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0 KB
  • 2022-05-26 19:02:43 发布

红旗渠红色教育心得体会五篇与班主任德育故事5篇合集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红旗渠红色教育心得体会五篇与班主任德育故事5篇合集红旗渠红色教育心得体会五篇【篇一】10月30日至11月3日 ,我参加了自治区机构编制系统20XX年党性教育培训班,专程赴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短短几天时间,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与当年劳模交流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值得在新时期学习践行,也值得各个地方学习借鉴。这次学员们首先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走红飘带,水长城;实地参观了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仰望峻峭陡立的悬崖,看到水渠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穿腰而过,观摩“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等重现的场景;零距离与红旗渠亲密接触,亲身感受和体验了那流淌在半山腰中、悬挂在绝壁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间天河”的红旗渠;我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苦战10年,用苦和累、智与慧、;血和汗,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地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回想他们当年工程建设的艰苦卓绝,使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真谛;体会到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群众关心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是第一任务。其次学员们观看了《巍峨山碑 杨贵篇》、《红旗渠》的纪录片、话剧。从当年红旗渠建设的总设计师、组织者和指挥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身上,从他心系林县50万苍生疾苦、敢于舍出身家性命为民请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崇高人格风范,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大爱情怀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忱,也一次次为他的事迹而感动、而落泪。想当年,林县老书记杨贵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县委常委会上,首次提出修建红旗渠的惊天构想,语惊四座,堪称天方夜谭,梦想神话。会场上惊讶者有之、感叹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也有善意的劝告,此工程史无前例、凿山开渠从山西引水入林,战线长、障碍多、施工难、风险大,一旦功败垂成、必将身败名裂,建议他三思而行。“大家放心,出了问题我一人负责”杨贵在会上坚决表态,他敢想、敢干、敢担当,花了一年多时间,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调研勘探,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初步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的设计和概算,可谓有备而来、胸有成竹,为浩大工程铸牢基石。在具体施工中,杨贵书记以求真务实、知错就改的风范赢得敬重,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完善,并主动承担责任,作出自我批评,如此胸襟怎不叫人钦佩,何愁红旗渠不成。杨贵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红旗渠精神之魂。红旗渠的建成,正是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一班人,真正代表了群众利全益,顺民心、合民情,干群同心,因而大业必成、功在当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最后全体学员畅谈此次培训的感想、感受,学员们畅谈了学习的收获,交流了学习的体会。他们结合自己工作岗位实际,讲述了各自参加培训过程中的所学所感,表达了未来工作中对照红旗渠精神,为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打算。为期三天的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关键是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到日常工作中,运用到凝心聚力推动编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红旗渠的“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平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篇二】为期5天的市级机关党务干部红旗渠党性教育培训班上,本人紧跟教学节奏,用心学习和感受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谷文昌精神,现将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人民群众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更多的正能量。”以杨贵书记为典型代表的林县党员干部,带领林县人民十年修一渠,最大的动力源泉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历史上的林县极度缺水,使得林县人民对修渠引水有着极大的渴求,当以杨贵书记为领导的县委班子经过调查研究作出在太行山上凿渠引漳河之水的决定时,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热烈响应,而且这一响应便是10年!10年中,林县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中间历经反复的苦痛折磨,却没有丝毫退让,强大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就是来源于对解决水源问题的渴望,来源于不想让子孙后代再遭缺水之痛的初心。有了这种动力源泉,林县人民十年、哪怕百年都无所畏惧。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从红旗渠回来后再看这句话,我觉得除了从共产党人的初心来看这句话,更应该从工作的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林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修渠引水,林县党员干部将此作为奋斗的目标,才会无往而不利,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感情才会历久而弥新。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应把这句话作为方法论,多去考虑自身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有哪些,人民群众对这些事情的真正需求有哪些,做到什么程度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怎么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赞同。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自己的根扎在大地上,获得来自人民群众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二、艰苦奋斗,玉党于成无论是杨贵书记还是谷文昌书记,从他们身上我都看到了优秀共产党人共有的品格:艰苦奋斗。引漳入林,种树治沙,这些浩大的工程之所以能有效完成,都得益于我们党有杨贵、谷文昌这样优秀领头雁。他们会在工作开始之前,科学求证可行性,征得最广大人民的赞同;在工作开始后,俯下身子带头冲锋,丝毫不畏惧前进道路上的各式各样的拦路虎;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身上闪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手下的干部,也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干劲,团结和带领广大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营造了大家一起干事创业、一起攻坚克难、一起出汗流血、一起共享劳动成果的氛围。 此外,我还看到,艰苦奋斗绝对不是蛮干。确定引漳入林方案之前,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县委一班子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种研究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把林县以前筑渠引水的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研究,也对现实的生产条件和人力、财力资源都进行了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了引漳入林方案。引漳入林不是简单的开几个山头,修几里渠道,而是要平掉上千个山头、修上千公里渠道,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条件下,林县人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领导班子,不但充分预估到这种困难,而且充分发扬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10年锻一渠。因此,艰苦奋斗既是敢于吃苦、敢于工作、敢于付出的精神状态,更是科学谋划全局、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合理运用各种资源等的方法论总成。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玉党于成的关键法宝。新时代,虽然我们的物质水平对比以前有了极大改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决不能丢,尤其是科学谋划、“合理吃苦”、敢于创造条件去完成工作任务的艰苦奋斗的精髓,更应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得到发扬光大。三、红旗渠精神是新时代的铸梦之魂  新时代,我们铸就中国梦,我们需要坚强意志、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而这些都是红旗渠精神的浓缩。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但红旗渠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红旗渠是旧时林县人民的“梦”,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林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克服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筑就了1500公里的奇迹之渠,实现了几千年来林县人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花,离不开奋斗的汗水浇灌。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有13亿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篇三】红旗渠下,红旗招展,党徽熠熠。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红色教育活动。一路细雨,一路向往,我们一行20余人乘车400多公里前往河南林州(原林县),瞻仰了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踏上红色之旅,感受红色教育,重温峥嵘历史,接受灵魂洗礼。驻足太行,无限感慨,更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震撼。结合个人学习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不计生前身后名”的担当精神。一部林县史,就是一部干旱史,写满了林县人民几百年来与“旱魔”作斗争的悲歌。据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 1949年,514年间林县发生旱灾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出现了人相食的人间惨剧。上世纪60年代,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后,面对贫瘠的山区、干旱的困扰,他把百姓装在心中,敢想敢干敢担当,经过反复论证,担着被撤职受处分的风险,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排除万难,毅然决定修建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他肩扛大锤走在群众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求任何回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修成这一泽被后世的长渠后,他便销声匿迹,把功劳推给了一个个普通的劳模。直到今天,不到红旗渠,我还不知道杨贵书记的名字。杨贵书记曾说,“修建红旗渠如果有错,责任在我……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如果红旗渠修建失败,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以死谢林县百姓”。面对人民利益,他把个人生死、名誉置之度外,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责任担当,有了这样的担当和胸怀,何愁事业不成。当前,事业发展公司正处于改革改制、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困难挑战、利益取舍正考验着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对标红旗渠精神,学习杨贵书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责任担当,坚决摒弃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明哲保身、不敢担当、争名逐利的错误思想,牢记发展使命和岗位职责,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努力开创公司改革发展新局面。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创造精神。“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一是林县红旗渠。”上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如今时隔半个世纪后,历时10年才建成的河南省林县红旗渠浩大工程,仍让我们感到相当震撼。红旗渠穿过太行山引漳入林,总干渠渠墙高4.3米,渠底宽8米,长70.6公里,全长1500多公里。这样的工程,不要说在六、七十年代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即便放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今天也是相当困难。而林县人民就是靠着一锤一钎、一楸一铲、一筐一车凿通了“人间天河”,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的神奇力量。进入新时代,事业发展更需要这种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精神,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和新任务,找准自身定位,抓住新旧动能实施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后勤服务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在工作中,要善于将创造精神融汇入业务工作,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刻苦专研,以敢创造的精神、愿创造的境界、能创造的能力,踏实工作,拼搏进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开创出新的“人间奇迹”!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这首《定叫山河换新装》再现了50多年前十万民工战太行的壮观场景,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大无畏气概、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精神。当年的林县人民就是凭着这种精神,用自己研制石灰、炸药、水泥,缺衣少食吃住在山上,同心协力,攻坚克难,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终于修成“人间天河”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当前,公司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多难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险滩要涉,还有很多难关要闯,现有产业整体运营质量不高、模式创新不足、各产业板块过分依赖内部市场等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发展。要想实现凤凰涅槃、高质量发展,这就离不开我们每一名职工的付出和奋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肩负起职责使命,立足工作岗位,以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无畏的气概、奋斗的精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不懈奋斗。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奉献精神。一条曲曲弯弯的人工天河,正是用无数建设者的奉献和牺牲换来的。红旗渠工程师吴祖太,是红旗渠工程的主要设计者,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查阅大量资料,制订了红旗渠工程设计书。开工后,夜以继日不停工作,解决了很多施工难题,在一次查看隧洞险情时,洞顶坍塌,不幸牺牲,年仅27岁。当时按照规定,18岁至60岁之间的青壮年负责修渠,年龄不到或超出的老百姓,为了能参加劳动往往瞒报年龄。继而联想到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以及近期涌现出的黄大年、郑德荣等人,他们虽然事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私奉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有了无数党员干部的默默奉献与付出。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集团进入了世界500强,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奉献新作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奉献精神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真正创造出优异的工作业绩,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红旗渠修建至今已几十年了,当初被干旱饥饿困扰的林县也变成经济发达的林州市,红旗渠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不断注入新的内涵。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已经十几天的时间了,红旗渠精神却像一面旗帜,催人奋进,像一面镜子,映照灵魂,成为了我工作中的动力,鞭策着我不能懈怠、勇往直前。【篇四】 利用中原大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河南航天总公司党委近两年分别组织党员赴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党性教育学习。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观看图片、实物展和珍贵的历史纪录片资料,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林州人民众志成城、绝壁劈山,修成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奋斗历程和英雄事迹,实地参观了青年洞、红旗渠分水闸等地,实地见证了林州人民艰苦创业,在悬崖峭壁之上人工开凿天渠的伟大壮举,感受了林州人民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战天斗地的英雄精神。在焦裕禄干部学院深深被焦裕禄同志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感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现场学习体验,使我们全方位感悟了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一个个再现历史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聆听讲解、目睹实景、深刻领悟,一次次潸然泪下,一次次感动不已,深深被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感动和激励。一、感受与收获走进兰考,走近焦裕禄,切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焦裕禄同志的拥护和怀念,通过守护“焦桐”的魏善民老人等的讲述,深切地感受到焦裕禄这面旗帜上铭刻着人民的利益,他在兰考虽然仅仅工作了475个日夜,但他立誓“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忍着肝病的折磨,涉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扎针贴膏药,找到了治理“三害”的金钥匙;他视群众如父母,带领干部冒沙尘、顶风雪,访贫问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正是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赢得了群众的永远铭记。焦裕禄同志以“在困难面前逞英豪”的气概、“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兰考群众同“三害”进行斗争,这种精神塑造了一种社会风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真切感受到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 来到红旗渠,更是惊叹于十万大军战太行,苦战十年,创造出的人间奇迹----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走在主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旗渠水,我们无不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克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劈路的壮举!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量!这既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更有执著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这种敢想敢干、艰苦创业的奋战,锻造出林州人的强大基因,正是靠这种精神,谱写了壮丽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四部曲。通过身临其境学习体验,对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有了深切的感受:一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为民情怀。无论是焦裕禄书记的“除三害”,还是杨贵书记的战太行,都是把群众的迫切需要、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无论是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逞英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还是杨贵书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跨境取水、在绝壁太行上造天河的敢想敢干的气概,都体现了一种敢于接受挑战的英雄气概。三是感受到一种科学精神。无论是兰考的贴膏药扎针,还是红旗渠的盘阳会议,敢于纠错,都有一种科学精神在里面。这种科学精神来自群众,来自实践,来自实事求是,来自一种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四是感受到一种担当精神。焦裕禄书记和杨贵书记都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敢于担当的楷模,他们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求真务实,都是担当的体现,特别是杨贵书记的两个否定,首先是否定了自己的决策,第二个是否定了上级的决定。否定自己的决策难,否定上级的决策更难。这两个否定,蕴含着一个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种担当。五是感受到模范榜样的力量。焦裕禄同志本人、兰考的四面红旗、红旗渠的干部和80多位劳模都是榜样的力量。当年红旗渠的群众说:只要干部能流汗水,我们就能流血水,只要干部能搬石头,我们就能搬山头。特别是任羊成老人的两句话更让人感动,一句是怕死不当共产党员,还有一句是我宣过誓,我要是不这样做群众这关过不去。这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党员他时刻把党员的先进性,自己在群众面前的模范带头作用放在心上。六是感受到一种无比忠诚。焦裕禄不顾身体有病,不讲条件,迎着困难上,服从组织安排;红旗渠的干部群众,都带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只要是毛主席说的,是党的号召,就义无反顾,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七是感受到一种信念坚守。当年焦书记和杨贵书记面临的都是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难题,但他们坚守为了人民群众的信念,带领群众苦干奋战,特别是红旗渠苦干十年,持之以恒,成就伟业,靠的是一种信念。八是感受到严格的廉洁自律。焦裕禄同志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红旗渠这么巨大的工程,干部带头做到公私分明,十年之久没有一起贪污腐败案件,就连干部借用一个盛放炸药的空箱子放衣服也要写借条。 鲁迅说,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舍生取义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这是民族的脊梁。在培训学习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存在,也一次次被震撼、感动和鼓舞。让我们对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力量的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党性教育!二、体会与启示学习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永远不会过时。”通过现场的感受领悟,得到以下体会和启示: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和使命感、责任感,是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更是领导干部的精神脊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我们全体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前途。信念是一种坚守。有必胜的信念,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没有必胜的信念,百分之百不会成功。作为党员干部,角色和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命感是理想信念的延伸,责任感是理想信念的体现。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理想和信念不至于成为空想的根本保证。 理想信念和使命感、责任感,是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如果精神脊梁塌了,一切都无从谈起。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挺起精神的脊梁,带领群众完成艰巨的创业任务。二是坚持根本宗旨。心系百姓,把群众的需求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造福群众为己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组织的作用,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形成强大动员能力的关键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动员群众、带领群众实现目标。四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难。在兰考县战胜自然灾害中,在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决策过程中、建设过程中都很好地体现了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工作中,尤其是在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必须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搞好调查研究贯彻在我们的思想当中,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五是坚持清正廉洁。做到遵章守纪,敬畏权力、敬畏群众,自觉接受监督,干净干事,清白做人,才有领导力、感召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六是坚持勤政有为。做忠诚、有担当的干部,勇于面对困难,敢想敢干,创新创业,干成几件实事。 “人最需要、最看重、最认同、最崇敬、最容易被吸引的东西永远不是钱和物,而是思想、情感、道德、信仰、信念、价值”。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感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党性教育!我们要身体力行,自觉弘扬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争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在状态有激情、高标准严要求、敢创新有底线,推动工作谋划在前,创新创业引领在前,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作为,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为河南航天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贡献力量。【篇五】20XX年6月16日-3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等主办,自治区党校、广西行政院承办的第3期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学习。研修期间,来自教育部及省内的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将分别为研修班作专题报告。此外,研究班还安排学员远赴河南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和开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学习。这次河南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河南考察学习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河南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期间,我们观看了话剧《红旗渠》和《巍峨山碑▪杨贵篇》,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还实地走上了红旗渠的堤坝一睹这个被誉为“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修建于1960年,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此时的林县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当时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在缺水少粮、缺少资金,而且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在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县领导班子带领下,仅仅凭借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这条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期间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修建了各种建筑物12408座,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3米、宽2米的石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链接起来。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我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我倾倒,而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我折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我想我们从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能找到答案:(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缺少已经成为困扰林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问题。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领导干部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根本。76岁的杨贵在谈及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时,语重心长的说:“工作中不管给我戴什么帽子,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尽管压力很大,但我还是顶住了。而且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修渠完全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我一直信奉一句话: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领导干部就要“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会很危险,群众会对你丧失信心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县领导集体向我们诠释了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二)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创造精神,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段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修建红旗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践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没有资金投资。红旗渠修建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在工程建设中诠释了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及清正廉洁的作风。(四)坚持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一个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76岁的杨贵在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吃粮普遍严重困难,林县怎么还会有余粮呢?”杨贵不无感慨地说:“这应该得益于我们的实事求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县里上报的粮食实际亩产是125斤,而有的县则报500斤甚至1000斤。吹得越凶的,收“征购粮”后就越困难。1958年秋后,上面命令土地要深翻1米。我一想,这不是瞎指挥嘛!就让群众只翻十几公分,结果我们的秋种都按时完成。可有的地方还有30%的土地没有来得及播种。第二年我们不但没断粮,还专门拿出1000万斤粮食来支援灾区!还是实事求是好啊!”再当记者问到:“在困难时期动这么大的工程,您有把握吗?”杨贵的回答是“我15岁就参加抗日,战火中我琢磨出这样一个道理: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修渠时我们手里有300万元经费和3000多万斤储备粮可以动用。工程动工前都是实地考察过的,而且是边干边测量,边调整施工方案。1960年,开工刚20天,战线太长,工期太慢,我们就适时确定了分段攻坚的策略。一段渠先通了,群众看到水后干劲就更大了。应该说,整个工程我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接着我们来到了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在这里,我们听取了关于焦裕禄在兰考事迹的报告,观看了介绍焦裕禄事迹的影像,瞻仰了当年焦裕禄同志亲自种下的焦桐树,考察了焦林以及东坝头村黄河滩。焦裕禄初到兰考,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不等不靠,带领广大干部和全县人民大力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生活简朴、勤俭办事,以身作则、带病实干,即使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向我们展现了一名党员尤其是一位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焦裕禄同志的光辉形象始终在我脑海中回放。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一)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二)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他坚持生活简朴、勤俭办事,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自强不息。 (三)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廉洁奉公,敬业奉献的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四)我们要学习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焦裕禄同志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五)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从红旗渠和焦裕禄事迹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共产党干部应有的操守--全心全意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清醒的认识到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上服务群众,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尽心竭力为民解难事,坚持不解为民做好事。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今后我会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做一名合格的优秀共产党员。班主任德育故事5篇【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取适合教育的学生,应选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批评或表扬都要深浅有度,用心寻找突破口,因材施教。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到达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应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在严爱中把握好批评的艺术与方法,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闪光点”,对“问题”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问题生”转化的最佳时机。首先、严字当头、爱字为首,批评时要用心肯定学生的优点;裁决时“糊涂”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应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任何一次过火的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对个别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散漫的后进生,一怒之下甚至会例数学生的许多缺点,新帐旧帐一齐算,将学生批个一无是处,心毁意冷。其实班主任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在处理班级事情时,应对后进生,应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也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和他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理解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完美的东西。鼓励他们独立工作,进行创造,获取成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严字当头、爱字为首。批评要用心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桶能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犯了错误甚至是很严重错误的同学耐心的做工作裁决时“糊涂”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班里一名父母离异的女同学,从小一向跟着母亲生活,生活很贫困。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之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致使她性格很怪癖,不善于交际,同学关系不好,因小事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火。有时甚至故意给班干部出难题,在不喜欢的课上恶作剧。一次竟与班里一位女生因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我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从小事着手关心她,用事实说明学会宽容的重要性,并对她体育训练用心,肯于吃苦,用心参加劳动等优点予以肯定。有时候我故意“糊涂”地安排一些好事给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交给她,帮忙她重树信心,给她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锻炼机会,引导她学会与人相处,鼓励她融入群众,并要求班干部不计前嫌主动帮忙她、关心她、团结她,使她最后有了转变,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逐步融入了群众。诚然,教育学生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与长处,更就应教育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方能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其次、水火相容、严爱相济,批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应对犯错误的同学,批评时“糊涂”些,为学生的自尊心设计一把保护伞。 严格管理学生是每位班主任务必重视的问题。只有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才会构成好的班风,但需注意严而不凶,爱而不溺,严爱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尤其是批评的语言要有必须的艺术性,注意时间,场合,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关心的语气去帮忙教育学生。记得一次语文课,我班一个男同学没有学习而是在忙着写一封信。之后让细心的我还是发现了:满满两张纸,写的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主要是向一位异性同学倾诉自己的烦恼、思念、以及不被理解和关注的痛苦情绪。从中不难看出:他在朦朦胧胧的暗恋着一位同学,正陷于无法自拔的情感泥潭中,难怪上课心不在焉、闷闷不乐,成绩下滑明显。事后,我没有声张,假装糊涂,并在班级替他保了密。我多次找他谈心、及时引导他并且上课经常找借口表扬他。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他如实地说出了真情,并自觉地承认了错误。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多看法和想法很不成熟,等将来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再思考这些大问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错事,人生关键时只有几步,不能让同样的错误重犯,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他含着眼泪不住的点头,我了解此时他复杂的情绪。无需太多的语言,老师给予他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很感激我,从此他转变了:脸上重见了笑容,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有一天,我班的王小明同学自习课大声喧哗,又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制止,反而反唇相讥,值日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着,结果两人闹别扭,当我来到教室,听见里面吵吵闹闹,推开门一看,只见两个男生正在吵架,大有兵戎相见之势。吵了起来我当时十分生气,本想冲过去严厉批评他们一顿,但理智告诉我,这时她们正在气头上,万一弄不好,他们同我顶上了,那可下不了台。于是,我咳了一声,同学们见了我都乖乖地坐到了座位上。我装作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拿出语文课本来说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大家都熟悉的句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情不自禁地“哇声一片”。由此可见,教师批评得当,方法适宜,能够多为学生思考,批评的效果会比严厉的训斥好。老师批评不当,刺伤学生自尊心、学生必定对老师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本学期班里的几位男生在宿舍打扑克,我当时当众严厉批评他们,结果这几位男生好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没“面子”,经常闹情绪,以抄袭作业、值日敷衍了事等来表示对受约束的不满。之后,我冷静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把忠言变的顺耳,让学生听得进去,就应会更利于行吧。于是我换位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试着理解他们,挤时间坐下来找他们谈心,表态时“糊涂”些,不在公开场合揭露学生的伤疤,给自己也给同学留下回旋的余地,放下老师的架子,像朋友一样聆听他们的倾诉,倾听他们的心声,结果如此沟通并冷处理后,这四位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师生关系也由紧张变得融洽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再次、严为心声,爱是雨露,严爱适时、适度;批评时“糊涂”些,批评学生应持有爱心,批评方式应因人而异。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期,他们中的个别同学因为小学时养成的散漫习惯,加之缺少良好家教,有时难免给班级扣分抹黑。老师此时必须十分生气。与其你去大声的训斥他们,不如找他们谈话,让他们自己找出自身不足,违纪的根源所在,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给班级扣了分,而对他们厌恶、歧视甚至恶语相讥,那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师生间的矛盾将会僵化,学生也会我行我素,破罐破摔。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教师只有倾注全部爱心才能感化学生。在我的班里有一位借读生,其学习和行为都存在严重问题,他从小学到初中一向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遭同学嫌弃,一入学就有点自暴自弃的想法,故意表现出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家长也对他不抱任何期望,只求他混个毕业证。我清楚这样的学生内心很痛苦、很无奈,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在一个寒冬的早晨,他迟到了,他想,这下可要被狠狠批评一顿了。出乎他意料,我并没有疾言厉色地责问他,而是假装糊涂,和颜悦色地关心他今早吃饭了没有。当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还没有起床,他连早饭都没有吃就赶到了学校之后,我受到很大震动,情绪久久难以平静。我暗示他不该迟到,但又表扬他有较强的自理潜力,课间买了面包 让他吃,鼓励他学会自理、凡事早行动。他深受感动,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进步很大。但是,学生的进步难免是有反复的,虽然这位同学仍有违纪现象,但我从中深深地体会到:“这样的学生就像体弱的树苗,更需要我们班主任给予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爱,不断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唤醒一个孩子的上进心”,从而促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断进步。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以前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悔悟,并在短期内改正错误。批评的目的能否到达,取决于班主任的批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脾气,不同思想的学生应因人而异。严爱适度,批评学生应权衡利弊得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对于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用“交流式”的批评,批评时糊涂些。例如我班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同学,一次月考前被某科老师严厉批评,她一气之下,该学科的卷子只写了名字,以不答试题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以此来报复老师。原因是老师得罪了她。第二天,我并没有去找她谈话,我把“惜”字写在黑板上,我对同学们说:“对于“惜”这个字我想谈谈个人的想法。“惜”的左边是个‘心’右边是个‘昔’,‘昔’的上面是,象是草,中间是‘一’表示‘地平线’,底下一个‘日’放在一齐,则成为:太阳落到地平线的小草下面,意思是‘晚了’!用的左边是个‘心’,想想右边的‘晚了’就是“惜”。已经晚了的时候,我们‘惋惜’。怕它晚的时候我们‘珍惜’。而后,我又对学生说:“我期望大家在一齐的时候,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伙伴、朋 友、亲人的生命以及和他们的缘分。我期望大家多珍惜少惋惜,一身边的一切。课后她主动地来找我谈心,说出了许多心里话,也和任课老师“握手言和”了。看来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对症下药,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严爱适度,恰到好处的适度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对他的批评,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认识顾全大局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激发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动力。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幼稚无知,就随意地践踏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严的前提是“尊重”,真心爱护自已的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要合乎情理,是学生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断:“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透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已的尊严感。”心理学的测量证明:“一个小孩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具有了多种潜意识,其中包括受人尊重的本能。”这些都说明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勿庸质疑,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奚落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当是善意的,个性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细致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 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严格与尊重、严格与理解、严格与关爱”的有机结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只有做到这些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育人效果。在美国教育哲学家诺丁斯的关怀德育论中诺丁斯引出了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1、关怀与职责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就应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2、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否则不成其为教育。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说”也告诉我们: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我认识到,待进生其实也有被需要、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需要,只是因为长期以来一向被老师和家长轻易地否定、批评,导致待进生产生“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不负职责的糟糕想法,这种不利局面的产生能够说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应负必须职责。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即是理性的研究者更是感性的实践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人们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学生,这话不无道理。常言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应对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可塑性强、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学生,班主任工作中切记:凡事要本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态度,教育批评学生要尊重学生、“在严爱中把握好批评的方法与艺术”。这是每一个热爱班级管理者值得探究的问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透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篇二】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同办公室的贾老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是令学生站在旁边接受训斥,而是赶紧拿了张凳子,请学生首先坐下来,再心平气和地开始交谈。这一情形在我的头脑里流下深刻的印象,颇有感触。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般都要找他谈话,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批评教育。常见老师把学生叫来后,命其站在办公桌前,听老师一人端坐那里,苦口婆心,吐沫星子直飞;学生站立一旁,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这种情形,在我们的许多学校的老师那里早已司空见惯,这看似合情合理的做法,现在想来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学生犯错误,决不是犯罪,老师与学生间也绝不是罪犯与警察的威严的水火不容关系。让学生站着谈话,其实还是我们的老师心中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个性的人看待,传统的“师本思想”还没有切实地转变为“生本思想”,所谓“尊重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必恭必敬地在老师的面前接受耳提面命的训导,只会令人想到,这几千年来的师道尊严,正一脉相传。看到老师的尊严是如此的凛然不可侵犯,学生的口是心非,矢口否认,恐怕就在情理之中了。尽管老师在知识、阅历等方面是先知者,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坐下来谈话,表面上看,不过举手之劳,小事一桩,却反映了在老师的心目中,到底学生是什么位置的问题。现在,我们都提倡把改进师生关系作为德育的突破口,而尊重学生,真正改善师生关系,必须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落实在细小的环节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生病时的一声问候,回答问题出错时的一声安慰,取得成绩时的由衷赞美,都会在不经意中给学生以温暖与关爱,都会远远超过你无数次的说教。可惜的是,我们总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错失教育的良机,甚至人为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学生与老师主动打招呼时,爱理不理,下次再见面时,学生敬而远之,还责怪学生不懂礼貌;在你需要用红笔时,学生会把双色笔摇好红的那一头交到你手里,你却连一声“谢谢”都很吝啬…… 早在80年代,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忌讳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毫无血肉的容器而灌输空洞、刻板、教条的大而空的道理,而应该抓住任何一个契机,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知道,他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朱永新老师指出: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先哲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恶小而为之。后人也有“小处不可随便”之说。类似“让学生坐下来谈话”的小事,其实就是营造了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心理环境,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尊重。学生与老师无拘无束的交流,寻求心理上的沟通,抛开敌意,互相信任,达成共识,谈话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篇三】转眼之间,学校委以班主任的重任已经两月有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许多事情往往都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开学这半个月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很不成功,唯一让自己欣慰的是班级处于缓慢上升趋势。短短半个学期,自己成长了许多,对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仍旧充满热情,而且更充满的信心。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当下教育的宗旨。只要是自己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尤其是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孩子,让学生所信服。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用爱去经营班级。班里的某一男生是最令我头痛的一个学生。经常捣乱,不尊重老师,由于缺乏自信,他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情绪低落;上课迟到,不做作业,各门功课测试不及格。我一次次的鼓励都达不到效果,实在是无计可施了,但又不忍放弃。在一次偶然聊天中,我知道了问题所在。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他不闻不问。每次犯了错误我让他给我交一份材料。时间长了,也没老师督促他学习了。我看时机到了,给他分配体委工作,我又给予适当的表扬,慢慢他找回了信心,细心注意他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看到了自身的优点,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一个人当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时,他就会一直努力下去。他们不是做不好,只是缺乏我们对他的肯定、信任。看到他一天天进步,我感到了成功。可见,只有对后进生倾注满腔的热情,不带任何偏见,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看着他们一天天进步,我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当我们向学生倾注进爱时,我们得到的将是学生双倍的付出。用爱感染他们,让他们有努力向前的动力,来这的几个月学生给我的远远超过我给他们的。他们渐渐长大,由懵懂到成熟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给学生一片爱心,多一些鼓励与赞扬。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教师的爱心能使孩子们更健康的成长,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信心倍增,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用爱去经营,用爱去感化。【篇四】 当孩子们高高兴兴的背起崭新的书包,走进校园的时候,他们人生的第一个航班也就起航了。作为他们的领航人-班主任,对于他们能否在这次航班中观赏到美丽等风景,有个美好的童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兼任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否快乐成长有着不可莫名的影响。从开始教学到现在一直在做着班主任的工作,可以说班主任的工作很繁杂,这两年作来可以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的来说很充实。教学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下面我就点单的说说我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一、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他们做朋友,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光有威严是不够的,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主动和你做朋友,接受你的要求,敞开心扉,承认你,愿意走进你,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也曾提到“亲其师信其道”这种说法。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受他们,我班学生纪宏斌,自我接手这班以来,发现这孩子由于自身很胖的原因而感到自卑,不善于和同学们交流,每当下课时都是自己在教室里呆着。几乎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而且课上不爱回答问题,由于他的体型很胖,其他同学总是挨欺负他,这样他更加的沉默,从不敢老师说起他受欺负的事。 对于这个孩子我是这样处理的,一天下课后,我发现他又独自一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默默地坐着,看着窗外快乐嬉戏的同学们,眼中有着羡慕与期待,看到这些我灵机一动,就走到他跟前,拍了他一下,说:“走,咱们和他们一起去砸瓦去。”不等他回答,就拉着他一起来到同学们的跟前说:“我们也要加入。”其他学生先是一愣,但是随机就大笑了起来。“好好,你们手心手背,分下队伍”。这是我看见她的脸上露出了缅甸的笑容。看着他的笑脸,我也由心的笑了起来,加入了战斗之中。记得有次新授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想到让他们当一次小老师,来代替我讲,当我把这个想法一说,其他人都低下头不说话。只有他眼巴巴的看着我,我了然了,把他叫了上去,还别说,真像个小老师,虽然还有些不足,但看到他的这些进步,我不由的开心起来。看着他的进步,我想这与我放下身段和他做朋友,关注他,鼓励他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作为高年级,就会经常在学校参加劳动。例如拔草、种树、整理校园等,这些有些学生会做,有些学生不会做;有的积极主动的在那做,有的消极怠慢的在那做。这时,我都会拿起工具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边劳动一边和他们谈心,工作劳动俩不误。这时。同学们看到老师和他们一样一起干时,学生们就会争着抢着干。做卫生时有的同学在那踏实干着而有的则在那溜达,拿着笤帚在那晃着玩,我经常教育他们要合作,培养团结的意识,甚至我干脆替他们扫,渐渐的同学们也就养成了好的习惯,把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内只要有纸条、粉笔头或者其他垃圾,我看到的话都会把他们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面去。作为班主任,只有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正所谓“班主任无小事,事事皆楷模。”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努力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方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作为班主任就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平的权利。别看学生人小,但他们的心中有着一杆最公平的称。班里的学生不会都是听话的孩子,也会有那些调皮捣蛋的,还有学困生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该放弃,而是应该更加的下力气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如果教师带头先瞧不起他们,那么而知,他们在其他学生眼里会是被嘲笑的对象。善于发现他们不同的闪光点,例如我班有这样的一个女孩,虽然成绩在我班是最差的,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我发现她特别的爱劳动,每次有劳动任务都主动参加,于是我就任命他为劳动委员,管着整个班级的劳动计划与分配,你还别说,看着她在那有模有样的分配工作,还真是有那么些领导的架势在里边,不光如此,在学习上也更加用心了,上课也积极回答问题了,虽然正确率不高,但是我还是每次都是鼓励与表扬他,同时指出他的错误,看着她这尽头,我相信在这次考试中一定会有所进步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班主任要有颗热爱学生的心,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平等的心,以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班集体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班集体。【篇五】 记得2008年9月10日,一束手叠花摆在教室的讲桌上,花下压着一封信:郑老师:您好,今天是教师节,祝您节日快乐。我是王旭,考入十四中学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更加怀念小学的老师,尤其是您,我让您费心了,请您保重身体。我将努力学习,抱答师恩。短短信,诚挚的话语带着淳朴的心意。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三年前。那是一个细雨的上午,是开学的第一天,56个孩子欣喜地看着我,惊喜的睁大眼睛——我把一本本新书传发给孩子们,看着他们手抚着一本本新书真是爱不释手。“同学们好!新课本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工具,我们要珍惜它。回家以后,请爸爸、妈妈帮你们包上书皮,好不好?”“咣”一声,门外走进一个人来,同学们用诧异的目光盯着他,有的再小声议论着什么,我一看,是一个留着小平头,敞胸露怀的同学站在门口。我忙问:“怎么这么晚,快进来!”他瞟了我一眼,抬腿向座位上走去,这时我的目光被他走路的样子锁住了,呀,他的腿怎么一瘸一拐的!不只我吃惊,在座的一部分同学也投来疑惑的目光。等他坐到位上进我连忙把多出来的那套书给他送了过去,他用左手接过书。回家把书皮包上好吗?“我从来没包过书皮”,他冷冷地说。第二天,他依旧衣冠不整,我看到他的脚跛的挺厉害,不,不只是脚,他的右手也有毛病,难怪他用左手接书,难怪没包过书皮。这一连串的发现足以震憾了我,使我急于弄清他的“底细”,他叫王旭,比班内同学大一到两岁,一出生父亲就离开了他和他的妈妈,王阳很讲义气,品性散漫,贪玩,爱打架,经我了解该生的一瘸一拐是因在假期又出现打架的事件造成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天天的长大的他,相形之下,在他弱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一个自卑的烙印。按理说妈妈应抚恤他幼小的心灵。可是屋漏偏逢阻阴雨天,他的妈妈不但没给人安慰反而因为他的爸爸离开他们经常打骂孩子,这对于他而言不亚于雪上加霜。家庭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坏风气的耳濡目染,最终酿成他出口成脏,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同学们躲着他,一些胆小的不得不委屈自己,言听计从。了解了全部情况后,我深知要想转化他并非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能做到,我须多给他更多的爱与宽容。案例分析:首先,动之以前,正面疏导。王旭对我和同学们存有戒心,甚至怀有敌意。起先,他对我的关心,(帮他包书皮,剪指甲)保持沉默,我想,只要多一些耐心,他会愿意亲近我的。于是我利用课上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课间谈心,课后辅导等多种渠道亲近他。在学校他病了,我亲自给他倒水,拿药照顾他,俗话说:真诚所挚,金石为开,他感到了我对他的爱护交从他的眼睛读出了自信之火已被点燃。 然后,晓之以理,热情激励。反向鞭策。我知道外观刚强的人其实他的内心是很脆弱的,避免不打碎这玻璃似的心,我给他讲自卑感受的危害性,以张海迪姐姐激发他昂扬奋发,自爱,自重,自强的精神。一天我把他找了来,先夸他如何聪明,如何豪爽。他把自己都不曾观察到的优点一点一滴的都给他摆了出来。好几年没听表扬了,耳朵里都被责骂和训斥磨起了茧子,我这一番话,说得他就像三伏天吃了个冰镇大西瓜,心里那个美呀!就别提了。“不过”我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嘛,我看你也没多大意思,有不了多大出息。“怎么,老师您这么看我?”“瞧你那表现,让我怎么看你?”“我要是改了呢?”“……”我笑着摇了摇头。“我要是改了呢?”这回他急了。“我请你。”啪,两只手重重的拍在一起。“当真?”“当真!”“算数?”“算数!”“好,我跟你赌定了”他的脸上是坚定。打那以后,他还真的开始变了,我于是不断加温,不断浇水施肥,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这刚刚萌发的积极性,就像保护着一棵刚出土的幼芽。最后,以集体的温暖化开动土。一次,王旭因做胳膊骨折手术休息了一个月,我趁此机会,发动组织学生去慰问,去照顾他,自发的去给他补课,并趁星期六日还带上准备好的小节目演给他看,说给他听。同学们这种真挚的友情感动了他。当他重回学校后不再与同学发生争执了。并且遇到了打架、骂街这样的事情时,第一个冲过去劝解的是他。同学们都说他变了,变得让人心服口服。毕业前夕的一次以“爱”为主题的班会上,他哭了,这次哭得让我和同学们都心酸了,我知道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之泪,是不忍与老师分离之泪。“郑老师,谢谢您!让您操心了!”他用还没恢复的右手庄重的打了个队礼。我捧着这束鲜艳的手编花,幸福之感传遍全身这正是“爱”与“宽容”在孩子身上的最好印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的班主任拥有“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理念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春风化般浇灌、呵护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花儿定会绽放最绚丽的色彩!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