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1 KB
  • 2022-05-26 19:16:10 发布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班级管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4.班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群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5.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6.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7.德育品德培养即德育。德育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118.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9.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10.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11.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12.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14.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1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1)爱护、尊重、信任2)严格要求学生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11 1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17.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18.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19.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20.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21.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就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22.班级文化23.班级制度文化24.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25.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11 二、问答题1.简述班级构建的原则(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二)目标一致的原则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简述班级管理的要素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3.述班级管理的功能(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4.简述班主任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5.班集体的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4)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5)有共同的活动;6)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班集体形成过程(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二)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三)巩固发展阶段(集体)7.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1 7.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一)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1.班集体的基本情况2.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4.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5.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二)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1.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2.学生的学习情况3.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4.学生的成长经历5.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8.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的问题(一)全面性1.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2.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3.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二)经常性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2.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三)及时性1.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2.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四)联系性1.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2.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3.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9.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二)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三)推理定势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四)态度定势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10.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的问题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11 7.如何培养班干部(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让班干部明确——1.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2.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7.如何对待挫折(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13.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中心性原则4)渐进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14.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1)计划的目的性2)计划的整体性3)计划的现实性4)计划的具体性5)计划的层次性6)计划的灵活性7)计划的群众性15.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5)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6)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7)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16.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17.班级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1)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3)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18.如何执行班规(1)教师要先有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表达期望。利用作文或周记、利用小组讨论方式(3)将期望转化为具体班规11 14.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一)优秀生的一般特点1.优秀生的积极因素(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2.优秀生的不良因素(1)优越感强(2)高傲妒忌(3)依赖性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二)优秀生教育的一般措施1.加强对优秀生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2.高标准、严要求3.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4.根据优秀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0.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一)后进生的一般特点1.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3.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4.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二)后进生的教育的一般措施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2.热爱学生,以情动人3.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21.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一)中等生的特点1.各方面的发展呈中等水平,但潜力较大;2.满足现状、停滞不前;3.沉默孤独、闭锁自封;4.渴求进步、希望赞赏。(二)中等生的教育措施1.主动接近,热情关心2.长善救失,鼓励进取:(1)发现有进步,就“推”一把(2)发现向后滑,就及时“拉”一把3.创造条件,提供机会22.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2.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二)青春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外形剧变对心理发展的影响2.体能增强影响心理发展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3.性成熟促使性意识的发展: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11 23.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1)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2)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3)卫生保健知识2.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2)性别心理差异3)心理健康与卫生(心理疾病的防治)4)学习心理的优化5)改善人际关系指导6)优良性格的培养(二)性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三)性法制教育24.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1)正确认识的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正面疏导原则4)适时适度原则5)导向性原则6)综合教育原则7)齐抓共管原则25.青春期教育的途径1)开设专题讲座2)进行个别谈话3)保持书信交流4)推荐有益读物心理学通俗读物;关于个性塑造、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小册子;中学生题材的文学作品;优秀人物的传记。5)争取家长配合: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家长;组织家长座谈交流经验;指导家长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26.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人们思想观点、政治主张、道德标准的个人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同时,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7.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行——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品德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品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影响着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发展。11 23.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一)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24.德育内容有哪些11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1125.德育(品德培养)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三)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五)发扬优点与客服确定相结合(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26.德育(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一)品德培的途径1.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2)各科教学2.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班主任工作(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和校外活动(4)劳动和社会实践(5)家庭教育(6)社会教育3.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二)品德培养的方法1.我国常用的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4)情感陶冶(5)品德评价法(6)心理咨询(7)生活指导法2.国外常用的方法:(1)价值辨认法(2)体验法27.说服教育及特点说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28.品德培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依据品德培养的目标2)依据品德培养的内容3)依据品德培养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4.学习指导的内容1)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预习、听课、复习、作业2)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3)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4)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11 35.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一)学生的预习与指导1.端正预习态度,激发预习兴趣2.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3.指导学生尝试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4明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二)学生的听课与指导1.学生听课常见问题分析(1)听课动机不强(2)听课兴趣低下或维持时间较短(3)注意力不集中(4)听课易受情绪影响(5)听课易出现疲劳2.学生听课指导(1)听课前的准备①生理准备充足的睡眠、休息、中午不做剧烈运动,30—40分钟的午睡、饮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②心理准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心理期待、激发自信心③知识准备④物质准备(2)听课方法的指导①让学生会看②让学生会听③让学生学会记笔记④学会积极思考36.影响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1.学习需要2.学习目标3.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4.兴趣与选择性5.意志力与体力6.成功感7.结果归因(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7.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1)协调师生关系2)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强化,及时反馈3)适当的课业负担4)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5)设置问题情境6)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38.主题班会的设计(一)确立主题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第三,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第四,用来缓解同学们的误解(二)构思----围绕主题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进程(节目安排)、时间、地点(三)组织准备----任务落实到人(四)正式活动----班会程序(五)总结----为了巩固深化11 34.组织主题班会的基本要求(一)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二)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三)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四)内容充实,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六)巩固深化,注意实效性35.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35.指导家庭教育的途径36.操行评定的作用37.撰写操行评语的基本要求38.班主任家访应注意的问题40.班级文化的构成.41.如何建设班级文化11 42.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一)高尚的道德素养(二)扎实的文化素养(三)较强的能力素养(四)良好的心理素养11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