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50 KB
  • 2022-05-26 19:15:59 发布

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

  • 10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章平常处见真功夫——班级常规管理第一节班级需要怎样的常规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通过在班级的学习和交往活动,获得社会性的发展。班级常规是班级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班级经常性活动的开展提出的要求,用于规范班级各项工作的有序运作。班级常规管理就是根据班级制定的规范对班级经常进行的、相对稳定的、集体认同的工作进行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促进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班级常规管理的意义班级常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是他们学习、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常规管理对保证学生的学校生活正常开展尤为重要。(一)培养学生的遵守规范意识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步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班级的常规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日常学习和交往等活动的基本规范和行为指引,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对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法制社会中,社会生活对公民法制意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提高对规范他们的在校行为以及校外社会生活行为都很有意义。所以,班主任要重视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遵守规范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二)规范班级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常规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精神的形成,统一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班级的常规管理,引导学生逐步从将规范作为外在的要求,对照约束自己的行为,到自觉按照规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而到将规范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不论是否有外力的监控都自觉执行规范的要求。常规管理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保证班级管理的有序运行班级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需要制度的保障。班级常规管理能够为班级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班级工作的正常运作和学生的有效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二、班级的常规管理有哪些方面班级规范涉及学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班级经常性的工作主要包括学习活动、日常纪律、环境卫生、班务档案等。因此,班级的常规管理主要就是针对这些经常性的工作来开展的。(一)班级学习活动的常规管理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对班级学习活动的管理也是班级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学习常规的内容包括对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常规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很重视学习活动的常规管理,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优化学习的效果。著名的优秀班主任魏书生在学生管理中非常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班级的常规,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学生学习制度】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刻苦的钻研、知难而进的学习精神。2.不偏科,不弃学,要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充知识面。注意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3.学习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能虚心求教于别人,又热心帮助别人,有良好的学习品质。4.预习功课,并能够掌握教师的教学方法,熟悉“四遍八步读书法”等,能够记预习笔记。5.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维,勤动脑、动手,大胆质疑。认真记好学习笔记,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6.课后要认真做好复习,学会使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作业认真工整,按时完成,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7.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及课外辅导,积极参加学校各种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认真上好劳技实验课。8.勇于自学,既坚持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又坚持自己计划中的自学,探索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9.每名学生每个学期必须确定一个自己的座右铭,确定一个本班级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以鞭策自己的学习。10.认真制订学习计划,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科学使用学习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二)班级纪律常规管理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纪律做保障,所以规定班级开展各种活动的纪律也是班级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班级纪律常规包括课堂纪律常规、考勤登记常规等,这些纪律常规是保证班级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会场纪律】1.按时参加会议,以班为单位按指定地点就座。2.进入会场后,要保持会场肃静,提倡会前唱歌。3.开会期间,要尊重发言人,认真做好会议记录,不看书报,不随意说话,不打瞌睡,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不要随便进出会场。4.服从会议主持者的调动和指挥,对会议讲话人要有热情,有礼貌,认真听讲,5.会议结束时,严禁喧哗,要有秩序地退出会场。②(三)班级卫生及环境的常规管理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都非常重视对班级环境的建设管理,力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班级环境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班级卫生执勤的常规管理、班级卫生管理、班级环境布置、公物的管理、班级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管理等。教室里要养花、养鱼,窗户上还要有窗帘,教室前面要有脸盆、毛巾、香皂等洗手用具,还要有暖壶、茶杯等饮水用具,有推子、剪子等理发用具,有纸篓,有痰盂,加在一起是八种公用的必备品,我们管它叫“八有”。“八有”是逐渐增加的,七年前,我刚当校长时,只提倡班级“七有”,那时,还没有养鱼这一项。这八种备品有点像当家过日子用的用品,教室里有了这些,显得好看,显得不那么空旷,用起来也方便。这几种备品,花钱不多,学校可以发。但我觉得,为了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有一种把班级当作家的观念,这些东西还是要求各个班自备比较好。这些备品都可以鼓励学生献,献花、献鱼、献盆、献壶…… 也可以说借,毕业了再拿回去。这样,个人献给集体东西,他会更爱集体。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吸引他为集体出力,为集体流汗,为集体贡献出一些个人的东西,吸引他为集体倾注心血。倾注得多,感情自然会深起来……从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观察中,我发现热爱集体、关心班级,对班级有深厚感情的学生,都是平时乐于为班级奉献、乐于为班级做事的学生。某些感情冷漠、薄情寡义,被同学称为“冷血动物”的学生,肯定是遇到集体的事想法逃避,遇到为集体奉献的机会也想法逃避的学生。使这样的学生感情升温的有效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吸引他,甚至是强迫他为集体做事,为集体负责任,为集体奉献。“八有”都有具体保管人,管花的叫花长,负责鱼的叫鱼长,别的具体承包人就不叫长了。负责窗帘的同学,窗帘脏了便由他去洗。负责洗手用具的同学,要把脸盆刷好,毛巾洗净。张海英同学负责饮水用具,他把暖壶、玻璃杯擦得晶莹透亮。学校要求每个班饮水杯不能是搪瓷杯和塑料杯,那些太结实,不容易打碎。每个班必须准备玻璃杯,作用和鱼缸一样,有利于约束同学们的行动……有人问,像痰盂那样的用品都有人愿意承包吗?这就需要跟同学们商量承包工作量大的备品的利与弊,当同学们磨炼自己的欲望被点燃,燃烧得强烈的时候,便产生了以吃苦为荣的认识,于是许多同学争抢承包痰盂。这时便从中确定一位学习好、有毅力、心地坦诚的同学,这样他能一包到底,干得出色。工作过程中,他自己也更进一步受到磨炼,不怕脏,不怕苦,比以前更有毅力。他承包的成功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人为集体、为别人多吃苦,多磨炼自己,不仅有利于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的成熟与进步。八种备品的集体所有制、承包制,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增强了班集体的吸引力。①(四)班级班务常规管理班级班务常规管理是对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如班级民主议事制度的落实、班级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班级评先奖优规定的落实、班级活动开展的程序化管理以及班级档案资料的管理等。如魏书生老师引导班级学生设置并规定了班级的若干管理职位及相应的职责,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既有效地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第一部分:岗位责任制(按空间范畴制定) 一、常务班长职责1.全面负责班级同学的德智体关劳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为同学的服务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2.及时传达学校及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要求,并组织同学将要求落到实处。3.班主任老师在校时,及时听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意见,班主任不在校时,代行老师的职权。4.负责领导指挥班级成员开展工作。凡通过竞选产生的班长,有权根据工作的需要任免班委会成员。5.负责指挥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6.通过竞选产生的常务班长,当任期已满时负责组织下一任班长的选举。二、团支书(略)三、班委会委员(略)四、值周班长(略)五、值日班长(略)六、科代表职责1.负责本学科老师委派的任务,例如,收发作业,收发试卷,准备课堂用的简单教具,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帮助老师做分组实验的准备工作。2.及时搜集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老师反映。3.协助老师调查、了解分析本学科学习后进同学的困难、障碍,并尽力帮助其解决。4.更深地了解任课教师的意图,教学的风格、特点,及时向同学们介绍,使同学们尽快适应老师的做法。5.负责记载本学期历次考试的成绩,并对成绩升降情况进行分析,对同学们进行指导,给老师当好参谋。6.负责本学科兴趣小组的工作,带动本学科学有所长的同学,使其长处发展更快。七、备品承包责任制(略)八、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略)①第二节班级常规的制定 班级常规的制定是常规管理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因此,班主任应该了解和掌握常规制定的程序和方法,使制定出来的常规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制定班级常规的依据和程序班级常规的制定应该有助于实现班级常规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求班主任指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常规,而不是包办代替;明确制定常规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意识,发展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最终实现“不管”的目标。(一)制定班级常规的依据制定班级常规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二是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班主任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常规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修订)》是教育部2004年3月修订后于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礼貌、纪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学生行为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制定班级常规应该与这些要求相吻合。学校的有关规定也是制定班级常规的重要依据。学校一般都会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基于学校的性质及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班级常规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班级常规的制定必须符合学校的基本要求。此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制定班级常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特点以及班级学生具体的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常规,才能使班级常规切合实际而得到有效的落实。(二)制定班级常规的程序班级常规一般要怎样制定才有利于具体的落实是很多班主任共同关心的,常规的制定如果是班主任一相情愿,那么这些规范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得到贯彻。所以,班主任要努力使班级常规的制定过程成为学生统一认识和认同班级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和发展学生的过程。为达到这样的目标,班主任可以考虑将常规的制定根据“教师引导一学生讨论一修改确定一逐步完善”的步骤来展开。透过李镇西对学生制定班规的指导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怎样制定常规能够使常规执行起来更有效。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九O级一班进校开始,我尝试着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管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引导思想:对三个问题的讨论新生进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为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经过讨论,学生们对这三个问题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这也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为我坚信,即使十分散漫的学生也真诚地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班风良好的集体之中。而全班同学都“希望班集体好”,这正是“法治”管理赖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因此,这第一步引导虽然容易,但非常重要,不可忽视。2.统一认识: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不尽相同一说到班规,就有学生提出疑问:“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也有各种规章制度,我们再搞班规是否多余呢?”还有学生说:“在小学和初中,我们班也定过不少‘班规’之类的东西,但很少坚持执行。我们现在制定班规会不会也流于形式呢?”我这样给大家解释:“《守则》、《规范》当然不错,但毕竟不可能具体针对一个班级的各种情况,而我们即将搞的班规,正是《守则》、《规范》中有关纪律要求的具体化。另外,《守则》等条令虽然对中学生提出了合理的规定,但这些条令本身并不带强制性,在执行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这只是提倡,而非强迫,学生违反了《守则》、《规范》也无相应的惩罚措施,久而久之,本来合理的规章制度最终便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我们制定的班规不应仅仅是道德提倡,而应是行为强制,应具有法律般的约束力,使之真正切实可行。”3.确定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班规当然不是法律,但它必须具有“法治”精神,比如上面所说的“是行为强制而非道德提倡”,其产生过程是自下而上由守法人自己制定等,都体现了“法治”精神。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班规内容上,其“法治”精神还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可行性”、“广泛性”和“互制性”。所谓“可行性”,含义有二:一是提的要求、规定应符合实际,便于监督检查,不能提一些虽然合理但难以做到的要求;二是不仅仅提出纪律要求,还应同时有相应的强制措施,明确“违反了又怎么办”。否则,班级法规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无所谓“可行性”。所谓“广泛性”,是说班规应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老师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所谓“互制性”,即“法规” 既应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更应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特别是学生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也就是说,班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对班主任也具有责任监督、权力限制的作用(这点,是我主动让学生提出来的),而且应把这个监督权、限制权交给学生。我要特别强调学生监督老师的意义。我让学生监督我,绝不是以“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来博取学生的“崇拜”,或“以身作则”使班规能够顺利实施,而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任何人都是有弱点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制约。一切把班主任神圣化的认识都是危险的。正如“总统是靠不住的”,班主任同样是“靠不住”的。4.起草班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立法者”学生的认识基本统一后,我又问学生:“这个班规,应由谁来起草?”大多数学生都说:“当然是李老师啦!”也有少数学生说:“由班干部!”竞没有一个人说:“应由我们自己!”我又开始引导学生:“这个班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这个班好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制定班规同样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意愿,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当然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我之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定而不是由我拟个初稿交学生讨论,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我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草拟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当每个学生都交上一份《高九O级一班班规(草案)》后,我要求学生干部进行归纳、整理、加工,形成初稿,然后交给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由于大家都认识到班规正式形成后的权威性,所以大家讨论极为认真,他们根据“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的原则对初稿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比如,对“惩罚办法”的确定,最开始有人提出罚款,但多数人不同意。又有人提出罚站、罚作业等,仍未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经反复讨论,大多数同学决定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违纪现象采用这几种惩罚办法:为同学们唱一支歌(适用于较轻的违纪)、做值日生(违反课堂纪律影响同学学习,以此来为集体服务,表达歉意)、扫教室(影响了环境卫生,自然应该用自己的劳动弥补过失)、跑步(主要适用于不认真锻炼身体或违反体育课纪律的同学)等。又如,对于迟到的惩罚,最初规定:“凡迟到一次,便当值日生一天。”但多数人觉得绝对不迟到难以做到,于是便改为“全学期迟到不超过6次,否则,超过一次便当一次值日生”。这看起来似乎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但实际上避免了绝对化、“一刀切”,而使班规更符合实际,易于执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班规的“可行性”。整个班规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 共8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便充分体现了班规的“广泛性”。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如:“在教室里随地吐痰、扔纸屑等赃物者,一经发现,罚其扫教室。此项由生活班委监督执行。如生活班委监督执行不严,则罚其扫教室。”这就防止了班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同时,在我的主动要求下,班规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并对我有以下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③错批评同学一次;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⑤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上语文;⑥执行本班规不严。对班主任的惩罚,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班规还特别规定:“全班同学每月以不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这充分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5.执行班规:“班规面前人人平等”经过两周时间的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全班同学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高九O级一班班规》。班规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人。不管是我,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平时的班内管理,便是共同全力保证班规的严格执行。面对班规,人人都有权力,同时人人都没有特权。对班主任来说,维护班规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班规的尊严,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尊严都已通过班规转化为集体的意志。以后三年的事实证明,班规的产生的确推动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从高九〇级一班开始,我每带一个班无不实行“法治”管理。①李镇西老师指导学生制定班规的过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其一,是重视教师在学生制定班规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制定班规的目的是为了大家有一个好的班级、好的集体,制定班规是大家共同的事情,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应该共同关心。其二,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班规、修订班规,直至完善。这个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明确要有一个好的集体大家应该怎样做、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班规的认同并将这些要求逐渐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过程,班级常规管理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有了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所以,制定班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一、班级常规制定的方法和策略 一份有效可行的班级常规的制定,需要班主任在指导学生制定常规的过程中既讲科学又讲艺术。讲科学就是指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讲艺术是指班主任应该有教育的智慧,善于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真正将班级的发展与自己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班级的发展,为班级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关注班级常规的必要性和切实性班级常规的制定要考虑常规的必要性和切实性,即应该对班级经常组织的活动和发生的事情进行必要的规范,使这些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并使班级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有可以遵循的依据。因此,制定常规要将班级中各种可能发生的行为都尽量考虑到。例如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制定的班级常规就充分考虑到班级方方面面的活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班规班法,有按空间范畴制定的常规,其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也有以时间为序来制定的,其制定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了这些对学生行为的时间上、空间上的规范,班级的各项活动就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第一部分岗位职责(按空间范畴制定)(上文已有介绍,在此略)第二部分一、一日常规1.清晨入校,向校门口的值周师生问好,并虚心接受值周师生的检查指导。2.每节课(包括自习课)前三分钟要坐好,全身心投入课前一支歌的活动,唱歌时坐直,目视黑板中缝的中点,想象歌词描绘的画面。3.每节语文课前,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口头作文的活动。说文时要解放自我,心无顾忌,声音洪亮,怎么想就怎么说。4.语文课一般要经过“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5.每节课的课间时间按照学校规定,戴班标在走廊、操场活动,不违纪。积极参加“无声日”活动。6.第二节课下课后,除值日生外,都到操场活动,10分钟后站队做课间操,做到快、静、齐,课间操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着装,有事必须向体育委员递交400字的请假条。7.上午第四节课前,做眼保健操,要求放松、入静,全身心沉浸在保健操的音乐里,按摩穴位准确,节奏明快。 8.中午放学路上,开展背一个单词的活动,不准边走边不停地看书。不背英语,背其他的学科知识点亦可,但绝不许边骑车边看书。9.在开展“独来独往”的活动期间,路上约束自己不与别人往来。10.中午两小时要求在家休息、午睡,不反对到学校来,到校来的同学需要安静自习,12:40~13:20之间学校关校门,为保证愿上自习的同学达到目的,在此期间不许随意出入教室,更不许出入校门。11.下午第三节课为活动课,需要在完成男5000米、女3000米的跑步任务之后,再自由进行文体活动。12.临放学前,服从体育委员的指挥,认真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以磨炼意志,增强体质。13.每天写一篇日记,由老师和日记负责人布置题目,必须按时完成,无统一布置时可自由选题。14.按要求完成量化作业:政治0.5页,语文1页,数学2页,英语2页,物理1页,化学1页,生理0.5页,史地每周各3页。学习尖子可以不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自选适合自己的题。语文作业均由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15.黑板右侧每天要写一条新的格言,由值日班长选择并书写。16.报夹子上每天要按时夹上班级日报。班级日报要做到10点。(此处略,见下例)17.每天早晨要用5分钟时间规划一下当天共有多少项任务,按轻重缓急确定做事的顺序;每节课前先确定学习的目标及具体的任务。18.做事的时候要定向、定量、定时,开展自我竞赛,不断超越自我,增强效率感。19.晚间统计一下一天“三闲”的数量,即大致说了多少句闲话,做了多少闲事,闲思用了几个小时。定出明天减少一点“三闲”的具体措施。二、一周常规(略)三、每月常规(略)四、学期常规(略)五、学年常规(略)①(二)强调班级常规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班级常规的制定要强调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对照执行。所以,班主任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常规的过程要注意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各项规定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对于一些属于思想精神层面的规定也尽量将其外化为可以观测的行为,再加以量化,避免含糊不清,不以管理落实。魏书生老师的班级制定的关于班报的管理规定就很具可操作性,值得借鉴。 《班级日报》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有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报比以前好得多了。到日报八周岁生日的时候,班规班法中关于《班级日报》的法规增加到了十条,这意味着日报比昨天更完善了。这十条规定是:第一,日报的纸张需要长54厘米、宽39厘米,上面留出3厘米宽的白边为装订线,左、右、下分别留出1厘米的白边,使其看上去有整体美。第二,写清办报的具体时间、办报单位、办报人姓名,以利于若干年后查找。第三,当天的日报必须在当天中午12:00前夹到报夹子上面,不能拖成晚报。第四,日报须用碳素墨水或者彩笔誊写,以利于长期保存。第五,直接反映本班同学生活的内容要占60%以上的版面,如班级新闻、学先进专栏、本班同学好的学习方法介绍、好人好事、警钟专栏等。第六,必须设有《文章病院》专栏。第七,必须对班级纪律、卫生、出席、课间操、眼保健操、练气功得分情况进行报道。第八,为昨天的值日班长开辟一小块工作失误及补救的分析园地,及时分析工作失误的原因和制定补救的措施。第九,每期报纸必须有图画点缀,黑白的可以,彩色的更好。第十,日报每月订成合订本,由同学按学号轮流负责装订。这些规定都是同学们在办报实践中发现不足,发现失误后提出来,经过同学们讨论后确定的。刚开始,日报没有统一的尺寸要求,报纸积累一个月后,装订时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很不雅观,有的同学为充分利用版面,不仅上面不留装订线,连下面和左右也舍不得留空白,这样报纸的容量确实增加了,但总体看起来不美观,大家便作出了第一条规定。有的同学办报只写日月,过了几年便不好找,也有的不写办报班级,甚至忙乱中忘了写自己的名字,针对这些失误,作了第二条规定。日报是学生办的,免不了有错字、病句,为了及时指出这些错误,使办报的同学及时改正,每天的日报上都设立了一个《文章病院》专栏,今天的总编给昨天的日报挑毛病。有病栏目则大,无病栏目则小。对于毛病较多的同学,《文章病院》的“小医生们”还办了文字科、标点科、句子科、篇章结构科。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给同学挑错的兴趣,又使对同学的批评富于幽默。①这则规定对于学生班报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对班报工作的规定非常明确且具体可行,为学生提供了承担班报工作的具体指导,使班报工作的开展有序、有效。 (三)注意认真讨论和充分论证正如李镇西老师对学生制定班规的指导原则中提出的“可行性、广泛性和互制性”,班级常规的制定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来制定,经过班级学生的认真讨论和充分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并获得一致的通过,才能使班规的执行更有效。因为经过学生的认真讨论和充分论证,可以使班级常规的内容全面反映班级各方面活动的要求,减少漏洞,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出现随意性,促进班级真正实现“依法治班”。第三节班级常规管理的实施班级常规的制定就是为了更好地规范班级的各项活动,而制定出来的常规要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落实,还需要班主任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一、注意常规制定过程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班级管理中应该强调将常规的制定过程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相结合。一方面,制定常规是为了引导和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班级行动又为常规的落实提供良好的基础,使常规管理的实效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都非常注意将规范的制定与教育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上面关于李镇西老师指导学生制定班规的例子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一段话,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规范的制定过程与教育引导过程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之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定而不由我拟个初稿交学生讨论,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我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草拟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①当学生意识到制定规范不是为完成班主任布置的任务,而是班级每个人的需要,是班级发展的需要,那么,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班级常规管理的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在制定班级常规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主要应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一是为什么要制定常规.即应该明确制定常规的目的以及常规的作用;二是怎样制定常规,即提出制定常规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三是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常规的制定,在常规制定过程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一、重视班级常规的建设和逐步完善 班级常规的制定实际上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在常规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班规。班级刚组建阶段制定的常规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需要及时补充修订;而随着班级的发展,常规管理过程中也可能发现原来制定的规范存在不恰当的地方,需要进行调整,所以,既要重视班级常规的建设,也应该重视班级常规的逐渐完善。魏书生班上的班规班法,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的,因此,每个学生都非常遵守班规。但有一些规章制度由于受当时的条件或思想的限制,不能完善,于是,同学们就提议修改,进行增删。有一次,魏书生外出开会,一去就是半个多月,回来班上一看,值日班长原有的十条职责现在变成了十四条。班长告诉魏老师说:“老师不在校这些天,我们发现班中有的事没人干,老师不是总告诉我们要科学管理班集体,应该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吗?经过讨论,就给值日班长增加了四条职责。”老师在校时,总给学生出日记题目,老师不在校时,怎么办?大家就把这项任务落实给了值日班长了。这是第11条。第12条写的是:值日班长要负责给全班同学打开水。原来班级打开水没有固定负责人,只是由具有雷锋精神的同学自觉拿暖水壶到水房去打开水,赶上大家都很忙时,就顾不上打开水。靠雷锋精神去打水,如果不是法治,人治就没有规律,于是,就把这项任务也落实给了值日班长。第13条,负责提醒同学们开展路上记一个单词的活动。第14条,要求值日班长督促检查同学们的座右铭。这几件事,原来没有专人负责,学生觉察出管理的疏漏,于是将任务落实给了值日班长,这显然比没有人具体负责强多了。后来,经过讨论,却发现这又违背了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另一个原则:一般同学能够做的事,班干部不做。值日班长,职责多到14条,容易顾此失彼,反倒不利于开展工作,于是又将这4条分别落实给了4位普通同学。就这样,经过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班规班法就比较完善了。①班级常规的建设和完善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注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进行补充修订或调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下面这位班主任的介绍,可以发现学生在班级常规建设及改进方面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引导得好,会给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执行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权利,他们就会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创造力。1.新班委的新举措 实行“学生民主自治”后,大到制定班规,小到排值日,这些以前让我疲于奔命的事务,我都不再“染指”。新当选的班长便是那个找我“毛遂自荐”的学生。他“执政”后,首先主持制定了新的班规,在全班以最高票通过。它一改从前的“戒律式”,首先规定了学生应该享有的哪些权利,然后才是义务及赏罚措施。第二项措施是设立监察部,督导检查班干部的工作。第三项措施是设立了“意见箱”,由专人定期查看,及时反馈大家的意见。第四项措施是改变科代表的职责,由过去单纯的收发作业,变为师生之间的联络员,反馈学生对该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负责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各科的学习。2.是“垂帘听政”还是“幕后顾问”改革以后,我不再直接参与班级管理,但并不是说我这个班主任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不时召开班干部会议,给他们出谋划策;有时找学生代表座谈,了解班级的动态。有人戏称我是“垂帘听政”,实际上我可不是“慈禧太后”,因为班干部不是我的傀儡,班里的一切事务均由学生自己拍板。我的建议仅供他们参考,绝不会强迫他们执行。我只做一个顾问,努力不使班长成为我的傀儡和传声筒。每次上周会课,我完全退居台下,甚至不参加,由班长主持。周会课从此“改头换面”,由过去班主任“一言堂”变为如今的“学生论坛”,成为学生们“参政议政”的主阵地。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很多富有创意的管理办法都是在周会课上产生的。3.学生要造老师的“反”学生的热情一旦激发出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每一位教师,从教师的仪表、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他们不满有的教师教法陈旧单调,不满有的教师敷衍了事,把全体同学的“倡议书”呈送教师“御览”,大有“限期整改”的架势。更新鲜的还在后面。有学生提出搞一个教师排行榜,班长召开全班公决大会,居然全票通过。于是每月在板报栏公布教师排行榜,选出“最佳仪表教师”、“最佳教学能手”等。一贯温良谦恭的“小绵羊”变成了觉醒的“猛狮”,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动摇。一些教师笑着对我说:“就冲学生这股认真劲,咱们以后可得多‘充电’,否则有一天会被学生‘下课’的。”4.学生的“名言”上了墙有的学生提出,教室墙上的名人头像及一些名言流于形式,不如换成学生自己的“心声”。于是一夜之间教室墙上的名人全部“失踪”。班委会发出号召,征集“名言警句”。很快,学生们自己的“名言”上了墙,还“堂而皇之”写上大名。“名人名言”定期轮换,以使每个人都能过一过“名人”瘾。这一招还真灵,这些颇富哲理的“名言” 在班上掀起小小的学习高潮。为了能“一语惊人”,以前不爱读书的学生,现在读书看报的热情也高涨了。5.不要老师监考班长向全体学生征求意见——考试要不要老师监考?结果全票通过取消老师监考。与学校和各科老师沟通后,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我班设立无人监考场。每个学生都是监考老师,互相监督。这样的考试不仅检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无疑,也考验了他们的诚信。①三、强化常规执行情况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落实班级常规管理是重在平时的学习、活动等班级生活过程的管理,是通过具体扎实的教育引导和训练逐步来促进学生规范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班级常规管理应该重视对常规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将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结合进行,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的措施。同时,可以结合检查的结果开展必要的教育引导,巩固常规管理的效果。如魏书生指导学生制定的班级管理常规中就将定期检查也写进了班规,下面是他们的班规中有关检查常规落实情况的条款,这些对促进班规的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日常规19.晚间统计一下一天“三闲”的数量,即大致说了多少句闲话,做了多少闲事,闲思用了几个小时。制定出明天减少一点“三闲”的具体措施。一周常规13.周六放学前,全班同学选举说闲话最多的同学,或比上星期有进步的同学,或选举有较明显违纪行为的同学,或选举促进同学们学习的同学。每月常规5.每月最后一天,对照月初的计划,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学期常规10.每学期第八周、第十六周周二为各科量化作业检查日。届时,每位同学把自己开学以来的各种作业全部准备好,先进行自检,写出自检报告,然后进行互检、抽检。11.期末放假前一天,将本学期各科量化作业全部分类、排序、编号,进行一次大检查,数量不足者须补上。合格者愿集中统一保管的可交班级统一保管。魏书生老师除了在班级常规中规定了一些检查的具体要求外,还通过班报通报每天班级做课间操、眼保健操、出勤、纪律、练气功、跑步、卫生评比等活动的情况,这实际上也起到了检查反馈常规执行情况,促进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实施的作用。四、优化常规执行过程中奖惩手段的运用效果 班级常规的落实既要有制度的保证,也需要有激励手段的辅助。在常规管理中根据检查的情况及时采取一些奖惩手段,有助于强化检查的效果,优化管理的实效。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都非常重视利用奖惩手段,促进常规管理的有效开展。如通过正面激励,树立执行常规的榜样,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采取评每周的“礼貌之星”、“读书之星”、“纪律之星”,还有“岗位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执行常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的班主任设计“学生成功储蓄箱”或“成长记录册”、“班级成长手册”等,将学生在执行常规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要使工作效果最优化,除了要具有常规管理的基本能力、基本策略外,还要有常规管理须长期抓、经常抓、反复抓的思想准备,只有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抓落实,才能最终达到目标。处?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3.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说出心中的烦恼,大家“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5.学生和家长发言,当场交流,解除误会。6.宣布活动结束。五、活动反思1.从内容和形式考虑,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这样才能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活动的开展要做到问题来自学生,又将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取积极聆听的办法,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问题的主体,也应该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3.在活动中将家长请入课堂,使家庭力量与学校力量相结合,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融洽了家长和学生的关系,对家庭教育起到了指导的作用。(王一军、李伟平主编:《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 第五章搭建师生沟通的立交桥——班主任工作中的人际沟通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师生间直接的人际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形式。班主任要与学生个体或集体进行谈话,讨论问题,听取意见,分享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每一句话,甚至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某种教育信息。同时,人际沟通不仅仅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良好的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双方之间的精神交流,在精神的沟通和理解中达到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目的,师生都获得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感染。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效果直接决定教育活动的效果。沟通能力因而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基本功。第一节班主任有效人际沟通的基本素质班主任与学生的人际沟通是与人的交往,是教师的精神整体与学生的精神整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班主任实施有效人际沟通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问题,也需要班主任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因此,班主任应当重视自己人际沟通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成为一个好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体验学习】邀请一个同事或朋友,选一个主题跟他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变换自己内心对他的定位,尝试变换把对方想象成谈判的对手和朋友,然后请他谈谈和你谈话的感受。你会发现当你自己内心对对方的定位不同的时候,他所接收到的信息、他内心的感受也就不同。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有效沟通的信念 在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沟通信念直接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论班主任自己是否意识到,他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都会直接影响他对学生的沟通态度,并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班主任要实现与学生有效的沟通,必须树立与时代精神相通的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有关的教育观念有许多方面,这里着重分析班主任应具备的现代学生观、现代师生关系观和有效沟通的信念。(一)现代学生观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直接沟通的对象,我们关于学生的信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学生的定位,继而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态度。1.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生命性。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人生童年、少年或青年时期的学生。这是人生最集中的一段学习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知晓其价值的时期。因此,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作用特别重大,不只影响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而且有可能对其一生产生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意识到,他与学生的沟通是和一个弱小生命的对话,他要热爱和尊重生命,同时注意自己沟通言行的恰当性,避免伤害弱小的生命。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的看法较多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现在的状态,而不是他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却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潜力,具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性的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才会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学生。3.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传统教育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和道德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其实,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不会把教育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而会尊重学生,更多倾听学生的表达,与学生平等沟通。4.学生有个别差异 正确的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个别性和差异性的尊重。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了解与接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并有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班主任在沟通中就会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这种差异,不带个人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班主任并不否认他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人而不是物,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他们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习惯于采取简单的灌输方式,上下沟通、单向沟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对象的生命性,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心理活动、有个性特征、与教师一样有着平等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并没有把学校生活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一种生命的对话,因而,没有用“心”去沟通,所以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沟通效果。(二)现代师生关系观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班主任在沟通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因此人们常常容易把学生定位为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而忽视了他们接受教育也是一个主动成长的过程,加上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因此许多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和灌输。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电子媒体与语言文字一起成为教育媒体,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在知识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教师的角色更多地从经师到人师;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也逐渐加强,教师的地位更多地从主宰到主演再到主导。班主任应意识到这种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给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教师已经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也更多地在学生人格成长方面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教师发挥作用已不能仅靠权力,而更多地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从现实情况看,学生所期望的也正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沟通、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班主任要认识到现代教育中教师地位、角色和师生关系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像对待成人一样给学生以尊重,变居高临下为平等沟通;更多地和他们对话,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变训导、教导为聆听、讨论。(三)有效沟通的信念要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班主任还需要觉察自己关于沟通的有关信念是否正确,因为它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继而影响沟通的效果。请反思以下问题: (1)您是否非常关注沟通的有效性?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些班主任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许多该说的话,讲了许多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不听,这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其实,无论班主任所讲的话多么正确,但是如果不能让学生接受、信服,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育。可见,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教育内容的正确性,更在于教育沟通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没有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当沟通无效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去考虑选择怎样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更为有效,而不要只是强调“我已经陶通了”。(2)您是否注意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并根据沟通对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些班主任会习惯性地选择自己常用的沟通方式和方法,而当沟通无效时,往往认为是学生的问题,缺少对自己的反思。其实,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念。许多人承认这一点,却不能以此引导自己的思维。如果这一信念能成为我们的思维模式,面对沟通无效,我们思考的问题会是:沟通无效的原因是什么?沟通对象有什么特点?反思自己原有的沟通方式并选择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而不会只是抱怨学生。(3)您是否能够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对话,给对方以空间,不强加于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是如前所述,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因此,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这个有效的信念同样适用。事实上,当老师能够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对话,与学生讨论问题,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种态度使学生愿意和你讨论问题,接受你的影响。那种不给对方空间,强加于人的态度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即使明知教师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愿意接受。(4)您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觉察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和有效,因此需要树立一个信念: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这里所产生的沟通的影响是以改变对方的行为为目的,一个沟通者对另一个沟通者的心理作用。沟通效果的测量就是以这种作用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沟通的效果不取决于教师说了什么,说了多少,而取决于学生听了什么,接受了多少。有的班主任也许是缺乏双向沟通的意识,也许是过于主观,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也可能是缺乏觉察能力,常常在沟通过程中只顺着自己的思路一直讲,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觉察并且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因而沟通不顺畅或效果不好。(5)您是否能够在沟通效果不理想时,及时根据沟通进行的状况和效果反馈信息灵活选择或改变方式方法,而不是僵化死板,固执不变?一些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无效时感到无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头脑中的“没有办法”的框框使得他们很少去尝试新的办法。突破困境的办法是树立一个有效的信念: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事实上,当我们说“没有办法” 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就停止了工作,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了。而当我们相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去寻找办法,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发挥出来,我们常常会有新的突破。因此,树立有效的信念,能帮助我们灵活选择、有效尝试。二、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觉察能力沟通是一种相互关系和双边活动,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去感知、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而自己的表现一方面是由个人的意志来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对方的影响,被对方所规定。因此,个体为了取得自己同对方的协调就必须不断地自我认知,不断修正对自身的看法,同时,又必须不断地了解和认知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以便修正自己的表现。总之,双边的沟通能否顺畅、有效,既有赖于个体对于对方所传达的信息能否准确把握,也有赖于个体对自己的沟通行为能否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而恰当的调整。自我意识的调节机制也就存在于这种不断修正、不断协调的相互作用之中。可见,班主任在沟通过程中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把握沟通的过程。这需要班主任有较高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和觉察对方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觉察的能力。(一)觉察自己沟通态度背后的教育信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许多现代教育观念逐渐得到传播,老师们也耳熟能详。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话语中表述的教育观点与实际的教育行为却常常出现分离现象,许多班主任已经学习过现代教育理论,但其具体的教育行为却仍然带有传统教育的色彩,甚至会出现违反师德体罚学生等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并在事后后悔不已。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都表明:人的情绪并非由客观事物直接引起,而是与人的认知系统对事情的评价结果有关。例如,面对学生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师道尊严观念很强的教师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大为恼火,而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教师则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而能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对话。不同的信念系统对同一件事情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与评价,从而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并对之后的行为反应产生具有动力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可见,支配人们行为的是个体在自己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个人信念系统。信念是关于事情应该是怎样的看法。例如,我们一般认为,学生应该尊师守纪,子女应该孝顺父母。人们在生活环境中接受不同的影响,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逐步形成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和观念,而当个体不仅知道这种观念,而且接受并相信事情就应该是这样时,它就成为个体的信念。 个体对于事情的信念许多是在潜意识状态,往往并不一定被个体很清楚地意识到,但是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一定会受到其支配。个体的反应,不论是情感反应,还是行为反应,都与其信念系统有关。每个教师都当过学生,都受过教育,都有过学校生活的经历,有自己的老师,因此在他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前,他们对于知识是什么,教育、教学是怎么一回事,学校、老师是干什么的,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等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了感受。这种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直觉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支配作用。虽然教师自己可能未曾意识到它是什么,或只是模糊地意识到,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甚至仅仅是教师习惯、自然的活动所蕴涵着的东西,但教师会据此进行判断,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教师这种隐性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解释教育现象,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的一个内隐的解释性眶架,它作为一个信念系统直接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不仅决定其做什么,而且决定其怎么做。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了解在我们的教育行为背后的信念系统,以便可以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调整。由于受中国文化和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教师生压中,形成了许多影响我们今天教育行为的有局限性的甚至是无效的教育信念。列如,许多人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话,学校中的老师对学生不听话经常不能接受,很生气。然而,多听话就意味着自己少思考,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缺乏独立思考习惯怎么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呢?如果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这些信念不能有所觉察,也就难以进行调整。反思一下,在下述的情境中,你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态和行为模式?(1)当你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的时候,你是期待学生对你的意见没有异议,还是希望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这些想法跟你的想法不一样?(2)当学生顶撞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接受,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忍不住大发雷霆,训斥学生,还是可以比较敏锐地觉察学生情绪化语言背后的原因,并可以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给予听取他真实意见的时间和空间?(3)当有学生违反了校规班规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心态怎样?你会怎样做?如前所述,信念常常处在潜意识状态,因此,如果个体缺乏自我觉察的敏感性,一般情况下就难以觉察。班主任要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首先要有“把自己的言行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的明确意识。然而,目前不少人尚缺乏这种自我反思意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受到挫折时,就埋怨、指责学生,从不去检讨自身方面的原因,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而缺乏反思意识,就谈不上自我觉察的敏感性。其次,班主任在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中要注意关注自己,特别是关注自己的情绪反应。个体的情绪是其信念系统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是外部刺激与个体信念、价值观相吻合或相冲突的反映。因此,个体的一些隐性的信念和价值观往往会通过其情绪状态反映出来。前述教师对学生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大发雷霆,训斥学生,就暴露出其内隐的权威主义的师生关系观。所以,情绪往往是内隐观念表达的信号。教师对于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情绪反应要敏锐,要多问自己“我何以如此?”这种反思有可能触动和揭示教师内隐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觉察敏感性的提高。(二)觉察自己的状态和情绪语言是人际沟通最重要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言语沟通是人类沟通的唯一形式。非言语形式的沟通与言语沟通一样都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形式,在交往中都具有传达某种思想、意义、情感等多方面的功能。非言语沟通的工具是非言语符号系统,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空间距离,以及没有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声、笑声、呻吟、叹息及各种叫声等。非言语信息常常比言语信息更可靠。人对言语信息的操纵一般总是自觉的,这就带来了掩饰的可能。而许多人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表情动作和身体姿势,非言语信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传递给了对方。因此,当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所传达的信息有矛盾时,人们会听其言、观其行,而且一般倾向于相信非言语沟通所传递的信息。一些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内心有些情绪,虽然他们控制自己的言辞,但是学生还是能觉察他的负面情绪并且直接影响了沟通的效果。可见,班主任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且加以调整,或者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与学生进行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例如,我们在愤怒的时候会面部通红、怒目圆睁、血冲上脑门、双拳紧握;我们在紧张的时候会大汗淋漓、双手发抖。情绪在潜意识的表层,但是我们如果有觉察能力,情绪能较快地进入我们的意识层面,而当它进入意识层面,就可以被较好地调控。(三)觉察对方的反应学生的反应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反应。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特别是非言语的信息。这需要通过观察与倾听,包括观察学生的目光、表情、身体语言、衣着、步态、情绪等,倾听话语中的关键词、声调、节奏,多方面收集信息;还需要注意学生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差异或矛盾,综合判断,互相印证,捕捉表层信息背后的深层信息,如学生的个性特点、信念系统与思维模式等。 班主任要及时把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所获得的信息和对自己沟通行为进行监控得到的信息综合、比较,从而判断沟通的效果以及学生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程度,并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沟通行为。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班主任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缺乏观察、了解、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也缺乏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我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只注意根据自己的意图讲解,缺少让学生反馈的机会,使沟通缺乏双向性,因而也就缺乏实效性,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沟通低效甚至无效。要想提高自己的沟通效能,班主任要注意强化了解、观察学生的意识。学生是一个有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的活生生的人。而且,由于“代沟”的存在,生活于儿童世界的孩子的想法,常常使成人世界的人们感到意外。班主任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学生的想法,应当重视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会或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班主任应当注意观察,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学生在各种非言语沟通中无意识地传达的许多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从学生的表情、情绪反应中反观自己沟通言行的恰当性,根据沟通进行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使个体的反应恰到好处,保证沟通活动顺利进行和富有成效。【呼吸练习方法】有些人觉察能力比较弱,提升的办法是练习呼吸。成年人的呼吸一般是较浅的胸式呼吸,可练习腹部呼吸,即吸气的时候一直吸至腹部,腹部隆起,呼气的时候呼至腹部瘪下去。学习运用腹式呼吸,经常注意自己的呼吸,可以提升自己与身体感受的连接能力,通过注意身体的感受进而提升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第二节掌握与学生个别沟通的技巧班主任经常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因此,个别沟通成为班主任重要的基本功。掌握个别沟通的技巧也是与学生集体进行沟通的能力基础。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在沟通中享受着话语的主导权和优先权,居于话语权的核心。因此许多班主任习惯于进行上下沟通和单向沟通。这表现在教师较多采用以下的话语模式:①“教诲式”或“教导式”。班主任对学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讲授道理,劝诫人生。这种话语模式常常表现出温和、诚挚、热心,最容易受到推崇、褒扬,但有时会由于教师的诚挚而消解了学生必要的质疑、反思。②规范式。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宣讲,以理服人。这种话语模式的关键词是“应该”、“你们应该如此”。③ 命令式。这种模式是班主任显在的权力表达,它往往不容商量,必须贯彻执行,常用的关键词是“必须”、“要”、“你们必须如此”。④惩罚式。这种模式通常以祈使句或“不…一就……”、“……否则……”的句式表达。以上四种模式,表面上看来相去甚远,它们的差别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和程度上,而实质上,它们从属于同一种教师权力观,表达的是同一种类型的教师话语权。贯穿这四种模式的是作为说者的教师的优越感,他们具有知识、道德、社会要求的优先权,他们考虑的只是以何种方式(启发的或是灌输的)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意图,作为听者的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充分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吸收淌化、贯彻执行,而不是去质疑、争议,更不能反对。虽然教师也会在话语进行中体察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话语,但教师所调节的更多的只是话语的方式、说话的方法,而不是改变说者的意志本身。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双向的沟通,建立价值平等的对话性关系。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平等的对话具有非强制性,无拘无束,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精神以及社会知觉、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包容差异,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特别是讲解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对话法”,以平等的对话者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多当听者,不断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意愿,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与融洽。这需要班主任掌握以下技巧:1.创设良好沟通氛围的技巧有效的沟通要先建立和谐关系,创造良好氛围。营造和谐气氛可以采用“先跟后带”的技巧,即先配合对方,创造和谐气氛,建立接受与信任的关系,让对方愿意听你讲,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意思,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所谓先配合对方,是指进入学生的价值参照体系,从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角度看事情,找出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正面意义,对对方话语中可以接受的部分给予肯定(肯定对方的感受,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肯定对方可以肯定的观点,从对方的角度肯定,等等),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但是”和“不过”这两个词)。同时,除非对方邀请,否则不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批判。“先跟后带”还包括在声调语气和身体语言方面的配合。要注意对方声调之高低、快慢及声音大小,并且与之配合。如果学生怒气冲冲地说话,班主任回应时的最初几个字用同样高的声调,然后渐渐把声调调低、调慢及调软,这样就把学生带回平静的状态。要观察对方面部表情、说话态度及身体语言的变化,并且考虑对方内心状态有怎样的改变;配合对方的坐立姿势,若为一般性质的谈话,每当对方的眼睛接触自己的眼神,给对方一个点头(表示 “我明白”的意思)和笑容。创设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就为后续沟通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条件。2.倾听的技巧倾听与言说是人们言语沟通中的两种基本行为。美国语言学家保尔、兰金等人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言语实践的使用情况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①也就是说,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听。倾听作为一种沟通行为,是对对方态度、情感的反应。听人说话,这本身就向对方发出了一种表示尊重、接纳的信息,它是言语沟通的基本前提。在教育谈话中,教师要通过倾听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对教师谈话接受或拒斥的反应,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谈话内容及相关的教育措施。在日常交流中,教师还要通过倾听了解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及其生活状况、理想抱负,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行,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并从中了解学生情绪与心理变化、发展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班主任能否有效倾听决定了他是否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他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针对性,从而也就直接影响师生双向交流能否达到以及沟通是否有效。倾听既是一种言语沟通行为,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对听觉信息的接收、识别、编码和贮存,是一种心智加工过程。班主任在沟通中要做到:(1)用心倾听。班主任首先要用集中注意力的耳朵和饱含关切的心去倾听,给别人以尊重的态度和友好的感情。要整体地、全面地倾听,学生讲话的内容和个人的情绪都应受到关注。其次,班主任要边听边思考。在口语交际时,话语常具有简略性、情境性,同时语音语调也表达了丰富的言语信息。因此,教师要边听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准确分析,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材料,丢弃那些无关的或关联不大的材料,以减轻听话的记忆负担。再次,班主任要根据话语内容进行推测、判断,并对不同的话语内容进行归类、组合,从而能抓住说话人的话语中心,推断真意,即透过话语表面的含义,了解其内在的真实含义;从一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谈话细节、语气与手势中,发现对方的立场、目的、主观愿望等有价值的信息。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教师面前的口语表达多是委婉、曲折而隐晦的,教师要善于从话语层次、手势体态、情绪流露中去捕捉信息,善于听潜台词、弦外之音和隐含的意义,真正听懂对方表达的话语意图。最后,班主任要耐心听,特别是对于所谓“差生”,不应表现出厌恶、不耐烦等情绪,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讲话。 (2)巧妙引导。说话是说者与听者双方的事,成功的沟通有赖于双方积极的参与。因此,听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帮助对方坦率、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言语沟通过程中,倾听者作为交际的一方,可以也应当发出一些言语或非言语的信息,对说话者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对方继续表达。在教育谈话中,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一些倾听用语,表明教师作为倾听者的态度,诱导学生大胆、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第一种是“唔”,通常表达“我在听呢,请继续说吧”的意思。第二种是“对”、“是”、“是啊”等,表示“你说得对,往下说吧”的意思。第三种是“哦”、“真的啊”、“还有这事儿”等,表示“原来是这样,我还不知道呢,你请说吧”的意思。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信息,如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包括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及前倾姿势等,对说话人传递“我正在倾听”的信息。班主任在听的过程中,把听到的话原封不动地或稍作变化地重复一遍,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在对方进行情绪性表达、宣泄时,这种方法特别有效。如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情感时,教师可以以“你的意思是不是……”开始,用相似或相近的话语把学生的中心话语重述一遍,这样,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充分抒发,他会感到教师在听,也听到了他心中要说的话。当学生没有说出或说清自己的情感时,教师可以用“听起来你说的是……”开始,运用恰当的话语引导对方把情感表达出来。当教师不能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时,可以以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用“……是不是这样”、“能不能再举些例子说明你的感受”等句式引导对方更深入具体地表达。倾听过程中的引导在客观上不打断说话者的话语,而是鼓励他往下说,形式上简单,内容上不提供新信息,看来好像听者在说话,但它仍然是倾听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与一些班主任在学生才说了几句话,就马上大段大段地开始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总之,班主任在与学生的言语沟通中,要强化倾听的意识,明确认识到学生的言语表达受自己倾听态度和倾听反应的影响,学会运用倾听时的反应技巧,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倾听练习】找一个同事或朋友一起练习,分别扮演说者和听者,说者先讲述一件事情,听者在听的过程中内心变化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专注倾听的状态,另一种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的状态,结束后让说者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换角色再做一次。3.表达的技巧在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的表达是决定沟通效果的关键环节。影响班主任表达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前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沟通态度等方面。从沟通技巧的角度看,教师的言语表达最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简洁易懂,针对性强,启发性大,表达方式委婉而有分寸,言语刺激讲究时效并恰到好处。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班主任的言语表达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劝诫上,如“ 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以学习为重”、“青年人应该志向远大”,或者是简单的判断和评价,如“我认为那是错的”、“你太骄傲自大了”,甚至是贴标签,如“你在班上是表现最差的学生”,等等。这些都不可能获得好的沟通效果。其实,沟通中的语言并非只是知识、思想的载体,它和情感密不可分。语言的情感性决定了言语沟通过程不是接受式的,而是感应式的。因此,班主任在言语沟通过程中必须渗透真实的情感体验,且表达要讲究技巧,才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1)感性回应。在沟通中,当我们身心放松的时候,听到对方的话语时自己内心会有某种感觉,或有一些联想,觉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或联想,这种表达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愿意继续沟通。比较下面两组对话,读出来,然后注意一下听了以后不同的感受。对话一: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刘杨。老师:你是哪个班的学生?学生:四年级(1)班。老师:你们班班长是谁?对话二: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刘杨。老师:听起来像是你爸爸姓刘,妈妈姓杨?学生:老师你猜对了。老师:你是哪个班的学生?学生:四年级(1)班。老师:我听很多老师说你们班班风不错。你们班班长是谁?两段对话,对话一听起来干巴巴的,甚至像审问;对话二则感觉亲切多了。(2)真诚表达。不仅要表达社会一般的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以及自己作为教师角色的规范,而且要同时表达自己作为“人”的真实的感受,即班主任应以“真正的我” 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戴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像完成例行公事一样,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与学生的交往之中。这既是师生平等沟通关系的体现,也是教师真诚态度的表现。班主任如果只是一般地讲道理,常常只能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和灌输;如果碍于自己的身份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难以换来学生敞开心扉的沟通。请看下面的例子:老师正在教室里巡视,要学生坐好。一个学生对他说:“你是不是怕今天早上校长会来检查我们?”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回答:①“今天老师会以平常的态度来上课”;②“我应该不会紧张,他们只是一群人而已”;③“有点紧张是很自然的事”;④“我紧张是因为我不相信你们能表现得和平常一样”;⑤“不必替我担心,只要注意你自己的态度就好了”;⑥“是的,老师有点紧张,希望你们好好表现,帮我这个忙”。在上面六个回答中,①和②表现出教师想掩饰自己真实的紧张心情。③和④都承认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但③只是说明了一般人都会有的情况,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④则对学生有一定的伤害。⑤也伤害了学生。最好的表达是⑥,既坦然承认了自己真实的紧张心情,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这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能激励学生有更好的表现。4.提问的技巧在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通常处于引发谈话或讨论的位置,因此,通过直接提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理清思路,表达所感、所想。而提问技巧的使用,将有助于提高引导的效果。(1)多用“什么”、“怎么样”,少用“为什么”。在提问中,常用的疑问词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人际交流、协商、教师指导和有纪律约束等场合,当事情没有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你为什么迟到了?你为什么管不住班上的学生?你为什么恼火?等等。当用“为什么”提问时,总是涉及当事人的动机,或分析他的行为意图,而有时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并不清楚,或难以马上清晰地表达出来,就会出现沉默。而且,在“为什么”这种问题的后面,往往带有很强的道德谴责语气,如“天哪,为什么你会这样做?”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气会激起被问人的犯罪感,对方会因此而拒绝回答,或因有这种感受而感到窘迫。当以“怎么样”和“什么”提问时,给人的感觉是想要了解更多的情况,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如果以这种中性的方式进行提问,就消除了对被问人潜在的威胁,学生比较乐意回答。在学校里,有时会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这时,教师使用正确的提问方式显得尤其重要。有的教师解决这一类问题时,不断地提出“为什么” ,结果因为质问不当,双方进入对峙状态,谈话难以继续下去,最后以沟通失败告终。善于运用提问方式的班主任,带着对问题的好奇,用“发生什么事情啦”而不用“为什么”来询问事情的起因,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经过和想法、感受,从而把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能使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有较平静的心态,气氛平和,言行不会出格,既顾及了双方的面子,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提问方式的反思与练习】我们反思一下自己采用“为什么”进行提问的情况。首先,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经常用“为什么”来提问,并且看看当自己采用其他方式提问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其次,试着用“什么”或“怎么样”作替换来进行提问,同时努力掌握具有相同效果的其他表达方式。(2)把提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时,班主任的问句并不是表达一种询问,而只是一个要求,如:“你想去吃饭吗?”其意思可能是:“我想出去吃饭,并且想让你同我一道去。”或者是强调某种语气,如:“你怎么能那样做?”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把提问句改为陈述句,效果会更好。一些班主任习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要求,认为以建议的方式说话比使用祈使句显得更礼貌一些,能够使说话人避免承担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责任。但有时效果并不一定很好。比如:“请你停止说话,好吗?”这句话很可能导致对方回答“不”,而老师的本意是想说:“我要求你停止说话。”如果采用直率的表达方式,如“请不要讲话”则能够消除对方推诿的可能。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时,不可避免地要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但这样做的时候,使用陈述的方式比提问的方式要好。例如:“你做这件事让我很生气!”这是一个对情感比较真实的表达,这比“你怎么敢那样做”效果要好。后者实际上是一个质问。在师生沟通中,最应该避免的是暗示性批评和威胁式的提问或表述,这种说法表达的是一个必须服从的命令,而不是一个需要。在教师的质问下,学生常有一种被惩罚的感受,即使不会被惩罚,学生也常常会因为这种感受而感到很窘迫。这时,学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容易被激起,而使他拒绝教师的帮助。5.提供反馈(批评)的技巧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常常需要对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包括批评意见,帮助学生改进。班主任首先要明确提供反馈的目的。我们给学生们提供反馈甚至批评,是为了使接受方获益,而不是为了出气,更不是算过去的老账。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对他人有哪些影响,需要哪些改进;要关注他们可争取实现的目标;要与未来行动相关联。班主任提供反馈时要注意:①及时反馈;② 针对行为本身而非针对人,关注可以改变的行为而非内在个体稳定的特性(请比较“你没有为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和“你真没出息”的区别);③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不是去证明他有什么不好,而是去找出他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的办法。班主任提供和接受反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反馈的技巧。①提供正面信息,肯定对方你可以肯定的地方。②所提供的信息是通过观察,而不是通过推测(请比较“我看到大家都去搞卫生时你悄悄走开了”和“你肯定是想偷懒”的区别),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观察结果。③对于结果不是作出评估、判断,而是进行描述,描述要具体精确,而不要笼统;用描述的字词,不用批评的字词(请比较“这次考试10道题你错了5道”和“你这次考试一塌糊涂”的区别)。④语言简洁,并尽可能简短,制定清晰、有效的改善目标,并找出教师能帮助他的地方。⑤与学生交流不同观点,先让学生提出他们的看法。⑥要求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内容,确保其听到正、负两方面的反馈意见。⑦反馈意见以鼓励的方式提出,可运用反馈“三明治”的策略:先提出正面反馈,再提出有建设性的负面反馈,以正面反馈结束。(2)接受反馈的态度和听取反馈意见时的技巧。班主任也有机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听取反馈意见的态度和技巧也非常重要:①主动积极地倾听,向说者表示你的重视。②明确理解说者的意思,如果不明确和不理解,可提问题进行核对。③不试图为自己辩护,只需回答“谢谢你,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其实是由你决定哪些反馈信息可以接受,哪些可以摒弃)。(3)提供负面反馈信息时的语言技巧。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中,有可能提供负面的反馈信息,批评学生。怎样在实施批评的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是一个有效的技巧。“我信息”指说者自己的感受,“你信息”则是说者对对方的一种认识、评价或判断。当学生有令教师不满意的行为时,教师直接批评、指责学生,如“你很笨”、“你很懒”等,就是提供“你信息”。在教育过程中,这种对学生负面的评价或判断往往令学生感到窘迫,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如果通过“我信息”,即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代替直接的指责,如“我对你的行为感到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感到很失望”等,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不会产生对抗心理,同时学生常常会因为对教师情感的感应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产生改变的动机。显然,用师生平等交流感情的形式表达反馈比用判断和评价的形式来表达更容易使对方接受批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和判断是个人的推测和猜想,它可能符合实际情况,也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个人自己的情感是自己确实知道的,并不用猜想,也不会弄错,表达“我信息” 就避免了因对别人的直接评价或判断不符合实际而造成对方的反感;其次,当表达对别人的评价时,是在说一些有关别人的事情,而当诉说自己的感情时,则是在表露自己的事情,不会刺激别人的防御机制,因此较容易被接受。班主任应善于利用“我信息”来提供负面的反馈信息,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通过明确而友善的沟通来教育学生。6.处理学生情绪的技巧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如果学生处在比较激动的情绪状态,很难接受班主任的意见,那么班主任要先处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再继续沟通。(1)快速处理学生情绪的技巧。当学生表现出有情绪但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处理时,可以首先说:“我看到(听到)……我觉得你内心有些情绪,是不是?”不管他如何回答,再说:“现在,我做些什么能够使你感觉舒服一点?”不论他怎样回答,尽快回到该谈的事情上。运用这个技巧的目的不是化解对方的情绪,说这两句话是使他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且感到你接受他,从而防止学生的情绪对当下的事情或环境造成障碍。(2)EQ型处理学生情绪的技巧。在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当学生处于愤怒、激动、悲伤等情绪状态时,如果不先处理情绪,谈话将难以进行下去。EQ型处理他人情绪的技巧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式,它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接受。所谓接受指的是,我注意到你有情绪,我接受有情绪的你。我们可以说一些话去表示这份接受,如:“看到你这样悲伤,一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可以告诉我吗?”“我感觉到你很生气,可以和我说说是什么事吗?”“你脸上的表情告诉我,这件事对你的打击一定很大,告诉我你的感受,好吗?”第二步,分享。要引导学生,先分享他的感觉和感受,然后分享有关事情的细节。关键是引导对方说出几句描述内心情绪的话,然后才把注意力放在事情上:如果对方回应上面“接受”部分说的话,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对谁错等,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话把他引导回来,让他先分享感受:“原来是这些事让你这样不高兴!来,先告诉我你内心的感觉怎样。”“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你心里现在觉得怎样?” 当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时,个体需要去觉察,情绪便进入意识层面;而用文字描述内心的感受,亦即是经过左脑对文字的处理,个体便与自己的感觉重新联结;当左右脑达到一致时,情绪便会慢慢消解。学生说出一番关于自己内心感受的话后,我们观察他的声调和表情渐转温和,便可以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内容和对事情的看法了。如果先让学生说出事情的内容而不先化解他的情绪,学生很容易越说越激动或越愤怒、越悲伤,情况会变得更难处理。第三步,设范。一些学生往往一时冲动,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但事后仍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怎样的行为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范”是框架,设范是设立正确行为的范畴,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符合他的最佳利益。要把可以接受的(如深层的需要)和不可以接受的(如行为)分开,先说出事情中可以接受的部分,再引导学生注意事情中并不能真正满足自己需要的、没有效果或者有害的做法,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不应该做的部分。我们可以再多说一句话去表示对对方情绪的理解,然后指出学生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再说出不适当的理由,例如:“我明白了,换成我也会生气。可是你这么一言不发就走了,其他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他们伤害了你,还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呢!”第四步,策划。当学生已经知道了正确行为的范畴,我们可以接着引导他思考更有效或者预防事情再次发生的方法,使他在将来类似情况出现时能更好地应对。我们可以说:“如果重来一次,你可以想到其他的处理方法吗”、“下次出现同样情况,你会怎样做得更好,使效果更理想”、“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你可以做些什么预防工作”等。第三节提高与班集体互动沟通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对班级全体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因此经常要面向班级,要与学生集体进行沟通,例如,班会课上,班主任向全班同学讲话等。班主任与班级学生集体沟通的传统方式多为单向沟通。在单向沟通中,班主任讲,学生听,教师只管使用语言、表情姿势等沟通方式向学生讲述问题,灌输观念,提出要求,而没有让学生表达他们的看法和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输入。这种沟通的一方以对方的信息作为自己反应的根据,而另一方却主要根据自己的计划而并非根据对方的信息作出反应的沟通方式,传递的信息量大,但缺乏反馈,不易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难以有针对性,而且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沟通需要,容易造成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容易疲倦,缺乏兴趣,难以保证沟通效果。以现代学生观和现代师生关系观为指导,班主任与班级学生集体的沟通应更多地采用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 双向沟通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的地位不断变换,发出信息与接收信息,然后作出反馈,再发出信息,如此往返多次。在双向沟通中,沟通双方都针对对方的信息作出反应,但同时又都受自己原有计划的调节。在班主任工作中,双向沟通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从而及时调整自己下一步发出的信息;而学生则能通过及时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被动性,气氛较为活跃。双向沟通还能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改善师生关系。但双向沟通仍然忽视了学生相互交往的需要,缺乏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向沟通是一种师生双向沟通与生生双向沟通相结合的沟通网络。讨论是这种沟通模式的典型体现。多向沟通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并在多向沟通中倾听和整合不同的观点,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交往,也学会合作。从理论上说,多向沟通模式的效果最好,但实施起来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包括: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学生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有较高的纪律性与自控水平,等等。在人际沟通中,每一位参加者都是积极的主体。在成人沟通中,许多人会注意到这种特点。但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是由于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性,或者是受师道尊严、强调灌输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班主任容易忽视学生作为沟通伙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往往习惯性地选择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虽然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实际中,班主任也经常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言,把话语权转让给学生,使教师与学生不断转换说者一听者关系。但作为听者的教师常常并非是一个真诚的聆听者,而是时刻担任着评价者、审度者的角色,作为说者的学生由于担心其话语随时可能招致批评,受教师的潜在控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全心全意”的说者。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群体进行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时,同样需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角色定位,否则,即使是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效地与学生集体进行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班主任需要学习一些技巧,提升与学生集体沟通的能力。1.与学生建立关系,拉近心理距离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双方心理上的相互接受。因此,班主任与学生集体沟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和学生建立心理上的联系,让学生接受自己。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时,首先要在最初的几秒钟用眼睛环视全班同学,与每一位同学的眼神接触,这是和每一个学生打招呼,提醒学生进入状态。教师有亲和力的脸部表情非常重要。【建立关系技巧训练】面对镜子,从镜子反观自己的脸部表情,记忆有亲和力表情的脸部感觉。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练习,根据他们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脸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并记忆最合适状态的身体感觉。教师的开场白要注意拉近心理距离。例如,可以从称赞班上同学的精神面貌开始,可以从老师进教室之前观察到的一些细节开始,也可以从老师今天的心情开始……总之,可以比较感性、具体,同时要自然。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比较正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愿意听你讲话的时候,接受你影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如果班主任一上来就批评训斥,学生感到沮丧或者抵触,接受和吸收你后面讲话的效果就常常会打折扣。2.演讲表达清晰、简洁、有条理班主任的演讲表达要清晰、简洁、有条理,使学生易于吸收,记忆深刻。有些班主任的表达不清晰,比较哕唆,学生不得要领,从而影响了沟通的效果。表达的清晰来源于思维的清晰,包括概念的准确使用,逻辑关系的简洁描述,以及条理清楚,等等。班主任要提高自己演讲表达的水平,平时要注意训练自己的思维。【快速组织思维的“三三法”】选择一个话题,用几分钟时间在头脑中快速进行内容组织,可把要讲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如“建立轮值班长制度”这一话题,可以讲三个方面:意义、形式、方法。然后每一个方面可以讲三点,如此细分下去,形成一个三三结构的讲话内容框架或提纲。当然,许多问题可能并不止三个方面,可能是四个方面、五个方面。重要的是训练自己用很短的时间把要讲的内容组织得清晰和有条理。以下话题可以是训练的参考:三段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位置:校外、校内、本班三个原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条件:师资、设备、生源三个方法:面谈、电话、写信三个特点、三项建议、三种措施……3.鼓励接受与适度挑战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 双向沟通与多向沟通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如果学生不敢或不愿意参与,沟通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老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注意的是鼓励和接受学生。具体来说是要肯定学生:学生发表的意见完全正确,我们肯定他的正确意见;学生发表的意见部分正确,我们肯定他那部分正确的意见;学生的意见不正确或者不恰当,我们肯定他积极参与发表意见的态度。一些学生的意见和态度可能不太正确,班主任可以用提问题的技巧推动他们反思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如自己是否看问题太片面?是否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并思考别人的不同意见。班主任对学生的挑战要适度,尽可能不直接批评,也不宜以仲裁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对错的评判,这会让部分学生担心因说错话被老师评判而害怕或不愿意发表意见。4.灵活控场在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班主任控制整个场面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时候,学生可能因为讨论有兴趣的话题而难以停下来,也可能因意见不同而激烈争论,面对这种比较混乱的场面,一些班主任习惯用语言提示让大家静下来,如果提示没有效果就可能变成批评、训斥。其实,维持秩序可以有很多的办法,并非只是语言提示或者训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往往具有一些特点,包括刺激强度大,如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新异的刺激、活动变化的刺激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分散的、多中心的场面转变为一个中心的场面,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如老师可以先设定规则,告诉学生自己的提示方式,如铃声或手势,当学生听到或看到提示的时候,大家就要停下讨论,听老师讲话。有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他们注意不到老师设定的提示,班主任可以边举起一只手边说“听到我说话的举手”,并不断地重复这一句话,当所有学生都举起手的时候,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就回到了老师身上。这个技巧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当学生热烈讨论的时候,充斥在教室里的是听觉的刺激,这时老师如果只是用语言提示,常常只会被淹没在学生的声音之中。当老师举起手说“听到我说话的举手”时,一部分注意到老师的学生就会举起手,这时提示的声音刺激就变成了视觉刺激;看到有学生举手,其他没有听见老师提示的学生会感到奇怪,因此会停下来看看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有可能听到老师的提示,并举起自己的手;班主任还可以从中发现还有哪些学生没有听到老师的提示,走到他的面前提示他,直至全体同学都听到老师的提示,恢复安静。灵活控场的技巧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思考,可以发现很多有效的控场办法,从而既可以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有效控制现场的秩序。那种只会使用批评、训斥去控制现场的方式也许可以使学生恢复安静,但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参与的兴趣和心情。沟通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沟通要考虑具体沟通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境,灵活处理。班主任沟通能力的提高需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第七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个别教育基本功个别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个别接触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所进行的教育。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直接影响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学生个人;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但两者又是有区别的。个别教育不是面向集体,而是面向个别,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问题和特点而单独进行的教育。第一节个别教育——班级中不可替代的教育一个班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由于这些学生先天素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尤其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因此,无论是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还是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生都存在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班主任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班级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别教育是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形式在班主任工作中,集体教育通常解决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但班集体的构成基础是个体,集体教育的目标最终需要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只有对学生个体发生了实际影响力的教育才能说达到了目标。而且,通过个别教育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的素质,最终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集体。因此,个别教育是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形式。二、个别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只有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展开的前提,才能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发展。三、个别教育体现现代教育对个性的尊重 在实际的班级教育工作中,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一刀切、一律化的做法,致使学生个性较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一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虽然一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但是现代教育学却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国际教育组织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宣言》中明确提到: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特点和特殊的需求”。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提到: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这说明,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班主任应该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工作宗旨之一,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成长中的独特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第二节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个体差异解读班主任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个别差异(individualdifferences)又称个性差异、个体差异,通常指个体在内在身心结构和外在行为习惯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在生理方面,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年龄、身高、体质、体能、感知觉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在心理方面,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一、学生的智力差异智力指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和特征。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智力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其所进行的考察有着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一)不同个体在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有差异首先,不同个体在智力发展速度上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年纪轻轻,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被誉为神童,例如莫扎特四岁开始作曲,十岁写歌剧《简单的伪装》;有的人在小时候表现平常,并不引人注目,而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时,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一鸣惊人,例如爱因斯坦三岁多才开始学讲话,父母甚至因为担心他的智力有问题而请过医生。可见,人的智力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其次,不同个体在智力水平上是有差异的。正常人群的智力呈正态分布,但在人群中每个个体的智力又有较大的差异。如在成年人的智商中,有1%的人拥有140以上的高智商,3%的人则是智商在70以下的低能儿。 (二)不同个体的智力结构不同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教授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多元智力理论。他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他认为人的智力主要有八种,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八种智力是:(1)逻辑一数理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之间的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各种关系的敏感性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2)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3)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4)音乐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性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5)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6)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7)内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智力。自然智力是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如有的中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之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数学能力极强,但绘画能力却很差。而另一些中小学生则相反。各人聪明的方面表现不一。如钱钟书是世人皆知的学贯中西的大家,他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国文、英文两科满分,但数学只有15分。周舟,一个弱智孩子,人们称他为“白痴天才”.天才说的是他的音乐智能,他可以指挥乐队,白痴说的是他的其他智能。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自传当中写道:“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正是由于人具有不同的智力结构,“每个人都是天才,每个人都是笨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三)智力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智力水平总体上是大致相同的,但男性分布的离散度大,即极聪明的和极笨的都比女性多,而女性大多集中在中间部分。另外,男女的智力结构优势也不同,一般来说,女性在语言表达、数的识记、机械记忆、听觉反应、手工技巧和审美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而男性则在空间关系、图形知觉、逻辑演绎、数学推理、机械操作、视觉反应等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差异学习方式是由参与学习过程的诸多活动方式综合而成的,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它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例如,有些学生爱听教师讲解,有些学生喜欢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喜欢与别人热烈讨论问题。目前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等。这些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成为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看,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区分为场独立型(field-independence)和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两种。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有关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倾向和特点有关系。一般来说,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型者较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者则喜欢社会科学;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型者往往能独立自觉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型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在教学偏好上,场独立型者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型者则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可见,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个人认识环境的方式不同。(2)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学生对问题作出反应的速度,可以把学生区分为冲动型(impulsivestyle)和沉思型(reflectivestyle)。冲动与沉思涉及个体在很不确定的情境下对自己解答的正确性进行思考的程度。错误率和反应时间反映出这方面的个体差异。冲动型者解决问题速度快,但容易出现错误。而沉思型者则相反,速度慢,但错误少。阅读领域的研究表明沉思型学生更善于鉴别文章的前后矛盾之处,而冲动型学生更擅长快速浏览文章。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缺点,并无好坏高下之分。(3)具体型和抽象型。根据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所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可以把认知风格区分为具体型和抽象型。一个抽象型风格的学生,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度并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而具体型风格的学生则能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偏见。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表明,抽象型学生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或发现法)下会表现得更好,而具体型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下成绩更好。(二)感知觉通道的偏爱差异人们接受和加工信息、进行学习,要借助不同的感觉器官。由于个人身心特点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觉通道有不同的偏爱。有些人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也有些人喜欢通过听觉了解外在世界,还有些人习惯通过动手(或身体运动)来探索外部世界。从感知觉角度看,学习者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1)视觉型。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看(阅读、观察、看图表等)来学习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喜欢通过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接受信息、表达信息。他们通过观察所学到的,往往比从交谈、聆听或是实际习作中所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喜欢阅读,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从书本上吸收知识。他们一般都很自信,而且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学习有自主性和计划性,有时还具有创造性。但由于过于认真而缺乏一定的表现力,举止呆板,书呆子气很重,有自负倾向。 (2)听觉型。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喜欢通过讲授、讨论、听磁带录音等口头语言的方式接受信息。这种类型的学生上课一般都能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的劣势在于过多地注意原有的知识,有时可能会影响他们潜力的充分发挥。(3)动觉型。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双手和整个身体运动进行学习,如通过做笔记、在课本画划线、亲自动手操作等来学习。他们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他们往往在体育、自然、课外活动等需要他们动手操作、实验的学科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类学习者往往比其他学习者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这种学习类型的学生做事一般都比较守信,而且一旦集中于某事,就会做出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虽精力旺盛,但由于热衷于太多的事项,最后往往精力分散而一事无成。除上述三类典型的学习者外还有混合型,即学习者同时具备了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的多重特征。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明显地体现出偏于用某种或某几种感知觉通道进行信息加工。三、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个性差异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需要、动机、抱负、理想、信念等;后者包括气质、性格等。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气质差异。在心理学上,“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相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活泼好动,有的人却总是安静沉稳。心理学上把这种人在情绪和活动中发生的强度、速度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称作气质,把气质的分类,叫做气质类型。传统上,把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1)多血质。其神经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他们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2)胆汁质。其神经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控制力弱;反应快但不灵活。他们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3)黏液质。其神经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他们稳重、安静,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4)抑郁质。其神经特点是: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他们孤僻、多愁善感、动作迟缓,精神体验深刻。上述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更多的只是一种理论抽象,生活中很少见到某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人,大多具有混合的特征。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或他人的评价,根据学生平日在情绪和动作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来作出判断,还可参考一些气质表的测量结果。我国山西省教科所张拓基、陈会昌编制的气质自陈量表使用简便,测查比较全面,是国内使用较广的气质测量工具。班主任不仅应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更要对气质类型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各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据分析,俄国四位著名文学家就是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普希金属胆汁质,赫尔岑属多血质,克雷洛夫属黏液质,果戈理属抑郁质。气质本身是不能预测成就大小的。其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存在易于向某些积极的或消极的性格品质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勇敢、爽朗、有进取心等品质,但也容易养成粗心、粗暴等缺点;“多血质”的学生容易形成活泼、机敏、有同情心、爱交际等品质,但也容易养成轻浮、不踏实、感情不真挚等缺点;“黏液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等品质,但也容易变得冷淡、固执而拖拉;“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细心、守纪律、富于想象力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多疑、怯懦、孤僻和缺乏自信等弱点。第三,找到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教育形式和方法,能把工作做得更加顺利而有效。比如,对于“胆汁质”的学生不要轻易地去激怒他们,要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对于“多血质”的学生,要求他们养成扎实、专一、克服困难的精神并防止懈怠与见异思迁;对于“黏液质”的学生,要更加耐心,要容许他们有考虑问题与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更多地关怀、体贴他们,切忌在公开场合指责他们,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地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他们勇敢前进。第三节走进学生独特的世界——个别教育的策略学生中的个别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做的不是漠视、扼杀这种差异,也不是抹平这种差异,而是要针对这种差异安排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一、个别教育的原则(一)人道性原则个别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个别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人道性原则是人道主义精神在个别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人道主义就其本义来讲,首先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它是针对非人道、非人性而言的。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要求承认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它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班主任在个别教育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个年龄尚小、学识尚浅、自控力尚弱的学生,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成任大人摆布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才可能产生。贯彻人道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他们和成年人的区别不仅在生理特征上,而且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方面。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教师要允许学生“活在自己的年龄里”,按照“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如果我们把孩子同成年人一样看待,一味地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那么,教育就已经偏离了“把学生当人看”的人道精神。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中提到一个名叫拉里的小女孩,她从不大声嚷嚷,安静得让人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她总是附和别人的意见,按部就班地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阿莫纳什维利发现问题在于家长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所以他先去和家长沟通。“你干吗不让你的女儿顽皮?”他问拉里的父亲。这位父亲瞪大了双眼。“您会顽皮吗?”阿莫纳什维利接着又问。“不会。我干吗要顽皮?”拉里的父亲更是万分诧异。阿莫纳什维利尝试着向这位父亲解释:如果一个儿童顽皮,那表明他的智力、体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发和发展。顽皮是童年的智慧,家长应该懂得、理解这种智慧,并促进其发展。最后,阿莫纳什维利建议道:“今天你就跟你的女儿一起学着顽皮。”于是,当拉里的母亲打开家门时,看到了令人惊异的一幕:拉里和父亲坐在用椅子拼成的“轮船”上,扯着嗓门“呜——呜——呜”地长鸣“汽笛”呢!“轮船”不停地剧烈摇晃着,因为海上突然刮起了“风暴”。“马上给我把椅子放回原处!这成什么体统!”拉里的妈妈大声命令。“哈哈——” 回答她的是父女俩畅快的笑声。当阿莫纳什维利与拉里的父亲一起唤醒她的顽皮时,拉里变了,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木偶,而是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在阿莫纳什维利看来,一个孩子不会顽皮,这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某种东西,如果他内在的某种重要的东西在童年没有得到显露和发展,那么在今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唤醒这沉睡的东西。阿莫纳什维利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我们做教师的,不要总以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和教育孩子,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满足学生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教育不应背离儿童的天性和快乐。(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本身作为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它所关注的是把人当作人而不要当作非人”。具体到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求班主任要以人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一方面要确立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对学生施以人道的关怀,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要肯定学生个体存在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该享有的一切基本的人权。即便是那些犯了错误需要惩罚的学生,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是对人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必须是合乎人性的。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有一天,他终于偷偷宰杀了一条狗。而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的领奖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不等于放松要求。尊重必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相统一,即使是惩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任何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言行都将使教育沦为“非人”的力量,其最终结果是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保护儿童的权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成人主宰的世界。虽然爱护儿童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儿童除了作为“问题”受到关注之外,他们的权利几乎被遗忘了。随着人权意识的增强,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儿童权利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教育的立足点,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班主任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应把保护儿童的权利当作衡量自己教育行为人道与否的伦理底线,在选择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时切实保障儿童的权益。保护儿童的权利首先要了解儿童权利。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是在联合国主持下历时10年所制定的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国家文书,其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权益。1990年8月29日,我国签署了该《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内容非常广泛,由序言、实质性条款、程序性条款和最后条款等四部分组成,共54条,实质性条款41条,其中提到的儿童权利多达几十种,如受教育权、健康权、受父母照料权、娱乐权、闲暇权、隐私权、表达权,等等。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四种: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教师除了自觉遵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外,还应严格遵守《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法律。依法执教是保护儿童权利的重要举措。(二)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每个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论语》里,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要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父兄马上行动呢?”冉有说:“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要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要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要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这使我迷惑,所以大胆地问问为何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而子路勇武过人,所以不能让他冒进。”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个别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若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就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并在班级管理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用模式化、一律化的方式教育学生,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罗村中心小学杨年辉老师的经历就能生动地说明这一道理:我很多次都曾为这样的做法而沾沾自喜。因为这样曾让好几个学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将以往的懦弱胆小、拘谨约束一扫而空,敢举手了,敢读书了,敢对人大声说话了。 方法简单而有点残忍,最适于男教师用:将胆小者逼上去,让他(她)大声地讲话,一次,两次,三次……流泪了不管,稍有进步鼓励,不会讲就引导,总之让他(她)一次性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挑战成功全班同学鼓掌肯定。我当时的看法是,所谓的胆小,只是自己的心态罢了,一次性地突破它,也就认识到,所谓别人的嘲笑、蔑视、看不起,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自己鼓起勇气奋力一吹,它就倒了,从此之后,个性的世界海阔天空。这样的情况下,好几个学生都变了样,如小枫,以前上课是不敢在课堂上公开发言的,我似乎是一次性地将他一辈子的眼泪都逼出来了,他倒也争气,以后就不怕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可这种方法碰到这个人就碰壁了。这是一个女孩,因过度内向,从不敢当众大声说话,让她读书,你的耳朵要贴到她的嘴边才能听得到。一直以来,她都无法做到让自己随心地展现出来,她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种在意已经成了一种病态,如大热天,她要穿长袖衣服,担心别人看到自己并不长的手毛;自己的朋友跟别人聊天,她就以为这人背叛她了,自己再无真心朋友了。她每天、每节课甚至每分钟都过得很苦,上课担心老师叫到自己,课后担心别人窥视自己的内心,担心朋友的话语是否针对自己,这种种担心,让她走路都难以抬头,做动作都羞于施展,结果,她跟我说(在作文本上),活着太痛苦了,是不是死了什么痛苦都没了!老天,她已经有了很严重的自杀倾向。我曾向专家咨询做法,曾让她的家长去找心理医生,曾多次找她谈话,但都无法将她从自己的灰暗世界里拯救出来。于是,在一节课上,我决定用我的老法子将她的胆量逼出来。我用开火车读书的形式,逐步将矛头指向她,让她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轮到她,就已见她坐立不安,到她了,她的任务是读一行文字。第一次,她读得杳无声息。我当然不放过,请她再读,这次她的声量倒是提高了0.01分贝,可在大家听来,还是老样。我说,这节课离下课还有半节课,我跟你耗上了,读不过关就不下课。于是,她一次次地读,我一次次地鼓励,引导,范读,同学们也知道她生性如此,也知道我不会食言,也都很有耐性地等待,并给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以鼓掌。眼看她的泪水一次次地流下,眼看着她翻书时,手都颤抖了,我还是不放弃。因为放弃就等于给她的信心以雪崩似的溃败。结果,下课了,我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她的音量最多提高了两分贝。但我还是放下了话,说以后还要让她来读书的。 谁知,几天后她的一篇作文,让我震撼了。她说她活得太苦了,一听说上语文课她就担心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检讨自己的做法,是否太急于求成了?这么多学生,什么个体的都有。我似乎在追求共性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或许,成长需要时间,或许快乐不需要共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都有自己个性成长的空间,我急于求成,将这种权利灭杀了,将这种空间封闭了。于是,我坦然了,跟她说,你可以不读书,你可以不举手,你可以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学习,我只是让你知道,我关心你的学习,但我不会再强迫你。(杨年辉)杨年辉老师的文章会引起很多老师的共鸣。的确,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作为班主任,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成长。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育。(2)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如果自始至终都用同一种模式进行管理,把同一种方法加在每个人的身上,那将是一种适得其反的教育,班级的管理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扬其所长,因势利导。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优点和缺点。班主任顺着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三)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在个别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求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前者主要指班主任与学生群体的平等,后者主要指班主任与学生个体的平等。教育平等是一个极其古老,也是非常现实的命题。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观点。当今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平等也为了平等,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无差异平等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平等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 贯彻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建立“对话式”的师生交流方式。这里的“对话”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而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进行平等的交流,以促进主体双方相互理解和合作的一种交往活动。对话关系不仅表现为一种言语交流,更重要地体现为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将内心感情世界面向彼此敞开和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含的关系,对话更多的是指双方的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对话式”的师生交流方式具有以下特征:①平等性。它是指师生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没有权威,只有各自不同的声音。②开放性。它是指师生双方在对话过程中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③理解性。对话重视对话者之间的理解,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并以理解作为进一步对话的基础。“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社会代表者”转变为新课程所定义的“平等中的首席”。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年幼无知的人,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规训。在日常交往中,要制造一种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学生表白的机会,允许学生的申辩与反驳。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打开心灵的窗户,与老师坦诚交流。师生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有保障。(2)要面向全体学生。这里强调的是机会均等的问题,班主任要有计划地安排与每个学生个别接触,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往。不仅要照顾到“后进生”和“优等生”,而且要关注“中等生”,使个别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的权利和机会。河北省唐山市唐马路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写了一篇《假如我是一个差生》的作文,文章写道: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希望的眼神又全停留在三好生身上,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有时候,我会有个傻傻的想法:每当我坐在孤独寂寞的角落里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声:“你哪儿不会?”那时我一定会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位学生所反映的中等生被冷落因而出现情感饥渴的问题在现实中还是相当普遍的,这些学生大多有明显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怀,他们对公平的诉求应引起班主任的重视。 (3)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平等,并不是指名义上的或形式上的平等,不仅仅是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机会.还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公正的教育。所谓公正,是指公平正直,合情合理,没有偏私。教育是一个特别需要公正的领域,因为受教育者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把公正丢失在受教育者心间,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不公正现象的严重蔓延和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的失望和报复!古人说,“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班主任在个别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分性别,不分家庭背景,不分成绩优劣,不分干部学生,是非面前人人平等。“公信”靠“公心”赢得,公正地对待学生的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二、个别教育的方法(一)谈话法这是教师使用最多也是最方便的方法,即班主任用语言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他们分析学习、交往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之间的个别谈话是师生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也是双方直接的情感碰撞。对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来说,一次成功的谈话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真切触动学生的情感脉搏,给学生以启发、鼓励。反之,也可以使学生消沉、迷惑,甚至一蹶不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话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时机要恰当。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中,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此,选择好谈话的时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以下情形是最佳的谈话时机:①学生有进步时。这时学生渴望被肯定,班主任在谈话时肯定并鼓励他们,学生往往能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育。②学生有异常时。一般来说,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与平时有异时,往往预示着一些不平常的事会发生,此时班主任及时与学生谈话,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成长中的问题。③学生有困难时。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或意外时,教师如能及时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哪怕是帮助做一件事,学生都会感激不已,甚至终生难忘。(2)环境要适宜。谈话场合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对语言交谈有诱发作用和暗示作用。恰当地选择、驾驭和利用环境,是谈话成功的重要保证。谈话场合可以在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饭厅、回家的路上等,班主任面对不同的学生或处理不同的事情,要注意选择对谈话有利或适宜的环境。如教师单独地对学生进行批评和告诫,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爱护自己,给自己面子,从而会较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在宿舍里与学生无拘无束地交谈,会使师生间的感情融洽。与一个腼腆学生的个别谈话,就不宜在有很多教师的办公室里进行。 (3)态度要真诚。在进行个别谈话时,班主任真诚的态度不仅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而且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和对立情绪。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与爱护,从内心萌发和增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真诚的态度往往是由亲切自然的表情、诚恳温和的言语、良好而稳定的情绪等要素综合而成的。(二)契约法有些学生的问题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意志或行为习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经常情真意切地讲道理,换来的也往往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结果。这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契约法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契约就是双方经过谈判,共同同意的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约定。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我国心理学者曾经成功地用这种方法对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潦草行为进行矫正。这个小学生写的字东倒西歪,字的大小不一,行与行不分,笔顺不规范,作业和测验经常因此被扣分。另外,这个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也过于随便,如书本皱褶,文具凌乱等。对他进行多次规劝和告诫都不管用。但是,有一次,老师发现,当他知道认真做作业后可以获得一本自己爱看的书时,他下工夫仔细做作业,字迹比平常清楚了许多。研究者决定用契约法对他进行纠正。他们给这个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每天仔细、认真地做作业,认真书写,字迹端正清楚,成绩有进步,同时生活习惯要有所改进。给他的奖励是一种“代币”,这是用硬纸做成的小圆纸片,上面写有1、2、5、10等点值。做到了某种行为,就奖给相应的分值,用分值可以换他喜欢的食品、活动,如对照字帖练100字,笔顺正确,可以得8分;数学作业字迹清楚,没有扣分,得3分:作文、周记每篇500字以上,字迹工整,可以得15分;整理书包,可以得2分。如果某些行为违犯了契约上的规定,则会被扣分。在契约中对得到的奖励分的用处有明确规定,例如,得7分可吃爱吃的食物或看电视动画片15分钟;得40分可选爱看的一本书;得500分可买一套新的运动服;得1000分可和爸爸一起去露营或长途旅行。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这个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做作业花的时间多了,作业潦草行为大为改观,其他行为如卫生习惯、爱劳动、生活作息等也有明显进步。使用契约法时,班主任要注意几点:(1)契约必须由协议双方共同制定。而且,应是学生自愿签订契约,千万不能勉强学生。(2)奖惩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奖励应就学生本人特别想要的结果提出,这样才有行为的动力;而惩罚必须是学生最不想得到的和最不愿接受的,这样才有约束力。 (3)契约的执行必须坚持到底,执行契约要不折不扣,客观公正。在契约执行过程中,班主任要严格监督,对学生做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发现契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在师生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及时修改契约。(三)家访法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走访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家访有三种基本形式:普访、随访和定访。普访是对学生家庭普遍访问一次,班主任初接新班或开学初多采用这种形式。它能很快沟通师生感情,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为班务工作打下基础。随访是发现问题随时家访,它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使学生稳定发展。定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它适用于重点教育对象。家访要取得效果,班主任要注意以下事项:(1)要有准备。家访要与其他工作一样,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流于形式,为了家访而家访。因此,每次家访前,班主任首先要认真细致地思考此次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其次,家访前,班主任一方面要对家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实效;另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学生家庭的情况,如学生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以便找到谈话的切人点和共商的基础。(2)对家长要尊重。家访绝不是为了向家长转移教育任务,而是为了和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共同寻求最合理的、最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必须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指指点点,更不可一味把学生的问题归罪于家长。班主任尊重家长才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从内心接纳班主任,并为家校合作奠定良好基础。(3)对学生要多鼓励。教育学生时,以鼓励为主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所以,在家访中,班主任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指责,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指出学生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其本身就有一种畏惧、羞愧、自责的心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怀,而不是指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去肯定他平时的优点,而是一味指责他的缺点和错误,向家长“告状” ,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师生的感情产生裂痕,不但会影响家访效果,还会影响以后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所以,班主任要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向家长汇报,使家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做到了客观和公正,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四)在线互动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凭借其时效快、方便、经济等特点,迅速成为人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上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受这种潮流冲击,校园网民日益增多,甚至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网上大军”。网络是今天的我们无法回避的虚拟现实,班主任应把网络作为个别教育的阵地。如利用e-mail、QQ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五)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以一对一的方式,由导师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一种方法。导师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担任,具体职责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导师根据自身特长及受导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或与之面对面谈心,或借助电子邮箱、周记、书信、手机短信、活动、QQ等各种载体与受导学生进行交流。近年来,“学生成长导师制”不断被尝试性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第九章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个体与班级心理辅导第一节心理辅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希望工程”一、从小华“变坏”了说起——具备心理辅导能力是新时期对班主任的新要求“新学期刚开始,读小学四年级的一直优秀的小华变了。他上课无心听讲,从不举手发言,经常与同学打架,有时还在校外吸烟,老师找他谈话时他一言不发。经过家访,老师了解到,原来小华的父母认为儿子已经大了,决定外出打工,离开前问小华的意见,小华只是沉着脸,但没有反对。父母以为儿子无所谓,于是一起到大城市打工去了。父母离开后不久,小华就出现了上述行为问题。”表面看来,小华是学坏了,表现出品行不良行为。但是,深层分析可发现,小华的问题是由于成长中遭遇重大生活事件,一时产生不适应因而心理失去平衡,再加之童年期言语表达能力不足,因而他通过行为来表达、发泄不满。其实质并非因道德不良而导致的行为不端。所以如果对小华进行道德教育难有效果。小华需要的是班主任的理解、陪伴、支持、倾听和辅导。 在新时期,学生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类似上述的例子多有发生。据报道,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借助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辅导的帮助。所以,从新时期学校和学生实际来看,班主任需要提升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时代精神强调体现以人为本,强调重视人的潜能发挥和主体作用,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精神生活的关怀。一位哲学学者说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就是人的心性层面,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而且也要重建和传播人文精神,帮助人们提高心灵素质,进入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境界。”可见,就弘扬时代精神、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来说,也需要班主任能通过心理辅导以优化学生和班级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拥有丰富的人生。二、助学生自助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宗旨学校心理辅导是指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帮助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以形成良好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学生心理辅导而言,我们强调班主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换取受辅导学生积极的转变和发展。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助学生自助成长。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它区别于说教,更重视接纳和利用学生的感受辅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它区别于心理治疗,更多时候是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以预防和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它区别于聊天,需要以各科理论为依据,结合心理辅导技巧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班主任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巧,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更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和以班级为本的心理辅导。本章主要讨论班主任要着重掌握的个体心理辅导技巧和班级心理辅导技巧。三、良好氛围的构建是学校心理辅导取得成效的关键无论是个体心理辅导还是班级心理辅导,辅导效果获得的关键在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心理氛围的构建。构建一个推动受辅导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求班主任遵循四方面的原则:1.真诚理解的原则真诚理解的原则是体现心理辅导的最基本的专业态度。具体包括,首先,班主任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心情—— 具备同情心;其次,班主任要尊重和接纳受辅导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接纳学生表现出来的感情和态度。有学者指出,接纳是辅导者对受辅导者表示出的尊重。通过接纳,辅导者才可在辅导过程中给受辅导者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得以自由地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再次,辅导中班主任要怀抱真诚之心、以真实的自我面貌出现,以此让学生敞开心扉、尽诉心中情。2.积极鼓励的原则一方面,班主任辅导学生时,要坚持态度积极的原则,即要多从正面、积极的角度看待受辅导学生的行为和问题,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潜质可以发挥。以此可以强化受辅导学生克服困难,重建自我的愿望与信心。另一方面,班主任通过鼓励,及时肯定和支持受辅导学生,可以满足学生获得欣赏和爱的需要,从而激发自尊自爱的心理和行为。3.耐心的原则心理辅导是一项十分微妙、复杂细腻又富于变化的工作,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在试探老师的耐心和接纳程度,以确定自己是否被尊重。耐心的原则要求班主任抱有积极的人生观,始终如一地坚信学生是向善、向上的。同时,能够理解学生的自我反省和变化可能因为各种内外界的影响出现反复和不一致,能够理解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4.保密的原则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对受辅导学生的隐私保密。这既是真诚与尊重的表现,也是心理辅导有效进行的保证。第二节个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和基本技巧一、个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对学生个体开展的心理辅导,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过程。一个完整的辅导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1.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过程的动力和基础。在此前提下,班主任还要全面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状况和相关背景资料以判定问题。具体地说,班主任要以真诚接纳的心态,使受辅导的学生消除疑惧心理,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判定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表现形式、形成过程以及问题的程度、后果等。如果需要,还得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交友状况和成长历史。2.判断问题,制订方案 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在系统思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与被辅导的学生充分沟通,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并与被辅导学生一起制订辅导目标和辅导方案。包括制订辅导要达到的效果、所需时间及次数、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等。力求所制订的目标和方案是受辅导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不是班主任强加的教育。3.实施辅导,解决问题实施辅导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帮助引导下,不断觉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重要的任务是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和鼓励学生,并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如家长、同伴等,共同影响帮助被辅导的学生。还有,班主任对受辅导学生自我改变或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变化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灵活调整辅导目标和方案。4.反馈跟进,强化效果该阶段是辅导的后期。要求辅导的班主任收集反馈意见,评价辅导效果,布置后续作业,强化已发展的新行为。反馈可通过与学生交谈、请学生写辅导后日记、家访、问卷等方式进行。结束辅导后班主任还要让被辅导的学生感受到老师仍然在关心他、鼓励他,借此强化已发生的改变。上述四阶段并不是决然分隔,也无划一的时间要求,辅导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其问题的性质,灵活推进辅导过程。一、个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一)尊重的体现、同感的基石——全神贯注的技巧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学生走近班主任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看一眼后转视他处,或头也不抬地问:“有什么问题请说。”学生的感受会是怎样?这是现实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情况。如果心理辅导中发生这样的行为,便足以破坏师生的和谐关系。辅导中的全神贯注(attending)的技巧是指班主任老师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向受辅导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你是我现在唯一关注的目标,我会全心全意并全过程陪伴你。这一辅导的基本技巧应用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心情(同感)的前提。该技巧对辅导教师的具体要求如下:①细致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手势、呼吸等,判断学生的情绪状态;②注意在学生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③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专心地听他倾诉;④老师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回应,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与理解。例如,看到学生神情紧张、呼吸急促、手足无措、肌肉紧绷等,老师可让学生舒服地坐好,也可以先递上一杯水,送上纸巾供学生擦汗等。 全神贯注的能力需要不断提升。老师工作中多数时候需要同时关注几十位学生,在注意的广度上可能能力较强,当一对一需要集中注意力时,或许有些难度。所以,老师日常中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比如,在与同事、朋友、自己的孩子对话时,时时提醒自己做细致观察,走神时反省自己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分心,并可主动征求谈话对象对自己专注力的评价意见,及时调整和改善。(二)了解事实、把握真相——积极聆听的技巧有心理学家将心理辅导比喻为:“穿当事人的鞋,走当事人的路,用当事人的眼光看世界。”这里强调的是走进当事人心里是辅导取得效果的关键环节。而其前提条件无疑是积极聆听当事人的倾诉。积极聆听(listening)的技巧指班主任倾听学生诉说内容,注意学生说话的语音语调,观察学生的身体语言,同时还包括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老师在认真倾听。日常的倾听可分几种层次:字面的倾听、内容的倾听、了解的倾听、理解的倾听、感同身受的倾听。心理辅导条件下的倾听要求的是积极的倾听——感同身受的倾听。该技巧对辅导老师的要求如下:①老师先尽量驱赶自己内心的一些噪音,让自己完全平静;②适时用点头、微笑、注视、前倾和有限度的语言如“嗯”、“是的”、“我明白”等向对方表达自己正在聆听;③在学生完整表达出感受后,再进行必要的问话;④老师更多的是反映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而非叙述学生的事件资料;⑤不批评、不判断,以学生为中心。总之,老师要具备积极聆听的技巧,除了能够了解事实、把握真相外,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在倾诉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宣泄负面的情绪、整理出新的思路和作出新决定。所以,辅导中师生的角色,要有异于日常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与学生的角色,即老师要以更多沉默去鼓励学生更多地讲话。(三)理清思绪、澄清问题——简洁具体的技巧简洁具体(concreteness)的技巧是指在辅导中,如果学生叙述事情、感受时用词过于概括、虚泛或杂乱无章,老师就需运用简洁具体的语言帮助学生表述具体细节、事实和感受。例如,学生说:“我最近很烦,老妈事无巨细地管我,我总是惹我妈生气……”老师可以运用简洁具体的语言提问:“……你最近心里烦的是你妈妈管得太细,还是烦你自己惹妈妈生气?”话语简洁具体的目的一是澄清具体事实;二是了解学生话语中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和感受。该技巧对辅导老师的要求如下:①该技巧应该在老师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以及老师准备耐心倾听的前提下运用;②老师可以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的方法表明问题。如学生说:“我与父母有代沟,很苦恼……”老师可回应:“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你与父母有代沟?”③注意只有在学生叙述过于概括或宽泛笼统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时,才进行简洁具体的提问,而非为提问而提问;④老师的话语本身要简洁具体。 简洁具体的语言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使老师的话语尽量和学生的感受和经验接近;其次,它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感受准确了解,设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冲突的心理进行修正;再次,简洁具体的语言可以启发学生不断地思索逐渐明了自己的思路、情绪和问题,达到自助的效果。(四)引导启发、调整认知——挑战面质的技巧挑战面质(confrontation)的技巧是指在辅导关系中,当辅导老师发现受辅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言行发生冲突或者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有明显缺陷,于是通过挑战和异议来引导学生澄清他们混淆的感受和态度,推动学生克服其片面或主观认知的技巧。简单地说,辅导中老师发现学生的语言或行为不一致时,或是学生对自己的体验、评价与对他人的体验、评价不一致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学生反省的过程就是挑战面质。我们先来看看一段应用该技巧的辅导案例:学生:我觉得张老师总是与我过不去,挑我的毛病。我最讨厌上他的课啦。辅导教师:噢,你说说看。学生:每次上课,他都会盯我,故意问我最难的问题,想使我难堪,下不了台。多少次了,他看我答不上题就开心,不让我坐下。辅导教师:你认为你总是被问到最难的问题,是吗?学生:是啊。其实我没做错什么事,他为什么要使我难堪呢?辅导教师:所以你感到很不公平,是吗?学生:是啊。辅导教师:那张老师对其他学生呢?学生:他对他喜欢的学生就很好,对他不喜欢的学生也一样不客气。辅导教师:比如呢?学生:比如他对张小平,李小明,赵小强也很不客气。辅导教师:所以张老师不止是对你一个人不留面子,对吗?学生:对,所以我们几个人经常一起骂他。辅导教师:在别的老师课上,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在英文课和历史课上,也有同样感觉,但不那么强烈。辅导老师:你觉得张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对你们?学生:还不是因为我们上课说话,可是我们听不懂数学呀,上课太闷才互相说话的。辅导教师: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学生:是不对。可张老师对我越不客气,我就越想这么做。辅导教师: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不了。但我也要让张老师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辅导教师:那又怎么样?学生:让他以后不要来找我的麻烦。辅导教师:你把老师上课提问当作找你的麻烦?那你如果能答对问题呢?学生:有一次我真的答对了,我好开心。终于没让他难住,他还说了我一声好呐。辅导教师:那你觉得张老师是在找你麻烦吗?学生:就算是吧。辅导教师:怎么讲?学生:他心里肯定不希望我答对。辅导教师:如果他不希望你答对,为什么还要表扬你?学生:因为我答对了,他就应该表扬我。辅导教师:那是不是每个提问答对的同学都受到表扬。学生:不是的。辅导教师:那张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你呢?学生:我想……我想他是鼓励我。辅导教师:那你能说张老师总在与你过不去吗?学生:这……(引自岳晓东著:《中小学心理辅导》)上述对话过程,老师只是就学生叙述中难以自圆其说之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真相,通过自己得出的答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评价或否定、批评指责。该技巧对辅导老师的要求如下:①以尊重同感为前提和基础;②准确引用学生陈述的事实来改变学生的认识偏差;③切忌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与之斗智斗勇、仗势压人;④应用该技巧之前,老师可先自问,这是出于关心对方还是出于想教训惩罚或压制对方,后者已违背辅导的原则;⑤力求问而非审,质而不压;⑥切忌用它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感受。挑战面质的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可以领会到老师的爱心。透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可以自发认识到其认知与思维方法中的偏差,产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五)导之以行,因材施“矫”——行为矫正的技巧行为矫正(behavio,al modifi。ation)的技巧,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行为疗法,指辅导教师采用强化的奖惩手段来帮助学生塑造或改变某一行为的方法。通常使用的正强化技巧包括私下或公开表扬、实物奖励如奖状、奖品、奖金等,用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塑造新行为;负强化的技巧在于造成不愉快的体验以使学生放弃旧的不良行为,它包括口头批评、取消学生参与其喜爱的活动的资格等,有别于班主任老师日常班级管理中所采用的表扬、批评或小红花奖励等方法。辅导条件下的行为矫正技巧很注重辅导目标的明确和辅导计划的具体。其主要程序有:界定问题、查清背景、确定目标、实施行动等阶段。该技巧对辅导老师的要求如下:①与学生深入交谈,共同确定所要塑造的行为或所要改变的行为,如考试中有散漫状态,戒除网瘾等;②了解被辅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选定合适的强化物或事情,如戒除网瘾后,有的学生渴望一次旅游,有的盼望看一场电影,有的希望父母每天陪伴自己两小时。辅导老师要因学生的独特需要确定与之对应的强化物或事情;③制订明确的矫正计划;④控制行为矫正的时间表;⑤鼓励更多运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手段;⑥不断对学生行为作出评估和给出及时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以上介绍的是个别心理辅导中众多技巧的主要几种。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同样也是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功。第三节班级心理辅导的过程和基本技巧这里讨论的班级心理辅导是指基于班级团体的心理问题或发展目标为本的心理辅导,是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学校班集体实际而得以发展的心理辅导形式。由班主任老师承担这项工作,是体现新时期班级人本化管理的新措施。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辅导效率高、辅导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在观察中学习等优势,这些是班级心理辅导的有利条件。一、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班主任老师了解到班集体中多数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后,可确定围绕某一班级心理辅导。视目标的大小确定辅导时间,可在一节课内进行,也可在数节课的时间内进行,可于班会课也可于课外进行。如有的班主任发现,过完暑假,同学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于是开展关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班级心理辅导;有的老师发现校运会后,同学们因为本班竞赛成绩落后,失去对班级的认同而表现为一盘散沙,于是开展培养团队凝聚力的心理辅导等。一般而言,班级心理辅导的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1.热身阶段辅导老师通过与全班同学一起玩轻松小游戏,或是做一些创意体操,或是边唱歌边做动作热身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紧张、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辅导中。 2.互动凝聚阶段热身阶段为启动心理辅导做好了准备。接着,辅导老师说明辅导的目标和辅导的概况,并进入互动凝聚阶段。该阶段通过学生围绕辅导主题展开互动体验活动,从而逐渐形成凝聚的团体,增进相互了解和培养相互间的信任感。老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投入参与,并以自己的言行示范对团体的信任。3.深入探索阶段在班级团体成员间已经形成坦诚和互相信赖的氛围的基础上,本阶段借助各种活动或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觉察或同伴反馈,深入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观和行为等,从而加深自我认识,发现需要提升的方面,作出行为改变的决定。该阶段是取得辅导效果的关键阶段,其关键点在于围绕目标使学生投入体验,获得感受和感悟。4.结束阶段辅导结束期要做的事情是强化过程中获得的效果,小结回顾辅导的全过程,让学生的经验更清晰和完整。还要提醒学生将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由于班级辅导人数较多,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结束时老师要说明有需要个别辅导的同学可寻求老师的帮助。二、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以下是一次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案,我们围绕方案中的各项工作谈相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巧。班级心理辅导之“交友大家谈”一、目的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及与人建立朋友关系的要素‘。二、一般说明(一)本辅导由三部分组成(二)材料准备1.“朋友数一数”表格一张;2.“真情流露”表格一张;3.“朋友大拼盘”表格一张;4.每人带一支笔。(三)地点:教室(四)时间:60分钟 三、活动内容(一)热身活动:找朋友游戏(5分钟)(二)“朋友数一数”(15分钟)目标:通过引发学生回忆其身边的朋友,想想哪一类朋友较为重要,从而认识在生活中知己的重要。步骤:1.辅导老师给学生派发“朋友数一数”表格一张,让其在3分钟内填写下表。请在下列各项中,填下你所认识的朋友的名字,看看在3分钟内你写出多少?a.仅记得名字,平时只有打招呼的:b.普通朋友,平时会相约一起玩的:c.情投意合,能倾诉心事的:2.填写完后,辅导老师让大家统计一下各人写了多少个名,并请写得较多的组员与大家分享一下他们交友的心得。3.辅导老师让大家再想一想各类朋友中哪一种较为重要。讨论:辅导老师要引导大家认识到知己对我们较为重要,因为知己可以互相倾诉心事,给予支持。不过,在现实中知己比起其他类型的朋友会少得多,所以,建立知己关系是不容易的。于是引出第二个活动:(三)“真情流露”(15分钟)目标:引发组员回忆其好朋友与他相处的情景,从而使他们重新体验对朋友的正面感觉,加强其对朋友的重视及感受拥有朋友的重要。步骤:1.辅导员给每位组员派发“真情流露”表格一张,让其在5分钟内写下他们的好朋友对待他们的态度及行为。请回想一下你的好朋友如何对待你的,并回答以下问题:a.我的好朋友称赞我的一次经历:b.我的好朋友安慰我的一次经历:c.我的好朋友听我倾诉的一次经历:d.我的好朋友帮我解决问题的一次经历:2.填写完毕后,辅导员带领组员就表中的经历分享各人的经验和感受,加强组员对朋友的重视。 (四)“朋友大拼盘”(20分钟)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好朋友的要求是什么,各种要素的比重如何,从而得出在建立知己朋友的关系上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或方面。步骤:辅导员派发“朋友大拼盘”表格一张,并说明这一环节是探讨自己对好朋友的要求是什么。因此,他们需要按重要程度分别填上五项。例如,真诚、友善、关怀、互相帮助、讲义气……现在我们一起制作一个“朋友大拼盘”,请将你认为所需的材料依重要程度填写下表。我认为好朋友应该是:a.一____两斤b.一____六两c.一____四片d.一____三茶匙e.一少许讨论分享:请谈谈你认为好朋友的要素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请想想交朋友中你的优势与最需要提升的方面是什么?今后生活中交朋友你有什么具体想法?(五)小结(5分钟)(引自江耀强著:《学生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一)确定辅导目标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班级团体心理问题,如考试前焦虑、校运会后情绪低落等;一类是某阶段班级学生有待发展的心理能力,如初一时的人际交往技巧、高一年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班主任在了解全班同学的实际心理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学生需要和心理年龄特征的辅导目标。在确定辅导目标时老师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班级心理辅导?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吗?完全是为了帮助学生心理成长吗?目标确定后可考虑用体现新颖性、独特性、可理解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班级辅导的题目。例如,“面对焦虑话松弛”、“明日领袖计划”、“偶像崇拜与自我欣赏”等。(二)考虑辅导的各项要素确定辅导的地点、时间长度、所需资源等。如果是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天气因素;如果有活动游戏(如信任背摔、盲行等),要确保安全措施;如果涉及父母的话题,要了解离异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辅导中所选的活动或练习,辅导老师最好自己体验或练习过,以利于理解学生的反应和引导学生。 (三)设计班级辅导方案辅导方案撰写尽可能具体。主线由辅导过程的热身阶段一互动凝聚阶段一深入探索阶段一结束阶段构成。依据四阶段选择适当的活动为辅导载体。缺乏经验的老师可详细设计出带领学生活动和带领学生分享的引导语,活动的规则也要简明清晰表述。辅导方案是辅导的方向盘,在此基础上由老师视现场实际需要创造性地执行。(四)辅导实施过程的主要技巧心理辅导中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所有技巧都是班级心理辅导的技巧。这里介绍一些基本的和常用于班级心理辅导的技巧。1.热身活动的带领技巧辅导老师应该事先体验、练习并掌握一系列热身活动,随时用于辅导中。热身活动有多种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互动游戏、唱歌、小笑话等都可以成为热身活动。一种引自港台团体康乐辅导的“带动唱”、“动作歌”活动,是选择轻松活泼有趣的歌曲,伴以与歌曲内容相配合的动作,穿插老师的辅导语,适合中小学班级心理辅导的热身活动。带领热身活动需要老师率先投入,要求学生做的老师首先要示范。老师以其适当的语言、声调和动作感染学生,一起达到热身的效果。2.短讲和提供信息的技巧这种技巧是指在辅导过程中,老师就某一主题做一简短讲话,以解释、说明、概括或升华某一问题。该技巧的关键是简明、新颖有趣、有针对性。通常不超过5分钟。请看下例:辅导老师:“……我来谈谈为什么我们不敢表达感受,原因通常有几方面:一是成长中表达感受没有得到鼓励。有些同学从小就有学习压抑感,如父母看到他哭了会说:‘不许哭!’看电视大笑时,父母说:‘女孩子别笑得太放肆,斯文点行不行!’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将感受隐藏起来。二是我国文化传统并不鼓励情绪表达。我国文化强调有涵养、中庸、能自控,导致表达情绪不为我们所重视和鼓励。三是有些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太多。因为多表达自己的真正感受,容易表露真正的自我,那么一些个人弱点也容易暴露出来。四是有些同学并不认识自己的感受。由于我们惯性的压抑或隐藏,导致随年龄的增大,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麻木而不认识了,更无从表达了……感受能带给我们许多信息,适当的情绪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彼此增进了解和深入沟通……”3.鼓励和支持的技巧 班级辅导是在团体中进行的,团体会给学生在自我探索或开放自我时带来压力,所以老师以温暖的声音、愉快真实的表情和开放的姿态来传递对学生的支持和鼓励十分重要。请看下例:辅导老师:“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有些敏感,大家开始时感到有些紧张是很正常的,当大家知道我们为的是共同的成长目标,而且当我们彼此更深入了解后,这种紧张就会有所减轻……”4.自我表露的技巧这是指辅导老师将自己过去的或现在的经验、体会、感受与同学们分享的技术。其作用在于:以示范开放的态度推动学生开放共享彼此的经验体会等,建立和发展平等的、“大家都一样”的氛围。自我表露的内容可以是老师自己当下的感受,也可以是老师过去的经历或遭遇。要注意的是,自我表露不宜过多、过度强烈,以免使学生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到老师身上。请看下例:学生:“数学学习最难,我们都讨厌害怕它。”辅导老师:“数学学习的确难,我读书的时候也很不喜欢数学,甚至很害怕数学。后来我想,如果最难的学科我学好了,那我的学习生活不就可以很快乐了吗?于是我集中火力攻克这个强敌。后来我发现原来我越害怕它,它越欺负我;我越不怕它,它越没什么了不起……你们没想到今天我这位数学老师,当年也害怕讨厌过数学吧……”5.设限的技巧这是指老师围绕辅导目的提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如规定每位同学都要对辅导中分享的内容保密、讨论中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等。6.打断阻止技巧这是指辅导老师针对辅导中出现的非建设性行为加以阻断的技巧。例如,当有的学生漫无边际地长篇大论时,当谈话远离主题时,当发生争吵时,当辅导时间受到限制时等,老师都要果断进行阻止,要注意阻止时对事不对人。请看下例:辅导老师1:“小明,老师很欣赏你积极表达看法。关于‘拒绝’的意义我们已讨论过了,现在请你讲一个关于‘拒绝’的方法……”辅导老师2:“小红,你的烦恼我们听到了,下面请你听听同学们给你的建议好吗?”辅导老师3:“……在这里先停一下,我看到有些小组违反游戏规则了。我们先来想想,我们的活动是为了什么?输赢很重要吗?”7.引导的技巧 这是指辅导老师在辅导中诱发学生谈话、分享和推动学生深入探索的技术。老师们普遍感到辅导中既专业又有效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有些困难,而引导正是辅导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辅导中引导学生谈话分享的原因在于:集思广益才能获得团体辅导的最大效果;帮助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大胆表达,可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照顾到全体学生;通过引导可使话题围绕辅导目标进行;通过引导使辅导层层深入,获得心理探索的效果。(1)关于沉默学生的引导技巧。学生中有一些沉默者,老师在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可试探性地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和引导。这样做不仅是照顾团体的利益,也是对沉默学生的保护。因为团体中如果有同学总是沉默,来自自身和同伴不满的压力会渐渐增加。对沉默的学生老师要分析其原因:有的是有恐惧心理、有的属于性格安静、有的可能心不在焉、有的是小心谨慎、有的自卑退缩、有的是对同伴或老师不信任,等等。分析原因才能寻找到对策。引导沉默学生表达与分享的方法有:①直接引发法。例如,辅导老师:“小华,老师看到你很认真参与体验,而且经常在思考问题,你想与我们谈谈你的感受吗?”②间接引发法。例如,辅导老师:“分享是派发给别人的最好礼物,每位同学都积极发言,我们就会拥有许多珍贵礼物……”③两人小组交谈。如老师发现有太多的人沉默时,可分两人小组交谈,让学生有机会发言。④轮流发言。如果太长时间冷场,老师可以要求:“我建议从右边同学开始,每位同学轮流谈感受。”⑤书写练习后分享。学生在书写练习后,发言时较容易有素材。例如,辅导老师:“我们先用十分钟时间,各自在报纸上写下两个问题的答案,问题为一次好朋友安慰你的经历、一次好朋友称赞你的经历。之后我们自愿分享大家思考出来的答案。”(2)学生深入分享的引导技巧。班级心理辅导多为发展性心理辅导,通常引导学生经过“活动一体验一感悟一深入思考一对今后意义的联想”这一心理过程,来实现辅导效果。这一心理过程的推进需要辅导老师的专业引导,使辅导层层深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具体的引导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引导——聚焦活动本身的分享的引导。如辅导老师可以这样加以引导:“活动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看到、听到、发现什么?”“你们写(画)了什么?”“活动中感觉怎样?”“练习中哪一部分给你们印象最深?”第二步引导——深入探索的引导。女口辅导老师可以这样加以引导:“活动的过程激起你们什么感受?”“活动让你们领悟到什么?”“你们通过分享得到什么启发?”第三步引导——学习迁移的引导。如辅导老师可以这样加以引导:“从大家的分享过程各位有什么新发现?”“大家发现今后自己可以提升的有哪些方面?”“如何使活动中所学到的在你们的生活中帮助你们?…‘刚才的学习对你们在小组之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8.评价技巧 评价是团体辅导专业的重要环节,是对辅导的总体估计。评价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可调整或促进辅导进程,使班级团体保持发展动力;结果评价有助于老师了解辅导的状况和效果,为下一次辅导积累资料。评价者有三种角色:辅导老师、观察者、被辅导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评价表、问卷、访谈与座谈等。第十二章家长是教育资源——家、校有效沟通实录镜头:某个班主任老师把某学生的家长“请”到了学校,一个劲地把孩子在校内的不良表现统统兜了出来,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通。然后像教训孩子一样,对家长一阵劈头盖脸地“教育”。这位家长被训得面红耳赤,但眼神中明显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与怨恨!情景分析:这个镜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不能否认,这位班主任是有责任心的,否则,他也不会不顾情面地数落家长,而这位家长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家长,否则,他也不会丢掉脸面忍耐老师的“教育”。但是,可以看出,由于这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不注意技巧,使得他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试想,这样的不和谐会对这位学生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担负着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教育和引导的职责。由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教育观念的时代性、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班主任与家长在教育上难免产生分歧和矛盾。作为班主任,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讲究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协调、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以优化学生的教育环境。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是互补的,即家长施教时亲情的感染性、方式的灵活性、教育的即时性等特点和班主任施教时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正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只有班主任与家长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第一节家、校沟通合作的意义 在学生的整个教育活动中,班级和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的班主任和在班级和学校以外的教育中担负主要职责的学生家长,两者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沟通与合作包括合作态度、合作目标、合作形式到合作效果等诸多方面,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学校、班级、学生个人之间的纽带或桥梁,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合作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沟通合作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偏低、沟通策略匮乏、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正变得非常突出和普遍。这些问题影响到家、校沟通合作的有效实施。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家长与班主任关系的紧张或恶化,甚至酝酿成尖锐的冲突。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不但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1.信息的交流通常是一种单向传输而非双向互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家、校合作中最大的问题是班主任单向传达信息比较多,双向交流比较少。在与家长的沟通交往中,基本上是班主任在了解和反映学生情况,向家长灌输学校的教育要求,要家长配合工作,可并没有把家长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教育者来对待,很少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容易导致班主任与家长的信息交流只是一种单向传输而非双向互动。中国传统上赋予学校和老师过多的权威,致使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地位不平等。家长来校只是为了解情况和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所以家长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这样就难以发挥家长的主动性,而班主任方面由于得不到相应的反馈激励,也会逐渐丧失合作热情,这样,教育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2.被动地、临时性地进行沟通和合作大部分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现了孩子的问题,这才不得不去沟通。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家长,基本都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主动的沟通愿望。这一方面说明双方因为时间、生活、工作压力等原因不可能经常沟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双方对沟通的不够重视,班主任和家长双方的合作意愿在主动性上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方沟通应是一种持久的积极主动的合作习惯,不应只在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被动地、临时性地进行沟通和合作。因为后一种合作,目的往往已从儿童的教育移向事件或问题本身,容易就事论事,结果使沟通陷于一种讨价还价式的争论。这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推脱责任,更不利于后续的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3.家长参与合作的机会不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能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扮演着资源提供者、咨询者、义务工作者和管理者等角色。吸收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取决于学校愿意开放多少渠道。我们发现,家长参与合作的机会实际上不均等,家长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其校内参与机会的大小与多少,这就容易导致大多数家长淡化合作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到与班主任合作的必要性。4.家长由于对自己的责权认识不清而缺乏合作意识有的父母一旦送孩子入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人学校就万事大吉。有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教育,不知道怎么能教育好孩子,没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方法,跟不上时代,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合作,这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合作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5.个别班主任专业素质偏低目前一些班主任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或与不同类型家长打交道的经验缺乏,不善于发现学生背后的深层次家庭教育问题,也提不出改进家庭教育的具体意见,个别班主任甚至存在沟通障碍。这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不仅与教育理念发展趋势不符,而且与儿童教育的规律特征相悖。二、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合作的意义在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是两个重要的因素。把学校教育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是保证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举措。家、校合作,包括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收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一)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内涵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单位——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故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主要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为了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而采取的一致性教育。这样就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班主任通过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具体协调家长与学校的关系,统一家、校教育环境与要求。作为纽带整合和协调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教育环节—— 家庭和学校,使学校和家庭能各自发挥独有的优势,形成有效的综合力和协同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实现和谐发展。班主任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实践者,也是开展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家、校合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内涵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①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②合作应充分考虑学校与家庭双方的需求,学生是该活动围绕的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该活动追求的最终目标。③班主任与家长合作过程体现着一种态度,包括家长对班主任、学校以及班主任对学生、家长合作的态度,这些都直接影响双方合作的成功与否。④在参与过程中,家长、学生、班主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情感交流则更为重要。⑤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是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教育网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是广泛的社会背景意义上的合作。(二)家、校沟通合作的必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学校(班主任)与家庭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与班主任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就显得极其必要。从学校角度看,学校教育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绩效。现代教育科学一致认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手段无限拓展了学生的社会空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多,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学校,他们对学生的可控信息在其全部信息中的比重在下降,这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学校与家长协同实现有效沟通、加强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需要和迫切。而且如何改善沟通合作,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三)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合作的意义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也是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中小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形成合力,就能相互支持和配合,强化教育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沟通合作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家校合作,他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表面上看是学生身心以外的因素,但这种影响作用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就会逐渐内化为精神和人格的一致性。青少年德育是近年来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004年2月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五条中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家庭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生教育的整个流程当中,将其视为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沟通合作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沟通合作可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促使学校和家庭相互学习、相互教育,共同得到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家长利用专长去教育学生,其间也从班主任身上学习有关教育学生的方法,所以家长和班主任所形成的是一种互动关系,即都是相互的教育者和相互的学习者。班主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若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会转变对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偏见,另一方面也会在教育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地寻求新的途径来密切家、校关系。3.沟通合作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合作可以沟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双方可就学校工作或个别学生交换意见和感受,家长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来协助。学校可由此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及教育实践的反馈意见,以改进学校工作。同时家长对学校的质询和监督,也可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自我管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魏书生就提出,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协同艺术。他们既是班级各种力量的协调者,也是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要努力使班级的各种教育力量成为一个“合力”系统,从而全面地对学生予以影响和教育。第二节促进家、校有效沟通合作的条件和途径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在儿童的终身发展历程中,父母不仅是第一个影响源,更是孩子的终身教育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通过十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进程中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要素依次是家长、儿童同伴和老师。也就是说,在儿童成长发展的道路上,父母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多于教师。因而从这种观点而言,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尤为重要。班主任要想成功地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得到父母们的支持与配合。一、促进家、校有效沟通合作的基本条件1.充分准备,心中有数——实现有效沟通合作的基础班主任与家长谈话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事先约定,我们称之为正式沟通;二是不期而遇式的非正式沟通。如果是前者,班主任就要对所谈话题充分考虑,与家长见面时才能有条不紊地交换意见,从而实现预订计划。如果是后者,班主任就要善于“临阵磨枪”,将孩子在校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向家长反映,并提出希望沟通的目的与计划。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注意:①沟通前先将沟通的目的、内容及有关性质搞清楚,并将沟通内容对沟通对象的影响弄明白。②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量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既可获得更深入的看法,也易于获得积极的支持。③应充分考虑沟通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沟通对象的性格及过去沟通的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增加沟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④班主任要会控制沟通的节奏,主题应明确,不要离题太远。⑤注意获得有效的资料与信息,并注意提供必要的答复。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大多数是不期而遇的非正式沟通,因此,班主任平时对每位学生都应心中有数,同时要熟练运用各种沟通策略与技巧。2.营造良好沟通合作的氛围——家、校有效沟通合作的前提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沟通,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家长经常性的联系,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与家长商讨如何使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方法,做出良好的示范,创造有利于家、校沟通合作的氛围。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合作的主导方面,应该表现出良好的态度。班主任应态度谦和,易于沟通,举止礼貌,切不可训斥家长,不将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家长。要使家长愿意接受你,乐意与你沟通,易于达成共识,需互相尊重理解,提高合作意识,探讨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解除影响彼此顺利开展合作的各种障碍,营造健康的沟通合作氛围。(1)营造平等感。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通过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使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这是沟通合作的基本前提。所谓平等,实质上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高度尊重。 (2)导入尊重感。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不能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3.构筑信任平台——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合作的关键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信任是合作的台阶,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沟通。信任是班主任实现与学生家长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能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信任是沟通的重要前提,且沟通本身是促进家长对班主任信任程度提高的手段和途径。(1)构筑信任,班主任应表明负责任的态度。要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让他感觉到你工作细致、认真负责,这样从情感上容易迅速沟通,有助于达到效果。千万要避免只“告状”,除了将孩子的问题告诉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也要实事求是地谈。让家长觉得你是在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的孩子,从而接受你的意见并积极合作。(2)构筑信任,班主任应发挥“爱”的教育功能。“教育植根于爱”,爱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爱”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若能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往往会迅速、有效地缩短家长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大大增强家长的信任感和责任感。(3)构筑信任,班主任应提出务实的教育建议。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有效。没有把握的不说,记不准确的不说,要实事求是,不能故作高深。如果班主任的建议不科学、不合理,在家长心中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二、实现有效家、校沟通合作的途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建立起互相信任、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形成家、校合作互动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和谐合作氛围的形成。实现有效家、校沟通合作活动包括:家访、电访、家长访校、家长学校、家长会、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等。1.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适度地进行家访,有利于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融洽感情,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达成共识,使双方都对学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相互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根据目的不同,家庭访问可分为三种类型。(1)了解信息型。这是一般性家访,适用于新生或新接班学生家庭。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周围环境。(2)具体目标型家访。这是在了解性家访基础上对少数学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的家访,适用于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内容主要是向家长报告其子女的特殊表现或突出问题,共同商讨协同解决的方式与方法。(3)正式沟通型家访。这是旨在与家长交换信息、沟通情感,以实现良好配合的家访。适用于因学校、家庭彼此不了解,产生误解或分歧,造成配合欠佳的情况。内容是提出问题,如实介绍情况,耐心听取家长意见,通过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沟通心理,争取实现协同教育。2.电话访谈随着现代电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依赖电话。电话沟通,一方面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为双方沟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因为班主任和家长因生活、工作等压力大,时间紧张,电话则成为更现实的沟通方式。由于电话沟通方便、快捷、灵活,可与家长经常性地保持联系,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最快了解到情况或信息。班主任可不定期花一些时间与家长电话联系,交谈内容包括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向家长了解情况或通报学校或班级的一些活动等。3.家长访校家长访校可以使他们熟悉孩子的学校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和同学们,是班主任和家长们交流的常用方式。传统的做法是邀请家长前来学校参加活动,如举办教学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活动。可每月确定一天为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轮流来校听课,学校对家长的热忱欢迎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一方面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孩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为家长正确引导、施教奠定基础。家长接待日以每月一个半天为宜。在家长接待日,家长可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座谈,交流学生在校表现等。实行家长接待日,可提高工作效率,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从而双方成为合作的伙伴。4.班级家长会 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是学校与家庭连接的纽带。召开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家长与班主任等其他教师直接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相互理解和支持,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协调一致。班主任应该探索多种新形式的家长会,建立以家长为主角的新模式家长会,如家长联谊会、家长恳谈会等,由家长座谈会现身说法,充分交流经验,让家长参与研讨和相互启发,使之成为家、校的合力作用点。5.家长委员会为了推进家、校合作尽快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年级、班级可形成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如家长工作志愿者、“家长代言人”等。家长委员会要规范运作机制、明确职责,凡涉及学生权益的主要工作要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以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学校决策的方式,是高层次的家、校合作形式,它的工作成效取决于家、校之间是否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6.家长沙龙这是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提高家长教育素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7.家长学校定期给学生家长开讲座、印发教育常识小册子、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使他们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为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打下基础。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一条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学校和家长更全面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矫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家长本人成功的成长经历及教育孩子方面的成功经验现身说法,发挥部分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示范作用,在解决学生问题方面出谋划策。8.校讯通班主任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测验考试成绩、学校的动态、孩子的心理状况等通过邮件、手机短信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情况;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利用电子信息的技术手段,以最容易的方式把家庭和学校双方融入现代教育中,实现家、校合作和教育信息化,让家庭与学校的结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教书育人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9.班级网页 教育网络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是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合作互动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班级网页成为家、校沟通的新载体。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家长忙于工作,难以实现每天都与老师进行交谈沟通,了解班级情况和孩子学习情况,网络可以其独特优势弥补这些缺憾。班级网页不仅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家、校沟通搭建了互动的新桥梁,使家、校之间充分、准确、及时、详尽地交流,真正实现“家校互动、同步教育、无限沟通”。10.QQ群QQ作为一种网络即时通讯手段,已经风靡互联网多年。近几年,QQ开发群聊功能(简称QQ群),更是让QQ从纯娱乐休闲软件转变为具有一定工作实用意义的网络平台。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学生们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真诚地交流。通过QQ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突破了真实情境中面对面语言表达上的情感障碍,使家长和学生的内心中激起的一些情感共鸣和情绪得以及时的真实流露。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把握好时机,利用QQ群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与家、校沟通,从而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第三节实现有效家、校沟通合作的策略与技巧一位父亲发现孩子被同伴打出鼻血后十分气愤,要求班主任给一个说法。这位班主任首先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教育打人者向受伤者赔礼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班主任接着全面介绍孩子的情况,使家长感到他的孩子是受老师和同学们关爱的,发生这次事件纯属偶然。最后,这位班主任表示接受家长的建议,希望家长今后对自己的工作多提意见。这位父亲面对态度诚恳的教师.很快化解了心中的怨气,原谅了打人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班主任认真分析家长的意见,理解家长正当发泄其不满情绪,接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就会转变家长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沟通,是班主任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家长的为人、阅历、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法无定则,沟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策略。班主任应以取得良好的沟通合作效果作为目标,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引导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沟通合作的效能,而不只是一味强调自己良好的动机和教育内容的正确。没有效果的沟通,即使动机良好,内容正确,也毫无意义。因此班主任应当在沟通活动中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在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建立密切稳定的家、校关系系统。实现有效家庭沟通合作的策略与技巧有很多,但班主任需要掌握的有以下几种基本功:一、在细节中把握沟通合作的技巧 1.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注意的细节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注意的细节有:①选择或者创造使家长和班主任处于平等地位的环境;②关心孩子,询问有关他或者她的情况;③倾听与理解;④当提及孩子的学校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⑤不要谈论别的父母或者他们的孩子,尊重所有家庭的隐私。2.技术沟通法班主任常用的技术沟通法主要有:①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②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主动交流孩子每天的学习活动情况,有哪些突出表现;③与家长一起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④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⑤召开“家长建议会”、举办“家长沙龙”等,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⑥通过“校讯通”及时与家长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以多媒体网络平台为老师和家长提供更多便捷的联络方法,灵活使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使老师和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充分体现老师与家长互不干扰的个性化沟通;⑦开展“亲子活动”,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等。3.感情疏通法与家长直接沟通情感,这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互相信任,彼此说出心里话,使知情统一,顺利达成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相容。在与家长直接沟通时,要特别注意:(1)称呼得体。得体的称呼会使家长感到亲切,可先问“您怎么称呼”,然后根据家长年龄、身份、职务等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称呼;记住家长的名字。(2)语气委婉。尽量避免用命令、警告、责备、提意见、训话的口吻与家长对话,这样会使家长产生防御心理。教师应用热情、关心、委婉的语气和家长平等对话;如果能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更能使气氛融洽、和谐、轻松。(3)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非语言技巧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空间位置、穿着打扮等方式。(4)间接沟通情感。这主要是针对处理学生问题时与家长难以达成共识,易造成家长不理解、引起误会的情况。如通过对学生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解决情感冲突,或通过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求家长理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二、把握与家长沟通时的特殊心理,掌握沟通艺术目前,家、校合作出现“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 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技巧。许多家长把孩子在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时把责任推卸给老师,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班主任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班主任应把握与家长沟通时的特殊心理,讲究沟通的艺术,与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1.评论学生要客观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做好教育。班主任在对家长介绍学生情况时,不可以漫不经心或是毫无根据地对其子女的能力和行为进行评价。班主任对学生任何不尊重、不客观的评价,都不会被家长疏漏或遗忘,这样只会伤害家长的感情,使他们为此而感到伤心。因为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思想,假如教师对家长过多列举其孩子不好的方面,会严重挫伤家长的自尊心,造成一种“无药可救”的印象。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一种极不合理、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之处。2.把握好问题呈现的时机与家长沟通时可先说说其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3.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尽量避免“登门告状”、“漫发牢骚”的现象。班主任应善于找到向家长提出要求的适当形式,语言尽可能委婉,最好用建设性口吻。如“你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你能否试一下这种方式”等。对于家长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观点应予以劝说,向他们解释这样做对孩子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切忌将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家长身上,这不仅证明班主任的无能,而且证明班主任的不负责任。4.善于运用“期望效应”“赞扬孩子、赞扬家长是与家长交流的法宝。”著名的教育学“罗森塔尔效应”实质就是“爱”的效应或者说是“期望效应”。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最需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肯定通过家长传输到学生那里,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绩效。这一点在班主任与“后进生”家长沟通时尤其需要注意。只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信心,他们才会更主动地与班主任交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5.用心倾听、询问和引导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然会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感受并善于询问。班主任千万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剥夺家长讲话的机会,要积极地、饶有兴趣地倾听,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尽量少用封闭式提问等。三、因人而异,选择多元化的方法策略由于家长间存在身份、文化程度、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班主任应该清楚,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差异的根源在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内容、沟通情境是多样化的。(一)考虑家长的个性多元化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而对于性格随和、通情达理的家长,要在友好交谈中用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不能因他们“好说话”而冷落了他们。那些快人快语、胸无城府的家长,他们性格外露,不喜隐瞒,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且心口一致。班主任与他们谈话时也要干脆利落,让家长看到你的直率,感到你可以信赖。对胆小怕事,说话绕弯的家长,则要集中精力听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对未听清的,则要通过提问了解清楚,对意思含混的,还要细心琢磨,领会其主旨。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家长的情绪心境也是沟通中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一个因素。谈话时,班主任处于谈话的主导地位,要察言观色,根据家长的情绪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而处于气头上的家长,因其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这时班主任不能火上浇油,而应努力使他们克制情绪,恢复常态后再相机而动,对症下药。(二)考虑问题性质的轻与重采取何种沟通方法与沟通形式,完全取决于沟通时需要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的性质。对于一般性质的问题,只需诉诸常规沟通形式,如电话交流、家校联系交流等;当学生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并亟须家长配合矫治、干预时,才诉诸正式的、个别的危机性沟通,如约见、家访等。(三)考虑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性1.变粗暴放任型为情理诱导型 有一位学生,在校常常惹是生非,每当发生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就向家长投诉,话语中充满怨恨和厌恶,而每次家长了解到情况后,就对该生一顿毒打,有时打得浑身又青又紫。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这位学生的性格也变得古怪起来,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在班级里经常动手打人。有一次,他竟然毫无理由地把一位同学的书包扔进学校的垃圾桶里,他的举动让大家都惊愕了!细细分析这位学生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与他长期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部分家长心目中,孩子不懂事,要他懂事就得打,不打不成才。有些孩子在家中经常挨打挨骂,结果养成胆大包天、爱说谎话、欺小凌弱的坏毛病,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由于有些家长或因自身素质不高,或是忙于工作或娱乐活动,平时对孩子缺乏管教,一旦班主任向这些家长投诉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或是在校内犯了错误时,就教训甚至打骂孩子。班主任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也许会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毁了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而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要制止家长采取粗暴的态度,更不能煽动家长采取暴力,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多与家长沟通,要多诱导,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长一起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悉心诱导,这样的家、校沟通合作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变放任自流型为宽严有度型有些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或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持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该学的自然就学了,学不会就是天生脑瓜笨,“不是那块料”。然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毕竟有限,任其自然发展,往往形成任性、暴躁、打架等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纠正起来很困难。特别是单亲家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必要的管教,让其放任自流。作为班主任,要不辞辛劳地多找家长沟通,真诚与家长谈心,交换对其子女的看法,协商教育其子女的妙方良策,这是班主任与家长情感的接触,心灵的碰撞,将一颗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赤诚之心捧在家长面前,从而获得家长的信任,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真正理解、支持和配合。3.变溺爱娇养型为理性关爱型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特别关心,以至关心过火。他们认为,为了孩子的学习,应不惜代价,孩子需要什么给什么。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式的家教,时间长了就会陷入溺爱的泥潭,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这种学生往往比较自私、怕吃苦、耐挫能力差。对于溺爱型家庭,班主任与家长交谈时可以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爱护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不袒护自己的子女、隐瞒子女的过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变对立冲突型为密切配合型一位很特殊的孩子,性格怪僻,惹是生非,还经常不做作业。以前他的家长就常为这事被班主任“训斥”。A老师接班后,多次想与家长取得联系,可他们始终回避。有一次家访,这位班主任先表扬孩子在校表现好的方面,如聪明、思维活跃、敢于发言等,然后,又婉转地提出其不足之处,并告诉家长自己会尽全力教育好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还指导家长在家庭中怎样有效教育孩子。家长听了,欣然接受,还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既然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就不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麻烦。学生一出毛病,有的班主任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发顿怨气,批评一通,甚至训斥、嘲笑,把责任都推到家长身上。家长有口难言,被极大地挫伤了自尊心,有的甚至忍耐不住,在学校里打骂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校联系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于班主任今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学生,遇到问题时,头脑要冷静,要意识到每位家长都希望有个引以为荣的子女。绝不能“越位”训斥家长,“居高临下”地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应该怎么做。”同时更不能把学生的过错强加在家长身上,把对学生的气撒在家长的身上。作为班主任,应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口气,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家长走进班级、年级、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很多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必须用平等的姿态,尊重、理解家长,提高服务意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形成家、校合作互动的教育局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合作氛围的形成。 第十三章人生的导师——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第一节什么是生涯规划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有机会将重新选择。而一项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大学生调研的报告也指出,三地大学生中超过六成觉得所学的专业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适应,而占总数45%的大学生则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一些大学生因此陷入困惑之中不知该如何应对。200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近三成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后悔自己读了大学。这些曾经让人羡慕的天之骄子怎么会这样?其根源在于基础教育中生涯规划的缺失。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后,中小学几乎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很多同学升大学时选择专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家长直接包办,而有些同学虽然选择了自认为比较“好”的专业,但事实上很多同学并不清楚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是否是自己所擅长的以及未来的职业前景如何,因此所有的后果在进入大学后或者在即将毕业时就出现了。平庸的人害怕明天,聪明的人期待明天,天才规划明天。“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贡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其实这段话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一个革命者的嘴说出了他作为革命战士对自己一生所作的生涯规划。生涯定向辅导、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设计意识与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辅导以及与职业生涯规划向现实转化的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等为主要内容。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根据职业学校和职校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课程介入、专题辅导、教学渗透、自我反思等途径,通过个别指点、团体咨询、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模拟演练等方法实施。 案例北京劲松职业高级中学的做法(一)职业指导课。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二)职业指导讲座。包括职业道德、安全教育、行业现状、面试技巧、实习纪律、毕业生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内容。(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活动以“全面发动、立体操作、人人参加、班班比赛、学校展示”的形式推进。通过这一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实现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不仅赋予德育工作浓重的职教特色,而且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缩短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协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服从意识、合作意识,使之更贴近职业要求。学生从职业岗位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懂得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调整自我,主动适应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脚踏实地的设计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五)课程改革。借鉴国外的职教经验,开创了模拟仿真教学新模式。这套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细化为“菜单式”、“岗位分工式”、“双语式”、“课业手册评价式”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逼真地模拟了饭店厨房岗位情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对专业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第十四章从单枪匹马到八方支持一班主任工作中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 许多班主任都在感慨,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拥有的条件太有限了,特别是现在许多学校都不准带学生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窝在学校里,又能做些什么?又能动用什么样的社会教育资源去培养学生相关的社会素质呢?有些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更是觉得所处的地方要什么没什么,除了学校和学校那些仅有的教材设备,不知该去哪里寻求社会教育资源。面对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校内的教育资源,而不能活用社会教育资源呢?不是的,每一个教师,都有充分运用与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的能力与机会,只是我们必须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教育资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并具备相关社会交往与协调的能力。要寻找社会教育资源,并将之开发与应用,首先我们要解决如下的一些问题:其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理解什么是资源,明确我们拥有哪些资源,怎么样才能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源?怎么样才能用活身边的资源?其二,要具备发现和运用资源的能力,人的综合素质是基础,视野也很重要,创新能力更是关键。其三,明确教育目标,了解教育对象,掌握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地发现和发挥所有的教育资源。第一节从物质化走向信息化——转变教育资源观这是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两位教师关于城乡教育的一段对话。乡村教师很悲哀地感叹道:“我很想引导学生们了解生活和社会,很希望他们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我想让他们明白人可以有许多精彩的活法。可是我能做些什么呢?除了山就是水,连旁边的乡村里都只有老人和孩子,村镇的几条街道能给学生什么样的见识呢?”城市教师充满羡慕地说:“哎呀!这才好呀!住在乡村生活确实不方便,但对于教育学生来说这确实是最好不过的了,可以大大减少歪风邪气对他们的影响。城市里什么都有,社会问题很多,学生每天都接触着这些乌烟瘴气的社会问题,能不学坏吗?”且不说两位教师说的对不对,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资源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误区一:只有物质性的资源才是资源。误区二:社会性资源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误区三:关于社会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者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里,特别是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资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开启我们的教育智慧,发掘我们的教育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工作者。一、什么是教育资源 (一)从“资源”说起人们对“资源”的理解主要有两大解释:一是指自然资源。我们可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为例,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二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早期人们对“资源”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随着社会发展,资源已经成为所有人类活动都要考虑的因素。人们对“资源”的理解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演变着。从资源学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自然经济阶段、知识经济阶段。劳力经济阶段,人们更多关注劳动力在资源中的作用;在自然经济阶段(主要指工业经济),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知识经济阶段,人们开始关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社会所有资源的综合运用。资源被指为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意味着新的资源观必然出现。资源定义的变化至少可以给我们几方面的启示:其一,人类活动的方向性决定了人类拥有资源的程度;其二,资源是促进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因素;其三,资源是“无限”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二)教育资源观的演变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也如对“资源”的认识一样,经历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也遵循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资源的认识规律。在第一阶段,人们往往认为教育资源主要指学校内部所掌握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教育的基本设施、设备、教材、师资,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活动在当前情景下的教育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第一阶段的教育资源观属于传统的教育资源观,体现了比较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观念更多体现在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中。在第二阶段,人们在教育活动和对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教育资源不仅仅指当前教育情景下的要素,还应该包括以往教育经验的积淀、制度性的要素(如规范、习俗等)和意识形态类的要素(如教育理念、教育人格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达如“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这一阶段的教育资源观与前一阶段的教育资源观相比,对教育资源的理解更为深刻,涵盖面更加宽广,但仍然把关注点停留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内。这与封闭的教育观是一脉相承的。在第三阶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入,对社会的把握与管理日臻成熟,对社会资源的理解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吸收社会观念的过程中对教育自身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并全面地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息对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于是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开始自觉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在教育中到底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育服务?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入,因此对教育资源的观念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第三阶段的教育资源观表达了现代教育资源观的主要理念。第三阶段的教育资源观认为:教育资源既包括第二阶段的因素,同时也包括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自然环境与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以及所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正如巴班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既有社会方面的成分(如目的、内容),又有心理方面的成分(如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更有控制方面的成分(如计划、组织、调整、控制等)。这意味着教育过程牵涉众多的社会因素,甚至包括一定的自然因素,所以教育既要关注学校内部的问题,也要关注社会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甚至还要考虑和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生活化,开设了许多走向社会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实际上就是把社会因素纳入到教育资源中去。第三阶段的教育资源观,把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纳入到教育资源中,这是建立在非常开阔的教育观上的。这种资源观让一直被困在旧有学校教育资源观的教师们扩大了原有的资源视野,重新找到了新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让教师必须重新面对、全面把握和组织教育资源的问题,这对教师把握教育资源的能力是一个新的考验。(三)现代资源观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教育的启示现代教育资源观是建立在社会新资源观的基础上的,现代资源观是一种开放式的资源观,并对学校教育资源的运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资源的系统性与教育资源的系统视角资源具有系统性是资源观中最核心的观点。新资源观认为,人类只有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 同理,教育资源也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资源也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用活教育资源就必须取得大系统支持,将各部分资源统筹考虑。2.资源的辩证性与教育资源的辩证运用资源的存在与使用具有一定的辩证性,例如,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资源可能是有限的,也可能是无限的,这要看人们从什么角度和怎么看资源。又如,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资源可能同时存在着有用性和有害性的问题,这主要看我们怎么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3.资源的多样和开放与教育资源的开发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深入,资源可分为材料一能源一信息三种层次和类型,人类从学会利用材料资源到能量资源再到信息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材料一能源一信息“三位一体”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全面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大资源,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教育资源观也经历了类似的资源认识过程,这意味着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特别是要紧跟时代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开放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二、现代教育资源观下的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是指社会各种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包含社会各种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制度因素、各种人际关系和信息要素。当这些因素对教育产生正面影响时,就是教育的社会资源。根据资源性质与对教育影响力不同,可将之区分为:社会文化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主要指体现人类文明的社会精神力量与承载人类文明的公共设施体系。这既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舆论、风俗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文本,也包括承载与体现人类文明的各种公共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广场、图书馆、娱乐设施等。不同的社会状态,其拥有的社会文化资源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资源体现着强烈的文化价值,它既有意识形态的一面,又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层面。社区资源主要指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结构环境、人际环境和事件,这些环境对学生带来相关的影响,是教育学生的重要社会资源。 网络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即通过网络可以利用的资源,具体地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其一,社会教育资源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其二,人们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发现和运用与其认识水平、智力状态、社会视野和生活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三,社会教育资源具有教育影响的两重性,既可能促进教育发展也可能影响教育发展。三、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育的理论依据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这是人们的共识,这既是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果,更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适当的环境,畅导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社会事件有利于建构学习,因为学生是从已有知识、经验开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杜威的经验教育理论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具有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际,而教育正是实现有效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能够提高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密切结合,因此杜威简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杜威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学校教育就是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因此他提出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 的方案。旧学校采取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其生活经验无关的书本知识和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符号。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品德、获得知识。“学校即社会”,但学校决不是成人社会的翻版。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即学校是一种简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复杂;学校是经过精选的社会,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不像成人社会那样良莠不齐;学校是经过组织和条理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庞杂;学校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充满冲突。所以理想的学校是对成人社会进行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社会。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便是它的范例。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德育就是教育。在实施德育方面,杜威首先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反对用抽象的说教进行德育,主张把学校布置或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从生活经验中掌握有关善恶的知识,从而知善而行善。(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密切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它们是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与传统智能理论不同的是,加德纳强调社会文化在人的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智能一直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总之,多元智能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成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每一个个体的智力看作是独特的和具有差异性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和培养的潜能。(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们认为,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综合而言,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 因此,学校必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融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本身需要每一位课程实施者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造一种生动的课程,从而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五)以事件为本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上,现代课程提出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编写模式,强调以事件为中心作为编排课的基本单元,以点带面,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最终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与态度。这种教材编写模式从具体经验出发,较易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育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可以从事件中灵活引申出不同的范畴、观点、角度;事件具有独特性,这种教材编写有利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的比较、对比和互补,有助于澄清及选择价值和态度;同时这种模式的学习有利于进行探究式的“专题研习”,有利于发展“共通能力”。第二节谁给我一双慧眼——心在资源在社会教育资源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真的有用吗?教育不是为了使学生具有知识、技能、智力与体力吗?这一切在学校中都可以得到培养,与社会教育资源何干?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真正活用教育社会资源必须先了解社会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一、充分认识社会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要开发教育资源,首先要深刻地理解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只有了解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者才能时时刻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将之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形成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充分灵活运用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1.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未来社会成员,而这样的未来社会成员只能在社会生活或者类似社会生活的环境中培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话,那么学校的教育环境还不足以培养未来社会成员及社会性素质,因此,一定的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2.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够将之运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应用于社会为基础和目标。社会教育资源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相关能力。3.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儿童接触社会,获取社会经验、提升社会适应力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二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儿童走向社会的过渡平台,儿童通过学校学习与社会有关的知识,锻炼与社会生活有关的能力,使之成年后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学校具有社会的一些特点,从某个角度上讲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着许多社会性的活动,需要儿童学习处理,这是儿童初步认识社会的最佳场所,但学校又有别于真正的社会,学校的人际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学校目标与育人原则之上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学校的活动更多的是理想化的、非利益性的社会性活动,还不能说直接参与现实社会生活。如果一个人只接触学校生活,他会获得许多理想化的社会交往经验而非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当他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缺乏真实的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儿童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也是儿童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儿童社会经验少,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一般难以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充满利益冲突的社会活动。如果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一方面提供类似社会的人际交往场所,另一方面又在教师引领下,尝试着参与一些社会性的非冲突的社会活动,就会有助于儿童对真实社会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逐渐培养出对社会的适应力。二、专业素质所谓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能力综合体现。专业素质(professional)是职业生命的灵魂和基础,是超越自我,真正给你职场自信的武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素质要求。从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指如下一些内容:(一)教育理念与教育态度 在同一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呢?许多时候,这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态度。所谓心在资源就在,指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素质结构、视野与能力,从而决定我们是否真正地开发和运用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决定教育的态度。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基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及其相应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和职业素质,也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重构教师的教育理念,即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和研究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不同的教育态度就会形成不同的素质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行为。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视野,应该知道多一点社会的人和事才能促进他们成长时,他(她)就会注意在教育工作中做一些相关的措施:如每次外出回来都会拿照片给学生欣赏,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及此行的感受;或者要求学生定期收集社会新闻,并让大家一起来评述相关新闻;或者常常介绍一些名著给同学们看,并谈自己对这些名著的看法和感受,他(她)的教育内容就不会限于学习或当下的一些小事,社会的教育资源就会被充分自如地利用。(二)综合素质充分开发教育资源,还需要教师具有将理念实施于实践的综合素质。人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也是知识(信息)接收、储备、分类处理到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人的多种素质综合互动的结果。综合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表现力。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智能素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良好的记忆力等;三是能力素质,包括教育预见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教育应变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以及勤于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等等;四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包括合作精神、平等民主的师生观、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五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理智和宽容、恒心和耐心、爱心和热情等。 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开发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如下作用:有助于综合处理来自不同的信息源的信息,有助于将信息转化为行动,有助于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并将之衍生为各种教育活动。从某个角度看,人在接受教育以及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都应该自然生成这些综合的素质,但由于我国教育的一些缺陷,使受教育者不能生成全面而完善的素质,特别是从理论走向实践所需的素质,心理素质如知识、情感、意志与行动之间缺乏和谐发展。过分注重知识教育的结果,也使许多教师埋头于知识教学或者形式化的教学行为之中,失去了职业过程中职业素质均衡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因此,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重新建构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缺乏综合素质,将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视而不见,手中掌握教育资源而不知道怎么运用,运用时可能达不到原有的教育目的,甚至可能弄巧成拙。(三)开阔的社会视野一个教师只拥有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你要培养的是具有社会性的未来社会成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视野,这包括社会意识、社会知识与社会交流的能力等。具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教师就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力和理解力、现实的社会实践力的基础,也就能够有效地将社会生活与书本(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只有开阔的社会视野,班主任才能拾掇社会的资源,并将之糅合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社会时时处处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出现各种各样的物,有些事或物可能直接与教育工作产生直接联系,每个人都能用感官感受到这些事物与教育的联系,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中。例如,在“5·12”大地震中,许多灾区教师舍身保护学生,许多受灾的同学互相支持鼓励,互救自救,这些是我们一眼可以看到的教育内容,我们可以以此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向这些灾区的师生学习,养成像他们一样高尚的人格。但是,世间还有许多事或物,表面看上去与学校教育工作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它本质深处仍然存在一定的社会教育信息(关系)。例如,某处房屋倒塌、世界某处发生的民族冲突等,这些看起来跟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工作或生活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这些事件本身都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品质需求,如社会责任感、良性的人际交往互动等。如果一个教师有开阔的社会视野,就会于细微处,或看似不相连处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并从中看到其教育的价值,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多样化。 这是一位老师的一段经历: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老师在班里为同学们分发校服,同学们秩序井然地在座位上等着接收老师派发的校服,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教育场景,没有什么异样,但这位老师还是从中发现了教育的契机并迅速利用了这一契机教育学生。原来老师发现整个分发过程中,学生们没有一个主动地帮助老师分发衣服,接到衣服以后,全班50多名学生只有两名同学向老师说声“谢谢”。老师巧妙地对同学进行了引导:“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知道在刚才分发衣服的时间里老师做了多少个动作?”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要知道老师给一位同学分发校服需要多少个动作再乘以全班人数就可以知道老师总共做了多少个动作,经计算,老师至少做了200个动作。同学们震惊了,原来在短短的两小时里,老师是很累的。这时,老师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只有两个同学对老师的辛劳表示了感谢,而其他人却什么表示都没有,而老师一直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文明礼貌素养,能够被社会所称颂,而不是被社会所鄙弃。所有同学因此感到非常羞愧。可见,只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才能把不起眼的生活事件转变成教育资源,将学校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产生相联系。许多教师谈到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视野改变了,自觉手中拥有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学生时能够顺手拈来许多生动的社会事例,教育学生的过程变得生动有效。我们常常看到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往往是些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经验和具备开阔视野的人,他们还特别善于与学生一起分享对社会的感受。(四)创新能力班主任工作给人感觉好像是服务型的工作,看上去与创新无关。事实上,任何工作都需要思维上的创新,这样才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要求。在社会不断革新变化的今天,每一项工作都面临着新的变化和要求,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教育工作具有保守与创新的两重性,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教育的确存在着保守的一面,当社会要求你一字不差地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时,你只能恪守原有的知识要素及其规律,但你面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特点,这就需要你在传授的过程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需要与特点创造性地传授,这就是教育工作创新性的一面。创新能力更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质要求。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求变而又缺少经验。青少年的这些特点都使得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能力有助于班主任打破原有的工作思维惯性,开拓新的工作增长点,从而为找到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条件。 创新能力有助于班主任克服工作盲点。在工作中班主任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班主任面对日复一日的青少年工作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但是,这种工作模式和思维惯性也可能使班主任工作机械化,固化了自己的思维,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看不同状态下的学生,这样就容易形成工作盲点,就不能找到教育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但是,如果这位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他就会多角度看问题,就容易找到最佳的教育时机与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容易固守原有的资源和教育环境,会进一步局限工作思路。三、深入了解你的工作和你的学生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还在于我们能否深入了解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教育对象——学生。教育工作具有如下的特点:教育工作首先是育人,必须以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目的,任何教育工作都不能脱离这一点,否则教育就没有意义;教育工作还是社会性活动,教师必须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为己任,这也是教师的社会责任,传授知识仅仅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还是面对未成年人的工作,所以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更多的教育技巧和耐心。教育工作立足一点,承接过去与未来,面对青少年却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教育对象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独立的个体,有着较强的主体意识;教育对象是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个体,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立个性;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教育对象是正在迈向社会但又不完全了解社会规范、熟悉社会生活的未来社会成员。第三节我就是阿里巴巴——用智慧打开教育宝藏之门当我们具备了以上的素质,了解了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教育对象,我们就会发现,社会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根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接触面远近以及控制状态的不同进行区分,可将不同的社会教育资源区分为社会文化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资源。一、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社会文化资源可体现为社会性事件、社会思潮(舆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典型人物。(一)社会性事件 社会性事件是指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社会每天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这些事情的背后都与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状态、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联系在一起。透过对社会性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社会性事件特质从范畴上看,社会性事件可能是本地事件,如某地社会公益性的百万行活动;也可能是全国性事件,如全体中国人民在汶川地震中的行动,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升空,周正龙虎照事件等;也有可能是世界性的事件,如国际性的一些争端,金融海啸中各国政府的反映,各国民众的心态等。从性质上看,社会性事件总是会以某个领域为核心出现,有可能以政治为核心,表现为政治事件,也有可能是经济事件、文化事件、科技事件、教育事件,也有可能是社会公益性事件。但许多时候,大型的社会性事件都属于综合性事件,例如,三鹿奶粉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事件,但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社会心理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把社会性事件作为教育内容的特点将社会性事件作为教育内容,与学校性的教育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学校性的教育内容更强调学科性的内在逻辑关系,许多问题是虚拟的,规范是抽象的,感受是单一的,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而利用社会性事件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强调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们全方位感受,一般情况下是从具体生活事件出发引出价值观与态度,而不是灌输,更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社会思潮(社会舆论)1.社会思潮的特质及其教育特点社会思潮是指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社会思潮就其广泛的群众性而言,同习惯力量有相似之处,但它不像习惯力量那样牢固和持久,它变动不居,具有易逝的特点。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往往一种思潮涌来便会迅速传播开去,接着又会很快被另一种思潮所取代。以是否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为标准,社会思潮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社会思潮不是单纯地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起着巨大冲击作用的精神力量。它一旦影响了广大的社会成员,便会转化为影响社会发展并给人们以直接冲击的物质力量。青少年具有敏感的特质和时代触觉,比较容易受社会思潮影响,如果受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潮影响,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则会进一步阻碍教育的开展。2.社会舆论特质及其教育特点 一般认为,社会舆论是社会多数人的意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较之其他意见具有压倒性效力。它常常有形无形地构成公众看待问题的“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并可能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作用和强化作用两个方面。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形成心理趋同倾向。从本质上看,社会舆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或组织机构对社会生活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约束力的言论,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了解社会主流价值的主要途径,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一个学生可能会不理会老师的教诲,但如果他感受到这不仅是老师的要求,更是其他人的共同要求时,他往往就会愿意接受这一要求了。无论是社会思潮还是社会舆论,以此引导学生接受影响时,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既要做好判断与选择,又要进行适当的合理分析,特别要避免喊口号式的讲授。此类教育一般宜以某些活动或社会调查为载体。例如,为使学生能够感受现代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活动,或者参加社会性的公益活动。(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电视、艺术演出、文化展览、艺术节、博览会、社会性文化讲座、运动会,等等。社会文化活动一般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大多数由主流性的社会组织组成.形式上活泼、生动、多样,效果上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社会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从内容上看,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文化和气质,有效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而且从中也可以进一步认识社会的群体性特点,提高学生参与群体性活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学生现代社会生活意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由于这些活动活泼、生动、多样,往往也是学生最乐于参加的社会性活动。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物质空间为载体的,例如,看电影是在电影院,艺术演出是在剧院,艺术展览是在艺术馆或博物馆,等等,这些场所往往有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产生不同的社会交往,这些都是青少年了解社会、形成良好社会行为的最好教育资源。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城市的孩子跟乡村的孩子在气质上总是有所不同,城市的孩子显得更灵动一些,比较容易适应社会活动,这跟城市孩子有更多机会与人群接触,更多参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这些充满艺术气氛的场所里孩子们会有自己乐意的方式接受这些艺术影响,然后过滤化为自己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四)社会典型人物 社会典型人物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代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的人物。社会典型人物可能是体现社会主流文化的,也可能是代表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可能是亲社会行为的,也可能是反社会行为的。例如,远者如雷锋,近者如宇航员翟志刚、运动员姚明,都属于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典型人物;马加爵则属于反社会行为的典型人物。从某个角度看,所谓的明星其实也是社会典型人物。由于社会典型人物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代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行为,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范例作用,也是青少年崇拜和喜欢模仿的对象。青少年喜欢以某位娱乐明星作为偶像,就是因为明星在社会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能够为青少年将来的生活提供某种范式,并被青少年所认同和追求。利用社会典型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之具备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这不仅要比刻板的教条式的讲授与叮嘱有效得多,而且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事实上,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士回顾成长的经历时都谈到了同一时代社会典型人物对自己的影响,因为目标明确,形象与行为具体,这种影响往往是强烈的、激励性的。一、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我们把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称之为社区,社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就是社区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教育资源、社区内相关的社会组织与团体(青年团、妇委会、街道、科委、关工委)、社区物质环境、社区各种文化活动、社区的文化传统与习俗,等等。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为熟悉和亲切的环境,相对其他两种资源来说,可控制性相对较强。由于每天都生活其中,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学生也容易接受其影响。社会性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差异在于影响面不同,社会性资源往往首先是社区资源,但社会资源对社会的影响面更广泛、影响力度更深刻、影响时间更持久。而社区资源的影响性往往要小一些,可控性相对强一些。如果说,面对社会性资源,由于其可控性较低,教育工作者往往只能用“借”来实现教育目的的话,那么面对社区资源,教育工作者则可半“借”半“营造”,而学校内的教育资源就应该用“营造”来实现教育目标。(一)学生的家庭教育资源学生家庭具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家长的生活经历、职业生涯、家长的个性、文化水平,家庭的文化氛围、情感状态,家庭的生活环境,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生活经历、职业生涯、个性、文化水平以及情感状态等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许多教师反映,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欠佳、品行欠佳的学生来说,家庭往往不是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起负面作用,甚至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障碍。其实,这恰好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是家庭教育资源是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也可能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说明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利用好家庭教育资源,就有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对于家庭教育环境不甚理想的家庭,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指导,这种指导最好是既面对家长同时也面对学生,但有时候也可以只对家长,或只对学生。要做好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应注意如下几方面:其一,情感因素是家庭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许多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都与情感因素有关。其二,注意利用家庭或家族内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向积极的因素靠拢。其三,家庭中的消极因素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比较与分析,家庭的消极因素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参照物,起到警示的作用。其四,沟通是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得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二)社区内相关社会组织与团体在中国,社区内都存在着一定的群众性组织与团体,如青年团、妇委会、街道、科委、关工委,这些组织与团体任务不一,但都以青少年为主要的工作对象。这些组织不但有一定的财力、人力,还有一定社会物质资源控制力和社会关系资源的控制力。这些是除学校以外最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利用的教育力量。对于这些组织与团体,许多学校和教师相对比较被动,总是等别人上门,这实际上是等于放弃了这部分的资源。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这部分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要活用这部分资源一定要注意如下几方面:其一,要清楚各个组织的特点和主要工作方向,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将本身的教育内容与社区组织、团体的工作内容结合在一起。其二,在与这些团体联系时,最好能够有比较详细的工作方案,列明本次活动的目标、意义、内容、主要途径和主要组织形式,需要社区组织与团队哪些帮助,等等。这会使这些组织(团体)感受到你的诚意与认真,他们也可以根据你的工作方案向上级汇报和讨论,这样才容易增加合作。其三,在平常的日子里,校长或教师应该多与这些组织(团体)联系,或请他们参观学校,或送上自己的成绩、汇报,等等。其四,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全方位的影响作用,能为学校提供各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得到街道办事处帮助,这会使学校教育工作如虎添翼。 (三)社区物质环境无论是一般社会成员还是以教育为职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日益重视生活社区的物质环境,良好的、优美的社区环境本身就是最自然的教育力量。许多教师可能会这样想:社区物质环境不是学校或教师可以改变的,如果学校或学生所处的社区物质环境不理想,那么社区物质环境还可能是教育资源吗?根据现代资源论,良性的事物是教育资源,不良的事物也可能是教育资源,关键在于你怎么活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良的社区环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优良的社区环境,然后与学生共同商议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改变社区环境我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以自己的力量如何为社区环境作贡献,等等。深圳南山区有一所小学,学校门前就是一个垃圾站,既影响了周边的卫生也影响了学校的出入,社区居民与学校曾经提了许多意见,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教师以这个垃圾站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发起调查,在调查基础上找到了一个更合适作垃圾站的地方,然后进行科学论证,写成有理有据的调查报告,并把这个报告递到环卫局和报社,在社会舆论的敦促下,环卫局终于采纳了学生们的意见,把垃圾站搬迁了,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活动,任何小人物只要努力、坚持,其合理的行为都会被社会肯定的道理。深圳南山区小学的做法就是化社区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典型。(四)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社区是否有足够的文化活动是衡量社区是否达到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越是现代化的社区,就越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以形成和谐的社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区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大文化观念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超越了社会各组织间的隶属关系,突破了以条条为主、封闭式的传统文化工作格局,以文化馆、图书馆、影视厅、体育活动室等群众为一体的开放型社会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支柱和社区吸引力、凝聚力与活力之源,基本特点表现为管理方式的开放性、组织上的网络性、服务类型的多元化及本质特征上鲜活的乡土性。社区文化活动是群众性的活动,既能反映社区群众的人文精神、艺术气质,又能促进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群众间的沟通与往来,其本身就是最好的、最贴近生活的教育资源。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形成相应的品质与行为。(五)社区的文化传统与习俗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这个定义出发,社区既是人的聚居空间,更是人的交往空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固定空间,更是心理意义上的交往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社会的细胞,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空间。任何社区都会在历史过程中或者在重大的社会事件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习俗。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社区建设的核心点和难点是社区精神的培育。社区精神通常是指社区居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集中表现出来的主导性总体风貌,包括居民的思维、观念、心态、道德、风尚等。社区精神是社区人所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统摄社区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社区文化要把引导、培育社区人的社区精神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社区精神不但可以培养居民“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操,还可以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六)社区内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与社会性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相比,社区内典型人物或事件,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亲和性、可感受性和可模仿性。教师可利用社区内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着的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态度和情感,从而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态度和情感。运用此类资源时要注意如下方面:其一,选择的人物或事件必须符合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目标而开展,不要被其他的枝节所左右。由于社区的人物往往是立体的、全息的,每个人物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而且都容易被社区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而教师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解剖,所以教育时必须进行理性分析并突出重点。例如,社区某个大婶经常为社区做好事,老师以此教育学生要乐于做人,但有个学生可能会接着说,她有一次讲粗话,另一个会说她还经常讲别人是非,这样,原来你想树立的大婶形象就可能因此而走样,事实上,这些都是这位大婶的真实个性,但我们讨论的不是大婶的个性而是学习她某方面的道德品行,所以,教育时要注意抓住做好事这一点来进行讨论,而个性的问题可以略讲或压后再讨论。 其二,一定要作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切忌夸大其优缺点。因为社区内的人物或事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进行教育时有所夸大,就可能因此失去学生的共鸣感和价值认同,因此,教师一定要既肯定其优点,也要恰当指出其缺点,并作一定的分析,那么学生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应该学习的,学习某一点不等于学习所有。其三,对于社区内典型的人物或事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样,学生会有最深刻的感受,也容易感同身受。其四,无论是人或事,教育的目的都不是针对某个人,都不是以评价某个人好坏为目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这些人或事,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经验,了解社会规范,使之能够获得成长。经常利用生活中常有的人或事教育学生,让学生从中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社会价值,感受社会情感,学生就会于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三、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网络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也就是通过网络可以利用的资源,具体地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例如,网站提供的可供用户下载的资料或文件。(一)各类信息交流平台在我国,民众一般采用MSN、QQ、BBS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其中QQ是中小学生最喜欢使用的交流平台。MSN(Messenger)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凭借该软件自身优秀的性能,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使用MSN可以与他人进行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此软件来查看联系人是否联机。MSN界面简洁,易于使用,是与亲人、朋友、工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的绝佳选择。新的MSN将带有面对家庭用户的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选择。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时通信(TencentInstantMessenger,简称TIM或腾讯QQ)。我们可以使用QQ和好友进行交流,即时发送、接收信息和语音视频面对面聊天,功能非常全面。此外QQ还具有与手机聊天、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QQ邮箱、备忘录、网络收藏夹、发送贺卡等功能。QQ不仅仅是简单的即时通信软件,它与全国多家寻呼台、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实现传统的无线寻呼网、GSM移动电话的短消息互联,是国内最为流行、功能最强的即时通信软件。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Board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 。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软件及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计算机软件、硬件、因特网、多媒体、程序设计以及医学等各种有趣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友”、“廉价转让”及“公司产品”等启事,而且这个园地就在我们的身旁。这类的信息交流平台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打破了教师控制所有信息资源的状态,从而也削弱了教师对信息的知情权。以前,教师拥有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息资源控制权,无论是社会上发生的事,还是学校班级发生的事,都先由教师裁判后再以教师的角度重新演绎给学生,在网络时代,教师往往成为许多信息的最后得知者,因此也没法以先知的角色自居,教育工作容易被动。当然,信息交流平台的出现也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契机,为教师与学生沟通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许多不适合当面语言表达的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文字或图案表达,并且不受时间和场所的制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如通过QQ群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校外作息状态等;信息交流平台还可以是学生情绪的渲泻场,学生在学校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和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得以渲泻和解决。当然要发挥信息交流平台的教育功能,教师首先必须熟练运用这些信息软件,还要有教育意识和用心教育。(二)资料性网络资源互联网时代使各类信息迅速传播,使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信息资源,这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教师总是通过黑板、纸张、表情与语言来反映现实世界,这使丰富多彩的世界变得单调乏味,教育的影响力相对较差,教育活动也因此受到制约。但在IT时代,这一切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文字、图案、视频等极富表现力的符号,演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角度的现实世界,教育的表现力丰富了许多,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和行为。哪怕是山沟沟的地方,也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彩与多变,中山纪念中学王家文老师就是利用互联网的资料编辑成一个个主题资料集,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班级存在问题,将之制作成配有音乐的班会课课件,由于课件生动、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学生们看后都因此深受教育,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班会课沉闷枯燥的情况。(三)情感营造园地:博客、播客、网页(站)、共同邮箱 IT时代,人们还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网页(站)、共同邮箱等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状态以及个人见解,使人与人之间得到更多的交流,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这一角度看,博客、播客、网页(站)、共同邮箱建设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博客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表达出来,以得到学生们的理解与共鸣,增强教育的合力;教师还可以发动同学们制作本班的网站(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还可以将同学们关注的问题放到网上让大家进行共同讨论,这种网上讨论与课堂上的讨论又有一定的差异,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等等。总之,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每个教师都应该主动迎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最适合教师寻求突破,实现创新,体现教育个性。第四节不当丢西瓜的猴子——活用资源最重要可以看到,在网络时代,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教育资源日益丰富,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与应用这些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真正发挥其教育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许多教师也会充满活力地迎接,却发现世界太精彩,有时会有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运用时还会不得要领,似是而非,如同面对各种诱惑的猴子一般。运用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要达到活用这一境界,可能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相对学校教育资源来说,社会教育资源的可控性较弱、易变,教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有时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教育目的性原则社会教育资源是丰富的,也是多变的,面对这些,有些教师会因此不知如何选择;有些教师会在选择后因社会教育资源的多变性、立体性而迷失了教育的初始意图。因此,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资源时,一定要明确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并将这一教育目的贯彻始终,不能背弃。二、系统性影响原则相对于学校教育资源来说,社会教育资源的可控性相对比较差,但对人的影响却是立体的、甚至是全息的。因此,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其系统性影响。从不同的角度看,任何的社会教育资源都可能是积极的教育因素,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因素,例如,以网络资源为例,从有效收集教育资料、开阔学生社会视野的角度看,网络资源是积极的因素,但从学生沉迷于游戏的角度看,网络资源又是消极的教育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正确、客观地理解并掌握社会教育资源的两重性。(2)注意利用其积极因素的影响而尽力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3)学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善于发现积极因素。 三、时机性原则社会教育资源往往是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改变,社会教育资源的属性、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教育资源的特性,把握最好的时机,这样才能把资源运用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开奥运会之前或奥运会期间,民众对奥运会都十分期待,这时候向学生们讲爱国主义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奥运会前后许多社会事例与生活事例都可以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又如,汶川地震中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是让学生共同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时期。四、活动性原则光有好的社会教育资源,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没有用的,要用活社会教育资源,特别需要以活动为依托。大部分的社会教育资源都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与学校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育工作者关起门来,是没办法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的,更别谈切身感受。真正用活社会教育资源,教师就应该组织相关的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去,深入社会第一线,或做调查,或亲身参与,以获取最真实的感受。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