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2-05-26 19:17:06 发布

协作分享充实班级管理力量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协作分享充实班级管理力量联手合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级德育工作辅导员制“1+3”模式探索【摘要】本文以自己带班为例,探讨了班级德育工作辅导员制“1+3”模式的开展情况,总结了在实行具有创新意识的辅导员制“1+3”模式中吸取的班级德育工作经验,呼吁除教学工作的合作共享外,学校应倡导班级德育工作的合作共享,真正深入践行“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关键词】辅导员制“1+3”模式分工协作跟踪辅导合作共享一、问题提出全国和上海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深入践行“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换句话说,学校一切活动的设立都是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合格的公民和建设者。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培养人的任务就压在了班主任身上,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就被人为淡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似乎成了普通任课老师的教书信条。有些任课教师眼里只有学生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烦恼不闻不问,一旦发生学生成绩差或不守纪律顶撞老师等问题,撒手推给班主任的现象层出不穷;而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中学的班主任既要上课又要全面管理班级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一手抓,时间、精力往往不够用,班主任们往往只能抓两头不能兼顾全体,势必影响对每位学生的立体关注。为了构建全员德育体系,让更多的的老师承担起教书育人职责,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教师的全面关怀,也减轻班主任过重的负担,我校于2010年始在在高一年级创新实验班级建立了班级“1+3”模式辅导员管理制度的试点。二、“1+3”模式辅导员管理制度简介 班级辅导员制度一般在大学盛行,在中学恐怕还是个新生事物。“1+3”模式的班级辅导员制,是一种创新的德育管理模式的探索。所谓“1+3”,就是以班主任这个“1”为核心,再根据班级管理需要,配备各有特长的3位辅导员,分别协助班主任(即辅导员组长)管理班级。目的是让更多教师都参与到班级的德育教育中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并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辅导员老师职责定位为学生的“导师”,也就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我校“1+3”模式的班级辅导员制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一)、“1+3”联动机制。一是建立“例会制度”。班主任和辅导员每两周定期定点召开会议,交流、研讨班级学生发展和管理问题。一方面是找寻闪光点,放大其积极效应;另一方面是聚焦问题,合作探寻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传达学校工作要求,布置与协调近期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做好会议记录。二是建立“谈心制度”,辅导员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或向心理教师咨询。(二)、任务驱动机制。围绕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班主任发动各位辅导员献计献策,发挥所长,引领和指导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升参与的品质。(三)、动态监测机制。我们实施了“档案袋制度” 。辅导员老师利用校园网对所带的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详细记录,追踪其成长轨迹。班主任和辅导员、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加全面、及时。(四)、反思激励机制。学校要求每位辅导员每学期对开展辅导工作总结反思,撰写工作案例和工作小结。同时学校投入一定资金,给每位辅导员每月增加一定量的薪酬,回报他们的努力付出。通过三年(自2010年始)的探索,我校的班级辅导员制度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初见成效。下面,笔者就结合所带的高一(10)班的“班级辅导员“制度的开展情况做个总结,以便与各位同仁商榷。三、分享学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潜能(一)合理分工,明确定位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经过精心挑选,为我班配备了三位辅导员,他们是“慈父型”辅导员物理老师石玉富,“可爱型”辅导员英语老师张瑾,“辣姐型”辅导员政治老师孟玲,加上笔者——辅导员组长,“较真型”语文老师孙梅。在第一次辅导员会上,我首先跟辅导员共享了学生的大体情况,包括成绩、性格、家庭状况等,以便辅导员选择需重点关注的每小组的成员(每组大约8名——10名),同时,根据自身特长与性格选择自己工作重点,或学习,或卫生,或纪律,而班主任即辅导员组长全面共管。(二)营造气氛,激发潜力 会上,还要求每个辅导员指导本小组成员制订一学期或一至三学年的个人成长计划;为本小组出张电子小报,含有一个有趣、充满激情的小组名称以及口号、措施或小组成员目标等内容。(见附录1、附录2)在辅导员组织下,班级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竞赛;这样,别的班级参与学校大型活动时或许只有一组人马,而我们创新班就可能有四组人马参与角逐!班级同学开始时对这种形式的管理制度很好奇,一直问笔者,若分到别的辅导员小组是否意味着他们被“领养”了,而我这个班主任“亲妈”就不管他们了?在明确得到答复“是有两个妈管,我是全权负责的妈”时,他们又惊喜又畏惧。惊喜的是,每个同学都不用担心班主任因没时间精力而忽视自己了;畏惧的是,每个人都有“两个妈”关注他们,辐射太强,今后一举一动都在监控范围内,有些不自由。同学的这种心态,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大有益处。他们知道,这些辅导员手握的权利跟班主任一样,也会全面掌控自己的一切情况,所以不能造次!这样一来,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行规等方面均能警醒自己“严以律己”,免得被批。而且,小组活动竞赛制对大家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们在兴奋忐忑中拭目以待。四、分享辅导员智慧,共担集体活动责任 前文提到,班级辅导员均是学校经过严格筛选,挑选出的优秀育人者。他们各有特长,大大弥补了班主任能力的不足。学校为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对班主任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没有班主任是全能的吧?尤其像笔者,如果活动领域限于人文类的尚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而科技类、艺术类的活动,我只能敲敲边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无疑不利于班级同学在各项活动中的积极性,而丰富的辅导员资源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一)师师同构,任务驱动本学年学校预计开展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如“走进大学走近大师”寻访大师活动,“科学创意节”动手做活动、“我的中国梦”演讲活动,“社团才艺周”的才艺展示活动以及各种主题班会等。本着“我的活动我做主”的原则,各班活动由学生主导自主承办,从策划到落实,难度较大。为此,每项活动开展前,我们在辅导员例会上均商讨对策,明确分工责任。比如上学期我校开展了区里要求的“走进大学走近大师”活动,要求每班一个小组参与。结果我班有三个小组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对自己采访能力、组织能力是个很好的考验,均积极参与。也多亏孟玲老师、石玉富老师的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并课余指导,在班级形成了三个活动小组的竞争的局面。辅导员们各显神通,指导小组成员出海报,寻找采访大师,写采访报道,制作VCR等,忙得不亦乐乎。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当然在更大范围内锻炼了同学的组织能力。又如,本学期在开展的校首届科学创意节活动中,因此项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项目的申报、写策划方案,自己寻找场地,落实经费等,组织实施的过程难度很大。具有丰富经验的理科辅导员石玉富老师,多次放弃课余休息时间亲自指导我班组织同学操作化学实验,准备活动器材,结果,成功地承办了“你,就是魔术师的克星——揭秘趣味化学实验”活动。在“达人秀才艺展示周”中,擅长英语情景剧指导的张瑾老师,资深辩论赛指导老师孟玲,均一马当先领衔指导。有了懂行的艺术总监——辅导员老师—— 指导坐镇,作为班主任的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而班级同学对活动也增添了趣味与信心。(二)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为活跃班级同学学习气氛,在班级形成“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学风,我班级本学期开展了“困难学生结对学习”以及“文科周理科周”活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三个辅导员积极参与,并一一发言,指导并鼓励同学展开此类有益活动。辅导员的积极参与无疑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活动的质量。比如,在班级开展的第一次文科周之政治辩论赛上,面对辩题——“考试是否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同学们唇枪舌战,作为政治老师的孟玲辅导员全程助阵,最后作了精辟的指导性评论;紧接着开展的理科周——物理难题动脑想上,郑谌、孙逸文同学利用自身特长,或将物理小难题一一解说,或交流物理小论文,赢得同学热烈掌声,物理老师石玉富辅导员也亲临现场,从理科授课角度应注意的问题给予了讲课指导;至于文科周上的语文知识竞赛,我这个辅导员组长自然当仁不让了。所以,有辅导员参与的各项活动,“积淀”了更多的班级“集体记忆”,有效地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同学与老师的距离。使同学们在相互交往中日渐熟悉,感情不断加深,同时,同学们也在举办、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使班级成为了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辅导员的积极指导与配合下,班级活动的开展,推进了我班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军政训练先进班集体、优秀值周班、卫生先进班、三操免检班等,最终被推选为上海市先进班集体候选对象。这一切,班级辅导员们的协作功不可没!五、协调家校资源,共享教育成效(一)沟通协调,家校互动班级辅导员既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又是联系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辅导员之间总是在第一时间沟通协调。我班固定的辅导员会议每两周一次,不固定的个别交流几乎天天有。尤其在我们文科办公室,我和辅导员孟玲老师、张瑾老师经常就班级某个同学的近期表现交换意见。每当有同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该生便会受到双重关注。你想,一个学生,因为同一个问题,“两个妈”找他谈话,他是不是会感到自己特别的受到了重视?他是不是更认真反思自己,从而力求进步?比如刘某某同学。老师均感觉其在校时学习非常刻苦,下课也笔耕不辍,但不知为何上课经常打瞌睡,作业不规范,成绩也不够理想。我和张瑾老师(该生隶属她的辅导小组)交换了对该生的看法,分别找她谈话,但效果不佳。而后决定由我打电话给家长反映情况。家长正想向老师“告状”,说自家孩子在家总是偷偷摸摸看杂书,作业很早就做完了无事可干,自己整天在家唠叨也不见效,希望老师劝导劝导。过了几天,该生家长又打电话给我,说在家跟孩子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希望家校合力共同坐在一块儿解决这个矛盾。我和张瑾 老师于是特意找了时间约了家长,当面做孩子和家长工作,消除分歧。这样,几股合力加在一块儿,这个本来就爱好学习,知识面很广的孩子,只是不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不懂如何与父母沟通的孩子,竟如同变了一个人,上课两眼放光,回答问题积极,原本作业时字迹潦草,,而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勤奋练字,字迹工整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本学期期中考试,她进步神速,三总成绩一跃为班级第七。我想,如果没有辅导员也积极参与做心理辅导、沟通协调工作,这个孩子的转变不会如此之大。(二)跟踪辅导,师生交心除此外,每次大考后,四个小组的各门平均成绩、总分成绩及小组名次均会张榜公布,辅导员们也均会按要求组织本组学生开会或个别谈心,对他们考试后的成绩均逐一分析,从心里、学习态度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跟踪辅导,找对策,提目标,以此激励同学超越自身。我想,以我一己之力,我不可能每次考后均能找每一个同学“聊”或者即使想聊也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敷衍了事吧?还有家访。今年寒假,我和孟玲、张瑾老师还联手家访了五六个存在各项问题的学生。家访中,我们从各自学科以及对孩子的了解的角度群跟家长、孩子作了较全面的沟通协调。这种特殊形式的家访,让家长和学生均感到老师们对自己的重视,增强了师生感情。都说,“尊其师,信其道”。对时时关注自己身心健康、关心自己学习的辅导员,同学怎么会好意思太让其失望呢?由于辅导员们以耐心、热心立体关注着孩子们,师生之间感情超越了一般任课老师,他们所教科目成绩无一例外超越其他班级,承办活动的质量也一般高于其他班级。 六、共思得失悟教训,分享经验润心田当然,在推行辅导员制度的工程中,因为工作风格不同,每人个性不同,也出现了管理上松严不一的情况,甚至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因为一周只值一天班,有些辅导员会忘记自己职责或对本职责相关要求了解不清;有些辅导员本来就很忙,如果班主任跟他们沟通“短路”,有些活动无法由他们亲自组织开展,从而导致“缺位”;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辅导员责任心超强,认为自己拿了“薪酬”,应该抢着干活,往往把班主任的相关工作大包大揽,喜欢发号施令,强行“越位”,结果有时让班主任无所适从,在班级同学面前失去应有的威信。所以,在推行“1+3”模式的班级辅导员制过程中,我们也是磕磕碰碰,摸着石头过河,慢慢适应沟通协调。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辅导员组长的班主任在辅导员例会时一定要清楚传达政教处的指令,让每个辅导员明白学校对日常行规及学校活动的要求,时时做个提醒者,且尊重辅导员的做法,维护辅导员的自尊。一旦发生摩擦,大家互相体谅,绝不推诿责任。比如,有次班级大扫除,被扣了1分。我开始以为是同学偷懒导致的,结果发现是负责这块工作的的辅导员一开始忘记到场,而后对同学的打扫要求没讲清造成的。我于是找到辅导员先道歉,再跟他提要求,大家合作也很愉快。而我每次请他们“出山”指导各项活动,他们都乐呵呵地鼎力相助,从不借口工作忙推脱,这是以前未实行“1+3”辅导员制时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此项制度的推行,唤醒了普通老师的育人职责。张瑾老师说,“不担任辅导员,我不会对学生如此了解”;孟玲老师说,“担任了辅导员,同学对我的课更感兴趣了,对我敬重度更高了”;石玉富老师说,“辅导员的职责唤起了我做个负责任的“父亲”的使命感。”而我说,“有了这个团队,不但有了左右臂,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个合格的管理者,学会了如何跟同事合作共享集体智慧!”总之,学校把辅导员老师职责定位为学生的“导师”,也就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我觉得很到位。作为辅导员组长,我尽力本着“协同、补充、合作”的原则,能跟他们集体备课,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要求一致、行动一致。在我们的齐心协力,分工明确,通力合作下,推进了班级建设,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做到了学生利益的最大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此,笔者作为班主任认为,各级学校领导若能探索健全德育管理建设机制,发动任课老师真正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推进全员德育的理念,事关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关教育改革的方向,尽管此项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但对推进真正深入践行“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意义重大。注:以上文字得到刘育蓓校长、倪萍主任、周国东老师的资源支持与指导,在此衷心感谢!同时衷心感谢三位辅导员积极参与合作,给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