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 KB
  • 2022-05-26 19:12:52 发布

孩子教育心得:手足效应-家庭教育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孩子教育心得:手足效应最近读了一本书,Nurtureshock:NewThinkingAboutChildren,byPoBronson,(似乎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第六章讨论“手足效应”(SiblingEffect)有一些论点,跟大家分享。1)手足之间会相处的多好,在老二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依据伊利诺大学,Kramer博士的研究,老大和他的好朋友相处的品质,可以拿来预测将来和弟弟或妹妹的关系。Kramer指出:以前,大家都会认为兄弟姐妹把在家学会的社交技巧,应用到朋友的身上。但真正的情形是:老大把他和朋友的相处之道,带回来家里。------针对这一点,父母在只有老大时,孩子和朋友(最好一对一)玩的时候,要在一旁观察,有争执时(二、三岁的孩子很常见),要适时介入,引导孩子如何互动,学习相互的尊重。若有一方,一直处于“被欺负”的处境,也许要考虑分开一阵子,以免孩子失去对人的信任,以及日后会有“欺负”弟妹的可能性。2)苏格兰的Punch博士访问了九十个儿童之后,得出:“相对于朋友,孩子没有任何的动机要对自家的兄弟姐妹好些。因为兄弟姐妹不管怎样明天仍然存在,社交的界限可以被逼到极限。生气,愤怒都不需要压制,礼貌和忍受则很容易被忽视了。”-------这也许可以回答一些爸妈的疑惑,“为什么对同学都很好,对弟弟却那么凶。”3——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有时对父母态度会那么的“恶劣”;为什么我们往往对外人都比自己的家人容忍度高。当然,这绝不是对的做法。3)书中一位七岁的男孩,从来没有打过他妹妹,但他却对朋友说;“当我狠狠的揍了我的妹妹之后,我觉得好棒。”妈妈问他为什么说这句话,他回答:“妈妈,对妹妹好就一点也不酷了!”--------有些孩子不但有这种想法,还付诸行动。所以,老大若对弟妹不友爱时,也可澄清是不是这个观念在作祟。书中这位孩子的朋友对弟妹都很好,他不会是学自他们。他那来的观念爱护弟妹是不酷的行为呢?让他要在朋友的面前吹牛。答案在Kramer博士的另一分析。4)Kramer分析了261本描述手足关系,3-8岁的儿童读物。她将书的内容依据里面出现争论、威胁、拒绝、,取笑和分享、解决问题、邀约、友爱的次数一一记录。她的结论是书里负面的行为和正面的行为一样多。虽然几乎每一本书都是快乐结局,但书里描述的有关兄弟之间可以打架、羞辱和贬低对方的生动细节,往往提供了孩子从来没有想过的示范,让年长的孩子拿来用在年幼的弟妹身上。家庭教育-------所以,在应用这类书籍的时候,负面行为要轻轻带过,(必要时和孩子讨论当被那样对待时的感受),正面的行为则多强调。五岁以前的孩子,爸妈也许可以自编故事,只谈与人相处时的正面、恰当行为,就可以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3——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3——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