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春家长会发言稿 31页

  • 132.50 KB
  • 2022-05-31 12:47:09 发布

2010春家长会发言稿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二(2)班家长会发言稿黄国珍各位家长:下午好!我时本班的数学老师。很高兴你们今天能参加这次的家长会,同时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今天下午我的发言有两大部分:一是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建议;其二就是想和家长们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一、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建议1.学习上的表现(1)从成绩上看:成绩比较稳定的——唐一纯、周家耀、石才勇、韦柳微、韦冬梅、彭澜喆、韦景照、韦盛协、韦露霞、廖韦俊、韦兰杰、韦佳佳、吴梦媛、林胜国、苏柳洁、朱泽宇、韦元龙、龙振佳、沈晓静。其中唐一纯、周家耀、石才勇、韦景照、韦盛协、朱泽宇思维活跃,上课时常常能有精彩的发言。成绩有进步的——郭柳莲、李宇红、覃惠俪、蒙燕、韦立萍、唐柳琼、桂亮成绩有退步的——朱晏良、吴业宇成绩波动的——姚熙山、龚远蜜、吴思婕、韦俊马、韦祖得、成绩不理想的——李宇红、覃惠俪、蒙燕、韦立萍、唐柳琼、韦俊马、吴业宇、秦玲、朱晏良(2)从纪律上看:(3)从关心班机上看:1)劳动2)出黑板报(4)从思想上看:(5)学习习惯上看:2.建议(1)教学内容二、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从思想上,首先是爱孩子的,这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但具体的爱法却是千差万别的。我的体会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一切做法都是为他好,但又不能过分宠爱,还是要有原则的。要严格要求,理智施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一定要让他做到,对不应该做的,一定不能做。对孩子的行为,要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好的要鼓励,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批评。当然,表扬与批评都要讲究方式与方法,还要及时,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树立家长的威信,我认为有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一是要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做的,自己要先做好,比如在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上,家长自己也要适当的控制,不能无限制地玩,到睡觉时间就休息,要为孩子多做些考虑。二是不要有家长制的作风,不能粗暴,不能感情用事,对孩子要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便打骂。要爱而不娇,严而有格。三是家中要有民主平等的氛围。要尊重孩子,有事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主人。不能自己说了算,特别是在要求孩子的时候,要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共识,这样孩子才能愿意去做。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我们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十二个字:善于发现、及时沟通、正确对待。学习——乐学、爱学、会学、。   爱学是第一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人的四种学习需要:A、认知需要;B、发展需要;C、报答需要;D、竞争求胜需要。(2)学习习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一般来说,孩子如有以下十个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是优秀的:A、学习有目标;B、提前预习;C、认真听讲;D、完成作业;E、及时复习;F、正确使用学习用具;G、规范书写;H、积极提问和讨论;I、经常阅读;J、持之以恒。十个学习习惯中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五、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的几种做法。1、加一加,减一减法。  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2、二十一日持续训练法。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决,即:  A、真正懂得重要性  B、找出可行性分析  C、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D、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E、每天前进一点  F、借东风  G、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的名言,即“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3、因材施教法。下面是我碰到的四位家长的成功做法。 故事一:找准切入点我儿子做事没有条理。做作业时,书和本子摊在桌子上、床上,到处都是。我提醒他很多次,他总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没办法,我只好帮他收拾。但总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我就抓住他喜欢玩电脑这一点,为他制作了一张表格,列举了做事有条理的几点要求,每做到一次就贴上一个小五星,每星期得到30个小五星,就可以在星期六下午玩电脑,否则不行。一段时间下来,效果明显。现在,儿子慢慢养成了自觉收拾书包的习惯,做事有条理多了。 故事二:重在引导  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每次孩子放学回家,我们都会问一下他在学校的情况,鼓励她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多和同学交流,引导她看看课外读物和少儿节目。时间一久,孩子自己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完成后就看电视里的少儿节目,跟着节目学习英语,也跟着节目学做一些小制作。  孩子有了坏习惯,家长发现后,不能只是骂他,批评他,而应该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启发他。比如我孩子走路有弯腰驼背的习惯,我们就让他看电视中军人和舞蹈演员的挺拔身姿,比一比,哪个好看。这样启发的作用,比光讲道理效果好。 故事三:保护好奇心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要有足够的耐心,以保护这种宝贵的好奇心。我发现我儿子特别爱动脑,只要他好奇的事物,都爱刨根问底。有一次,查水表的人到我家查完表走后,儿子就到卫生间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开始的时侯,我以为儿子在大便,过去一看,原来儿子在看水表。我问:“云成,你在干什么?你想认识水表吗?”“爸爸,我想知道。”我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水表上红色的针比黑色跑得快吗?因为它下面是许多齿轮,跑得最快的齿轮最小,跑得最慢的齿轮最大。”儿子高兴地点点头。我趁机教儿子学会看水表。有时儿子到邻居家玩儿,也会去看人家的水表,邻居都纳闷,这个小孩儿还会看水表?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故事四:温故而知新。1、训练孩子及时做作业。由于笑含性格外向,极其活泼,但自制力弱,我就和女儿约定:放学回家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后,复习前面学过的功课,然后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功课。每天她放学后,我先放下手里的活,陪她做功课。一般的题,我要求她自己做;复杂的题,我给她提示一下,让她自己思考。如果她还不会做,就给她讲解,然后再出几个同类型的题让她巩固一下,直到会做为止。通过这种训练,女儿在遇到同类题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2训练孩子学会复习   “温故而知新”。每天晚上,在作业不是太多的情况下,我和女儿一起复习前面学过的各科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等。通过这种训练,女儿能在做完功课后比较自觉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3.教孩子学会利用时间  短短的中午,是女儿最高兴的时侯,吃完午饭,我陪女儿一起运动,我每天中午都会抽出时间陪着她一起听听录音,打打羽毛球,或跳跳舞。我们俩一起活动,女儿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她把舞蹈老师教的舞蹈片段教给我,教我胳膊要伸直,动作要协调,那认真劲俨然是个老师。最后的寄语:“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播下一段好习惯,帮孩子收获一个命运。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7、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辨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一、学习好习惯。  ⒈提前预习。⒉专心听讲。⒊爱提问题。  ⒋及时改错。5.仔细审题。6.认真书写。  二、做人好习惯。  ⒈心态积极。⒉孝敬老人。⒊勤俭节约。  ⒋持之以恒。⒌充满自信。⒍守时惜时。  ⒎诚实可信。⒏不给别人添麻烦。⒐善待他人。  三、礼貌好习惯。   进别人的房间要敲门。⒉使用礼貌用语。⒊用双手接递长辈的东西。  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⒌礼貌待客⒍不乱翻别人的东西。  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⒏在公共场所要安静。⒐见到熟人主动打招呼。  四、卫生好习惯⒈饭前便后洗手。⒉早晚刷牙。3.常换衣服常洗澡。  4.不随地吐痰。5.不乱扔垃圾。  五、饮食好习惯。  ⒈定时定量。⒉细嚼慢咽。⒊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  ⒋爱惜粮食。⒌不挑食、不偏食。⒍少吃零食。  ⒎不边走边吃。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⒐不吃不合格食品。  六、阅读好习惯。  ⒈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⒉手不释卷。⒊专心致志。  ⒋做摘抄画重点。⒌读、写、思相结合。⒍善于使用工具书。  ⒎姿式正确。⒏善于交流心得。⒐爱护书籍。  七、安全好习惯。  ⒈遵守交通规则。⒉不玩火。⒊不逞能。  ⒋遵守公共秩序。⒌不急追猛跑。⒍右行礼让。  ⒎有自护意识。⒏不做危险动作。⒐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行动原则1、家校结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两个最重要的活动场境。习惯基本上在这两个环境中形成和改变,因此,家庭、学校在独立进行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必须互通情况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形成养成链。2、以身作则由于学生的脑筋是纯洁、富于模仿性和可改变的,“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父母和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要孩子做到的,父母和教师必须先做好,要做学生的模范。3、严格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和严格的教育与训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养成的目标。在养成的过程中,不要有例外,不要包办,不要视而不见,任何一点点的溺爱、心疼、造就和放松要求的行为,就会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4、因人制宜小学生个体间是有差异的,在良好习惯养成过程中,在整体要求和训练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已有的习惯情况等开展养成训练,纠正存在少数个体身上的不良习惯。5、循序渐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恒心、积极鼓励,反复明确规范,执行规范,按规范思考,按规范行动,直到内化为他自己的良好习惯。6、小处着手习惯养成教育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胸中有全局,眼中有小事,手中有行动,把概括的笼统的东西,具体到举手投足中,通过对看起来似乎是发球微观的小事落实,实现良好整体素质培养的宏观目标,习惯养成不从小事做起,永远是一句空话。四、行动内容(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1、学会倾听的习惯(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3)能给予积极的评价(4)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5)能按要求认真练习。2、善于思考的习惯(6)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7)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8)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3、敢于提问的习惯(9)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10)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能用普通话,声音洪亮。(11)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4、与人合作的习惯(12)能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13)与同学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14)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5、自主读书的习惯(15)边读边想、圈点勾画。(16)和书交朋友,广泛阅读。(17)不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18)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19)早到后能设法早读。(20)常写读书笔记,注重知识的积累。6、认真书写的习惯(2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执笔处离笔尖一寸。(22)书写工整,作业、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23)文字和符号规范,格式美观,符合老师的要求。7、自评互评的习惯(24)在学习过程中,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鼓励自己与他人。8、搜集资料的习惯 (25)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身的知识面。(26)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9、动手实践的习惯(27)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28)工具准备充分,不丢三落四。(29)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30)在校时能完成作业再去玩,对作业中的错误能即时订正。(31)尽早完成家庭作业,睡前交家长检查。(32)睡觉前对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能进行回忆。(33)认真完成,并仔细自查作业。(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举止文明的习惯   (34)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35)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6)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37)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能微笑着向别人致谢。(38)向别人请教是,态度诚恳。(39)不打架,不骂人。(40)不给同学起绰号。(41)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42)集合时做到“静、齐、快”。(43)观看比赛时能文明喝彩。(44)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45)不歧视身体有缺陷的同学。不看不起外地小朋友。(46)不带危险物品上学。2、诚实守信的习惯(47)说了就能努力去做,信守自己的诺言。(48)答应的事设法完成时,能向对方说明原由,并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49)借了别人的东西能如期归还。3、尊重他人的习惯(50)耐心听,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51)专心听,不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52)当他人批评自己时,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53)不打扰他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能及时道歉。(54)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55)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随便告诉他人。(56)不随意打听他人的隐私。4、守时惜时的习惯(57)早睡,早起。(58)不迟到,不早退。(59)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学校滞留,不在路上溜达玩耍。(60)回家后,马上做老师布置的作业。(61)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5、懂得感恩的习惯(62)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无理顶撞父母、老师。(63)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能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64)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65)孝敬父母,以自己满意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66)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6、勤俭节约的习惯(67)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68)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69)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70)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拧紧开关。(71)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爱护,轻开轻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72)不随便借钱。7、遵守秩序的习惯(73)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走。(74)上下学有秩序,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公路,不在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一看、二让、绝对安全时再通过。(75)购物、上车时能自觉排队,不拥挤。集会时能到指定位置有序地就座。在公共场合能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76)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8、勤于动手的习惯(7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整理被褥。(78)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9、锻炼身体的习惯 (79)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80)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安全保护。(81)在运动中能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82)上好“两操两课”。10、讲究卫生的习惯(83)勤洗澡、洗头;睡前刷牙、洗脸又洗脚。(84)勤换衣服,勤剪指甲。(85)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86)饭前便后洗手。(87)离开座位前能整理好物件,清理掉垃圾。(88)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89)见到废纸、包装袋等能主动地给予清理。保证自己周遍环境的清洁。(90)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91)不吃变质食物,不买三无食品。(92)不边走边吃,不拿零食当正餐。五、行动方法l、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学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自评和互评,讨论和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各班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  5、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品德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6、选出文明少年典范:选出学校及班级文明少年,对其他同学起到带头作用。六、行动措施  养成教育做起来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它的质量确系学生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将在养成教育中,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落实,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培养,从点滴做起,用我们的心血,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养成教育工作受学校领导小组领导,完成学校养成教育的规划、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  2、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归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养成十种好习惯”,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3、班级设立“文明监督岗”,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学校成立养成教育督查组、重点检查学生礼仪习惯和行为习惯。  4、建立养成教育工作宣传栏,及时批评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5、班级形成自己的好习惯评比考核制度,班级中开辟习惯评比专栏。6、坚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每天一查,每周一评。7、认真举办家长学校,积极探索家长学校在我校的最佳办学模式,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强化学科渗透功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1.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能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人讲话。  2.学习卫生的习惯  (1)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  (2)读写时光线要充足、适度,左侧采光;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  (3)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  3.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要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往等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包括每天的阶段性安排、每周的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和双休日、寒暑假的专题安排等。做到该学学、该玩玩,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主动学习,该活动时快快乐乐去活动。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会听课是搞好学习、提高素质的关键。听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  6.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地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7.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上课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8.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要宏亮,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要先把问题想好。“想”是“说”的先导,只有“想”的周密,“说”得才有条理,才透彻。  9.协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要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研讨,使自己在叙述、解释、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调整看法,实现对知识的科学建构。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不迁就、不谅解,不拖延时间。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  13.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对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要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变无意为有意。要养成观察兴趣,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设计观察程序,并且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  14.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件学具都要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锻炼了手和脑,又能帮助理解,使知识记忆深刻。  15.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要做到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实践中验证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16.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学习用品是学习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对学习用品要珍惜、保护,小心使用,不乱扔、不故意损坏。要敢于向任意损坏学习用品的行为作斗争。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时,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奥数、奥作、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一位父亲,自儿子2岁起就逼他学艺,而且颇炫耀其教子经验:我规定他每天必须干什么,不准干什么。如果孩子不听话,他就狠狠地揍孩子。这样,儿子终于成长到10岁,父亲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儿子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还略通书画。一次,儿子的一幅画着许多自由飞翔的小鸟的图画,在当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父亲洋洋得意地说:“我荣耀,10年的功夫没有白费。”可是,有一天,父亲却突然看见儿子作的一幅画:一只乖巧的小羊在弹琴,一个大灰狼龇牙咧嘴地站在琴旁边,说:“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不然,我就吃掉你!”父亲恍然大悟——乖巧的小羊,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子是在控诉自己啊! 另一位父亲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位女孩儿在自己家楼后面挖了一块地,种了三行葵花,每行有七八棵。过了一个星期,葵花子都钻出了芽,长得密密麻麻。有一天爸爸对她说:“种得太密了,拔掉一些。”可是她不舍得,在她看来长得密一些可以结出更多的葵花子。而且,好好的小苗儿,拔掉是非常可惜的。这样大约又过了一个星期,葵花长高了,但秆子很细,叶子也是黄的。这时爸爸再一次对她说“赶快拔掉一些吧,要不然结不了葵花子了。”她还是想不通,可是在爸爸的一再劝告下,她只好拔掉了一些小苗苗。但爸爸还是说:“太密了!”爸爸见她舍不得,便自己动手,三下两下就拔了一大堆,这下子,女儿急哭了。爸爸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粗暴方式,他对女儿说:“我们搞一个实验吧,留下几棵,以后看谁的向日葵长得好,结籽多。”过了两个月,女儿发现,爸爸间距大的葵花,果然秆长得又高又粗,叶子像一把大蒲扇,结着脸盆那么大的盘,沉甸甸的,像一个大汉低着头。而她自己的那几棵葵花,长得只有手指头那么粗,结的盘倒挺多,但只有小茶杯那么大,而且连一棵饱籽儿也没有。到了收葵花的那一天,爸爸一边掰开一盘大葵花,一边对女儿说:“少可以变多,多可以变少。”女儿从自己的选择和比较中,既增长了知识,求知欲也得到了发展。两位父亲相比,第二位父亲无疑比第一位父亲要聪明很多,因为他知道,要让孩子学习知识,获得本领,要用巧妙的方法,粗暴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而第一位父亲,不顾儿子的亲身感受,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儿子好,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子身上。这样做,也许会像这位父亲那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却是成年人难以体会的,甚至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习惯培养也是一样,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少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应该培养,就安排孩子去做。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的做法,往往把孩子变成了习惯的奴隶。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这个,做那个,要这样或那样,但孩子很少知道为什么,或者虽然知道为什么,却不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为什么”。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问题。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对此有着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儿童具有的能力是巨大,他们的心智是非常活跃的。成年人对儿童接受教育的能力应该充分信任。他说:“正如鸟生而能飞,马生而能跑,野兽生而凶残,惟独人生而具有敏慧而聪颖的理解力。所以,心智的根源也是来自天赋……有的人天赋能力确实比别人强。但是受了教育而一无所获的人是没有的……心智是如此勤奋而活跃,它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各个方向,它能不仅在同一天,而且在同一刻不限于仅能做一件事,而是将它的力量分配在许多事情上面”、“当儿子刚一出生的时候,但愿做父亲的首先对他寄予最大的希望,这样,才会一开始就精心地关心他的成长。抱怨‘只有极少数人生来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多数人由于悟性鲁钝,对他们的教育是徒然浪费劳力与时间’,这是没有根据的。”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养习惯还早,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很宽很细,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于死板地要求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是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逃避习惯培养。同时,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更高一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他说:“如果教育就是人类天性能力的正常生长,那么,注意他在生长过程中每天所具有的特殊形式,是使成年时期的种种成就牢固可靠的惟一方法。人的长成是各种能力慢慢地生长的结果。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拔苗助长’没有不反致伤害的。儿童时期的意义实在就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所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致忽视了生长的过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习惯。父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去进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习惯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明明孩子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孩子的本性的。如果孩子是个慢性子,父母却要改掉孩子“爱磨蹭”的不良习惯,恐怕也会让孩子痛苦,父母难受。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就是要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培养孩子专注、爱思考的好习惯等;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学到英语知识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习惯培养中得到孩子的承认,也才能有好的效果。 尊重主人地位,就是要让儿童多参与。父母往往爱给孩子作决定。在父母看来,孩子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因此,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你今天要穿大衣”、“你必须把英语学好”、“你必须……”有的父母往往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订了若干个习惯培养的目标,如尊敬父母、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等;成年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孩子好,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人。但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这些习惯培养的目标,孩子们了解吗?理解吗?同意吗?当您制定这些目标的时候,孩子们参与了吗?习惯培养过程中,儿童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儿童自主教育的基础。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要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最好能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培养目标。二、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一位14岁的女孩儿,因为盗窃和抢劫同学的钱物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在法官审理她的案件时,她悔恨地谈起了自己的犯罪过程。她说:14年前,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对于都是普通工人的父母亲来说,我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希望。正像我的名字——茹珏,祝愿我的一生像玉一样完美无瑕,福慧双临。他们想把所有的阳光都给我,把所有的温暖都倾注在我的身上。姥姥和奶奶就我这么一个孙女,想当然地对我宠爱有加,从我蹒珊学步,到我呀呀学语,一直到读小学,我都是家里的明珠,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和小朋友、同学们在一起玩,只要稍不如意,我便会躺在地上撒泼耍赖。每到这时,家里人便会来哄我,会来替我喝斥那些对我不好的孩子。渐渐地,我连一个玩伴也没有了。一次,爸爸称赞邻居的孩子有礼貌,最听不得夸别人的我竞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爸爸赶忙过来哄我,向我道歉,最后许愿带我逛游乐园方才了事。这是我幼年时代一个小小的剪影。也正因为如此,我未来的日子里充满了隐患。童年期的生活给她埋下了陷阱。对于她的第一次哭闹、第一次撒泼耍赖,父母的宠爱和娇惯,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有了这样的一次次,她的第一次盗窃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先是胆子越来越大,谁蔑视她、谁轻视她,她都会让人家尝尝苦果。后来,她还开始欺侮低年级的小同学,直到退学为止。退学以后,她又和叫“大侠”的“干姐”勾搭在一起。谈起第一次盗窃,她说:在一家大型商场内,我们寻找着猎物,最后将目标定在“真维斯”柜台前。这里只有一位售货员,货架的位置很松散,架子上摆放着各色漂亮的服装,我们装成顾客,拿条裙子比试着,效果不错,但价钱也不低,400元。我正看着,大侠捅了我一下,我一看,那位售货员到货架后面取货了。我忙将裙子放进随身携带的书包内,拉着大侠奔出了商场。我们来到一个僻静的胡同,我将裙子拿出来,暗自窃喜。虽然胸口还在狂跳,但仍洋洋自得。这次的成功,使我的胆子更大了。 从这位女孩儿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最终导致她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要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教育家陈鹤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比方我们要小孩子养成每天早晨大便的习惯。我们第一天就叫他坐在便桶上去解解看,坐了一歇,他不肯坐了。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他坐着,后来歇了一歇,他果然解了。第二天早晨又叫他这样做。到了第四五天,这个好习惯几乎要养成功了。不料第六天早晨他正要去大便时,忽然听见外边喧哗的声音,他要去看看,他母亲则阻挠他不准出去。但他母亲拗不过他,让他去了,结果形成的习惯被改变了。后来,他母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他养成早起大便的好习惯。所以在养成习惯时,不要有例外的举动。一位母亲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特别注重这一点。即使很小的事情,她也决不放松。这位母亲叙述说: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孩子遇到的第一次问题是最重要的。我还没生孩子的时候,有时看见一些孩子跟父母要东西,不给就又哭又闹,弄得大人、孩子都很尴尬。我知道的一个最过分的例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路上看见卖扫帚的,就是那种手工扎的扫地的大扫帚。这个孩子非要买,而且要买8把!这家的大人居然就给买了。我真是不能理解。所以,在生孩子之前,我就和我 先生说:咱们家的孩子可千万不能这样。孩子出生以后,在2岁半以前一直没有这个坏习惯,我就想这可能是因为她吃的、用的、玩的什么都不缺,所以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是,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出去,看见路边有卖椰子的,10元钱一个。她特别想要,但我觉得不值。我对她讲:一听椰汁才两元钱,而且也比这个好喝,椰子就别买了。但她不听,小贩也在一旁极力推销。我一看说她不听,就告诉她:那我走了。她站在那里不动。我就真的走了。走了好远,她还在卖椰子的地方站着。我也犹豫:要不就给她买了吧,不就10元钱吗?可又一想:不能惯孩子这个坏习惯,第一次如果依了她,以后就不好教育了。所以,我一直往前走,走得都快看不见了,孩子才追过来。就这一次,她就记住了。从这以后,孩子再也不为要东西而不听父母的话了。不仅如此,即使某些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丢掉,而不良习惯反而容易迅速形成。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该怎么做,或者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父母提出的要求就仅仅是条款,是概念。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不要总是唠叨“你怎么这么懒?”“难道你不会打扫一下你的房间吗?”等话,而是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1.每天扫一次地;2.每天叠自己的被子;3.每个星期整理自己的书架一次……这样,孩子就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学习姿势端正,就要给孩子一些规定:身体坐正、手拿笔要一寸;看书要离开一尺;写字的时候胸与书桌之间要距离一拳。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一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和孩子商量,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位母亲说: 我女儿刚开始上小学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我根据她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了一个表,叫做“陈瑞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我们对她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分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四、习惯培养要找好突破口孙云晓研究员曾经对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进行了采访,并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唤醒巨人》。书中有一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周彩虹,13岁,是大款的女儿,身高1.69米,可是她就是不爱学习。为了让她成绩提高上来,班主任周老师常常免费给她补课。但是,她却变着法儿想逃走。有一次,她甚至对周老师说:“我家远,6点是最后一趟班车。如果您留我补课,你把打车的钱给我。”为了培养周彩虹爱学习的好习惯,周老师不断寻找办法,她知道,要培养好的习惯,需要先摸准穴位,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效果,还会给人带来痛苦。后来,周老师经过研究,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孙云晓在该书中写道:一天,周老师约周彩虹谈话。周彩虹以为又要谈学习,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总用眼睛望着窗外。周老师笑笑,问:“彩虹,你去当模特怎么样?”“当模特?”周彩虹的魂儿一下被勾了回来,她简直无法相信,班主任会与她这个“差生”谈时尚问题。“是啊,我一直在琢磨,你1.69米的个子,审美意识强,又有运动潜质,当模特也许是一条适合你的发展之路。“可……可我这么小,去哪里当模特?”周彩虹来了情绪,却又不知所措。“你看,东华大学模特队培训班不在招生吗?”说着,周老师取出一些资料,递给周彩虹,说:“我研究了一下,我相信,你去报名会被录取的。” “真的?”周彩虹心跳加快了。要知道,她暗暗做过当模特的梦,却头一回有机会实现梦想。……进入了模特班的周彩虹,仿佛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都热心起来了。预备班准备开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她头一个报名出节目,说用报纸设计时装来表演。周老师建议多找几个人,会效果更好一些。于是,她就找了三个男生三个女生。从此,周彩虹更忙了。每到周末,便约同学们去附近的公园里练习走台步。她已经受了一段正规训练,加上天赋灵感,还挺像个模特教练的样子。训练结束,她请同学们到家中吃晚餐,与大家建立了融洽的关系。结果,节目大获成功。不久,全校举行班会巡展。预备班由周彩虹领队的模特表演,最后一个出场,却一下子征服了全校师生。谁也想不到,闸北八中会冒出一只挺专业的模特队,而且出在最懒的预备班里。他们狂热鼓掌,高声叫好。不用说,此节目荣获一等奖。给点阳光就灿烂。看到今非昔比的周彩虹,周老师深深认同了这句话,她悟道:成功教育就是播撒阳光的教育。这天放学,她又约周彩虹谈心。此时的周彩虹与周老师早已情同姐妹。每一次交流对于她都是一种享受。周老师说:“彩虹啊,看到你在模特艺术上潜力无限,老师真为你高兴啊!”“我也觉得生活有意思了,一切都变的那么可爱!”“可是,我也有些担心。”“怎么?”周彩虹紧张起来了。她知道周老师虽然年轻并不轻言,说什么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你回去看一下,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都是关于模特专业发展的。”周老师递给她一摞资料,平静地说:“现代社会对模特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一级模特,要有大学学历,最低一级的模特,也要中职毕业。明白吗?”周彩虹的脸上掠过一丝阴云,她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就是说,我先要初中毕业,再至少读完中职或高中,才可能正式进入模特界,对不对?”“完全正确。”周老师点点头,又说:“我观察你很久了,发现你很灵。只要你肯学习,在八中这样的环境里,你一定会成功的!而这一点关系到你的一生。” 也许,这一次谈话对症下药了;也许,当模特的成功给了她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此,周彩虹开始学习了,开始以新的状态学习。她上课认真听,课下与同学讨论,并且主动找各科老师补课。渐渐地,周彩虹的学习成绩上来了,与她的模特步儿一样向前向前。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习惯培养很重要,习惯培养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措施来实施,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某些训练。但是,有些时候,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训练和强制往往让孩子变得机械,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此,习惯培养还需要深入人心,真正让孩子感到养成好习惯是自己的需要。在上面的故事里,周彩虹本来是个爱时装不爱学习的孩子,对此,周老师也曾经一筹莫展,但经过观察和思考,周老师终于找到了学生的“命脉”,这个命脉就是“时装”。当老师和学生谈起做模特的时候,学生的眼中一亮,心中一亮。而这亮光,就是学生后来不断进步的动力。通过这个突破口,学生渐渐开始重视学习,并爱上了学习。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要着急,更不能一味地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父母使用激将法,有的父母使用体验法,有的父母使用比较法,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温和的,是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灵的。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父母要注意下面几点:了解孩子,要有针对性。这是寻找突破口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孩子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因此,父母在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时,才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环境、心理特点、性格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办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父母怎么说可能都没有用。可是,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这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获得知识。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曾经因为玩游戏而和父母吵过很多架。母亲吓得不敢回家,只要她一回家,孩子就逼着她给钱,不给钱儿子就要自杀。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悄悄引导孩子和高手比赛。当儿子有不懂的知识时,母亲为儿子买来电脑书籍。久而久之,儿子转了方向,游戏已经不是他的最爱,设计游戏程序反而成了他的爱好。不仅如此,儿子还慢慢成为一个电脑软件高手。这位母亲采取的办法和周老师的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 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还要放下架子。引导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心灵上的平等。如果父母一直摆出教育孩子的姿势,即使您找到了突破口,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看来,您还是要教训他,要把他这样或那样。因此,父母要先放下架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引导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突破口在哪里了,今后我们要改变办法,要这样做……”那么,您的教育就如同白开水,无滋无味,而孩子还会在心中生出些敌意和警觉来。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习惯培养毕竟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因此,的确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强制。在一定时期,光引导孩子是不够的,看到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还是要及时进行强制改正。父母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不能少,巧妙的引导教育也很需要。五、习惯培养需要必要的训练张梅玲研究员认为,对于有些习惯,可以先进行强制训练。她说:“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回家以后要洗手,如果我们跟他讲道理,讲细菌是怎样来的,危害有多大,太小的孩子不会懂细菌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给他一个要求,要求他每天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渐渐就形成了习惯。等他大些的时候,懂得了一些道理,他就更能够遵守这些习惯。所以未必要孩子理解了才去做,不理解的时候也要去做。”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可是,父母在家庭中怎么训练孩子的行为呢?下面几点供父母们参考:行为训练要从兴趣开始。养成习惯,就是要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光是让孩子苦练,孩子会感到厌烦。所以,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坐得直;也可以通过游戏,谁先弯下背谁给对方敬个礼等方法来训练。总之,不能一味苦练,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些有趣的训练。行为训练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得好,父母看着也不顺眼;也有的父母反之,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心情好了就对孩子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行为训练要坚持。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父母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父母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反复现象,父母不要气馁,这是正常的,也是通过父母的努力可以解决的。六、家庭内部要保持一致性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而且还需要一个系统环境来支持。这个系统环境是多维的,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还包括家庭内部环境的一致性。家庭内部的一致性,也不仅仅指父母之间的互相配合,而是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习惯。因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当前,家庭中教育的不一致性往往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不一致。一位父亲曾经苦恼地说:我们家三口人,但我在我们家是第五把手,还没有我们家的咪咪地位高。咪咪是我女儿养的一只猫。我们家教育孩子的事情全由我爱人一个人包了。本来,我对教育孩子是挺有热情的,刚开始还经常给孩子讲讲故事什么的,但我爱人就是看我不顺眼,老嫌我管不好孩子,说我讲故事的口气不对,腔调不对,手势也不合格。总之,我不是这不对,就是那不对,弄得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她在组织部门工作,可能管人管多了吧,在家里也总想管我。后来,我们之间就更对立了,她可能觉得她处处都比我强吧,老说我什么都不懂,就懂技术,不懂教育。我一张嘴说孩子;她就插嘴说,“别听你爸爸的,他懂什么”,或者说,“你爸尽瞎说”,现在孩子也好像有了保护神一样,我让她做点什么,都支使不动她。我一说她,她就去告诉她妈妈,有时还学着她妈妈的样子说,“你懂什么”,气得我不行。如果我们两个都批评孩子,孩子就觉得少了保护神,立刻就会大哭、耍赖或者满地打滚。 我觉得孩子之所以这样,都是我妻子给教坏了。她们娘俩成了一个同盟,我在家里越来越显得多余,所以我现在一般不管孩子了。我们同事都挺羡慕我的,说我真自由,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我心里的滋味。那滋味的确是不好受。别人的父亲都和孩子亲亲热热地,而我却和孩子关系很冷漠。我想,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她会和我更加疏远。所以,说心里话,有时我心里挺怨恨我爱人的。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孩子面对矛盾的、摇摆的教育方式,接受的是对立的、随心所欲的教育信息,形成两面性的人格,而且还非常影响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结,使夫妻中的一方远离家庭事务,甚至逃避家庭、漠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其次,父辈和祖辈之间往往教育态度不一致。有人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清清秀秀的,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于是同情地问孩子的母亲怎么回事。女孩的母亲满腹怨言地说都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糖水喝。孩子也是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孩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去和奶奶理论,谁想到奶奶还说:“别信那些书上的说法,小孩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了新的不是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我把你们兄妹七个都带大了,哪个不长得人模人样的?咋的了?”隔代教育的不一致性,除了会带来夫妻教育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之外,还可能形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父辈和祖辈之间产生矛盾、孙辈和父辈之间产生矛盾。这样,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和伤害就又多了一层。第三,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还包括教育过程前后是否一致。父母常常犯这样的错误:高兴的时候对孩子是一个态度,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态度。两段时间里给孩子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孩子放学以后帮妈妈收拾房间,妈妈会说:宝贝儿别干了,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一切事务妈妈都能做!等孩子拿出了成绩单,妈妈一看孩子没考好,就勃然大怒:就你这个样子,将来准是个讨饭的,傻坐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去帮我收拾房间?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并学会看大人眼色行事。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如果一会儿这样要求,一会儿那样要求,习惯培养的力度就会越来越小,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倡议:建立有效的父母联盟。当然,推而广之,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建立整个家族的联盟。形成奶奶也说什么,爸爸说什么,妈妈就赶紧说什么。只要大家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亲情上是和谐的,对孩子的好习惯养成就会有很大好处。七、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 培养良好习惯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要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这样做,才能达到家校共振,使孩子的好行为真正变成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否则,如果父母与老师之间较少沟通,孩子往往在家一个样,在学校里另一个样,从而变成两面人。一位母亲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父母只有及时与学校沟通,并相互做好配合,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她撰文写道:记得我的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非常关心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因为这是他正式走上社会的第一步。于是,只要有见着老师的机会,我就会走上前去,问问老师孩子的情况。老师都是这样说“挺乖的”就是胆子小。于是,我总对儿子说:“有什么事不要怕,大胆地跟老师说。”儿子答应了。但在学校仍然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干。比如上课时,有些孩子只要老师一问,就马上举手,而且恨不得还没叫他呢。他就站起来了。甭管回答得对不对,精神可嘉。可我儿子总是想好了才举手,有点被动中的主动的感觉。于是,学期末,老师给儿子一个评语:“性格内向。”首先我背着孩子,找到了老师,把孩子的过去告诉了老师。然后我带着孩子又去见老师。老师当着我的面,表扬了孩子已有的优点,并把应注意的,比如有话和老师说呀,大胆发言呀,又强调了一遍。从此我的孩子在学校里敢和老师交谈了。我把这种沟通叫做主动中的被动。在习惯培养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和学校主动配合。这是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不像教孩子“1+1等于2”那么简单,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让孩子掌握。习惯培养需要孩子自身知、情、意、行、的良好统一,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当几个方面力量一致、步调一致的时候,孩子才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把偶然的行为内化为长久的习惯。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出去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起负起了沉重的担子,它们用足劲儿,身上青筋暴起,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拖呀拽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点儿也没有移动。这并不是因为小车重得动不了了,而是另有缘故:天鹅使劲往上向天空提升,虾一步一步向后倒退,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这个寓言说明,家庭与学校、社会如果不协同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孩子就会像这个小车一样,一动也不会动。人们常说的“5+2=0”的负效应,就是这个意思。孩子在学校里进行了五天的教育,回到家以后,也许父母的几句话,就把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全部抵消了。那么,父母该怎样主动和学校沟通呢?(1)主动联系 父母往往认为老师很忙,如果总是和老师联系,老师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待,或者感觉被打扰。其实,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会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沟通,会更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要说是家访,就是给每个孩子的父母打电话,也要耗费好多时间。父母与老师沟通,重要的是把孩子生活、学习、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告诉老师,及时与老师交流,或者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及时与老师配合,或者获得老师的有效的配合。(2)经常联系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够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这样,每一次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时间短而且有效果。由于是经常联系,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能突出主题,只交流新情况,并研究新措施。经常联系,还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很多父母在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成为很要好的朋友。(3)适时、适度联系父母与老师沟通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但也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一周或两周联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联系过密,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联系过疏,则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情况。父母与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何时打电话,要根据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来定。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后先询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父母也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个固定的时间。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要有所准备,尽量避免东拉西扯地聊天。最好直奔主题。父母不要光顾着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仅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提出自己的措施,也要征求老师的建议。(4)对交流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父母切记不要简单地、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走神,父母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他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儿,可为你着急了。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5)如果出现了误解,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教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父母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教师改正失误的余地。一位非常有工作经验的老师提出了两方面的注意事项:首先是教育标准的统一。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教育的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辈子。其次是教育方法的一致。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基本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父母不仅应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内容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且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做到密切配合。相信只有两方协同作用,才能对孩子的好习惯培养起到有益的作用。八、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鲍姆是个7岁的男孩,上学的时候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妈妈都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开车到学校给儿子送饭。虽然妈妈就这件事跟鲍姆说了几次,但鲍姆就是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回家以后,妈妈首先和鲍姆谈话,她告诉鲍姆:妈妈相信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管自己的事情了。你应该对自己带午饭的事情负责任了。妈妈每天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鲍姆听了妈妈的话,点头答应得很好。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受到了一些干扰,因为鲍姆的老师借钱给鲍姆,让他自己买饭吃。为此,妈妈又和鲍姆的老师协商,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老师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鲍姆自己去经受考验。一次,鲍姆又忘记带午饭了,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说:“很抱歉,鲍姆,我们已经讲好了,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鲍姆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她给送午饭来。妈妈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最后,鲍姆的一个同学分给鲍姆一半三明治,但鲍姆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难受滋味儿。从那以后,妈妈发现,鲍姆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这个案例说明了在习惯培养中体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儿子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好习惯,妈妈对鲍姆采取了体验教育法,让孩子亲身体验不带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尴尬。有的时候,父母总感到对孩子说了那么多话都不管用,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或许对习惯培养更有好处。所以,要让孩子们更准确地理解习惯的重要性,了解习惯对自己、对他人的好处,体验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体验中培养习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让孩子们体验到好习惯带来的愉悦和不良习惯带来的麻烦抑或不快。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了某些好习惯,但还需要巩固,或者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这时您先不必着急,可以先让孩子尝尝具备这个好习惯的甜头儿,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例如,当孩子特别想买一件运动衣的时候,您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积攒的钱来买,并告诉孩子,平时节俭一些,等到急需的时候就有钱用了。这样,孩子会很高兴地穿上运动衣,还会觉得存钱真好;如果孩子的零用钱不够买运动衣的,您可以从自己的存折上或存钱罐里取出一些钱,帮助孩子凑够钱。这时,您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平时存钱的感受、方法,还可以要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将您借给他的钱还上。这些体验都是正面体验,让孩子感受到好习惯带来的快乐。在快乐的同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道理和方法,让孩子既有切身感受,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节俭习惯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去体验,只告诉孩子节俭很好,应该节俭等道理,孩子听多了会觉得很烦,认为父母很唠叨,很小气。尤其当他看到周围一些同学大手大脚的时候,“节俭”这一习惯就更被他扔到脑后了。他会认为别人的父母都比自己的父母好,别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自己家好。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体验一下后果就更容易产生神奇的作用。一位母亲就对孩子实行了这样的体验。这位母亲记述说:宁宁小时候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有个传统观念,说是孩子起床时要多叫几遍才行,否则对孩子大脑发育不好。在姥姥的呵护下,宁宁养成了起床要叫三遍以上的不良习惯。上小学以后,我决心帮助宁宁纠正这个毛病。我和宁宁说:“据妈妈了解,人睡醒了立即起床,对大脑的发育没有影响。总让妈妈叫几遍,你才能起床,既耽误时间,又使得妈妈不开心。我俩商量商量,改掉这个毛病好吗?”宁宁同意了我的意见。在我的督促与鼓励下开始一段时间宁宁还能迅速起床。时间一长,就不令人满意了。我开始寻找契机,想通过自我磨难的方法让宁宁尽快改掉迅速起床的毛病。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从小树立热爱解放军的思想,学校利用星期天组织他们到部队搞“一日小营员活动”。星期六晚上,宁宁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星期日早晨五点钟,我叫他起床时,他睡得正香。我见时机来临,就用平常的语调,叫了一声“宁宁,该起床了”,并顺手用录音机将我叫他起床的声音录下来。见宁宁动了动又睡着了,我暗自庆幸地走开了。 七点多钟,我听见宁宁在房间里大声哭喊:“妈妈,您怎么不叫我起床呀?同学们都出发了……”我走过去,将录音机打开,并说:“妈妈叫你了,是你没养成迅速起床的好习惯,所以又睡过去了。”宁宁哑口无言——我早已和他讲过不能迅速起床迟早是要碰壁的。久盼的“一日小营员活动”还是参加不成了,他着急、悔恨、懊恼,又是捶打自己的脑袋,又是跺脚,还一个劲儿地骂自己是笨蛋……我像是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照旧做我自己的事。当他的情绪较稳定后,我安慰并耐心地对他说:“宁宁,别难过了,这样的机会以后还会有的,放假后,我带你去表哥的军营,怎么样?”这时,他才止住了抽泣。我接着对他讲:“人吃一堑长一智,永远记住今天的教训,就不会再吃这样的亏,妈妈相信你肯定会改掉不能迅速起床的毛病的。”从这天以后,奇迹真的发生了。宁宁每天都在睡前自己上好闹钟。铃响后,他会自己迅速起床。就是高考的紧张时刻,他也是照章办事,没让我操心过……九、必要的惩罚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习惯培养过程中,虽然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经制定了某种规则,但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毕竟不如大人那么强,对习惯的认识也未必那么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当父母发现了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仅仅靠言教、身教,或者靠对孩子进行正面强化未必有效。很多时候,惩罚还是需要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成年人自然要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纠正错误的方法有很多,但惩罚是其中必需的一种。通过惩罚,可以增强孩子对不良行为的认识,加深孩子对所犯错误的印象。而且,惩罚还可以使孩子更加懂得规则、制度、约束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法律和规定所制约的行为,孩子自然应该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法规,那么这个人就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但是,在习惯培养中,很多好的习惯不是法律法规一定要求做的,但却是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的。这些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不那么重要,因此它们对孩子的制约性也就没有法律法规强。这种情况下,父母在制定要培养的好习惯时,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要和孩子讨论决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明白好习惯的意义,还能够了解到如果出现错误行为,父母会给予什么样的惩罚。惩罚虽然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父母要明白的是,惩罚仅仅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在有些错误行为不断出现时,父母方可以使用。这是因为,惩罚毕竟不是正面教育方式,过多或不当地使用惩罚,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有的孩子因为过度惩罚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变得说谎或逃跑;还有的孩子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倾向,把自己所接受的惩罚发泄在别的人身上。这些后果的出现,往往都和父母的不当惩罚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建议父母们使用惩罚手段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1)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内心里先要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这是因为,爱心是惩罚的底线。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孩子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2)平日要把您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建议父母们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背规定时您可以惩罚他。(3)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自我教育的机会。(4)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这样的话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您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赶快执行您的惩罚措施。(5)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惩罚之前,要先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不良行为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什么,让他明白您为什么要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6)惩罚前后要一致,说到做到。如果您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您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又改变了主意,那样将会使您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7)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数罪并罚。有些父母爱唠叨,一旦发现孩子有某些不良行为,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叨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8)惩罚要适度。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您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当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但是,无论怎样,体罚都是一种最无力的惩罚方法,既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难以让孩子真正感受惩罚的意义。因此,父母切忌体罚。(9)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10)惩罚要和奖励结合起来进行。当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进行教育。但当孩子有了进步以后,父母又要及时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十、习惯培养要避免随心所欲 习惯培养中,有一种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父母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心情或者爱好培养孩子的习惯。一位父亲曾经发牢骚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写作业马虎,不爱干家务,我们根本管不了他。,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给我们反映,说孩子写作业太粗心了,这样下去,以后就形成了坏习惯,将来会影响考试成绩。我们回家以后赶紧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细心习惯的培养。可是,往往还没什么效果,老师就又告状了,说孩子不爱劳动,自己的桌子下面老有脏东西,不爱打扫,还总说是别的同学扔的。我们过去在家里的确很少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为总想让他有时间多学习一会儿。听老师这么一说,我们感到问题很严重,于是又给孩子安排了一些家务活儿。其实,我们真是特别配合老师的要求,可是不知怎么的,就是教育不好孩子。”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就存在盲目性问题。父母配合老师是对的,但是家庭毕竟不是第二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有自己的安排和步骤。尽管父母很重视孩子良好习惯培养,但有的时候却存在下列盲目性问题:(1)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习惯培养。例如,一位母亲在电话里说:“最近,老师反映我的孩子上课总爱走神儿,写作业也特别马虎。以前他不这样,不知道现在怎么会这样。老师告诉我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培养他做事认真的好习惯。您说能起到作用吗?”在我做了肯定回答以后,这位母亲又说:“可是,我有些不相信。孩子这么大了,习惯培养我们也很重视,可是怎么什么习惯也没培养好啊?”后来经询问才知道,这位母亲对儿子的习惯培养基本上来自于学校老师的反映。老师说孩子哪里有问题了,母亲就赶紧注意哪方面。等过了一段时间,老师不提这件事了,母亲也几乎忘记了这个习惯。这种培养方法,往往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保持教育的长效性。因此,人们把这种方式称之为“救火式”教育。(2)父母凭借自己的兴趣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有的父母认为劳动才是最好的习惯,因此就特别重视劳动习惯的培养。有的父母认为整洁是个好习惯,就特别重视整洁习惯的培养。当然,这些习惯并不是不好,也非常应该培养,但这毕竟是父母的遗传,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教育。习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立体地、全面地去思考,而不能只是片面地培养孩子几个好习惯。(3)专家说什么习惯好就培养什么习惯。例如,一位母亲就曾经说:“学校里开家长会,请来了专家给我们讲课。当时听专家讲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某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么大,心里热情澎湃,恨不得赶紧培养孩子这些好习惯。可是回家一试,发现根本没用。专家说的那些方法怎么都不好用啊?”其实,不是专家的方法不好用,是这位母亲太心急。听专家讲解的时候,父母感到解渴,因此想赶快培养某个习惯。但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特点,家庭的特点,更没有耐心去等待好结果的出现。建议父母们在听讲座以后,还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考虑某些习惯是否更适合您的孩子。即使合适,还要筛选出更合适的办法。方法不同,往往效果也不同。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父母们在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成长现状,制定家庭习惯培养计划。当然,在提出这些习惯培养内容的时候,父母可以征求老师的意见,请老师提出好的建议。制定家庭习惯培养计划,并不是说给孩子规定的习惯越多越好,越繁杂越好。太多的习惯要求,对孩子来说也是个负担,而且容易使父母变得焦躁、难以承担繁重的教育任务。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父母应注意的4个细节:  (1)父母要发挥好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强的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模仿几乎成为了所有孩子的天性。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典范,不要让自己可能的坏习惯感染到孩子。  (2)了解孩子。小孩子愿意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做、这样做的影响是什么,家长一定要了解。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询问孩子对各种好、坏习惯的看法。对于不良思想苗头要及时予以教育、纠正。  (3)灌输正确的行为规范要从小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使孩子头脑中对“习惯”有明确的辨析。当孩子做错时,要及时帮助其改正,不可放任不管,以免形成坏习惯。  (4)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行为规范。用条文的形式列出好习惯与坏习惯,全家都严格遵守这一规范,父母与孩子互相监督,并设立奖惩制度,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中,有许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但是却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大人说话时经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倾听等等。其实,良好的倾听能力和习惯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呢?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的孙秀芳副校长做了一些建议,家长不妨参考一下,逐步培养孩子好的倾听习惯。  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家长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生活中,有的孩子听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家长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如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错误语句,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传话法可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中,有许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但是却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大人说话时经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倾听等等。其实,良好的倾听能力和习惯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呢?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的孙秀芳副校长做了一些建议,家长不妨参考一下,逐步培养孩子好的倾听习惯。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