坚持矛盾论、“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味着要既看现象,又看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红旗渠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胜利,更是人的精神的胜利。它饱含着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斗志;蕴藏着万众一心、携手并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勇进击的豪迈;彰显着无所畏惧、九死一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初性。——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贫困面貌,仅靠一锤一铲一双手,苦战10个春秋,战天斗地、矢志不渝,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石掏渠,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没有向贫闲的生活环境低头,没有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他们通过科学论证、大胆决策,加上人定胜天的自信,充分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改变Y面貌。“一根扁担创家业”,石板岩供销社的社员们肩挑货担绕山转,永不言苦;跌倒站立再前行,永不言败;与时倶进求发展,永不言止。连接起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为山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上海正在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浦东都是主战场。在浦东二次创业中,当好改革开放排尖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需要我们有奋战于悬崖峭壁之上,逢山凿洞、遇壑架桥的勇气和魄力,在“创”上用劲使力。当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先例可循,更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勇于探索,稳步推进行业管理手段和监管模式等各方而的创新,充分
激发新机制新体制的活力与效能。比如,在生活垃圾综合单价试点工作中,我们探索推进以“总量控制、源头定价、经费包干、减量奖励”为目标的综合单价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和分类指标控制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减量模式,确立各街镇生活垃圾源头管理的主体责任,激励和提升各责任主体的减量积极性。通过此次重温红旗渠精神,感到与林县人民“定叫山河换新装”的豪情壮志确有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在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时,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今日之困难,是否难过当年修建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所谓公仆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属于人民的精神。有人说,红旗渠能够修成,得益于一个字——“敢”。那么,他们又凭什么敢呢?老书记杨贵说,我们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才“敢想敢干”。“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的体现。“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体现了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体现了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新时代,再出发。习近平同志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情怀。作为一名城市管理的参与者,我的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我们要围绕“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始终有温度的”等顶层设计要求,加大“五乱”整治力度、持续推进违法户外广告整治、推进垃圾分类分流工作、绿化林业建设,加强区域精细化、精深化、人性化管理,确保设施齐全有序,马路平整干净,绿化美观舒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红旗渠精神是一种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村民说:“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右水喝,右粮吃,睡个暖和觉。”质朴的语言蕴含着深远的意义。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一名环保市容工作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义务责任,更是历史担当,我们任重而道远。绿水青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山银山”,也是我们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宝山福山”。这些年来,我们加快推进滨江森林公园
二期、南汇生态专项等外环生态专项建设,积极推进合庆生态廊道、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周边生态防护林等市级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川杨河生态廊道建设等公益林建设。再难再累,也要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优美环境。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为民服务作为不懈的追求,凝聚起推动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景,奋力谱写时代新篇章。3陈潭秋纪念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原黄冈县陈策楼村),现纪念馆是“陈谭秋故居公园”的一部分。纪念馆正门口,是一汪清水池塘。进门往左,是著名的陈策楼,往右则是红色广场。广场的主体是用黄冈特有的红色砂石制作而成的大型浮雕,浮雕的主图案是党旗,党旗下面则是各个历史画面,展示了陈潭秋光辉战斗的一走进纪念馆,能看到:陈潭秋的家庭情况与青少年时代,1920年他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7月他与董必武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中共武汉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发动与领导武汉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以及出席中共五大;他到苏区后,先任福建省委书记,后又转任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长),以及他在共产国际工作的情景;1943年9月,他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惨遭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在纪念馆里,我一边缅怀,一边学习,被深深地感动了,记忆最深刻的,要数“5个一”:弥足珍贵的一大回忆文章。1936年7月,陈潭秋写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发表在1936年《共产国际》第七卷第4、5期合刊上。用一篇纪念文章来回忆中共一大,陈潭秋是第一人。学界普遍认为陈潭秋的这篇回忆文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因为他的回忆文章是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层次高;一大会议结束后不久,陈公博就写了《十円旅行中的春申浦》,但是他没有提及会议的内容。1929年12月,董必武应何叔衡要求,回忆了一大召开的过程,但是以信函的方式出现的。一批学生与高徒。陈潭秋的父亲教师出身,他子承父业,也成了教师,并教了一批的有影响力的学生或徒弟,如张文秋、夏之栩、林祥谦、项英等。毛主席的嫡孙毛新宇写道:“董必武教国文、历史。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陈潭秋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英语。这两位教师是驰名武汉的进步知识分子,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也是外婆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母亲邵华》,毛新宇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第9页)。张文秋后来成为毛主席的亲家,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女亲家,是双儿女亲家。张文秋的大女儿刘思齐嫁给了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她的二女儿邵华嫁给了毛主席的二儿子毛岸青。
陈潭秋的学生夏之栩后来嫁给了赵世炎,学生袁震之后来嫁给Y吴晗,学生杨子烈后来嫁给了张国焘。书写了她们人生的另一段传奇,因为她们的他们都是党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一只耳朵与一个秘密。陈潭秋到苏区后,先任福建省委书记,后又转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长)。现在玩粮票收藏的人都知道陈潭秋,因为苏区的粮票上,有陈潭秋的印章。在反“围剿”的斗争中,他筹足了军粮,保证了部队的正常供应。众所周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来自学堂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中间,虽出现过毛泽东这样的军队统帅,在苏区却也有一人以战士之勇,持枪作战,火线负伤,被敌人打掉了右耳朵的,他就是陈潭秋。1943年2月7日,陈潭秋被投入监狱,受尽各种酷刑:“坐飞机”“坐坦克”“站火炭”“杠子夹”等,但他始终坚贞不屈。9月27日,他和毛泽民、林基路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新疆。在众多的党史书中,对此惜墨如金,只用了4个字“秘密杀害”,虽然精练了语言,节约了版面和纸张,但是也掩盖了敌人的凶残与狡诈。因此在学习与传播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什么是“秘密杀害”?一是敌人怕群众知道后“闹事”,选择在深夜将烈士杀害的;二是敌人怕烈士本人知道,强行蒙上头布后将烈士杀害的;三是敌人怕枪声惊动了群众,用绳子将烈士勒死的(参考《新疆冤狱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秘密”还真的起到了秘密的效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代表们不知道陈潭秋己经牺牲了,依然选举他为中共中央委员,名列44位中央委员名单的第11位。“一只耳朵与一个秘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革命
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一首动人的歌。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曾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陈潭秋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9年9月,陈潭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目前,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秉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已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项目。家乡的两位艺术家许晓武、胡耀武饱含深情写下一首动人的歌《陈潭秋,你在一门乡音里》:“南湖的红船,铭记下了你的功绩;高唱的国歌,声声在把英灵慰藉......你是伟人曾经开天辟地,你是乡亲走不出堉下的惦记。老人在念叨你,孩子又问起你。陈策楼的陈潭秋,你在一口乡音里!”陈潭秋纪念馆距离我的老家不到4公里,小时候我无数次听说过陈潭秋的故事,因为“不懂事”,也没进去看看;青少年时我无数次地阅读过家乡的乡土教材,无数次地看过陈策楼的“身影”,因为“升学考试紧张”,没右进去学习;长大以后,我无数次地从陈潭秋纪念馆旁边的火车站经过,因为“忙”,也没进去瞻仰。如今站在陈潭秋纪念馆的门U,看到翻新的陈策楼,翻新的故居,翻新的公园,我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两鬓如霜50多岁,才走进这红色的故居,才首次瞻仰这红色的纪念馆,内心深处,不禁十分自责,十分内疚,十分惭愧。走出纪念馆,信步登上陈策楼。放眼楼外,朝霞满天,生机勃勃,
让我对“不忘初心,使命光荣”存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对“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诗意有了更新颖的感受,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体会,难怪唐代大诗人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去湖北红安干部学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一节非常重要的课,这就是“董必武纪念馆现场教学”。董必武纪念馆位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是一座中国庭院式风格的建筑,碧瓦白墙,清新典雅,古朴庄重,生机勃勃,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董老光辉战斗的一生。纪念馆门口矗立着两个石柱,上面刻写着董必武生前最喜欢的两幅题字。其中,进门右边的石柱上是“群言堂”三个大字,左边的石柱上则是“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个句子。拾级而上,迎面抬头可见正门门楼。门楼匾额上是徐向前帅题写的“董必武纪念馆六个馏金大字。从正门进入,便是纪念馆的正院。院子中央,安放着董必武的半身铜像。铜像的下面是红色的大理石基座,基座上刻有党徽和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董必武纪念像”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基座的后面则是董必武和夫人何连芝的合葬墓。这也是该馆与其他纪念馆相比较显得尤为珍贵的地方。墓后是一道大理石屏风墙,上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董必武同志生平”。纪念馆正院的东而有一侧院,环绕正、东两院建有三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报告厅。进入序厅,迎面就是万里长城的壁画,表达董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远大胸怀。三个展厅分别介绍董必武青少年时代
的学习生活、董必武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等内容、董必武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等。瞻仰纪念馆,緬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深感“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深感董老的一生光辉而伟大,给我们很多启示:“父亲的眼界有多远,孩子的行程走多远”。当看到“1914年董必武考入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并在日本加入了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革命党”一节时,我不禁十分感慨,直到今天留学依然是个“奢侈品”,依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是早在103年前,董必武的父亲就让他的儿子出国留学,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界与魄力。“低调就是腔调”。董必武17岁时在黄州考中秀才,这在当时是获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光辉起点,是件非常荣耀和了不起的事情。乡亲邻里们准备在县城东门外燃放鞭炮,以示迎接与祝贺。可是董必武认为中丫秀才“没有什么了不起”,故意绕道回家,要父亲向亲友、邻里作一下说明,并拒收礼物。董必武是“从石库门走上天安门”的、仅有的两位“中共一大”代表之一,也是我们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职,可在他的身上,却看不到一点“官架子”。董老一直幽默诙谐地称自己为“补丁”和“配角”,他在《九十初度》一诗中,甚至讲自己“吾生多难感蹉跎”,让我辈敬佩、唏嘘、汗颜。
“深信前途会伐柯”。1916年,30岁的董必武再次离家出走,继续投身革命。临行时,他给四叔留下一首七绝:“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扭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巾花”。1975年3月5円,董必武90大寿。病中的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诗篇《九十初度》,并把子女叫到病床前,详细讲解了这首诗,总结自己度过的“九十光阴”:“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老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志向情怀,革命信念坚如钢的意志品格,一览无余。“制度自信”。1921年7月,董必武在上海参与起草了中共一大党纲。1948年8月,他主持召开了华北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并被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华北人民政府”,它就是后来的“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董必武还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等。“百度百科”上说:董必武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彭真同志曾经感叹:“董必武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法学专门家。他不但长期从事法制建设的实际工作,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人民日报》,1986年3月6口,第4版)。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基础制度,一开始就有法学专家参与构建,一开始就有法学“海归”参与把关,而且经历了近70年的打磨与实践的检验。这不正是我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特别是“制度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充分理
由吗?红安归来,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幵之际,放眼神州,物阜民丰,山欢水笑。从红安走出来的董必武,先后两次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作为党校人,我们感到无比崇敬和自豪,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经常緬怀董老的丰功伟绩,学习董老的革命风范,践行董老的革命精神,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打磨品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为党校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在市委党校统一安排下,我们2017年上海市党外中青班39名学员集体参观了陈云同志的故居。通过实地参观和故居负责人的讲解,全面细致地了解了陈云同志的一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时期,在陈云同志身上,都凸显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远大的胸怀、决断的魄力、坚定的信念和高尚人格魅力,无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兹将点滴感受流露笔端,与大家共勉。一、铁肩担道义、妙手抓经济陈云同志光辉的一生经历了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一系列秉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斗争的年代,他洞悉斗争形势,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彻底改造社会,冰能解放全人类。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陈云同志先后担任我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无论是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还是参加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无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还是参加领导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解放战争;无论是领导党的组织工作,还是主持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无论是参加领导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还是主持一系列建国后的经济工作,陈云同志始终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专业意见,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一系列秉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二、毕生唯实、坚持真理陈云同志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充分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和高超政治智慧,形成的崇高思想、宝贵的品德和高尚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论斗争如何艰巨、情况怎样复杂,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陈云同志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坚贞不渝,表现出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他从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陈云同志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革命的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陈云同志始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一切,他老人家堪称是坚持真理、服从真理的典范。三、大公无私、一心为民陈云同志一生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公无私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自己所用、所穿都极尽俭朴,他弥留之际还不忘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上交党费,并且将自己身体主要脏器捐献给医学实验,这一切都真切地体现出他的伟人风范及其思想、人格魅力。陈云同志一贯谦虚谨慎、始终淡泊名利。他说,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一个人为党做好工作,这是应该的,有了成绩,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陈云同志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精神。参观完陈云同志的故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云同志的光辉形象不断闪现在我们眼前......陈云同志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他直言仗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中国革命的奇迹,赢得了革命胜利果实;在粉粹“四人帮”后,他又积极配合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富强的光辉之路。他的不朽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勇往直前。
5当我踩在井冈山的红色大地上,当我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走在挑粮小道上,当我们和红军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当我参观黄洋界哨口、毛泽东故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时,革命先烈的故事荡气回肠,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的洗涤。井冈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续写着跨世纪的辉煌,井冈山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我的每一步,都踩在由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就的道路之上。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数度落泪,为了这片土地的神圣魅力,为了这一次次的洗礼和震撼,也为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感染和振奋。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我一直试图在种种场景中去感受当年红军的感受,思索他们的思索。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舍弃一切为了国家?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我寻思了很久,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力量的来源,就是“井冈山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矢志不渝,激励着他们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的道路,让他们为了坚守自
己的信仰可以舍弃自我。面对国民党当局的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勇于胜利,赴汤蹈火、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重重迷雾,在湘赣边界坚持井冈山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新路。井冈山精神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其内涵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革命胜利了,还需要这种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精祌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幵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己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成为了永恒,镌刻在我的心中。对于我们这些肩负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创造新一轮辉煌使命的一代人来说,来到井冈山,是对我们坚持信仰完成使命的鼓舞和激励。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我们要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更多的政治营养,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参加访谈的还有井冈山的建设者,有知青教师、有年纪轻轻的敬老院院长。从革命先烈身上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让知青教师两次放弃回上海的机会,留在条件艰苦的深山里;让年轻人在外求学后,毅然回到家乡,开展辛苦甚至是不为人理解的敬老院的工作。他们放弃了更优越、更安定的生活、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物质上的追求,但,他们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们为人民群众、为建设井
冈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他们心里,井冈山早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信仰。而井冈山,也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永远不变的人民情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井冈山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个红薯,成为凝聚人心的关键。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哪里来?正是从这些为人民服务的小事中来。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的拥护和支持。走进井冈山,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离开井冈山,井冈山匕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在思考,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我还可以再奉献些什么?“位卑未敢忘忧国”,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井冈山精神成为了我的精神之钙。“难忘井冈山,砥砺再前行”,我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矢志奋斗!6伴随着金秋九月的尾声,迎来了为期一周的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
的序幕。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初踏上井冈山这片神秘的红色土地,行程虽短,但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对中国革命史的了解更加深刻了,共产主义信念也更加坚定。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井冈山的红,因丼在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地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反动高压下,全国笼罩在腥风血雨、白色恐怖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III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天下第一山”。井冈山的红,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染成的。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中,留下姓名的存15744位,还右3万多名没存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在时间紧凑的前提下,我们学习了谢彦波副院长所讲的“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和“毛泽东调查研宄——中国革命道路的幵创与探索”;穿红军服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追忆革命历史,之后又开展了现场教学,通过助教讲解员感人至深的讲解,让我们重温了历史,感触颇深;重走了红军的挑粮小道,踏着红军的足迹,触摸红色历史的痕迹,在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茅坪八角楼的实践教学中,学员们都被井冈III的故事深深吸引,井冈山英烈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的执着精祌被一代代地诉说,英雄的故事被一代代地传颂,井冈山精神穿越时代、穿越了人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井冈山红军后代的座谈互动,在近跑离接触中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人事迹和博大胸怀。红军战士中的传奇人物曾志,她的孙子叫石草龙,我们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见到了他。石草龙说他与奶奶重逢时,奶奶己经做了官,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奶奶将亲情和原则划分得清清楚楚。曾在井冈山的后代,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作为普普通通的农民扎根井冈山,这是最值得学习和传承的,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通过此次的革命传统,我对井冈山精神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有了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勉。一是年轻人的首创精神是我党的宝贵财富。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热血青年(朱德同志40岁,毛泽东同志34岁,是队伍中的年长者),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抛头颅、撒热血,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二是善于团结群众中的大多数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从解决群众最需最盼最难解决的土地问题入手,赢得了农村广大农民的支持,从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社会变革力量;三是官兵平等是我军战斗力的根本源泉。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最早确立了我们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官兵平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些优良传统引领着我们的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其实我们从不曾忘记,从不曾忘记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共产主义的信仰之力不正是井冈山精神的活水之源么?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孕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与民主革命时期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丙柏坡精神鼓舞着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气壮III河的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她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7“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在学员们齐声歌唱《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歌声中,宣传系统第44期青干班的河南安阳红旗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正式拉开序幕。来红旗渠前,市委党校第一分校的老师们就曾说过:“红旗渠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震撼,去了不会后悔。”的确如此,大家通过现场学、实地看、课堂讲以及回来后的讨论交流,从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中,深切领悟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对红旗渠精神的进一步解读,加强Y学员们的党性修养,深刻认识到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当代“愚公移山”,学员们领略了红旗渠的伟大
来林州之前,市委党校张春美老师曾为学员们解读了“老三篇”。到了林州大家方发现,其中听起來像神话般的“愚公移山”故事,不就真实地发生在林州(原林县)?林县人民就是那愚公,红旗渠就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这条盘绕在太行山千嶂绝壁上的蓝色飘带,是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观看纪录片《红旗渠》的过程中,学员们回顾了林县的历史。这是一个饱受苦难的地方,千年来这里一直是大旱、凶旱、恶旱之地,不少碑石更是记载了历史上因缺水而发生的人间惨剧,水成了林县人共同的期盼与仰望。曹彦鹏教授曾在“红旗渠修建及其历史启示”课程中介绍到,千百年来,林县人祖祖辈辈都想水、盼水,儿孙的名字中都有“水”字。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自发地修过18条引水渠,但是一遇大旱,水源枯竭,渠道就无水可引。不过,他们与大山、与自然不断抗争,从未放弃过,最终建成了举世嘱目的“人造天河”——红旗渠。静默的“山碑”,建设者们留下的红旗渠精神触手可及“只要把渠修好,我们不怕死”“修好渠是一家人的心愿”“就算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最危险的排险工作”......在现场教学与劳模互动时,红旗渠劳模任羊成、李改云和张买江回忆了红旗渠的建造情景。听着劳模们的叙述,“青年洞”观摩学习时看到的凌空除险与打钎作业,再一次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一把铁钎、一顶草帽和一根绳索,这是当年修渠时的全部装备,这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不可置信,但勤劳勇敢的林县人就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欠缺的情况下,修成了红旗渠。
可以说,红旗渠的修建是顺应了林县对水的期盼,也见证了林县人的梦想。正是这样的执着追求,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更体现在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中:“旗手杨贵信念坚定迎难而上”“血祭太行吴祖太”“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站在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前,学员们仰望“山碑”,红旗渠精神的“丰碑”仿佛触手可及。在修渠过程中,太行山上钢铁般坚硬的石头为工程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共产党员身先士卒,为修渠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破解施工中的难题,增强群众修渠的动力,培植群众修渠的信心,激励群众加速冲刺、攻城拔寨,闭结引领群众汇聚力景改造山河薪火传承,精神的价值,更在于历久弥新在音像教学《巍峨山碑•杨贵篇》中,主持人曾问杨贵,“您认为红旗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回答,“林县人的精神面貌变了,我有次看报,有个林县商人捐了1000万元给慈善协会。他为什么能捐钱?又哪里来的钱?这是林县人出去挣来的。对林县人来说,红旗渠都修好了,还有什么事是办不了的?”1994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如今,从红旗渠干部学院远眺城区,大家看到的是一片繁华,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贫瘠、干裂,遭受了千百年的磨难。
在实地观摩中,学员们不仅参观了红旗渠,还走访了红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点企业,开发区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产业集聚区进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5强行列,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林州的经济腾飞与发展。可以说,红旗渠精神,激励百万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篇章。在林州培训的四天里,听到最多的就是:“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是林县人做不了的”?同样,相信凡是来红旗渠培训过的学员,都将有同一个信念:“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红旗渠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历久弥新,薪火传承。感悟“山碑”,学员们这样理解红旗渠精神回到上海后,党校为学员们安排了一堂红旗渠精神的交流会。学员们分为4组,分别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群众路线”这4个关键词进行理论和案例的解读,并参与互动交流。在学员们的理论阐述和案例分享中,看得出红旗渠精神匕经流淌进了大家的心中:“艰苦创业是党的优良作风,历代国家领导人对其内涵都有阐述”“无私奉献重在无私,无私是一种精神状态”“敢于担当体现在敬业负责、坚持原则、不畏艰难等方面”“群众路线的关键就是为丫人民、依靠人民”......而在问答环节,学员们围绕红旗渠精神在当下的践行,提出了不少心中的疑问。担任点评嘉宾的市委党校张忆军教授夸赞学员的提问“富有青年人的特点,问题都很尖锐”。
比如,“敢于担当”是官员难得的品质。可“成王败寇”往往是“敢于担当”的最大心理障碍。一件事成了,官员往往会被称赞“敢于担当”,可若是没成,就成了“存勇无谋”。权衡之下,不少官员宁可选择安于现状。官员应该如何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呢?互动中,学员们直面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张忆军教授随后也围绕问题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帮助学员们理解红旗渠精神在当下的运用。例如“敢于担当”和“成王败寇”,张忆军教授提出了担当的“科学性”,要有价值判断、要讲究组织程序、要讲究规律等等。同时,社会也应该宽容失败。89月18日清晨,乘坐绿皮火车12小时后到达井冈山站,下车后呼吸的第一口空气淸醇甘甜。在远离大城市的山中小城中,伴随大巴车的山中爬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的是一片秀美安宁的美景。难以想象,九十年前中国革命的种子就是在此孕育,中国革命的开端就是在此书写。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初心”是珍贵的纯粹。而“初心”之初,便是埋在井冈山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种子。山河记忆,精神相传,就让我感悟这红色基因,离这份纯粹更近一点。一、接近历史:血与痛铸就的摇篮“摇篮”,今天看来是多么温柔而甜蜜的字眼,是母亲哼着的眠歌、
温暖的怀抱和甜蜜的梦乡。但对于井冈山、对于中国军队、对于中国革命来说,绝不是。1927年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红军初创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创举极大增强Y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它产生于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向萍乡退却”过程中,部队外有追兵,内患频出,时刻面临存亡问题之时;1927年毛泽东登上井冈山,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县级人民政权,宣布了“三大任务”“六项注意”等政策,正是当时边界各县党组织中机会主义、地方主义、土客籍问题、投机分子反水,造成党组织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不断;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胜利会师,宣布成立红四军,取得龙源口战斗胜利,但当时周鲁上山,指责红军行动太“右”,并误传毛泽东被开除党籍,以致“三月失败”之时;黄洋界保卫战在敌多我少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背后却是我军因杜修到来宣布中央决定,引起红四军部分主力转移、失散,赣敌来犯,以致“八月失败”,毛泽东率部迎返大军;1929年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岂料国民党第三次剿,湘敌来袭,井冈山失守,直至1949年9月方获解放。何等的血雨腥风,何等的举步维艰,但这就是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血与肉的搏杀中成长,在正确与错误思想的交锋成长,在残酷黑暗现实中拼尽全力点燃并呵护着星星火种——血与痛铸就的摇篮。二、执着信仰:星火必将燎原的坚定人生,就是追求信仰的过程。党员坚守对党的信仰,他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夺H的光彩,他的思想才会闪烁出璀璨的智慧之光。1927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到处是腥风血雨,白色恐怖笼罩全
国。在这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举起革命的大旗,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开展武装斗争。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刺破黑夜的惊雷闪电。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带领数支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军事斗争频繁而又残酷,物资条件极端匮乏,“边界的红旗”却“始终不倒”,当时的《共产主义须知》写道,共产主义者当“不畏难,不怕死,为主义而牺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百转千回后的砥砺前行。井冈山烈士陵园中,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5万人,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掩埋着130多个红军重伤员的忠骨,至今知道名字的只有十多个。在井冈山博物馆珍藏的近二千件革命文物,遍布五百里井冈的革命旧址、旧居,铭刻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千锤百炼下的矢志不悔。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笔触描绘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尖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国革命由小块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必将形成“取得全国政权的燎原之势”。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坚信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必将迎来最终的胜利。三、继承思想: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八角的灯光何以如此明亮?因为那象征着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从井冈山时期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到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指导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不断研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井冈山精神最本质、最熏要的内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严峻问题。右倾、“左”倾错误非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因不了解中国国情,或将主动权拱手相让,或错误发动了以城市工人为中心的多次武装起义,违背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未寻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而失败。毛泽东在起义失败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总结经验教训,从“攻打长沙”到“引兵井冈”,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匕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四、发扬作风.•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如果真有什么可以作为传家宝的,那就是这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了。不能忘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正因为我们的工农红军是为群众谋利益求解放的军队,人民群众方真正支持我们的革命战争。也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景,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相信、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忘记井冈III斗争时期,我工农红军之所以能粉碎敌
人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就在于根据地的军民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朱德的扁担、第一红军医院的建立、军械处被服厂的创办等等,正是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今天的我们,虽己不再面临外在的残酷斗争和艰苦环境,但革命的传家宝仍要牢牢守住。只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在“更加众志成城”的环境下建设得更好,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青春。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民族才能精神振奋、士气昂扬,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远兴旺发达。离开井冈山时阳光灿烂,山林绿野间只见岁月静好,但我知道那份安好背后是远隔时空的英雄们无悔的微笑和祝福,是跨越岁月的思想精神在我们内心生根。我想,我们离纯粹更近了一点。
上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靠天等雨、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时,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锻造丫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红旗渠建成己近半个世纪,弘扬红旗渠精神,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对于我们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弘扬红旗渠精神,首要的是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是党从胜利走向辉煌的不懈动力,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牢记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在成绩面前,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弘扬红旗渠精神,关键的是要求我们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无数党员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这种奉献无私到命都可以不要,共产党就是为群众无私奉献才赢得了民心!”正如当年在修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所言,“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现在一些干部吃不了苦、贪图享乐、不求进取,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腐朽思想的警惕性和免疫力,以致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红旗渠精神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红旗渠的伟大奇迹证明,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用红旗渠精神来凝聚民族信仰和精神力量,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曾经响彻历史的岁月,也同样可以振奋时代的精神。当前我们正在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
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10为了体验红军革命斗争生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根据培训口程安排,9月19口,市委党校第1期青干班全体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天红军生活。通过越野徒步、队伍整编、对决竹钉阵、齐心协力、共同前进、水中竹筏等拓展项目的开展,我深深感到当年红军生活的不易,革命的艰辛。今天,当我实实在在踏在井冈山的红色大地上,吃红军粮、走红军路,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的三个问题得到了解答:一、红军当年苦不苦?苦。井冈山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今天我们的越野徒步只有3公里,大家己经苦不堪言,而当年的井冈山,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红军在物资上更是严重匮乏,环境恶劣,形势险恶,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还要应对故人的轮番围剿。但是,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熬硝盐,克服各种闲难艰险,打破敌人的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III革命根据地。二、红军纪律严不严?严。在拓展过程中,每支队伍结合自身情况,找出需要改进或者引起注意的事项,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不由使我想到,90年前,毛主席在荆竹山,向数百名工农革命军战士宣布了“三项纪律”,后来,针对队伍出现的新问题,毛主席又颁布了“六项注意”。“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看似朴实无华,但解决的却
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的大问题,使工农革命军区别于传统的旧军队,树立了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在“六项注意”中,有一项原来是还门板,后來改成了上门板。当年条件艰苦,红军没有床,为了防潮只能问老百姓借门板再铺上稻草休息,而还的时候,由于每家人家门栓的高度不同,只有把借来的门板装上去了才真正算是还了。一字之差,寓于其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朴实思想。心系人民,也巾此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著坚守。三、红军队伍强不强?强。我一直在想,红军队伍人数不多,成分复杂,既右工人、农民,也存学生、俘虏,还右一部分是游民无产者,却能几次击败国民党正规军的进攻,红军队伍到底强不强?为什么强?今天,我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今天拓展活动的所有项目,都需要队员团结协作。特别是齐心协力、共同前进、水中竹筏等项目,更需要队伍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指挥,才能完成任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所带领的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够坚持斗争到底,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靠的是全军将士紧密团结,靠的是团结广大群众,军民一心,一致对敌。同理,在我们的工作中,更要发挥团队精神,突出团队的作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团结协作,整个团队汇成一股力,才能真正将工作做好。存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X|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跟着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仰。一天的红军生活虽然短暂,但足
以我对二十四字井冈山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牢记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te,更加自觉地担当使命、砥砺奋进。1186年前,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华儿女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9月18日,我们怀着对这段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历史的崇敬之情,踏上前往井冈山的征程。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踏上这片红色土地。巍巍五百里井冈,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的痕迹无处不在。而每一次来到这里,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第一次来井冈山还是4年前,我作为2013年局系统青干班学员赴井冈山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尽管因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有些疲惫,但是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一刻,仿佛就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汇集到身体中。放眼望去,漫山的映山红犹如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大地,瞬间让我肃然起敬。我们换上军装,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无名烈士碑,重温入党誓词;走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代的身边,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来到八角楼,我仿佛看到当年毛主席在那盏油灯下时而思索,时而奋笔疾书,耳畔也仿佛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在那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行走己经不易,更何况要肩挑背驮30多万斤粮食上山,仅仅走上几百米,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时的艰苦卓绝,也使我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二十四字井冈山精神右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后来,我又先后三次来到井冈山,作为青干班管理者带领青干班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每次走进井冈山,都是去感受、传承、实践井冈精神。在“三大纪律”诞生地雷打石前,我和学员被铁一般的纪律深深震撼;在井冈山间,我们穿越竹林山溪,模拟小规模会战,体验前辈的战斗经历;重走红军路,感受当年红军战士的艰难跋涉,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奋斗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在现场教学阶段,实景演出《井冈山》生动地诠释了革命先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些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红色血脉本与我一体,红色基因已经深深注入我的血肉,而井冈山这个名字已经牢牢扎根于我的内心,因为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如今,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第五次来到井冈山,吃吃小米饭,喝喝南瓜汤,不是走过场,而是站在历史的天空下,荡涤心灵,铭记那段烈火烽烟的历史,重温井冈山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当年,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英勇斗争,如今,我们身处和平环境下,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发扬井冈山精神,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奋斗的执着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途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129月13日至15日,我们赴山东临沂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军司令部旧址,感触良深,很多事迹催人泪下。遥想当时在沂蒙山区工作生活的革命先辈和沂蒙人民,他们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应该向他们学习,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并将之化为自己工作中的动力。我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有三点: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抗口战争时期,我党我军来到沂蒙山区,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火种,建立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国民党的政治触角还未到达广大的山区农村,我们共产党人进入沂蒙山区广大农村后做了许许多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好事,比如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实行民主选举,组织农民学习,开办文化夜校“识字班”等。而这一系列的举措给了人民群众生存的权利、学习的权利、参政议政的权利,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这与国民党政策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样,我们的党就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当然考虑群众利益只有这些举措是不够的,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站在人民的立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考虑农民的问题,还做了许多以小见大的事情,比如扫院、挑水、开荒、发展生产等等。正是这些细小的事情,暖了人民群众的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也只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我们中
国共产党才会有长久的政治生命力。一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向前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沂蒙山根据地有一段时期革命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党中央派刘少奇到沂蒙山根据地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后,刘少奇提出减租减息,并检查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通过整风,增强了党性,加强了团结,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刘少奇指导山东军区和115师作出了《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以铁的纪律治军,形成了优良的作风,树立了党和军队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户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沂蒙人民拿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据统计,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革命先烈牺牲。孟良崮战役不是二十多万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在打,而是由70多万人组成的民兵、民工、支前队伍、担架队等队伍加上正规军队和国民党
军队作战。他们烙煎饼、做军鞋、筹集粮食、运送弹药、抢送伤员,人民和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岂有不胜的道理。新时期党建工作和群众路线教育应该长抓不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对我们每个共产党人提出的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抓党建工作势在必行。在参观红嫂纪念馆时,又看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细细读来,这些规定并未过时,如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这些,怎么可能出现“老虎”和“苍蝇”?怎么可能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沂蒙精神本质特征是密切的党群关系,革命时期密切的党群关系使我们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更加重要、尤为必要。昨天的沂蒙人民书写了爱党爱军、可歌可泣的精神赞歌,今天的沂蒙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奋进,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建立起了品类齐全、闻名中外的现代商贸城。老区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摆脱了贫闲,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我们每一位党员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就应该到群众中去,察民情、解民意,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宣传好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员意识,自觉维护好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小时候电视还远远没有普及,那时候最大的乐趣,不是观看惊心动魄的电视连续剧,也不是看那老少皆宜的动画片,而是到部队大门门操场上看露天电影。每逢周三和周五,营房四周的孩子们早早地就搬丫小板凳占据有利地形,家长们则围着放映机远远地站着,等夜幕降临,战士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子喊着口号步入中心场地,八一制片厂那闪着光芒的徽标伴着雄壮的进行曲,拉幵雄奇的一幕幕,《小兵张嘎》《红日》《南征北战》《战上海》《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电影结束,总是与小伙伴激烈争论谁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也期待着下次放映时间的到来。那时候,反反复复地看着那些战争电影,我却从不厌烦,总觉得那些英雄还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就发生在昨天。后来步入学校,再后来踏上工作岗位,露天放映场上也建起了现代化高楼,电视上满屏的俊男靓女豪门恩怨,情节曲折幽深,而自己却连打开电视的冲动都没有,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少点什么。到底缺少了什么呢?趁着这次异地教学的机会,我踏上了沂蒙这片热土,儿时记忆中的英雄人物纷至沓来,英雄的山、英雄的水、无畏的战士、无私的老百姓、悲壮的战争场景、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一帧帧一幅幅冲击着感官、冲击着心灵,当泪水夺S而出的时候,我知道了自己缺的是什么,是生活的激情,是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不惜付出生命也要换来崭新天地的热烈追求,是“为Y新中国,前进!这声号角背后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激情
所以,对照沂蒙精神,现在的党员干部缺的是激情,是对革命工作的激情!永葆革命激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党员的特质。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就会没有感情地去工作,就会失去人情味,就会失去群众,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被人民唾弃。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满怀激情,为理想、为人民、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决心和信心,那么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则是摆在新一代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挑战。革命需要激情,建设也需要激情,让思想活跃起来,摆脱思维束缚,大胆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坚定理想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就能永葆生机活力,确保党的事业长久不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现在的沂水河畔,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产业园区一个接着一个,资源丰富,商贸活跃,这里的人民生活富裕,这片土地上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大家沿着先人的奋斗足迹,脚踏实地,实干加巧干,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沂蒙精神,那就是:党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人民坚定地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