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2-05-26 16:37:31 发布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音乐欣赏活动反思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节音乐欣赏活动的反思杨骏前不久,南师大的唐淑和张俊二教授来我园指导活动,并随堂听了两节课。我所组织的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赛马》有幸获得了两位教授的亲切指导,受益匪浅。我班这段时间正在开展“小小艺术家”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欣赏了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如舒曼的《梦幻曲》,童话《白雪公主》、《丑小鸭》,芭蕾舞剧《四小天鹅》,京剧选段《苏三起解》……这周我们又欣赏了徐悲鸿大师的《群奔图》,徐先生笔下的马儿强健骁勇的姿态和奔跑如飞的气势,深深震撼了我们,许多孩子跃跃欲试地想骑上这些马儿飞奔。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赛马》这节活动。活动开始部分,我借用《群奔图》,让孩子们在回忆的基础上,再次感受健马飞奔的气势,然后引导孩子用与“奔马”节奏相符合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各自的感受。于是,孩子们有的使劲儿地拍手,有的很快的跺脚,有的拼命摇头,有的浑身扭动……这种对马儿飞奔整体感觉的把握,为接下来的欣赏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孩子们都知道蒙古人民最喜欢在节庆喜日举行赛马活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了《赛马》。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完整欣赏音乐一遍;第二,分段欣赏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表现。这首乐曲,是ABC结构的,AC两段音乐紧张而激烈,表现了赛马的热闹场面,我引导幼儿创编了许多骑马的动作。而B段音乐相对而言要悠扬,轻松一些,用一个孩子的话说:“刚才那段听上去很热,这段听上去凉快多了”,它表现了蒙古族人民高兴的心情。我觉得“心情”难以表现,形式也不会太丰富,满足不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于是,我引导幼儿用摔跤、挤奶、跳舞、射箭等舞蹈动作来表现人们的欢跃心情。我还设计了“蒙古人民邀请我们去参加蒙古盛会” 的情节,再次欣赏音乐的同时完整地用动作表演。当我们挥舞着马鞭冲出终点,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哦,我赢了,我赢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赛马”才让活动告终。这次活动从课题的选择到内容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积极将自己对新《纲要》中“艺术、音乐欣赏”领域中有关精神的理解,落实到行动中来。《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重视幼儿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尊重幼儿的需要和感受”。我引导幼儿用语言色彩和身体动作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用丰富的动作情节和游戏来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确实,在我的引导下,活动始终保持着自由、轻松、活跃的气氛,孩子的活动兴致也很高涨,活动进展很顺利。但在唐教授和张教授的点评之下,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新纲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彻底,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一、设计不太合理。教师对于学科特点的把握和理解还不够,活动不太实在。什么是欣赏?它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作为一首乐曲,它首先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乐曲的欣赏,应该先从充分的、优质的“听”开始。那么是不是不可以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呢?当然不是!张教授说:“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听,去想,然后再表达!”我们可以在第一遍完全欣赏过音乐,对乐曲的情绪、情感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同时鼓励孩子们把刚才对作品的理解自由发挥出来。这时的动作表现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是对乐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表达。不光是开始部分的问题,整个活动中也是“听”的较少,“动作”较多,使得整节活动显得虚而不实在,不易看出是一节什么样的活动,说是欣赏活动吧,欣赏的成分太少,说是韵律活动吧,很多动作都不太规范。 那么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达如何取舍呢?唐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她提议在分段欣赏的时候引导孩子用骑马的手部动作表现A段,B段就是一段很轻松很愉快的心情表达,到C段的时候再引导幼儿加上脚步动作,快马加鞭把气氛推上高潮!这样的设计简单又很实在,既充分欣赏了音乐,又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初步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的好习惯”。在这次活动中,我只在一开始让孩子们完整欣赏了一遍音乐,而且,当时就有几个孩子听到音乐后手舞足蹈起来,看他们做的那么起劲,我就鼓励其他孩子也可以动起来。其实,只有安静地专心地听才能让音乐深入人心,所谓一心不可二用,边动边听必定会削弱“听”的注意力,降低“听”的质量,这时候的动作也是没有意义的。看,孩子们杂乱无章没有韵律的动作对音乐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一、组织活动不够流畅。要在活动中真正体现现在的教学新理念。张教授说:“能让孩子自己去想的让他自己去想,能让孩子自己去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唐教授说:“应更多的放手让孩子去活动,老师的指导要变得隐性一点。”在主题活动“认识少数民族”中,孩子们已经了解了蒙古的风俗人情,而且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大胆一点,先放音乐让孩子们欣赏,相信即使没有《群奔图》的指点,他们也能从紧凑明快的节奏中感受到赛马场紧张激烈的气氛。由孩子们自己总结出“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赛马”和我循规蹈矩得告诉他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乐曲《赛马》”的区别,正表明了新旧教学观念的差异,体现了孩子主动学和被动学的界线。 在音乐欣赏的后半部分,我们往往习惯运用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完整的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样活动会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一听就知道现在我该干什么,接下来该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基本不会出错。可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孩子们在我的启示下学到了什么?学到的只是听指挥行动吧!很多孩子光顾着听我提示,不知道自己去分辨音乐的变化,有的孩子甚至过分依赖于我的提醒,根本就不听音乐了!我们不听音乐,不知道去欣赏音乐的结构美、旋律美、情绪美,那还叫什么音乐欣赏呢?!所以张教授指出:“不光是音乐活动,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习惯性地精简语言,给孩子更多的宽松的时间、活动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有的老师会担心,不提示,孩子们听不出乐段,分辨不出什么音乐该做什么动作怎么办?有什么好担心的?孩子本身就是有个体差异的,听不出正代表他对乐曲的理解还不够,欣赏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听不出就多听嘛!这也给老师许多反思的机会:为什么会听不出?是听的不够,还是不感兴趣?会不会有更适宜的教学方法?遇到这些孩子活动中我该怎样应对?活动后又该怎么帮助他?……这节音乐欣赏活动,环节过多,一味的追求活动内容、形式的丰富、丰满,正是时下许多老师设计活动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我们对《纲要》精神领悟不够,理解片面。组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主动、高效率的学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最花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确实是值得我们好好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反思本身就是一个深入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两位教授的指点之下,我对新《纲要》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将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积极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去,不断升华。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