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 KB
  • 2022-05-26 19:17:07 发布

1461.从“心理账户”透视班级管理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从“心理账户”透视班级管理摘要规范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要求和一定的奖惩措施,同样的标准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除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存在差异外,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待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心理运算规则进行运算。这种运算与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分不开的。本文采用心理账户理论与班级管理的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心理账户透视班级管理,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措施,对心理账户的研究与应用和优化班级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账户非替代性得与失参照点11 1引言班级授课制从l7世纪发展至今,班级组织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单位,班级管理也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运用指导、督促、约束和激励等手段和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1]。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稳定有序发展的班级系统,构建良好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要求和一定的奖惩措施,同样的标准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除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存在差异外,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待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心理运算规则进行运算。这种运算与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分不开的。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theory)是行为决策学和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ThalerRH)于1980年首次提出,后来经由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AmosTversky)的发展,萨勒于1985年正式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2]。心理账户最初主要是用于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依据心理账户分析可知,生活中的“得与失”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的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自然参照点而言的,个人感觉到的得或失并不是绝对的财富或经济。也就是说,参照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主观估价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围绕参照点引起的心理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心理账户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如投资、消费与储蓄等,它还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活动的过程,如决策、推理与自我控制等[3]。因此,应用心理账户的理论透视班级管理,指导班级管理,有利于我们认识班级管理的现象和规律,优化班级管理。目前国内关于心理账户的有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它的运用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很少学者把它运用到教育领域。山东临沭县教育局张锐和高琪的《“心理账户”11 的运算规则及教育启示》曾简单地提到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带来的教育启示,但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采用心理账户理论与班级管理的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心理账户透视班级管理,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措施,对心理账户的研究与应用和优化班级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2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与班级管理心理账户存在非替代性,所谓非替代性[4]是指个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钱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从而每个心理账户中的钱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和转换。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来源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例如,等额的工资和抽奖获得的意外奖金,人们往往舍不得花费辛苦工作挣来的工资,而却会轻易地花掉奖金,是因为人们心理上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账户,工资存在“工资收入”账户,这些钱是通过辛苦劳动挣来的,不能随便乱花,而奖金存在“意外收入”账户,这些钱是恩惠,可以尽情地享用,其实这些钱只要是以现金的形式发展,那么它们在功能和效用上就没有任何差异,但在心理账户中,人们把不同来源的钱分得清清楚楚,意外之财和辛苦得来的钱具有不可替代性。案例1:小强是一个很上进的学生,但他的成绩一直都不是很好,所以他总是很努力地学习,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为了能在期中考试能取得进步。在期中考试后的班会课上,班主任第一个表扬了小强每天都很早到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第二个又表扬了小强在这次考试中进步很大,每科成绩都有所提高。小强在听到第一个表扬后很开心,但是在听到第二个表扬后会更开心,因为成绩的进步是他经过付出很大努力的结果,而每天第一个到校对他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他把这两个表扬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因此感受是不一样的。11 班级管理者应该细心观察,把握学生的心理感受,了解学生的不同的关注点,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他们表扬可以及时强化他们的行为。案例1中若是班主任只是表扬小强每天第一个到校,而忽略了他考试进步的感受,小强可能会感到失望,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肯定,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学生的压力来源也是各个方面的,有来自父母的,老师的,也有来自自己的,如果是外界的压力,学生比较难于接受,而如果是自身的压力,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笔者向一些中学生了解到,父母老师整天会唠叨他们,要他们怎样学习,还会说谁做得比他们好,如果不认真学习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总给他们施压,其实他们都懂这些道理,但是受不了他们整天唠叨,这样便没有动力去学习。他们也会拿自己跟同学比较,会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如其他同学,这样也会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懂得想办法去做一些改变。某中学的陈老师也说,为了激励学生,他总会跟班里的同学说哪一班做得比他们好,学生都是无动于衷,可是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们可以亲眼见到其他班的表现,竞争意识会增强,反而会做得更好。学生把外界压力和自身压力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对外界压力他们都会产生抵触心理,班级管理者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把外界压力转换成自身压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他们更有动力地去学习。第二,不同消费支出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卡尼曼有个著名的“听音乐会实验”,其问题设置和实验结果如下:比如说你今晚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美元,要出发时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美元的电话卡弄丢了,结果大部分人仍旧会去听音乐会。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假设你昨天花了200美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想去听音乐会必须再花200美元买票,结果大部分人不会再去了[5]。从损失的金钱数量上看并没有区别,但由于人们从心理上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消费支出账户中,而不同类别的消费支出账户具有非替代性,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而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案例2:假如你是一个很喜欢上体育课,老师却在上课前宣布下一堂体育课不上了,换成你头痛的英语课,你会有什么感受?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说很不开心,而且他们说这样调课的话,他们没什么热情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因为总会在想这节课本来是上体育的,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由案例2可见学生一般会把体育、音乐、美术等喜欢的科目归在“娱乐账户”,而把语数英等比较枯燥的科目归到“学习账户”,同一个时间段所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他们会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如果不是在恰当的时候用“学习账户”去替代“娱乐账户”11 ,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到上课效率。这个原则提醒班级管理者尽可能不调动学生的课程,如果必须调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感受,把处在同一个账户的科目进行调动,而避免在不同的账户里调动课程。同样,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会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总期待能够成功,但往往失败是难免的,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归因,然后把失败的结果归结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比如有的人会说“我这一次考试考砸了,是因为这一次试卷太难了,所以这一次失败是可以原谅的”,有的人也会说“我这一次考得不好是因为我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太久了,没有把书复习完,自己的自制力太不好了,自作孽不可活”,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考试失败,但是他们由于不同的分析造成的影响会不一样,如果是负面的影响一直累加的话,学生可能会降低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自己考试失利分析时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找原因,尽可能将失败归结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让他们的失败感不会累加,增强他们的自我成功的期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第三,不同存储方式的心理账户之间存在非替代性。人们对自己的财富在心理上会划分为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6]。固定账户的钱如果有了预定的开支项目,人们一般不愿意由于临时购买计划挪用这笔钱,而希望通过临时账户的钱或者是其他方式筹集这笔钱。当某笔开支发现不同心理账户时,人们宁愿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挪用存款,即使他们的财富不变,但心理感觉不一样,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案例3:有一个学生很喜欢打篮球,每逢周二下午放学后都会跟同学约好去打球的,而且每个星期就这么难得的一次,但是有一个星期二班主任却让他留下来背《桃花源记》,若是要背完的话下午肯定打不了球了,于是他跟老师说他今天晚上回家去抄20遍,明天交上去,但是他今天下午不能留下来。根据心理账户解释,他对周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存在“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打篮球放在“固定账户”,而晚上回家抄20遍《桃花源记》放在“临时账户”里。即使他得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也不肯放弃打篮球,如果硬要他留下来的话,他可能也不会用心去背书。这一现象启示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去破坏他们的“固定账户”,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该做什么的时候就让他们去做什么。第二,教师不能为了成绩而占用学生一些课余时间,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且让他们产生抵抗情绪,反而会事倍功半。据了解,有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还存在放学后让学生多上一两节课,或者是几乎没有周末的情况,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也是有待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的。3心理账户的得与失运算规则与班级管理11 萨勒认为: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失—获益进行估价,称为“得与失的构架”[7],人们在心理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是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图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程度最大化。情感体验在人们的现实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上图可以看出“得与失”存在特殊的编码规则,这些规则在班级管理中有所体现,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教育启示:规则一:参照点规则得与失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的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点而言的,是自己感觉到的得与失,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或是经济。因此,参照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主观估价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围绕参照点引起的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5]。由“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图”可以看出,离参照点(坐标原点)越近的差额人们越敏感,越是远离参照点的差额越不敏感。因此,不管是获得还是损失,人们感觉10元到20元的差额似乎比1000元到1010元的差额更大。11 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各种得失,同样的得失事件对不同学生的影响不同,除了得失造成的绝对值外,还与学生确立成功的参照点不同有关。对学生来说一件事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自我感受,不能从表面上他所得到的东西去判断。例如,学生A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得了第三名,我们可能会觉得他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期望是获得第一名,所以会感到很失落。而学生B在这次演讲比赛中也得了第三名,但是很开心,因为他没想过自己可以进入第三名。教师懂得这种参照点规则,运用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中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自信的形成离不开成功体验,而教师认识到学生对成功是有不同的参照点的,他们对成功的体验也是有差异的,这样可以尽可能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当学生自信心不太强时,一方面教师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降低成功的参照点,使他们体验到更大“距离”的成功,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降低失败的参照点,相对降低失败的实际“数值”与学生期望之间的“距离”,减少或避免失败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规则二:同等得失运算规则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V(X)|<|V(-X)|,可见同等数量的损失比获益对人的影响更大。比如损失1000元钱所带来的痛苦比获得1000元奖金带来的愉悦更强烈。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意识到了奖励的作用,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既有惩罚,同时也有奖励的条例。在这里以一个班主任制定的班规中的两个条例[8]为例:1、上课要认真听讲,凡做小动作、讲话、写纸条、看小说者1次扣5分。2、上课配合老师,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得到任课老师的表扬者每一次加5分。上述两个条例,第一个是惩罚的,第二个是奖励的,如果一个学生违反了第一个条例,扣了5分,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比他遵守第二个条例得到5分奖励的正面影响大。由此可见,在制定班规时,应该以“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为原则,即能多用赏识教育,少有惩罚教育。一次“加法”增加的是学生的一个闪光点,一份转变的自信;与之相反,“减法”往往就会减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谴责的内心空间,减掉了学生重塑自我的愿望和信心,强化了个人的短处缺陷,削减了自我教育的勇气。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的,受到惩罚时会因为面子问题心理上更难于接受[9]。11 规则三:分次获得与整合运算规则一般来说,一次获得100元与两次获得50元所得到的心理满足应该是一样的,但心理账户的研究表明,前者的心理满足要小于后者。在不同情况下,人们在面临得与失的时候,其分开价值和整合价值将会发生有规则的变化。萨勒对得与失的不同联合结果的情况作了分析,可分为以下四种可能的情况[10]:第一,两种获得应该分开。假如X、Y为两笔正的收入,在上图的坐标上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V(X)+V(Y)>V(X+Y),也就是说分开获得的心理效用大于整合获得的心理效用。这条规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你给人送两件以上的礼物时,不要把所有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应该分开包装,这样收到礼物的人会更开心。通常在每一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都喜欢把学生在一周内好的表现和得到的成果一起宣布,似乎这样学生会感到更开心。其实从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来看,分开告诉他们一些好消息对他们的正面影响更大。因此班主任可以在晨会课或是在课前的时间分散地告诉学生一些好的消息或表扬一些好的表现,这样多次成功体验更能使学生的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和对班级的自豪感。另外,学生总是希望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可以实行分次表扬的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愉悦感,多次表扬可以让学生对个人的能力加以肯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二,两种损失应该整合。假如X、Y为负的收入,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曲线在第三象限为凹形,即V(-X)+V(-Y)Y,从价值曲线看V(X)+V(-Y)V(X-Y),所以两笔收入应该分开运算,比如,获得100元、损失10000元时,两者整合不能减少损失的作用,但分开运算的可以使人有得到100元的兴奋。二是小得大失且悬殊不大时,V(X)+V(-Y)>V(X-Y),两笔收入最好整合。如获得80元、损失100元时,两者整合的话,人们在心理上会把损失从100元降低到20元,这样损失就显得小了,心里会好受一点。学生一般会很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如果他们对自己各科的成绩都很在乎,如果学生各科成绩差异很大,有的考得很好,有的却考的很差时,应该让他们学会分开运算,分别看等不同的科目的成绩,对考得好一点的科目也会有成功的感觉。如果学生各科成绩差异不大时,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试后总结时就可以整合各科的情况,这样降低他们对考得不理想的科目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规则让教师能够分析不同成败事件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程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应措施,或是分开分析事情,或是整合分析事情,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一些失败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11 规则四:得而复失原则萨勒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A先生期望圣诞奖金是300美元,他打开奖金袋一看果然是300美元,但是一个星期后他得到一个通知说,奖金发错了,多发了50美元,他必须退还50美元。B先生期望圣诞奖金是300美元,但是他打开奖金袋一看是250美元。在这个实验中,两个人都获得奖金250美元,与期望值差50美元,但是A先生少的50美元是和期望值分开的,他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看作是损失了50美元,而B先生是整合在一起的,他的感觉是收入比预期少了50美元,而不是损失了50美元[11]。两种给予的方式不同,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人们心理的愉快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班级管理中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如果一位学生在一次比赛中取得第一名,但是在第二个星期参加同样的比赛却成了无名小卒,他会感到无比难受,成功后的失败更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学生在成功后短期内遭遇失败[12]。同时,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少不了对学生的奖励,在确定奖励标准时应该参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避免两者造成差距而影响奖励的价值,在奖励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恰当,减少出现误差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坚决避免奖励失误,例如:在颁发奖状或是宣布比赛结果时一定不要念错名字,这样会让被念错名字的同学的心情从高峰跌落低谷,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对教师的认可度,并且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4小结综上所述,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和不同的“得与失”运算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班级管理中的现象,还可以给班级管理者带来很多教育启示,帮助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心理账户的理论很多,运算规则也不止上述几个,还有更多的教育启示蕴含在其中,只要班级管理者不断地思考、学习,则可以探索出心理账户在理论在管理中的最佳应用效果,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1 参考文献[1]吴秋芳.班级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4[2]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及其运算原则.心理科学,2004,27(4):952-954[3]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4]ThalerR.Mentalaccountingandconsumerchoice.MarketingScience,1985,4(3):199-214[5]TverskyA,KahnemanD.TheFramingofDecisionsandthePsychologyofChoice.Science,1981,211:453~458[6]李爱梅,肖胜,凌文辁.经济论坛.从“心理账户”透视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2004,16-17[7]李爱梅.心理账户与非更改经济决策行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第1版,101-105[8]丁静.优秀班主任行动指南——优质学校形成机制探索.广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年,第一版式,58-66[9]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136-139[10]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727-734[11]ThalerR.Mentalaccountingmatters.Journalofbehaviordecisionmaking,1999(12):183~205[12]张锐.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账户.班主任之友.2007第8期11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