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2-05-26 16:35:49 发布

浅议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议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摘要]:科学活动在与幼儿生活中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学习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促进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有益于推动幼儿科学活动与生活更加贴近。在幼儿科学活动实践抉择思路上,营造润物无声的科学活动环境氛围,关注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的体验,将会切实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效。[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来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如何引导、鼓励幼儿在生活环境中验证、思考科学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科学活动不能只是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需要让科学探究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为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过程,应当以儿童生活经验和活动为基础①”。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契入幼儿科学活动就是一个新课题值得去探索。陶行知先生在倡导生活教育运动12年的实践以后,对生活教育有着精辟的记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今天结合课改,重新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幼儿科学活动,无疑会给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以新的启示。一、润物无声: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环境氛围环境对幼儿思想和行为的自然反馈,是幼儿主动调整自己认识的主要来源②。营造科学活动良好的环境氛围,向幼儿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幼儿科学活--------------注释:①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页②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89页。动实践同幼儿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有益于幼儿接受全面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科学教育氛围熏陶。1、营造氛围,从易于观察入手。6-- 幼儿科学教育,以观察感知为基本手段。科学活动室的氛围营造就是为了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幼儿参与科学活动。因为来自幼儿生活,教室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这些易于观察到的素材,都可以成为营造科学教学的“引线”。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需要开辟各种科学教育的观察活动场所,如“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种植园”、“自然角”等,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徜徉于丰富的科学景观中,促进幼儿产生学科学的兴趣、爱科学的情感。 2、环境优化,从便于操作入手。《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为科学活动准备足够的操作材料,才能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科学探究的条件和可能。平时的科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创办科学游戏城、科学小实验室、大面积沙水区、玩具拆装区,安排许多便于“摆一摆”、“摸一摸”、“动一动”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跟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科学。优化操作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取向。3、浸染熏陶,从源于生活入手。幼儿科学教育需要联系生活,科学活动从幼儿身边取材,从幼儿的衣食住行着手,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科学、感知科学。科学活动提供各种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实验、操作材料,如平面镜、凹凸面镜、磁铁、回形针、小斜坡、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小陀螺、醋、小汤勺、不同质的纸物......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幼儿科学活动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必然会使鲜活生动的教书育人变得机械和冷冰冰的。二、用生活来教育:让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科学活动生活化,促进幼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也就为幼儿的科学探索搭建了梳理和提升生活经验的平台。幼儿科学活动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自然能做到用生活来教育。1、融入电教设备,积极推动幼儿科学活动现代化。6--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觉所接触,这时讲授的知识、传授的道理会为儿童所接受。幼儿科学活动广泛而适当地引进现代教育媒体,以网络、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具有的直观、引人入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形象鲜明生动而又易于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结合生活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于幼儿科学活动,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弥补了幼儿科学活动说教为主的不足,也通过视听信息的传递让幼儿科学活动更富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实际。2、保护敢做敢想,充分肯定幼儿科学活动创新行为。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幼儿科学活动的实践,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着重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现象着手。幼儿时期正是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思想束缚、敢做敢想的时期,只有注意保护并培养其创新精神,才能使之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例如在中班科学小实验《蛋壳宝宝沉下去了》中,许多幼儿只会用给蛋壳加重、加压的办法让蛋壳沉到水底,当一个幼儿大胆地把蛋壳捣碎让鸡蛋沉下去时,教师能及时地对这一创新表示肯定,也就能激发了其他幼儿想出更多的办法来探索。3、关注点面结合,努力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体现为一种双向互动、相资互促的关系,学生在动中活,活中动,愈活愈动,愈动愈活①。以往不少教师总担心时间被幼儿活动耽误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常把幼儿的回答问题和操作当作任务或是一种形式,如:活动中教师提问第一位幼儿,若回答不到位,就立即打断其发言,另叫一位,一旦答对,教师马上予以肯定,即进行下一环节,容不得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些做法,抑制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要使全体幼儿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点面结合或以点带面,让全体幼-------------注释:①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第64页。6-- 儿都参与到科学活动的实践中。像《认识物体的弹性》这一活动,幼儿通过对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如皮球、弹簧玩具、橡皮绳等)进行操作和探索。在部分幼儿认识了物体的弹性之后,启发全体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具有弹性。这一过程,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愈动愈活,才保证了每个幼儿都能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三、不断对话:建构科学活动生活化的丰富内涵“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涉入教育领域,必然会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嬗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幼儿科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对话过程中即时性的体认,不断追求科学活动“感悟”目标的存在,才能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幼儿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切实提高科学活动的效果。1、把握多少:多问题讨论,少结论说教。问题是学习的先导。顺应、支持幼儿提出的问题和疑问,他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①。在幼儿尝试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不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要求幼儿记住一些结果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因此常常是围绕如何顺利“灌”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味地讲解说教,导致教师为结论而教,幼儿为结论而学。科学活动,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并引导幼儿参与交流、展开讨论,鼓励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领悟。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大胆尝试,提问:哪些会沉下去?那些会浮上来?在幼儿获得初步经验后,再问:沉的东西能变浮吗?浮的东西能变沉吗?幼儿带着新问题就会继续新探索,认真观察、对比、讨论,寻求新答案。幼儿科学活动需要改变教师问幼儿答的单向输出模式,为师幼间、幼儿间的多层面全方位互动互问互答方式,要让幼儿由被动回答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掂量轻重:轻讲解示范,重实践操作。“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新《纲要》要求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让幼儿去经历一个个充满想------------注释:①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6-- 象的思维过程,经历一个个实践创新的体验过程。幼儿的活动时间不充裕,操作空间太拥挤,就不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科学活动便会流于形式。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就要让幼儿有充分探索、操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游戏性的玩玩动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经验和能力。例如在“探索天平”求衡测试时,提供天平、沙子、水、石子、果冻壳等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自主实践,幼儿的科学兴趣自然会油然而生。教师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也要耐心等待最佳教育时机的出现,并在大多数幼儿实践基本完成时,引导幼儿倾听自己和同伴的问题和想法、意见和要求,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轻易作示范或直接告诉幼儿做的步骤和结果。3、体现抑扬:扬放手宽容,抑斥责讽刺。不少教师和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这也不懂,那也不会,让其自行探索只能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一步步领着幼儿来得实在。殊不知,这种“搀扶”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束缚了幼儿的手脚,泯灭了幼儿的创造。幼儿自己能解决的事,教师坚决要放手,让其亲自操作、观察、探索、发现。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常常能出乎成人意料,如用蜡笔把纸涂满就发明了“不湿的纸”,还有太空中的房屋,能钻透地球的汽车等。对于这些“异想天开”,教师要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探索,而不要简单地予以否定或批评。只有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每一次都有新发现、新收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才能对科学活动更具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教育需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幼儿在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这种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教师要允许幼儿出错,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缺点和过失,善于用协商式和激励式的语言给予每一个幼儿以充分的爱、尊重和正面引导。同时要善于判断幼儿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思维和认识水平的线索。4、正视取舍:取引导鼓励,舍灌输限制。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幼儿“想动”、“去动”、“会动”,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的尊重、重视、接纳、引导、支持和鼓励会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教师关注的不只是活动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活动过程本身。幼儿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例如认识鸡、鸭、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幼儿通过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习性、功用等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形成“家禽”6-- 的概念。如果教师硬灌硬塞,反而会让幼儿讨厌,产生混淆,不利于幼儿的主动发展。当然,教师引导、鼓励幼儿的方式很多,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一句赞美的话语,都会使幼儿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尤其在幼儿有危机和挫折时,教师更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幼儿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知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中,“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善待幼儿,多一些“换位意识”,与幼儿同忧乐,共休戚,就会与幼儿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何尝不出成果?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认真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并运用生活理论来切实指导幼儿科学活动实践,促进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让幼儿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参考文献:①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②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M],1997.7,第820页;第785页;第404页;第356页;第387页。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R],1998.5,第9-10页。④许琼华:《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述评》,[J],幼儿教育,2009.4。⑤《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1.2,第396页。⑥王援:《浅谈幼儿艺术教育综合实施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6--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