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7 KB
  • 2022-05-26 19:08:47 发布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五篇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五篇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一)《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最终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谢、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亮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殊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考着,假如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惭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念。13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埋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布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惜;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假如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慨,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13 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乏者得到了甘霖,又犹如苦痛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兴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临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很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爱心与教育》的书,感受颇深。13 作为教师,应当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殊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供应适当的精神养分。教师应当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净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熟悉,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殊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赔礼,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非常留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13 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渐渐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预备就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这学期里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特别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劝慰他们,一直鼓舞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快乐,我也很快乐,有些事很简单释然的。过后,他们还邀请我去和他们一起练习打球呢。13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当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日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日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日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日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日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日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日“过电影”没有?八问今日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日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日有无铺张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状况填写。并鼓舞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日学习了什么内容,今日复习巩固了吗?今日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需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当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习还许多,要把握好素养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育,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召唤!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三)《爱心与教育》是闻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久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索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13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殊感人的生日祝愿?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究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念。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育,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究竟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专心思考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学问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或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爱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头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凝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养教育,首先是布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13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需擅长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擅长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当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布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富强,家庭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和善的孩子走上邪路。《爱心与教育》应当怎么读?我以为,应当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索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敬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期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当只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对抱负的追求。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四)“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养教育,首先是布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13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自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意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进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珍贵!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愿,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爱学生,就必需擅长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需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怪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慨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13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假如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特别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敏捷,悟性很高,可很“淘气”,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熬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头,逐步过渡到熬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刺眼的光线,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殊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育“优生”的问题上,应留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熟悉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13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育“优生”创造能力。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许多教师忽视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果,“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许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或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熟悉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在轰轰烈烈推行素养教育的今日,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敬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五)13 最近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整本书阅读下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假如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假如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假如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与伟大,我非常想做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可以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飞行,可以在大海中尽情游览,可以在暖和的春天中渐渐发芽成长。也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和无私的付出。在书中,李镇西老师的”三颗心”给了我很多的感受,这“三颗心”分别是爱心、耐心和恒心。作为一名教师,这三颗心缺一不可。第一颗心“爱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爱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的天真无邪,洁净的犹如一张白纸。我期望自己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五彩斑斓的颜色,期望孩子们能够每天开快乐心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爱不仅仅是照看好他们,最好的爱莫过于传授学问给他们,教会他们一些明辨是非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第二颗心“耐心”,孩子们有无限的想象力还有求知欲,每每遇到新颖事物便会跑来询问我。刚开头的时候我会耐心回答,但是当孩子越来越多的来问我为什么时,耐心解答但不像刚开头那么具体。看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是如何耐心的,李镇西老师期望学生们向他提问,为学生解答疑难是他最快乐的事情。我自愧不如,作为教师,我还是应当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自省。13 第三颗心“恒心”,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有一颗恒心,他期望他的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带着这样的信念,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们,李镇西老师选择因教施才的方法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工作中,我也会遇到淘气的孩子,但是我做的不够好。今后,我会连续努力赶上,我也应当像李镇西老师一样拥有一颗“恒心”,让每位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孩子。“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孩子包括老师也都是一块璞玉,假如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期望自己能不断地自省,成为一名拥有“三颗心”的教师!13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