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2-12-31 12:31:55 发布

小学低年级小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研究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学低年级小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研究如东县丰利镇石屏小学张拥华内容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在传统的大班教育中,有效提问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有许多老师正在探寻着各种方法与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教育在世界各地兴起,它的指导思想是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得到关爱。所以它不但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更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课堂的有效提问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本研究主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探索小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关键字:小班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情感魅力。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愉快。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交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设计构建各种有利于学生互动、活泼、全面地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质疑、讨论、议论、辩论、自读自悟和自主课堂等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的提出往往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而且声音洪亮,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漫不经心,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或者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往往措手不及,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那么怎样使课堂提更有效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这里供大家借鉴: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我们本次研究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说,更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教学《这条小雨在乎》一文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水洼里的小鱼,适时提问:“我的命运会怎样?”在这里我运用得了小班教学的课堂场景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条生命处在危险边缘的小鱼,他们的感受、体验、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踊跃。他们体会到,小鱼的无助,小男孩的善良,在体验交流中,文章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每一个孩子用心都能感受到……二、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要新颖。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问呈现方式不同,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呈现方式要求提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延展性。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下手:一是发问视角新;例:我在教学《拾贝壳》一文时,文中出现了两个比喻句,如果我简单地提问:“作者把贝壳比作了什么?”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了简单两个事务比较上。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为什么作者说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学生的焦点投注在两者的相似点上,由此也明白了比喻句的两种事物是有相似点才能进行比较的。这样对以后他们深入学习比喻句是有好处的。二是发问语言妙;例:我在教学《溪水与池水》时,我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引导学生指责池水的懒惰,而是让他们通过预习,小组先演一演课本剧,(在小班教学中,小组合作,课堂演绎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然后设计提问:“你喜欢你的角色吗?为什么?”学生在深刻的体会之后,说出了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演池水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懒惰的池水,他们不喜欢又脏又臭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引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认为自己有些时候也像池水。三是发问方式独特,例:我在教学《三只箱子》一课时,发现文本的内容比较枯燥,怎样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呢?我问文印室借了九百九十九张纸叠成一摞,让学生观看,师引语:“同学们,这就是被退回的九百九十九份稿件,看着它,你想对老爷爷说什么?又能对那位寻找成功秘诀的孩子说什么呢?”小组讨论。(在小班教学中,教具的直观性,及加深学生的体验,是活跃课堂的很好的手段。我认为运用小班教学面铺得广,全面参与的特点,运用直观性的原则加以独特的提问,效果会更好。)结果,学生发言积极,他们对于数字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后,体验更深,精确的指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努力。三、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子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都必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是难以回答完整的,子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经过辩论自己体验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称赞。学生先从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体验,就是一个空间的跨度,而两者是有联系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我让学生学会争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一个共同话题集体评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能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也是小班教学的特色之一。四、鼓励学生提问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没有快乐的波斯猫》时,我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直接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为什么波斯猫没有快乐?2、它遇到了什么伤心事?3、波斯猫的快乐是什么?4、它后来找到快乐了吗?等等。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我们只有创设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才会敢于提问,这样一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做到: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造有利时机,让学生“想问”;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的积极鼓励,不断培养。在这里讲到小班教学中的“南风效应”,凛冽的北风只会让人紧捂衣衫,只有徐徐的南风才会让人敞开胸怀。对于学生要循循善诱,从不会提问到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这儿需要的是教师犹如阵阵南风,吹开学生的心扉,吹醒学生的自信。“门坎效应”在小班教学中是给学生架设坡度的,已开始可以教会学生这对关键字提问,接着可以针对疑问提问,再接着找寻矛盾提问,一步步,让学生从低门坎儿向高门坎儿迈进,也不会疲累。小班中的“共生效应”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乐于发问并自己解决问题,让课堂散发活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发问:“狐狸是如何借了老虎的威风?”针对此问题,我让小组进行演绎狐狸借老虎威风的片断,让他们自己 通过表演回答问题。演完后让他们评议,那一组的表演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再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各方名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有效提问要避免的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魏书生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3.9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三、研究的目的有了提问,才能有思考。有人曾这样说过:“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提问,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能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成为一个会提问题的学生。”我在平时工作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给出的信息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我认为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认真反思反思,平时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提出有没有有效性?有没有让学生有想回答的兴趣?问题有没有 经过精心设计?这个课堂提问有没有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是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因此,我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来提高我们低年级语文老师课堂有效提问的能力。四、研究的价值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手段。一个好的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对内容的广泛囊括,有能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只有有效提问,学生才能根据您的提问进行有效的开动脑筋。有效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研究的方法1、本课题研究的班级:小学一年级(2)班的全体同学2、本课题低年级的4个班和全体语文教师全体参与。3、让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燃起兴趣,让课堂灵动起来。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具体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调查法,问卷法,数据采集法,个案总结法和文献法。课题实施的步骤:(一)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3月1、完成课题论证,确立课题,撰写开题报告。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3、确立实验课题组、填写申报表、完成实验的前期工作。(二)、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0月1、照实施方案开展实验工作。2、组织课题组人员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不定期听课、研讨。3、及时整理优秀课例和优秀教案,并结集成册。(三)、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10-11月 1、收集实验班一些数据进行分析。2、对照实验计划寻找不足,提出改进方案。3、撰写实验成果总结及时上报。4、反思、结题。六、研究的程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问卷调查法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1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2、备学生要“实”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七、研究预期成果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离不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在课堂上一个有一个精彩的有效的提问,只有教师把握好课堂问题的重点,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提问,才能让学生融入课堂。八、研究的困难与可行性在研究中可能我们的许多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受传统教学的思想,可能不是每个问题的提出都那么的引人入胜,也怕放手交给学生,会扰乱了自己的教学常规和思维。争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让教师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研究,才能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负责,只有教师有效的提问才能教会学生进行有效的回答和提问。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这个课题,首先我长期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低年级的学生课堂表现最清楚;其次,这项研究主要是研究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的课堂研究,这离不开课堂,我们就是站在一线课堂的,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掌握的也最清楚。其次,这项研究对今后如何提高课堂效益也有很大作用。 研讨内容:董高峰:杨进娟老师针对自己的课题上了一节研讨课,在教案预设时就注重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推敲,打磨,力争用适宜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朗读、感悟、理解以及创造性思维。那么,她的课堂提问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呢?请大家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批评和建议。下面先请杨进娟老师谈谈自己的考虑和反思。杨进娟: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和动力,实际上,课堂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提问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十分重要。关于有效提问,涉及有效问题、提问时机、提问对象等,因此异常复杂,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至少涉及“问题本身”以及“如何提问”两个方面。就“问题本身”而言,其总体要求应体现情境性、思维性、互动性的特点;就“如何提问”而言,要在提问点、提问具体要求、提问后候答处理等方面 下工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探索,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王书云:教学就是要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即让课堂充满智慧,让学生更有智慧。因此,问题的“思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里顺便强调一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不仅仅是“言语训练”,还应当包括“思维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性”,具有思维价值,能促发学生深度思维。那么,哪些问题具有“思维性”呢?我们可以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要素”,将问题分成六类,这六类问题的思维价值是逐步加强的。这六类问题是:知识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材料是否达到了有效保持,即对学生的识记的考察,它要求学生记住先前的学习材料,对事实和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复)、理解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把握了所学材料的意义,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或引用例子来说明所学问题,或要求学生解释其思考过程)、运用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将学习所得运用于新的情境,它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回答问题)、分析类问题(它考察了学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这上承运用水平的提问;二是对材料结构的理解,这下接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材料分为各个组成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或分析不同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综合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把先前所学习的材料或所得的经验组合成新的整体,它要求学生将分散的各部分知识放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模式和结构,需要学生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回答)、评价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合理性,如材料本身的组织是否合乎逻辑;它还能考察出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意义性)。这节课上,杨老师的提问,据我的观察,更注重了课文感悟、理解的提问,为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读好课文,理解情境,应该说,能基本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即这种问题的解决有多种可能的思路,教师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解答,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元性、多义性、模糊性特质所决定和提供的空间,我们应当用好、用足这一特质。董高峰:我认为,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有的甚至多达五六十个,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行之有效的“提问点”通常是:可以根据课文题目、字词(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语句(从文中某一句话入手设计全文教学)、段落(以牵动全篇的一段课文为突破点)、篇章(文章的主要思路)、表达等来进行提问。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就从课文题目切入:以“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这一大问题来统领整篇教学,他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亦是如此:以“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来推动整个教学。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许多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美丽、优雅”来结构全篇教学。再如许多教师在教学《金子》一课时,都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终于找到金子了”(主人公彼得说)来提问:“彼得究竟有没有找到‘金子’?他所说的金子究竟指的是什么?”    有时一篇课文可以有几个提问点,这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甚至“试上”),选择最佳提问点。如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一篇课文《番茄太阳》,笔者所观摩到的教学,其提问点就有好几个:有从“题目”切入的:为什么用“番茄”来形容太阳?(与此相近的是:课文为什么用“番茄太阳”来作题目?)有从“篇章结构”切入的:为什么作者来到这个城市时心情很灰暗,而离开时却充满阳光?也有从课文中的“语句”切入:明明三处“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还有从人物形象的理解“整体切入”:明明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就这一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将课文的核心问题摆出来,“这儿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在衍生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之后,继续提问:“小熊生活在这样的荒岛上是怎样的感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读读,读出这种感受。”“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感受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小熊又是怎样做的呢?”等。邹琴:提问以后,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像以往那样简单地告诉、灌输给学生,还是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建构。   我们认为,学生关于世界的现有观念(有关知识)并不总是能够通过直接讲授(告诉)的方式加以传授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可以亲自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处理知识的方式和知识本身同样重要,这其实就是我国古代“渔和鱼”关系的现代表述。如果从让学生更加智慧、更加聪明的角度看,“渔”更加重要,学生处理知识的方式对于其思维发展甚至是终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过去那种为了得到或灌输正确答案以完成所谓“教学任务”的直接告诉的方式类似于“填鸭式”,对于豢养动物也许可以,但它不利于“人”的成长。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曾表述了这样的信念:“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法国思想家帕斯卡“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的名言也流传至今。而“成为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发展和理性的培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丰富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这些目标仅仅靠“告诉”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更加倾向于:教师在候答时,应尽量让学生自我建构或合作解决问题。这节课,杨老师注意了“等待”这一教学原则,“等待”,是一种耐心,是相信学生的能力,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只有给时间让学生静思,才能期待精彩的碰撞,和激情的迸发,智慧的火花。在等待之时,还需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不能回答的时候,试着转变问题的角度,降低问题的难度,提示相似的问题情境,以及适时必要的鼓励,当看到某个学生率先举起手,老师要及时的表扬,以激起其他同学的信心,这样课堂应该就不会是少数同学的舞台,而是大家一起精彩。金兰平:提问当然不仅仅是个技术活,还需要教师激情的投入,只有教师的激情,投入,才能期待学生的智慧灵光。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精神状态。在课堂教学法中,教师有了激情才可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激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激情参与,才会有认知的渴望,才会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独特 的体验。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实际上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引路人的老师,只有充满激情,富有诗意,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快乐的翅膀,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才会受到学生的青睐。杨老师的这节课,激情满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激情跟提问似乎没有关系,实则不然,提问是技术,激情是催化剂,没有激情的提问必定不会有学生的积极回应。这是我感受颇深的。董高峰: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观点,有实例,有批评,有建议,体现的对课题的重视,对自身提高的迫切要求,这样的教研必定是有效的。感谢大家。三、浅谈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策略(一)课前充分准备,问题设计明确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注意力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读透教材,充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被教案牵着走。简洁、明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在陈述问题时表述必须清晰、语速适中。问题最好是提前预设的,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使用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语言,而不是过于专业、生硬的语言。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的问题设计还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简单问题的比例应多一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积累;当需要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或感悟文章主题时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散型、综合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课堂的有效提问。(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紧扣教学重点如何让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要有整体性。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紧扣课题提问、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提问、抓特殊标点符号提问、抓文眼提问等等。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设计问题,使得课堂中的各个问题都能在大问题的统领下引领学生思考,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着整体的把握,也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用整体联系的方法解读课文内容,“授之以渔”。(三)扩大答题面,启发学生答题兴趣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让学生自主索取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师的提问必须要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困惑之情,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有了兴趣,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环环相扣,逐层递进,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不把问题引向深入。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让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感知、分析、比较和概括、想象中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四)理答具有针对性,注重鼓励教师的理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成功与否,也影响教师长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笑话或老师冷落,或是因为老师给予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效理答应做到:当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并正确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充分表扬;当学生回答犹豫时,可向学生适当暗示,让其感受到成就感;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要肯定他的努力,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其自主发现问题,避免直接出示答案或另选学生;当学生将问题牵得过远时,要运用课堂机智适时将他拉回课堂。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策略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于年轻老师而言,多听名家的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磨练反思也可帮助其向课堂有效性提问目标靠近,促进自身成长。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和动力,实际上,课堂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因此有效提问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于有效提问,涉及有效问题、提问时机、提问对象等,因此异常复杂,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我们本次研 究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说,更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教学《这条小雨在乎》一文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水洼里的小鱼,适时提问:“我的命运会怎样?”在这里我运用得了小班教学的课堂场景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条生命处在危险边缘的小鱼,他们的感受、体验、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踊跃。他们体会到,小鱼的无助,小男孩的善良,在体验交流中,文章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每一个孩子用心都能感受到……二、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要新颖。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问呈现方式不同,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呈现方式要求提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延展性。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下手:一是发问视角新;例:我在教学《拾贝壳》一文时,文中出现了两个比喻句,如果我简单地提问:“作者把贝壳比作了什么?”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了简单两个事务比较上。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为什么作者说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学生的焦点投注在两者的相似点上,由此也明白了比喻句的两种事物是有相似点才能进行比较的。这样对以后他们深入学习比喻句是有好处的。二是发问语言妙;例:我在教学《溪水与池水》时,我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引导学生指责池水的懒惰,而是让他们通过预习,小组先演一演课本剧,(在小班教学中,小组合作,课堂演绎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然后设计提问:“你喜欢你的角色吗?为什么?”学生在深刻的体会之后,说出了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演池水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懒惰的池水,他们不喜欢又脏又臭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引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认为自己有些时候也像池水。三是发问方式独特,例:我在教学《三只箱子》一课时,发现文本的内容比较枯燥,怎样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呢?我问文印室借了九百九十九张纸叠成一摞,让学生观看,师引语:“同学们,这就是被退回的九百九十九份稿件,看着它,你想对老爷爷说什么?又能对那位寻找成功秘诀的孩子说什么呢?”小组讨论。(在小班教学中,教具的直观性,及加深学生的体验,是活跃课堂的很好的手段。我认为运用小班教学面铺得广,全面参与的特点,运用直观性的原则加以独特的提问,效果会更好。)结果,学生发言积极,他们对于数字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后,体验更深,精确的指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努力。 三、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即这种问题的解决有多种可能的思路,教师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解答,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元性、多义性、模糊性特质所决定和提供的空间,我们应当用好、用足这一特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子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都必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是难以回答完整的,子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经过辩论自己体验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称赞。学生先从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体验,就是一个空间的跨度,而两者是有联系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我让学生学会争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一个共同话题集体评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能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也是小班教学的特色之一。四、鼓励学生提问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没有快乐的波斯猫》时,我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直接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为什么波斯猫没有快乐?2、它遇到了什么伤心事?3、波斯猫的快乐是什么?4、它后来找到快乐了吗?等等。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我们只有创设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才会敢于提问,这样一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做到: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造有利时机,让学生“想问” ;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的积极鼓励,不断培养。在这里讲到小班教学中的“南风效应”,凛冽的北风只会让人紧捂衣衫,只有徐徐的南风才会让人敞开胸怀。对于学生要循循善诱,从不会提问到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这儿需要的是教师犹如阵阵南风,吹开学生的心扉,吹醒学生的自信。“门坎效应”在小班教学中是给学生架设坡度的,已开始可以教会学生这对关键字提问,接着可以针对疑问提问,再接着找寻矛盾提问,一步步,让学生从低门坎儿向高门坎儿迈进,也不会疲累。小班中的“共生效应”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乐于发问并自己解决问题,让课堂散发活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发问:“狐狸是如何借了老虎的威风?”针对此问题,我让小组进行演绎狐狸借老虎威风的片断,让他们自己通过表演回答问题。演完后让他们评议,那一组的表演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再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各方名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有效提问要避免的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有的甚至多达五六十个,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行之有效的“提问点”通常是:可以根据课文题目、字词(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语句(从文中某一句话入手设计全文教学)、段落(以牵动全篇的一段课文为突破点)、篇章(文章的主要思路)、表达等来进行提问。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就从课文题目切入:以“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这一大问题来统领整篇教学,他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亦是如此:以“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来推动整个教学。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许多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美丽、优雅”来结构全篇教学。再如许多教师在教学《金子》一课时,都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终于找到金子了”(主人公彼得说)来提问:“彼得究竟有没有找到‘金子’?他所说的金子究竟指的是什么?”   有时一篇课文可以有几个提问点,这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甚至“试上”),选择最佳提问点。如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一篇课文《番茄太阳》,笔者所观摩到的教学,其提问点就有好几个:有从“题目”切入的:为什么用“番茄”来形容太阳?(与此相近的是:课文为什么用“番茄太阳”来作题目?)有从“篇章结构”切入的:为什么作者来到这个城市时心情很 灰暗,而离开时却充满阳光?也有从课文中的“语句”切入:明明三处“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还有从人物形象的理解“整体切入”:明明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就这一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将课文的核心问题摆出来,“这儿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在衍生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之后,继续提问:“小熊生活在这样的荒岛上是怎样的感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读读,读出这种感受。”“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感受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小熊又是怎样做的呢?”等。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1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2、备学生要“实”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