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3.00 KB
  • 2022-05-26 19:13:36 发布

生命的色彩——我的教育探索(明霞老师教育随笔)

  • 18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我没备课上午9点,副校长亲自到我办公室说有急事找我,我以为市教科所或者学校有什么紧急任务需要完成,没想到是要我接四个初一的班上课,原因是有位老师身体欠佳不能上课,并且是10点就要上课;随后校长找我谈话,还是关于安排我上课的事情。领导如此信任我,我怎能推辞?何况咱是共产党员,学校的需要就是最高指示,我欣然从命。“咦,来了新老师了?”“同学们,从今天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上生物课,和同学们一起探索生物界的奥秘,喜欢吗?”我把我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告诉学生:“你们不认识老师,所以老师要自我介绍姓名、办公地点,便于你们想找我的时候能找到我,你们可以叫我孙老师,也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我听到了肯定不会生气的,说明你们喜欢我。”马上有几个学生就喊道:“没关系,老师,我们能理解,我们原谅你!”(真是可爱的学生!)“太好了!”(学生马上兴奋的喊叫起来)“当然可以了!”有的学生谈到想起了生态系统的构成;有的想起了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有的想起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加以叙述;有的想起了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有的想起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有的想起了人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论学生回答出什么问题,我都尽可能的给与鼓励、启发和诱导。当学生说想起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刚上初一就学过的内容竟然记忆这么深刻,说明过去学过的知识很扎实”;当学生说出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时,我会夸奖学生“你能记住这么重要的知识太好了,后面的学习中还会不断地用到有关细胞的结构知识,你肯定不用担心了”,当学生说回忆起了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的时候,我会说“太好了,生物圈的知识是我们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生物的主旋律,生物圈为所有的生物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环境”……我让学生翻开新课本的目录,问学生:“看看新书目录当中大的标题、小的标题,是不是都很陌生,从没有接触过?”“同学们摇头,说明这本书中的所有题目并不陌生,甚至有些内容在上学期好像也接触到了吧?”“既然大家不陌生,那就请大家对照着目录中的标题,看看某个标题(大小标题都可以,也不用按顺序)能让你马上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什么知识?” 不知不觉中又是十几分钟了,学生能联系的也都联系上了,甚至有的一个标题会引发不同学生联想起很多的内容,我也偶尔给予引导、鼓励和点拨,等到学生不再举手了的时候,我问道:“看到新课本的标题,同学们能联想到这么多的旧知识,并且大家所想到的这些知识将会在学习新知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么能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呢?”学生说“要经常复习、巩固旧知识”,我借机说道:“的确如此,知识学过了之后不能抛到脑后,孔子不是说过嘛,学而时习之,还有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学习就是要学过了还要复习、回顾,要运用、要实习,才能学好,并且在学习中你会发现:每一节新课中实际上真正的新知识只占了很少一部分,甚至不到20%,假如你每次上课都感到是新知识,每天有6节课,那学起来负担是很重的,但假如你充分运用旧知识来为学习新知识服务,就会感到轻松多了。所以,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还剩下一点时间,我让学生随便谈,当然是随便谈给大家听,不是说闲话。有的学生提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可猪笼草却能捕食小虫子,那它属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有的学生提出水分究竟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还有的提出人和动物都是由四类组织构成,为什么人和动物的差别那么大?还有的学生提出病毒究竟是怎样应用在转基因的研究中……最后我问学生:我们知道了这学期的学习任务了,并且生物知识很有趣味、对我们将来的生活也很有用处,怎么才能学好它,通过今天的聊天课,你能够得到些启示呢?一堂课,没有备课,备课本是空白的,黑板上除了我的名字,也没有其他内容,就是这样临时想了想就匆匆上阵了,好在我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沟通,在和学生的轻松聊天中度过了一堂课,下课了,学生如花般的笑脸对着我喊:老师,再见!(2)老师,你的名字和我妈妈差不多二班的学生非常活跃,因为是下午第一堂课,学校规定每天早晨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上课前的师生问候要齐声说一遍班训再问老师好,这是上学期的规定,我没见过这阵势,听到学生站起来用洪亮的声音喊着“自强不息,勇争第一”的班训,感觉一股青春的热血在沸腾。按照(01)所述的教学过程,在这堂课进行到最后的时候,看看时间还充裕,就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或者看看课本,有什么问题想与我交流也可以。于是我就在学生兴奋的交谈中从学生身边慢慢地走过,有一个圆头圆脑的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太差了,总是给我们班拉分,大家都说他大脑有问题,说他愚”,然后他指了指坐在后面的第三排的一名男生。看着这个男孩一脸认真地对班级负责、有对老师充满了信任的神情,我很认真地对他说:“你这样在乎自己的班级成绩,希望自己的集体很优秀,这是很好的品质,但另一方面,不要轻易地说其他同学愚或者痴呆这样的字眼,这是对他人的嘲笑,会很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何况,他成绩不好肯定不会是他自己愿意不好的,不如大家都来帮帮他,帮他分析一下原因在哪里,然后大家尽可能帮助他好吗?”他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坐下了。我随意地走到了那名别人说他“愚”的同学身边,他一片灿烂的朝我笑了笑,我就顺手摸了摸他的头继续先后走去,等我回过头来走向讲台、路过他身边的时候,他站起来笑着对我说:“老师,真巧呐,你的名字和我妈妈差不多呢”,“三个字只有中间一个字不同,你是‘明’,她是‘红’”,我听到之后,马上很兴奋地说:“我太高兴了,能和你妈妈的名字这么像象,希望我能给你提供帮助”,“好的,谢谢老师!” ……我不知道今后的学习中是否真的能够给他提供一些帮助,能不能让他学习的愉快,因为每个班每周只有两节生物课,相对于语数外等学科来说,和学生接触的机会非常少。但从学生的目光中,我读出了信任和期待,读出了纯真的感情,就这样一堂课,让那位别人认为很“愚”的孩子主动站起来告诉老师,老师的名字和妈妈差不多,这是对老师抱有多大的期望啊!他希望老师能够像妈妈那样关心他、爱护他,而不是歧视、冷落!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在我有限的课堂里把爱传递给学生。(3)精彩与否,谁说了算?昨天刚接到通知去双语学校上课,结果到下课了一班的班主任才知道换了我去上生物课;而二班的班主任刘老师在我从一班下课出来得知我要去他班上课的消息时,专门在我上课前向全班同学隆重的介绍了我,说这位孙老师是***骨干、**能手,他还是我们学校的**主任,她的课是多么精彩、生动,希望同学们好好学。刘老师还没跨出教室,我就问学生:“老师的课是否精彩,谁说了算?”学生看着这位陌生的老师,不知道她是什么意图,也不敢贸然说话,我只好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了:“老师的课是否精彩、是否生动,当然是学生说了算了!假如同学们听起来很枯燥、乏味,无论别人说她多精彩都没有用,是不是这样啊?”学生笑了,感觉这个老师还不讨人厌烦吧?我继续说道:“我希望同学们能在生物课上学的愉快、学得开心、学有所得、学得精彩,不是老师讲得精彩,而是同学们学得精彩,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我就告诉学生刚刚在一班上了一堂聊天课,原因是老师没来得及备课,到咱们班级也上个聊天课好吗?……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堂课的精彩与否究竟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老师的精彩固然重要,但老师精彩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仅为了展示出老师的才华还是通过老师才华的展示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反思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平时的教研活动听课还是听公开课、观摩课或者是评比课,评价这堂课是否成功往往就是看老师的表现如何。有的老师口齿伶俐、语言优美、板书简洁、课件精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了,真可谓精彩,可是,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教师的表现进行评议的,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关注,即使是关注了,往往也只是看表面上多少学生发言了、学生讨论了几次,对于学生的思维程度、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关注不够,即使是对教师的评议,也只是从听课老师或者是从评委老师的角度进行评价,不是学生的评价;虽然也有许多学校开始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当中,但也仅仅限于最后定性的评价,对于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却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另一方面,精彩的含义是什么?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断地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还是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积极的思维、重新构建知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看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精彩课堂的标准了。老师评价精彩的课堂不一定就是真正精彩的课堂;只有老师精彩没有学生精彩的课堂肯定不能算是精彩的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精彩的课堂呢?(4)请学生为我评课第一堂课,一天中连续在四个班级上课,其中本部的二班学生的表现最为活跃、积极,他们的参与热情也极大的鼓舞了我的精神,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我表扬了同学们的出色表现,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及时将课堂学习的信息反馈给我,便于更好的改进课堂,使同学们学得愉快,我突然想起彩秀老师让学生给她当评论员的独特做法,也萌生灵感,我何不让学生来为我评课?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想在同学们中找几个代表在每一节生物课后收集同学们的观点,对老师的课堂中需要继续发扬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写出来,几行字都可以,来帮助老师完善课堂,谁愿意来帮助老师呢?”陆续的有些同学举手,我就任意点了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并于课后发给他们每人一个小记录本,于我上课后的当天放学前交给我,我看过要写上反馈意见,下次上课再带回去,他们很高兴地接受了。于是,我就收到了下面这些同学的评语,并写了反馈意见。*亲爱的老师,希望您以后应该对同学更加严格一些,就像我同桌,他吃了一节课的东西你却一点也不知道。好处:您和蔼可亲,有一头乌黑的秀发让我看到的是我心目中的妈妈。你主动与我们沟通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亲切感,今天下午(到办公室)您主动帮我查字(她问另外的老师“簸萁”怎么写,我就在电脑上打字找出来了)我很感谢您。——宋宏恩老师回复:谢谢你,老师努力,也请你帮助老师好吗?反思:我上课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有时即使看见了学生吃东西也会宽容的一笑,认为学生一定是没有吃好饭肚子饿了才吃东西(尤其是早饭后在吃面包的),假如是吃零食会告诉学生等下课再吃,而不会很严厉的批评,也由此使得大家普遍评价我对学生太宽容、太温柔了,导致有些学生根本不怕我(我从内心里不喜欢做个被学生怕的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我的批评也常常是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而不是严厉训斥。但学生却习惯了被严厉的管制,否则就真的会很不自觉了,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同桌在吃东西我竟然没发现,这是我的失职,可我发现之后是该严厉批评还是温柔警告? 面对着所有的事情都习惯于被老师管着的学生,我有时真的很矛盾:声色俱厉的在全班同学面前训斥可以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或者说是杀一儆百,但会不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让他们对待老师只有怕、没有敬也没有爱?最终会不会有可能导致只剩下了恨?*老师,我希望您能对我们班能力很差的同学、对差生多照顾些。这些同学有:吴*、刘**、宋**、刘*、王*、宋*、宗**、韩*、陈**、郝**等(共有十几位)同学。请老师多照顾他们,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您。——白长明回复:老师应该谢谢你这么关心班集体,也请你帮助老师想想办法,看看怎样帮助这些同学好吗?他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差?他们都是哪些方面差?反思:我相信,在这名同学眼里,这些所谓的很差的学生就是指学习不好的学生,他很希望他们班的考试成绩能够在年级第一,甚至能够在全市区也很不错的名次,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因为成绩太差就拖了班级的后腿。从一个方面来说,这名同学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非常可贵的,也看出班主任老师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上肯定下了一番功夫,使学生如此热爱自己的班级、愿意为自己班级的荣誉而努力,这是很难得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感到心中隐隐的痛:为什么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成了差生的代名词了?不仅是老师,学生也是认定这些“差生”成了班级的负担了,又不能抛弃他们,怎么办?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照顾”他们,让他们的成绩一下子成为优秀,我能够不负学生所托吗?我们究竟以什么来评价学生?再一方面,作为学校以什么为标准评价班级,上级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学校?为什么老师会这么在乎学生的成绩,为什么学生也会这么在乎班级的成绩?假如某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很调皮、不打扫卫生、对他人不礼貌,学生肯定不会把他列出来让我帮助的,仅仅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所以,短短的一段话里,他两次提到要老师“照顾他们”,这既是期望,同时也让我感到心情很沉重。我应该怎样去“照顾他们”呢?*老师,您像朋友一样的和同学们提问、沟通,你说要少布置作业,这样可以减轻同学们的压力很好;但也有不好处,就是你要是布置的作业很少,有的同学很不自觉,会从来不看书的。(未留名)回复:我们争取课上尽量提高效率如何? 反思:我一向反对给学生留下大量作业,尤其是那些从书本机械的搬到作业本上的作业和一遍遍没有效果的重复练习,何况学校也对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作业要求尽量要少,甚至不布置,所以,我最后谈到怎么学习的时候提醒学生课堂上要尽量学会,课下老师尽可能不布置作业,要布置的话一般就是实习性质的,如采集标本、观察、调查等作业,大多数学生一听很高兴,终于有老师体谅我们不用给我们布置太多作业了。但是,这名同学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现实中就是如此:老师严厉一些、作业布置得多一些,学生因惧怕老师而优先完成这一学科的作业,老师不布置作业,学生肯定不会去看书的,到最后考试的时候,那些平时作业抓得很紧的老师成绩往往也很高(当然也有的老师作业量不大,但效率很高,并不是说所有的高成绩都是这样抓出来的)。做为初中生物学科,它既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纯粹的理科的学习方法,但又不能像文科中的有些知识需要背诵一样的简单,而是需要理解,将那些很抽象的、微观的东西通过语言、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应用,所以,仅仅靠布置背诵或者书面的作业肯定是不行的,怎么办?*老师第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非常喜欢。——王敏回复:谢谢你,希望能始终让同学们喜欢才好,我等着看你的精彩表现。反思:这名同学对我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不得不想:同学们喜欢,能喜欢多久,喜欢什么?是喜欢课堂的形式还是内容?是喜欢老师的表现还是喜欢同学们的表现?是只看到了表面还是真的能有所获?我不得而知,只有告诉自己: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每一堂课都上的精彩、愉快,都有所收获。*结合学生的评议,我感到,他们毕竟只是初一的孩子,恐怕还不曾给老师评过课,不知道该怎样去评课,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说出了对老师的期望和肯定,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对改进教学有很重要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改善学生评课的方式方法,在内容上尽可能更加具体,喜欢,喜欢什么;不喜欢,需要改善的是什么,以此真正达到改善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目的。(5)在回忆旧知识中构建新知识(第二节课)今天正式开始新授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章中的第一节“藻类植物”,整个第一章就是让学生了解植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情况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全部文字(除实验)还不足300字,剩下的是几幅图片,并且平时学生对藻类植物关注很少、他们的微小又让学生感到抽象,如何让初一年级的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好,颇费脑筋。在整册书的开头还有一段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里亚捷夫(Timiriazev )的话作为引子来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确定了三个要点:一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植物在整个自然界中的作用(这是作为整册书的导语),二是认识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三是了解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假如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述、观察也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但可能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容易给学生一个每一堂课都要学这么多东西、记不住的感觉,那么,就还是发挥我的优势,尽可能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构建新知识。上课了,我首先问学生:“上一堂课同学们很容易的就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谁能描述一下生物圈的范围?”马上有许多学生举手,在一个学生回答了“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大部”后,我强调“生物圈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那么,假如地球上没有植物会怎样?”“其它生物,如人和动物等就没法生存了。”我又问道:“在生态系统中,把植物定义为什么?”“生产者。”“为什么是生产者?它能生产什么,能不能说出来?”“它能生产有机物,能生产氧气……”“还能转化能量,就是吸收太阳能,变成了化学能。”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看来,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非常重要。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绿色植物在整个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说“植物能给人和动物提供食物”,有的说“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改善气候”,有的说“能制造氧气供给动物呼吸”,有的说“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有的说“能提供木材制作家具”、“能当柴草烧,可以做饭”等等,这时候,我让学生看一看在百年前有一位俄国的植物生理学家说的一段话怎么解释。学生立即翻开课本,阅读了开篇的一段话并陆续举手。几名同学经过回答、补充,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它能吸收太阳能,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所以能养育地球上其它的生物,也就是能为其它的生物提供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就是它储存了能量,为某种机械的运转提供能量,就像是今天的汽车需要汽油一样(我提示学生:现在从地下开采的石油、煤炭等是怎么形成的);“使诗人的笔挥舞”就是说,植物使环境变得很美,诗人看见了就忍不住做诗赞美它。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同总结出它的三点作用:一是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可以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人类生活的工具;二是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与稳定;三是吸收太阳能变成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供生物和人类生产活动需要。在此基础上,我问到,“植物在生物圈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你知道地球上共有多少种生物吗?”马上有学生说:“30多万种”,我立刻肯定到“看来有些同学有个很好的习惯——预习,所以他就知道得这样具体了”,“那么,这30多万张的植物我们不可能逐一来认识,那就要认识它的类别,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的特征,植物学家们也是为了便于研究而把植物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呢?”我给学生举例到:“比如我随便列出松树、苹果树、桃树、杉树、樱桃等这些植物,你可以怎样将它们分类?”学生马上说:可以把它们两类:桃树、苹果、樱桃是一类,松树、杉树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它们的形态不一样”。“那植物分类学家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假如你是植物学家,你会根据什么进行分类?”“会根据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作用、习性、繁殖等等方面进行分类”。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告诉他们“你们的想法和大科学家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就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特点等等方面来划分的,共分成了那些类群呢?”学生马上看书说出了共分四类。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植物类群的名称,我让学生分别写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那些容易写错,学生说“藻类植物的藻,有的时候会忘记了草字头或者是先写了三点水”,“还有蕨类植物的蕨也容易写错”。 “了解了植物的种类,我们就先认识藻类植物了”。我拿出一个装了半瓶含有大量藻类植物的绿色水的小玻璃缸,问学生“你过去见过这样的水吗?”“见过。”“什么时候,在那里见过?”有的学生说养鱼的鱼缸中时间久了就会变成这样的水,还有的说池塘的水就是这样的。我进一步明确:池塘里的水通常是在春天气候变得温暖以后就会成为这样的。“为什么水会变绿,里面有什么存在?”“藻类植物。”我肯定了的确是藻类植物,“那么,你能由此获取那些信息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陆续的说出了“藻类植物非常小,肉眼看不到,有单细胞的”、“藻类植物是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是绿色的,它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等等,这时我出示衣藻图片让学生观察,看看它的细胞结构和上学期学过的植物细胞的机构是否一样。学生仔细观察后,结论是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等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它有两根鞭毛能使它游动,它的叶绿体形状特殊,是杯状的。我问学生,“它有没有像我们熟知的大树一样的根、茎、叶等器官?”“没有。”我就板书了“没有根、茎、叶”,随即又问道“是不是所有的藻类植物都是单细胞的?”“不一定吧?”我又让学生看玻璃缸中的水绵并挑起一点看:“这种能用肉眼看到的植物也是一种藻类植物,那么他是不是单细胞的?”学生否定后,我又让学生观察水绵的显微图,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发现,是多细胞的,就像是一个个长筒状的细胞连接起来,并强调它的每一个细胞结构都是相同的。通过学生的观察,认识到水绵的细胞结构也和其他植物细胞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的叶绿体形状是带状的、螺旋排列在细胞质中。我又问学生:“水绵个体比衣藻大,它是多细胞的,那么,它有没有根茎叶?”学生很肯定地说“没有”,有什么根据呢?他们说“水绵只是一些细丝,没有看到它有根。”我又提醒学生:“我刚才说它的细胞特点的时候有一句话能证明,是那句话?”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我说的“它们的每一个细胞结钩都是基本上相同的”,由此进一步明确了藻类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特征”。认识了淡水藻类,再让学生认识海藻。学生在观察了海带、紫菜等植物的图片和标本,了解了这些植物体内除了叶绿素还有其他色素使之呈现不同颜色之后,我问到他们这些海藻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的学生说有,理由是它有大的叶片,也有根可以固定在岩石上;也有的学生说没有,理由是刚才在总结的时候提到了“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我简单的解释了真正的叶上是有叶脉的,真正的根除了固定还有吸收作用,学生才知道原来那并不是真正的根和叶。认识了藻类植物,那么它在整个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本里的插图分析了它能够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氧含量稳定,能给鱼类提供饵料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来说,能食用、药用等等。我补充了藻类植物释放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使学生更加明确它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作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作用?”“假如不知道,当你想知道它更多的作用,有没有办法?”“有!可以上网搜索!”“除了它的作用,是否还有害处呢?”“有,比如说赤潮”……我告诉学生,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藻类植物的知识,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上网搜索相关的文章来阅读,开阔知识面,但要注意别迷恋网络游戏就行。最后,我问学生,回过头看看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有多少知识属于新知识呢?学生把知识回顾了一遍说“没大有”,有的说“只有一点,就是藻类植物的特征,但也不是完全新的”,也有的说“藻类植于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但也不算是新知识”,“真正新的知识可能就是知道了‘藻类植物’这个词”。 一堂课,就是这样在引导学生不断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预设的目标。效果如何,有待于学生的评价。2006年2月15日星期三(6)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气氛、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个班上了两节课,我却发现不同的班级气氛差别这样大,让我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了。到双语二班上课,情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课堂上,学生会非常安静得听你讲课,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地看着你,但就是不发言,无论怎么启发、怎么诱导,学生就是不举手、不发言,即使让他不用站起来说,他们也不说,每次问题提出来只有两个人举手(好像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委员),其余的同学都是旁观者,无奈之下,我只有多讲一些、少提问一些。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只好指名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而他们的回答并非都是错误的,大多数也是有道理的,但即使叫起来了,也是羞于启齿。我真不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怎么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阐述了我的观点:希望同学能够大胆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积极发言会促使你积极的思考,假如总是不发言,就等于把锻炼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也把积极思考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人也无法知道你的真实想法、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他们的班主任是个性格很开朗的人,她告诉我说从最初分了班之后,这个班的学生就这样,真是无奈,可能这个班的学生都是性格内向的吧。这种现象真让我费解:这两个班的所有课任老师都是相同的,只有班主任不同,而一班的班主任刘老师是一位中年男性,性格沉稳、寡言,并不是多么活泼,他的学生却活泼有加。人们常说学生的特点随班主任,看来也不尽然。本部一班的情况和双语二班的情况有些类似,但相对于双语二班来说,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略好一些。基本上可以正常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7)请学生为我评课(二)第一节课后突发奇想在个别班级请学生评课后,感觉还是很有价值的,这次我就让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同学代表来评课,以了解不同班级学生对课堂的满意情况。总体看学生的满意度还比较高,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重视。-老师,您好: 你教的生物课很好,能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并且能让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您那生动的语言、精彩的内容很有兴趣,感到学习生物十分轻松,没有了原来的枯燥感,同学们精神头也非常足,很有信心学好生物。生物本身就是一种很复杂的课题,包含种种内容,我认为应该探讨来完成更好一些,如果建议合理望老师采纳。——双语二班徐西帅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肯定,并且你对课堂评价的要点把握得很准确,能抓住老师讲课的特征,说明你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让同学们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我很高兴,老师继续发扬。你能认识到生物的复杂性是很了不起的,虽然复杂,但你一定会学得很轻松。你建议老师“探讨完成”是要让同学多讨论并进行探究实验吧?我们班的同学很死板、主动性不强,你是否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怎样让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呢?思考:据了解这名同学年龄在班里最大,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好,难怪他评价课堂很善于抓住重点。对于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普遍是喜欢的,但看我们现在的课堂,讨论被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调节教学时间的手段,讨论的结果必然就大打折扣。还有,讨论的时候也有的学生借机放松自己说点闲话也在所难免。所以,设计讨论的环节时就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设计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讨论的时间应怎样控制、怎样分组讨论为宜等等问题了。-您教的生物课有声有色非常精彩,据我了解您的教学成果远远超乎了前两位生物老师的教学成果。所有的同学都很喜欢听您讲的课,巩固知识也非常及时,而且都是重点。——双语二班王凯旋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高度评价,同学喜欢我很高兴,希望同学们都能学得高兴、有所收获。同时,我还希望看到你的好建议呢!-同学评分:10分,满分10分。同学意见:(我收集了3个同学的意见)老师教得具体,能提起我们的兴趣,讲完后,我们能很快的理解和体会。——双语一班王雅琪全班总评分:10分。课堂组织:+1分;讲课内容:+5分;课堂纪律:+3分;课堂气氛:+1分。——双语一班(未留名) 回复:谢谢你们几位同学给老师打了满分,你们对老师真宽容!希望你们学得开心,不合适的地方也尽管提出来,帮助老师就是帮助你们自己。-优点: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在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老师的课已经讲完了,好像夏天贪心的杨梅仔吮吸甘露还没吮吸够,雨已经停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是细节性的问题,老师举的例子也总是平时同学们常见的,容易接受、理解,而且老师的绘画能力特别强,快、像、好这三项老师都具备。缺点:老师拖堂了,有的同学不喜欢,希望老师以后改正。我认为老师的表现为99.99分。——宋宏恩回复:你形容老师讲课所打的比方很生动、形象,语言很美,谢谢你对老师的表扬。拖堂的缺点一定改掉,你对老师很宽容,才扣了0.01分啊?以后上课只要到了下课时间老师没下课,你就提醒老师,并要多扣分。-尊敬的老师:Good!您今天讲得非常好,无论何时,我的精力都在对着您说的每一句话。——二班韩佳宁回复:你真棒,听得非常认真,我很高兴。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老师:(对于上次提出的那些很差的同学的问题和措施分析)(1)可以提出一些有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指那些差生)对生物这门课有兴趣;(2)他们要是成绩考好可以实行加分制。他们差的原因:他们大多数是不愿意学习。老师,你没有强调纪律,我认为不对。不过,同学们认为您讲的课不错。——白长明回复:谢谢你帮老师分析那些同学的情况。学习好不好(也就是不愿学习)一方面在于兴趣,另一方面在于习惯。我们一起想法帮助他们吧。 对于课堂纪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以为每堂课专门拿出时间来强调纪律(尤其是大家都很守纪律的时候)很浪费时间也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你说呢?我更希望大家慢慢的养成好习惯,都自觉地守纪律,就不需要强调了,对不对?-老师:这堂课上得很有趣,让我们很轻松。希望老师不用像历史老师一样拖堂。您要多布置些作业。——二班崔经文回复:希望你学得高兴还能记住,拖堂的缺点一定改正。作业要是多了大家负担重怎么办?-思考:从学生的全部评语来看,表扬多、批评少,一方面说明这堂课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另一方面也看得出学生对老师的宽容,只要老师做的很用心、很投入,学生就很容易满足,对老师的缺点错误也较少追究,不满意拖堂却只象征性地扣了0.01分,可见,我们的学生的心胸是多么宽。可反过来看我们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这么宽容的对待?是不是也能像学生这样,看到更多的是老师的优点而非缺点?我们常常说要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来看学生的缺点,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了。从学生写评语看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就是学生的听课更加认真了,他们为了准确把握老师教学的优点和缺点,能够评价到位,就格外用心的听,这是不曾预料到的。原来只想通过学生了解课堂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没想到还起到了这样的促进作用!对于拖堂问题,我一向是反对的,可昨天在二班上课的时候,最后还有几句话没有说完下课铃就响了,只好又多讲了3分钟,而学生是最讨厌老师拖堂的,可我当时只是想到自己还有话没说完,学生应该听得高兴才是,可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成为一味的强加,学生自然就不喜欢了。今天和同事聊起拖堂问题,同事说有时候拖堂是情非得已,该拖的时候还得拖,不拖就没有成绩。我不敢苟同这种观点,假如每个老师都拖堂的活,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七、八分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课间休息和活动,进而影响到下一堂课的正常进行。老师上课迟到和早退肯定会被批评,因为这是违反教学纪律的,甚至属于教学事故。为什么对于上课拖堂却很少被批评,甚至人们会说这样的老师是工作认真负责?只听到有上课迟到被批评的消息,却鲜见拖堂被批评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8)“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世界”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当教师,要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 温州二十二中刘锐锋老师的话始终响在耳边:当教师就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身难以忘怀的东西。所以,在刘老师的数学课堂上,他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数学,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和谐相处、学会调整情绪、认真对待学习。同样,生物课要给学生的是什么?仅仅是教给学生生物学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都知道,课堂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假如没有知识的传授,课将不课、学也非学,我们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的后代拥有丰富的知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可是,假如只有知识的传授,课堂势必演变成一种机械的劳动、被动的灌输、重复的训练、无奈的应付,所以,我以为,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一定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传承给学生的是文化、是精神、是思想,也就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没有灵魂的个体无异于行尸走肉,一节没有灵魂的课堂也无异于对学生的摧残和伤害。看一看我们所教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离开了高中校门之后将所有的课本都扔入火海?为什么有些学生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后放纵自己、沉迷于游玩之中,最后不得不补考过关?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会如此痛恨读书?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可以对“超级女生”疯狂推崇而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一脸茫然?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我们更没有培养出视读书为快乐、幸福的人,我们只是传递了知识。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现在还记得多少中小学时老师教给的知识?就拿生物学科来说,是让学生记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平衡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是让学生记住人体的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还是让学生通过对人体自身的学习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我在人教论坛的“中学生物教学论坛”上开了一个主题“生命的色彩”,把我生物课堂教学的点滴感悟和思考法在这里,心想这里都是同行,希望能够和同是生物学科的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当天我就看到了有网友这样跟帖:“汗!你帮下面几个帖子的问题解决了,就是你生命的色彩了……我怎么感觉像是走进了语文版啊……”(恕我愚笨,“汗”作为一个叹词代表着什么含意我却不明白,希望学中文的老师帮我解释),“下面几个帖子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真看了一下,列举如下:“血型系统除了ABO系统外,还有什么系统?”“有哪些生物的密度和人差不多?”“光合作用能让树叶体积变大吗?为什么?”“寄生虫肉眼看得见吗?”“细菌、真菌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什么根本区别?”“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折断植物的茎,流出白色的汁液是什么?”“细菌和真菌到底怎样区分?”“蝙蝠是鸟还是兽?”……还有很多类似的题目,我不是说这些题目没有价值,作为生物教师,当学生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能够给予解答,当时想不起来也可以再到网上搜索一下,可以说,我感觉这些题目大部分应该是学生的问题,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假如老师连类似“细菌和真菌到底怎样区分?”“蝙蝠是鸟还是兽?”的题目都不知道的话,还怎么算得上是生物学科的老师呢?但是,老师教会了学生这些知识,是不是就算是体现出生命的色彩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所理解的生命的色彩远远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生物知识,“如何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是我的追求,而这个追求是希望通过我的生物课堂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与尊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会尊重知识、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自己,这才是我所追求的“生命的色彩”。我以为,在文科的教学中需要体现人文价值,在理科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该是人文的、诗意的。我非常欣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老师的观点:“我不是教化学的,我是用化学知识来教学的”,是的,我们每个老师只不过是传授的知识不同而已,我们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我们只不过是在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传授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当我们的教学只剩下学科知识的时候,课堂就必然演变成一种机械的劳动、枯燥的重复,读书就不会成为一种享受而是折磨了。文化的传承、思想的传递、智慧的生成,也就是要培养真正有文化内涵、有修养的人,否则就会如同方向失灵的汽车,纵使有巨大的能量、足够的汽油,也只能使它撞上山崖或者跌入深渊。那么,我们的教学所要给学生的,就是既要给他知识,使他有能力行走于天地之间;更要给他思想和智慧,使他能够循着光明的大道远行。“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世界”,这是教育在线网友的跟帖,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们给学生怎样的课堂,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怎样的世界。我离好教师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所以,我给学生的并不是最好的世界,但我会不断的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创作一个美好世界。(9)“老师,我看到了!”这是一节实验课,内容是观察藻类植物。上次课堂结束的时候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就是周末到泰山下的大众桥附近放松一下,顺便采集点藻类植物带到课堂上来观察。今天的情况很特殊,早晨七点一刻就要举行升旗仪式,上午十点要参加学校首次班主任论坛(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尽管我并不负责德育工作,但这对于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德育途径的探索以及自身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机会,而我正好10点有课,只好借升旗仪式结束学生返回教室的时间抓紧找年级和任课老师调课、找生物实验员老师准备、到教室告诉学生调课上实验课的要求,就匆匆赶到实验室了。虽说一切准备就绪,可我心里始终在担心:一旦学生没有按要求采集来藻类植物的标本,那到了实验室怎么办?我是严厉批评学生不完成作业还是不了了之?虽然我采集的水绵给学生观察是足够用的,但我希望学生能观察到自己采集来的标本,那样,一方面通过他的采集,会对这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更直接的认识,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观察自己采集的标本会更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我在忐忑中,一班学生排着队陆续进入了实验室内坐好,我首先问到:“今天我们实验课要观察的标本采集了没有,带来了吗?”“带来了!”学生纷纷举起他们带来的标本,有的是很小的玻璃瓶,有的是满满的一大饮料瓶,他们兴奋的喊着“老师,你看看我采集的是不是?”一个问,结果所有的都问。我只好让学生安静下来说道:“是不是,我们一会儿观察了不就知道了吗?”不光是一班,今天四个班级的同学都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带到学校,为实验观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甚至还有的同学从家中带来了海带、紫菜等海藻。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或偷懒、或遗忘而没有采集。 原本计划今天上课时先提问一下显微镜的构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对光等知识,然后对这节实验课提出具体要求,实验到最后再进行总结,毕竟上学期是在开学初就学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等知识,过了半年的时间学生或许遗忘了,有必要先复习一下。结果看到学生在座位上跃跃欲试、按耐不住的样子,我突然感到:有没有必要先进行复习呢?与其先提问、回答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何不直接让他们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于是,我就对学生说:“忍耐两分钟,在动手操作之前,明确我们的任务是什么。老师给大家的任务,一是在实验中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二是制作临时装片观察藻类植物的细胞,三是观察完了要画出你观察到的图像,四是实验结束要整理好实验桌。给大家2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四件事,老师这期间的任务是观察同学们实验、欣赏同学们的成果、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吗?”“好!”“那就开始吧!”我话音刚落还不到一分钟,就有学生兴奋得喊着:“老师,我看到了,您快来看看!”我赶紧过去看学生做的结果,又有另外的学生喊:“老师,我也看到了!”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也可以多做几张临时装片观察或者是看看别的同学采集来的标本是不是一样的,我就逐一欣赏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显微镜下的藻类植物细胞。有的学生做的效果特别好,很高兴的让我欣赏,并热切渴望着我的评价,我就一边看,一边笑着我说的“太棒了,比课本上的插图还清楚!”他们会高兴得跳起来,两人一组中的某一个会马上说:“老师,那是我作的装片”,或者“那是我调出来的效果!”我就说“你们两人再交换一下工作看效果怎样?”有的看到了但不敢肯定是不是水绵,也焦急的喊着“老师,来看看我们做的!”有的学生观察到了水绵之后又用其他同学采集的标本进行观察。“老师,您来看看这是什么?它怎么这么粗啊,叶绿体也没形了”我一看:呵,这不是刚毛藻吗,怪不得它比水绵粗很多呢,我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它跟水绵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再从显微镜里观察,刚毛躁有分支,而水绵没有……“老师,快来看,这里还有圆圆的藻类植物呢!”我过去看看,还真不错,这高个男生竟找到了小球藻!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由刚开始的急于看到,到后来看得越来越仔细,有的还发现了里面有能游动的小虫子,我仔细看了看,有一个小组作的装片里有草履虫,有的有水蚤,还有些我也叫不上来名字的小生物;有些动作快的学生就主动帮助旁边正着急的同学;有些很认真的学生观察好了就开始画图,并主动送给我看画的对不对;有的在对海带、紫菜等海藻进行观察……转眼间就过了25分钟多了,我开始叫停,学生逐渐地安静下来。“刚才感到自己实验效果很好的同学请举手!”马上就有大部分同学把手举得高高,我让学生说说成功在那里,有的同学说他们显微镜对光、调节做得好,所以看起来效果好;有的说他们采集的标本好,里面的藻类植物种类多;有的说他们的临时装片做得好,玻片擦的干净,标本适量;有的说他们小组配合好……“感到不成功或者不太成功的请举手?”几个小组的举手。我让他们起来说说不成功表现在哪里,结果有的说是标本太多了,太稠密,不便于观察;有的个别说显微镜对光总对不好,影响观察;有一个小组是因为显微镜原因只好把做好的装片拿到其它小组观察。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让学生总结出要想使观察实验的效果好,应注意哪些问题。结果学生回答出了诸如“标本不能太稠密,否则看上去就是大堆的细胞看不清楚”(即薄而透明)、显微镜的使用要熟练、规范等等。 最后,我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实验课上认真、互助的良好状态,最后让学生自己说说看,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有的学生说大家太兴奋了,课堂纪律有些乱;也有的说今天忘记采集样本来,只好借同学的了。我就借此机会说道:“假如每个同学都没有采集,都存着侥幸的心理——肯定同学有带的,到时候我用同学采集来的标本的话,结果会怎样?可能就会全体同学都没有标本,也就没得观察了。所以,老师布置的观察、动手的作业是应该完成”,并布置下次上课要采来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标本。同时对于实验课的秩序、规范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在如此总结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今天的观察,你对自然界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平时很少关注的水中竟然还生活着这么一些微小的生命,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手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丰富,大自然真是很奇妙;有的说他们虽然微小,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放出大量氧气,维持自然界的碳---氧循环……每个班的学生都很兴奋,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就包括上课非常死板的双语2班同学也变成了一群快乐的小鸟。虽然很累,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下课了愉快的和老师说再见的情形,心中涌起的还是幸福。2006年2月20日(10)学生评课之三老师,您好!这节生物课上得很精彩,不仅使同学们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做实验,当看到同学们积极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时,我很高兴,同学们互相帮助,不仅融洽了同学关系,他们做不好时,还能积极动脑思考,检查错误步骤,争取进一步改正,直到做完做好,显得眉清目秀,这样做既让同学做到了动脑思考,还做到了动手操作,这种静、动、思的方法十分有效,可以时常采纳。对于您前边说得怎样让大家积极主动,我心中自有一计,可以一试,让同学自由组合,一帮一,共同讨论。——徐西帅回复:同学们实验的效果很好,我也高兴。实验课主要是要依据内容和实际情况来设计进行,我会尽量创造条件的。对于课堂讨论的主意很好,我会尝试进行。谢谢你。- 孙老师,您好在这节课上得很精彩,让同学们学会动手做,动脑想,还学会做实验,共同配合和共同做实验。我看您很高兴,大家还互相帮助。您的这种方法,很有效。允许我给您提一条建议:就像我们班主任一样上课只讲15分钟,让同学们自由合作讨论。——黄凯旋回复:你的意见很好,但学科特点不同,不一定都是一样的模式,我们可以做些尝试进行讨论,但要依据内容而定。谢谢你。-老师,我知道了,谢谢!从这一节课来看,同学们对生物很感兴趣,同学们对生物充满激情。——王敏回复:保持才重要。-这堂课在实验室里,实验室里的用具很多,有些同学在里面跑来跑去,万一碰到桌角很危险。实验用具多,万一碰了桌子,用具掉了,下节课别的班同学在来上课,别人没法使用了,让别人无法学习。——崔经文回复:你的看法很正确,要是每个同学都有你这样的意识,一定不会在实验室里跑来跑去了,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好习惯,老师也要多提醒。-老师,这节课有少数同学没带标本,包括我,老师,我向您说对不起。在这节课里,我没有玩显微镜,而是(自己做好后)帮助别人做。——韩佳宁回复:虽然你没带标本,但你课堂表现很棒,老师很高兴。下次记得带哦!-老师,您应该这样管纪律:课上要是纪律差时,对大家说:“开始上课!”这句话是班主任管理纪律是所有的话语,这样同学们听到这句话仿佛班主任就在身旁。 ——白长明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建议。老师也建议你:关注整体上课堂的效果、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好吗?班主任的方法很好,但不一定适合每个老师。我希望同学们养成自觉守纪律的习惯,你认为呢?-优点:让同学们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缺点:没有在课前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显微镜,做实验的时候有个别的不好用。——魏洪皓回复:你总结的优缺点很到位,这次确实有个别显微镜有问题,影响了同学们实验,下次我建议实验员老师提前检查好仪器。-老师:我要先向您道歉:因为我工作的粗心大意,忘记告诉一班同学作业了,心里非常难受,请您原谅;也因此使得我今天上课时情绪不好,所以上课的效果不好。好处:如果老师是一只刺猬(刺是缺点),那老师现在我眼中只是一只只有一两根刺的刺猬。老师您虽然只给我上过了3节课,但我认为您还是一个雄才大略、善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改正的好老师。坏处:老师布置作业太少了,但我发现老师很忙,您可以把部分作业分担给我,让我来帮你看作业,像英语、语文老师那样。——宋宏恩回复:作为课代表,你做得很好。本来我不准备布置作业的,你能主动帮老师布置作业,我应该谢谢你。作业我们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这样老师和同学的课下负担都轻,如何?你把老师比喻成刺猬,很新鲜,不过,要是刺猬没有了刺成了什么了?:)) (11)对学生评语的思考之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在我们的传统课堂里,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老师希望课堂上学生都能安安静静的听讲,不写字的时候手要放在背后,回答问题的时候举手的姿势也有规范,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插嘴,老师没说讨论的时候不许讨论,否则就是不守纪律。在学生眼里,老师应该是严肃的、刻板的面对学生,堂堂课要反复强调遵守纪律,老师不能太温柔,脾气不能太好,否则学生就会欺负老师,就会忘乎所以的说话。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似乎不这样管理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而学生也习惯了被老师严格管理,一旦老师不在的时候,就等于是没人管的时候,秩序就会大乱。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白长明同学连续两次都提到纪律问题,上次提到“老师,你没有强调纪律,我认为不对”,这次又要求我“要是纪律差的时候”,要像班主任那样说“开始上课!”这样同学们听到这句话仿佛班主任就在身旁。可事实上,纪律并没有差,而是很好,他却总是担心纪律会不好,担心我太温柔了不会严厉的批评学生。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心态?是不是从小习惯了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中学习?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师要是不说就不知道做,习惯了老师每次上课必须先强调纪律?或者习惯了上课就必须认真听讲,不能太活跃了?虽然我对他关心集体的思想进行了表扬,但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沉重、很郁闷,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培养了学生的什么能力。我想起曾经读过《收获》(2004年)上刊登的巴金《致李楚材》一文中写道:“……人们习惯说:‘棍子下面出状元’,仍然用‘填鸭式’的方法教育儿童。……不论家长不论老师,都以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家长说孩子做功课太慢,老师就布置更多的作业,学生不得不早起晚睡,好象学生休息愈少成绩愈好,老师也显得愈认真、负责。塞进脑子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学生忙,老师也忙,老师脸上的血色越来越少,学生的眼睛越来越近视,仿佛孩子的脸上的笑容多了对他们的学习大有不利,一定要用过重的精神包袱压得他们笑不出声。”他在给外孙女端端的信中写道“通过填鸭式的教育,人们希望把你们培养成听话的、听话的孩子。”从白长明同学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听话的、服从的典型,或者说是尊崇“听话就是好学生”的典型,对于别的同学的不听话,他无法忍受,好像真正的好学生就应该是听话的学生。作为十一、二岁的孩子,课堂上想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时候,可能会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希望老师看见;老师没有看见的时候,他可能会扭着身子喊“老师,我会这道题,让我来吧!”这是多么自然的流露,是孩子的天性,而这些天性竟被看成了不守纪律的表现,这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还是悲哀? 我这样剖析,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好的课堂纪律,并不是说学生可以随随便便的顶撞老师或者乱喊乱叫,而是思考怎样让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安安静静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率的课堂,关键是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假如学生能在很安静的课堂中积极思维、主动构建知识,不断生成新的智慧,这当然是有效的课堂;但假如说学生安静的像一个个等待着灌输的机器,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积极的参与,只有被动的接受,那肯定不会是有效的课堂;假如说学生能在积极地研讨、互动中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有什么不好?但假如只有活泼的形式没有活泼的实质那肯定是无效的课堂。所以,我以为,仅仅能管得住学生、拥有安静的课堂纪律的老师不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好的课堂纪律从哪里来?是依靠老师三番五次的强调、教训、教育还是依靠老师的教学来吸引学生?我更推崇的是依靠教学本身、依靠知识来吸引学生,当所有的学生都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无限着迷的时候,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的时候,他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违犯纪律吗?我过去也曾接触过一位老师,每堂课都要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凡是学生不守纪律或者作业完成得不好,她都会从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辛苦讲起,直讲到学生的前途命运、未来发展,刚开始学生感到这位老师虽然课堂有点平淡,但她真负责任,可时间久了就不仅不喜欢,反而极尽厌烦,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谁要是清早碰见了**老师,他今天肯定要倒霉”的说法,当老师到这程度是多么失败!所以,我力求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生物知识,进而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而不会采取高压政策去管制学生,不会每堂课都要去告诉学生“不要说话,请听我讲!”(12)把知识变成问题(第四课时:苔藓和蕨类植物)看到上次有的学生提议可以进行讨论学习,感到对初中学生来说,仅仅被动地听讲的确容易疲劳,假如能适当安排讨论的话,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但讨论就需要有问题,不是盲目的讨论,于是就想:不妨尝试将知识变成问题,然后放手给学生解决,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就在备课的过程中将本节的知识要点变成了几个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并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上课伊始,在简单的提问引入新课后,我问学生“是否按要求采集了苔藓植物的标本?”很多学生马上喊道“采集了”并举起来让我看看是不是,我走到学生中间,肯定了学生采集来的标本,表扬了这些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时我用惊喜语气的问道:“你们是从哪里采集到的苔藓植物?”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回答“从花盆里”,“从墙角采到的”,“从操场的看台底下”……我肯定了他们:“看来,只要用心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得到;但假如不用心找的话,就是放在你眼皮底下也看不到。可见,这些同学很认真地去完成采集的任务”。这时,我又继续问道:“刚才这些同学说了采集的地点,我忘记问了,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学生马上就喊道:“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我把“环境:阴湿”写到了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与藻类植物的不同,学生就说“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里,而苔藓植物是在阴湿的环境里”。我又继续问道:你有没有发现苔藓的植物体长的大小是怎样的?“很矮小!”我又把“矮小”写到了黑板上,反问学生:“为什么它会长得很矮小呢,有没有想过?”学生开始陷入思考当中,有的开始猜测他长得矮小的原因。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关于苔藓植物的学习,两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长得很矮小。究竟它为什么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为什么植株很矮小,这两个问题我想放手给同学们解决行不行?”“行!”学生马上就开始翻书找答案,有少数动作很快的学生就喊“老师,我找到答案了!”我让学生不要着急,而是先看书,然后同桌同学交流一下,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全面。学生就不再急躁喊着要回答问题,而是用心的看、分析、讨论,我提示学生“任何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必然与他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也必然与生理功能相适应”,所以要求学生在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要思考这种适应关系。很快,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因为它的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所以就长得很矮小”;“因为他的根非常简单,是假根,所以长得矮小”。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就把“茎——没有导管;叶——没有叶脉;根——假根”写到了黑板上,当其他的同学都同意这一答案的时候,我又发问:“从这几句话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比如,茎中没有导管,导管是什么组织?叶中没有叶脉,叶脉里又有什么组织?”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马上就归纳出: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这是造成苔藓植株矮小的重要原因。我又继续问道:“它的根是假根,与植物矮小有什么关系?既然是假根,那什么植物的根是真的根?真根与假根的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虽然不曾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但由于学生在上个学期学过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大体上了解六大器官的功能,所以很快就有不少同学抢着回答了,并且回答的思路也很清晰、准确。比如有的学生就充分列举实例来说明“真的根能固定植物体,还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供植物生长需要,例如外面生长的柳树、月季花等(用手指向窗外举例),它们的根就是真正的根。而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作用,所以,植株就矮小。”听着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我很高兴,同时又进一步问学生:“既然假根没有吸收作用,同学们是否想过它是利用了什么结构来吸收水和无机盐呢?”学生马上就回答是“茎和叶”,我问“肯定吗?”学生想了想说“肯定”,为什么呢?他们也是蛮有理由的:“因为它整个植物体的构造就是茎、叶和假根,既然假根没有吸收功能,那肯定就是茎和叶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告诉学生,“我们在无意中又多掌握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例如苔藓的茎叶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假根与真正的根的区别等等”。解决了苔藓植物矮小的原因,我又问学生:“现在能否借助刚才的分析,明确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生活的原因?”有学生脑筋转动很快,结合它“没有疏导组织,需要也吸收水分无机盐”等结构特点,回答了为什么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环境的原因。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说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你能否从它的结构特点来加以分析?”(允许看书)学生很容易的就答出了“它的叶片很小很薄,只有一层细胞,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所以,容易监测的空气中污染程度”。苔藓植物解决了,我又让学生结合我带到教室的一盆肾蕨问道:看一看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明显不同是什么?“比苔藓植物高大!”我将“比较高大”几个字写到黑板上说:“我们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蕨类植物比苔藓按植物长得高大?再请大家看书、讨论解决。”很快,学生的答案就出来了:有真正的根、茎、叶,更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叶里有输导组织可以运输,所以它长得比较高大。 在让学生简要总结了这两类植物的特征之后,我问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否能产生种子?”“不能!”“那这些植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繁殖后代呢?”学生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有的学生急忙翻开课本找,说蕨类是通过孢子来繁殖的。我把“孢子”写到黑板上,把长有孢子囊的肾蕨的小叶片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学生观察后无限惊讶地说,原来这蕨类植物的背面还有这样特殊的结构,怎么以前没有注意到呢?这时我又给学生强调:你所看到的叶背面的褐色隆起实际上不是孢子(学生马上惊讶地问那是什么),而是孢子囊。也就是说,每个孢子囊里都有大量的孢子,孢子是一种独特的生殖细胞,能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萌发、生长,它不需要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所以它与种子植物有着很大的不同……进而总结出了“孢子生殖”、“孢子植物”的概念。虽然课本上没有专门讲到苔藓植物的孢子生殖,只有一句话“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是不结种子的植物”,所以我又问学生“知道了蕨类的生殖方式,苔藓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课本上没有专门的文字来讲述,但学生采集的标本中有的就采集到了长有孢蒴的葫芦藓,我就简要的介绍了“孢蒴”,告诉学生它为什么叫作“葫芦藓”,就是因为有一个像葫芦一样的构造——孢蒴,里面就有大量的孢子。至此,学生也就明确了孢子植物的由来。需要学习的内容基本上结束了,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生物界有个整体认识并了解每类生物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不开花也不结果的植物,而我们平时最熟悉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种子植物,反而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很少关注,它们在自然界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也就是说,它们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这次通过学生的讨论很容易的解答出了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苔藓植物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真正理解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能力体现。(13)把知识变成问题——《苔藓与蕨类植物》一课的设计与课后的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假如一位老师总是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时间久了学生会听得厌倦,老师自己也会感到乏味,所以经常变化一下教学方式既能不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教师自身也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创新课堂教学,一举两得。设计《苔藓与蕨类植物》一堂课源于学生的建议。双语2班学生课堂气氛很死板,我曾问过学生怎样才能让大家更加主动参与,学生就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希望能够让同学们讨论学习。是啊,为什么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呢?无论老师讲得多么精彩、学生听得多么津津有味,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就在课前的准备中思考,如何让学生讨论学习。要讨论就要有问题,问题要有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能盲目的放手,也不能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而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假如是脱离学生实际、或者不着边际的讨论是不会有效果的,科学应该是来源于实践的。所以,我就结合课程内容,试图将本节的知识点变成了问题给学生。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生物教学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是:在我看起来很容易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很难理解,老师通常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则是以背诵为主,到考试的时候生物的平均分总是不如地理、历史等学科高,为什么会这样?我感到,生物的学习,假如仅仅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往往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因为很多结构与生理的知识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无论有多么美观的图片、动画,但总是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即使结构图画得非常逼真,学生依然难以和现实结合起来。而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每一种生物都解剖给学生看,更不能直观的展示生理过程,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去讲解、渲染生物的某种结构与它的功能是怎么相适应的,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接受起来还容易,而那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就难了。而学生学习生物,通常以为就像学习历史、政治科目一样,只要背诵过来就能考高分,所以,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只是感到热闹、好玩,到最后考试的时候就突击背背,而仅仅靠背是很难考高分的,关键是要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知识?我以为,关键是要和实际生活结合,重点让学生抓住两个相适应来理解: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这两个相适应就必然要与生活实际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师提出“语文即生活”,生物教学也是如此,何况生物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呢?所以,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尽可能使问题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在开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从那里采集到的标本,说出这类植物生活的环境和植株的大小,接着就把学生所感知到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的地方生活,植株矮小”作为问题推给学生,反问学生为什么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植株矮小,让学生作为问题去探究,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看书学习以及讨论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既然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那假根的作用是什么?它依靠什么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虽然这些问题教材本身并没作要求,但我希望通过我的深入提问让学生更多的产生一些新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决了苔藓植物的知识之后,我还是让学生来比较蕨类植物的外观与苔藓植物的差别,但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它“比较高大”时,我再反问学生“它为什么高大?”依此引发学生又去探究蕨类植物之所以长得高大的结构上的特点。同样,对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特点、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的。如此一来,问题的答案就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的,他们的学习就更加主动、自觉了。归纳起来,就是首先从现象入手(采集标本的直观印象),把学生感知的现象变成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生成新的问题,再使这些问题回归到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把知识变成问题,我感到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热情、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强,就包括很死板的双语2班的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听着课堂上学生叽叽喳喳的讨论和抢着回答问题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一样的动听。当然,并不是说我这样的设计就非常完美,而是在探索当中,其问题讨论的程度、小组的分工、学生的总结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 (14)学生为我评课(之四)  老师,您好:这节生物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生物知识,还学会了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例如苔藓植物为什么生长在阴湿处,一方面因为苔藓植物根、茎、叶无输导组织,只能靠茎叶吸收地表面的水分和无机盐,另一方面是阴湿处水源充足,而光照强烈的地方比较干旱,所以,茎叶无法吸收水分。并且还让我们认识了平时不注意的一些植物,教我们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您这种观察学习的方法很高明,可以让同学们产生兴趣,有一种真实感,而不是您无休止的讲,同学呆板的听,那样效果就不如这样好,然而也就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能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如:它们怎样繁殖,不同种类的也只是单叶还是复叶。相信在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会学好生物。——徐西帅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评价,你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听得认真,要是同学们都像你这样上课就好了。是你告诉了老师要讨论学习的,所以,好的效果也有你的功劳呢,谢谢你!同学们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收集一下。我们共同努力!思考:从这名同学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名很会学习的学生,作为初一的学生,能够抓住老师课堂上的知识要点和老师教学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说是能力比较强的,也说明他听课很会听、效率高,同时他很能发现课堂上那些知识是新生成的,哪些是课本上应该掌握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正是这种学习的能力,但真正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学生恐怕不会太多,需要老师多思考、多想办法,怎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老师:您好。您讲的课非常好,能使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老师能耐心的接受同学的问题,能认真而仔细的解答同学的问题。老师能帮我们分析问题,并且还能解答出来,让我们理解问题也知道该怎样做。不过我觉得,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忘记了怎么做实验,老师应该演示给我们看,我们会做得更加完美。——黄凯旋回复: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愿意和我讨论问题我很高兴!实验就是要在训练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才有针对性,否则老师演示的话,有的同学早就按耐不住了,并且,说不定同学们还有比老师更高明的办法呢! 思考:上面是双语2班的两位同学的评价。虽说双语二班的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死板,但这堂课与其他的班级没有大的差别,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主动参与思考、回答问题,在讨论的时候很多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想重要的一点除了课堂的设计和老师对学生的调动,还有一点就是课前我查看学生采集的苔藓植物标本时,充分表扬了那些采集标本的同学,并且在提到苔藓植物生殖的时候结合图片上的“孢蒴”,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同学(我指着那名男生)采集到了长有孢蒴的葫芦藓,他们的兴致就更加高涨了,直到下课后,还有好几名同学围着我问了很多问题,我尽可能给予解答,并鼓励了这些问问题的学生,虽然他们问的什么问题我忘记了,但他们兴奋的表情却留在我我的脑海。由此我想,作为老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所有问题,但你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好,希望不断得到老师的肯定,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重要!-老师:谢谢您不责怪我们,反而还表扬我们,这一点我很感动。您这节课很好,我们继续努力吧!——韩佳宁你自己认识到错了当然要表扬你。希望你能收集同学们的建议告诉我。我们一起努力!-这节课您讲得很有趣,我们大家都很满意。——崔经文希望你学的效果好,我才更满意。-老师,我认为有一些同学不自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他们听课效率不高,所以他们的学习差,我还认为他们不热爱学习,想学的同学自然都会认真听课的。这堂课老师您讲得不错,但我还觉得您应该布置一些作业,并且应该把作业抓紧。——白长明回复:谢谢你对学习较差的同学的关心。你说得很对,他们不爱学习、不自觉学习关键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听课,所以就不愿意听课,使差距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多,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好多面养成的习惯,所以,要想纠正的话也需要很漫长的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也需要同学的帮助,更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所以,我建议你平时尽可能帮助他们,老师也要提供,但这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改善的,我们一起来努力。你还可以了解大家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期待着你的进步。对于作业问题,你说得有道理,通过作业加以巩固,有的作业应该布置。 思考:对于这名同学总是关注同学中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我感觉他一方面是对班级的关心和热爱,但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孩子有些钻牛角尖。学生上了初中,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学习习惯、个人的智慧特长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学习差,但品质很优秀,也许他的强势智慧不在这方面,就好像弱智指挥家,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提高它的文化课成绩的,但不能抹煞他的音乐才能,班级的纪律明明很好,他却一直在担心这几名拉后腿的学生,我也感到不知道该怎样让他走出这个思维定势,更多地关注同学的优点,而不是只盯着人家的学习成绩差而不放,总这样我担心他自己的心理会不会出问题。我该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处:老师虽然没有给同学布置作业,但课上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老师把自己栽种的蕨类带来上课,一是代表了老师非常有爱心,二是老师很爱自己的职业,三是老师爱养植物。坏处:我认为老师太完美,但我周围的同学说您应该把课后的练习答案公布给我们。老师,我想告诉您一个小秘密:我非常爱养花,不管是什么花都可以,所以,想请老师送我一棵肾蕨的幼苗。——宋宏恩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表扬,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的目标。课后的练习实际上大家稍一动脑就会了,希望大家不要太懒惰。给你的肾蕨要是养不活,老师再送你一棵。记得常浇水。-好处:老师在上课之前把关于这一节课内容的植物拿到教室里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学得更有乐趣。不好:老师讲到的重点应告诉同学们,让大家划下来,回家去背。——魏洪皓回复:希望你能够自己发现本节课的重点,你试一试看能不能找到?思考:初中很多学生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就是老师划重点、学生背书,这样来迎接考试。好像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 考试。实际上初中课本中,每一堂课的内容总共不超过300字,要背的话只有几句话,但假如不理解来背诵的话,等于白背了。但很多学生就认为生物的学习就应该像历史、政治的学习一样,需要划出来重点内容一、二、三给学生背诵,可生物课远不是那么回事,就像这节课,真正要记住的只是点就是两句话:苔藓植物的主要特点是有茎叶,但没有输导组织,根是假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并且有输导组织,所以比较高大。可仅仅记住了这些,他还是不好理解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热爱自然的情感就难了。看来,转变观念不仅仅是老师,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对自身怎样理解、学习的目的等方面的认识也需要转变观念,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爱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5)充分相信学生(第五课时观察种子的结构)按照以往的经验,在讲解种子结构一节的内容时,往往是老师一步步教给学生怎样观察,告诉学生每个部位的名称,然后讲解各部分的功能,最后进行总结。看着新教材上仅有的几行文字,我就想:假如我不讲而是放手给学生,结果会怎样?虽然学生对于种子胚的结构理解起来不是太容易,我还是想尝试一下先放手、适当时候再引导的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课前,我先检查学生标本准备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作了准备,并且有的同学带来了很多种不同植物的种子,为了学生便于学生课堂的观察,我让那些带种子多的同学把种子分给个别忘记带的同学。上课了,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几类植物的共同点,有的班的同学很容易回答出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能产生种子,而是用孢子繁殖后代;也有的班级的同学先从环境说起,结果自己回答后感到不对头,就又回到了生殖特点上了。由此,引入了种子植物。为什么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了绿色开花植物?我让学生说说早餐和午餐吃了什么主食,结果学生高兴得喊着吃了面包或者馒头或者米饭、油条等等,我就让学生分析我们吃的这些食物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加工来的?学生自然就说出了种子,由此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与绿色开花植物息息相关,而我们所食用的粮食绝大多数就是它们的种子。学生个个点头道:哦,是这样的!我又问到:现在是什么季节?农民有句话怎么说的?“当然是春季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什么意思呢?不用解释学生也明白,我就加了一句:“假如把人的一生比作是四季的话,你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说春季吧?我说对呀,你们现在就是春季,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就相当于是在播种希望,还要不断的耕耘,将来才能收获到沉甸甸的果实,现在不播种,将来就只能看着别人收获而自己一事无成了。话锋一转,一粒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育长成一棵幼苗、将来还能长成大树呢?肯定种子中有些结构决定了它能够发芽生长。究竟是什么结构,这就是这堂课要探究的问题。我没有说明观察的步骤,我只是告诉学生,先来观察大豆(或者花生)的种子,从外向内,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来观察,希望同学们能找到图上所画的每一部分并说出它的名称,我来看你观察的情况。 学生马上就迫不及待的拿出种子开始了动手操作,一边翻开课本看着书上的彩图对照观察,很快就不断的有学生举手告诉我:他已经找到了每一部分,并让我来听听对不对。我走了两圈听了几个同学主动边指边说基本上都正确,我进一步强调要记住名称,同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大豆种子的结构图,问学生是否能说出各部分名称?竟然都说能。让学生到黑板上填出结构名称后,我又在旁边用彩色粉笔板画了一棵有根茎叶的植物模式图,让学生来猜一猜:种子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那一部分或者在种子萌发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我让他们随便猜,结果最容易猜对的就是种皮对种子具有保护作用,胚根能够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对于胚轴,有的说是发育成茎,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补充到它发育成根和地上茎之间的那一段茎,也可以说是连接着根和茎的部位;对于子叶,有的学生说它发育成最早的两小片叶,有的说它里面有很多营养物质可能会对种子发芽有用,也有的说它能保护着夹在中间的胚芽,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重点提示:想想我们吃的花生、大豆等等主要吃的是那一部分,为什么?学生明确了吃的是子叶,营养物质多,我让学生再进一步分析这些营养物质对种子萌发有什么作用?由此使学生理解了“子叶可以储存大量营养物质供给种子萌发利用”。大豆种子的结构基本明白了,我又让学生来分析:假如大豆种子缺少某一个结构能否萌发,为什么?最后总结出了“胚根、胚轴、胚芽、子叶”缺一不可,他们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的结论,因此把他们合称作是“胚”,强调是“胚胎”的“胚”,帮助学生理解“胚”就是一个幼小生命。有了对大豆种子的观察和总结,对于玉米种子观察我就更加放心了。我简单说明了如何小心将玉米种子进行纵切,剩下的观察、辨认结构的任务还是交给了学生。学生很快就喊我看看他切的方向对不对,然后就对照课堂插图认真观察了。我将玉米种子的纵切面图画到黑板上,学生观察之后就基本上能对照标本说出玉米种子的结构了。但并没有完,我一步步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玉米种子外面的皮不容易剥掉?“因为是种皮与果皮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然是种皮和果皮在一起,那应该称它是种子还是果实更恰当呢?“果实!”再猜一猜:玉米的子叶很薄、没有营养物质,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我提示学生根据子叶的位置来分析,结果学生脑筋一转就想出来了:可能是把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运输给胚芽和胚根等部位吧?我又进一步问道:你有没有发现玉米的种子与大豆的种子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们讨论总结出来。经过学生的商讨,很快就答案就出来了:相同点是都有种皮、有胚,胚都包含着四个部分;不同点是子叶的数目不同、作用也不同,营养物质储存的场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列举与大豆结构相同的植物种子,与玉米结构相同的植物种子,最后提炼出“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节课的内容较多、难度也有些大,稍不注意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比如在一班上课时,因为刚开始观察大豆种子的时间有些长,后面观察玉米种子之后就没来得及比较总结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只好让学生课后进行归纳总结,留待下次上课检查。但总体感觉就是:只要相信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他们会学的更主动、兴趣更浓,这可能比老师一步步教给他怎样观察效果要好多了。当然,在把探究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的时候,老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播、引导,控制课堂,就会既有效果又有效率了。(16)学生评课(之五)  敬爱的孙老师: 您今天讲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构造十分清晰,您让我们带来上课使用的种子,让我们自己演示给自己,使我们清晰地看见了种子的结构,使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种子的构造和名称,这是您最大的优点。大家都十分喜爱您的课,觉得您的课生动有趣,这是您比前两位生物老师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您比前两位老师都强的一个优点。——高雅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表扬,希望你学得开心,学得好!孙老师:您好,我很高兴成为评价您的同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您很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意见,能认真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同学们都很负责任。老师您能用实物来给我们演示做实验,让我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给我们了许多启示。同学们没有带老师上课布置的作业,老师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和蔼地与我们开玩笑。我很敬佩老师的乐观精神。——张璐回复:很高兴你给老师评课,也谢谢你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我知道你没有带来标本肯定不是有意的,下次你一定不会忘记了,对吗?我相信你会越学越好!孙老师,您好!这堂生物课上得相当成功,同学们对要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作了观察,通过现实事物(实物标本)的帮助,学起来更方便,更有真实感,不再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这样对照课本,了解得更快、更清、更透彻,对于它每部分的作用,都动脑思考,想象出它以后生长出的部分。这样老师同学共同讨论着学习,会感到知识学得多、时间过得快,兴趣更加浓了,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越学越爱学。——徐西帅回复:看到咱班同学的学习热情我很高兴。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你的字也写得很漂亮,相信你和同学们会越学越好的!老师,对不起!因为我的失职,所以没有给同学们带种子,虽说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我给同学们带来了绿豆芽,但是我耽误了大家的好多时间,时间是金钱买不来了,所以我要对老师说声“对不起”。老师,谢谢您送我的肾蕨,我会好好养它的。^_^老师,这节课讲得非常好,调动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举的例子也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所以,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也非常好,只是有的同学纪律不太好,真是九全九美呀!但是,这与以前相比不知要好多少,今天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可见老师魅力很大了,同学们对生物起了好奇心,以后肯定能学好。今天这种情况真是百年不得一见。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宋宏恩 回复:你是个认真负责的课代表,老师很感谢你,是老师提前没有想到,不怪你。谢谢你对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老师,我对生物比对别的科目感兴趣多了!我觉得生物很有趣,尤其是老师您教我们。我很感谢您教我的知识(课下我问的问题)!——刘文婷回复:谢谢你喜欢我教你们,我很高兴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我愿意随时解决你遇到的问题。我在上学期学生物很被动,学习成绩也很差,希望老师多帮助我,谢谢!——李雯雯回复:希望我能够给你提供帮助,我们一起努力!老师把各个部位都讲得很清楚,很好,让我们学得很明白。没有不好。——魏洪浩回复:加油,希望你学得好!尊敬的老师:1.您人美,教课也好,我真佩服您,佩服您的才华。今天我问了几个同学,他(她)们说您很好。所以,我也没继续问。以后我会继续努力,鼓励大家一起努力。2.有的同学说您上课不大注意纪律,希望您注意。3.有的同学说您在平时的作业少,周六日作业很好。——韩佳宁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表扬,你的建议很好,我会注意的。这节课,我们后边的同学有的接老师的话,尤其是我的同位,声音太大,让我们听不清老师说的,所以我们几个听的效果不好。——崔经文回复:后面的同学老师关注不够,今后要努力改正。谢谢你告诉我。老师,我是一个很讨厌考试的学生,很喜欢有兴趣的学习,希望我们共同进步!——李立群回复: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喜欢考试吧?平时的考试只是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希望你能学得快乐、轻松。(17)“原来如此”(第六课时:测定种子的成分) 又是一堂实验课,测定种子的成分。我并不太喜欢上实验课,因为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高度兴奋,课堂秩序总不如在教室里好,管理起来难度大;再是如何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煞费苦心,能否让学生真正通过实验课获得新知识、效果如何是关键。究竟是老师先给学生演示一遍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完成,还是让学生自己操作去完成?是先讲解种子的成分让学生去验证,还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有了直观印象再总结?假如老师演示一个学生完成一个必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因为前后要完成5个小实验,要5次演示、5次实验、5次叫停,组织教学的时间要花很多,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是不演示学生不会做怎么办?我最后确定了重点先强调、实验规范提要求的办法,先简单讲解,然后学生操作,最后师生总结的过程来进行。鉴于上一堂课时间很紧没来得及复习巩固种子结构的知识,在开始实验之前,我先提问学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强调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就是种子要具备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另外又增加了一条:种子内要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由此引入“种子内丰富的营养物质究竟是那些物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种子的成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与上一节学习的种子的结构有机的结合起来,也为后面要学习的种子萌发奠定了基础。引入课题之后,我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对照认识实验器械,然后我问学生“酒精灯是否使用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说“用过,要注意安全,使用完了不能吹灭而应该用盖子盖上”,那学生会用酒精灯我就放心了,不用演示。再问学生使用试管加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不甚清楚,我就给学生演示了一下在加热试管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实验的步骤2中,课本上是要用小坩埚、电热炉,但我们没有小坩埚和电热炉,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换个方法来实验(也就是旧课本上的办法),直接用解剖针插一粒小麦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烤,观察种子的变化。其余的步骤课本描写很清楚,学生说都可以看得懂,于是,就没再一一讲解,也没有告诉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只是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每一步骤之后的现象并记录下来,最后要留出10分钟总结,学生就马上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动手操作。在步骤1(验证种子中含有水分)中,我特别强调时间不能太长了,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了,否则你看不到管壁的变化反而让试管中的种子烤糊了,结果个别学生还是把种子烤到冒烟了,反而没有看到管壁上的水珠,只好让他重新来,我在旁边看着他们做,看到管壁上有水分了马上让他停止观察管壁的变化;其他的每一步骤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看到每个小组实验基本结束了,时间也过去了半小时了,我让学生停止后开始了提问。实验步骤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说看到了管壁上有水。那证明了种子中有什么呢?当然是有水了。我进而告诉学生:不论晒得多么干的种子里面都会有水分,说明水分是种子的成分之一。实验步骤2,你把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学生感到烧烤很好玩,自然做得认真、观察的也细致,就抢着起来回答:种子先是变黑、然后烧着了、继续烧下去,最后变成灰白色的灰了。这时候我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为了学生能准确理解,我提示学生:种子能够燃烧,说明种子中有可以燃烧的物质,是什么物质呢?种子燃烧到最后剩下了不可能再燃烧的灰,那些灰又是什么物质?学生没有学过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他们自然答不出来,我这样一提示,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就问“ 老师,那是什么物质,能燃烧的是里面有油脂吧?”我肯定了学生的猜测并告诉学生,能燃烧的物质叫做有机物,而剩下的灰呢,叫做无机盐。学生嘴里说着“哦,原来如此”,同时也主动拿起笔把两个词语写到了课本上。这时我告诉学生,“无机盐实际上只是无机物中的一部分,它是不能燃烧的”,紧接着我又问到“那么,你说水分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学生想了想说是无机物,我肯定之后又继续下面的问题。我拿起一位同学所作的加碘变蓝色的淀粉液试管问学生:“以前是否接触过,什么物质遇到碘会变蓝?”学生知道是淀粉,那就证明了种子中有淀粉,并且学生肯定地说,淀粉属于有机物。我再问学生,纱布内面团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看看、用手捏捏说变成黄色粘稠物质(也有的就说是面筋),我就直接告诉学生那就是一种“蛋白质”,这时学生似恍然大悟一般“哦,原来是蛋白质啊”,又问最后一步“把花生在白纸上积压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答出是花生油,我就告诉学生花生油就是一种脂肪类物质,他们又赶紧写到了课本上。学生对各种成分清楚了,我让学生归纳我们实验中证明了种子中有哪些物质,能否给他们分类时,学生就很容易的回答出了种子中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有淀粉、脂肪、蛋白质,无机物有水分和无机盐。这时,我又给学生了一项任务:能不能用大括号的形式把种子的成分表示出来并注意分类?学生表示可以,我就让学生写到课本上,看谁表示的正确,学生立刻动手,并很快地举起了课本让我检查,真不错,都能准确地写出来!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因为种子中的成分并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验验证、最后自己总结出来的;我也感到有时候老师懒一点也不是坏事——假如我总结把几种成分在黑板上表示出来的话,学生恐怕不会有太深的印象,但这次是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用括号表示出来的,想必印象会更深些吧?(18)综合复习课“生物的生殖”设计与课后思考上学期就欠着邱校长的账,答应他抽空去听听矿上老师们讲课、与老师们一起评课研讨,去看看孩子们的才艺展示,但限于外出挂职3个月,就把这件事情耽搁下了,等从外地回来,邱校长再一次发出邀请希望我前往,因春节前期末工作忙碌,就决定开学之后吧。开学了,因为学校教师不太合适,临时安排我上四个班的初一生物课。上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每天进行创造的过程,必然会发生很多的故事,于是就把我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有备课的过程、有课堂的进行、有学生的评议、有个人的反思,没想到邱校长看到后心生一计:要我给他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另外再安排听课研讨。 由于我正给初一的学生上课,邱校长说可以给初一的学生上,但教材版本不一样,并且我们学校是四年制初中,他们学校是三年制初中,没有教材,并且生物新授课通常需要有直观教具,而我在这边采集标本很是麻烦,既是因为个人的懒惰也是因为携带不便,就提出可否给毕业班上一堂复习课,这样我就可以省了很多麻烦了,邱校长说当然可以,并且一般人不喜欢上复习课,正好可以借机研讨一下究竟怎样上复习课效果更好,并且邱校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初三的三个班全体学生合堂同时听我上复习课。考虑到给学生进行复习应该突出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必须能够把初中所有生物教材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应该突出一个主题,于是就想: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物资运输”的,从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到动物体内的循环系统,以及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生物的呼吸”主题,从人体的呼吸过程入手,再到所有动物的呼吸方式、植物的呼吸,以及细菌、真菌的呼吸等等。但考虑到很多老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对生物的生殖(尤其是讲到人的生殖系统略过不讲而让学生自学)重视不够,就干脆设计一个关于“生物的生殖”主题来进行吧。这样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可以尽可能的体现出生物教学独特的价值——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也能充分表现出我个人对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所以,就设计了“生命的延续——生物的生殖”复习主题。对于人的种族延续,往往很多人避之不及,但这是不能回避的话题,是一门科学,让学生正确认识、认真对待,用科学的态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应该是生物教学的任务之一,我把“人的生殖特点”放在最后,作为对生命认识的提升,前面则通过学生所掌握的动植物、细菌、真菌等的繁殖方式进行回忆、复习,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所以设计的教学过程就通过精彩的图片(如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实,鸟类的交配、孵卵,昆虫的交配,青蛙的卵块、发育过程,乌龟的交配,长颈鹿哺乳,人类的胚胎、初生婴儿等等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的复习主题,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生物的生殖”,引入了本节课。经过“交流分享”(学生将自己学过的有关各种生物生殖特点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回顾、列举,对照图片说出图中所列生物的生殖特点)、“比较归纳”(将前面列举的生物生殖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共性)之后,学生基本上实现了对生殖种类、特点等知识的系统性建构,经过“考考你”加以巩固,进而将问题引向人类的生殖——“我怎么来的”,对人类的生殖细胞的产生、受精过程、胚胎发育过程等进行了简要的回顾,通过让学生回家与母亲交流、写交流体会,期望他们理解母亲、尊重母亲、敬爱母亲,潜移默化的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在即将结束时,通过对生命来之不易、生物圈的丰富多彩等的认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上升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的高度。鉴于白庄矿正在开展的“诗香校园”建设,了解到学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文学写作水平、诗词鉴赏能力进步极大,就临时让学生或背诵古诗词或当场赋诗赞美生命,没想到马上就有几名同学起来背诵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等古代诗词中对生命的赞美。最后,杜林同学当场朗诵了他即兴所作诗篇《命之源》(生自父母苦非天,声声啼哭皆开颜。不知何时为报答,重孝后为尽无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通过对生命诞生的认识,我期待着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最后,我又出示了冰心《谈生命》一文中最后的几个段落,在一位女同学优美、动情的朗诵中结束了这堂课。 可以说,这堂课初三的这些孩子们给我带来了很多的震撼与感动。在很多学校,越是到了高年级学生越是很少发言的,但在白庄矿学校,尽管学生很少走出矿区,周围就是农村,见的世面也不多,但他们落落大方、朴素自然的表现要远远胜于一些城市里的孩子。三个班的学生同时上大课,这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学生也是第一次,整个多媒体教室内,前半部分是学生,后半部分是教师,我担心学生会很拘谨不敢讨论、发言,但让我意外的是三个班的学生都非常积极、投入,讨论的时候就近的三五人一组,七嘴八舌的说,有的同学就拿出本子记;讨论之后的发言也是很精彩,声音宏亮、条理清晰,对于不完整的答案及时给予纠正、补充;最后杜林同学的诗作更是充分展现出了白庄矿学生的风貌和才华。从学生的精彩表现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一群认真、敬业,敢于创新的教师,没有白庄矿教师的辛勤努力,怎会有学生如此精彩的展示?没有教师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又怎会有学生较高的能力?没有教师的付出,就不会有学生的精彩,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的教师群体。透过这些孩子,我还看到了一位勤学、善思,带领教师们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校长形象。附:亲历精彩——孙明霞老师课堂实录邱续岩经常读到孙明霞老师的课堂随笔,常常为孙老师充满人文、充满创意的精彩课堂所叹服,亲眼目睹孙老师的课堂已成为我的所盼。“近水楼台先得月”,终于盼来了孙老师来我校亲自展示。虽然还没看到孙老师的精彩课堂,但孙老师的魅力早已感染我们的师生,当听说孙老师来展示课堂,老师们已不愿意放弃让学生们聆听专家教诲的机会,计划的一个班,结果毕业班三个班一百多名学生全部到齐。这节课孙老师讲的是生物的生殖,是一节综合复习课,在孙老师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和导入后,便开始了精彩的演绎。一开始孙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明昨天的讲课内容,而是让学生们欣赏图片,并提出了让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将要复习什么内容?”,一幅幅精彩的图片马上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目光,看着学生们的专注劲,高效的思维已使学生们无暇他顾,在有一百多人听课的多媒体教室内只听到的是伴随图片的音乐声,有人强调课堂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我想这正是无声的、广泛的、深度的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而孙老师的边欣赏边思考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图片的刻意选择与精心安排,使学生们快速回顾知识的同时也得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生物的生殖。在学生得出答案后孙老师并没有止步,而是适时地推出第二项要求“交流分享,你知道哪些生物生殖方式的特点?”,在孙老师富有魅力的启发下,学生们有专著的投入到新的思考与交流中,有的在讨论、有的在翻课本、有的在静静的沉思,一百多名学生都在主动的探求知识,孙老师也积极的参与到了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交流,同时孙老师对课堂的细节也没有忽视,当看到部分男同学只讨论没有适时地记录归纳式孙老师又开始了温馨提示“女同学很仔细都记到纸上了,看来男同学更棒,都记到脑子里是吗?”,汪中求曾写过细节决定成败,我想也许正是对这些细节的关注以及适时的指导与把握,才使名师成为名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孙老师这节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们讨论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分类进行表述,在孙老师的激励与循循善诱下,学生们的潜能在膨胀,学生们的回答也一次比一次精彩。 在孙老师简单的点评与补充后,又把学生们带入新的思维之中“看图片,说生殖种类”,有了前面知识的基本梳理,“从牵牛花—扦插——孢子—草履虫—蚯蚓……”学生们发挥了巨大的潜能:回答准确无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潜力无限,为了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孙老师又抛出了新的一个任务“比较归纳,各种生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七分钟——短短的七分钟,学生们实现了知识的大跨度建构。此后的考考你更是激起了学生们的求胜欲。“我是怎么来的?”更燃起了学生们探求生命奥秘的激情。课堂渗透的人文关怀,讲解成就生命的不易,更让学生们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与母亲的伟大。孙老师富有哲理的语言“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无论高等生物、低等生物他们都有存在的理由,生物圈因为他们而丰富多彩”更会让学生们终生思考……最后课堂在冰心《谈生命》的散文始终结束。纵观整堂课从课堂的的导入到问题的提出,从学生的参与度到练习度、到整合度、到延展度,孙老师对教材和课堂的把握无不让我们的老师叹为观止,孙老师无限魅力的亲和度和给与学生们高度的自由度,使得我们的学生异彩纷呈,连学生们的老师也赞叹道:“我才发现我们的学生竟然有如此大的潜能”。后记:孙老师精彩的课堂非我的语言所能描述,我能表述的仅仅是孙老精彩课堂的一角,文笔笨拙本不敢写,但孙老师如此精彩的课堂不与大家分享也怕留有遗憾,只好作以粗浅地记录,也请孙老师不要嫌我的笔拙。(19)学生为我评课(之六)  老师:您讲的课诙谐生动,细致、形象,我们不仅测定了种子的成分,而且还学会了使用一些新的实验仪器,同学们很喜欢您的课,上课情绪比以前高了许多!同时,也给您提一条建议:希望老师您以后上课讲一大半时间,省下时间让我们自由讨论,这样会让我们互相帮助,增加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您能采纳。——高雅回复:谢谢你的评价,同学们的表现很好,我很高兴。同时也谢谢你的意见,我会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多讨论。老师,您好,您的这堂课非常成功,让我们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学习了知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尝试研究,能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老师帮我们复习了旧的知识,又教给我们新的知识,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生物的乐趣与简单,没有一点使人烦恼,而相反是越学越高兴,越学越快乐了。——张璐 回复:你感觉到了简单,说明你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真正学进去,就会感到书本越学越薄了,祝你学有所成!老师您好!这节生物课我感到没有太多新知识,可对本课的重点、难点作了进一步的巩固,了解了一下化学作用(我认为是化学作用),通过实验,大家认识了许多的实验仪器,如酒精灯、试管、烧杯等,为以后做实验打好了基础。做实验既提高了同学的动手能力,还提高观察能力,使同学们积极讨论研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徐西帅回复:谢谢你的认真评议,你课堂的表现很棒,认真、积极,效果好,相信你会越来越优秀。同时还可以收集同学们的意见。老师:这堂课,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些危险,应当有应急措施,如沙子、水等,有个别同学拿着实验用具玩,还有的同学在接水时,手一滑把烧杯摔碎了。——崔经文回复:谢谢你的提醒,同学们第一次使用酒精灯,第一次见到烧杯、食管等,有些好奇和贪玩,相信以后会不断改进。祝你学习进步!老师,今天做实验老师和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实验非常有趣。同学们的意见也是这样的。——韩佳宁回复:你课堂的表现很棒,继续努力!老师,我会主动的,可学生物有近道吗?——李雯雯回复:学习就好像登山,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在你每走一步的时候都会欣赏到两旁的美景,没有近道、也没有缆车,有点辛苦,但只要你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学好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怎么样,有信心吗?谢谢老师的鼓励,您知道吗?我们很有缘份,我妈妈叫孙宏霞,与您的大名只差一个字,的确,您也像母亲一样呵护我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李立群回复:我非常开心名字与你妈妈很接近,我希望也能像母亲一样给你提供帮助,你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非常高兴,也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加油!谢谢老师,我会努力学习的!生物真的很有趣哟!——刘文婷回复:学习成为有趣的事情这是多么美妙!期待着你的进步! 老师,我喜欢动手做实验,相信同学们也喜欢,请老师多给我们机会做实验。——王敏回复:只要条件许可,老师会尽可能让同学们多动手体验。老师,别的都好,我感到就是作业太少了,应该多布置抄写的作业。——白长明回复:看来你学习得很轻松,所以才希望多布置作业吧?老师对不起,您昨天一定等我好久吧?老师如果生气了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狠狠的批评我一顿,这样我想我会心安理得一些。老师,现在各方面做的都很好了,只是作业太少。——宋洪恩回复:你是个很尽职的课代表,并且你很努力地做好,老师没有批评你的理由。不要总是责备自己,希望你学得轻松、快乐!(20)“老师,我把烧杯打碎了”这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用具,虽说实验前强调学生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要注意使用安全,但难免还是会发生意外。这是二班的同学在做实验,在对上次课堂内容进行了复习总结之后,我对这堂实验课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实验。在实验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位男生因为不小心把烧杯掉到了地上,发出了刺耳的玻璃碎裂的声音,嘈杂的实验室内一下子变得安静来下来,全班同学一下子把目光投向了那位男生,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我。我该怎么办?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那位男生吗?感觉不妥,因为他肯定不是有意的,何况烧杯是易耗品,偶尔出现损坏也是正常的;但这样给学生讲,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摔碎了也无所谓。这时,那位男生很紧张的走到我面前问:“老师,我没拿好烧杯,结果掉地上摔碎了。一个烧杯多少钱,我赔偿好吗?”我只得对全班同学说,请大家继续实验,注意安全,别再出现这类事故,转而对那名男生说:“把碎了的烧杯放到垃圾桶里,小心别划破手”,他再一次问到“老师,烧杯多少钱?”我也不知道多少钱,并且学校没有这类赔偿规定,我不知道该怎样答复学生,但看着学生那惶恐、紧张的深情,我不忍心去批评他,就笑着说:“以后小心吧,这次罚你实验结束后留下来整理实验仪器吧?”学生看我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他,就赶紧收拾了碎烧杯,非常认真地进行了余下的实验。实验结束下课了,我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当全体学生陆续离开实验室的时候,这名同学已经在整理每个实验桌上的仪器了,他非常认真地清洗着没洗干净的器械并摆放整齐,最后又主动帮助值日的同学打扫干净地面,并让我检查“可以了吗?”才回到了教室。 事后我想,假如我当时狠狠的批评他,他会很诚恳的接受批评,但一定会让他心理上感到很沉重,以为打碎了烧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错误,进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情绪;但我以为,这虽然不是正确的行为,但绝对不是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没有必要搞得太严肃了,说不定我的宽容能让学生从此对生物课更加有感情,而认真、主动的学好呢?你认为我的处理方法恰当吗?(21)学会归纳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计划,本应在学完“种子的机构”之后再讲“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部分,然后再拿出一节课完成“验证种子成分”实验,但限于学校班级较多、实验室使用需要轮流的现状,只好我这几个班先做实验。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一部分内容了。仔细研究一下教材,感到课本上的内容编排顺序不甚合理。种子植物共需三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观察种子的结构(大豆和玉米)并能总结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不同,第二课时了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列举出常见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种类,第三课时是种子成分的实验。我一直想:假如把这部分内容调整一下顺序会怎样?比如,可以先解决“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然后再观察被子植物中的两种代表植物的种子,最后是实验验证种子的成分,这样调整可能会使知识相对完整也容易进行,但既然已经先行观察了种子的结构,中间作了实验,那最后剩下的这节课就只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了,从内心来说感觉是很别扭的,所以在设计上就总是找不到水到渠成的感觉。只好在这一堂课上先把“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进行完了再对本章内容作一个全面概括了。首先我提问了上一堂课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种子中有哪些成分,在几名同学回答、补充并很好的掌握了有机物、无机物及其所有的成分之后,我再一次提问种子之所以能够萌发为一株新植物的结构特点有哪些?学生很容易的回答出种子的胚以及胚的组成部分。我再问学生:植物种子的外面有什么结构可以保护种子?当学生回答有果皮并举例说明后,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自然界中所有种子植物的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呢?有的学生提前看书马上说出了有“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这时,我让学生自行解决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并希望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很快,学生就找到了答案,并理解了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这一根本的区别特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方面,我找到了松的球果、松的种子的图片让学生与桃的果实进行对比,并强调松的球果外是一些木质的鳞片,不是果皮;另一方面,我让学生说说“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中的“子”是什么含意?答“种子”,那么“裸”和“被”又是什么含意?我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松的种子没有穿衣服,是裸露的,所以叫裸子植物”,“而桃的种子被厚厚的棉衣包裹了,所以是被子植物”,“像大豆、花生等种子衣服单薄些,并且是几粒或者多粒种子共用同一件衣服,也是被子植物”,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也就记住了这两个概念。 为了让学生对被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分布广有个较全面的认识,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被子植物的一生”做个铺垫,我让学生列举了与人的关系很密切、常见的被子植物,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我概括了一下:我们食用的粮食作物(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我们食用的蔬菜(白菜、萝卜、芹菜、菠菜等,花园中美丽的花卉(牡丹、月季、兰花、蔷薇、菊花等),我们吃的水果(苹果、梨、香蕉、橘子、樱桃、草莓等),绿化环境的草坪、树木(槐树、杨树、柳树、柿树等)(不包括松树、银杏等)都属于被子植物,学生一下子很惊奇地问了好多种他们所不熟悉的植物是不是被子植物,当听到我肯定地说是被子植物时,他们感到太神奇了,原来我们的身边的植物大多数都是被子植物呀!我借机问道:为什么被植物分布这样广呢?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强,可适应能力强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植物开花传粉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说出可以借助昆虫传粉,并明白了那些鲜艳的花朵、芳香的气味原来都是与招引昆虫相适应的特点)、种子的传播方式(会飞的蒲公英、带刺的鬼针草等)举例说明了被子植物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由此也使学生对上学期在“生态系统”部分所学过的“生物能适应环境”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的概念。课上到这里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我告诉学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一组很重要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学习。实际上,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知识都可以这样对比。你能否回忆起我们最近所学到的知识中还有哪些可以这样对比的?”学生短暂的交流、思考之后,就提出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我让学生对这两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形成了框架式板书:孢子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在学生分析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特点之后,又让学生回忆孢子植物包括哪几类,填写在上面的表格里,我再一次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三类植物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讨论确定出来。学生很积极的讨论之后说可以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进行比较,于是学生就开始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进而使板书完善如下:生殖形态结构环境孢子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孢子生殖有根茎叶,由输导组织;较高大阴湿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有茎叶,但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矮小阴湿苔藓植物单子叶植物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水中藻类植物通过比较,让学生再一次对各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关系更加明确,加深了对“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理解,同时告诉学生,现在的勤奋学习也是在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环境做准备。至此,一堂课的内容就基本上处理完了,学生在最后的总结中也谈到:这堂课学会了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办法,感到学习并不是太复杂,也不困难。但学生是不是能够全部掌握,恐怕还有会有些差别。 (22)学生给我评课(之六) 孙老师:您好!您讲的课有声有色,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飞舞。您让我们联系以前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能更好的学好生物。以前我感到学生物是那么难,让我讨厌,可是现在您用好的学习方法来帮助我们学习,我现在觉得生物非常有趣了。我现在越来越想学生物了!谢谢您使我学会了许多生物知识,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张璐回复:“飞舞”应该是在蓝天里,而在“海洋”里应该是“遨游”吧?你喜欢我很高兴,同学们都喜欢就是我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孙老师您好!你的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家都喜欢您的课,原来大家上生物课热情不高,但现在热情很高。您让我们结合原来的旧知识来学习现在的知识,这是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前大家感到生物很难,但现在可以在快乐、有趣中学习生物了,相信大家会学好的。——高雅回复:有热情就会有干劲,我相信同学们能学好的。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快乐有趣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效果。加油!孙老师您好!这节课您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植物,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并给它们分了类。根据开学以来学过的知识以及现在的相结合分为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又分为几小类,这样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回顾了旧知识,岂不是两全其美!这节课表面上没学过多的新知识,但它们都是相互搭配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徐西帅回复:看来你掌握了这一站的主要内容,所以能够更容易得根据复习归纳出要点,很好!新知识和旧知识,实际上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的,或者说每一部分知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你说的“相互搭配”了,你用的“形散而神不散”很巧妙。孙老师,其实我早就想给您评课了,只是不敢。但现在您给我们上了这么多堂课,我也与您熟悉了,我渐渐地感觉到,您很和蔼。尤其是您那一头乌黑的头发,令班上大部分同学羡慕,还有您的教学方式,我很感兴趣。我上学期生物考得不好,我相信这个学期一定能赶上去。——张梦雪回复:我很高兴你愿意给老师评课,无论有什么问题,或者对老师的讲课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会努力改进的,也相信你一定能学好! 孙老师,我对您的印象一直都是和蔼可亲,易接触的好老师。您讲课风趣、易懂,我很喜欢。——王安琪回复:你喜欢我高兴,期待着你的进步!老师,我也非常喜欢您的讲课。——张伟回复:谢谢你喜欢,希望看到你上课的精彩表现,多回答问题!老师,您讲的课很生动,能使课堂十分活跃,并且您讲的课能使每个人都能听懂,我非常愿意上您的课。——刘雅文回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喜欢上,说明你感兴趣了,希望你始终保持这种兴趣,取得好成绩!老师,我认为您讲的课有些生硬,而且我觉得您讲的进步太慢了,都几个星期了,才讲了一章的内容,我觉得您要讲得快一些。——李彤彤回复:谢谢你愿意给老师提意见。你说“生硬”证明老师做得还不够,或者你不喜欢老师的教学,希望你能具体提出你不喜欢的地方,老师加以改正。对于教学进度,我们要按照课程设置,并且我们课时太少,按照课程标准,应该每周3节课,但我们学校老师不够,只排两节,再快就难以接受了。你认为慢,说明你掌握得不错,期待着你优异的成绩!老师,您上课分析的这章的表格很有特点,对同学们学习有帮助。缺点是您讲完后有的同学不安静,应该严厉的管。——魏宏浩回复:希望你以后学完后也能学会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如何?对于不老实的同学应该“严厉的管”!老师,我有信心,我会加油的,谢谢您,我一定会学好的。——李雯雯回复:我们一起努力,别怕艰苦就行!老师,我也很乐意做您的女儿呢,我相信我们能相处很好,共同进步!——李立群回复:要是有你这样的女儿,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期待着共同进步!老师,这节课同学们非常积极回答问题,我永远支持您!——王敏回复:有你的支持真不错!老师,给您提个建议好吗?在下午上课时,大家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我认为如果有时间,可以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讲一个笑话(当然是在正式上课前),我想能使大家集中一下注意力哟!!您也可以不采纳的。^_^  ——刘文婷 回复:随着天气逐渐温暖,中午要是不休息,下午就容易犯困,建议同学们中午适当休息一下。另:你的方法不错,可中间再困了怎么办?并且老师没有很多笑话怎么办?老师,请您以后别用黄色的粉笔,看不清楚。——朱文博回复:本想用彩色强调一下,看来效果不好,以后不用。反思:翻开学生的评教记录本,发现多了很多条的评语,下面注明了姓名,原来是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评课,在原来评课同学的记录本上写上自己的意见或者看法,这让我很感动,说明学生渴望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怎么样还难说),使得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和蔼可亲的,而不是对让人敬而远之,这应该是成功之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不够,没有更多地到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意见,或者说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倾诉机会,好在有了这种学生评教,他们可以随便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和看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交流途径。从学生的评价中还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能够很准确的总结出课堂的特点和知识要点,有的学生能很准确地提出问题,而有的学生还不能概括出来。有的学生感到喜欢,但究竟喜欢课堂的气氛还是知识的趣味或者是教师的授课方式,难以总结出来。也许,这本身就是个很难概括的问题,只要喜欢,管他喜欢什么呢,能愿意上你的课,就应该值得发扬下去了。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希望通过他们的“喜欢”而学好这门课程,既要学到一定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这才是教学的根本。(23)单元训练 第一章的内容学完了,刚好教研室发了一套单元训练题,就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做一做,看看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按照课程计划,应该每周3课时,但由于教师人数不足,学校只好每周安排两课时,很多的讨论问题课堂没来得及让学生讨论而布置学生课下讨论,课上又没有时间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和知识的巩固情况,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虽然课上学生感觉到兴趣浓厚、学得开心、提问的效果也不错,但落实到做题上就很难说会怎样。看着只有一张的单元卷,估计学生在半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余下15分钟可以当堂讲解一下,下次上课就可以继续讲新课了,所以,在上课伊始,我给学生要求道:“这次的单元题是为了检测第一章学习的情况如何,既是检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看看我们课堂的效果怎样,所以:不要看书、不要交流、不要偷看别人的,要独立完成;要在30分钟以内完成,余下一刻钟当堂讲解。有问题吗?”“没问题!”于是,学生就开始了做题。 转了几圈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个别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翻看着生物课本,看来看去感觉课本的编排顺序不甚合理,给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抽时间写写对教材的看法)。转眼间就到了30分钟,问问学生做得怎样了,结果一直喊着没有做完,只好让学生继续做题,直到将近40分钟,学生才基本上做完了,剩下少数没做完的,我问他们是时间不够用还是不会做,学生说是不会做,那就停止做题,拿一只红色笔(或者换一种与做题的笔不同色的笔),在讲解中将错误的答案订正。为了节省时间,我直接将第一大题的15道选择题的答案报出来,有错误的题目举手,大部分的题目答对了,只有两三道题目答案不准确,于是我就将有错误的题目进行了分析,使学生自己能明确正确答案了。比如说第三小题“下列营自养生活的生物是什么”,列举了细菌、真菌、动物和水绵等生物让学生选择,因为新教材在初一阶段还没有涉及到营养方式,也就没有给学生补充,结果学生因为对“自养”不理解导致不知所云答错,而这道题目是好多年前的若干种练习册或者考试题目,现在实施新课程了,课本上还没有出现这个概念就依然把旧题目搬来考学生,我不知道究竟有没有作用?但对学生不能这样说,只得解释一下什么是“自养”并举例,学生明白了,再问答案就知道了。还有一道题目是组合答案题,学生说答错了,就和学生一起分析,结果发现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我因看得不仔细报的答案也是错误的,学生自然也就错了,经过分析,命题失误导致学生答错老师也出错了,好在分析及时得以纠正。刚把选择题处理完,下课的音乐响起来了,只好作罢,布置学生下课先自己对照课本看看答案并进行修订,标记做错的地方,留待下一堂课再讲了。原计划下堂课上新课的计划要泡汤了,不讲肯定不行,所以要讲。希望下次课堂能用半节课的时间处理完,剩下的半节课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设计方案,但愿能够按计划完成。看着单元测试卷,再翻翻与教材配套来的“基础训练”,越看越感到心里郁闷:很多的题目就是在搞文字游戏,根本就不是为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有些题目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题目又搬到了与新课标配套的练习中去;还有一些题目就是课本上的原话当作填空题,假如不看书的话可以填上好几个答案都说得过去;还有的题目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我不知道这样的训练题是在训练老师还是在训练学生?(我会抽空专门解析一下部分题目)(24)设计实验—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由于上一次的练习题没有讲完,就计划今天的课堂上用一半的时间讲题,另一半的时间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实验设计。每个班级我先讲了今天的任务,然后问学生先完成那一半,结果有三个班级的同学说要想进行设计实验,后讲题,只有一个班级说先讲题,后设计实验。于是就按照学生的要求开始了上课。先进行实验设计的班级,我首先提问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成份,因为进入新的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就是“种子的萌发”,而“种子的萌发”首要的就是种子萌发的条件,虽说课本上对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内因)在后面也有涉及,但考虑到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首要的是内因,因为“内因要通过外引而起作用”,所以,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成份”直接让学生明确种子萌发的内因,也就先设计开始的提问了。提问了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假如种子的结构不完整,比如胚的结构不完整,或者种子发育不完全,能否萌发?”学生一致认可种子必须是完整、饱满的并且是有生命力的才能萌发,由此就直接得出了结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就是要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或者说是完整、饱满的种子,这是种子萌发的根本。 因为这是新一单元的开始,也就由此问题说明被子植物的一生就是从种子萌发开始的,进而引入“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同时问道:假如说种子具备了“完整、有活力”的自身条件,还需要什么外界条件才能萌发?这时候学生就开始了大胆的猜测并积极地要说出自己的猜测。我对学生说,“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这是我提出的问题,你们在猜测,这是科学实验中的哪个环节?学生马上想到了“假设”,我再问:“假设是不是随便乱猜的?是否有一定的依据?”学生说“不是乱猜的,是根据平时的经验”,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一定都是自己亲自做过的,看到的也可以)对这一问题做出假设,想想可能的条件。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答案很快就出来了: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阳光、一定的空间、土壤等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还有的学生说肥料、花盘也算是萌发的条件。结果有的学生提出来花盆可以没有,并且全班经过分析一直认为不需要的,就去掉了。学生的理由是:种子不需要花盆也能萌发;发芽的初期是利用了种子自身的养料,可以不用肥料,也去掉了;还有的学生认为土壤也不需要,理由是他自己曾经见过没有土壤也能萌发,达到了全班的认可,也可以去掉;还有的学生提出阳光也可以去掉,理由是他见过种子被布盖着也能发芽,但有的同学不认可,说需要阳光,对于有争论的,就保留。于是,有的班级经过讨论最后只剩下了“空气、适宜的温度、水分、一定的空间”几条,有的班级是“空气、适宜的温度、水、阳光、土壤、一定的空间”等条件,无论学生确定了哪些条件,我都肯定了他们的猜测有道理,但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是否正确,而是提出“怎么来验证你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呢?”学生这时候就很容易的说出来“设计实验来证明”。怎么设计实验?我让学生继续分析,这些条件能否用一个实验来证明?比如说,我用一个瓶子装上一定数量的种子,给它充足的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还有土壤、水分、空间等条件,结果过一段时间种子萌发了,由此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这些条件”,学生说不行,需要逐一设计对照实验,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于是,我说就以“水分”为例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吧?有个学生就起来谈到:用两个瓶子分别放上一部分玉米(或小麦)种子,一个瓶子里加水,另一个瓶子里不加水。我再问到:“水加多少?是让种子完全浸入水中还是只让每个种子接触到水分?”“其他的条件是怎样的?哪些是可以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由此使学生明确设计对比实验要尽可能控制变量,就拿这个实验来说,除了水是可变的,其他都应该是相同的,否则难以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自行设计剩下的实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负责,每人设计其中的一到两个,今天回家后就开始着手实验,每天要记录实验现象,全组最后统计结果,下周要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马上进行了很热烈的讨论,他们大多数是首先分工“你做水分,我做空气,他做阳光……”,然后开始列出实验计划、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设计的情况,对于有些问题学生也展开了有趣的讨论。比如,有的学生在设计验证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提出要先把其中一个瓶内的空气抽掉,怎么抽掉空气?有的学生说点支火柴,有的学生说,可以点燃一根小小的蜡烛,盖上瓶盖,等蜡烛熄灭时就说明没有氧气了,他说还有个不人道的做法,就是把一只小动物放进瓶内,让它呼吸,等到它不能呼吸了,说明没有氧气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提出来:我们不能以伤害动物为前提,还是不要用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吧。 从学生能够设计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可以从对比的角度来设计一组实验,但对其他的因素考虑得不多,比若说“空气”这一因素,有的学生就直接说“用两只瓶子,一只加上盖子,另一只不加盖子”;对于“水分”,一个瓶子里加水,一个不加水;对于“阳光”,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黑暗处(或者用不透光的纸包裹起来)……对每一组实验,我只好提示“对于其他条件应该怎样设计”,学生就马上加上一句“其他的条件都一样”,“怎样一样呢?”,他们才会说明“都放在温暖的地方,都有充足的空气,都有足够的空间……”,还有的学生说“一粒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一粒种子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我当即问“用一粒可以吗?”很多学生就说“不行,因为一粒种子的误差太多了,有许多偶然因素”。由此强调学生:实验的设计一定要严密,不要有漏洞,否则这不是一份规范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问题解决了,具体完成情况就要看学生课下的实验了,余下的时间就是解决上次没有讲完的练习题。限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有些题目比较容易,我没有全部讲解,结合我翻阅学生作题的情况中发现的问题,征求学生意见那道题目需要讲解,我就重点讲解。其中,学生对于“某地建起了火力发电厂几年后,葫芦藓不见了,原因是什么?”回答的不甚完整,很多学生只答出了一句“因为环境污染”,对于植物自身的问题没有答出,我就提出要从本质上考虑:环境污染没有错,但为什么别的植物还可以生存,偏偏不见了葫芦藓?学生这才明白应该从葫芦藓的结构特点来回答,“它的叶只有一层细胞,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进入细胞内使其受毒死亡”。再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最后的“玉米种子结构图”中的最后一道问题“某同学认为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你能否设计一个小实验进行探究”,很多学生不会设计,有的学生说:“我给玉米种子一定的条件,然后观察它萌发的过程,就知道胚的那一部分发育成幼苗的那一部分了”,我就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设计缺少了什么?学生说“没有对比实验,很难说明问题”,“怎么对比呢?”学生就提出了“可以将部分玉米种子的胚破坏,另一部分保持完整,假如去掉胚的种子不能发芽而另外的部分发芽了这样就可以证明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我问学生“要是去掉部分胚乳,保持种子胚的完整能否萌发”,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让学生也不妨试一下,假如能的话,是不是可以把玉米的种子都去掉部分胚乳再种植呢?学生分析了一下说不行,“那样营养物质不足,即使能发芽但也生长不好”,由此使学生明白了播种时要选择粒大饱满的种子的道理。最后一个班选择先讲题目,后进行新课内容。于是,就直接对照练习题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讲解,大体上就是把前面几个班的程序换了一下,所不同的是:在处理完练习之后,直接就根据练习题的最后一道问题引入新内容的学习——既然种子必须具有完成的、有活力的胚才能萌发,那么,我把一些有活力的玉米种子直接放在外面的水泥地上能否萌发?学生马上说“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由此也就引入了“种子的萌发”内容,然后就是让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假设,情况基本上与其它班级相同了。(25)教无止境   本周是我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从上午第一节到下午第二节,每一节课班级里都有可能有人听课,听课的大多数是这个班的家长。昨天上了4节课,外加2节课的班主任培训,明天有4节课,本想今天可以轻松一下了,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但早晨年级部主任找到我,说无奈之下要请我帮忙,看他着急的样子,我知道他一定很为难,不好推辞,就忙问什么事,结果说“张老师生病起不来了,她今天有3节课,请你帮助代课”,清了清我这沙哑的嗓子,呷一口刚冲好的感冒冲剂,问是否还有别的办法,让语数外的老师先上自习行不行?他说不行,因为今天有很多的家长来听课,假如把课换给其他学科的老师,他们的教学进度要改变,准备不充分上课既是对家长的不尊重,又有损老师形象,老师们都不愿意换课,还是希望我上,因为我们同一学科、进度基本一致,关键是正好我今天没有课。想想可怜兮兮的张老师正病者呢,再看看级部主任那渴望的目光,我只好答应带上一天课了。上午到了4班,下午又到了3班和5班,结果没进一个班级,学生不约而同的“啊?”“咦?”起来,前面还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您是不是走错了班级了?”看着学生满脸的惊讶,我笑着问道“是不是看着老师的面孔这么陌生呢?”“张老师的模样怎么变了?”学生忍不住说“是啊!”,我赶紧给学生解释,因为张老师生病了,临时由孙老师来上课,可以吗?“当然可以了”,于是,就开始了上课。由于张老师的班级进度与我稍有点不同,她的试卷前一周已经讲过,今天就该从第二章开始了,所以我不需要将试卷,那就直接开始。我就先说道,“经常听到张老师夸奖3班(4班、5班)的同学很聪明,上课表现也很棒,是不是啊?”学生很高兴也很自豪地说“当然是了!”,我说“我没见过呀,眼见为实,所以就想考考你怎么样?”“没问题!”于是,我就先提问了种子的结构(在让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将玉米种子结构图和菜豆种子结构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图回答),学生分别说出这两种种子的结构特点的时候,我说道:有同学回答道菜豆种子最外面是种皮,玉米制种最外面是种皮和果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积极参与,答出菜豆种子种皮与果皮分离,而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时间密结合在一起的。最后我又问道:同学们是否发现了他们两者的不同点?学生马上就有很多举手,分别从子叶的数目、是否有胚乳、子叶在种子盟发过程中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我又问道“你们是否发现了二者结构的相同点”,这次学生很容易的答出了“种皮和胚”,“胚是一个生物体的幼体”,并且说出了胚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在如此提问的基础上,很自然的就把问题引入到“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个话题上来,同时也就引入了“种子的萌发”一节。在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环节时,各个班的情况基本上相同,学生的猜测也相差无几,但由于相对时间较宽松些,我就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讨论,结果由于在引导学生分析变量的过程中强调对比实验要尽量减少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就出现了一些很有趣、也是很灵活的思维火化。比如,学生要设计“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有的学生设计一个瓶子放在冰箱里,一个放在窗台上,其他条件都相同,马上就有学生说,“阳光”这个条件就不一样了(因为学生在假设的时候,有的同学认为不需要阳光,有的说需要阳光,于是,我就说既然不确定那就保留着阳光,通过实验来证明吧),想想有道理,设计的同学马上说,我都放在阳光下,浇水的时候一个浇的是冰水,另一个浇的是常温下的水。又有同学提出异议,“你浇的冰水很快就会被太阳照的升高温度的,还是很难确保低温。”学生犯愁了,怎么办?我提示学生,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一下,要是都去掉“阳光”这一个因素呢?学生马上豁然开朗:对,都在黑暗处,这样就一个在冰箱里,一个在室温下、黑暗处。还有的同学对“是否需要阳光”的设计是“将实验装置a放在阳光下,将装置b放在阴暗处,其他条件一样”,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这样温度就会不一样。我说“要是都放在阳光下,其中一个设法让它不见光呢?”学生说也对,把其中一个用报纸包起来,还要保证透气。虽说学生的认识还很肤浅,对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还处在很低的层次上,但在学生的这种讨论中,学生明确了进行科学实验要养成严谨的态度,要考虑周密,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或者结果的不准确。 其中,还有个小环节让我振奋:在五班上课的时候,当学生在设计“水分影响种子萌发”时,我问道“假设a装置内的种子萌发,b没有萌发,你会得到什么结论?”“假设a没有萌发而b萌发了,又得到什么结论?”“假如都萌发呢?”“假如都不萌发呢?”学生就提出还要查看种子自身是否存在问题,还有个学生提出“要多次实验才行,仅仅一次实验有时候不一定准确”。听到这样的分析,我非常激动,当即表扬他的想法,并告诉学生,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很少有一次就成功的,而是要进行许多次的实验,许多次的失败,最终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也要养成严谨的态度,还要有勇于成功的勇气,就是不怕失败。下课了,后面有听课的家长很愉快地对我点头微笑,学生也很高兴的说“再见”,4班班主任张老师见了我还开玩笑的说“你把我班的学生给迷住了”,我在思考:为什么学生能冒出这么多智慧的火花,思维会那么活跃?回顾我上课的过程,最关键的还在于老师的引导,假如没有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也很难在更深层次上去考虑问题,当我多次强调控制变量的时候,学生自然也就会想到除了要验证的“水分”或者“温度”,其他的因素也要考虑,于是就想到了“阳光”的因素等等,也由此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严谨;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假如不让学生去想象,而是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的话,学生也能理解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那是被动的接收,但现在是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就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的讨论调整并完善自己的设计,既会留下深刻印象,还会自然地掌握了一些设计实验的方法;三是要有时间,按说现在的课本内容应该每周3节课比较合适,但限于我校教师不足,无奈下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结果就经常的感觉很紧张,时间不够用,该讨论的地方讨论不充分,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激活,但这堂课时间不太紧,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所以,就容易生成新的智慧了;四是教师要能够灵活的驾驭课堂,因为这部分内容曾经教过多遍,内容熟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心里也一清二楚,所以在学生提出疑问、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进行探讨,也才使得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课堂没有缺憾,假如能够让学生都提前准备好部分种子、容器等工具,当场设计并动手操作,把实验装置都设计好,只等着课下去照料、观察、记录现象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了,而现在只能让学生先纸上谈兵,回家做实验了。可见,要上好一堂课,老师要做的事情、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正所谓:教无止境。2006年3月14日星期二(26)犯愁的一节课 (一)课前今天的课真让我犯愁,不知道该怎样安排教学内容。上节课因为半节课讲练习,剩余半节课设计实验,只相隔一天的时间,实验还不可能出结果,再往下进行就很难了,假如说中间能相隔两天、三天的时间,学生实验的种子已经发芽了,那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而现在还没有出芽,所以,既没法总结,也很难往下进行,因为后面即将要学习的是根的生长。 无论怎么发愁,今天有课还要上。一遍一遍的翻看课本,除了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还有几段话需要解决,但这几段话处理起来却感到不容易。第一段话是“被子植物中有许多种类是农作物。‘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春天播下去的种子容易长成幼苗?如果你生活在农村,请你问问长辈,播种前后都需要做那些工作。”“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一点学生很好理解,但学生并没有生活在农村,虽说这里真是个中小型城市,但学生依然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陌生,其父母也大多不太了解,即使父母是农村长大的,也仅仅是在幼年的时候生活在农村,不见得会知道很多,因为我的童年和幼年就在农村生活,到上大学才离开农村,但对粮食的播种等知识知之甚少,只能作为一种常识性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紧接着的内容就是黑体标题“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紧接着是探究实验,实验后面一段话是“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呢?你还可以就这个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因为上一节课学生已经进行了假设和设计,对于是否需要光照的问题需要等学生实验结果出来才可以明确,而前面的结论性的知识还不能讲,需要等学生实验有了结果并进行统计后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将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所以,整个这段话只能先忽略。再下面的内容又是一个黑体标题“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内容是“即使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一定能萌发。干瘪的种子或者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已经死亡,当然也不能萌发。此外,种子成熟以后,大都有一段时间休眠,有的需要几周,有的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正在休眠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这段话只有几句话,但包含的信息却不少,一方面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种子自身完整、有活力,还有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再就是关于“种子休眠”的知识,越是很少的文字,越感到教学的困难。这段话之后又是一个探究实验“测定种子发芽率”。最后一段话是黑体标题“种子萌发的过程”,内容是“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者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芽成茎和叶”。从种子萌发的条件到种子萌发的过程,文本的内容只有这么少,但实际上包含的知识却非常多,其间还有两个探究实验,教学时间却只有两课时,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合适,特别是这其中的探究实验不是当天能出结果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假如说不让学生探究,而我做好了实验让学生观察也很容易完成,但总感觉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没有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无奈之下,我还是决定利用三节课的时间完成,下周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那么这节课的设计相对就感到困难了,想来想去都不是特别理想,直到走进教室,才想起这是“教学开放周”,因为后面坐着几位家长听课。(二)课堂 首先我问学生上次设计的实验回家是否操作了?学生马上兴高采烈的争着告诉我实验的情况,我就让每个小组的一个同学简要说说实验的进展,结果有的学生说他做的是对照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两种装置分别放在哪里、目前种子已经膨胀大有点要发芽的样子;有的说自己做的对照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两个装置都放在窗台上,结果得到了水分的种子已经发了一点点芽了,还没突破种皮,没有水分的种子被晒爆皮了;……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都按照设计进行了实验,问道是否有同学没有动手,却有3名同学举手,问及原因,两个说是忘记了,另一个是没有种子。我只好要求忘记的同学当晚回家要补上,没有种子的同学怎么办、有没有办法解决?他不好意思地说能解决,可以跟邻居或者家里有种子的同学要来一点。紧接着我又问道:实验中是否遇到了困难,能不能解决?看来大多数同学感到没有困难,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他所做的“是否需要土壤”好像都开始萌发了,是不是条件有问题。当确定二者除了“土壤”其他因素都一样时,我只是提示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一定和假设相同?”学生说不一定,那名同学也就明白了他的实验没有问题。结合探究实验,我再次给学生提出了观察的要求:除了要对照上次设计的实验中条件进行观察,同时增加一个观察任务:注意观察每一部分生长的顺序和速度并做好记录,也是为后面要学习的根的生长做准备吧。为了解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中的问题,我带来了部分玉米种子用投影显示出来:有的种子是完好无损的,有的被虫蛀,有的很干瘪。我问学生:假设现在需要你从中选择部分种子播种的话,你会选择那些种子?很多学生想要上来选,我就让其中一位男生上来,他很容易的挑选出了那些完好的、饱满的玉米种子。问他为什么选择些,他分析道:被虫蛀的种子胚的结构已经不完整了,而干瘪的种子营养物质太少,很难萌发,所以要选择完整饱满的种子。我紧接着问道,记得有个童话故事,国王给所有的孩子发了一粒种子,每个孩子都培育出了美丽的花朵,但有个孩子却捧了个空花盆……学生马上就有很多举手说“老师,我知道这个故事!”,于是,有个学生就起来讲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他的花盆是空的?因为国王发给孩子们的种子是煮熟的。由此对种子萌发必须具有完整的还要是有活力的就理解深刻了。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是不是种子只要是完整的、活的,并且给它合适的条件就一定能萌发?”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一定吧?我就提示学生:秋天在北方,自然界中很多花草树木果实成熟后自然落到土壤中,但当年的秋天是否萌发了?“没有,是在春天萌发”,为什么当年的秋天没有萌发呢?有的学生猜测是不是秋天气温降低了或者是缺水。我再提到:秋天的气温实际上并不低,与春天差不多,并且也会下雨啊!学生这才想到:要是发芽了,很快就到了冬天会被冻死,也有的学生想到了“它的幼苗很幼嫩,还没来得及开花形成种子就死了”。由此,我就给学生总结到: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有些植物的种子冬季可以休眠,以度过寒冷的冬季,否则就会如上面同学说的“没来得及形成种子就死了”,那不是要遭受灭顶之灾(种族灭绝)吗?理解了休眠的意义,再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有休眠的特性?”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看来休眠的概念理解得还不透彻,我再强调“种子成熟并结构完整,给它合适的条件也不能萌发这是休眠,假如只要给它合适的环境条件就能萌发那不是休眠”,学生这才明白,像玉米、小麦等种子没有休眠的特性,所以,任何时候做实验都有可能萌发。另外还有的学生提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豆芽,说明绿豆、黄豆等植物种子也没有休眠的特性。由此,我接着问学生:对于这些没有休眠特性的种子,农民收获之后怎么才能保存它们、延长其寿命呢?学生就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尽快晒干,放在透风、干燥、阴凉的地方保存”。 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假设你现在是一个农场主,拥有大片的田地准备种植小麦,也拉来了小麦种子,但有一个担心:一旦播种后只有一半发芽怎么办,补种就困难了,也可能延误时节了,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马上说“测定发芽率”,也有个学生说多撒一些种子,结果后者被同学们集体反对,说多播种既浪费粮食还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一旦种子质量很好,发芽率很高的,那密密麻麻的禾苗生长也会受影响,反而会降低产量),询问才知道,学生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接触过“发芽率”的概念,对于发芽率的计算都很清楚,那就没必要讲了,只是强调测定发芽率要注意的两点:一是抽样检测(选择种子是不能人为的挑选个大的或者小的,数量不能太少),二是不同植物的种子需要的温度是有区别的(参考课本P28的“常见种子萌发的温度”表格)。由于感觉“发芽率”的探究实验没有太大的探究价值,学生也不是生活在农村,就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回去做此实验。对于“种子萌发的过程”没有什么难点,关键是要依靠学生观察种子萌发就很容易掌握了,所以本节课就不予处理,而是让学生观察、记录萌发的过程,下周作汇报,或者放在植株的生长一节的开始。还剩下几分钟的时间,我让学生翻开课本P30的练习,第2、3、4题都是关于播种的知识。我问学生,你们不是农民、也很少在农村生活过,看来这几道问题不好回答。没想到学生马上说“好回答”,我说那就试一试吧。第2题是这样的:“春播是由许多要注意的事。例如,在华北,大麦和豌豆就比棉花播种早;有些作物的种子在播种前要浸种;土壤需要耕和耙,变得松软;你能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吗?”没想到的事,这些道理学生都能分析出来,即使有的学生分析的不完善,其他的学生也能及时补充完整。例如,关于耕地使土变得松软,有同学回答可以使根较容易向下生长,有的说可以使芽较容易钻出地面,还有学生补充可以透气,使空气容易进入……第3提是:“我国北方常在早春播种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通常称为‘地膜覆盖’),这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好处?”学生同样回答得很好,有的说可以保温,有的说可以保持水分,还有的说可以防止种子露在地表被鸟吃掉,感觉还是都有道理的。就是在这种相互的交流、补充中,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断完善着,更重要的是更好的理解了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三)课后很犯愁的一节课终于上完了,心里始终感觉有些混乱,没有原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总感觉知识的系统性不够强,从设计上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教材的编写本身似乎不是太太合理,假如其中的探究实验能够一节课完成可能就很顺畅了,但种子的萌发需要几天的时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感到了困难,可对于教材又没想出更好的编写思路,只能按照课本的顺序进行了。结果比我自己料想的要好,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表现好,他们的思路非常活跃,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很透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们的意见怎样还没有收集上来,下课后一位听课的家长主动对我说“你的课讲得真好,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经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大学的教授;还有一位家长说,他是单位后勤部门的,根本不懂教学,但听我的课感觉很有意思,孩子们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听了家长的夸奖,我感到轻松的同时,也从内心期盼着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从教材本身看,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满足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求的确不容易,假如还要再考虑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更难了,往往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满足了能力培养的需求,可能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满足了体验教学的要求就可能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很多困难。我这里是中小城市,假如是大城市的孩子,从没有接触过农村的话,该怎样上这堂课?增加了探究实验本身说明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但教学内容与时间短缺的矛盾怎样解决?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假如没有统一的总结、点拨和指导,还是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态度,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行。再一方面,这样的教材编写给老师的教学设计增加了困难的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而过去我们只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假如不能自己进行重新整合、加工的话,就很难适应当今的教学了。同时,我也在思考教材中所隐含的价值,对比新旧教材,很明显多了一些探究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另一方面,更多地增加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更加贴近生活了,既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又能为生产实践服务。但是,作为城市里的孩子,假如仅仅是为了掌握播种的知识、播种应注意的问题,那么这些知识对学生将来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究竟让学生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我想,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必须的;同时,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种生活的条件是有差别的,这既是适应环境的表现,也是造成地球上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其三是通过了解播种的知识,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最后就是知道当农民也需要科学知识,否则庄稼是种不好的,庄稼种的水平高了,那就是袁隆平了。(27)我对初一生物教材编写的意见和建议(之一)  在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5-4学制)初中一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感觉教材的编写不甚合理,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第一章内容是“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其中包含三节,分别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分解介绍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它们生活的环境、形态结构、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说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有了初步的也是整体的印象,明确了自然界中因为有千姿百态的植物、分布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的迥异而使大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同时也明确了这丰富的植物资源养育了地球上的所有的动物和人类,也维持了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三节“种子植物”也应该从介绍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入手,了解种子植物的多样性、较强的适应性,让学生对种子植物有初步的了解,认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但教材的设计却是进入“第三节种子植物”开始,首先就是观察种子的结构,其中还牵扯到对比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和相同点,并由此对比“孢子”和“种子”的不同(生命力更强);观察完了种子的结构,下一个标题又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不同,并列举了大量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例子,最后又有大段文字说明被子植物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得出了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更适于陆地生活的结论。紧接着的内容又是“测定种子的成分”。 既然这一章的内容是以介绍“植物的类群”为主,让学生对“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有个整体的印象,却在“种子植物”中加上了“观察种子的结构”,中间间隔着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后又是探究实验“种子的成分”,内容的安排很突兀、不连贯,破坏了本章内容的整体结构,假如要讲被子植物的结构,不仅仅是种子的结构更加适应环境,它的根茎叶等结构都表现得更加复杂、更适于环境。何况后面第二章的内容就是“种子的萌发”,不应该把种子的机构和成分放在第一章中。我们几个同行在一起备课的过程中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编写教材?有的老师说“可能是第一章的内容太少了,为了各章的平衡吧,把应该属于第二章的内容移到第一章一部分”,也有的认为是“为了对比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孢子和种子的区别”,我估计编者也许是后者所述的意图。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为此,我认为对于这章内容应该作如下改动:第一章第3节“种子植物”中可以简要介绍种子植物的种类繁多、适应能力更强,再介绍一下它可以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只从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加以区别就可以,而更详细的内容(即受精后子房的发育)可以放在后面的“开花结果”部分中即可。那么种子的结构和种子成分的内容应该抽出来放在“种子萌发”的开始,这样感觉就比较合理一些。即在“种子萌发”的开始,先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接着是种子萌发的内因,然后就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萌发的过程,这样感觉就顺理成章了。不这样变动的话,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将整个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调换位置,即将“被子植物的一生”改为“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放在本册的开头,在学生还没学习“被子植物”之前可以先沿用习惯的叫法“绿色开花植物”,因为被子植物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学生也最熟悉,从学生熟悉的植物入手既符合认知规律,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在学习了被子植物的一生之后,第二章改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首先介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就从被子植物最后一节“开花和结果”说起,因为被子植物受精后,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可以发育成果皮,简要讲解“裸子植物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所以形成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因而称作裸子植物”,这样还可以避免学生在先学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不好理解那是果皮、那是种皮了,因为在学习裸子植物举例“银杏”时,就有学生提出“见过银杏的果实,它外面有果皮”,虽然我给学生解释了银杏属于裸子植物,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实质,假如先理解了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成过程,再说明银杏所产生的“白果”虽然象果实,但实质上不是果实,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介绍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后再介绍“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最后再比较“孢子与种子的区别”就比较容易了。如此一来,对后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没有丝毫的影响,可以改之。假如我重新讲授这部分内容,我可以根据这样的思路作一个大的调整,但由于这是第一遍使用这本教材,还没使用之前考虑的没有这么细致,也不曾想到过会产生这些想法,虽说我们也经常举行集体备课进行研讨,但有些情况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产生更加切实可行的想法,只有经历了、思考了,才有可能对教材本身提出自己的设想,无论这些想法是否科学,但它是来自实践者的思考。虽说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整合课程的能力,但现在的老师大多数还是习惯于使用现成的教材、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老师的心目中:教材依然是神圣的、纲领性的文件。假如能够把教材修改得更加合理、符合教师备课的需求的话,就没有必要给老师设置障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过了,才能发现是否有问题;实践过了,才明白怎样的结构更加合理。(28)“老师,我的发芽了!”周一上课总是感到很匆忙,因为今天上课的内容是要学生汇报上周实验的结果,学生准备得怎样了,不清楚,一旦学生忘记了没有做好实验的话,那课堂岂不无法向下进行了?假如不是周一的课,我可以提前一天问问学生,给学生布置一下,但周一就不行了,周五布置了也容易忘记。所以,每次周一上课要是牵扯到实验准备的话,总是很担心学生没有做好。但今天学生比我料想的要好。早晨上课前走进双语一班教室,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喊着:“老师,你来看看,我的发芽了!”一个学生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棵长了有半米长的大豆苗给我看,“老师,我种的豆子长到这么大了!”其他的学生也兴奋的相继告诉我他们的种子也发芽了。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到其它的班级大多也是主动告诉我实验的情况,有的班虽然没有一班这样活跃,但我会课前主动问他们实验的结果怎么样了,他们也就很兴奋得向我叙说了。上课伊始,我首先提出:根据上周的计划,今天要将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并分析出结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汇总实验情况,对于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要简要描述,最后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把本组实验中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以便讨论,时间为5分钟。学生马上开始围成圈,有的记录,有的统计,都忙着将自己的实验情况报告给组长,并进行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5分钟后,我让学生开始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对汇报的同学的做法或者结果提出质疑。虽然没有规定发言的次序,而是让学生自觉地走上讲台汇报自己的实验情况,但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一个组完了,马上就有另外的组举手。有的学生汇报的比较详细、设计规范,从问题、假设、操作、结果、结论几个方面都说得非常清楚,尤其是有的同学对其中的对比实验中各用多少粒种子、变量是什么,其他的条件相同,都具有什么条件说得一清二楚,表现出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比如,对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空间,我并没有提示学生怎么做,只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结果1班有一位同学就介绍到“在做‘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空间’的实验时,将两个同样大小的小瓶(1号、2号)内分别放上10粒和30粒种子,1号小瓶内种子均匀分布有间距,2号小瓶内的30粒种子没有间距并且有重叠,其他条件都具备,结果1号小瓶内种子全部发芽,2号内自由7粒发芽,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位同学更认真:1号瓶内每平方厘米方一粒小麦种子,共8粒,2号瓶内每平方厘米放4粒种子,共32粒,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1号瓶内8粒全部发芽,2号瓶内只有12粒发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实验很认真,也很严谨。当然,也有的学生属于粗线条的,实验不够规范;也有的叙述比较粗糙,上来就说“我做了需要水的实验,一个杯子里放水,一个里面不放水,结果有水的发芽了”,马上就会有学生提出来:“你设计的不完善,没有假设、也没有结论,你放了多少粒种子啊?还有其他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只好根据同学的提问重新叙述。 通过学生的汇报,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在本部1班同学们汇报中,其中有位同学说到“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空气、阳光、土壤、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间等条件,我们设计对照实验如下……”,结果最后排的李蕙蕙同学在他汇报完毕后举手提出疑问:“你一次假设了那么多的条件,一组对比实验怎么能证明出究竟是哪个条件起了作用?”一下子把汇报的同学给问住了,其他的同学想了想也说,“是啊,一组怎么证明?”看来他的设计有漏洞,当时他红着脸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让他回去好好想一想,把实验的思路想清楚,根据同学的提问整理出来,重新设计实验;同时对李蕙蕙的提问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李蕙蕙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指出了他实验中的漏洞,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李蕙蕙一样善于发现问题,这是做学问的重要品质。在本部2班上课的时候,有位同学汇报自己验证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空间的实验。他说“分别由两个同样的瓶子1号和2号,1号内装满小石子和一粒种子(不给种子留空间),2号瓶内没有石子,只装入几粒种子,1、2号内都加入适量的水,都放在温暖处,结果2号内种子萌发了,证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空间”,结果有位女生就提出了问题:“你1号瓶内只放一粒种子,这根本不科学,假如你放的那一粒种子刚好是个坏种子或者没有生命力的种子呢?”另一位同学接着提出“即使那一粒种子是个好的种子也不行,有太大的偶然性,误差太大,并且1、2号瓶内的种子应该一样多才行”。听着学生的提问,我感到很高兴,及时表扬学生的善于思考,同时问讲台上汇报的同学,“同学的提问是否有道理?”他点点头同意,我随即问“你的实验看来并不能说明问题,怎么办?”他当即说“回去重新设计。”有位男生到讲台汇报自己的设计情况和结果,其方法基本上与课本相同,汇报之后有位女生站起来问到:“你是按照课本上的思路设计的吧?你有没有自己重新设计实验?”那生很诚恳的回答“是,没有自己设计”,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是否亲自动手做了?还是指按照课本的方法说一遍?”那生马上说“当然做了”,并立刻合上了课本把实验叙述了一遍。在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的对比实验中,在双语2班有的学生说他的实验结果是不见阳光的种子发芽比较慢,而阳光下的种子发芽快,也有的说自己的实验都同时发芽了,还有的同学说不见阳光的比阳光下的发芽快。我就让学生分析、讨论,首先说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需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几组不同的情形?学生就想到了阳光可以提高环境温度,放在阳光下的温度会升高,促进种子萌发;不同的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条件是有差别的。对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有的学生说他设计的1、2、3号瓶除了温度外各种条件都一样,只是1号放在冰箱里,2号放在室温下,3号放在暖气上,结果冰箱里的种子不发芽(有个女同学作出痛苦状说忘记了玻璃杯怕冻,结果玻璃被放进冰箱冷冻被冻裂了),常温下的种子发芽了,暖气上的也发芽了并且发芽更快。还有的学生做了3个是分别放在常温、冰箱、暖炉上,结果只有常温下的发芽了。还是学生自己分析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但太低了不行,太高了也不行。 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我做的实验中,把种子装入瓶内拧紧盖子,几天后不仅不发芽,打开后里面还变味了呢?还有的学生提出来:为什么种子的种皮破了也能发芽呢?因为他实验的过程中有的种子没有了种皮竟然也发芽了;也有的学生问到:假如我把大豆掰成两瓣能不能发芽?对于这些问题,我还是放手给学生解决,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首先解释是没有空气,所以不能萌发,对于变味了答不出来,我就解释是有些微生物起作用了;对第二个问题,有位学生说自己曾经专门实验过,小心地扒去了花生的种皮的确能发芽,为什么呢?我让他们继续分析种子萌发的内因,最终他们理解了关键是胚要完好无损,接着我就提出,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去掉种皮呢?学生很干脆的说不行,种皮有保护作用,去掉了一旦胚受伤就不行了。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行,那样就破坏了种子的胚,我让这位提问的同学回家试一试,把花生或者大豆掰开做实验,看看到底能不能发芽。在上周,学生自己假设种子萌发的条件中有水份、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土壤、一定的空间,结果学生自己经过自己的实验很容易的证明了种子萌发不需要土壤,也可以不需要阳光。这样获得的知识应该比单纯的传授效果好多了,但也有的同学做得并不成功。比如,对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而有的同学说有没有空气都萌发了;也有的同学说他的实验是必须有阳光,没有阳光的没有萌发;还有的同学说自己做的实验有些晚了还没有发芽呢,也有的同学说自己按要求做了,但始终没有发芽。对于这些情况,我让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验中有没有设计不严谨的地方,并要求学生重新进行实验,他们都很愉快地答应了。通过不成功,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不成功并不代表着失败,而是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就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不是作了上千次实验吗?说明了什么道理?由此让学生懂得了: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要非常严谨;同时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不断改进实验,不断在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另外,学生还获得了一点体会:有些事情不能想当然,只有亲自动手做过了,实践过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像这次实验,原来以为种子萌发必须有土壤和阳光,结果实验证明并不需要。下课后还有很多同学围住我问了很多的问题,也有的谈自己怎么改进实验。还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我想用7个瓶子同时证明这6个条件可以吗?”我问他怎么证明,他说“1号瓶作对照,所有的条件都具备,然后其它的6个瓶子中,每个瓶子中都去掉一个条件,比如2号没有水分,3号没有空气,4号不见阳光,5号放在较冷的地方……”我听了这样的设计真是兴奋,我怎么没有想到呢?这个方法不仅有对照,还容易操作,也可以同时证明这些条件。我对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大加赞赏了一番,鼓励他回去后就按照这样的想法来设计实验,他非常愉快地答应了。一天四节课上下来真累,腿酸酸的,嗓子也有些沙哑了,但笑意写在脸上、心里。(29)学生的实验报告(一)  种子的萌发双语初一二班  张倩种子萌发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是水?是阳光?还是土壤?生物老师让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探究试验。在做实验之前,我查了一些有关资料: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利于播种;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但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根据以上资料,我做出了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土壤。 为了检验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我分别在两个瓶子里放了一部分种子,一个瓶子放在阳台正常的温度下,另一个则放在了冰箱里。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呢?为此,我准备了三个瓶子:一个里面只有种子,没有一滴水;一个里面装有豆子和适当的水;最后一个装有豆子和过多的水。还有一个条件,土壤。在两个瓶子里分别装有豆子,一个有土壤,另一个则没有。两个瓶子同时定期浇水。两周后,我便开始检查种子,共有四个瓶子里的豆子发芽:放在正常温度下的;装水适当的;装有土壤定期浇水的;每装土壤定期浇水的。根据以上结果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而不一定需要土壤。在与同学交流和讨论后,我还得知,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一定的空间。(以上便是我的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二)生物探究实验双语初一一班  姜琦2006年3月13日,第一天,实验开始。A盒和B盒两个盒子中各有五粒种子,每天加一点水,温度等条件都相同。不同的是A盒放在阳台,而B盒放在阴暗的地方。观察并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阳光。2006年3月14日,第二天。种子毫无动静,只是由于吸收水分而变得比以往大了。2006年3月15日,和昨天的情况相同。2006年3月16日,种子的胚根开始露头,承破种皮,体积比以前更大了。2006年3月17日,胚根继续伸长,种皮的破裂口更大了。胚轴和胚芽似乎马上就要露出来了。每天种子都消耗许多水,不得不多加水。2006年3月18日,胚轴和胚芽露出,并迅速增长。从早上6点中起,晚上八点时增长了两三毫米。2006年3月19日,实验最后一天。胚根、胚芽、胚轴更长了。测量一下,长8毫米。结果:A盒B盒共十粒种子全部发芽。得出的结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 感受:做探究实验一定要持之以恒,并及时统计数据,并注意对照实验的变量,这才是最关键的。(30)由学生实验后的作业带来的思考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情绪,我想,学生在这次自己设计并操作的实验中一定有许多的体会,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写写实验的感受吧。学生问我怎么写,我怕学生负担太重,就说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多写也可以少写,关键是要谈自己的切身体会。第二天,课代表送来了学生的作业,我翻了翻,笑了:大多数的学生都写的是自己实验的设计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很少写自己通过实验获得了那些能力、有什么体验的,看来生物作业就是生物作业,要有“生物”的样子,不能像语文作业一样。当然也有部分学生采用了叙述性的语言,能够看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对实验的态度。从学生的作业反映了这样一个信息:传统的学科本位根深蒂固,学科与学科之间很少有交叉、融合,老师们自己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科看得太专业化了,学生在多年的受教育中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那个学科就是那个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怎么能融合,就像过去说的“隔行如隔山”一样,怎么能用语文的方式完成生物作业呢?不知道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但我总感觉:学科之间不应有太明显的界限,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科界限太明显了,学到的知识就难以整合成为学生自己头脑中对自然界、对社会的完整认识,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应该在各个学科都是相通的。假如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实验的设计和过程,用语文的方法叙述实验中的心理体验,不是可以有更大的收获吗?还有很突出的一点是,相当多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太强,假如是写实验过程,写得却又不完整,例如崔**同学交来的作业只有四行:“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把种子放在黑暗处,种子也可以发芽,所以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需要水,如果种子不用水那就发不了芽,还有适宜的温度,不能冷,也不能热,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样种子会更好的生长。”从这份作业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对实验中的设计以及现象和结论心中是很明白的,但却没有严格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来写,因为我本来是只想让学生写写体会的,并没有要求按什么步骤些,也未尝不可,但作为初一的学生,写出来这样的作业,怎么看也觉得不像初中生,倒像小学生了,恐怕有很多的小学生也远远高出如此水平,而这样水平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我不知道这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还是生物教学的责任?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太学科化了?作为生物教学,老师们平时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是否理解了,答卷的时候能不能回答完整,很少去注意学生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所以,从这一点看,上面这位同学的作业没有丝毫的问题,他通过实验明白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也能够正确的表达出来,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为什么会感到不满意?可见,无论哪一学科的老师,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要培养学生的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有对知识的表达能力,更应该有思想感情的提升。我想,作为生物实验,让学生经过验证得到结论只是一个方面,还应该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但这样的作业,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掌握了知识,看不到学生探究中的心理变化和自己构建知识的乐趣与幸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也有些学生能够很规范的写出一份实验报告,让我兴奋,比如张倩和姜琦同学发到我邮箱里的实验报告就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特别是姜琦的实验报告,通过他逐天的观察、记录,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一种心理变化——观察、期盼、等待、兴奋、愉悦,尤其是他能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很仔细的拍照并自己写上标签,俨然是一位小小科学家一样的严谨,让我感到惊喜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还有此文后面列举的作业中H李晨和I王承成两位同学的实验报告就非常规范、严谨、完整,表现出一丝不苟的作风来,虽然其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甚至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能够如此清晰规范的表达还是让我很高兴。还有的同学能够将自己的真切体会描述出来,确地写出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收获。附:部分学生的作业。学生收交来的作业:A谷淑雯:老师要求做种子萌发的实验,我的任务是证明“水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之一”。首先,我找了两个透明的杯子,分别放上部分玉米种子,一个里面不放水,另一个里面放上适量的水,把它们都放在阳台上,让阳光照射。过了几天,有水的那个杯子里的种子长出了一个小小的芽,而没有水的那个一点动静也没有。又过了几天,有水的那个已经长出了芽,没有水的那个还是没有变化。这就说明水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还说明了土壤在种子的萌发中并不重要。评价:不错,一次竟能证明两个条件!但记录应该具体:“部分种子”究竟是多少?“过了几天”到底是几天?B张浩:周一,晴。我要做的是是否需要阳光的对照实验。我在两个杯中各加了5粒大豆种子,加上适量的水,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黑暗处。周二,晴。过了一天,大豆的种子变大了,开始胀了起来。周五,晴。过了几天,大豆变得比原来大了有两倍!并且两个杯子里的种子都变大了,令我疑惑。周日,晴。两个杯子里的大豆都有了小芽了。因此,种子的萌发与阳光无关。评价:学生的观察很细致并作了认真的记录。C吴晓楠: 对于在农村出生的我,对种子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到春天,我就跟着家里的人下地干活。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在田野里到处都是拖拉机的轰轰声,这时,家里的农民们都忙着耕地,我从小不知道为什么要耕地,到现在才知道,耕地是为了种子的生长。耕完地,过一段时间就把种子种地里了。种地时,都要把种子种到土壤里,种完还要紧接着浇水,这一系列的过程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因为种子萌发以及生长需要生存空间,还需要水、阳光、适宜的温度、空气等物质才能生长。评语:你的观察很细致,看来你现在明白了种地的一些科学道理,再回去就可以讲给家长听了。思考一下,耕地究竟有什么作用,能否说具体?另外,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都属于“物质”吗?种子萌发是否都需要这些条件?D梁爽:上周,当老师布置要做种子萌发的过程时,我们小组就已经分好工了。我是做适宜的温度实验。我是怎样做的呢?请看下面的详细介绍吧。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做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间、阳光、土壤。制定计划:先找出两个干净的茶杯,一个杯子倒上水,放在温暖的阳光下,另一个杯子则放在冰箱里,里面也有少量的水,当时我可不是放在冷冻里,那样会冻坏的!我就放在冷藏里,因为那里也比较冷。一天之后,我发现在温暖的太阳下的种子的种皮稍微裂了点口,而放在冷藏的种子,还没有什么变化。两天之后,我发现在温暖的太阳底下的种子冒出了一点儿小小的芽,而放在冷藏里的种子,你猜怎么了?已经被冻死了。我忘了说了,我在两只杯子里各放了30粒种子。讨论和完善:1.应选择没有被煮了的、有营养物质的种子,要完好无损。2.应有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以及一定的空间。3.每一组应当有30粒种子,每一组不能只有一粒种子,因为误差太大了。4.应每隔一天观察一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应该在温暖的阳光下才能萌发。结论:种子的萌发必须具备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空间。而阳光和土壤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怎么样,我的实验做得还行吗?我对生物课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我终于明白了生物并不难学! 评语:计划很周密,记录也很详细,特别是能够完善设计,很好!生物真的不难,高兴你喜欢!但我有几个疑问:(1)你用的是什么种子?(2)你怎么知道冷藏的种子死了?(3)你的问题太笼统了,能否针对你的任务“适宜的温度”来提出问题?你的假设也应该针对这一个问题吧?(4)结论中是否针对你提出的问题?究竟是“温暖”还是“阳光”?你要是能够再完善一下,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小论文了!怎么样,把它完善?!E张雨晴:这次我做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中的土壤。我做的不大成功,泡在水中的种子都要泡烂了,正常环境下的种子也没有发芽。这可能有些偶然性导致没有发芽。我准备重新设计做一下看看结果如何。评语:注意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F王安然:在上周的生物课上,老师布置我们作“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回到家后,我开始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经过多次实验,我的实验才成功。第一次实验,由于我加水过多而造成种子在温暖的地方烂了;第二次试验,我把土壤全部用水浇湿,结果种子没有发芽,我认为是被闷死了;第三次试验,我给了种子一个阴暗的环境,并把瓶内塞满,结果还是没有发芽。根据以上失败的经验,我考虑了很多方面,最后我认为我的种子不发芽是因为有土壤,于是我决定再进行一次实验。我首先对这实验提出了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然后做出假设:种子萌发不需要土壤。我找到了一个大瓶子,把种子放在里面并加了适量的水,放在温暖的有阳光的地方,同时给了种子足够的空间。我开始观察。第一天,种子没有发芽;第二天,种子还没有发芽,我有点上火了,便想把它扔掉不做了;第三天早上,我起床后跑到阳台上,发现种子发芽了,我便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得出了结论:种子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也能够萌发。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是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决心、耐心、信心。每一项创造和发明都不是一次实验就能成功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它、研究它,直到明白为止。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丝一样,他不是也做了2000多次实验才成功的吗?评语:能够在失败的基础上重新做,值得肯定,尤其是你后面提出来的问题和实验过程写得不错,能够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感受写出来很好。我的疑问:在你失败了的前三次实验中,你每次用了几天的时间?G嘉倪:前几天,我做了生物实验,目的是为了测定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通过实验,我明白了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我发现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是,感觉很幸福。我以后要勤动手!教师感言:虽然这位同学的的记录很简单,不是严格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写的,也没有记录实验的过程,但他的感受是很可贵的,我们让学生做实验,不正是追求这样的效果吗:“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感觉很幸福。以后要勤动手”。H李晨:问题;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空间吗?假设: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空间。材料:两个瓶子,餐巾纸,45颗种子。探究过程:将两个瓶子各放入两张餐巾纸,1号瓶中放40粒种子,2号瓶里放5粒种子,每天浇适量的水,等待发芽。结果:2号瓶里的5粒全部发芽,1号瓶里的只有25粒发芽。结论: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空间。体会:通过这次探究实验,我知道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还让我观察到了种子萌发这一神奇的现象,使我觉得大自然真是奥妙无穷啊!I王承成:问题:种子在阳光下才能萌发吗?假设:种子萌发不需要阳光。计划:(1)准备了20粒大豆种子,两个瓶子,四张餐巾纸。(2)将浸湿后的餐巾纸分别放入两瓶中,每个瓶子内放10粒种子。(3)将1号瓶放在阳台上,2号瓶放在床底下,每天往两个瓶中加入适量的水。(4)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天数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1号发芽粒数0134567102号发芽粒数023568910结论: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阳光不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教师感言:通过这一周多的时间,我制订了计划并亲自实验证实了种子萌发不需要阳光的结论,心里不免感到自豪,因为是自己亲手实验的原因吧! 李晨和王承成的实验报告给我的感受: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业,让我惊喜。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按照什么格式来写,但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实验报告的规范写出这样的“实验报告”是出乎我意料的,虽然两位同学做的实验中可能有些欠科学的地方,比如李晨的实验中一定的空间,究竟该怎样来验证,课本上没有要求,我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怎么证明,但我们都知道生长时需要空间的;另一方面,他在家里做的实验,我没看到他用的瓶子有多大,所以,也就不知道把40粒种子放在一起只有25粒萌发,是因为空间太小了还是因为种子太多了导致有的种子得不到空气没有萌发?肯定会有些不尽科学的地方。但是,作为初中生,能够象他们这样对待实验,能够有这样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常难得,并且学生最后的体会正是我布置这次实验的目的。J郑建超:上一周,我们做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我坐的是关于“阳光”的。我把两个瓶子里铺上餐巾纸并倒上些水,各撒8粒种子,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阿墙角里,结果两个瓶子里的种子都发芽了,这就说明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后来在课上讨论时,我又通过同学的实验知道了种子萌发不需要土壤。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让我知道了学习不能人云亦云,只有自己验证过才能判断对与错,另外,做完实验后还要和别人交流一下,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感言:这位同学的描述虽然较简单,但他得出的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人云亦云——课前猜测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经过实验竟然推翻了部分的猜测,这是他们自己获得的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的;做完实验要交流——这一点是其他同学没有想到的,虽然大家都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但没有把它总结出来,而他认识到了,由此感到:这是一位会学习的同学,他善于从各种途径获得知识,这将会对他一生的成长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31)学生评课之八——既是评教也是交流孙老师上课比较有趣,能够把难题讲解得很清楚。老师上课时能与同学互动,把同学们的思维引入到生物学神秘的知识海洋中。以前的那位男老师上课比较乏味,从来不会笑,也不经常让我们动手做实验。我的问题:如果对照实验,把一盆植物放在阴暗处,一盆放在阳光不强烈的条件下,他是否能长得很茂盛?——张欣梦回复:谢谢你的表扬,老师要继续努力!我们通过实验验证类种子萌发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生长就需要阳光了,你估计在阳光下和阴暗处的植物生长起来会有什么不同?你不妨试试,用两盆植物做实验,如何?还要注意,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尝试实验一下。 老师,您这节课讲得很好,没有什么缺点,以后要做得更好。——魏洪皓回复:好的,我努力!你也努力,抗咱俩谁的表现好,如何?你的有点越来越突出了:上课听讲更加认真了,说话也少了,很能够积极动脑筋并大胆发言,很不错。加油!老师,在关于种子的萌发这一问题,我还是不太清楚:为什么同学们种的种子在短时间内都可以发芽,我的种子却没有发芽?——王安琪回复:你用的是什么和植物种子?不同的种子发芽需要的时间有差别,还有,你要检查一下各种条件。尊敬的老师:您对我们有如母亲一样,用您和蔼的面容,笑盈盈的对待我们,让我们很轻松,还常让我们做实验,让我们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您让我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今天,您用科学实验让我们知道了“种子萌发究竟需要什么条件”,结果我发现了,种子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土壤等。这样充满活力的课最好是多上为好。(梁光磊)回复:谢谢你对老师的鼓励,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我会继续努力的,力争让每一节课都充满了活力,更希望同学们能增长能力。老师的问题:你所列举的种子萌发的条件中好像有一种不是,哪一种?你分析一下,告诉我答案。敬爱的孙老师:您的课能结合上学期或者上一节课的知识来学习是您最大的优点,使我们领悟新学的知识就十分快。但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上课听得很明白,但是回到家里拿起课本来又忘了,请您帮我解决这个烦恼。(高雅)回复:高雅,你遇到的问题恐怕也是很多同学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同学感到平时学得不错、考试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家平时感到都会了,考试却考不好呢?原因在哪里?我想,除了上课认真听讲、提高效率,课下的巩固也很重要,那就是要拿出适当的时间看看书,对照插图回忆上课的过程,还应该再做点练习题。看来,我过去以为大家上课学会了,就尽量少布置课后作业的想法也不完全正确,负担是要减轻,但怎么能把知识学得扎实呢,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去探讨,希望你也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告诉我。 孙老师:谢谢您给我解答了我心中一直疑惑的一道问题,我现在经过您的讲解终于明白了。我现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虚心好学,才会得到难题的解决,才会真正的理解问题的解答方法。老师您让我们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许多的因素,让我也有许多感触:生命(的维持)也是需要多种因素的,而不是单一的条件就能生活。但是,有些种子为什么有了空气和水就能生活,如果什么也没有,它会死吗?我希望能真正扎实的学好这些知识,希望老师能帮助我。(张璐)回复:我很高兴你愿意把问题告诉老师,如此好学,你会学得越来越好的,你可以每次课后提出一个你认为不好理解的问题,如何?对于种子的生活,晒干了它基本上处于睡眠状态,有了合适的条件(比如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它的生命活动就会很旺盛,才会发芽。但什么都没有的话,它就不会发芽,时间太长了,可能就会死的,因为种子也是有寿命的。我这样说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师,我首先道歉,我这节课有半节课在忙别的事情,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柳絮在柳树身上到底是什么东西?(张梦雪)回复:你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很高兴,说明你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我也相信你会更加认真学习的。柳絮是在春天形成的,它能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你估计它是什么呢?你想猜猜看,我再告诉你。李彤彤:老师,我觉得您讲的速度并不快,可我还是没有懂。回复:你能否把你不懂的地方告诉我?或者直接告诉我?李雯雯:老师今天讲得真好,我很佩服。回复: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啊?你有收获我才高兴。任晓倩:孙老师讲的课很好,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究。回复:你们学得好、有收获才是目的。崔泽文:老师,这节课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实验。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做一切实验。回复:谢谢你的提醒,个别同学还是懒惰,结果别人体验到了收获知识的快乐,他们却什么也得不到,老师也要想办法让大家都参与。孙老师您好:您让我们做的对照实验,寻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这样一项一项的对照过于麻烦,我们每个人只做一项最后小组汇总,谈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可如果有个同学不真实的话就不行了,再说,每个人都想了解全过程,这样比较全面。我就想请教您: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知道种子缺少什么条件不能萌发? 上课听您讲种子有休眠期,可他又不会思考怎么知道休眠期在何时?再说了,同样都是种子,为什么有的种子没有休眠期呢?(徐西帅)实验的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有许多感触,认为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都是因人而异、因种而异的。用不同的种子作实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并且知道,实验需要经过许多遍才能得出结论,因为一次实验偶然性太多,不科学;实验还要严密,根据条件合理分配,这样更有说服力。我知道了,教材上的观点都是科学家仅够反复实验得出的。要证明一个问题,就要去实验。(徐西帅)回复:你很善于思考,真让我高兴!你说的一项一项的对照实验的确有些麻烦,假如只做一项的话不能了解全部,所以,有些很积极的同学自己做了六组的对照实验,但肯定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证明这些条件,我在本部2班上课后就有个同学提出来了他的设想,你能否先自己动脑思考一下,也许能想出更好的法呢?想不出来我再告诉你那位同学的办法如何?你的体会非常不错,从你的体会看,你具备了科学家的素质了,继续努力!(32)幼苗是怎么长大的?——“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这是让我犯难的一节课:课本的文字内容并不多,但讲起来却不好讲,因为幼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这个动态的过程表现在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上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比如,课本上没有根尖的结构图,只有这样几句关键的话:“如果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你会发现,伸长区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细胞越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生产区的细胞数量。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占成为成熟区的细胞。由此可见,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短短的一段话包含了多少信息?既有根尖的结构,要让学生搞懂“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各部位的细胞特点,还要让学生明确个部分的发展变化,既理性又抽象,这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的确不容易,教师的教学就更难了。再看“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内容更少,前面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说明枝条是芽发育成的,很美的诗句,但在这里却难以有心情欣赏了,因为后面只有一幅图,左边是叶芽的结构图,右边是一段枝条,中间有三条连线,将其中的三部分相连,分别是“发育成叶、发育成茎、发育成芽”,别无其他的文字来说明插图,后面有一段文字为:“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就是这样简单的一段话,却要讲清楚分生组织在那里,具体什么部位、怎么发育成幼嫩的茎、叶和芽的,实非易事。 怎么设计这节课,着实为难了好半天,也和同教研组的老师研讨,难点太多,该怎样来解决这节课中的难点?还是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辅以图片进行,教学方法只能以讲授为主了。考虑到这节课中要想理解根的生长、芽的生长,必须要有细胞分裂、生长和细胞分化的知识作基础,而这部分知识是上学期的学习内容,现在基本上没有印象了,有必要先进行复习,于是,在上课伊始,我说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想想看:一株幼苗要长大,重点应该是那些器官的生长?生长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很容易的回答出根茎叶的生长,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木本植物还会长粗。我再问:植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细胞”,那植株的生长说到底应该和细胞有关系吧?“是”。那会牵扯到细胞的那些生理特点呢?学生稍一思考就答出了“细胞发生分裂、生长和分化等过程”,由此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胞分裂时细胞数目不断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分裂和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的分化,又问学生细胞的分化是指那些方面发生类变化?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印象很模糊了,有的班级学生很快想到了是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但有的班级学生想不起来,只好举例到:“人的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个细胞经过多次分裂会变成一团细胞,但后来细胞却逐渐的变化,有的去形成眼睛,有的形成耳朵,”说得这里,学生马上说“想起来了,是在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另外的学生又补充“还有形态方面的变化”和“功能发生变化”,由此才理解了细胞分化的概念。“那么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形成组织”,“再形成器官,到植物体”。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植物体的生长,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实际上都是细胞发生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并在黑板的一边板书了以下内容:分裂:数目增多细胞分化细胞———→组织—→器官生长:体积增大基础性的知识解决了,应该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了,我先问学生上次实验之后是否继续观察种子发芽后的生长变化,得到了肯定回答,我又问道,你观察到根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马上有学生说“上面长出了很多毛茸茸的东西来”,那些毛茸茸的是什么呢?有学生喊道“根毛”,我出示了投影图片,并明确说那就是根毛,结果学生很惊讶道“原来真的叫根毛呀!”我开玩笑道:估计当时给它命名的科学家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就叫根毛了。既然课本上提到了根尖,我就要告诉学生“从生有根毛的部位到根尖端的一段叫做根尖”,继而提出,为什么幼根会逐渐长大深入到土壤中去呢,究竟是什么部位的细胞在进行分裂和生长呢?这时出示了根尖纵切面图,让学生观察各部位的细胞特点,我则告诉学生不同部位各有其名字:最尖端的部位细胞排列不规则,就像一顶帽子戴在根尖上,叫做根冠,猜猜它有什么作用?“保护”。正确。人戴帽子保护人体重要的器官——大脑,那根冠保护的部位细胞那么小,是什么呢?猜猜这个部位的细胞为什么那么小、细胞核很大?学生想到了它应该属于分生组织,能不断分裂新的细胞,我就告诉学生那个部位就叫做分生区,作用正如大家所说,分裂产生新细胞。随后又给学生讲到分生区产生新细胞使根向下生长,同时上部的细胞开始伸长——即细胞生长,形成了伸长区,而原来的伸长却停止了生长,细胞开始发生了分化,外面的细胞向外突出形成了根毛(边讲边画板图),这时学生“噢,原来是这样” 露出恍然大悟状,我继续讲到:里面的细胞是否也发生了分化呢?还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边画边告诉学生,里面有的细胞上下联通形成了一种组织,学生立刻想到了是输导组织,那么这个部位就是成熟区。讲到这里,也就顺便让学生猜猜成熟区外面有大量根毛,里面形成了输导组织,作用是什么?学生也就不难猜出“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了。这时我让学生总结一下“跟为什么能向下生长的原因”,学生就很容易的总结出“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了。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加以巩固,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见过移栽幼苗或者花草?学生说见过。那么移栽的时候通常是直接拔出来栽到别处吗?“不是,是要挖出来,还要带着一些土”,为什么不直接拔出来?学生就联系刚才学到的知识,说是怕根尖部分拔断了,就不容易成活了。到此,根的生长问题算是解决了,该解决茎的生长了。为什么小树会长高,并且会长成参天大树?春天树木开始了生长,长出了新的枝条,这都是从哪里开始生长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是从芽开始的,于是就出示了一段枝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段枝条上有什么?“有叶、芽、茎”,那么他们都是又芽的什么部位发育来的?由此需要先了解芽。芽那么小,假如让学生观察的话需要采集很多的标本,关键是没有时间到山上采集,再者观察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过去的旧教材上是学生观察实验,实施新课程了,把过去的数节内容合并到一节中,连芽的结构名称课本上都删去了,估计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吧,所以,也就没有设计让学生观察,但要讲清楚芽的某个部位发育成茎、某个结构发育成叶,哪里有分裂增生能力,不讲芽的结构就根本没法进行,不得不在这里加上叶芽的结构了。我首先问学生,枝条上的芽具体着生在什么部位上?学生很容易的说出是在顶端和侧面生叶的部位,那么顶端的就叫做“顶芽”,侧面的呢?“侧芽”。我再问学生,春天很多树木先开花,而那些开花的芽是不能发育成枝条的,他们就叫“花芽”,那能够发育成枝条(也就是茎和叶)的芽叫什么呢?学生就说是叫做“枝芽”,我作了纠正:“叶芽”,然后就结合叶芽的纵切面结构图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叶芽的顶端有一部分细胞分裂能力很强,属于什么组织呢?“分生组织”,对,这部分小不断分裂增生,使得芽不断地向上长,整个叶芽的位置也就不断的上移,给它个名字,叫做“生长点”(板书:生长点);生长点下部中间的轴会不断伸长(包括细胞的分裂也有细胞的生长)将来就长成植物的茎,也给它个名字吧,学生所叫“芽茎”吗?我说叫做“芽轴”并板书了“芽轴”,学生“哦”了一声;叶芽周围的那些一层层片状的结构将来发育成叶,就叫它们是“幼叶”(板书:幼叶);什么结构会发芽成侧芽呢?学生指着图上“芽原基”的位置说,就是那么小突起。我肯定了学生说得很对,就是在幼叶和芽轴之间的夹角处有小的突起,那个部位的细胞会分裂生长将来就成了侧芽了(讲道这里,学生恍然大悟般的“哦,原来是这样!”)。我说给它个名字吧,要不怎么叙述呢?学生根据刚讲过的“幼叶发育成叶”,就猜想到:“它将来发育成侧芽,那就叫幼芽吧。”我说它的本名不是“幼芽”,而是一个很别扭的苏联人的名字,学生就在猜“叫什么基吧”,我把“芽原基”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学生说果然啊,我告诉学生,虽然读起来有点别扭,但是很好记的。猜猜看:“原”是什么意思?“原来,原始”,那“基”是什么意思?“基础,基本”,那连起来分析一下呢?学生就自己在说“芽原来的基础”、“芽最原始的、基本的部分”,我肯定了学生的解释,学生也就感到不难理解了。最后,我又告诉学生,在生长点的周围,往往还有些很小的突起将来会发育成幼叶,猜猜它叫什么名字?根据“芽原基”的经验,学生就猜测是“叶原基”,我说真厉害,猜对了!学生兴奋不已,竟然真的是“叶原基”!由此,芽发育成枝条的知识总算是让学生搞明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赶紧回头让学生总结一下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就只剩下三五分钟的时间了,再讲“居间生长” 来不及,干脆不讲了,让学生将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消化,我就到学生中间转一转看看学生学习中是否有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学生都主动地把叶芽的结构名称标到课本上了,并举起课本让我看看标记的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对于亚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惊讶地问我:“老师,要是把生长点去掉还能不能长?”我告诉学生,生长点很小,是包在幼叶里的,正常情况下,很难只破坏生长点而不破坏整个芽的。学生马上又问道:“要是把整个芽去掉了,植物会死吗?”我没有给予回答,旁边就有学生说了,“不会死,会向周围长”,我也让学生结合自然界自己熟悉的现象分析“为什么有的植物可以长得很高、横直,而有的植物长得不高,但树冠很大?”学生正疑惑间,下课铃响了,看来,下次上课还要简要解释一下顶芽发芽和侧芽发育的关系了,虽然课本上把这个内容去掉了,但学生在学习芽的生长时必然会联想到这一点,需要解释一下。下课了,心里一点也不轻松,因为我对这堂课不是太满意。由于内容太复杂、太抽象,那些结构名称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虽说在上学期学习“组织”部分的内容是牵扯到了根尖的分生区,当完整的根尖的结构没有学过,对于芽的结构,课本上的插图也没有标名称,所以根本无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也没法自学,所以,基本上属于“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也就是“满堂灌”了,虽说学生课堂上的气氛也很积极,但效果怎么样,我心里没数,这么难的内容,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学生的评教本送过来了,没想到学生普遍认为“老师的课讲得生动”、“能把复杂的知识联系实际,把难点讲明白”、“听得津津有味”,我的心里也有些释然了。看来,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候需要老师“满堂灌”时候就要“满堂灌”,假如这样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习的话,理解起来肯定会有难度,也许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把它记住,但是否真的明白就很难说了。但应注意的一点是,假如某章节内容真的需要“满堂灌”式的教学,一定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主动构建知识,否则,只有教师的语言精彩,学生听的也高兴,但学生是比较被动的接收知识,没有思维的共鸣的,那就不能算是“有效的”“灌”了。那么,除了这样的“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同时,我也在思考:今天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但究竟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象呢?(33)大风起兮 这是“植株的生长”一课正在进行时,课上到一半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学生全都将头扭向了窗外……开始先讲了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刚讲完根尖的分生区细胞能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时,一阵狂风大作,离教学楼有十几米远的自行车场地不断传来自行车倒地的声音,同时窗外的三层楼高的柏树被刮得东倒西歪,摆动的幅度非常大,那柳条更是迎着粗暴的风而飞舞,学生的脑袋不约而同地转向了窗外,我也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是该命令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还是任他们去看“风”景?要是呵斥学生的话,能起作用吗? 看着那大幅度摇摆的柏树,顿生灵感,即刻问学生:“看外面的大树摇的厉害,它们会不会被大风刮倒呢?”学生边看着摇晃的大树边说“不会,它们有树根啊!”那树根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回答道“可以固定植物体”,“可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我接着问到,根要是很短的话能固定住吗?“不能!”由此可见,根不断地依靠根尖部分的什么结构使根不断的向下生长?学生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回答到依靠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细胞。为什么国家号召要植树造林,不能乱砍滥伐,仅从它们的根来说有什么作用?“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学生很自然的也回到了课堂的学习上,风也在几分钟内不知不觉地停了,学生也由此多了一个知识——知道了植物根的作用。(说明:本应是上午第四节的课,但由于接到市教科所的电话通知,上午9点要召开会议,时间一上午,而下午还有三节课要上,最后就是课外活动了,只好找年级帮助调课到早晨第一节上,下课后去开会正好。结果就遇到了一阵大风,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灵感。)(34)学生评课之九张梦雪:这节生物课的内容很复杂,老师能联系实际情况,把难点讲明白,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回复:你能抓住要点,评价简明扼要,也很有水平啊!希望学得扎实才好。梁光磊:尊敬的老师:这节课,您让我们学到了关于植株生长的一些重要知识。先是让我们知道了根和芽的基本知识,然后,又让我们深入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您让我们通过看图片,对知识更加一目了然,更加清晰。您的方法很好,让我们先对生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再让我们学习新知识。我想,经过您的教育,我的生物学的会更加好的。同学们也一样吧。回复:我要继续加油,盼着你和同学们学得更好!高雅:敬爱的孙老师:您的课富有生趣,课堂气氛活跃,您讲得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今天您讲得是“植株的生长”十分详细,相信同学们听得也很明白。同时,向您提一条建议:讲课后,让同学们打开课本划一划重点,以便同学们记忆。希望老师采纳。 回复:看来我强调重点不够,今后注意。谢谢你的提醒。张璐:孙老师:您好。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关于根和茎的,让我学到了根有分生区和伸长区;还让我们知道了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老师用课件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根和茎的结构图形,还让我们复习了细胞的知识,知道了根毛是根表面的细胞向外突出的一部分。这节课我又明白了许多的知识。回复:你有收获我很高兴,这正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徐西帅:孙老师您好!您的课讲得太生动了,让我想到了很多,我不知道为什么侧芽的生长速度不如顶芽,侧芽以后能生长得更粗吗?您这样上课方式也很好,促进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促使大家多动脑思考。回复:对于顶芽和侧芽的生长速度问题,你提得非常好,这牵扯到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以及作用机理,到了高中会学习的更加详细一些,你要是感兴趣我抽空专门给你讲一讲吧?(35)幼苗是怎么长大的?(二)——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上课及思考制作多媒体PPT课件上课,对我来说非常容易,我可以做得很精美,并且肯定能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真正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但是这学期上课我却不得不尽量少用多媒体,原因是我所教的4个班级中,有两个班级有多媒体平台,而另两个班级没有,假如要使用多媒体上课,一方面我需要准备两套课堂方案,很麻烦;另一方面,同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待遇,这是很不公平的,我不能消除这种不均衡,因为有多媒体的班级是“民办公助”性质的高收费班级,条件自然好些,我只能尽我所能用同样的热情和对教学的投入对待全部的学生,而不在教学条件上造成差别,但这节“植株的生长”内容我太希望用多媒体上课了,因为其中的根尖的结构、叶芽的结构有了课件会让学生对这些显微结构一目了然,便于理解,所以就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结构图片制作了课件。 在双语1、2班上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直观效果自然很好,在需要观察根尖的时候点击一下就有了,对照着投影图片来讲述,省却了许多的麻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计划,还能给学生留出点时间进行提问、讨论,但在本部两个班上课就不好办了,因为没有多媒体设备。该讲根尖的发育了,需要了解根尖的结构特点,只好充分发挥我的绘图能力,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出了根尖结构的模式图,然后结合学生观察到的根尖形态,又在黑板上画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及各部位的细胞,尽可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发展变化,学生倒也听的明白;在讲解“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时,同样需要叶芽的结构图,也是画板图。刚画出来时学生不知道我画的是什么,因为叶芽的形态结构对于他们来说完全陌生,所以,有的学生就笑着说老师画得像个什么呀,那些长的突起短的突起说手掌不像手掌、说鹿角也不像鹿角的,猜不出来。我就给学生打比方:见过大白菜被纵切的样子吗?“见过!”那叶芽的结构基本上就和大白菜的构造有些相似,大白菜的中间有个轴,周围一片一片的叶(但叶芽那一片片的不是叶,而是幼叶),那叶子之间还有些小芽,是不是?学生说“对对对,是这样”,我说那可就好办了,叶芽的结构就是这种形状的,于是我就对照着板图讲解芽的各部分结构及发育,旁边用绿色的粉笔画上一段枝条的模式图,边讲边连线,学生这才明白了我画的是叶芽的示意图,也较容易的明白了芽的发育情况,其效果也不差于使用多媒体的班级。当最后我问学生课本上的插图能否,给加上标注名称时,马上有很多学生举起了课本,说已经标上了,并让我看看标的对不对。课后我在思考,究竟画板图给学生的印象深还是多媒体投影的印象深?假如说画板图印象深的话为什么各学校要建设多媒体教室、鼓励老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说明多媒体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但过去没有多媒体的时候,不都是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吗,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不见得就没有能力。由此我想:对于多媒体教学,它的优势我们都非常清楚:大容量、直观性、交互性(目前真正实现交互的不多,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但也不一定上课必用多媒体,有条件用的话可以充分利用它为教学服务,没有条件的时候就要采取简便易行的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但即使有条件,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设计,完全可以通过板图讲明白的不一定非用多媒体,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时候也不一定用多媒体一下展示出来,这样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也不足取,关键问题就是教学为多媒体服务还是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我们期盼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应该注重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生成智慧、体验学习、升华情感。(36)关于“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不仅要备课,通常还要求备详案,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设计好。按照备课的要求,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还要备教法、学法,学校的常规教学中也规定,每周的教案必须经过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检查签字后方可上课。不可否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我是个备课很认真的人。我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教学;我会仔细分析教材中各个知识点怎样处理效果更好;我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课前认真地制作课件、采集标本为课堂做准备;我会尽可能料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我会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会尽量设计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备课,达到成竹在胸、课堂上灵活驾驭、深入浅出的效果。但我又是一个备课很不认真的人,因为我从不写教案。备课的过程中,我只是把几个关键点标记在课本上,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在课本上,我不喜欢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逐条逐项的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上,因为教学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学生不一定马上就会按我设计的那样回答,说不定学生还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的变化,课堂上基本能按我预想的进行,但生成的东西会很多,一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不仅仅是要达到预设的效果,还有新生成的智慧。所以,我更愿意课后进行整理,在课后的整理中,既有前面的设想,也有课堂的生成,同时还有对课堂的思考和感受,这样对今后的教学才是真正有参考价值的。好在我承担着学校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年级检查备课不会专门到我办公室来查,期末检查我也是参与检查老师的备课,所以我就钻了个空子不受检查了。因此,假如某一天领导心血来潮要检查我的备课本就糟糕了。近日不少朋友在阅读“我的课堂”主题帖后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里面没有你的教学设计(备课)?”“假如再加上课前的设计就比较完整了,可以形成很系统的研究有效课堂的资料,为研究理想课堂的构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研究的效益”,朋友的意见非常中肯也切中要害,这也正是我整个教学环节中最薄弱的地方(虽说我对教材、教法以及学生能够做到心中只有数,但没有写出来总是有些欠缺),所以,今后的课前设计或者想法力求形成文字,一方面可以就自己的设计广泛征求众位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课后的对比反思。由此,恳请各位朋友监督,欢迎您对我的教学设计给予指导、建议。(37)对“茎的生长”一节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关于“茎的生长”,这是第二节中“植株的生长”一节中的一部分内容,课本里的标题是“木本植物的茎是怎样加粗?”我之所以改成“茎的生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上一堂课内容太多,在“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标题中,除了“芽发育成枝条”,还有一段内容是关于“居间生长”的,虽说只有五行字的内容,但是很抽象,上节课的任务已经很重了,再加上“居间生长”感觉学生负担太重,难以一下子接受这么多的新知识;另一方面,把“居间生长”放着这节课里,正好和“茎的长粗”共同构成了茎的生长“长粗”和“长高”两个纬度,也比较合理,所以,就给这一节的标题定名为“茎是怎么生长的?”再附加一个内容——“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中的调查作业。 在旧教材中这部分的标题是“茎的结构”,其中包括“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木质茎的生长和年轮的形成”,以及“单子叶子植物草质茎的基本结构特点”,还有导管、筛管等的运输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学生对“双子叶植物木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要达到“应用”的水平(我查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应用”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设计问题。)。而新教材中整个关于“茎”的内容只有300多字,连同“观察与思考”和后面小字的问题部分,全部也就600多字,看上去是将内容减掉了很多,很复杂的结构图和对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的描述全部删除了,突出了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在知识上突出了“怎么生长”的生理过程。但是,新的课程标准上既没有居间生长的内容也没有了“茎的结构与生长”,只有根的发育、芽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等内容,看来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教授们也是考虑到这一部分的内容太繁琐、难度也大,所以就去掉了,但山东版本的教材中又加上了这部分内容,并且在配套的《基础训练》中还有很多的题目需要学生弄懂茎的结构特点才能回答,这就让我感到为难了,假如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讲了,考试还要考,肯定不行,讲的话怎么把握知识的量和难易程度?也就给设计教学带了很多困难。比如,对于“居间生长”部分,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拔节使茎急剧长高。这是因为在这些植物的幼茎上,幼叶着生部位的上方存在一些细胞,这些细胞从茎的顶端分化之后,到一定时期又恢复分裂活动,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从而使茎急剧长高。我们把这些细胞称作居间分生组织,把这种生长现象叫做居间生长。”这里就牵扯到三个概念:“拔节”、“居间分生组织”和“居间生长”,还有“幼叶着生部位的上方”是什么地方,也要想法让学生明白才行。对于茎的长粗,课本上首先是设计了“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茎的结构,知道茎是由几部分构成的,然后是一段很短但是很重要的叙述:“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内侧部分叫做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形成层由几层细胞构成,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茎才能逐年加粗,直到长成参天大树。”看上去很容易了,但假如不一一观察并弄清楚各部分的结构,学生还是不容易理解。后面还有一个内容是关于年轮的形成,要讲清楚形成层的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好理解。针对上面的内容,怎么设计这堂课呢?首先我设定了如下的目标:(1)通过观察茎的结构,能描述出茎的各部分名称,学会观察(能力);(2)说出茎的生长过程和年轮的形成过程,并渗透生命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的观点(态度);(3)通过茎的结构与生长特点,让学生懂得保护植物、保护环境(情感)。(4)布置调查“植物的生长需要那些无机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下节课做准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观察茎的结构,了解茎的生长过程和年轮的形成过程。难点:居间生长和形成层的细胞分裂活动特点。 教具准备:每个学生一段柳树枝条(为防止学生采集时采折大量枝条、对树木造成破坏,还是老师准备好许多3-5cm长的枝条)教学过程的设计:复习提问:根的生长和芽的生长中的若干问题,强调分生组织(根尖的分生区和芽的生长点)的细胞分裂以及根尖的伸长区细胞和芽的芽轴等部位细胞的生长作用,同时引入“茎是怎样生长的”的主题。这时可以提问“茎的生长除了顶端的芽不断向上生长之外,还有哪个部位和哪个方向的生长?”引出“居间生长”和“茎的长粗”两个问题。对于居间生长,通过板图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有“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节间生长,也就是“居间生长”就可以了。对于茎的长粗,着重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枝条,按照从外向内的顺序进行观察,并画出板图,让学生对茎的结构有直观的印象并认识茎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各部分的区别(软硬程度),让学生扒去树皮感受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黏滑的部分就是形成层。然后老师说明这一层就是具有分裂能力的分生组织,让学生分析其作用(分裂使茎长粗)。之后,老师再设计问题“为什么木质部逐年加粗,而韧皮部相对较薄、加粗也不明显呢?分析一下形成层的细胞向内、向外分裂细胞的多少是否会有差别?”以此懂得茎生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出示多年生木质茎让学生认识年轮,并用启发性的语言讲解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年轮的原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年轮形成与形成层活动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所熟悉的植物中有的不能加粗(可以举例)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来进一步理解形成层的作用。完成上面的教学任务之后,再简要总结植物的生长关键的就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同时提出,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需要物质基础,因此引入“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究竟需要那些营养物质,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根据课本P35的“调查”作业,设计调查提纲,课下对植物的生长需要那些无机盐进行调查(提示:可以调查肥料的种类、什么时候施肥、应该施多少肥料、过多或者过少会产生什么结果等内容),并写出调查报告。对于以上粗略的设计,一方面希望得到网友们的意见,一方面需要在课堂上才能看出效果这样,期待着课堂上智慧的生成。(38)教材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亦忧亦喜的课堂教学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茎的生长”,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长粗”,按照设计,必须要让学生观察木质茎才好理解怎么长粗的,为此,昨天下午专门到校园里采集了柳树、大叶黄杨等植物的枝条,回来用剪刀将枝条剪成3-5cm长的标本共200多段,分成四包、写上班级备用。课堂的过程基本上是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也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上完课后却感到不是那么轻松,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有一种劳累的感觉,似乎没有令我特别满意效果,原因在哪里? 回顾今天上课的过程,最大的问题有两点。第一点是开始的提问效果不尽人意。我设计的问题并没有错误,首先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问学生植株的生长包括那些方面,学生比较容易得答出了包括“根的生长、芽的生长和茎的生长”等内容,随后我再提问“根是怎么进行生长的、根的什么部位起了关键作用”时,学生想了半天竟然答不上来,有的在喊“根冠”,有的说“分生区”,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较准确的说出,看来上周三学过的知识经过了4天就印象模糊了,我只得提示学生“无论是植物的哪个部位之所以能生长,关键是要依靠细胞的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这样一提醒,学生就说出了“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再提示“细胞的分裂是靠什么组织的作用?”“分生组织”,在一步步提示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才能完全回忆起根的生长过程主要是依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提问“芽发育成枝条”时,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想不起来“生长点”、“幼叶”等名称,我只好对照着手中的柳树枝条问“这段枝条中的茎是由叶芽的什么部位发育来的”并同时出示了叶芽结构图的投影(正好上次上课的课件保留在教室电脑上),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芽轴”,侧芽由什么发芽来的?“芽原基”,“不断分裂细胞使芽不断向上推进的结构是什么?”“生长点”……由此,才算是巩固好了上一堂课的内容,然后再引入到下面的问题学习中去。我在思考,为什么我的提问卡壳了?问题在老师还是学生?一定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老师有失误,那老师的失误在哪里?我再一次研究“课程标准”,其中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要求只有一句话“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就这样一句话的标准却让我费尽脑筋难以把握,是不是我教学的内容有些偏难了,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毕竟这只是六年级的孩子(我们学校是五四学制的初中学校,初一学生就是六年级的学生),像分生区、生长点、芽原基等这些抽象的知识和动态的发育过程对于他们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掌握不是太容易的,何况是旧教材上应该两节课的内容(根尖的结构和生长一节,叶芽的的结构和发育一节)放在一堂课里完成?那么,假如要降低难点把这些结构名称去掉不讲呢,学生又依靠什么“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这就让老师难以把握究竟该将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控制在怎样的“度”上。另一方面,是不是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对学生巩固的要求不严,导致学生课后没有再拿起生物课本来看一看,也就是学生给我提的意见“作业太少了”?上次就有2班的高雅同学给我的评教本上写道“上课听得很明白,但是回到家里拿起课本来又忘了,希望老师能帮助我解决这个烦恼”,而这也正是我的烦恼。之所以说是烦恼,因为我从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希望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所学的知识,进而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但要是不让学生去背的话,怎么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考试的成绩?我感到困惑与矛盾的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还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发展规律而去热爱生命呢? 第二点问题,也是与第一点问题相互关联的是,本节课关于“木本植物茎的长粗”难度还是有些大、知识拓展太多,导致负担较重,学生在理解上就不容易。尽管课本上只谈到形成层的分裂使茎长粗,但课本中插图“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中标出了树皮(其内侧部分叫做韧皮部也标出)、形成层、木质部、髓等等,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这些结构,在认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问到韧皮部有什么作用、木质部有什么作用、髓有什么作用、具体哪里进行输导,当学生提出来时,说明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想要了解这些知识,不讲的话,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讲的话势必增加知识的容量和理解的难度,结果就感到一堂课满满的,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没来得及讨论(原来想要在这里设计讨论“为什么自然界中的植物有的茎能加粗有的不能加粗?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在哪里?”一方面可以巩固形成层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使知识得以拓展,但限于时间的关系却没能讨论),所以,下课后总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这堂课也不能说没有成功之处,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小插曲。第一点较为突出的优点在于学生对茎的观察积极而主动,很直观的了解了茎的结构。比如,在学生明白了“居间生长”的概念之后,我提出“茎是怎么长粗的”这一问题,需要先了解茎的结构,于是就让学生观察我课前发给学生的柳枝或者大叶黄杨的茎的横切面,让他们自己看看能分成几个部分,结果学生很容易的看到了“三部分”,在让学生结合插图看看三部门的名称是什么,又很轻松的解决了“树皮”、“木质部”、“髓”,有的学生还自己用小刀将那段茎纵切开,用圆规的尖把里面的髓给挑出来了,问我“为什么髓那么软、有什么作用?”当我问到“要是把树皮剥下来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时,学生竟然兴奋得说“已经剥下来了,摸上去很黏滑”,也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的皮旋转下来做成口哨”,可见,学生没等我布置观察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观察并有了初步印象了,由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形成层只有薄薄的几层细胞了。我紧接着问学生:你猜这么薄的形成层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有的摇摇头说猜不出,有的说可能是生长吧,我就告诉学生“提示你一点,看能不能猜出来”,学生马上焦急地等待着我的提示。我说“它的作用和根尖的分生区、芽的生长点是一样的”,学生立刻恍然大悟般的说“我知道了”,“它是分生组织,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使茎长粗”。虽然是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由于亲自摸到了“黏滑”的形成层,加上有了前面“分生区”和“生长点”的知识,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它的作用了。第二点是对于年轮形成的讲解还是比较透彻的。怎么让学生理解“形成层的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和“同一年形成的木材,颜色由内向外逐渐变深”这一抽象难懂的知识,需要教师形象的讲解。为此,我首先让学生猜测:“既然形成层的细胞向外分裂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那么,它向内分裂和向外分裂的细胞一样多吗?”“不一样。”“你为什么说不一样,有什么理由?”,学生就根据“木质部的厚度远远大于韧皮部”来判断向内分裂的多,我肯定了学生的准确判断,并告诉学生“在气温升高时细胞的分裂活动会非常旺盛,温度低时分裂活动会减弱”,并从内开始向外画细胞形成的图,先画一些较大的细胞表示春天开始分裂形成的体积大,到了秋天因气温的降低是分裂活动也减弱,形成的细胞小,这样边讲边画图,画到“冬天”再转入下一个春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对年轮的形成及颜色的变化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我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同心的圆环,并且圆环偏向一边时,学生当即就说:“老师,我知道了,您画的那些圆环较宽的一面是树木朝南的一面,年轮窄的是朝北的”,理由呢?学生解释道“因为南面有阳光,温度高些,所以形成层分裂旺盛,而北面温度低,所以形成的年轮就窄”。看来,学生对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是真正搞懂了。我再问学生,“要是年轮的界限不明显的话,你估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到“一年中气温的变化不明显”,可见,学生是真的明白了,这让我感到欣慰。 第三点,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由于开学一个多月了,学生对我也不再陌生甚至感到很亲近,所以学生也喜欢和我开玩笑。当课前给学生发茎的标本时,就有学生对我开玩笑:“老师,你搞破坏呀,折了树枝”,我就告诉学生,我可是帮助学校修剪美化校园呢!在学生观察茎的结构时,我请学生“尊重老师的劳动”,“因为我是昨天下午专门找的那些不够美观的、影响柳树整体美的枝条剪下来,还有那些有待修剪的大叶黄杨的枝条,然后剪成一段一段的给大家观察,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标本”,学生也就观察的格外用心;另外,在学生剥去树皮用手感受到形成层的黏滑、再讲到形成层的作用时,我问道:“假如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被你这样剥去树皮,形成层是否还能够继续分裂,结果会怎样?”学生由此明白,树皮有保护作用,不能剥去,否则小树会死去,很自然的让学生懂得了保护树木的道理。由这节课,让我感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路漫漫其修远兮……(39)运动会前的课堂片断故事一、“一心二用”明天下午学校要召开运动会的开幕式了,每个班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要在开幕式上一展才艺,但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烦恼。上午第四节是本部(1)班的课,到了教室才发现人缺的很多,因为上一节课是体育课,学生正好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排练开幕式节目呢,只见学生兴高采烈的陆续回到了教室,很多女生手里还拿着漂亮的彩带(表演用的),上课铃声响过了,可学生好像都没有听到一样的谈笑着。看来今天是不能像往常一样的安静了。我大声地喊了“上课”,班长很宏亮地喊了“起立”,在师生问好坐下之后,学生中又响起了嗡嗡的说话声。要是我强调一下“同学们不要说话,安静听讲”,恐怕我刚说完了管用,但过一会又难保学生不再说话。看着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精神状态,有的手里还在玩着表演的工具,恨不得狠狠的教训一下,但还是忍住了。我说,我有个谜语想给大家猜。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什么谜语,老师您快说”。我就边思考着边组织语言,说道:“当一个人在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还记挂着另外的事情,打一个成语”,学生当即喊道“一心二用”,“三心二意”。我接着问道:“当一个人做事情一心二用的时候,他能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还是把心里想的另外的事情做好?”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的说“在想的那件事”,但接着更多的同学就说“那件事情也做不好!”学生开始进入了我的圈套,我又继续问道:“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做事情不能一心二用”。“那我们现在应该把心放在哪里?”“课堂上。”不等我再说什么,学生马上把身子坐端正了,手中的彩带也放进了书桌中了。虽说耽误了两分钟的时间,但感觉能够让学生把心从操场上拉回到课堂上来,还是值得的。二、调查的结果今天课堂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要调查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虽然上一节课最后也简单布置了学生进行调查,但难度较大,毕竟这两次课之间只隔一天,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搞调查,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里的孩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缺乏直观的印象,家长中也未必都在农村生活过,到哪里调查都是问题,所以并不抱太大希望。 上课了,我问学生:我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有的学生就问“是不是《基础训练》上的问题?”我说除了这个作业,我还布置别的作业了吗?真不错,竟然有四个学生举手,其中有位女生举起了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白色颗粒状的“花肥”,说虽然让她爸爸到花市上买来的,问她这是什么花肥,她却不知道,但这已经让我很高兴了,我没有想到她能买了花肥来!还有一名女同学更认真:专门到花市上询问了卖花人,并记录了七八种花肥的名字和适合这种肥料的花草。由于她抄录来的花肥的名字是化学名称,我也没听说过,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类的无机盐,也就不好多说,而是很认真地表扬了她的行为,并对全班同学说下次上课要奖励她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的态度。也有的学生说问过家长,需要氮肥。究竟植物的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呢?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需要无机盐(肥料),但具体需要哪种无机盐呢?有的学生站起来说“需要含氮的无机盐、含钾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怎么知道的?“在课本上。”由此,我就继续问道:除了调查能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还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呢?比如刚才学生从书本上找到了……学生说“可以查资料、可以上网”。真不错,我立刻表扬并肯定了这些办法并板书“调查、查资料(包括上网)”。我继续问道,“还有别的方法能了解到植物需要无机盐以及哪种无机盐吗?”有的学生想到了“实验法”,并结合前面做过的种子萌发实验的经验说可以进行对比实验来证明。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调查虽然做得不好,也没有真正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但至少让学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调查、阅读、实验,也算是预计的收获吧。三、设计实验既然学生想到了可以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我就干脆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由于有了上次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经验,这次设计比上次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就轻松多了,学生很容易设计出对照实验(一个花盆里各种营养都有,另外的几个花盆别缺少氮、磷、钾,共同放在一样环境中,并要按时浇水)。我肯定了学生的设计,但提出来我们要设计自己能做的实验,不是只搞理论上的设计,而是切切实实可以操作的。于是,学生就很积极的想办法,有的提出来不好控制不同种类的无机盐(不能从土壤中提取),我提出,限于条件,我们就不要实验具体的某一种无机盐的作用,改成“证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如何?学生一听,说这样简单多了。我提示学生,土壤中含有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无机盐。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两个小花盆,同样的幼苗,所不同的就是一个花盆里用的是土壤,另一个花盆里用沙子或者小石子,每天浇水,看看两盆植物的生长状况。我肯定了学生的设计,并鼓励学生可以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实验,看看最终的结果如何,学生很愉快地答应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了用两个小瓶子实验,一个用的是培养液,一个用纯净水。我说这个主意也太妙了,可以实施,但其他学生又提出来,“我们哪里有培养液?”我就告诉学生,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培养液。到庄稼或者蔬菜生长良好的田地里取回一些土壤,用水泡过之后,等泥土沉淀了,将上面的水倒出来,就是培养液了(土壤浸出液)。实验难做吗?学生认为不难,那就让学生回家动手做一做,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虽然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生对“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设计实验并证明,但学生的兴趣还是蛮高的,并且能够设计出实验来,就让他们课下自己去尝试吧,相信这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四、巧用《基础训练》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课本上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然后就是插图“正常叶片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大豆)”,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分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什么作用,结果学生只能说明缺氮的植物矮小、叶片发黄,缺磷的矮小,缺钾的也是矮小,叶片有点发黄。具体每种无机盐的作用学生不好分辨,而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也只有一句“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究竟该不该补充各种无机盐的作用?补充了,学生会很难记忆,增加了学生负担,不补充,不利于学生理解。于是,我就让学生翻开《基础训练》第17页第17题。这是一道很不错的题目,正好可以弥补对学生难以理解无机盐作用的欠缺,并且不需要学生记忆各种无机盐的作用。题目是这样的: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和含钾的无机盐,这三种无机盐在植物体中的作用见下表。请根据该表回答有关问题: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含钾的无机盐在植物体中的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促进花的开放,促进果实和种子提早成熟使茎杆粗壮、不易倒伏,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1)王诚家种植的水稻只长叶(俗称“疯长”),最可能是施_______太多。李敬家种植的水稻还没成熟就倒伏了,这是可能______太少。(2)谢峰家是蔬菜种植专业户。如果他家种植番茄,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多施含_____的无机盐,理由是________。如果种植菠菜,这应该多施含______的无机盐,理由是_______。如果种植土豆和番茄,这应该多施含______的无机盐,理由是_________。在让学生大体看了一遍题目中表格里的内容之后,紧接着完成下面的练习。因为有了材料,学生就很容易得从材料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完成练习。(感觉这道题目好,主要是不需要增加学生的负担去死记硬背各种无机盐的作用,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让学生记住,只要知道植物生长不能缺少无机盐就可以了,那么,这道题目即能让学生达到理解这一问题的目的,还能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回答问题。)由于有了这道题目,知识点就很容易突破了。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假设我需要种植白菜、番薯和西红柿几种植物,为了方便起见,同时给几种植物施同样的化肥,是否可以?学生说不可以,为什么呢?他们对“不同植物需要的无机盐是有差别的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需要的无机盐也不相同”也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了。- 为了巩固并拓展本节的知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如下问题给学生思考:假如我有一个农场,(1)我想让庄稼尽可能提高产量,就多施化肥,让它营养更多,是否可行?学生马上说不行,原因呢?有的学生说营养太丰富了,也会营养不良,有的说会烧死。看来大多数对于“烧苗”现象非常陌生,我只得举例“将黄瓜加盐之后会有什么现象?”“黄瓜变小了,有水分出来”,我告诉学生,“同样的道理,施肥太多了,就相当于植物的根系周围盐分太多了,不仅不能促进生长,可能还会抑制或者杀死植物”,以此明白:植物的生长虽然需要无机盐,但也要适量才能生长旺盛。(2)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控制化肥使用的数量,以免造成环境污染,但植物的生长还需要肥料,怎么办?有没有替代品?有的到过农村的学生马上说到了可以多用“农家肥”,并能减少污染。原先设想内容不是很多、会很轻松的一节课,结果也是满满当当的,好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也就不感到太枯燥了。(40)特殊的一堂课一天连上4节课,每次上到最后一节课是都是四肢无力、疲惫不堪,今天也是,下午在后面的双语1、2班完课后,匆匆忙忙赶往前面的教学楼到本部2班上课,结果上了楼、推开教室的门一下子愣住了:教室里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在玩耍,有的在看书,有的在黑板上乱画着。看到我进了教室,学生很高兴的和我打招呼,并告诉我:同学们都到操场了。我以为是到操场排练很快会回来,就和学生聊着天等了一会儿,结果上课铃响了还是没人回来,我就问学生:排练的同学怎么还不回来?结果说今下午是开幕式的预演,可能一节课回不来。怎么办?课,肯定是上不成了。一般来说,只有十几个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学习就可以了,因为别的班级也都没有人了,除了入场式的三十多人,剩下的也大多去当观众了。看着教室内的十几张可爱的笑脸,我当即说“今天就给你们这些人上课怎么样?”学生惊讶地说“真的?”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我很认真地说,当然是真的!孩子们很高兴地说“好啊!”由于人太少了,我也连上了3节课太累了,我坐下来、我们围成圈来上课好吗?孩子们欢呼雀跃,赶紧找了课本围着我坐了一圈,我粗略数了数,15个人。孩子们既兴奋又非常认真地做好了,等着我上课。可只有15个人,讲什么呢?讲新课,还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听,还是要抽时间再补一节,干脆领着学生边玩边学吧。我说由于人太少,我们就复习怎么样?“行!”我想提问同学们回答,然后再同学们提问我回答,怎么样?“没问题!”我就根据学过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刚开始学生还是很认真地举手、站起来回答问题,我提议“不用站起来了,坐着说就行”,“想到就可以说,不用举手”。学生逐渐的放松了下来,对我提出的任何问题,只要能想起来就大声地说出答案,想不起来的学生也会在他们的提醒下逐渐地回答正确,有的问题假如只有个别能回答的,我就会统一讲一讲。对于学生理解不透的难点部分,就再进行细致的分析,直到学生理解。我提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完了,剩余了一半的时间。我说我提问完了,是不是该同学们提问了?我以为学生顶多会问一问课本上没有搞懂的问题,没想到学生提出了很多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习的内容。有的学生问到:木本植物茎的髓有什么作用?我只好把髓储存营养和茎中的横向运输简要地向这些学生作了介绍。又有的学生提出:从电视上看到南方“割胶” ,流出来的那些液体是什么?我首先肯定了他的问题,并由衷地说:这一问题提得非常好,牵扯到韧皮部中筛管的运输,我只好告诉学生,茎中有输导组织,其中韧皮部中就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割胶时流出来的就是从叶子等部位进行光合作用制作的物质(当然里面也有水),主要是有机物。学生感到很新奇,原来是这样!还有的学生问道,“有的树空心了为什么还能活?”我说你太善于观察了,自然界中的确有很多树木,特别是那些古老的或者粗大的树木,虽然空心却郁郁葱葱几百年,关键是它需要的物质得到了保证。什么物质?学生说是跟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还有空气等。我说“对了,正是这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就是靠里面的木质部中的导管,虽然空心,但依然还有木质部存在,只要有木质部,就能把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而树皮部分的筛管可以向下运输有机物给根部。”学生感到很开心,因为这些知识可是书本上没有的,今天这不是“沾光”了嘛!当然也有的学生对于课本上不太明白的地方也提了出来,我做了解答。等学生想不起来要问什么的时候,时间也就差不多了。(其间有在操场当观众的个别同学回到教室,没说任何话就拿了课本悄悄地加入了我们的课堂。)突然想起包里装着相机,何不把这些可爱的孩子拍下来?我说那些进行运动会表演的同学要是知道了我们在上课,会怎样?“羡慕加嫉妒啊”,我说那好啊,我把大家今天上课的情况拍下来以作留念。学生一听来了情绪了,互相争着要当摄影师,我说那就每人当一次吧。于是,每个同学轮流当了一次摄影师,拍下了我们上课的状态,尽管有的拍得模糊或者取景不全,但他们也开心了一把。最后学生要我和他们合影,几个学生还非要和我单独合影,由此,定格了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早已过了下课时间,孩子们还没玩够,等到他们发现老师该走了,就主动让玩相机的同学“把相机给老师吧,让老师回去休息”。临走的时候,我说你们今天高兴吗?“高兴!”那就把高兴的事情记下来,天天高兴,好吗?“好!”回到办公室后回想起这节课来,感到我幸亏留在了教室陪伴着那些孩子。因为剩下的那十几个孩子是被筛选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剩下的,可以想象,这些孩子要么个头太高、动作不协调,要么个头太小,不像是中学生,他们上场肯定会使班级的表演成绩受影响。他们不会是真心的不愿意参加展示,而是无奈,甚至会郁闷,而我和他们在一起,尊重了他们的感受,无论学到了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快乐。后附:几篇学生写的日记。(41)特殊的一堂课——部分学生日记  有意思的生物课(张浩)下午第三节课,大部队去操场练习了,只留下一帮游民。本来该是生物课,老师肯定不来了。我还是省省力气,来局“幻想魔兽”(就是干坐着一动不动地想魔兽)。 忽然,孙老师的脚步声打破了我奇丽的幻想(我正幻想着N级英雄以1抵N)。老师来的那一刻,我猜想她一定很惊讶:只有不到十五人!没想到,老师竟然说要上课(要是我早就溜走玩去了),她没有讲新课,而是进行复习,还给我们照了相。上课时,我们围坐一圈,很有意思。老师也回答我们的一个个问题,课十分成功。希望这样的课多多有,即培养兴趣,又获得知识,一举两得。快乐的课(王宣宜)今天下午的生物课,很不寻常。我们班里的三十几个同学为迎接运动会开幕式彩排去了,就剩下了我们十几个同学。当老师走进教室发现人很少之后,老师改变了方式。我们几个同学团团围住,老师就坐在我们中间。我们先回顾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老师提问,然后让同学们问了一些问题,使我们彻底了解了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和该掌握的知识,我们激动得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随后,老师从包里拿出数码相机给同学们照相,同学们欢呼雀跃,我们陆续的每人为大家拍了一张照片,同学和老师都不亦乐乎。这节课,我们很快乐,没有了平时的枯燥与无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忘的一节课(张良)下午第三节是生物课,因为运动会的原因,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去彩排了,就剩下我们几个人,孙老师来后组织我们坐在一起讲课,这样可以加强知识在脑中的记忆。这节课过得很快乐,又玩又乐,从玩乐中学到知识,从玩乐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种讲课方式应该大力开展,有助于我们知识强化。今天的生物课(刘璐)我们今天的生物课可真快乐!首先,老师带着我们复习了前几节课的知识,让我们回顾了一下,加深印象。老师还变戏法一样的拿出了相机给我们照相玩,有老师的陪伴,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可爱的童年,我们今天就像一棵棵小草,变得可爱、爱撒娇。今天,我还和老师单独照了一张相,感觉心里美滋滋的。今天,我又学习、又玩,这样,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下课了,老师说“同学们再见”,我们真不想让老师走,我们还想让老师再多陪我们一会儿。 我们今天虽然没有玩够,但我们更加快乐、更加高兴了!我们的学习也提高了许多,谢谢老师!生物课——高兴(佚名)今天虽然只有十几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但我们感到很高兴。这节课不像*老师那样无聊,也不像*老师那样又厉害又可怕,这节课比任何一节课都有趣,都高兴。在课上,我们上了从没有上到的一节课,让我增长了很多的知识,还知道了一些课外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这一节课,我看到了老师的高兴和同学的快乐,高兴和快乐中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让大家在幸福中感到了美好,这是一节多好的生物课!有趣的生物课(宋宏恩)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生物课,因为同学们学得很快乐。今天是体育节开幕式的彩排,有30多个同学参加,而剩下的同学有的高兴,有的感到老师不公平,让他们去不让我们去。这时,我们的孙老师来啦。她让同学们围成圈坐下,开始了复习、讲课、提问问题。很快就过了大半节课。一会儿,老师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了一个数码相机。只听“咔嚓”,“照我!”“我照!”还有孙老师动听的解答声交织成一片……这就是我们有趣的生物课,虽然只有40多分钟的时间,但会令我终身难忘。(42)痛苦与彷徨鉴于上周的运动会,各班的进度不一,于是决定今天给学生上一节复习课。一切都很顺利,也尽可能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但心中总是感到隐隐的痛。我在思考,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知识是一个人行走于世的基础,没有知识,如同鸟儿没有羽翼,我们的教育,首先就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技能,就像牵动鸟儿飞翔的肌肉,没有发达的肌肉,只有一双漂亮的羽翼还是飞不高、飞不远;但有了知识和能力依然还不行,还要有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新课标上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人,如同鸟儿有了飞行的方向,才能飞到理想的目的地。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却是为了考试。虽然新课改实行了数年了,但依然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连能力的培养也是为知识的的传授服务,更别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因为我们的评价手段依然是考试为主。我们是大国办大教育,也是穷国办大教育,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检测教学的质量,只有考试,我无力改变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只有适应,但我内心却是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让我感到痛苦。我希望通过我的生物课堂,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希望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生命的发展规律,进而学会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学中,首先应该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接受老师之后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然后融入到这门知识所包含的情感中。我努力地做了,即使是复习课,也是面带着微笑给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启发、诱导,让学生在复习中知道知识之间是彼此有联系的,知道学习知识可以为生产生活服务;通过“合理施肥”的科学道理,让学生知道当农民也需要科学知识,并且真的当精彩了会做得如同袁隆平一样成为科学家。但是,我的内心是痛苦的——这是些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中也很少有种过田的,我却要学生必须要记住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有哪一些,记住根的生长是依靠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类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记住木本植物茎的加粗是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的结果……这些知识究竟对学生将来的生活有多大作用?他明白了,是否一定要背下来?知识是什么?是前人积淀下来的经验,蕴含着前人的智慧。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借助这些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知识,只是个载体,利用这个载体,让我们的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递祖先的文明、文化,让所有人的素质得到提升,不再出现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与和谐相处,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我却感到了无奈,为了考试,我要让学生记忆、背诵;为了考试,我不得不减少观察和调查项目。我想把学生带到学园里上课,让学生先观察再回到教室总结,但是时间不够用,刚刚接到通知,下周要进行期中考试,要做好复习,可是,还有好几个观察实验不能完成,应该每周三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要赶课时,这样的赶,赶进度、赶内容,目的就是——考试。我在痛苦的思索,要是不用统一考试多好,不用中考多好,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带领学生搞改革、做实验,搞调查、搞展示活动。可是真的不考试能行吗?曾经也发生过高考不考生物的现象,结果许多的学部委员联名上书要求恢复高考考生物;曾经我市中考也不考生物,最后还是恢复了,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功利色彩太重了,不考试,就等于这门课不重要,就可以不开设,所以,在不考生物的日子里,很多学校生物课没有专职的教师甚至是砍掉了生物课,即使本来生物课教得很好的老师不得不改行教其它的学科。我们都知道,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对生物课必须要重视,就使得国家和地方不得不恢复对生物的考试,于是,生物教师又成了紧缺的资源……考试,就把大家引向到应对考试的教育中去了;不考,没人把这门学科当回事。只重视传授知识应对考试,这是对学生的摧残(尽管学生不一定认识到这是在摧残);重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考试有时候是很难体现出来的。当个生物老师,想要不摧残学生,咋就这么难呢? (43)鲜花礼物一、采花今天要教学的任务是“花的结构”和“传粉受精”的内容。讲花的结构,没有花怎么讲?必须要有鲜花。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是观察桃花,可在城市里根本就没有桃花,即使农村有桃园,恐怕果农也不会愿意随便采摘吧?校园里正盛开着榆叶梅和樱花,完全可以用它们做标本来进行观察。但问题来了:看着那一树树盛开的花朵,实在不忍心采摘。要是让学生自己每人采来一朵花课上观察,那这么多的学生都涌到花园里,每个学生肯定会不止采一朵,那学校的花园其不遭殃了?不让学生采花的话,我还设想:是否可以先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到花园里去进行观察,再回到班级里叙述观察到的结构?我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但随即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到了花园里可能会兴奋不已、乱喊乱叫,既难以维持纪律,恐怕在10分钟内也回不来,并且课堂中间从花园跑回教室难免会影响到周围班级上课,同时还会使花园一下子被这么多的学生践踏得不成样子,课堂上的时间也会非常紧张,完不成任务。怎么办?我自己舍不得采,又不能让学生去采,可没有花朵,这堂课上起来会非常乏味,本来应该是很鲜活的一堂课岂不成了干巴巴的灌输?我亲自到花园考察了一番,看着校园里几棵榆叶梅满树娇艳欲滴的花枝,真不忍心碰落一片花瓣。再看看樱花树,开得只有一半,还有相当多的只是花苞,不能采摘。回头再到榆叶梅旁边,仔细数一数每个枝条上的花朵,我发现:一段不到20cm长的枝条上就生有二十多朵花!这一发现让我欣喜——双语两个班每班只有40名学生,两段枝条就够一个班了,本部的班级也最多三个枝条就可以了!我选择不够漂亮的或者不影响整体美观的枝条,小心翼翼的数着采摘,结果刚采下一朵就洒落了一地花瓣,看来这样采不行,等拿到教室时,那花瓣可能就掉光了。最后,干脆直接采了几个枝条下来,将枝条小心的装进袋子以备上课,花瓣也不会纷飞了。二、礼物与任务上课的音乐响了,我拿着一个大纸袋(装试卷袋的那种)和课本进了教室。因为上一次课是对前面两节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学生以为我拿了试卷来考试,个个正襟危坐的等待着我发试卷。看着学生那严肃的表情,我说到:“鉴于同学们的表现很优秀,今天老师带了礼物给大家,就装在袋子里,猜猜是什么礼物?”“考试卷!”我忍不住笑了,“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考试卷?”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喊“不喜欢!”我接口道“虽然不喜欢,但学习过后总要通过考试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不喜欢也要考。不过,今天老师带来的礼物不是试卷,而是每人一朵鲜花!”我一边说着,一边从纸袋里拿出采来的几支怒放的榆叶梅,学生一下子欢呼了起来,一个个天真的笑脸比花朵还灿烂。 我让前面的几位同学将枝条上的花朵分给每一位同学,结果学生如获至宝,有的放在鼻子底下嗅,有的放在手心里端详着,还有的同学说“老师你怎么随便摘花呀?”我告诉学生,为了给同学们准备鲜花礼物,我早晨专门请示了学校总务处,因为同学们课堂表现出色,请允许我采几支花给同学,于是我就采来了。但是,同学们不要去采,你们要是采的话就是违纪了。学生信以为真地点了点头。我继续说道,礼物发给大家了,可不能白收礼物呀?学生马上领会到:要学习!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对照课本上40页的插图和手中的鲜花,找到花的各个部分并说出名称来,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回答问题不能看书。学生马上就开始一边看着花,一边看着书,指着花朵或大声或小声地说着“花丝”、“花药”“花瓣”、“柱头”等等。我巡视了一遍学生的观察情况,学生问我“萼片”的“萼”的读音,随后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彩笔画了一朵花的解剖示意图并画出了指示线,算是给学生的提示,然后又到学生中间转走了一圈,学生兴致勃勃地一边看书看花,有的还问着我一些问题,比如“花蕊”的“蕊”的读音,“花托”的作用(课本上并没有)等等,还有的学生在对照着黑板上的图说着结构名称……三、充分展示花的结构并不很难,因为学生平时积累了很多对花的直观印象的经验,所以,结合标本再看看书,应该能够说出每部分的名称,没有必要老师一个个结构去讲,还是放手给学生试一试吧。大约有5-6分钟的时间,看着学生也基本上掌握了花的结构,我就让学生合上课本到讲台上对照板图说出花的各部分名称。先叫起了两位同学都说得很流利,我就换了个方法来强化记忆:凡是到讲台的同学要回答同学提出的3个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就花的结构任意提问。坐着的同学就很踊跃地站起来提问,“你指一指哪是花药”,“哪是子房?”“3是什么?”……看着讲台上的同学很容易回答上来,下面提问的同学也开始增加问题的难度了。“你说说1和2合起来叫什么?”“3、4、5合起来叫什么?”难度在一点一点地增加,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很多学生主动举手要到讲台上一展风采。看着仅仅问结构名称难不住同学,学生又在增加难度了:“什么地方能产生花粉?”“子房的内部有什么结构?”“什么叫做传粉?”学生的提问不仅仅是花的结构了,开始涉及到开花后的传粉和受精的内容了。看着学生对花的结构掌握得较好了,我就走上了讲台,申请我要考考全体同学,学生说没问题,一致同意我出问题考他们,我就首先提出了“花瓣有什么作用?”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保护作用”,保护的是什么结构呢?“是雌蕊和雄蕊!”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道:不仅仅是花瓣有保护作用,萼片也有,也就是说,在花没有开放之前,层层花瓣(构成花冠)和萼片(构成花萼)共同保护着内部的雌蕊和雄蕊(合称花蕊),由此,能否判断出,一朵花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构?有的说是子房,有的说是雌蕊,有的说是花蕊,我告诉学生,把大家说的答案合并一下——就是雌蕊和雄蕊(花蕊)。 至此,应该说花的结构没有问题了,我就提出,下面老师回答同学的问题,怎么样?学生很高兴得开始给老师出题了。有的学生问“老师,您说说传粉是怎么回事?”我刚想回答,看到有学生举手,就申请同学替我回答,得到允许后,就让学生来说出“传粉”的含义,在学生回答之后,反问学生:“花粉是由花药产生的,它是怎么到了柱头上呢?”学生马上积极思维,有的说是靠蜜蜂和蝴蝶采蜜的时候帮助传粉,有的说是风可以把花粉刮到柱头上。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板书了传粉途径——昆虫、风,同时问到:昆虫怎么知道哪里有花开了呢?学生很容易根据经验说出是因为花朵有香甜的气味,还有美丽的花瓣等特点,有的学生又从课本上找到“有的植物花瓣的基部有腺细胞,可以产生香味”,由此总结出了“虫媒花”的特点;那么,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可能具备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猜测“花粉应该很轻”,有的就看书补充了“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有粘液”的特点。至此,我说“刚才同学们说花瓣有保护作用,现在是否可以补充上一点了?”学生马上心领神会的说“招引昆虫”。后来又有几位同学给老师提问,凡是学生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我就问是否有人愿意替老师回答,结果当然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比如“哪是雌蕊、哪是雄蕊”等问题。等学生问到我传粉以后怎么受精的时候,因为这个问题学生不好理解,也是第一次接触受精的概念,我就说这个问题正好我会,我自己回答吧。我要求学生,我在回答完传粉后的“受精”过程之后,邀请同学来对照板图叙述一遍,学生就非常认真地听我一边画图一边讲述了花粉从花药里产生到落到柱头上完成传粉,以及萌发花粉管最终到达胚珠,释放精子与胚珠里的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该学生来叙述了,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要一试身手,为了让学生说得更流畅、准确,我说可以先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再上来叙述。学生就非常投入的自己对照图大声地说了一遍。让学生到讲台叙述的时候,我提出,听的同学注意他有没有讲错。看来这招还真不错,一个同学讲完了,马上有同学说他讲错的地方,“花粉应该是在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然后穿过花柱,他说成了花粉在花柱里长出花粉管”;又一位同学讲完了,还是被同学跳出了毛病:“花粉管里的精子进入胚珠内与卵细胞结合,不是卵细胞出来与精子结合”,“花粉管先到达子房再进入胚珠,不能直接就到了胚珠”……真不错,学生听得还真认真,并且对受精过程也较好的理解了,我就对精子和卵细胞存在的位置以及受精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又进入了下一个问题:花开了会谢,花开带给人愉悦与美丽,可花谢总是令人伤感,所以黛玉葬花的时候不是唱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霄香断有谁怜”嘛,但还有句古诗说“落花不是……”学生马上接口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说这句诗实际上还是没有把植物开花的真正意义说出来,那就是结果。我就告诉学生,花完成受精作用以后,花的某些部分会凋落,但某些部分却开始发育,就让学生说出凋落的部分、发育的部分,然后让学生回想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胚,那么,受精卵将来就会发育成胚,胚珠就会发育成种子。学生“哦”,“是这样!”恍然大悟般的语气,让我知道他们能够把学过的种子结构与花的发育联系起来了。我再问“那子房会发育成什么,果皮又是什么发育来的”,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够答出来了。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我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桃、杏等果实里只有一粒种子,而黄瓜、西红柿等果实里却有许多的种子?学生一听,是呀,为什么?有的学生问“是不是有许多花粉落在柱头上,都进入到胚珠里去了?”有的说“是不是有的植物花的子房里有许多的卵细胞?”也有的学生谈到“可能是多胚珠吧?”我真佩服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能想到这一些,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想像力的同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一个胚珠里只有一个卵细胞,一个胚珠只能发育成一粒种子,也就明白了有些植物的子房里有多个胚珠的现象。学生也给我提出了问题:假如一种植物的花粉落在另一种植物的柱头上会不会萌发出花粉管?不是为了向我提问,而是他感到疑惑不解,所以举手提出。我很高兴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就问另外的学生是否知道问题的答案,大多数学生说不可能,也有的不肯定。我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并解释道:植物也有识别功能,柱头就能识别花粉是不是同类的,不同类的就不可能萌发,否则的话会怎样?学生哈哈大笑,“那不就使物种乱了套了!” 在一班上课的时候还有学生提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没有胚乳,而单子叶植物种子有胚乳,它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本来不准备讲被子植物双受精的特点,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并且所有学生说也想知道,我只好在这个班简要讲了讲双受精了。最后,我让学生课下了解(或者调查):是不是所有的植物花朵中都有雌蕊和雄蕊?思考:为什么玉米穗上会有缺粒的现象?……一堂课轻松愉快,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在思考,为什么今天的课能出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一是给了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空间,没有开始的学生观察、自学,就很难有后面的精彩展示;二是给了学生自我展示、自由提问的空间,没有学生的充分表现、大胆提问,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引导的时候要引导,否则也很难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我突然发现,真正精彩的课堂是很难提前预设的,因为有些时候你不知道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不知道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假如把教学过程设计的太过严密了,各个环节没有一点漏洞的话,有可能就首先束缚了教师自己的思维,进而也束缚了学生思维,也就难以生成大的智慧了。我喜欢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我和学生都无法预料会发挥生怎样的故事,所以,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而不是重复昨天。当然,今天课堂的精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鲜花礼物”。(44)调查:你喜欢哪节课?  开学将近两个月了,虽说每一堂课都经过了认真的准备,课堂的效果也不错,但这毕竟只是老师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怎样的课堂,喜欢什么内容、什么形式,不一定和老师的观点一致。所以,4月3号,在一班上复习课的时候,最后还剩余了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写一写开学以来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堂生物课,或者是最感兴趣的一堂课,可以写上自己的建议,还要写上自己的表现,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学生的作业,摘取部分登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所需、所求。张旭:我认为最好的一节课,就是第一次上课。老师用欢快的节律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还教给了我们学习新课的方法。老师让我们在学新课之前先回顾了一下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并告诉我们,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有60%以上的都是旧知识,所以不要忽视旧知识。老师让同学们说出了上学期的基本的知识之后,又让我们翻开新书第一页目录,让我们读了大标题再读小标题,找到和旧课之间的联系,更好的认识和熟悉新的课程。高迪: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今天这节复习课,不仅使那些没有学会的知识又重新学了一遍,而那些已经掌握的同学等于又复习了一遍,使基础更加牢固。这节课既过得很快,又充满了知识,我们在以前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在这节课上都有,在复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有许多地方的漏洞。通过这节课,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种子的生长、萌发的条件,就像一根绳子把以前学的重点都串起来了,像一串糖葫芦,重点全在上面,既好复习,又好掌握。赵冉:老师您好!在您刚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我就觉得您肯定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师。从开学以来,我非常赞许您的讲课质量,我对您上过的每一节课都很赞赏,不过,我最感兴趣的是有一次去实验室上课。我觉得,只有亲自去做、去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不就是学习生物的另一种基本方法吗?通过实验,我懂得了种子的成分,种子一遇到碘酒就会变蓝的原因,因为种子里含有淀粉,这些实验确实让我对生物又有了进一步的兴趣。您上的每一节课都使我非常喜爱。武丽宁:初一下学期,我们换了生物老师,她讲的每堂课都很出色,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4月3日上的复习课。在这堂课上,老师奖励了我和李惠惠(注:因为武丽宁认真完成了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调查并作了记录,我感动之下当即表示下次上课要奖励她的出色表现;李慧慧则是因为课堂上善于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受奖励,每人一个16k大笔记本),我们都非常高兴。不止如此,老师利用这节课把前面用了四、五节课学的知识都像蜘蛛网一样联系了起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详细,让人容易听懂。在这节课上,我自我感觉良好,老师说到那个知识点,我都能及时地思考出答案,并且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重点、难点,我都认真做了记录,并整理得很整齐,以便以后复习用。我认为这堂课是老师讲得最有趣的一堂课。郑建超:如果问我生物课上什么最让我感兴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实验课!对了,就是那堂实验课……那堂课有3/4的时间做实验,老师先告诉我们怎么做,然后我们自己动手做。心不在焉的听完了实验“操作步骤”,就开始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看看哪儿。这可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实验呀!然后我们做了3个实验。第一个是烘烤种子,我用试管装了一些干的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不一会儿,试管壁上就出现了小水珠,这证明即使种子晒的再干,也会含有一定的水分。其他的两个实验也很有趣。这堂生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我自我检讨了一下,总体感觉还可以。上课认真听讲,重点、难点做笔记,下课完成作业、复习。自己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我不是善于表达的那类学生,一般只有老师点名才回答问题。其实,上课后老师的问题我都会,就是不敢举手,只有别的同学回答对了以后,我把正确答案和自己的对一下,发现自己是对的才放心,不然错误会跟着我很长时间的。不过,心里虽然明白,看着老师为我们着急我也不高兴,不知道他们是会还是不会呢?不管怎样,我以后都要积极回答问题。俗话说“人无完人”,谁也不可能每次都对呀。王千卉:我最喜欢的一节课是第一节藻类植物,老师从湖里弄来的绿颜色的水教给我们衣藻和水绵的细胞结构和叶绿体的形状,让我深有感触,那节课是我记得最深的一节课。我觉得老师讲课非常有趣生动,所以,我特别爱上生物课。老师讲课时脸上和蔼亲切的表情,让我感到了温暖。老师对我们总是那么亲切,您讲的课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接受,所以,我特别爱上生物课。张瑞:从开学以来,我印象最深得一堂生物课是第一章第一节藻类植物,从这节内容上课和实验课中让我了解了原来藻类植物不单单只有单细胞,比如,水绵就是多细胞的藻类植物。从这节课中,我还知道了藻类植物的结构很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比如海带,你表面上看它好像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实际上,它却没有。关于这一课的知识很多,加上老师讲得明白,是我对生物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自我反思:开学以来,基本上我每堂生物课表现算是好,但有时会做一些小动作,尽管老师没看见。但这种情况我也无法控制自己,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改掉它。毕奇峰:要说生物课那节让我心动,我会选择今天下午的复习课。今天下午,老师总结了种子这一单元的内容,而老师今天所讲的内容是为两周后的期中考试做准备。今天下午老师总结了植株生长和种子的结构一系列。这一单元主要写种子的,而老师带领我们复习种子的结构时,我几乎忘记了,而忘记的一部分老师给补了回来,这让我明白了复习的重要性。当老师讲到植株的生长时,老师问我们的问题,而我的答案只是对了一部分,没想到自己遗忘成这个样子。临下课时,老师还找了几个课本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我自己已经明白了。张正: 那是在前一段时间,老师带我们到实验室去做实验,那一次让我非常喜欢。因为我们到了那里,满桌子上都是老师为我们摆放的各种实验器具,比方说:碘酒、自来水、小刀、吸水纸、纱布,等等,都是老师一个个放上去的,最主要的是,还有一些米粒(实际上是小麦粒)。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基本的过程,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都特别的高兴,因为那是我们第一次用酒精灯做实验,我们都非常小心也非常用心的做,过了几分钟,我们的实验做完了,我们告诉老师,老师走过来一看,说你们成功了,当时,我们不知道怎么高兴好了。所以,我认为那一次课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王睿:在这个学期中我最喜欢的一节生物课是第一节课。在那一节课上,让我知道了这本书上的知识也有过去的旧知识。在第一节课上,我们也知道了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老师带领我们对全册书进行了梳理、贯通,也就是在第一节课中,让我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我非常喜欢的生物课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刘璐:我比较喜欢第一节生物课,第一节课的主要话题是回顾上一学期的内容,老师教给我们学习生物的方法。这节课也是一节说话课,同学们可以与老师共同总结上学期的内容,为这学期的生物课作铺垫,并与上学期内容和这学期内容联系一下,让我们知道了这学期要学习什么内容。国鹰: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种子的结构。我没有学习本课以前认为种子就是一些像小米一样的大小的小粒,学习了本课以后让我知道了种子里还有胚根、胚轴、胚芽、子叶、胚乳、种皮等结构,它们组成的胚是种子发芽中不可缺少的,胚根能变成根,胚芽能变成叶。通过本课,我知道了一些有关种子的知识,那是以前并不知道的,让我扩大了对种子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喜欢生物了。我自己近期的表现还可以,上课不开小差、不乱讲话。不过,也有一些做不到的地方,如,又是上课所以小会儿话,做做小动作。当时我以后坚决改正,用心上课,回家认真完成作业,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万程:我最喜欢新学期刚开始时生物的第一堂课。那节课上,我们没有学习新知识,而是根据新课本目录讲述自己所联想到的旧知识。我认为那堂课的效率高,许多上学期学过但已渐渐遗忘的知识都回想了起来。那堂课我表现得不好,没有积极主动举手发言,而是等到老师点我名字才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后的学习中,我要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参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申长明:我最喜欢第一节课,因为您第一节课讲得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会介绍完后直接讲课,而您却不一样(或许您是随机应变吧),但我还是佩服您。 邓润之:我比较喜爱上课的时候,边做实验边学习,这样,我可以加快速度的弄懂一些问题,不会留下小尾巴。如果上课光听老师讲课,会觉得大脑非常疲劳,会分神。我想,边做实验边学习的效率总比光听老师讲课的效率要高。我觉得,这一段时间,老师讲课的效率提高了。朱昊原:我认为每一堂课都很重要,因为每一节课都由我们不知道却想知道的知识。我觉得种子的萌发让我觉得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种子的生长,那么,我们生活中就没有了植物和粮食了,那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灾难呢?老师讲得很生动,我们也听得来劲。所以,我认为这一课非常重要。我认为我自己表现很好,上课遵守纪律,不说无聊的话,认真听课。但有一个缺点,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有时还会走神。但是我觉得我能全面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这个缺点改正了,我就成为一个好的学生,不是差学生了。教师感悟:学生的作业还有很多,但大抵都同上面摘录的部分一样,有的简单得只有一句话,有的写了一页还多。我原来料想的,可能学生都会写实验课,因为实验课可以玩,可以动,肯定学生会对实验课感兴趣,事实上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喜欢实验课。但是,我没料到的是,好多学生喜欢第一节课(就是那节聊天课),让我不由得思考,那节课究竟有什么特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头再看看第一次上课的记录,我恍然大悟——那节课参与的面广,几乎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了,因为我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去年学过的知识,再看着目录联想旧知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同时,那节课不同于平时的任何一堂课,看上去没有什么章法,漫无目的的想(实际上是有目的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怎么想都可以,不受局限,给了学生心灵上的自由;再有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师生初次相识吧?总之,给学生一双思考的翅膀是非常重要的,这对老师的要求就很高了,今后怎么设计课堂,又有了新的高度要去突破。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是,每一节课都有学生说喜欢,有的说种子,有的说藻类,有的说实验,还有的说复习课。说喜欢实验的同学很好理解,可以动手操作(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说复习课的就让我感到受宠若惊了,我以为不会有人喜欢复习课,没想到有好几个同学说对复习课印象较深。看来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也证明我设计的复习课不是简单得只是重复讲述,而是能够让学生感到有价值。但同时又让我感到,当个老师真是不容易,无论你怎么精心的设计,但每个学生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尽管难,还是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对你的课感兴趣,都能有所收获,那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学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只有不断地求索了。 (45)倾听学生的心声魏洪浩:老师,您这节课讲得很好,没有不足之处,以后做得要更好。回复:好的,我会努力,你也努力,看咱两人谁的表现好,如何?你的优点越来越突出了:上课听讲更加认真,能够主动遵守纪律,还能积极发言、动脑筋,你也继续加油!(3月20号)魏洪浩:老师,我会努力的。您这节课真好,用鲜花吸引大家,还给同学照相,学的有乐趣,大家会一起进步的。回复:期待着我们一起进步!崔泽文:老师,上节课我们有30多个同学没有上课,这个体育节打破(消耗)了我们的学习精力,没有能够好好复习,请老师原谅我们对学习的过错,我们要努力。回复:这不是同学们的错,因为要迎接运动会,我也没料到有训练任务。抽空弥补一下如何?崔泽文:老师,您发的美丽的鲜花真是太美了,原来有用啊!真是舍不得用。这节课老师画了大的花的剖面图让同学们分清了(结构),还教给我们传粉的方式,使我们受益终身。回复:老师也喜欢花朵,希望这美丽的花朵永远开在你的心里,度过快乐的中学时光,学到更多的知识。张梦雪:老师,以前的生物老师讲课总是拿着课本,讲课都离不开课本,我发现您讲课好像和课本无关,这是为什么?回复:下次你听课的时候注意对照一下,老师讲的东西课本上有没有。如何?张梦雪:老师,我认为您上课气氛比较活跃,并且我发现您讲课的内容也都是围绕着课本的。我还想问您:自从您上次要求实验种子发芽我就种了3颗花生种子,但至今还没有长出来,昨天我把它从土里扒出来,最长的一个芽才长出不到一厘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会长出来?回复:可以看出你上课很用心了,谢谢你的专心。对于你的实验,建议你继续观察它的生长状况如何,看来它的生长速度有些慢了,假如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再用大豆(绿豆)、小麦、花生等不同种子同时种上,看看那种先发芽,让它们也比赛一下,做好记录,一定很有趣,怎么样?宋洪恩:老师一上课就给同学们最美的礼物——鲜花,这让同学们很高兴,同时,老师也借着同学们的高兴劲让同学们开始快乐的学习,这点值得表扬,而且这样还避免了同学到处乱采花。老师能让同学上讲台讲给大家听,这点也很好。老师在同学讲的时候给同学拍照,给同学留下美好回忆,这点也要表扬!在上课的时候有人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却象根本没有听到似的坚持给同学讲课,这让我很感动。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老师这节课很好。 回复:老师今天受到这么多的表扬,真高兴!你很善于发掘老师的优点,总结得很到位,也值得表扬。不过,老师的电话应该关上,结果忘记了,让它课堂上响了起来(下课后发现是学校办公室找我,但也不能接,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影响到同学听课,应该批评。高雅:敬爱的孙老师:今天,您为我们采集了鲜花,给我们每人一朵,使我们更好的学习、辨别花的各部分名称及结构,这是您最大的优点,总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向您提出一条建议:组织同学们比赛,看谁回答的准确,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回复:真开心又受到你的表扬了!你的建议很好,这是激发同学学习热情的好措施,我会尝试使用。谢谢你的建议!梁光磊:老师:这节课您让我么你懂得了植株的生长是怎样的。您先是让我们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您发给我们一人一段小树枝观察。您为了让我们学习的更好些,这些小树枝是您一节一节亲自给我们剪的,这都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您让我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课后你还给我们布置了课下作业——到花卉市场问问卖花的人,常用的花肥有哪些等问题,让我们对生物课更感兴趣。(3月28日)老师您好:今天,您又给我们上了一节复习课,给我们讲了很多重点,可是有的同学还是没掌握好。人的记忆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过目不忘,有的却不行。您的课美中不足的是:您让我们划的课本重点少,课下练习少。你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您经常不让同学做作业,也不主张同学回家背书。我希望老师还是要严格的管理我们,我们学生,吃软不吃硬。(4月4日)回复:你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人都有惰性,学生更不例外,看来适当的作业不会成为同学的负担吧?那我以后就要适当的布置一些了。徐西帅:老师,您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兴趣倍增,激发了同学们的活力,使同学们记得住、记得牢,不用课下死记硬背,很好。回复:别光表扬老师,还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比如对知识点的总结,对自己上课情况的评价,对老师的建议等等。张欣梦:老师,我想问一下,从正面看花,花中心的地方生出花丝的绿色部分是什么?能从上面看到子房吗?如果自己给花授粉,能让它的花长的更好吗?谢谢老师解答。 回复:你很善于观察和提出问题,非常好!生出花丝的地方应该是花托,也就是说,花瓣、雄蕊和雌蕊等都是在花托上的;花柱最下面膨大的是子房,有的露在上面能看到,有的藏在花托内从上面就看不到了。花授粉后主要是开始子房的发育形成果实,帮助花传粉可以保证子房发育成果实,对花本身没有影响。张璐:孙老师,很高兴你能让我说出上节课的困惑。我想知道土豆与红薯应该施什么肥,因为植物种类太多,所以我不太清楚,请老师帮我分析。今天我们学了新课,关于开花和传粉的,还有新的概念:传粉和受精。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除了桃花,是不是别的花也有着和桃花一样的结构呢?回复:你很善于发现问题,这正是一个人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关于土豆和红薯,因为我们食用的部分含有大量的淀粉,那就要尽可能促进淀粉的制造和运输了,那么,需要什么无机盐多些呢,你在这个基础上能否分析出来?(答案:需要含钾的无机盐多些)。对于花的结构,你能由桃花想到别的花,这又是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好品质。你说得对,所有的花的构造和桃花基本相同,所以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不同种类的花也有差别。这样说你明白吗?后记:由于近一段时间受运动会训练的冲击,学生也是很忙碌,评课记录有的同学就没有按时上交,所以有些内容就不完全是针对一节课的,也就把几节课的放在一起了。从学生的评课记录可以看出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喜欢边观察边学习的方法,也就是不能离开了生活实际教学,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多观察、多实践,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也正体现了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很多人谈语文教学的时候说“语文即生活,语文生活化”,实际上,生物教学更应该“生活化”。另外,还可以看出,学生希望能布置一些书本上的作业或者是把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划下来,便于复习的时候记忆,虽然这是应付考试之举,但还是能够为学生接受的,有必要也给学生一些这样的作业。再次,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自己学习中的困惑提出来,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解惑方式,毕竟生物课太少,每周只有两节课,学生有时候不好意思到办公室问问题,或者当时想起来了过后也容易忘记,而通过给老师评课,或者不评课直接提出问题,依靠这样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46)看看谁的大树枝繁叶茂? 后天就要进行期中考试了,我却没有进行完教学任务,或者说勉强完了也没时间复习,只有今天这一节课的时间了,只好用1/3的时间把上届可上下的内容处理一下,再用1/3的时间进行复习,余下的那个1/3用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双语1班的学生非常活跃,总会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比如最后讲完上节课剩余的开花之后子房的发育,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吃花生之前要剥去的那层皮是由什么发育来的?需要首先考虑剥去的是果皮,再考虑果皮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我紧接着问,那么我们吃的西瓜籽是由什么发育来的?学生稍加思索可以答出是由胚珠发育来的,因为我们吃的西瓜籽是种子。学生马上就会问到:那无籽西瓜是怎么回事?结果有一位学生知道的真多,什么秋水仙素、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说得头头是道;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黄瓜的花有的不结果时,我画板图介绍了雌花和雄花,让学生明白了有的植物的花是两性花(如桃花、梨花等),有的植物的花是单性花,学生马上就会问到很多问题,为什么它的花是单性花?(这牵扯到生物进化的问题)还有那些植物的花是单性花?甚至还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能不能人工把雌花的子房移植到雄花内让它发育?……按说,我应该很高兴学生的奇思妙想,但限于时间关系,考试前只有这一节了,还没有全面复习,只好限制学生把那些有意思的问题留到课后再讨论,当下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把全部的知识点清理一遍。学生很不情愿的说好吧,抓紧时间。我感到很悲哀,为了期中考试,不得不赶进度进行复习,因为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每周三节课,我们却由于教师人数限制不得不按照每周两课时,于是,就感到了完成任务的困难了——假如把所有的活动都按计划举行,如社会调查、考察活动、实验活动等,这样一来肯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假如照本宣科,只是给学生划下所谓的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又感到这是摧残孩子、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哪里还会有学习的乐趣?学习就完全成了为应付考试了,又怎么能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原本是下一周的期中考试,不知何故又提前了(不是学校提前的,是全区统一的),既没有时间进行单元测试,也没有时间进行一下全面复习,无奈之下,只得让学生把想问的问题憋在心里,把想象的翅膀暂时收笼起来。短短的一刻钟,要把近两个月学习的内容整理一遍难度太大,要整理的话也只能是粗略的说个大概,详细的内容不可能有时间来一一回顾了。我问学生想要怎么复习,有的说老师领着复习,有的学生说要自己背背。我就对学生说,“时间太紧了,我就教给同学一种提炼知识的方法吧?”不把知识理顺一遍,总感到知识太零乱、不系统,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并且我希望通过复习能给学生一种方法,能给学生一根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的线。于是,就提出统一复习的要求——对主要的知识点画成一棵(或者几棵)知识树,我先进行示范:比如对植物类群的复习,可以先画出主干,相当于“植物的类群”,再画出四个树杈表示四大类群(也可以画成两个枝杈表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又可以分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然后再详细的把各知识点在“树上”用“树叶”或者“花朵”标注出来。同理,还可以将“种子”画成树,上面至少包含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成分、萌发的条件(外部的、内部的)等“枝杈”;后面关于“植株的生长”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画出,既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陶冶情操,最后看看那些同学的大树长得好,枝繁叶茂。学生感到这种复习方式不错,也就很愉快地答应课下画出“知识树”,因为课上的时间不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到本部2班上课的时候也给学生讲可以用画知识树来进行总结知识要点,并进行了演示,学生听的也认真,但最后我说这种方法好不好的时候,他们却说“不好玩”,虽是玩笑,但我却感到这样让学生自己来画知识树的方法虽然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喜欢,有的不喜欢,我就说不喜欢的话还可以再换一种方法:设计表格进行对比复习。比如对植物类群的复习,可以在表格中列出植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对植任何人来的意义等内容;对于植株的生长可以列出根尖、叶芽、木质茎等结构名称,再从下面列出结构、功能几个栏目……我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上表格示范,学生也很容易掌握这种方法了。最后,我说喜欢画树的同学就画出知识树,不喜欢的同学可以列表对比。结果呢,当然有的学生画出了枝繁叶茂的大树,涵盖了全部的知识点,也有的学生画了表格。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时间太短了,课堂上无法把所有的知识梳理一遍,假如时间允许的话,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指导学生)完成几棵知识树的构建,或者表格的处理,那样对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将所学知识系统归纳一下,还可以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的办法。我一直不反对上复习课,并且在学过之后设计几堂综合性强的高质量的复习课易如反掌,多年的教学积累,让我感到可以比较容易将全部的教材进行重整、提炼、归纳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复习中让学生在对凌乱的知识重新感知、浑然一体的过程中学会了梳理知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复习中体验到知识本来就是完整的、统一的,就像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样,只不过在认识的过程中很难一下子认识到整体,先要认识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是学习的规律,也是认识规律。由此,我也想到了,为什么我们平时说书会越读越薄,薄到一定程度又开始变厚了。(47)期中之后的分析(一)课前分析上周五进行完了期中考试,周末因和即将外出参赛的张老师共同备课,结果刚休完产假的李老师主动承担了我和张老师的阅卷任务,她是出了名的阅卷快手,仅用一天就把500余份试卷看完并合计完工。翻看学生的考试卷,我将学生的成绩作了登记并仔细审阅了学生答题情况。看着学生的成绩,我的心里痛苦着、矛盾着——本部每班56名学生中分别有32、31名60分以下的,双语每班40人中也有几位不及格的(双语提前招生、考试录取,而本部是划片招生,相对生源就比双语差许多)。这样的成绩怎么进行分析?是该分析成绩还是分析题目?忐忑不安中,询问张老师:我怎么教的成绩这么差?如何分析是好?张老师因忙于准备参赛课,还没来得及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听我这样一说,她笑了:“不要大惊小怪,我们的生物平均成绩还没有及格过呢!”随即翻了翻她教的本部其中某个班的试卷,60分以下竟然有34 个!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这么低?看看试卷中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上课讲过的问题,学生当时也学会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分析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巩固的时间。因为这样的学科原则上是不能留课下作业的,要求课堂上解决,要留作业的话一般也是实验性质的作业。每个知识点只要提起来学生就能明白,可就是没有记住,或者把若干的知识记混了,所以考分低了。老师的问题在哪里呢?一是没有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二是没有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感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该记忆的知识记忆的不牢。比如在选择题中“下列植物类群中,(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和叶的分化”、“下列植物中,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没有疏导组织的是(苔藓植物)”等题目就是要学生记住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还有后面的三幅图,就是要记住木本植物茎、玉米种子、花和子房的结构等的名称和作用,但由于记忆不牢导致“雌蕊”和“雄蕊”位置颠倒、“胚珠”和“受精卵”发育结果错位、“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混淆,等等问题使得丢分现象严重。还有的同学对填空、简答和识图题干脆来个“一清二白”什么也不填的,更是由于没在脑海里留一下一点印象了。二是问题表述不清。试卷中有许多问题不是仅仅填写一个词汇,而是一句话,有很多同学心里很明白要问什么,也知道答案,但却因为表述不清而丢分。比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1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证明了(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所必须的的外界条件”,其中,很多同学就把“适宜的温度”写成了“温度”,那肯定是不正确的,零度或者零下10度也都是温度,关键是没把“适宜的”写出来。再比如说“在华北,大麦和豌豆比棉花播种早,这种现象说明了(不同的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条件有差异)”,结果有的同学就写成了“大豆和豌豆的种子耐寒”,有的写“不同的种子需要不同的条件”,“大豆和豌豆需要的温度不同”……就是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自然也不能得分了。三是错别字。有些同学知道答案是什么,却不会写字,要么写错字,要么用汉语拼音来代替,而这又是在初中所不允许的。比如木本植物茎中的“髓”,卵细胞的“卵”,“雌蕊”的“雌”,“韧皮部”的“韧”,“氮”“磷”“钾”,“淀粉”的“淀”等等,甚至还有的同学对于“木质部”的“质”,“脂肪”、“胚”、“胚乳”的“乳”等等也出现错误。四是审题不清。在选择题中,有些题目直接问选什么,学生可以从中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有些题目却没有问正确的,而是问“错误”的是什么,学生还是按照常规思维去答题,结果当然是错误了(这样的题目是否有“文字游戏”之嫌?)。(二)课堂分析分析是为了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所以课堂上必须要进行分析。我一直在思考,我该表扬还是批评学生?假如把学生批评一顿的话,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能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吗?恐怕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我猜想,要是每一科的老师到了班级都因为学生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批评学生,那学生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会不会在考试之后恐惧着每一学科老师的到来?那要是表扬呢?成绩好的可以表扬,那考不及格的怎么表扬?表扬他们还能考上几十份而没有考零分?似乎也不妥。所以,我上课的时候先问学生自己有进步的举手,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举手表示自己进步了。进步超过10分的举手,这次就是少数了,问了一位进步女生的成绩,这次56多分,快到达到及格了,而上学期末的成绩还不到40分。看来,即使不及格的学生,也有很多是进步的,应该得到表扬。所以,我说应该表扬进步的同学,即使你的成绩不够高,但你比自己过去又提高了,就值得表扬,上次30多分,这次40多分,那么下次就可能到50多分或者及格了,慢慢的,成绩就会越来越高……我看到学生脸上的笑容是舒展的,没有恐惧,但很认真。我很庆幸,没有批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而是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于成绩很差的学生,我说也值得表扬,我敢肯定,这些同学课后从来不会翻开生物课本来看一看的,仅仅凭着每周两节课的听课就能够取得二三十分的成绩,至少说明上课听进去了一部分,要是听的再用心一些、课下适当的看看书,一定会提高很多。听了我这些话,那些成绩很低的学生在不断的点头。我对学生说,“鉴于我不了解同学们的原有基础,所以不知道整体上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90分以上有*人,60以下的有*人”,在本部上课时,学生一听到我说有31个不及格的,马上喊道“老师,我们进步了,我们上学期有40多个不及格的!”天哪,40多个不及格的,这是什么概念?我心里略微感到了一点欣慰,看来我并没有把学生教差,而是有进步了!我也再一次庆幸没有因为学生的成绩低而大动肝火。但同时,也不得不让我思考:当60%——80%的同学不及格的时候,也就是说,有大批学生到了初中生物只能考到50分的时候,他是否还有兴趣继续学习?难道初中的生物只能学到一半的知识?这不能不让我重新审视考试的价值、试题的质量和教学的方向了,此为后话。既然学生说有进步了,那就应该表扬,我说希望下一次考试不及格的人数再减少10人,我们的总成绩不就高了?我继续说道,“除了我对同学们原有的基础不了解,我对其它班级原有的基础和现在的情况也不了解,所以也就不好做对比了。并且,我们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比,而是为了对前一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看看我们开学一段时间究竟学得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最终是为了改进我们的学习”,所以,我就对学生提出了,试卷分析究竟要分析什么,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学习中的问题。于是,我就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进行了全面概括的分析,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于错误人数较多的题目,我自己或者让学生先分析应从哪些方面思考问题答案,再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在分析中,有一道问题学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实在让我感动。选择题7“在栽培肾蕨等形态优美的蕨类植物时,我们应该把这些植物放在()”,答案是“摆放在背阴处,经常浇水”,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考察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我谈到“这道题要是不会答,说明你对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理解不深刻”,这时,后面一位男生大声喊道“老师,第8题可以给这一题提供答案!”真是善于学习的学生,让我欣喜!我马上让大家把这两道题联系起来分析:第8题是“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茎通常在地下,茎上生有根和叶,叶背面还常有褐色隆起的植物是()”,答案是“蕨类植物”。的确如此,假如能把第8题回答正确,7题的答案就在8题的题目中,这是一个多么善于发现、又善于联想的学生!我狠狠的表扬了他,并告诉学生:学习中,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所有的知识之间都是彼此有联系的,没有孤立的问题存在,只有不善于联系的大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题的时候要注意从各个题目本身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成为回答其它问题的依据甚至答案,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且是很聪明的学习方法。这样一讲,有些学生马上就会找出其他的相互关联的题目来。由于学生的启发,我到其它班级上课的时候,虽然学生没有提出这个观点,但我也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其它班的同学。 还有一道问题需要说明:填空与简答的第1题“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___会使鱼缸中养料增加,___得以大量繁殖,使水逐渐变绿。”这道题学生过去做练习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巧的是这道问题正好印在一页纸的两面上,前一半“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___会使鱼缸中养料增加”正好在前一页,而“___得以大量繁殖,使水逐渐变绿”则在后一页,很明显,能够大量繁殖使池水变绿的就是藻类植物,学生不需要问就能够回答出来,但前一问他们疑惑了,所以就有些学生问我,我一看前半句话就反问学生“什么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学生说是“藻类植物”,我说“那不就是藻类植物了?”学生一想也是啊,所以就填写了藻类植物。那么,这次考试考到了这题,很多同学也就答错误了。我笑着说道:“怎么老师讲得对的地方常常记不清楚,讲错的地方都记得那么清呢?”学生的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就分析了这道题:先分析后半句,答案是“藻类植物”,再看“___得以大量繁殖”,说明前半句的“养料”是藻类植物得以繁殖的养料,而不是鱼类的养料,那就应该是“鱼类的粪便等物质”了。但是,老师过去审题不清,以为前半句问的是“鱼的养料”就说是“藻类植物”,你却跟着老师一直错下来了,并且有些同学在做其他题目的时候也犯了和老师同样的错误——审题不清,导致答错。学生会意地点头,并没有抱怨老师曾经给过他错误的答案,而是表示自己也审错题。当我问到这道题答案正确的举手,有几位同学很高兴的把手高高地举起。我笑着说:“这些同学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难能可贵”,“希望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要有怀疑精神,敢于质疑权威,课本上写的、老师讲的,有时候也会出错,那你就要大胆的提出来”。有的学生说,“我们怎么知道老师那句话说错了呢?”是啊,怎么知道呢,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了被动的接收,怎么会主动地发现甚至挑战书本和老师呢?我告诉学生,除了要接受知识,还要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这样就容易发现老师讲得是否正确了。虽然是曾经讲错了一道题目,但我却感到又多了一个收获:告诉学生要敢于质疑、坚持真理。(三)课后分析假如仅仅讲完了,把试卷分析了一遍,感觉更多的是老师在分析,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毕竟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错误的题目与原因肯定是千差万别的,老师的分析不能替代学生的分析。所以,我最后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作业——订正试卷并写一份试卷分析。考过试之后,老师通常都会布置学生写分析,我过去也多次布置过,但总感觉大同小异,无论多少年过去,学生的试卷分析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语言:“我这次成绩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下没有复习看书;我以后要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懂得要多问老师和同学,争取下次有较大的进步。”印象中,即使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考了98分的学生也是这样写的,很多班级内墙报上张贴的学生期中分析也基本是这样。可以说,这样的分析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所以,我对学生说,要分析试卷,首先要分析自己进步的地方,先表扬自己的优点,然后具体分析你的答题情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错题分析,坚决反对你写了许多年、许多遍的无用的废话。通过分析,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按我的要求完成这份作业,但至少我希望让学生明白:学会分析比说套话重要的多。(48)学习方法与理解力以及生物科学素养——兼答焦胜利老师 看了焦老师的点评,引发了我心底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应该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生物学?是用学文科的办法学还是用学理科的办法学?课堂分析的时候,我问过学生:你们认为生物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普遍认为是文科,我说这就是成绩较低的症结了。正是因为很多学生把生物当作文科来学习,就像学政治、学历史一样的,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结果有的同学明明背过了,考试却不能考出较好的成绩来。事实上,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属于理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像学数学一样的学习,数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演算,不断的练习提高能力,但生物学科不能这样学,它通常不需要计算,关键是形象思维、理解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知识,答题也就不会出错了。作为只有十一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滞后于记忆能力,即使记住了,由于理解不透,也会在考试紧张的情况下张冠李戴答错题。曾经就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这次考了90多分)考前的一天找我说:“老师,您再给我讲讲根尖,我怎么也不明白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的变化”,成绩优秀的学生尚且如此,那学习一般的学生或者是更差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对于理解能力尚不够完善的学生来说,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习的生物课就明显成为他们的一大困难了。当然,很多学生在当时上课的时候往往是理解了,可过后不再巩固也就淡忘了,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又感到似曾相识却不知道怎么下笔了或者混淆了,所以,要让学生既理解又记住,首先要理解,然后要有时间来记住并不断运用,就能够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了。但由于生物学科在初中属于“小科”,甚至相当多的人说是“副科”,也就不可能给这个学科很多的时间来加以巩固应用了,匆匆地赶完了进度再回头,当时理解过的知识因为忘却又变得不理解了。至此,我也就找到了一个提高生物成绩的绝妙办法:要么增加课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之后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巩固练习,就像数学一样,讲过一个定理,然后紧跟着若干的训练来巩固,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能增加课时怎么办?那就是第二种方法——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题目来完成,并且要检查,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要督促完成,经过每天的训练也能强化记忆。但这样问题又来了,生物学科的教师往往都担任着许多班级的课程,有的老师可能会担任着七、八个班级的课程,那怎么能有那么多时间每天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要落实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由此审视我们的教材和考试,就低年级的初中生来说,目前生物课本的要求和考试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们开设生物课、进行生物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多年的生物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初中生物对于学生来说是太难了。刚刚大学毕业时看看初中的课本是那么简单,简直就是小儿科,在教学中总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补充很多、扩展很多,结果学生却难如老师意,但老师还常常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知识都不会?我不是再三强调过了吗?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越是研究初中的学生和教学,越是感到初中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远没有达到教材所期望的程度,考试的难度又超过了课本的难度,结果就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知识了,这也许就是数年来学生的生物成绩一直很低的原因所在。好多年了,只要到了期中、期末考试,从平均分上看,生物成绩总比历史、地理等同等地位的学科要低许多,甚至会不及格。不是一所学校,而是每所学校都基本是这样。为什么生物成绩比历史、地理普遍低?那肯定是教材的问题和试卷的问题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学生应该能理解,但事实是他并不理解,就像我当年上高中时用了一节课都背不过来“生产力”“生产关系” 的概念一样,一直到上大学我依然不懂。这就是说,学生们的理解力远没达到我们教材中知识要求的高度,而考试有时不断的变着法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上又进一步提高了对理解能力的要求,那学生在不能理解的基础上即使熟背了某个问题,但只能举一不能反三,那是谁的问题?假如个别班级、个别老师的成绩偏低那是老师的问题,假如普遍偏低的话,那就不应该是学生的问题、也不能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教材和考试的问题了。只能说,我们教材的难度太高了,我们考试的难度更高。焦老师还谈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问题,这是新课改生物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必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但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我理解为,假如说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话,仅仅靠理解了、记住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所理解的生物学素养,简单的说应该包括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能力,还有生物学情感。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刚才所分析的要理解加记忆,同时还有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方法,比如科学、严谨的实验,观察,调查等;而生物学能力呢,不仅要有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还有对所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就是生物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更重要的还有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或决策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情感,我认为一方面是对生物学知识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所产生的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情感。假如一个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并能对各种生物进行不同的实验,但是却无视其它生命的尊严,像刘海洋一样用实验法来证明狗熊对硫酸的反应,这不能说他是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由此可见,学习生物学,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能说得清楚怎样学习更有效,我试图分析出来或者说找到一条更好的途径却是越来越难了,因为最关键的问题是理解力的培养,有了理解力,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而这个理解力是很难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的,需要一定的手段,但这个手段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否则随便一个人当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技术不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了?因为,人不是物,人的大脑不是个简单的容器,知识和技能要是不能和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合,就永远不可能内化成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49)水是生命之源——之2班篇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的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本来准备上午做个课件下午上课,结果造成刚一到校就接到通知,因*老师家中有病人需要照顾要调课,就使得我有下午的课就改成了早晨的1、3节要到2、1班上课了。课件来不及做了,原计划的用图片引入、通过课件展示数据和直方图、曲线图等图形表示的方法也不能使用了,只好临时调整教学思路了。到了2 班,由于是第一堂课,刚刚临时调整思路,引入课题相对有些单调了。我直接问到:上学期学过了生物圈的概念,是否还记得它的范围?学生稍加思考就答出了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大部。再问:水圈的水是指那些水?学生也很容易的说出江河湖泊海洋等等,还有地下水和来自大气的降水(雨雪)。那这些水之间是否有联系呢?能具体说明吗?学生当即回答有联系,江河的水可以流入大海,可以蒸发到大气中,可以被植物和动物吸收,大气中的水还会变成雨雪回到地球……由此引入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根据前面学习过种子萌发首先是要吸收水分才能开始萌发,又引入了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同时提出,有没有不需要水也能生存的生物?让学生明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物将不复存在。许多科学家探测其它的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的主要依据,就是看这个星球上是否有水,也许这是生命的起源于原始海洋有关吧!那么,水在植物体内究竟有什么作用?这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了解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以及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对于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课本上有叙述,但并不是特别明确,假如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话不太容易,老师讲的话又容易变成单纯的灌输,不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看似很简单的知识,要让学生明白却要想一想办法。在第一个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旧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作用。比如,前面曾经做过种子成分的实验,是否记得将干种子在试管内烘烤出现什么现象?证明了种子中有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是水分。由此证明水分是种子的成分之一,也是整个植物体的组成部分。这也就是水分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之一——构成植物体的成分。我再问学生,为什么口渴的时候西瓜可以解渴?学生说水分多。幼嫩的茎叶中所含的水分与树干和种子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也很容易说出:植物不同的器官所含有的水分多少是不同的,往往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水分含量较多。对于水分可以作溶剂和运输作用,学生对水分的运输容易理解,但对于溶剂不好理解,因为学生还不曾学过化学,首先不理解溶剂这个词,课本上也没有要求,我也就通过举例说明含义:为什么农民在刚刚施肥之后通常要浇水?浇水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确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同样,在植物体内,无机盐也需要溶解之后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总结出“溶剂”的作用;运输作用则是通过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怎么到达树冠、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怎么到达其它器官的设问,是学生理解水分在植物体(也包括动物体)内如同江河里的水可以使船运行一样,没有水,船则无法航行。对于保持植物的姿态,我通过举例:菜市场上卖菜的商贩要不断地往菜上洒水,为什么?学生说是增加重量。我再问到,买回的芹菜等蔬菜假如不泡在水里,过一两天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是“蔫了”;再如,萝卜、黄瓜等蔬菜加了食盐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变软了”,由此,让学生总结出,拥有充足的水分还可以使植物硬挺,维持直立的姿态。这时,学生才明白,菜贩给蔬菜洒水并不一定是为了增加重量,而是维持蔬菜的正常姿态。课本上还有一句话“有利于光合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水分要参与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这是个很抽象的知识,我就通过光合作用需要水作原料来加以说明,同时告诉学生,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都需要水。(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有了前一个问题的基础,这一个问题也就不能理解了。我问学生: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植被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南方因为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植物的生长比较茂盛,多数是高大的阔叶林,种类繁多;而北方的植物相对种类少,也长得不够高大,沙漠地区的植物长得矮小、叶变成了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水分。学生的分析很不错,我又进一步强调气候:南北方植物的分布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鉴于第一个问题是谈水的作用,所以,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降雨量不同造成的。还有其它原因吗?在我的提示下,学生恍然大悟——还有气温的差异!也就是说,造成南北植被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降雨量和气温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假如是同样的气温下,致使降水量的不同,会产生怎样的差异?有的学生就直接从课本的插图中获得了信息,谈到:鉴于量充足的地区可以形成茂密的森林(如长白山森林),降雨量少的地区只能形成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再严重的地区可能就会形成沙漠了,或者有点水的地方会形成少量的沙漠植物,像骆驼刺、仙人掌一类的植物。既然学生用到了课本中的插图,我干脆就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看课本插图,从课本中的四幅图来进行分析讨论:同样的气温、不同的降水量所形成的不同植被特点,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分析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析一下干旱地区和水分充足的地区的植物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讨论、汇总,认为干旱地区的植物通常矮小,理由是干旱地区通常多风沙,长得矮小可以不被大风刮;干旱地区的植物通常叶子变成了针状或者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根系也比较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水分充足的地区,可以形成大片的森林,植物高大、叶片较宽阔,等等。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降水量的多少影响了植物的分布,是否也会影响到动物的分步?学生说“会”,因为茂密的森林为各种动物提供了食物和居住的场所。此时,我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谈到:的确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假如人为破坏的话,比如砍伐森林,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必然使自然界中的物种原来越少,珍贵物种灭绝。今天早晨,我们还遭遇了一阵沙尘暴,这就是环境遭受破坏所带来的恶果。因此,不仅要保护好森林资源,还有大力进行植树造林,让光秃秃的山坡绿起来,让沙漠变绿洲。(三)不同生长期植物的需水量不同对于水能影响植物的分布学生还比较容易理解,但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不同,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正好课本上对于“解读实验数据”也有要求,所以,就直接让学生看课本50页的表格“小麦在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问学生是否能看得懂,学生却说看不懂。为什么?原来不是需水量看不懂,而是对于小麦发育的各个时期的名称不懂。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我只好一一作了解释(假如能提前查找不同时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就好了,但由于临时调整提前上课,也就没来得及准备了,这也是一大失误),然后让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除了柱状图,再尝试着用其它的图示(如扇形图、曲线图等)表示出来。本节的主要内容完成了,需要再回到“水循环”上来,结合课后的练习,我让学生分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在领略大诗人豪壮的诗篇的同时,分析是否有科学道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物圈的水循环”。 (50)水是生命之源——之1班篇早晨第一节在2班上课的时候,直接提问生物圈的范围引入水圈,再由水圈中各种不同的水之间的循环引入新课,但到了1班上课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节到了1班上课的时候,刚好学生做课间操刚刚回教室,许多学生满头大汗的正拿起杯子喝水,有些杯子或者水壶里没有水的同学就问我是否可以先到教室后面的饮水机接水喝。我笑着点头后,看着学生抓紧喝水、接水的镜头,忽然心生一计,这不就是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情景吗?待学生喝完水坐下后,我就问到:刚才那么多同学在喝水,你为什么要喝水呢?不喝水行不行?学生马上就喊道:“很渴,所以喝水”,“暂时不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就不行了”。由此就很自然的引入生物的生活需要水了。因为引入的方式变了,整个课堂的结构也必然要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整个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一整个章节的主题内容只好调整到后面了,而是直接开始了“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学习。同样的问题,在2班上课的时候所以老师为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到了1班上课的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我改变了思路。因为根据在2班上课的经验,我感到通过提问或者举例学生回答当然可以完成任务,但总感到是老师在向学生灌输,而不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是一种虽然很稳妥但却没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还有一方面,感觉这些知识并不是枯燥难懂,何不放手给学生自己解决?于是,在通过学生喝水说明水对生物的重要并引出“绿色植物需要水”之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绿树植物需要水,至无戏说水分用来干什么?能否举例说明?”学生自己在没看课本之前进行猜测,有的说可以构成细胞和植物体,有的说可以运输营养物质等;也有的说是可以保持水土,还有的说失去水,生命就将停止。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48页,从课本的描述中看能否从中找到恰当的句子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学生首先找到了“水是指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举例作了说明。这时,我问学生,是否可以将课本上描述的几个数字用个图标的形式来表示?学生说可以用柱状图表示。于是,我就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纵横坐标,让一学生到黑板上表示出来。没想到学生很容易就画出来了,并且能找到没画出的数字来(50%,90%)。然后我让学生继续从课本的文字中提取信息来说明水分在植物体中的作用。学生找到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我就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学生就很容易的举例来说明了有水分才能使植物硬挺的道理。对于光合作用,学生认为没有水分,植物的叶片“蔫了”无法伸展也就不能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了,我补充到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以及所有生理活动都需要水参加,所以,水分参与植物体(以及动物体和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我提示,这句话里有两层含义,是什么?学生也很容易发现是“溶解”和“运输”。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我还是点出给植物施肥后要浇水(使无机盐溶解)和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能运输营养物质,如同人体内有血管一样,通过水分的运输,使得各种营养物质随着水分的运输到达全身的每个细胞。由此,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基本上就解决了,我就引导学生总结出了水分的五大作用:构成植物体、保持植物体姿态、溶解物质、运输营养物质、参与生理活动等。对于第二部分内容(水影响植物的分布)的处理,基本方法与在2班相同,但对于实验数据的解读,由于有了上面训练的基础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只是需要老师将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等加以解释。由于在1班上课没有引入本章的标题,而是直接进入第一节内容的学习,所以,在本节内容即将结束的时候,就要设法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问题让学生明确。为此,我还是利用了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加以分析,最后,学生也就容易理解自然界中水是流动的、循环的,任何生物都不能离开水而生存,因为水是生命之缘。(51)红墨水导管与筛管上完了课,却感到没什么可写,简单记录上课的过程,似乎太单调乏味,缺少了新意。突然感到,身心俱疲,好想躺下来睡几天。上过的课不进行思考和总结,心中不安,好像没完成作业的小学生一样,揣揣不安。回忆一下本周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反映还是不错的,课堂气氛依然热烈,却不知道有什么好写的,只好以片段的形式作个记号了。实验准备红墨水这次的课题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周日在家备课的时候发现这节课需要作个演示实验――将带叶的枝条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2-3小时后会发现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了,依此证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通道是木质部的导管。算算次日早晨到校先做上实验,十点的时候上课正好,家中没有红墨水,即使有的话提前十几个小时做也不行,还是等早晨到学校做吧。周一早晨很早就起了床,不到七点就到学校,一路上采了若干大叶黄杨和杨树的枝条,估计到时剪断能给每个学生一小段茎进行观察就可以了。因为没有枝剪,只得用手折了,早到校的学生看到我折枝,还跟我打趣道“老师,您又搞破坏了”,我笑笑说,“你看我采的枝条可都是影响美观的呢!” 到了学校,先找了两个纸杯子,可最关键的红墨水却没有。楼上楼下的跑了几个办公室,大多还锁着门,无奈下坐在办公室等候,希望有老师早到,几次听到外面有开门关门的声音,赶紧出来看,结果还是打扫卫生的校工在收拾办公楼洗手间里的垃圾。再到各个办公室转了一圈,有的办公室陆续来了老师,结果竟然都没有红墨水!老师们说到“现在谁还用红墨水呀,都用红色的圆珠笔了。”想想也是啊,每次开学初发办公用品的时候,我们早已用蓝、红的圆珠笔取代了过去的蓝墨水和红墨水了,怎么能找到呢!别说红墨水,连蓝墨水、黑墨水也难见到了。我还是不死心,再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最后终于从初二年级的文科办公室找到了,还是语文组的袁老师一直喜欢用蘸水笔来给学生批作业,所以还保留着,没想到为我提供方便了。赶紧将两个纸杯加上水,倒进去一点红墨水,纸杯里的水就就全成了红色的了,插进采来的枝条,又赶到操场参加升国旗仪式,之后到实验室借来了两个锥形瓶,把纸杯换成了锥形瓶,找了个有阳光的地方放置,只等上课使用了。问题解决  导管与筛管这节课的知识很零乱,先是要讲清楚大量根毛可以增大根吸收水分的面积,紧接着就是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导管的作用,然后又是筛管的作用,最后又冒出来形成层的作用以及没有形成层的植物不能长粗的知识。前后知识不连贯,看上去很简单的内容却不太好处理。关于根吸水的特点,过去的旧教材上要给学生讲明白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关于浓度问题),现在这些内容全部去掉了,可以说真正体现了摒弃过去的“繁难偏旧”现象,这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过去每每讲到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是总是穷尽了一切手段,学生还是容易出错,对于水分子由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运动确实不好理解,最关键的问题是初一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分子、浓度、渗透等等的知识。现在改成了只有一句话:“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然后一个“观察与思考”“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不用过多的解释,学生稍一思考很容易理解“增大了表面积,也就是增大了根吸水面积”。对于水分的运输、导管的作用,我做的实验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我课前借来了一把枝剪,这时就从锥形瓶里拿出枝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发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我的具体操作方法,时间是早晨7点半开始,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现在看看结果如何。经过学生的观察,他们很容易的发现:木质部被染红了,也有的说是形成层被染红了。原以为学生一下子看出来时木质部被染红,没想到有的学生直接把外面的树皮扒掉,所以就看到是形成层了。为了不至于学生形成错误的印象,以为形成层也能运输水分,我就只好提问“形成层的作用是什么?”由于这是学过的旧知识,学生也就不难答出它能分裂使茎长粗。原本计划放在后面的“有些植物的茎不能长粗的原因”也只好放在这里解决了。我问道:“根据这一点,你能不能判断出来,像甘蔗、玉米等植物的茎为什么不能不断的加粗?”学生反问我,“它是不是没有形成层啊?”我给了学生肯定的回答,并又把问题绕回来:形成层的主要功能就是分裂产生新细胞使茎长粗的,那究竟哪一部分有运输的作用?这时候学生也就很容易的说是“木质部”了,我再问到“为什么形成层也被染红了”,有的学生就说是形成层太薄了,实际上是木质部染红了,也有的认为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也可以向外渗透到形成层。我给予了肯定,并告诉学生,当枝条在这个水中时间再长些的话,不仅是形成层,恐怕连韧皮部也会变红呢。 理解了导管的运输作用,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由根部的导管→茎中的导管→叶中的导管),然后问学生:“你猜猜看,什么物质可以随着水分一起由根部向上运输?”学生基本上可以解释出来是无机盐,因为无机盐需要溶解在水里。解决了导管的运输问题,我告诉学生,实际上植物体内有两种管道,可以看书是什么,位于什么部位,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到了它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但却不知道在什么部位,因为课本上并没有写,只是写了它能运输叶制造的有机物。于是,再次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明白了筛管位于树皮内侧的韧皮部,可以向下运输有机物。本来以为这个问题解决了,有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我问他什么问题,他说“课本上的插图还有老师刚才放的电脑上的图片都显示:导管上面有罗纹,而筛管却像个人体关节一样的构造,是怎么回事?”这是旧的教材上要进行比较的一个人内容,不是太容易理解,所以新教材就删除了,但既然学生提出来了,说明还需要讲解一下,我只好又把导管和筛管进行了比较讲解,告诉学生:导管是上下联通的管状细胞形成的,中间横壁消失,由于壁的厚薄不均,形成了外面的螺纹或者环形的花纹;筛管也是管状细胞形成的,但是横壁没有消失,并且横壁上有小孔,名曰“筛孔”(讲到这里,学生“哦”的点头,看来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叫作“筛管”了),细胞内有细胞质流动,可以经过筛孔进入另一个细胞,从而起到了了运输有机物的作用。明白了这个问题,学生又问:“那导管中是不是也有细胞质流动?”本来不想增加学生的负担,看来不增加也不行了,学生的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我只得告诉学生:导管的细胞是死的,所以没有细胞质流动。但筛管细胞是活的,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因为生物课时太少的缘故,我给每个学生一个日记本,可以写课堂笔记,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给老师,或者是给老师或者自己评课,课后或者第二天上交给我看,结果很多学生对于导管和筛管的问题还是很多,有位同学问到“导管和筛管是否可以向连通?”也有的问“老师,我还是有点迷糊,不明白他们运输的方向”,我就只好在学生的日记本上写出了怎么理解这些知识,并画了图示,期望能给学生以帮助。难以对付的课后题课本后面的题目很让人捉摸不定,讲也不是,不讲也麻烦。其中有一道问题是这样的:“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从茎的什么结构里渗出来的?”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知道是由于刚刚学过了导管和筛管的运输问题,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抑或是题目本身的设计不太合适,结果有的就说是有机物,有的说是水和无机盐,我就再作了一遍演示,并提醒导管和筛管运输的方向是有差别的,这时候学生逐渐的就可以理解了断面上渗出的是水和无机盐,因为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本来这样解决该问题就可以了,没想到学生又提出了新问题:“掐断幼嫩的茎,是指下面的断面还是上面的断面?”我接着提议大家可以讨论:“上下断面会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很踊跃的讨论,我提示学生要先搞清楚导管和筛管运输的物质和方向。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就说出了上断面流出的是筛管运输的有机物,下面的断面上是导管输送来的水、无机盐。由于教师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木质部中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水分和无机盐”,看来课本问题的原意指的是下断面,我只得强调“我们通常说掐断了茎,应该是指剩下的下断面吧?”并告诉学生,考试要是遇到了这道题,你就要理解是下断面。(给学生这样强调了,我内心却感到了痛,为了学生考试不丢分,你必须这样理解!学生的理解并没有错,掐断的茎本来就会有两个断面的,但如今……) 还有一道题目也是让学生和老师难以对付:“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有图示)。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根据本节内容中“根吸水的特点”,学生明确了“大量的根毛可以增加吸水的面积”,那么“毛茸茸”应该指的是“根毛”,而“热带雨林”空气应该很潮湿,学生自然就联想到了“有利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再指导学生联想一下南方有许多榕树“独木成林”,那些气生根已经有许多年了,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理解“支持”。但翻开教师用书,其中的答案则是“热带雨林雨量多,气温高,空气潮湿,气生根有呼吸功能,并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有的气生根还有支持作用。”我并不否认这个答案的正确性,但关键问题是课本上不曾讲过“根的呼吸作用”,在本来是关于吸水与水分运输的内容中的练习题里却突然冒出了“根的呼吸功能”,着实让学生难以回答出来,也让老师感到不知道怎么教学了。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那些知识?课本的知识要拓展到什么范围为宜?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降低难度,但课本后面的练习却是如此的高难度,让老师也难以把握教学的方向了。(52)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之一)这是本节课的标题,题目很大很大,内容相对来说却不多,一是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三是气孔开闭的机理;四是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等等。其中有个实验“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因为实验室紧张(近期为毕业班迎接中考实验技能考试进行集中训练),只得将实验放在五一长假之后再进行。基础问题应该是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最终的目的是了解绿色植物能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懂得环境保护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等抽象的知识,我搜索了大量的图片和其他资料制作了一个简单的ppt课件供上课使用。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组数字让学生了解植物一生的需水量:“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其中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g,占吸水总量的0.92%;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g占吸水总量的0.12%;还有202106g占总量98.96%的水那里去了?”这时,我再出示上午作的演示实验——插在水中的纸条被塑料袋包扎起来后,塑料袋内出现了大量的水珠,学生很直观的就明确了植物体吸水的水分有98.96%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了。课本上没有解释蒸腾作用的含义,但既然提出来了,总应该让学明白。让几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之后虽意思基本正确,但表述不准确,只好告诉学生“水分以气体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就是蒸腾作用”,蒸腾的主要器官是叶,所以就要搞清楚叶的结构是怎样的。对于叶片结构的学习,课本上只有一幅立体的插图,并标出了“叶脉”、“上表皮”、“下表皮”、“叶肉”、“气孔”几个部分,另外还有专门的关于“气孔”的图片。虽然没有文字来介绍叶片的结构特点,但既然有图示,不讲肯定不行。翻开生物课程标准,这部分却只有一句话“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这真叫课程的执行者为难,把这部分知识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太简单了,不利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学习,讲难了又怕增加学生的负担。于是采取了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文字自学,我首先给出了两个探究的问题:其一是“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其二是“根据叶片的结构特点分析:为什么叶片的上面颜色更绿?秋天落叶的时候,叶片的那一面朝上?”学生的自学热情非常高涨,学生三、五人一组讨论还很热烈,他们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是看着课本上的插图在观察,并不时的问我一些问题,有的学生问“上表皮和下表皮是否可以合并为表皮”,有的问我“上面的颜色深是否更有利于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还有的学生问“叶脉应该是单独的一部分还是叶肉的一部分”;也有的学生更加聪明了,他们发现在《基础训练》中,每一章的内容前面都有一个“本章知识结构”,就结合着《基础训练》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学习的能力还真的不可低估,在汇报的过程中,当我出示了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让他们说出名称和特点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回答正确。对于我所提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也比较轻松的解决了,他们能够从结构图示中发现: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很紧密,这是造成上面颜色深和落叶时正面朝下的重要原因。唯一感到不太明白的是叶肉的作用,因为过去所学过的“营养组织”(如番茄的果实等)都是贮存营养的作用,而叶肉也属于营养组织,开始时学生也说它是贮存营养,经过我提示,他们才明白“叶能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在总结叶脉的作用时,学生谈到叶脉内有输导组织,我问到具体应该有什么管道起运输的作用,答案是导管和筛管。导管和筛管分别运输什么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为了给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奠定基础,我进一步提出:水和无机盐是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则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相当于导管运输来原料,筛管运走产品。说到这里,学生哈哈笑开了,我不解的问他们笑什么?学生说像日本呢!这和日本有什么关系?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给我听。学生告诉我:“在地理课上刚学到了‘日本’,其中关于日本的经济中谈到,由于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要依赖进口,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加工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原来如此,的确很像,我说这是个很好的联想记忆法,我们不妨把叶片的叶肉细胞比作‘日本’,导管和筛管就分别运输原料(水和无机盐)和产品(有机物),这样对于它们的功能不就记忆深刻了?一个难点被“日本”问题轻松解决了,但气孔开闭的机理却不是太容易理解,因为没有可以演示的动画或者模型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保卫细胞内外壁的厚薄不同导致细胞吸水或者失水使气孔张开或者闭合,只有充分利用几幅图片来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了,至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怎样,现在还不得而知。原计划还要在课堂上讨论的几个问题[(1)蒸腾作用是否浪费水资源?假如不是的话,对植物自身有什么意义?(2)蒸腾作用对自然界以及调节气候有什么意义?(3)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什么意义?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因时间关系只有留待下一次课堂进行讨论了。虽说这堂课的内容挺多,理解起来也有难度,但最让我欣慰的是让学生自学讨论时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看来,只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适当的进行讨论,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能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当然,自学讨论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把问题设计好,要是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太简单了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这节课提出的问题之所以有讨论的价值,这是因为课本上没有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不可能看看书就找到答案,而是需要根据插图进行分析,使问题有了一点难度,虽然有难度,但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可以自己得出较为清晰的答案,这就使得学生在自学讨论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当然,自学讨论到最后,老师还要予以总结,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准确的知识,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再一个意外的收获是从学生那里,我知道了日本的经济特点:资源缺乏,需要进口原材料加工再出口。假如不是讲到了导管和筛管的作用,用原料和产品打比方,学生也不会联系到日本的经济,由此也使得学生在理解生物学上的概念和地理知识巧妙的联系到了一起,真是妙不可言。 (53)对初一生物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之二)——关于课后练习课后练习的作用自然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对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生物课后的练习也不例外,学完了一堂课后,适当的训练可以起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课本知识的作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课本后面的许多题目却让老师们难以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教材“繁、难、偏、旧”,所以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这一点,而新教材中也的确把许多过于专业化的深奥、难懂的内容去掉了,增加了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课后的练习题,却感到有些题目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课本内容的范围,而考试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又超出了教材的范畴,也有的时候答案太过开放或者模棱两可,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整合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大多数老师来说,无疑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例1.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会结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并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开花和结果”一节课后的练习题之一。课本中本节的内容只有花的基本结构和有关传粉、受精、发育的知识,在过去的旧教材中这部分知识是由“花的结构”、“花的种类”“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四节的内容(用四个课时完成)构成,现在的新教材却把这些内容全部放在一节中,并且删除了花的种类等知识,查看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内容只有一句话:“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在教学用书上,具体提出了“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由此可见,花的种类并没有作具体要求,但在课后练习中却要考查学生对花的种类的认识,省教研室编的《基础训练》中也有相关的选择题,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两性花”、“单性花”的知识。从课本后面的练习题来看,“有机会观察一下”,可城市里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观察,为了安全,现在也不允许带学生出去考察,他们相当多不曾见过这些瓜是从哪里长的,而现在考试的时候往往就要考考这样具有“实践性”的问题。老师要是课堂上不讲明白“两性花”、“单性花”、“雌花”、“雄花”的知识,学生根本就无从回答。表面上减少了许多教学内容、降低了难度,实际上要大量补充教材以外的内容,必然给教学增加很大的困难,时间上也就变得更加紧张了。例2.下表是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转换成右侧的直方图。请分析:(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3)计算表中各个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第一问中,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出来小麦各个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是按照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递增的,但教学用书上,仅就第一问的答案就有三层含义:①小麦各个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按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递增;②日平均需水量前三个时期按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逐渐增加,但最后一个时期有所减少;③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与各发育时期的天数无关。仔细分析这三个层面的答案,除了第一层,学生能够答出,后两个却很难想得到。就答案②的含义,实际上能够答出第二问也就理解了这层意思,但学生怎么想不会想到在第一问里要加上这一条,就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叙述水平来说,也很难说得明白。如果一定要学生回答的话,不如把问题明确一些,变成“小麦日平均需水量在各个发育期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想到要首先计算不同发育期日均需水量,然后进行回答。由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答案要求又太高,“小麦的需水量”并没有说是需水总量还是日均需水量,一定要学生回答出来就太难为学生了。再看答案中的第三层意思,学生如何能理解“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与各发育时期的天数无关”?别说学生,就是老师也感到理解起来很别扭,我们几位同行老师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无不感慨地说:别说学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答案,老师也想不到,这让老师如何是好?对于(2)、(3)小题没有大问题,学生通过计算能得出结论,并且也能够用直方图表示,还有的学生能够用扇形图、曲线图表示,但还有个问题却让学生不好理解: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原以为只要引导学生使用图标和表格等形式能够表示出实验的数据就可以了,结果学生却非要问清楚每个时期,除了拔节期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居间生长”可以理解之外,剩下的几个时期只有利用语言进行讲解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小麦的生长,也就无从了解这几个时期了,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见过小麦!如果是农村的学生,适当增加部分农业生产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广大的城市学生来说,真不知道这是贴近了生活还是远离了生活?例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这是在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后面的练习题,本节的内容包括“绿色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假如说需要训练的话,应该是针对本节的内容来进行,着重巩固“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但是,这道练习题却牵扯到整个生物圈的水循环,需要等到本章内容学完之后学生才可以分析解答,把它放在第一节之后是很不合适的。另一方面,再从这道题目本身来进行分析,教师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水蒸气在天空凝结成云,然后成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吸收,其余部分汇成江河。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也汇入海洋。‘不复回’是指地表水只能向海洋中流,而海水不会倒流入江河,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成为‘天上来’的水。可见,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汇入海洋的水也是可以在返回陆地的。”学生还只是刚刚才认识了“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课后就来了这么一道题目考察学生,无论如何学生也难以说的全面的、准确,更何况,我们让学生这样来解读李白的诗句究竟有没有道理?李白当年作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是因为他没有找到黄河的源头还是他对天空里的水蒸气可以变成雨雪到地面上不知道?反观李白的很多诗句,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不都是一种豪情、一种表达吗?谁会去追究他言过其实?李白当年作这首诗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今天会用来当作生物练习题来考,并且是要判断他的诗句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假如学生解释说李白的诗没错,并且说他仅仅从地表水的流动(或者只说液态的水)来说也没错啊,水总是往低处流的,假如水的状态不变,海水怎么可能倒流回到陆地呢?但根据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要求,学生要记住的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正确的,“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错误的,那文学上的夸张、拟人等等也就不应该存在了,岂不荒唐?例4.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是从茎的什么结构里渗出来的?这样的题目,按说对于巩固学生理解导管位于木质部、能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韧皮部、能向下运输有机物是非常好的,但却容易让人把握不住:是指的上断面还是下断面?既然掐断了,就有两个断面,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必然会问到,究竟是指的那一面?也许课本的编写者和命题者普遍认为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掐断了嘛,当然是指剩下的那个断面了,但也应该考虑到,理解的角度不同,结果可能得出了正好相反的答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在原来的题目上加上一个字,把“从茎的断面上渗出汁液”改成“从茎的下断面上渗出汁液”或者是“掐下来的那个断面”,甚至是画个图,在图上指明那个断面,是不是就把问题解决了?例5.“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有图示)。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这是第三章第二节“水份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课后的另一道练习题。根据本节内容中“根吸水的特点”,学生明确了“大量的根毛可以增加吸水的面积”,那么“毛茸茸”应该指的是“根毛”,而“热带雨林”空气应该很潮湿,学生自然就联想到了“有利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再指导学生联想一下南方有许多榕树“独木成林”,那些气生根已经有许多年了,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理解“支持”。但翻开教师用书,本题的答案则是“热带雨林雨量多,气温高,空气潮湿,气生根有呼吸功能,并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有的气生根还有支持作用。”我并不否认这个答案的正确性,但关键问题是课本上不曾讲过“根的呼吸作用”,在本来是关于吸水与水分运输的内容中的练习题里却突然冒出了“根的呼吸功能”,并且是答案的主要方面,着实让学生难以回答出来。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增加关于根的功能等知识,特别要强调根能够呼吸,否则这道题学生必然答错。可事实上植物的任何器官,只要细胞是活的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这应该在那里给学生补充?单纯说植物的根能进行呼吸,那其他的器官呢,不是都可以进行呼吸吗?例6.有的草原比较干旱,为改变这种状况,有人主张多种树,因为树林能够保持水土,树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降雨量;有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树林的蒸腾作用强烈,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重旱情。你对此持什么看法? 我们教研组的几位老师多次就这个问题在一起研讨,怎么引导学生来进行分析?假如简单地说“要合理植树、科学植树”,似乎意犹未尽并且没有解释清楚,学生可能会问:种多少算是科学、合理?仔细分析的话,越解释越糊涂。我们老师首先就解释不清了。按照我们长期以来的观点,要大量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环境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草原上是否适合大树的生长?并且很多资料里也明确提出,每一座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能降低气温、增加降雨量、改善气候,并且在紧接着后面的一个题目就是谈谈“治山先治水”的道理。后一个题目的答案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并且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降水,改善小气候,这对于防止或减少洪、涝、旱灾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此一来,学生怎么理解“种树过多,叶片的蒸腾作用会带走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重旱情”?无可奈何之下,我们全体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植树的道理就可以了,不可再深入挖掘,因为生物问题不可能有诸如“雪化了就是春天”的答案,它的答案必须是明确的、唯一的,否则也就不是科学了。类似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这仅仅是我从近几周的教学,尤其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中就感到不容易把握的问题,这些问题假如课堂上不解决的话,学生将无法完成课后的练习,更难应付各种统考、排队;要是讲的话,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怎么办?老师们感到不会教学了,学生也感到生物难学。老师感到不会教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握不准课本知识要拓展到什么范围为宜,深度挖掘到多深合适?也由此引发的思考是: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那些知识?新课程的标准怎样把握,难度、广度、深度等等如何控制?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自己也难以确定怎么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了。(54)一道令人费解的问题——关于蒸腾作用与根吸水及物质运输率这是一道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初中生物学基础训练上的问题。利用五一假期赋闲在家,就着手研究一下手头的资料。看着这套基础训练,其中有些题目却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其中在“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的训练中有一道关于“物质运输率”的问题我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懂。对照着教学用书、基础训练以及后面的参考答案,无论怎么研究也无头绪,困惑多多,怀疑自己对20多年前学过的植物生理学是不是基本忘却了而搞不明白了,但自己对于蒸腾作用、吸水原理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等最基本的浅显植物生理知识还没有忘光,却怎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测量了一棵大树24小时水分运输率,同时测量了相同时段这棵树的根部吸水的水量。利用图9(下图)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天当中,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率的最高峰处于哪个时段?水分吸水的高峰又位于哪个时段?(2)你认为植物的物质运输率在一天24小时内增高或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所附答案为:(1)物质运输率的最高峰在下午2时左右,水分吸收的高峰在下午6时。(2)一天中,下午2时左右气温最高,蒸腾作用最剧烈,运输物质最快,随后气温下降,蒸腾作用变缓,运输物质也变慢了。第一个问题对照图是很容易解答,但题目本身(图示)以及第二个问题以及答案却让我悲思不得其解了。困惑1:既然题目中说的是“科学家测量了一棵大树24小时水分运输率,同时测量了相同时段这棵树的根部吸水的水量”,怎么图中的曲线变成了“物质运输”和“水分吸收”两条,并且纵坐标上却是“水分运输率”,我怎么也看不懂这位科学家所测的是“物质运输率”还是“水分运输率”?“物质”指的什么物质?是指筛管内运输的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是导管内运输根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是指管道内的运输还是非管道内(如细胞内或者细胞间)的运输?“率”又是指的什么?是指单位时间内运输的物质的量还是单位时间内物质运输(流动)的速度?从所附答案(2)可以看出,应该指的是运输的速度,可纵坐标上没有任何数字和单位,怎么解释这个图?困惑2:假如图中物质是指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的话,它的运输应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对它的影响有多大,不好确定;假如是指导管内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话,应该直接受蒸腾作用的影响,而蒸腾作用的大小也将决定根吸水的多少。但从图中,却看到水分吸收多时物质运输反而降低,水分吸收很少时物质的运输率却达到高峰,甚是矛盾。那水分的吸收量与物质的运输率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困惑3:再看答案(2),“一天中,下午2时左右气温最高,蒸腾作用最剧烈,运输物质最快,随后气温下降,蒸腾作用变缓,运输物质也变慢了”。单纯看这句话还能理解,但从图中显示,中午2点左右水分的吸收最少,为什么物质的运输率却最高?既然“下午2时左右气温最高,蒸腾作用最剧烈”,那么蒸腾作用与吸水的多少怎么成了负相关了?假如是同一时间所测的话,这两条曲线是否存在着矛盾?……我百思不得其解,网站查找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只好到生物教师网QQ里寻求帮助。分析了好半天,“阔叶林”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或同种植物处于不同的外界条件”,“如果是同时测的话,就肯定错了”,“菜鸟”也认为“蒸腾作用是水分吸收和运输的重要动力,既然2点时蒸腾作用最剧烈,那图上此时水分吸收就应该处于最高点”,“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随着水分运输”,并且菜鸟说“如果此图不是作者的主观臆造,那就应该来源于客观事实(实验)”,因为“已经见过许多这样的事实,但无法解释”,最终大家的意见是:只有命题者能够解释是怎么回事了。还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这样的题目给初一的学生做,实在是太难了,这类题目应该是高中课本里的内容,“妮妮”常常参与中考阅卷工作,说“有时出题人没题时,常会把高中或没经过深思的题拿出来”,“或者是当时觉得这题不错就用上了”,“有时命题的人并不都从事初中的教学”,菜鸟也感叹道“其实高中也一样,经常以大学教材中的内容为命题的素材背景,但都严格恪守一个原则,最终以中学所学知识,能完全解答此题,也就是说不超纲”。 钱老师说“太难了,自己搞懂就算了,删掉”。因为我不懂,所以希望搞懂,因为学生们会遇到它,是否也会百思不得其解呢?也许学生不会想得太多,只是根据数据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他们也许根本不会去对比两条曲线的关系,但既然新教材中提出了要尝试“解读实验数据”,老师首先要搞懂它,否则怎么指导学生解读?但这个“数据”真不是一般的数据,从理论上来说它是错误的,却为什么要让学生来解读?讨论了一下午,我也终于明白了,新课标、新教材、训练题之间的差距了,出此训练题的老师是否认真考虑过这道题目的科学性?是否是真的有位科学家做过这样的测量?而这样的题目却作为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辅资料推荐给学生使用,最终为难的是执教者,害的是谁?经过大量网站的搜索,我最终从这里(http://220.194.170.35/web/bkzyx/1736.htm)找到了一套练习题“供你自主研学”,其中的第11题与“基础训练”上的这道题目完全一样,连答案也一字不差,但图形却不太一致(如下),这让我更加疑惑不解了:既然题目完全一样,就应该是同一个“科学家”所测得的数据,那么,究竟哪个图是真的,哪个图是假的?我不想就此罢休,还是费尽周折找到了大学教材《植物生理学》查找,明确了以下基本事实知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由细胞内和细胞为两条途径,细胞内运输又分为在死细胞(如导管)和活细胞内进行。就拿在导管内的运输来说,蒸腾拉力是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蒸腾越强,失水越多,从导管拉水的力量也越强。水分在导管内运输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45米,有的植物可以达到每小时20-40米,有的只有1-6米。同样的枝条,被太阳直接照射的水流速度要快于不直接照射的。同一植株,晚上水流速度最低,白天最高。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速度一般是每小时50-100厘米。由以上知识可以看出,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与运输和蒸腾作用之间应该是正相关的关系,有机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与水分的运输速度差别很大。鉴于此,题目中所给的知识是不科学的,图标的纵坐标上没有单位也是不正确的,题目中对于物质运输没有明确是有机物的运输还是水分无机盐的运输也是不符合科学的。但是,这道题我还是不明白: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做过这样的测量?还是我的全部理解都是错误的?假如我错了,谁能给我正确答案?(55)“一道令人费解的问题”背后(兼回安濮:我为什么重视这道题)这真的是一道很令人费解的问题,我花的时间很多,我翻阅的资料也很多,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道缺乏科学依据、很不严谨的问题,是不是命题者主观臆造的数据我不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不适合初一的的孩子们完成的题目,是一道完全无效的问题。 我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道问题,安濮认为,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在某一个势力范围内,某套教辅材料实际就上就成了土皇帝,威震一方。明霞如此重视这道题恐怕也和那道题是省教研室编的教辅材料有直接关系”。我赞同前一句话,因为考试制度逼着教师必须要重视当地、尤其是把握命题大权的机构所编制的教辅资料。但对后一句话要予以纠正,我在重视和研究这道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谁编的,也没想到怎么考试,而是想到了学生。这不是做秀,是心里话。我就想:学生每人手中都有这份资料,他们在学习中、在完成训练中,面对着这些看不懂的问题会怎样?是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太差、生物太难学了,怎么会连题目都看不懂,进而让学生由此失去学习的信心还是产生探究的欲望?而这道题目本身是初中学生没法探究的。那么,作为一门科学,是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对待学问的态度还是敷衍了事、模棱两可?做题也应该是一种学习,是为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假如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为什么要让学生练习?再者,老师自己说不清的问题怎么能让学生说得清?老师要拥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看到我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能不能搞懂它?当学生需要我的帮助时,我能提供怎样的帮助?我并不是说老师就应该像百科全书一样什么都知道,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使得老师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学生学习;同时,新课标中也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也使现在许多教学中的问题答案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生物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讲究真实、严谨,尤其是生物体内的生理活动过程是不能紊乱的,否则生命就出了故障,如同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血液流动的速度和流量、蛋白质无机盐脂肪等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等都是有一定范围的,不可能随意更改,否则机体就不健康了。因此,作为老师,就应该对一些生物的某些生理知识心中有数,才能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当老师也搞不懂的时候,必须先要弄懂才行,即使上课时被学生问到没有搞懂,也应该在课后设法弄明白。我想,这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即使永远也考不到这道问题,我也要把它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其三,我在猜想,编制训练题的人员在命题的过程中考虑了什么?是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考虑命题?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考虑命题?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再或者是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考虑?假如是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课程标准上要求“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对于具体的目标提出了“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重视实验中的数据、能够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能根据所给数据理解其含义,似乎这道题目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但这道问题本身的两条曲线所表示的知识关系是错误的,即使让学生能解读数据了,但却给了学生错误的知识,这不应该是新课标的指向;假如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首先就应该选择无科学性错误、能够起到正面引导和指导作用的知识来命题,通过学生的做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同时还能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新的收获,比如思维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展,科学态度的培养等等;假如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就应该首先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作为只有11岁左右的孩子,培养他们初步认识实验数据并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是必要的,但在他们对于植物体内蒸腾作用与物质运输、水分运输、根吸水之等概念刚刚开始认识,对于其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时,甚至对于这些很抽象的植物生理知识还不甚明确的情况下,给他这样一道问题,并且是一道并不科学的(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练习题来做,学生能够理解并做得出来吗?这是不是在误导学生?假如从执教者来考虑,是否应该让执教者明白,怎样利用习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给执教者以帮助而不是为难?假如给学生的训练题让执教者都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教学的话,这样的题目是否有价值?而纵观这道题目,其考虑的范畴并不能完全包含这四个层面,仅仅是符合了教学目标中“尝试解读数据”的要求,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所有的练习题都应该具有导向作用,包括对教师教学的导向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对教师的导向就是能指导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渗透态度和情感;对学生的导向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习方法的导向。假如练习不能起到正导向的作用反而让人捉摸不透、甚至错误,这不是误导又是什么? 一道令人费解的问题,查阅了一大堆的资料,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讨论,虽然花费了我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但我在研究中、探讨中也学到了很多,既有对一些专业知识的深化理解和补充,还有对知识、对问题思辨能力的提升,让我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教材、课标、训练、教师指导书等等,还充分利用了网络与同行们进行了交流研讨,最终,可以让我很从容得面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学习困难,去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是这道题给我的最大收获。(56)仙人掌求水记——学生作业选摘本章生物课本上有一道综合性很强的一道题,即需要生物知识,又需要较好的文学表达水平,要完成这道题目需要学生将生物知识的学习与文学写作能力结合起来完成。题目如下:“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珍惜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向人类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作业收上来了,虽然有的学生寥寥数语、有应付想象,还有的学生写的有些科学性却没有文学性,或者只有文学性却没有科学性的知识,但总体上还是让我比较满意的,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现摘录部分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评点。仙人掌求水记姜琦我是一棵仙人掌,我生长在大沙漠中。终日炎热干燥的环境使我们这些沙漠中的植物实在难以忍受,为了节约、充分利用那些来之不易的水源,我首先省去了枝条和叶子,将叶子变成了针状或者毛状,这样一来,蒸腾水源门户消失了,蒸腾量也由95%降为5%。只靠节水是不行的,还要贮水、吸水。我的根系在地下特别发达,即使一丁点儿水也不放过。尽管沙漠少下雨,但往往一下就是大暴雨,这时我的根便拼命吸水,水全部贮存在我的茎干里。茎干肉质多浆,内有许多胶状体物,水分进来容易出去难,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在黄沙滚滚的沙漠中顽强生长了。评语:文章虽短,但包含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可以看出姜琦同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能知道仙人掌蒸腾的水量的变化以及茎干肉质多浆等知识,对仙人掌适应干旱沙漠生活描述准确、生动。这是一棵充满了自信的仙人掌。假如我是仙人掌周霞 在一向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沙漠里,我——仙人掌却能够傲然生存,繁衍不息。先往我的身上看吧!我们在干旱的环境中,叶退化成针状,以便减少水分的蒸腾;茎肥厚多汁,有发达的薄壁细胞贮藏着丰富的水分;茎的表皮有厚而硬的蜡质作为保护层,或生有密集的绒毛,保护它不受强光的照射,降低水分蒸发。我们的根分支很多,能吸收降落不多的雨水。有人实验过,我们可以6年不浇一点水,还能顽强的活着。其实以上对我的介绍,实际是在说明一点,我们在缺水的环境中依旧能生存下来,不仅依靠自身结构还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我们能活下来,但是我们也想有繁茂的枝叶,也需要水分充足的环境,会生长得更好。所以,请大家来珍惜水、节约水,让荒凉的沙漠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洲吧!评语:很不错,叙述生动形象,还准确描述了仙人掌适于干旱环境生长的结构特点,让我也从中知道了很多。这是一棵自信的,也是充满了美丽梦想的仙人掌,我也和你一起期待着荒漠变绿洲!沙漠中的呼吁王承成我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我居住的沙漠无边无际,到处茫茫一片,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仿佛是一个大火炉,燃烧着,燃烧着。周围只有我的几位同伴,点缀着这个荒凉的沙漠。突然有一天,风暴来了,把我们找到的水源给埋没了。没有了水,我们无法生存,在赤热太阳的烘烤下,我渐渐的渴了,开始口干舌燥,看见周围我的同伴因为缺水一个个倒下了,渐渐地感到我将要燃烧,我知道,只有马上找到水,才能活下来,我鼓起勇气,努力把脚伸向土里,越伸越深,我的同伴在一次次寻找中退缩,而我不怕困难,努力向下伸,我也好几次想要放弃又被心灵深处的信念所鼓励,争当我快要绝望了的时候,我感觉到脚边的土很湿润,我知道找到水啦,我贪婪的喝着这生命之水,我唱起了歌,为我找到水而庆祝。我想对世界上的所有人说:“节约水吧,珍惜每一滴生命之水,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评语:本文所包含的生物知识并不多,只是表达了仙人掌的根系发达这一点。但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个顽强的生命,在不屈的向前、向前。我相信,王承成同学在学习中、在今后的生活中,假如遇到了困难,也能像这棵伟大的仙人掌一样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我——仙人掌的心里话苏兆丰在这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到处都是黄沙滚滚的沙漠中,只看到一点绿色,那便是我和我的朋友们—— 一群仙人掌。这里雨水稀少,全年都难见到老天变一次脸,这里温度高,骄阳似火,只有很耐热耐旱的植物才可以存活。许多想在这里生活的植物都因受不了这样的环境而离开了。记得刚一出生,父母便教育我,现在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向沙与土中努力伸根,寻找水源,才能存活。为了适应环境,我们都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所以我们现在根部变得非常发达,可以吸收到地下很深处的水分,叶也变成了针状,可以防止水分散失,有利于适应环境,更容易生活。听爷爷说,其实这里很早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到处都是花草树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降水量也很多,温度也不是很高。因为后来来了许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随意进行破坏,导致大量植物消失,生态环境变得不平衡了……后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不禁惊讶道,大自然是多么美好啊,可又是多么容易遭到破坏呀,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随意破坏环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生物,都受到了环境的养育,难道我们不应该一起合力保护这美丽的家园吗?评语:你想讲故事一样说出了仙人掌适合沙漠生活的特点,同时,在你的诉说中,我知道了环境的演变历程,并看到你在怎样的努力适应环境,盼望着人类不要再为了私利去破坏环境了,而是大家一起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水——生命之源冯睿我是沙漠中的一棵仙人掌,生活在骄阳似火、降水稀少的茫茫沙漠中。唉!我可真是个孤独的植物啊,在这儿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除了沙子,可以说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东西,就连纺锤树、梭梭也很少到这来访。不过,这在沙漠中独占一方的滋味倒也让我感到骄傲,知道为什么我能独占一方吗?那里头的学问可大了,也正是我活命的看家本领。水是生命之源,而沙漠地区常年干旱,所以,首先要学会保持体内的水分。像我们仙人掌类肉质植物,贮水量就特多,而且尽量减少蒸腾作用,就连树叶也变成了刺,以减少水分的挥发,而且外面还裹着一层厚厚的角质层,水分就难从体内逃出了。有人实验,把一个重达37.5kg的大仙人球放在房间里不浇水,6年后,它一共才蒸腾了114g水分。可尽管我们有我们的绝招,但耐干旱的程度也是有限的,一旦超出了忍受限度,仍然要受害甚至死亡。评语:从你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为什么茫茫沙漠中仙人掌能够傲然于世了,我也看到了你多么希望环境中有更多的绿色植物,让你不再孤独。大仙人球的实验我第一次听说,你从那里找到的信息,让大家都受益?节约用水高笑寒我是茫茫大沙漠中的一棵小小的仙人掌,这个地方降水稀少。哦,不是稀少,而是基本没有什么水,天天风啊沙啊的满天飞。骄阳似火,那太阳把沙子晒得热极了。我这棵仙人掌,天天梦想着水的来到,如果会下一场小雨,那水儿就能给我以满足。我如此爱惜着水,保护着水,我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沙漠中。 听说,现在人们有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浪费水。常常洗完脸、菜等不关水龙头,别人见了也不会主动关上,这一来,要浪费多少水啊!现在,不知有多少地区发出缺水的“信号”呢!如果每一个人一天节约一小杯水,全球60多亿人那就是60多亿杯水,一个星期420亿杯水,一个月、一年下来,可以救多少个地区、多少个家庭、多少人、多少牲口、多少条危在旦夕的生命呀!人们,万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惜水、珍惜水啊!让我们携起手来,节约用水吧!评语:假如我是一杯水,我多么希望能够滋润像这样爱惜水的生命啊,你要是遇到我在水管里白白的流淌,就伸手拧紧水龙头,不要让我做无谓的牺牲吧!水,你在哪儿?张雅婷梦,又漂过了沙漠,我又跟随梦变成了仙人掌去体会烈日的煎熬。在茫茫的沙漠中,雨水稀少,骄阳似火。在周围,只有我单独的在寻找水源。天逐渐的黑了下来,我没有找到一滴水,我无奈的睡着了。梦中,我来到一所学校,学校厕所的水龙头没有关好,水一滴一滴滴溜掉了;我又来到了一所住房中,屋子的厨房中,水也在不停的流,没有人去管。水,都被严重的浪费了。水,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在亚洲的西部地区,在一个半岛上一共就只有两条河,各个国家都因为没有水儿经济贫困;在香港,90%的淡水是要靠深圳运送的。但世界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时,人们才后悔莫及。不要让那种事情发生,让我们珍惜水吧,在祖国的边疆还有许多需要水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在找水。水,你在哪儿?我们需要你!评语:梦中找水的仙人掌,你找到了吗?假如你找到了,你要用什么办法来保持那有限的水呢?我的家——沙漠李晨我,全身呈现出绿颜色,身上长满了无数根刺,我就是“仙人掌”。我的家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与我的兄弟姐妹们就生活在这片如烤箱般的无人区里。白天,我们要忍受着如火般骄阳的暴晒。晚上,我们还要忍受那如火舌般的热风的吹烤。 这些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我们每天还要忍受住无奈的饥渴,所以我们大都长得比较矮小,我们的根则很长,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用根去吸收那来自地下几十米外的水和营养,针状的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可是,并我们并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对人们说“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滴水,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株小草,如果再这样下去,再过不久,想必你们也会过上我们这样的生活的!”评语:虽然你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但你凭着你的顽强,改变了自己的形象,通过矮小、长根、针叶来适应了这种生活。无法想象,我们要是过上这样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假如我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房磊在茫茫的沙漠中,有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仙人掌。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一些仙人掌撑不住那里的炎热,都死去了。假如我就是茫茫沙漠里的仙人掌,面对着那骄阳似火的天气,我要努力选找水源,向人类呼救,呼唤人们节约用水。你们能否听见我的求救声,能否改过自新、节约水源呢?如果你们也做一回沙漠里的仙人掌,你们就会明白:水是无价的,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评语:你说出了水的珍贵、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但是,作为仙人掌的你,除了呼救,自身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帮助你渡过难关呢?行动起来吧王祎我是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我的身体呈绿色;身上长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刺,这就是我的叶子;我的根很长,可是我在地面上的部分却很少。沙漠中雨水稀少,骄阳似火。我就不停的向地下长根,寻求水源。针状的叶子使我能保持水分,得以生存下去。可是我还是要不停的长根,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总算找到了一点水。我想告诉大家节约用水。虽然有的地方可以经常喝到水,但一些地方一天只有一陶瓷罐水,还是一家人用的。一个水窖可以解决一家人一年的用水量。大家行动起来吧,节约用水!评语:基本上把仙人掌适合沙漠生长的特点写出来了,并且对于有些地区的缺水情况有较深的认识。 沙漠之王徐西帅我就是沙漠之王——仙人掌,我的同胞们占领了整个沙漠地区。因为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干燥,一般植物无法生存,只有我们才能适应,我们的根、茎、叶的薄壁组织逐渐转变成贮水组织,称为内部贮水池,有水时贮存起来,过度干旱是用来“解渴”。可这几个原来骄阳似火,一直没有降水,我渴得要命,根使劲往下扎,可就是找不到水源,必须充分利用体内的水,我以前认为我们的生命是十分顽强的,不怕任何恶劣环境,现在才真正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水源,有节水意识,否则我们的生命会受到威胁。评语:短小精悍,基本上说出了仙人掌的结构特点,是一棵乐观的仙人掌。除了贮水,仙人掌还有什么特点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呢?沙漠中是否有水源吴学琛在茫茫大漠中,没有一棵大树存在,沙漠中风暴太大,阳光毒辣,所有树木都无法在沙漠中生长。沙漠中唯一一种植物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长,那就是仙人掌,仙人掌的叶呈针刺状,在这种环境下抵抗太阳的照射(应该是减少水分的蒸腾),就在这种情况下,仙人掌的身体还是那么翠色欲流,这足以证明沙漠中是由水源的。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可以知道沙漠中所有植物的根部都十分的发达,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这是为了吸收水源才长有这么发达的根,我可以判断沙漠中是含有水源的。我们都说过沙漠中有绿洲,一提到这个大家就会怀疑是假的,但事实可以证明我国探险家不仅发现了绿洲还发现了绿洲边上的树木。这些例子足以证明,沙漠中是有水源的,只不过是在土壤最深层。评语:本文试图采用论文的写法,提出问题—寻找论据—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知识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对于仙人掌能够在沙漠中生存的形态结构特点要抓住,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特征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57)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之二) 五一长假之前的星期三上完了课,放假7天,开学回来再上生物课,差不多间隔了有10天了,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记忆也开始模糊了,放假前没上完的一节内容,肯定学生也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学生在假期里是否进行了复习巩固、有没有翻一翻课本不得而知,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肯定不行。虽说假期里用了两天的时间在研究教材,也研究学生手头的《基础训练》,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总是与预料的有差距,可以说,无论怎么设计,还是要注重课堂的生成。作为开学后的第一堂课,知识的巩固和衔接是很重要的。上课伊始,我问学生放假前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还记得吗?有的男生说“忘记了”,女生则说记得,是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这时有的学生就开始了翻书,报出了标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我接着问到,是否还记得上次课堂上没来得及讨论的几道问题?有的学生说忘了,有的说有点印象。看来必须要先复习一下原来的内容了。我就说,先考考你们吧,看看还有多少印象。我首先提问了植物的蒸腾作用。由于课本上没有蒸腾作用的概念,有的说“植物从土壤里吸收水分,然后运输到茎、叶,从叶子的气孔再到大气中”,有的说“指物体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到了叶片变成水蒸气挥发到大气中了”,看来学生对于蒸腾作用的含义基本理解,只是叙述不太精炼,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并告诉学生,可以用一句较为简练的话,就是“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学生听了感到确实简练,马上说“老师您慢点说,我们记下来”,我就重复说了两遍,学生就将这句话写到了课本上。那么,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有的学生直接就喊“气孔”,我笑着重复了一遍“我问的是器官”,学生立刻改正说是“叶”,然后再进一步回忆叶的结构,没想到本来是难点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的回答出了“由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构成”,对于每一部分的细胞特点、功能,学生也基本上能够说出来,看来学生课堂上作笔记就是有好处(两周前我给每个学生买了个漂亮的笔记本,让学生随便写,可以是课堂笔记,也可以是课后整理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是对老师的评课或者是疑难问题,要求每周上交一次。结果学生很高兴得主动上交,大部分是学习笔记,有的连叶片结构图也画上了,非常认真)。对于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和气孔的功能,学生也可以回答出来。每提一个问题,有的学生第一反应是看书,看看书上有没有答案,有的学生掌握的相对好一些,会马上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虽说学生遗忘的很多,但经老师或者同学稍一提示,大部分也就想起来了,看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不错。 巩固复习基本上差不多了,我又把上次没来得及讨论的几个问题又出示了出来,让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来回答,很快,学生就形成了答案。对于(1)“蒸腾作用是否浪费水资源?假如不是的话,对植物自身有什么意义?”第一个起来抢着回答的学生说“能保持叶片的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说到这里自己感觉答非所问了,这是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他理解成了蒸腾作用的意义了,自己感到很不好意思地说“错了”就赶紧坐下了。另外的学生起来直接从课本中找到了一段话读了下来,课本原话是:“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向上运输,根所吸收的无机盐也随着水分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我肯定了学生善于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提炼出这句话究竟说明了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这时,学生理解为,通过蒸腾作用能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使水分和无机盐得到运输。由于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与水分的吸收并不同步,这牵扯到根的呼吸作用、能量消耗和离子的主动运输,需要到高中才能学习到,现在不好理解,讲多了还怕给学生造成混乱,只好给学生强调:是促进根吸水,不促进吸收无机盐,但可以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学生奇怪了:既然促进根吸水,那无机盐不也是溶解在水里才能吸收吗,怎么不促进?我只得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将来到了高中要深入学习、探讨这个问题,现在你简要地了解:无机盐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吸收是正确的,但根吸收水分和吸收无机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蒸腾作用蒸发掉的是水分,所以促进根吸收的也是水分,对于无机盐的吸收是另外一回事。学生似懂非懂的点头了,还有的学生又补充了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被灼伤。对于(2)“蒸腾作用对自然界以及调节气候有什么意义”一题,学生在讨论中很容易的就找到了答案,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也有的学生说可以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保持大量地下水,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那是整个森林对自然界的作用,不是蒸腾作用的意义”。真是不错,学生能够这样严密的分析问题!对于第(3)到问题“蒸腾作用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什么意义?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经过学生讨论后,能够认识到“没有绿色植物也能进行水循环,但会受到影响。如减少降雨,属土流失加剧等”,进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为了让学生对水循环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我又补充了一道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学生稍一准备,基本上都能叙述出来,但也有的叙述不太完整,通过引导也能说出,由此学生对于生物圈的水循环也就有了完整的概念了:地球上的各种水(包括江河湖泊、海洋等)可以蒸发到大气中,植物可以吸收水蒸腾到大气中,然后通过雨雪回到地面,汇入江河至海,所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然后再被植物吸收蒸发或者直接蒸发……至此,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结束了,这一章的内容也要告一段落。我问道,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有的学生说知道了水分在植物体中的作用,水分在植物体中的运输途径;有的说知道了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有的说知道了植物体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我肯定了学生的收获,同时提出,我们学习到的是有关植物的知识,我们现在要跳出生物知识的小圈子来看世界。结合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植物在整个自然界(或者说生物圈)中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单纯从这一章来说,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改善气候、增加降水,可以保持水土,所以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由此,我让学生分析,能否运用这章所学内容解释一下近几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等与滥砍乱伐、破坏森林有什么关系?虽然这里沙尘暴天气并不太多,但学生也偶尔会遭遇到,本学期就曾经遭遇过两次(虽然时间很短)深受其害,对于泥石流、洪水也不陌生,所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说这都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乱砍乱伐森林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化,结果气候也不正常了,雨量分布不均匀,所以就会造成下雨时的泥石流等灾害……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我很高兴,我说,鉴于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有的学生说还要珍惜水源!真不错,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我最后强调说:说得很好,但不能只喊口号,而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怎样更好的保护森林、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美丽。(58)叶片会发生什么变化?——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 本应是学生实验,因为初四年级(我市为五四学制,初中四年)正在进行中考实验技能考前训练,实验室全部为初四学生服务,其他年级的实验课只好安排等初四的实验技能测试之后进行,那么,光合作用的实验也只好先在课堂上作演示实验了,假如不演示的话,课将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提前两天,我们几位同行就商议演示实验的准备,张老师和李老师已经找到了实验用的天竺葵,我提出,能否用其他的植物叶片来进行这个实验?有的叶片(如大叶黄杨等)太厚了,溶解叶绿素会很难,有的植物的叶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一定是淀粉或者淀粉很少,效果也不会明显,但学生说不定想要知道是不是别的植物叶片也可以呢?于是,我们决定老师自己先尝试一下,用樱花树的叶子来做,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在溶解叶绿素的过程中,叶片始终是绿色的,看来很难溶解,最后也就没有效果来,不能给学生做,看来我们只能用天竺葵的叶片来实验了。一盆正开着火红花朵的天竺葵被我们当作了实验的材料,看着本来就叶子不多的一盆植物被我们用黑纸片夹住了十几片(十多个班级,每个班级至少要使用一片叶子),它的主人——我校王老师心疼得快要流泪了,可为了我们的实验只有牺牲了。提前将实验用的天竺葵进行了遮光处理,只等着今天上午太阳出来晒上3个小时,效果肯定不错,可没想到今天的天气不作美,盼望着太阳出来可太阳公公总是不露脸,直到接近中午了才有点出太阳,但光线也不是太强烈,也不知道究竟会有怎样的效果。临上课前,学生来帮我把实验用的工具搬到了教室。学生充满期待也是好奇地问我,“老师,我们不是要到实验室吗?”我只好如实相告,并说明等初四结束实验考试就安排时间补上。学生很谅解,就说“好吧,我们就等着吧”。上课了,我先问学生“是否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生态系统中,把植物叫做什么?”“生产者!”“好极了,那它能生产什么?”“有机物!”“还记得有机物有哪些吗?”“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好,那我们今天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看看绿色植物在什么条件下、生产了什么样的有机物”。我开始从盒子里一件件的把工具拿出来并让学生辨认这些实验用具,还不错,学生一一说出了大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培养皿等用具,最后我拿出了还夹着纸片的天竺葵叶片,告诉学生我的处理经过,并提出了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2.为什么要不天竺葵的叶片遮盖一部分?看学生不好回答,我提出留待实验后思考也可以。这时我让学生帮我把大烧杯里加上200ml热水,小烧杯里加上50ml酒精,将去掉纸片的天竺葵叶片放入小烧杯里,开始隔水加热。此时,我又提出了问题3,为什么要隔水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酒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学生马上说是为了安全,因为酒精易燃。趁着加热的时候,我让学生讨论前面两个问题。对于第二个,学生结合过去做实验时要有对照实验,能够说出是为了对比有光和无关的情况下有什么区别;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放在黑暗处学生不好理解,我就提示到:植物在夜间或者黑暗处是否需要进行生命活动?学生说需要。那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需要。但在黑暗处植物能否制造有机物?不能。这样一引导,学生就明白了,在黑暗处是为了使植物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消耗掉或者运输到别处,这样再进行该实验就比较准确了。有的学生虽然也回答了问题,但眼睛却一直盯着在加热的叶片,此时就喊道“老师,酒精变绿了!”我借机问道,刚才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的后半句,我们可以从酒精变绿中找到答案了吧?学生说对,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有个别学生说叶绿体,我就说大家再确定一下,究竟溶解的是叶绿素还是叶绿体?学生略一思索就明白是叶绿素。加热差不多有10 多分钟了,叶片也逐渐变成黄白色了。我停止了加热,问学生酒精灯怎么办,能不能吹灭?学生说不能,那样很危险,并告诉我应该盖上盖子。之后,我让学生协助我将叶片用清水冲洗之后滴上了碘液,此时,学生的眼睛都盯着我手中的培养皿,想要看看叶片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刚滴上碘液的叶片还没有明显的变化,看来加碘之后还需要一点时间的染色才行。只是我故意将培养皿用书遮住,让学生先猜测一下估计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兴趣浓厚,大部分猜测是叶片中产生了淀粉,遇到碘液应该变蓝,遮光和没有遮光的部分应该有区别。这时,我又用清水冲洗了叶片上的碘液并举起来让学生看究竟是什么变化,并分析一下原因。结果出来了,效果非常明显,见光的部分颜色变成深蓝色,而遮光部分基本还是黄白色,也就是说与预料的结果是一致的。但紧接着在另外的班上课的时候,效果却不是特别的明显,能够看出遮光部分颜色略浅。我只得将在上一个班实验的叶片呈现出来,问道:为什么我们做的这片叶子效果不明显,能否分析出可能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下,认为可能这片叶子被别的叶子遮住了没有见到较多的阳光,所以产生的淀粉少……演示实验结束后,需要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内容的安排,本节课实际上只能证明两个问题:光是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但这样总结会不利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也不利,所以必须适当的拓宽知识。为此,我就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能够直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容易得说出植物生活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淀粉。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光”、“淀粉”,并问道,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能够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学生说是水、无机盐,还有二氧化碳。我接着问道,这些物质从哪里来的?“导管运输来水分和无机盐,气孔可以进出气体,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看来这个问题并不太难,前面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为了便于我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我就给学生强调到:前面复习我们知道,有机物有淀粉,还有脂肪、蛋白质等等物质,无机盐不仅仅作为原料,它还有其他的作用。但从作为原料的角度考虑,无机盐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脂类物质,所以在书写光合作用公式的时候一般不写“无机盐”,这样,就在黑板上基本形成了光合作用的公式: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淀粉)+氧气。其中,对于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是否知道能量能够转化?学生说知道,他们举例说:蜡烛燃烧,就是把化学能转化成了光能和热能了。真不错,看来对能量转化的理解不是太难,我又问到:人饿了的时候会感到浑身无力,赶紧补充营养就有感到有力量了,可以正常的生命活动,还可以行走或者跑步,这是能量怎么转化的?学生说使食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变成了机械能。在此基础上,我再解释光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学生也就好理解了。叶片能够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证实了,那么其他的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学生说可以,茎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我接着问到:那泰山上许多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的主干能否进行?学生一听笑了,说不行,需要幼嫩的、绿色的部分就行。由此让学生明确了光合作用需要的重要条件,就是需要在叶绿体中进行,但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虽说内容并不是太多,但用了整整一节课,实验本身并不是太难,但要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尤其是让学生理解不容易,毕竟光合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同时也是植物体内很重要的过程,还是课本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而其生理过程本身又是比较抽象的;虽然这个知识点很难理解,但学生感到并不是太难,并且还较容易的理解了,这是让我感到很欣慰也很轻松的。唯一遗憾的是,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时间给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上的练习题了,只好布置给学生课后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完成了。 (59)关于备课检查每周三是我值班的时间,我们一组三名中层分工检查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及各方面,我负责教学管理的检查,主要是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避免无教案上课。说实话,我自己很少写教案,检查老师们的教案时总感到心虚,好在值班检查不进行评价,只是起一个督促的作用,所以,我就借此机会和老师们聊聊对备课检查的意见。老师们说,对于平时的每周备课签字和期末的评价应付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相当多的老师说自己的备课主要满足两条就可以了:一是备课数量(各学科每学期备课数量按照课时有规定),二是书写认真(检查的时候很难仔细看课堂设计,通常就是从书写认真程度予以评价)。因此,备课本上的内容通常就是课本内容的搬家,真正课堂教学离教案的距离是很远的,甚至有的老师说备课是用来检查的,上课基本上是另外的思路(不是内容,而是方法)。看来,不喜欢这种备课形式的不仅仅是我了,而且这种备课检查的办法真的需要改革了,但目前却没有更好的对教师备课的评价办法,只好一边沿用着传统的备课检查办法,一边鼓励老师大胆实行教案的改革。我看到初二地理组的备课形式很独到,减少了老师很多的无效劳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年级的两位地理老师分工负责,以学案的形式进行备课,也就是说,每节课由一位老师负责,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编写“学案”,包括本节课学习目标、知识结构(框架)、巩固训练三个部分。其中的巩固训练是从《基础训练》和其他资料中选取的适合当堂自学或者测试的问题。而在“学案”印制的时候,每次一张8开纸上留有一半的空白是教师备课和学生笔记用的,每个老师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将适合自己特色和班级特色的设想、提问的问题、使用的教具等写在旁边,构成一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案;学生每节课拿到这份“学案”,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案进行学习并随时完成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空白处作课堂笔记。每次课后,老师要收起学生的“学案”检查后再返还给学生。我想,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了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把教材抄到备课本上,而是更多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益;这样形成的教案也别具特色,既有本学科共性的知识和基本的方法,也有教师个性的展示;此外,还可以避免直接使用《基础训练》等资料中遇到很多不科学或者不适用的题目,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既然老师们喜欢,为什么不鼓励老师大胆改革呢?正好周四早晨是我们生物组集体备课时间,我就把初二地理组的特色备课向老师们作了介绍,征求李老师和张老师的意见,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一下改革?因为李老师和张老师也都是教学接近十年的有经验的教师了,不需要像新教师一样规范备课,所以,我倡导我们初一生物组也可以形成我们的特色备课,不一定也搞“学案”,但我们可以集思广益、用群体的智慧来解决我们的备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李老师和张老师深表赞同,但具体怎么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工作——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值得认真探讨。虽然说我不喜欢写教案,但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认真细致的考虑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否则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对于老教师,也要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之后,课程标准、教材内的知识结构都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只凭经验进行教学,那就要不断地创新、改革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究竟怎样改革备课的检查与评价方法,也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怎样评价更加合理了。(60)评价究竟起到了怎样的导向作用——兼与永清老师商榷众所周知,学生学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富有艺术和智慧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的效益,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终生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上级的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永清老师在跟帖中谈到,“初中生物课没有列为中考学科的地区,生物教师往往会把上不好生物课的责任怪罪于上级。既然不是中考学科,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学习,则教师就不会产生教学的成就感。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抱怨新课改难以进行,是因为中考、高考迫使大家比拼应试教育。这两种认识,自相矛盾。”仔细推敲这段话,感觉这不是老师的错,也不是老师自己自相矛盾,而是评价导向的结果。我曾经经历过几年中考不考生物的时期,也经历了(正在经历)目前大家拼命争考分的时期,可以说有着切身的体会。在中考不考生物的那几年,城市里的学校还勉强开起了生物课,但学校仅仅限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才开设,但并不重视,实验课常常是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这当然有学校经费紧张的困难,但不可否认也与生物课不受重视有很大关系。作为学生来说,为了迎接中考,当然是考什么学什么了,不中考的科目也就当作是放松、休闲的科目,甚至有的家长还对学校开设类似于不参加中考科目的生物课等提意见。农村学校呢,情况更糟糕。记得我那几年刚好在区教研室担任教研员,到乡村中学去听课视导,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几乎生物课都是由语文、政治、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生物课也几乎不上,课表上应该是生物课的时间上成他们自己本学科的课程,到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就拿出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背书,学生自然也不会有浓厚的兴趣了。这还是好的,能够在课表上看到生物课。也有的乡县中学,干脆就没有生物课,凡是中考不考的科目一律不开,原有的生物专业的教师改行教化学、数学、物理等,当生物教师那种“低人一等”的滋味我不是没有品尝。正因为中考不考生物,教研室在按照政府要求缩减机关工作人员时,作为生物学科自然是被精简了,我也由此得以重回讲坛。忘记是哪一年,中考又恢复了考生物,原来的“副科”突然又被重视了起来,但这个重视也仅仅是因为要考试了,不开生物课怎么行?被改行的教师又重返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教学上来,许多学校生物师资告急,生物教师又成了“香饽饽”,但当时的中考成绩只占20分,后来30分,但因为每周课时量只有2 节课,依然还是“副科”,但“副科”也要成绩,要和其他学校比较,这就逼得老师必须把成绩放在首位高度重视。现在实施新课改了,老师们拿到课改后的新教材,那份喜悦溢于言表,实施新课改较晚的学校羡慕已经实施了向课改的学校,不说别的,单就那新教材来说,精美的图片、丰富的活动足以让老师和学生兴奋不已。老师们希望能真正通过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希望能真正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把传统的灌输式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们在努力,在探索,希望能够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评价制度还很滞后,能够看得见的指标就是考试成绩,许多学校还搞了“末位淘汰制”,只要是最后一名,就有可能下岗,那个老师敢不重视成绩?最初听说上海的高考中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试题,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学生是不可能拿高分的,也确实给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考当中也出现了诸如设计实验的问题,但后来却发现,那些设计实验的题目不一定非要学生亲自作了实验才能得分,有些老师没有安排学生做过实验,但给学生讲过实验的设计必须按照步骤,先提出问题,再提出假设,然后写出实验的方法步骤,之后记录实验的现象,最后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成了,这不就可以考高分了?为了节省时间,社会实践类的项目可以取消,学生探究活动可以改为讲述活动,一切围绕着考试转又成了许多老师必然的选择……这一切怪谁?能怪老师吗?不能!这都是评价制度、评价方式的不合理造成的。为什么一说起新课改实施中的困难,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应试教育是制约新课改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就是目前的评价体制不利于新课改的真正实施。是谁把实施新课改与考试制度对立起来了?虽然永清老师表扬我“孙老师的教学实践,真正说明:在协调新课改与应试教育中,教师是第一位的因素,学生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取决于教师进行怎样的引导。”但我依然要说,新课改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师,协调新课改与应试教育的主要责任也不是教师,不要把板子都打在教师身上。假如不认真工作教不好学,那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老师不能协调“新课改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因为新课改与“应试教育”的终极目的根本就不一致,新课改是为了改革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培养学生不仅仅具有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还有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有益于学生终生发展、也能推动整个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改革,而“应试教育”仅仅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短期行为。可以说,“学生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取决于教师进行怎样的引导”,但老师是无法“协调新课改与应试教育”的。课堂,可以由老师说了算;评价,老师却说不了算。但评价会对老师的教学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什么会出现现在新课改和应试(不应该是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说明我们的评价方式有问题。假如评价能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真正考查出新课改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与智慧的培养情况,能够检测到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那新课改与应试就根本没有矛盾。但现实是,现在的很多评价并不科学合理,很多隐性的东西无法量化评价,那就只有考试分数能够看得见、能够比较,即使不能量化的东西也要给个分数,这就使得老师们不得不非常在乎考试分数,也就只好置新课改理念于不顾而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了,即使想要更多地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灵、希望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变得困难重重了,难怪现在很多人形容这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所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真正践行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任重而道远。作为普通教师,我们不能去改变评价的手段,我们只有凭着对教育的一片痴情,凭着对学生的一腔热情和爱,尽可能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能够应对现今的学校考试,也能在将来走上社会的时候应对社会上的问题,那才是重要的。(61)原来植物也要呼吸 上一节课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在光下制作有机物,这节课就要了解植物怎样利用有机物。因为这节课牵扯到几个演示实验,上周四我们三人就商议本周的课怎么上,专门让实验员买回了好的小麦种子,从实验室借来了二十多个集气瓶,将泡好的小麦种子分装瓶内,留了部分种子用酒精灯煮熟作对照。课前,我让课代表同学来帮我把这些瓶瓶罐罐的搬到教室,我叮咛他千万不要让同学打开这些瓶盖,否则实验就失败了。他答应着走了,我还是不太放心,虽然课间操时间较长,我没等学生做完操就早早得到了教室门口,没想到教师的门锁着,从窗户向里望去也没有实验仪器,不知道学生把东西搬到哪里了。等学生做完课间操回来时,课代表也随着人群端着实验用品回来了,原来是把东西放在操场边上做操了。我再次嘱咐要时刻保护着,免得同学好奇拿开瓶盖而影响实验效果。课代表就把东西放在讲桌上,每一个走过的同学或者是座位上的同学都很好奇地问是什么呀,恨不得想要伸手拿拿、看看,他赶紧伸手挡住:不能打开啊!上课了,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上一周的课,想想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能产生什么物质?如何用公式进行表示?学生略一思考回答之后,为了本节课学习需要,我让学生将光合作用的公式写到黑板上,结果学生都抢着要写,干脆我画好一条箭头,让三名同学上来分别写上“原料”、“产物”、“条件”,转眼的功夫就写好了。看着黑板上的公式,我问学生,光合作用产生的这些有机物对植物本身来说用什么作用?学生说可以构成植物体,使植物体能够由小长大。那为什么冬天长得很慢甚至停止生长了?学生说是因为冬天落叶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了。不错,看来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那具体如何构成植物体呢?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各部分主要是由哪种有机物构成的?请你从课本上找答案,并且尽可能举例说明。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本节课开始的第一部分“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对于细胞水平,学生回答了但不好举例,我就进行总结到:“从细胞水平来看,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蛋白质和核酸构成”,从器官水平来看,学生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种子成分中大部分是有机物,比如说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花生脂肪含量好,水稻淀粉含量高;有些植物的根、茎、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淀粉,甘蔗的茎中含有很多糖分,番薯中含有许多淀粉等等。除了构建植物体,有机物还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看书中了解到可以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对于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太过抽象了,并不知道怎么提供能量,是个难点问题。于是,我就说回答正确,但究竟怎么提供能量,能量从哪里来的,是否伴随着物质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来回答问题。一说实验,学生兴趣高涨,后面有的学生站来起来。我先给学生介绍了实验是怎么设计的,问学生“为什么我要将a瓶内放上煮熟的种子,而b、c 瓶内放的是萌发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学生说是为了做对照。我又问:“刚才上课前,王承成同学一直守护着实验设备,禁止同学打开瓶盖,为什么?”学生说是怕空气进入瓶内,或者是怕瓶内的气体跑了。我说有道理,我们来实验一下。我点燃一支小蜡烛并放在一长药匙上,问学生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是空气,具体说就是氧气。我说先猜猜看,我把蜡烛放在有煮熟小麦种子的瓶内和发芽的小麦种子瓶内,那个会灭?学生大多数说是发芽种子的瓶内会燃烧,理由是植物能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也有的说是发芽种子的瓶内会灭,种子萌发消耗了氧气。我就先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煮熟小麦种子的瓶内,结果蜡烛的燃烧照常进行,丝毫不受影响;我再打开一瓶萌发的小麦种子并迅速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瓶内,结果蜡烛一下子熄灭了。学生惊讶的“啊”了起来,有的喊着“老师,您再作一次试试”,我就再一次点燃了蜡烛放入瓶内,还是熄灭。我说,看来不是偶然了,而是必然的,分析一些怎么回事?学生根据现象,很容易就分析出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吸收了氧气,所以蜡烛会熄灭,而煮熟的小麦种子不消耗氧气。我接着问道,还记得全段时间我们设计实验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吗?学生马上说“记得,记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对呀,这不也能证明种子萌发的确消耗了氧气?”学生感到一下子理解了前段时间种子萌发实验条件的原理了。这个演示实验结束了,我又谈道:吸收了氧气,是否放出了什么气体?学生马上说是二氧化碳。怎么知道是二氧化碳,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一下如何?这时,学生急切地想要看看究竟后面会有什么实验形象发生。我说需要有个同学给我帮忙,中间一位女生动作最快,一个箭步冲上来,让那些没反应过来但又想来帮忙的男生只得退回座位了,我让学生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试管内并让同学都看到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我把a瓶(较大,上面的橡皮赛中插着一根导管连通着胶皮导管,用夹子夹住出口,还插着一个用棉花塞住口的漏斗)举起来,说:我还需要清水怎么办?这时候一位男生动作较快,手里拿着自己喝剩的矿泉水瓶上来问我是否可以,我说当然可以了。我们三人分工合作,我拿着装有萌发小麦的瓶子,左边的同学拿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我将连通实验瓶的胶皮管去掉夹子插入石灰水中,右边的同学就在我去掉塞住漏斗的棉花后向漏斗里加水,其他同学呢,注意观察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这边开始加水,那边的试管里就冒泡泡了,因为水分的加入使得瓶内的气体通过导管流向石灰水,学生高兴的喊着冒泡了,马上学生又喊着“水变浑了”,听到学生喊水变浑了,马上停止了实验,再夹好导管、赛好棉花备用。举起试管看,还真的是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兴奋极了,说太有意思了,要求比一比和原来的石灰水又有什么不同。我就把澄清的石灰水再装入干净的试管,和变浑的试管同时举起让学生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感到这太不可思议了,要求我再做一遍。看看剩下的石灰水到另一个班上课还足够做几遍,我说看看刚才的瓶内是否还有二氧化碳,就重复了刚才的实验,结果还是变浑了,瓶内的水也快加满了。学生这次是深信不疑了,种子萌发的过程的确产生了二氧化碳。为什么是二氧化碳,它的特性是什么?有的学生已经从课本中看到了“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所以,就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种子萌发能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结束了,我谈到,“刚才这两个实验证明了种子萌发需要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和人的什么生理活动一样?”“呼吸!”是啊,人能够呼吸,种子萌发的过程也要呼吸呢!学生恍然大悟般的“哦,原来植物也呼吸呀!”因为测量种子萌发温度升高的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瓶子内种子数量有限),我就告诉学生,农民伯伯收获了小麦或者玉米时,在没有晒干之前要是赶上阴雨天气把粮食堆放在一起,把手伸进粮食堆里就会感到发热……有个别农村的孩子有过这种体验,马上说“是这么回事”。那热量是怎么来的?就是种子不干,呼吸作用旺盛放出了热量,学生“噢,原来种子萌发还会产生热量!”为什么种子萌发后,我们看到种子变得干瘪了呢?学生说有机物被利用了。对,我给学生讲到,有机物被利用,实际上就是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了,我们习惯上说呼吸就算是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实质是吸收氧、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就是呼吸作用。边讲着,边把“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等词汇用公式连起来了,并强调释放出能量,补充完整: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机物,要是植物不呼吸多好,不就可以积累更多的有机物吗?究竟有什么生理意义?这里学生不是太好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我就给学生举例“细胞分裂、生长需要能量”,“筛管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需要能量”,还有其他的一些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所以说,释放的能量可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还有部分变成热能散失了。至此,学生才是真正搞明白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了。看着黑板上的两个公式,我让学生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两个公式正好是相反的。因为后面还要专门进行一次比较复习,前后的有些内容会重复,就没有作进一步的要求,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进行对比,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内进行的,呼吸作用在那里进行?学生回答是线粒体(他们看到课本上有一句话“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据此,我问道,“是否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细胞里有能量转换器”?学生马上说有印象,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我再问到,结合我们这两节的内容来看,能否明白“能量转换器”的含义?学生经过思考后,基本上能够说出“叶绿体可以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而呼吸作用则是在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将有机物里的能量---即化学能释放出来,我不知道该叫什么能量了,只好不再解释,而是强调了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关系,并告诉学生,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与今天学的知识又结合起来了,说明知识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进入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学习了,我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提问:植物什么时候呼吸?白天还是晚上?学生说“晚上”。为帮助学生理解,我又问“人在什么时候呼吸?”学生说,“当然是白天晚上都要呼吸”。我说“对,但你可知道植物在白天要呼吸、晚上也要呼吸啊?”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又问学生,植物体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器官是什么?“叶”。别的器官能否进行呼吸作用?有的学生说不行,有的说行。我再告诉学生,只要是活的细胞就能进行呼吸,比如,播种前要耕地,除了满足种子萌发,还要使得根系生长良好,同时还要满足根系呼吸的需要。这时候,我问学生,动物是否需要呼吸、人是否需要呼吸?当然需要了。事实上,所有生物的呼吸原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那么,回顾一下自己刚上初中时第一堂课所学的关于生物的特征,是不是有一条“生物都能呼吸”?学生想了想说“对对,是有这一条”,这样也就自然地解决了“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这个问题了。转眼之间一堂课就结束了,虽说内容很多,但学生兴趣盎然,下课后学生主动帮助我清洗干净试管,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生物课太有意思了”,还有学生问我“老师,初四什么时候考完实验技能啊,我们才能到实验室做实验?”我说快了,还有一个多周的时间。学生学的是愉快的,只是不知道,他们对这些知识是否真正理解了?毕竟这些化学变化过程是很抽象的。(62)做实验、看实验、分析实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一) 课本上内容并不多的一堂课,却上的满满的,充满了理性的色彩。一位教数学的同事正好没课就跟着我听了一堂课,下课后她说:很少听过生物课,只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生物课是老师画画重点背书,没想到真正的生物课是如此理性、富有趣味的,根本不是凭“背书”能学好的,而是充满了科学的一门课。的确如此,本身这节课的内容就牵扯到三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当然属于科学了。一、你的问题我来答——房磊的问题自从上个月我给每个同学送了一个漂亮的日记本作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之后,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来做课堂笔记的,也有的学生在笔记之后会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让我解答,还有的个别同学更绝:在记录本上列出若干个问题,标上号,下面空出几行的空白,并写上“答:”希望我写上答案,我通常会针对问题,凡是学生理解不清的,我会给予解释,超出课本的,我会简要的写上思路,课本上有的我会告诉他到第几页找。这次房磊同学的记录本上列出的问题却让我为难了,不是我不会,而是问题太多,并且很多问题都有很高的要求,要么“请详答”,要么“具体答”,三两句话根本说不清楚,而是需要很多文字才能说明白的。不解答,那就失信于学生了,因为我当初承诺,只要提出问题我一定解答;解答的话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写很多字。最后我想了个既省事又有利于所有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的办法,在他的记录本上写道:“你的问题我想请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原本计划课前先提问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因为房磊的问题,我改变了思路,首先告诉大家,房磊同学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认真思考了。但是他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想请大家解决,好不好?结果学生“啊,老师要是不会我们怎么会?”我说,那可不一定了,我们人多力量大呢! 房磊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自然界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请详答)”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好呢?学生略一思索就有的举手了,第一位同学起来说:就是指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这就是循环;另有学生说不对,应该是植物吸收自然界中的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制作了有机物,人和动物可以食用,而人类、动物和植物死后的尸体可以被细菌等分解者分解掉,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再被人和动物食用,这样循环。真不错,这样的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这应该是在上学期学习“生态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理解的,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问房磊这样解答是否理解,看到房磊点头后,我说再来分析房磊的第二个问题:“(验证植物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为什么要将天竺葵叶进行遮光处理?”(要具体答)问题一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甚至有的直接喊了答案,说是进行对照实验,具体说就是对照植物叶片在有光照和没有光照条件下那个能制造出淀粉来。我说这样解释很不错,房磊是否同意?房磊点头同意。然后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详答)”因为上周的课上通过实验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必须有光,这是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大多数学生举手回答也只能答出“光是必要的条件”,我后来解释到:“这个过程很复杂,到了高中或者大学的相关专业会真正搞明白‘光’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它是必要的条件就可以,另外还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理解,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是光能转化的,没有光能,也就不能形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了”,这样解释房磊明白了吗?房磊说明白了。房磊的第四个问题有两问,分别是“实验中酒精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隔水加热?(不隔水加热)会发生什么情况,是什么原理造成的?”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的说出了“酒精可以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酒精燃点很低,防止发生危险”,这时候房磊站起来问:“那不用酒精换成别的液体行不行?直接放在水里加热可以吗?”这一问,其他的学生也问了,“是啊,要是换成喝的白酒行不行?”“换成醋可以吗?”我问这个问题谁来答?“老师答”,好,我就再问“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呢?”“溶解叶绿素”,这就是关键了,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其他的物质行不行需要实验才能证实,为什么用酒精,就是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证明了酒精可以较好的脱去细胞中的叶绿素,你要是感兴趣也可以在家里用醋、用白酒来尝试一下,看他们能否脱去绿色。至于原理嘛,牵扯到化学上的一些知识,先不作解释,等你学过化学之后就明白了,或者感兴趣的话课下查一下有关资料,如何?得到学生的同意后,再解决房磊最后一道问题:“(实验前)消耗有机物对实验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解释到:“不提前消耗运走的话,假如叶片里有很多的有机物,遮光后放在阳光下实验,遮光的部分内还是有淀粉,看不出实验效果”。如此一来,房磊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看来专门解决房磊的问题还出示了房磊更深入的思考,他在下课后就今天这节课中设计探究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中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光合作用排出的是氧气,把植物放在封闭的地方,氢氧化钠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的?”并专门在课间来问我,我给他解释了“是吸收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没有了二氧化碳,植物就没有了原料”,他才真正明白了。也许他的领会能力似乎不是太强,同样的问题需要细致的解释才能搞懂,也看得出,对于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确不容易。但不可否认,房磊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并且恐怕大多数的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出于这个层次。我今天就在房磊笔记本后面的评语中写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你善于提问,说明你在学习中真正去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品质,也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相信你会不断进步,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虽然解决房磊的问题用了六、七分钟的时间,但感觉对于全班同学巩固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以及对于房磊本身都有着重要价值。二、回忆——萨克斯德实验解决了房磊的问题之后,我就出示了“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德实验”的有关图片,实际上就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中学生物中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个抽象难懂的内容,还是将来到高中或者大学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很重要,所以,这节课前还必须要在对上周关于光合作用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我就在设计的课件中首先插入了“萨克斯德实验”的有关图示,并根据实验图示列出了几道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前面解决房磊的问题时基本解决了这一环节的大多数问题,所以这个实验的处理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先用彩色的图片表示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每个步骤,学生就比较容易将各个步骤的道理说明白,原来设计的几个问题就不需要了,直接让学生说出这个实验最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那就是“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光照条件”。三、“我们早看过了”——普里斯特利实验实际上,对于光合作用的实验,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不是只有萨克斯德做过实验,早在1773年,就有一位英国的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在课本里的三幅连环画里有描述,请同学们先看一看他怎么做的实验。 “老师,我们早就看了!”“老师,我们都看了好几遍了!”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看来人人都喜欢连环画,学生更是如此,这让我想起童年时看连环画时无比留恋的往事,也让我感到课本的编排中插入科学家故事的连环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知识的学习来说多么重要。既然自己早就看过了,我就让学生简单叙述了一下普里斯特利怎样进行的实验,为了增加感官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又让学生观看一段从网上下载的flash动画:第一幅,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个小鼠被罩在一个大玻璃罩内,一会儿蜡烛熄灭、小鼠死去;第二幅,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盆绿色植物被罩在同一个大玻璃罩内,蜡烛始终燃烧;第三幅,一只小鼠和一盆绿色植物被罩在同一个大玻璃罩内,小鼠始终活跃。学校看得高兴,让我再来一遍,我就点了鼠标又播放一遍,问学生,这个实验需要放在什么环境下?“阳光下!”那么,当时普里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从课本上找到了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者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我紧接着又出示了一个问题:“你根据这位大科学家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热烈的抢着回答,有的说是证明了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小鼠呼吸也需要氧气,而植物能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供给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有的学生起来说,它们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也就是说,绿色植物能为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提供氧气,而小鼠和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正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就这样,在学生的不断补充下,知识越来越完整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析,提出:能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的确放出了氧气了吗?学生说“能!”四、瓶内有没有氧气?这是个演示实验,我不敢保证能成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需要用金鱼藻做实验,这样可以用试管收集氧气,但由于我们没有找到金鱼藻,原本想不做演示了,可又不甘心,我就提出能否从外面随便采集一些草坪上的草放在一个密闭的瓶内,也应该能产生出氧气的。两位同行一听有道理,昨天早晨就到校园的草坪上采集了一些绿草放在几个较大的集气瓶内,密封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想要尝试一下结果怎样,到了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尝试,还真是产生了许多的氧气,一根还带着火星的火柴放入瓶中,立刻出现了短暂的燃烧,说明瓶内还真的有了氧气。但到了今天早晨,尽管我让学生搬实验用品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不能打开盖子,但我心里没底——实验不一定能成功。我搬上来准备的实验—一个装有绿色植物的集气瓶,一盒火柴。我想问学生,火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氧气”。“假如瓶内有氧气的话,有火星的火柴能够重燃”。这时,我直言不讳的告速学生,我很担心今天的实验会失败,我为什么担心呢?学生还真不错,马上想到了说现在是早晨,刚刚过了一夜,植物会呼吸消耗氧气,瓶内有可能已经没有了氧气了,使实验失败。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并开始了演示演示:将点燃后的火柴吹灭后迅速打开集气瓶并将火柴伸到瓶内,结果火柴虽然没有燃烧,但忽地一下变得亮了起来,学生就很兴奋的说“瓶内还有氧气”!由此证明了,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那么,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够通过实验来证明吗?五、设计探究实验 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请你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提示: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2.实验中应只有一个变量,即:二氧化碳。”怎么设计,我再提示学生:别忘记设计实验的基本程序,先要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期的结果以及分析等。我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同桌进行商议设计,初步完成实验方案。这时候学生都进入了讨论、思考中了,积极性非常高,我在巡视中也不断有学生告诉我自己的想法,期望我给予鼓励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我对他的设计进行分析、指导。大约五六分钟的交流和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是怎样的,那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因为“问题”和“假设”学生都明确,我说可以省略,只说出“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自己的想法。为了表达清楚,提出学生可以到讲台来边画图边讲。姜琦第一个上来,他上来先画了两棵植物,说一个旁边放上氢氧化钠溶液,一个是清水,分别用透明玻璃罩罩起来,并且还要在每个装置中加入一小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放在阳光下,看看最后那个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就说明了……说到这里,学生马上提出了疑问:“不对呀,证明植物需要二氧化碳,你这不是证明产生二氧化碳了?这是证明呼吸呢!”姜琦一听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想反了,再想想”,这时后面的乔羽涵上来讲,取两棵大小相当的植物,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塑料膜把植物的根连同土一起包起来,一个放在装有氢氧化钠的盆里,一个放在装有清水的盆里(用塑料膜把根包起来,是为了防止根接触到氢氧钠会受伤害),分别用透明的玻璃罩密封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可以点燃蜡烛或者火柴看看那个装置内产生了氧气,假如火柴能燃烧说明产生了氧气,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不能燃烧说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缺少原料。学生一致赞同她的设计,认为比较科学、严谨,我问道:是否可以从叶片有没有产生淀粉来证明?她马上说可以,分别取下它们的叶片,用上周学过的办法进行处理,最后看看那个叶片会变蓝,不变蓝的就是没有产生淀粉,也就是因为缺少原料。真是很好的设计,其他的学生也陆续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明确了设计思路,并且一直要求,老师我们做一下这个实验吧?我说好啊,你们今天课后的作业就是把这个实验方案写好,然后我来协调实验室找氢氧化钠等实验用品做实验,可以吗?“好!”六、分析应用——恩吉尔曼实验同事李老师从网上找到了恩杰尔曼的实验,我说正好可以在课的最后作为训练的问题,可以由此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我告诉学生,可能还有很多的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做过实验研究,我们再来分析一位科学家的实验,你来对他的实验进行分析: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做实验,如图所示。我给学生解释了图示的含义(图中黑点是好氧细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受光部位的周围?你能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经过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进行需要光照条件。问题解决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最后我出示一幅图,让学生根据图示来叙述一下光合作用的过程。虽然有个别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有的漏说了条件,有的只说需要水分、二氧化碳等作原料而没有说水分从那里吸收、二氧化碳从那里进入,但经过学生自己的补充回答,解决得也算圆满了。满满的一节课,充实的一节课,虽说这是个很重要也很难的问题,但感觉学生基本上理解了究竟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为下一节课学习“碳—氧平衡”打下基础,但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上能做到怎样还需要再下功夫,尤其是怎样理解“碳—氧平衡”问题还要看下节课的效果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课本上的练习题。(63)学生的课堂笔记一个月前,我给两个班80名同学每人一个卡通封面的笔记本,告诉学生可以随便写些什么,既可以是课堂笔记,还可以是疑难问题,再或者是对老师的评课、建议以及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议。为什么我要花上80元钱给每个学生买个笔记本,主要是考虑到每周的生物课只有两节,我又不当班主任,每堂生物课的内容很多,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问题也因为办公室与教室的距离较远不愿意到办公室来,这是其一;前段时间让部分学生评课,可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却很难了解,只是部分学生来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失去了兴趣和新鲜感,而想评的学生还没有机会,这是其二;假如我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个笔记本与老师沟通,学生的主动性恐怕也不会太强。鉴于此,假如我给学生送个笔记本呢,既表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与期待,又表示一种关怀,对于我来说,只是花了几十元钱而已,可对于学生来说,那是老师送给的,和自己买的感觉不一样,可能会更加重视些。说办就办,我买来了笔记本,并且写了一封“致同学的信”贴在笔记本的首页,当学生拿到这个笔记本时,他们惊讶的翻开,表情是愉快的、幸福的,有的学生看完了里面的信当即抬头说“谢谢老师”。我告诉学生,因生物课的课时有限,我想到用这样的方法来架起我们之间的桥梁,不一定每次上课都交,可以每周甚至每两周交一次都可以,我看看你有什么问题或者好建议,学生愉快地答应了。 从此,我课下多了一项任务,看学生交给我的笔记本并要写好回复或者解答问题。每次我上课后,就有学生马上交回笔记本,也有的学生第二天让课代表交给我。看看内容,大多数学生是进行课堂笔记用的,有时候会把自己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写上请老师解答,给老师评课的同学很少,偶尔会有同学提点建议,如“请老师把多媒体课件的字再大些,以便让后面的同学看清楚”等等。看着学生的课堂笔记,有的学生真是让我震惊、刮目,比如说殷荫同学的笔记本(如下面两张图),对每一堂课的知识要点都进行了总结,不仅书写很认真,干干净净、一目了然,并且还配有彩色图示,这对于理解课本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说实话,有些图示她画得比我画得要好多了,要是让我对照课本来画出插图,我不一定能画得出来,但殷荫同学却能画得非常好,如此认真自觉地进行课堂重点知识地总结归纳,委实让我感动。当我告诉同学们可以看看殷荫同学的课堂笔记时,同学们都怀着敬佩的目光看着殷荫,并传看殷荫的笔记本。白雪同学的课堂笔记更是让我惊讶:她不仅能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认真听课思考,还能把课堂的过程很有条理的记下来,对于课堂上老师播放的动画、实验,能够自己画图表示出来,甚至对于同学设计的实验也能用图示表示出来,非常条理精美。回顾一下我上课的过程,我自己肯能很清楚整个的设计,但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如此条理的听出来的恐怕不多,她不仅听明白了,还能用很形象生动的图画表示出来,足以让我惊叹不已了。为了表示把植物放在黑暗处,她会画一个月牙和星星表示;它能把小鼠活着和死了用那么简单又可爱的图表示出来,我想我怎么也画不出来的。虽然白雪的笔记中出现有一些错字,氢氧化钠的“氢”错了数次,但从她笔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严谨、思维很活络的女孩,我在整理课堂随笔的过程中,有的环节怎样进行的需要认真进行回顾,甚至有的环节可能会忘记了,但一翻开白雪的笔记本,马上就让我联想到上课的过程。上课的内容很多、环节也很多,但她能够有所选择的抓住重点进行记录恐怕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想起她第一次在笔记本上写的话:“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大自然是由什么构成的?’谢谢老师”。我在她后面的回复中写到:“你的问题好大啊,你认为是什么构成的呢?我以为,大自然应该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有的构成了有生命的,有的构成了无生命的,是不是这样?希望你能不断发现更奇妙的东西”她在第二次上交笔记本,我看到她就在我回复的后面写到:“老师,我明白了,大自然很奇妙,这需要我好好学习,去探究”。从此,她每次课后都主动交给我她的笔记本,上面就记载着每一次上课的课堂笔记。我想这样的笔记对于一个初一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很了不起!除了白雪的课堂笔记,还有很多同学都很认真地记录着课堂的知识,有的图文并茂,有的是单纯的文字,有的记录详细一些,有的只有几句话,有的重点不太突出,有的重点就非常突出。无论记得怎样,毕竟他们开始了主动的课堂记录和思考,我没有硬性规定,他们也就不会有负担,也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整理课堂,写下问题,就像上次房磊的问题(下图),虽说有些问题在老师来说并不是问题,甚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问题我上课讲过了,你没好好听吗?”,但我认为,只要学生自觉、主动地记,就会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养成,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看学生的笔记,我在想,为什么过去也强调学生尽可能记课堂笔记的时候没有人记录呢?仅仅是他们统一的那个三毛钱一个的小记录本不够漂亮、质量不如这个吗?肯定不是。我相信,因为这个本子是老师个人送给他们的,代表着老师的一份真挚的感情和热忱的期待,那封“致同学的一封信”也被学生很认真地折叠在首页。虽然现在有的学生不曾交过笔记本,也有的学生用来写数学题,甚至还有给些学生说丢了要老师再给他一本,我都非常愉快,因为学生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了,生物课上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的越来越多了,我从内心感到了欣慰。希望学生能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热情,即使他们将来不能成为生物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科学家,但是,我相信他们对生物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会影响到学生的生命的发展和历程。(64)学生精彩作业(之二) 假如我是沙漠中的仙人掌崔嘉倪嗨!大家好。我是一株生活在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哎!我终于有个诉苦的地方了。近几年,人类破坏环境的现象不断,还乱砍乱伐。哎!沙漠本身就干旱少雨,加上人类这么一弄,就更缺水了。我整天都梦见我喝水,可一醒来,还是没有水。我就是不明白一点,都说人是最高级动物,可他们破坏环境就等于破坏自己的简单道理都不懂。真希望他们早一点醒悟!评语:我在倾听你的诉说,要是人们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多好!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能在干旱的沙漠里生活?假如我是一株仙人掌葛伟楠天,骄阳似火,雨水稀少,在众多植物最不愿生存的地方,而我――一株仙人掌,就生活在这里。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要节约任何一滴水,我特别能吸水,我的一些结构逐渐变成贮水组织,但我们利用水特别经济,当旱季来临时,我就用贮存在树干中水来解渴。我还把叶片变的很少,甚至全部退化成鳞片状(应该是针状的),以便减少水分的支出,我们的叶片都具有一道道防水蒸发的“工事”(是什么?),以尽量减少水分的消耗,我的根系很发达,能迅速地吸收土壤深层中的水分为我利用。人类啊!行动起来吧!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母――水吧!世界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评语:这是坚强的仙人掌,不过,我还没见过也变成鳞片状的仙人掌呢!沙漠中的仙人掌孔慕姿在炎热无雨、沙土茫茫的沙漠中,最常见的是仙人掌了。它的根特别长,大约是自己身长的两倍。根之所以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地下水分,储存在体内。生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沙漠植物都有奇异的储水能力。仙人掌的叶就是些针状体,叶子要是面积很大,水分很容易蒸发掉了,但它把叶缩成了针状,就减小了蒸发面积,水分就不用担心蒸发光了,体内水分就会很充足,而且,刺还能从空气中慢慢吸收水分,如果沙漠下雨,更能吸收雨水。仙人掌是多么神奇呀!仙人球有个圆滚滚的肚子,每当下雨时,仙人掌会大口大口“喝”水,它的肚子中储藏了很多,在干旱沙漠中也许几个月都不会干枯。 仙人掌珍惜使用体内每滴水,我们也应该珍惜用水呀!评语:真是神奇的仙人掌,它的刺竟然还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这可是第一次听说,是真的吗?你怎么知道的?我最喜欢仙人球那圆滚滚的肚子了,那真是个好蓄水罐。沙漠寻水记段明真我是沙漠中的一棵仙人掌,在这无比干旱的的地方,找到水太难了,为了适应这儿的环境,我可是吃了不少苦。我把自己的叶子变成刺状,还把身体变得肥大,能储存较多的物质。在这不毛之地,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分的散发,才得以存活。我们的水源主要来自空气中和地下,虽然沙漠是干旱的,但并不代表着没有水,我们就是靠着一点一滴积起来的,很不容易才储存那么多物质在体内。沙漠中的旅人们常用我们的肉止渴,我们可是救过不少饥渴的人啊!我的那些朋友们,还把根长得很长,以便更好的吸收地下水。在这茫茫沙漠中,我们就是这样生存下来。不过还望人们节约用水,不要让未来的水,像我们这样难得!评语:多么富有爱心的仙人掌,在自己艰难的吸水、贮水中,不忘救助那些饥渴的人们,这样的优秀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沙漠之王―――仙人掌张欣梦“热!热!我受不了啦!”像刚才那样的叫喊声,我从来不说。我生活在热情奔放的沙漠中,我不知为什么,我却喜欢上了沙漠的热!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不怕热了吗?因为我有像刺儿一样的东西,你知道它什么吗?它是我的叶子。我就来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沙漠中也是自然界中生命最顽强的植物之一,我原本生活在南美和墨西哥,我生活在那严酷干旱的环境里,那儿是我的家,而我又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演变,我们整个家族终于稳稳的站住了脚。哎!可真不容易,费了老大的劲,才牢牢的抓住了脚下的土地。我们为什么满身都是刺儿呢?因为我们生活在火热干燥的环境中,太阳毒辣,蒸发的水发自然就多,而我们把原有的叶子变成了尖刺,减少水分的蒸发,茎干又变成了充满肉质多浆的块状。我们这种体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增加体内的贮水量,并减少水分的蒸发。另外,坚硬的刺可以防止其他动物的啃咬,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怎么样,这些知识你可知道?如果你知道的更多,那就快告诉大家吧! 评语:真是热情奔放、又顽强不息的仙人掌,你的诉说让大家知道了你是怎样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能生活在严酷干旱的环境里。同样,你也有着仙人掌的刚强和自信,相信你会比仙人掌更加顽强、健康地成长。仙人掌求水记张明洁我是一棵生长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上的一棵仙人掌,天气真热,又没有水喝,嗓子都要冒烟了,这该死的太阳,还有人类。我也是一棵植物啊,怎么没人来给我浇水?至使我落到这步田地。哎!看来我只能用最后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利用“蒸腾作用”。因为蒸腾作用能带动植物体对水的吸收和向上运输,根所吸收的无机盐也随着水分,给叶片源源不断地供送水分。就是这个办法,使缺水的状态下我还这里神采奕奕。评语:既然水分如此缺乏,你却能利用蒸腾作用“神采奕奕”,我就有些不明白了:越是大量的蒸发水分,那植物体内不就缺水更严重了?严重缺水,根系又到那里吸收水?看来,你对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和蒸腾作用的关系有点迷糊了。沙漠中的仙人掌范腾飞我就是沙漠中最能抗旱的――仙人掌。我有着一个非常粗的茎,里面储着水。我的叶很小,如松针一样,但比那细得多。这可以减少我对水分的蒸发。利于我在干旱时节可以在体内留些水。虽然沙漠里的水源稀少,但我的根能深入地下,寻找水源,我的根在地下就如一张大网,我的枝叶却很少。这样,地下水从四面八方吸过来。这就是我能在沙漠中生存的原因。评语:基本说出了仙人掌适于干旱生活的特点。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是针状的刘梦获植物都有叶子,可以进行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会使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去。然而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呢?原来仙人掌浑身的刺就是它的叶子。仙人掌的故乡是终年干旱少雨的大沙漠,那里普通植物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植物每天都要向外界蒸发出水分,一般植物叶子较宽大,蒸发的水量十分大,干旱的土地又不能供给足够的水分,就会枯死,所以普通植物不能在这里生存。为了在沙漠生活下去,仙人掌把宽大的叶子退化成了针状的叶子,以适应生存环境。评语:简练的语言说明白了主题,并且富有科学性,很好。沙漠中的仙人掌 张鹤我是一株仙人掌,生长在茫茫的沙漠中,眼前只有一片无际的沙海.几年来,这里都没有下过一滴雨,毒辣的阳光照射在大漠上,似乎要夺走所有的水源。我的根不长,所以无法深入地去寻找滋润我的水。我居住的地方也是不毛之地,当初养育我的小河也已经枯竭。我体内剩下的水分已经不够了,随时面临死亡,为了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了让地球多一片绿,我用所剩的全部体力,对人们浪费水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敬告与呐喊:节约用水吧!.近几年来,人们为了自我的发展,不断的砍伐树木、建造工厂,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水源流失的现象,然而人们并没有觉醒,而是更加肆意的破坏环境。无数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母亲河――黄河的含沙量也越来越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浪费水源的行为,还有些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实行“填海造陆”,使原本蔚蓝的地球裸露出黄色的土地。现在,植被越来越少,蒸腾作用减缓,使得大气降水减少,大地得不到滋润,逐渐变得贫瘠、荒凉。为了所有生物的生存,为了地球母亲的生命,节约水源,是人类惟一可以走的生存之道!评语:本文从环境的角度写了人类的开垦和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呼吁人们节约水源,充分体现出了文章的文学特点,值得肯定。要是能够再增加一些生物知识贯穿在其中,就更丰富了。假如我是一棵仙人掌刘立婷在一个茫无人烟的大沙漠里,只有几棵孤独的仙人掌,他们虽然是耐旱的植物,有着可以减少大量水分蒸发的针形叶子,但是,在这几下年不下一滴雨的沙漠里,仙人掌们每天都张着自己干渴的嘴,喊着:“水!水!水!”荒漠里的人整天为没有水喝而烦恼,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又无时无刻的在出现着。如果,我们每人节约一滴水,那么沙漠里将重新充满欢声笑语,绿树的林阴、花朵的芬芳,鸟儿的鸣唱……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请节约水资源。评语: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了美好的明天!文章所包含的生物知识主要就是“针形叶子”,还可以再补充些。沙漠生灵-----仙人掌 初一2班杨昊在一向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沙漠里,仙人掌却能够傲然生存,繁衍不息。仙人掌在干旱的环境中,叶退化成针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茎肥厚多汁,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细胞储藏丰富的水分;茎的表皮有厚而应的蜡制作为保护层,还生有密集的绒毛,保护它不受强光的照射,降低水分蒸发。仙人掌的根分支多,根系庞大,能吸收降落不多的雨水。一遇降雨,它的大根有很厚的木栓组织保护,能在炽热的沙石上生活而不至于死。有人实验,六年不给仙人掌浇水,它还顽强的活着。据说有些大仙人掌的寿命可达数百年。仙人掌除观赏外,还能为人类造福。它可以用来固定流沙,保护农田。仙人掌的茎可食用或药用。干枯的仙人掌可以作燃料,高大的仙人掌的片状茎还可以用来建造农舍。评语:不错!写出了仙人掌适于干旱生活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仙人掌的作用。假如我是一棵仙人掌吴芃在这“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出现了一片绿洲,那便是我―――仙人掌。这里降水稀,骄阳似火,毒辣的太阳照射着沙漠,似乎要把整个沙漠晒糊,沙粒滚烫。然而我却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在干旱的环境中叶退化成针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茎肥厚多汁,有发达的薄壁细胞,贮藏丰富的水分,茎的表皮厚而硬的蜡质作为保护层,或生有密集的绒毛,保护它不受强光的照射,降低水分蒸发。我的根分支很多,根系庞大,我们渴望喝水,哪怕只有一滴水,我们也珍惜啊!而人们却大量的浪费水资源,要是每人一天节约一滴水,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亿滴水,世界有60亿人,就能节约60亿滴水。人们啊,醒悟吧!让我们一起节约水吧!评语:写出了仙人掌适于沙漠生活的特点,同时呼吁人们节约水源,写得不错。(65)给学生空间,让课堂精彩起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二) 上节课通过几位科学家的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但对于具体的“碳---氧平衡”问题还没有深入的总结归纳。“碳氧平衡”实际上就是植物光合作用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假如能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对“碳氧平衡”也就好理解了,那么对于后面“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光合作用的知识基本上在前几节课解决了,我就尝试着这堂课把重点问题放手给学生讨论解决,使学生的精彩充分的展现出来。首先,我请学生欣赏一段光合作用的视频资料,问学生通过看视频能从中收获到哪些信息。学生看完后抢着举手回答,有的说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概念,植物能利用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有的说从中看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供给人类和动物食用;有的说植物所消耗的二氧化碳远远少于释放的氧气,所以能净化空气(资料中显示,全球绿色植物每年能消耗2000亿吨二氧化碳,合成4250吨有机物,释放4600亿吨氧气)……看来很容易,只要是认真看过就能够回答出的问题。为了引入碳氧平衡的概念,我谈到:上节课有同学问到“自然界中的物质是怎么循环的”,同学们给予了解答,是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机物并释放氧气,被人类和动物利用以及植物自身利用后,动植物和人类的遗体最终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进入自然界中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事实上,不断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碳”“氧”,因为植物的存在,使得生物圈中“碳---氧”循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即“碳---氧平衡”,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氧气”的相对稳定和平衡。为了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教师用书”上的四道讨论题稍加改造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再进行回答,学生激烈的讨论和争先恐后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状态和合作氛围,虽说课堂有些乱,但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四道问题是:(1)碳---氧平衡会打破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打破?(2)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谈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3)二氧化碳增多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4)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在继续增多,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当怎么做?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举手,我说四道问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列出要点再回答。学生即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也有的学生在自己看书找答案,有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先告诉我,问我思路是否正确。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我感动。估计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了,就让学生开始分析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非常积极也很有见地,常常是一个起来没有说完另一个就站起来等着说,或者是一个说的不准确,马上就有另外的同学起来予以订正,甚至出现两三个同时站起来辩论的现象,那种热烈的场面让我欣喜让我自豪,使我更深地感受到:只要给学生空间,他们就能演绎出无限的精彩!同学们普遍认为,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原因呢,有的说当地球上的人太多了的时候,因为人呼吸要吸收大量的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就使得大气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有的说是植物要是太多了也会破坏,使得大气中氧气太多了;有的说是大量的汽车轮船飞机还有工厂等排放的废气可以破坏碳氧平衡;有的说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我引导学生,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学生基本上同意“人类的破坏和掠夺式的开发以及污染” 等是打破碳氧平衡的主要原因。紧接着进入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第一个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说是人口太多了呼吸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人类过度垦荒、砍伐森林造成的氧气减少,使大量的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环境,使二氧化碳增多;有个男生一定要起来煞有介事地补充一点,说是看到一个资料中说,人放屁也会排出了很多的二氧化碳……虽说有些搞笑,学生也都笑得前仰后合,但学生认真的神情对大家参与问题谈论的热情和积极热烈的气氛丝毫不影响,反而让大家轻松了许多。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起来分析到:目前气温比过去升高了,这是二氧化碳增多的造成的;空气污染严重,使得我们很难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了;臭氧层的破坏,使得紫外线更多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因环境的恶化而灭绝了……最后一个问题,假如二氧化碳继续增多,有的学生谈到:会影响到人和动物的呼吸,对人和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有的说会使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紫外线过多,照射人容易得皮肤癌;有的同学拿来“十万个为什么”找到了火星表面气温很高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他说假如地球上二氧化碳持续增加也会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从而使得海洋冰川融化,陆地也变成了海洋,没有人立足之处了……对于问题最后“我应该怎么做”,学生很自然地谈到要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从身边小事做起。学生的回答、争论、辩论不断,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大有我不说停止就能持续不断的说下去的趋势。我看基本上分析得差不多了就叫“停”,告诉学生,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些开放性很强的问题,需要你查阅资料或者其他方式加以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项工作可以作为研究性的作业去完成,不强求必须做,感兴趣的可以做,再就是要通过这些问题培养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为了应用,那么,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怎么应用?我又出示了一道问题给学生:假如让你给农民伯伯当顾问,你能否利用所学光合作用的知识指导农民伯伯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问题一出,学生先是说“我们不如农民伯伯懂得多,他们指导我们还行”,我说你现在先用学过的知识指导,今后说不定你能成为袁隆平一般的科学家不就可以真正指导了?又是一番热烈的讨论,答案也各有特色:可以在塑料大棚里假如二氧化碳,给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经常给植树浇水,也是提供原料;可以给植物覆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膜,因为不同植物吸收的光能是有差别的(不知道学生从那里找到的资料,谈到“绿色膜多用于草莓、菜豆、茄子、甜椒、西红柿、瓜类等蔬菜种植,可较好地起到防除杂草的作用。在红色农膜下,胡萝卜直根长的更大,韭菜叶宽肉厚,收获期提前,产量增加。紫色膜主要适用于冬春季温室或塑料大棚的茄果类和绿叶类蔬菜栽培,能增进品质,提高产量。用黄色膜覆盖黄瓜,可促进现蕾开花,增加产量,覆盖芹菜和莴苣,植株生长高大,抽苔推迟。”所以,可以有选择的给不同的植物不同色彩的覆盖);有的谈到可以尽可能延长光照时间,比如说大棚里可以长期给光照(延长光照时间),让它多进行光合作用少进行呼吸作用,还有的说保持恰当的温度,保证植物吸作用较低,积累的有机物就多了。学生的回答,应该说都很有见地,也说明他们平时看书也不少,看学生回答得都是从光合作用的概念入手来解答,恰恰忘记了“要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内的光照”,我就提示到,刚才的分析都很有道理,看来我们的农业粮食产量提升不是梦想,只要想办法,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假设我有一亩地,这一亩地中我应该种多少粒种子?学生忽然明白到:距离不能太远了也不能太近了,也就是要合理。鉴于此,我提出了“合理密植”的观点,以保证植物能充分吸收光能。这时我通过一些列图片,让学生明白了“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农业知识。 至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基本上就结束了,如何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就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还是让学生先讨论,看看可以从那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又开始了认真的研讨,有的同学还进行着记录。在学生中走了一圈,学生大多数还是从光合作用公式的基础上思考,比如说,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就是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而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时间快速的流逝,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就这样在不断的讨论、回答、分析、总结中找到了乐趣,欲罢不能,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还要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只得让学生课下完成这两种生理过程的对比,并列出表格来,作为今天的作业。同时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综合性的作业:把自己比喻成任何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可以是果树,可以是花草,可以使粮食蔬菜或者其它的任何一种植物),运用所学过的本册书上的内容写成一篇关于这种植物生长的文章,要尽可能多地包含学过的知识,周末完成,期待通过这项作业,能让学生首先对全书内容进行综合复习,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节课并不是多么完美,还有很多的遗憾,因为学生的讨论交流而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原计划把课后的两道分析题让学生分析,结果因为时间不够而作罢。但我感到也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条件,展示了学生的精彩。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出智慧的光芒,散发出无穷的魅力。(66)精彩的课堂——评小草老师的课早晨上班看到小草将自己的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发到网上,赶紧打开来看,后来看到课堂录音传来上来,就下载来听,匆匆听过一遍,就感到如清风拂面,令人陶醉,一种清新自然之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耳畔。因白天事情较多未及多想,晚间又再一次细听小草的课堂,感想多多,谈点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老师。听小草的课,第一个感觉就是语言简练,语气亲切、自然、真挚,充满了感情、也不乏轻松幽默、活泼生动,从那不断传出的欢笑声中感觉到了师生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是非常和谐的,并且声音悦耳动听,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学生一定听得入迷(尤其是男生)。不仅如此,从课堂来看,老师也是非常富有智慧的,很善于创设课堂环境,这从开始的引入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可以看得出来,在上课伊始,就把课前“起立”直接用于问题的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出现怎样的答案,老师都能很灵活的进行处理,表现出教师的无穷智慧。比如,当老师问学生通过握直尺实验得到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的时候,学生说反射弧的速度有快有慢,小草马上反应过来,说“ 反射弧是结构,应该怎样说更加准确呢?”以提示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冲动传导的速度”。另外,从小草“什么是反射”一课中也可以看出小草的智慧与魅力。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没有代劳,而是尽可能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比如说,对于本次实验的步骤课本上写得很明白,让学生自己看书怎么写的,然后开始实验;复杂点的问题也是一样,老师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可以说,每一个知识点的解决都没有老师硬加给学生的感觉,而是自然生成,如“反射需要时间”、“反射时间不是固定的”、“经过强化练习可以缩短反射时间”,以及最后“影响反射时间的因素”等等,老师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提升认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点点机械灌输的痕迹,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导者、参与者。还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注意到了,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小草会问学生“需要讨论吗?”假如学生说“需要”,她会马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假如说学生不需要的时候,她会说“那就自己想,想起来举手”,虽然不起眼的小事,却看出来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按照学生希望的学习方法进行,而不是根据老师自己的要求进行。我们平时听课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讨论”的问题,不少老师都是“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不论这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无论实际讨论需要多少时间,都是根据老师的设计来安排讨论,“讨论”实际上成了有些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有效武器,而小草却在每次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后,根据学生是否需要讨论来安排,可见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这是一个师生生成智慧的过程。许多优质课的精彩都是提前预设的,这个提前预设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所有的老师提前将所有的步骤、问题都进行了多遍的演练,甚至有的将问题和答案以及回答问题的顺序提前告诉学生,结果课堂上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导演来进行,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完美无缺;再一种情况是老师的综合素质高,胸有成竹、料事如神,课堂的驾驭能力强,无论学生出现怎样的情况都能应对自如。后者,既可以说是预设的精彩,也可以说是没有预设的精彩。说预设,是因为老师的素质和对教材的理解决定了他(她)的课一定会精彩;说没有预设,是因为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回答问题以及会提出什么问题和有哪些突发事件,有时候又不在预计范围内。那么,小草的精彩则属于后者。虽然学生会怎样回答老师没有规定,但学生的回答又大多在老师的预料当中,小草的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识是生成的而非传递的,体现了师生共同生成智慧的过程。最为精彩的不是前面那些有趣的游戏和师生间的开怀、愉快,而是通过游戏进行分析总结时建构知识的过程。最为体现出教师水平的是最后组织学生总结分析的环节,轻松愉快的实验结束之后,老师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使反射时间缩短的因素有哪些”,虽说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前面有效的实验和思考,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反复训练、经验积累、心理暗示、竞争意识、压力、注意力集中、紧张等”的因素会缩短反射的时间,至此,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经验来进一步分析“反复训练、经验积累、心理暗示、竞争意识、压力、注意力集中、紧张等因素”如何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很自然的联系到了学习的方式方法,从生理机能上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恰到好处。 这是一个情感态度自然渗透的课堂。任何课堂教学,只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必然会有情感的渗透,只要有知识的传递也必然伴随着人生态度的培养过程。但假如单纯的要把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从课堂里分离出来给学生的话,就有可能变成一种贴标签式的情感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小草的这堂课,并没有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要勤奋学习,要集中精力,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等等,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通过对生理功能的分析,学生自己联系实际谈到了学习中要多练习、多积累、提高学习效率,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等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养成;说到心理暗示,小草很自然地谈到自己曾经在《读者》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并用很生动的语言介绍了1977年西班牙的两飞机相撞事故,谈到90秒内可以逃生,但500多人中只有70人逃生,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强调心理暗示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至关重要。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待灾难的态度,积极地作出反应迅速逃离不仅仅是一种反射速度,还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被动的等死。实际上,小草的这堂课自始至终还渗透了一种思想——科学素养。所有的结论都是源自实践,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是从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中得到的,即使是假设,也都是有依据的,能够从实践中找到例证,或者能够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这些结论又反过来用以解释生活实际中的现象,这不正是体现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吗?而这种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明白了一点: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如同学习,学习上的训练和不断的积累也是有科学道理的。总之,这是一堂很精彩的课,精彩在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彩在师生有效的互动和智慧的生成,精彩在情感态度的有效渗透,精彩在教师的机智灵活、有效控制。相信小草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精彩。(67)学生精彩作业(之三)这是课本上的一道作业题,原题如下:“2.初夏,田野里麦浪滚滚,每个沉甸甸的麦穗上都结着饱满的子粒。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株小麦所积累的干物质的质量,比原来种到土里的种子的质量增加了几十倍或上百倍。这些增加的干物质,90%—95%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请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下小麦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是如何积累了这么多的有机物的。如果课本的知识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感觉学生的作业有些味道,下面将陆续打出部分作业供大家评析。请给与指导。小麦的成长自述白雪(1班)大家好!我是一粒小麦种子,秋天,农民伯伯把我种到底里,我吸收着充足的空气、足够的水分,在温度适宜时,开始萌发了。渐渐的,我的胚根长成了根,伸进泥土;我的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在地面上生长,我的胚轴就发育成了茎的一部分。 转眼间,冬天来了,我眼中的冬天是温暖的、慈祥的。看!慈祥的冬妈妈将他亲手缝制的厚棉被送给了我,让我安安全全的过冬。终于,春天来了,我开始生长了。我的根从地下吸收水分、无机盐通过导管运输给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绿叶也在制造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给根。在白天,我绿叶中的叶绿体在忙碌着,他们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我的光合作用。而我又时时刻刻进行呼吸作用,我的细胞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备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我的生命活动所需。幸好我制造的有机物多,消耗的有机物少。日复一日,我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物,到了夏季,农民伯伯便把我收割、储藏起来。这就是我的生长过程。评语:写得很好,生动形象的概述了小麦的生长过程,并把种子萌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写进了文章中,既有知识性,又有文学性,非常不错!最后农民伯伯收获的是小麦的那一部分?要是最后加上小麦种子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农民伯伯收获后储藏的目的是什么写出来就更好了。小麦生长自述张倩(2)大家好,我是小麦,你想知道我的生长过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我呢,从种子萌发到产生种子,一生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怎么样?很麻烦吧)解释一下:开春后,我的苗开始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随着气温的升高,苗生长速度加快,茎节间自下而上逐渐伸长,称为拔节。拔节后,分化中的穗随节间伸长逐渐向上生长,当幼穗长到最上面一片叶(剑叶)的叶鞘中,叶鞘逐渐膨大呈纺锤形,称为孕穗。当我的秆的最后一个节间伸长,穗顶部由剑叶叶鞘中伸出,即为抽穗。我的抽穗期一般在4月上旬到5旬上旬。抽穗后2~6天后开花。开花受精后我便进入灌浆成熟阶段。(现在明白了吧!)你们知道我是怎样积累那么多有机物的吗?我呀,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来积累有机物的。在我的植株的干物质中,由碳、氢、氧构成的机物占90%-95%,而且,即使占5%-10%的氮和其他无机成分多数也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在光合作用获得初级产物之后,再经复杂的生化过程,参与并结合进多种有机物的结构之中。只有依靠光合作用,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总之,我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怎么样?了解我了吧!评语:你很细致地描述了小麦从返青期开始生长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了解了它这么详细的发育特点,让读者从这么简练的描述中知道了小麦的生长过程,最后,还用上了我们学过的光合作用知识。 小麦的成长张鹤(2班)一粒种子落在土里,它梦想着能拥有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果实颗粒,全身一片金黄,这就是一粒幼小的麦种。种子在土中生活时,四处一片黑暗,它努力的吸收着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还有缝隙里照射进来的温暖的阳光。它将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供给自己生活。渐渐的,种子长大了,它的胚开始发育,它的脑袋已经钻出了土壤,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种子将自己的根牢固的扎在地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与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注意根的作用和叶的作用要描述清楚)小麦的叶片、茎等部位进行光合作用时,根部也在吸收着养料,含有氮、磷、钾的无机盐也是小麦生长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小麦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全身,而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根部。经过阳光照射和养料的提供,还有其他必要的因素,是一粒幼小的种子长成了一组饱满充实的小麦,它托着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自己金色的外衣,它不会忘记,是阳光赋予了它如此美妙的生命,让它茁壮成长。评语:文章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写出小麦的生长过程,这是非常可贵的。比如,小麦是单子叶植物,它的营养物质是储存在胚乳理的,作者能够体现出来,这是很好的。在第四小段中,利用了“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的主要种类”、“导管和筛管的作用”等知识要点,叙述流畅、准确。最后一段,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道理。第二段中,假如能再丰富一下种子的萌发过程的知识;第三段中,能把根的功能和叶的功能更加详细的描述准确就好了!(68)作业中透出的问题(一)实验设计中的问题上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实验,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其含义,但对于实验设计的规范还需要训练、巩固,于是我让学生课下将实验设计写好上交,结果在上交的作业中却发现问题多多,所以,今天上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评点学生实验设计的作业。我问学生,作为科研探究,要设计实验应该包含着哪些步骤?学生起来回答,首先应该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这两条在同学们的实验设计中都有了,然后应该是什么?学生说是实验的方法步骤,这时有的学生说“还应该有实验用品、工具等”,那么是不是同学们都写上了要用到的东西?我让学生看一看发回来的自己的实验设计,有相当多的同学没有写用品,只是在写步骤的时侯一并描述了用到的物品。虽然你知道用到什么,但没有列出来,这是不符合要求的。然后才是实验的方法步骤,这一步是主体部分,基本上没有问题,那么,在方法步骤之后应该是什么?学生说是“结论”,我问道,“结论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学生说,当然是实验的结果(现象)了,但为什么很多同学没有写实验的结果,直接就是分析结论呢?为此我强调:实验的步骤之后必须要写上实验的结果,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后面要分析根据什么来分析,就是实验的结果,比如说叶片遇到变蓝,那就分析,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说明叶片中产生了淀粉,没有变蓝说明没有产生淀粉,原因是没有二氧化碳作原料。最后才是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回头看看自己的实验设计,是不是不够完整?学生根据我讲的,一边点头称是,一边在笔记本上作着修改,我表扬了两位实验设计非常完整、严谨的同学。除了步骤不太完整,也有的属于设计不严谨。比如有的同学说用蜡烛来实验两个装置内是否产生氧气,有的同学写道:“把两个装置放在阳光下,一会儿有氢氧化钠容易的装置内的蜡纸熄灭了,证明它不能产生氧气,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的写道“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那盆植物很快就会死去”,这实际上都属于不够严密,因为短时间内植物不可能死掉,蜡烛也不会熄灭,时间久了才有这种可能。由此可见,对实验设计的要求还是不够严格,才会出现大量同学设计不完整或者不严谨的现象。回头和李老师、张老师探讨这个问题,她们一致认为初一年级这样要求学生难度有些太大,给学生半成品的设计学生可能会补充完整,或者是给学生式样设计的主体,让学生添加某个环节或者是现象分析还可以,从头到尾让学生自己完成很不容易。那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了?(二)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上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就是根据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自己设计“列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上节课没有时间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学生究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理解了多少,所以,就没加提示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看看都能找到哪些区别,还能找到哪些联系。在收交的部分作业中发现,学生能够理解二者的区别,但表述很成问题,大多数只能比较出三个方面: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不需要光。但具体怎么表述不太清楚,尤其是列表,看来学生对于列表对比很是陌生,不知道要对比的项目是什么,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比较完整的回答出: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光合作用在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可以在任何活的细胞内进行(也有的学生直接填的是“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呼吸作用任何时候。虽说少数学生找出来来了,但却不会用表格表示,而是用了叙述的方法。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二者的实质差别理解的还不是太到位,所以,在课堂里我就专门提出来大家讨论,究竟从哪些方面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合适,我提示到:除了原料、场所,还可以比较它们能量转化的问题,有机物是合成还是分解等等。但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学生不是太好总结,必须要有老师的引导、启发,所以,我只好再对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一个表格的框架,学生有了框架就好添了。课后,我们几位同行在一起讨论的时候还谈到,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确实不够高,在前段时间给学生数据让他们根据数据画柱形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来,但根据图形分析结论却有些难度,难以抓住要点,让他们自己列表分析难度更大!看来,学生对数字的反应比较灵敏,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差,不知道是训练的不够还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同事说我别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干脆还是直接把答案给学生,让他们记住,但我还是想知道:对初一的孩子多高的要求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69)当老师的幸福——被学生关注着——评安濮《五班纪事—老杨其人》读了安濮《老杨其人》一文感慨颇深,不知道是安濮的描写生动还是“老杨”老师本身很生动,透过安濮的文字,似乎看到了一位真实、生动的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似乎看到了一位忙忙碌碌又富于智慧的班主任形象就在我们身边,似乎听到了那些孩子们在老杨面前撒着娇地说“你说话不算数!”安濮这篇文字最让我感动的是写王爽对老杨挑错的那段。“什么老杨今天说话不算数了,什么老杨今天打扮不洋气了,什么老杨的观点错了之类的。而且都在日记里公开说”。一个很乖顺的女孩能够如此关注自己的班主任,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当一个老师能够被学生如此关注,那该是多么幸福!当老师要是都能当到这份上,那会每天都笑意融融,哪里会有什么烦恼?老师的每一句话学生会那么在意、装在心里,哪怕很小的小事也不会遗忘,所以学生才会说“老杨今天说话不算数了”、“老杨的观点错了”之类的;老师的穿着打扮学生也要干预,否则也不会说“老杨今天打扮不洋气了”。这让我想起曾经听王立华老师讲座中谈到的,学生在乎王老师形象到专门找到西装的搭配知识给王老师,规定王老师上课和外出开会讲学必须西装革履,不能穿白色的袜子,那不符合西装的规范,结果现在王老师已经习惯了走到哪里都是庄重、整洁的西装,即使夏天也要穿着标致的衬衣、打着领带。我在想,什么样的老师会被学生如此在乎?当然是学生心中最爱的老师。当学生从内心里喜欢这个老师的时候,他(她)会被老师的一举一动牵着,他会在乎老师的一切言行,并且希望老师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棒的。他们希望老师的穿着是最帅的,他们希望老师的形象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是最高大的,他们在意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他们敢于和老师进行争论、辩论,他们把老师当作自己最好的、最可信赖的朋友,同时也把老师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还是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当老师被学生如此关注的时候,老师的教育活动就会变得非常有效,老师的教学过程也会变得人人喜欢并参与了。实际上这就是老杨的人格魅力,而老杨的人格魅力又是怎么来的?这从安濮的文章中可以充分领略到。 一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安濮文中谈到,老杨在对待班级中各种问题的时候,“如果对于班里的那些烈火金刚们是采取的先分化后争取的方法,那么对于女学生老杨可真是细致到了家。老杨告诉要特别注意呵护女孩的自尊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老杨非常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无论多难的问题到了老杨这里都变得易如反掌了,最关键的就是老杨对学生的分析太透了,可以说,他能够抓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男生和女生在性格、爱好上总有很大的不同,但老杨并没有采取同样的措施,而是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对待女生尤其注意“呵护女孩的自尊心”,这样的老师,怎不让女孩感动,进而关注着老师的一切呢?二是老师的教育智慧。班级里什么叫大事?实际上是没什么大事的,或者说班级的事物就是由大量的不起眼的小事构成的,别看不起眼,一旦老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很不好的教育效果甚至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处理班级事物对于班级良好班风的养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小看小事。老杨遇到学生那些“小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他总是善于抓住班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儿,顺腾摸瓜的弄出一串,然后一个一个现身说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就是老杨的智慧。“五班不知是什么原因,最初也是分好几派,这还了得!老杨见一个山头拆一个山头。他拆散山头不是硬拆,而是绵里藏针,不愠不火,有时是掺沙子,有时是围点打援,有时水漫金山,最终五班的山头平了,就是没有平,也都变成了风景”,不仅如此,老杨还能使“老大难”李柄楠彻底变了模样,使“李晨、崔健、李凯等被收编”,虽说这是老杨“无数心血的结晶”,但更是老杨教育智慧的结果。三是充分尊重学生。我们许多老师认为,老师就要有老师的样子,大学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时候总是被老教师谆谆教导到:“要对学生严肃起来,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怕你,否则以后更难管了”,所以,现在许多老师还是“师道尊严”严重,任何时候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认为学生必须要听老师的,学生要反驳老师就是不尊师,导致班主任老师在场的时候学生个个如同小绵羊,不在场的时候就是“猴子成霸王”,老远看到老师来的时候就赶紧喊“老师来了!”,不亚于当年我国被侵略时人们喊的“日本鬼子进村了”,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来管理学生。而老杨老师的管理却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你看“老杨虽然是老师,却不专制,充分让学生发挥民主,对于班上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有了老杨的民主,所以才会有了诸如“团支书王慧,小姑娘虽说心眼小点儿,但干啥事绝对利落”,“班长梁斌,小伙子虽说世俗话了点,但管理绝对出彩”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也才会出现学生评价“老杨的观点错了之类的”评语,也才会使得原来的语文成绩“有二十几个不及格的,到今天压缩到就那几个人”。可见,对学生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主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老杨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才那么热爱他们的老师老杨,也才会那么关心老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啊!被学生关注着,是最幸福的。当学生见你了远远的躲开的时候,那老师当得就很失败了。附:《五班纪事—老杨其人》王安濮 老杨其实不老,而且很有活力,干啥事儿都是风风火火,是学校的大忙人。除了担任班主任外,还兼着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教工团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等等诸多职务。干得的也都是琐碎事儿,但他乐不知疲。老杨其实是“老阳”。和他搭班已经快一年了,切身的感受到了他的如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感染和影响。去年第一学期在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印象中的老师》,有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写了老杨。我不知他在军训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让学生那么感动。我想,被这么多学生牵挂其实也是一种幸福。班里有个同学叫王爽,她是一个性格非常温顺的女生。她好象特别好挑老杨的错,什么老杨今天说话不算数了,什么老杨今天打扮不洋气了,什么老杨的观点错了之类的。而且都在日记里公开说,老杨也算很认真的回复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也打起不少嘴官司。这些细节,其实都让我感动。学生能如此给老杨挑错,其实骨子里是把老杨真正当比父母还要亲近的人。从那些近似于嗔怪的责难中,仿佛看到了一个很乖顺的女孩是多么的关心和敬爱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每一句话她都在默默的品味着,这种品味,隐约看到了女儿对于父亲的那种情感。老杨看起来非常严肃,而且能够涛涛不绝的讲一些大道理。经常看到他在班上慷慨激昂的发表时政演说,但效果却不怎么样。老杨这点和我老王相近,我也是经常涛涛不绝的如黄河之水的给同学们发表演讲。以至于学生在私下里说什么:“他们两个人一站在讲台上,黄河就绝堤了!”。后来才发现,老杨喜欢用大道理管小道理。老杨作为年级主任,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他总是善于抓住班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儿,顺腾摸瓜的弄出一串,然后一个一个现身说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去年,一个学生上课传纸条,被同学发现举报。一开始那个同学始终不认帐,还硬说自己有理。老杨稍使小计,来一个背对背,结果那个家伙露出了马脚!象这样的类似侦探的绝活,老老杨还会不少。因而,班里的同学也就格外老实,即使出了事儿,也只有乖乖的向老杨报告。原来这个五班可真是个菜市场,学生哟喝什么的都有,但老杨硬是整出了战斗力,整出了凝聚力,弄出了向心力。四月份,学生组织歌咏比赛,看老杨没有在家。因而五班的演出质量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老杨回来后,硬是不行,让五班重头再来。为了争得荣誉,他到让学生家长帮忙借了几十套定装。到复赛的时候,五班一登场,马上给人庄严肃目的感觉。嘹亮的歌声响起,使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季节。和初赛的那种感觉绝对不一样。现在班和过去的班不一样,现在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了,而且对社会一些现实的看法也多是多元化的,你不能搞一言堂。老杨虽然是正当老师,却不专制,充分让学生发挥民主,对于班上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五班的班干部都很厉害,你看团支书王慧,小姑娘虽说心眼小点儿,但干啥事绝对利落。你看班长梁斌,小伙子虽说世俗话了点,但管理绝对出彩。你再看纪律委员布配配,小姑娘绝对很利索。班上的核心力量建立起来了,再加上民主的氛围,这个班的潜力确实不小。就拿语文考试成绩来说吧,去年期中考试有二十几个不及格的,到今天压缩到就那几个人,这其实就是班风起到了关键作用。老杨管理班级还有一招就是分拆。记得毛主席说过: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五班不知是什么原因,最初也是分好几派,这还了得!老杨见一个山头拆一个山头。他拆散山头不是硬拆,而是绵里藏针,不愠不火,有时是掺沙子,有时是围点打援,有时水漫金山,最终五班的山头平了,就是没有平,也都变成了风景,这里面渗透了老杨的无数心血。班里李柄楠确实是老大难!去年这家伙竟然不知去向。这个家伙回来以后,老杨马上发动了一场“倒李”运动,先是苦口婆心,再是政策攻心,最后是情感动心,总算是让李柄楠这个家伙收了心。这一学期,又发生了李柄楠“英雄救美”的荒唐事件,老杨发现了苗头,配合家长多方面做工作,使李柄楠彻底的变了个模样。班里的李晨、崔健、李凯都是这样单独过招后,被收编的!如果对于班里的那些烈火金刚们是采取的先分化后争取的方法,那么对于女学生老杨可真是细致到了家。老杨告别注意呵护女孩的自尊心。班里有个女孩叫付铮,这个女孩特别活跃,那张嘴也特别能说,就是管不住自己。老杨果断的予以停职,然后把她挂起来。那个女孩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每次小错,老杨就给她上政治课,最终这个女孩不再纵容自己的性子,现在工作的非常出色。团支书王慧,哪都好,就是性子小,老杨经常给他开不玩笑。昨天老杨说:“ 王慧啊!你这样性子小,以后会嫁不出动的!”王慧脸一偏:“就会嫁出去”。关系融洽到这个地方,那些女孩的心事儿也就解了。和老杨搭班,绝对是一个件很愉快的事情。他对同事极其真诚,心里绝少有城府。我刚到初中任教,学生和直接的教学经验都不足,但是老杨却不计较那么多。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治班的绝招。上学期期中考试后,语文成绩不太理想。我们就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想了许多办法,终于把学习成绩给抓了出来,老杨功不可没。]当然,我老王和老杨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我在班里的语委会,老杨就多次强调是个“民间的自发的非法组织”,而且这个“民间的自发的非法组织”势力很大,形成野大朝小的局面。老杨多次要扬言解散这个“非法组织“,当然,有我老王这个非法组织头目,他纵然是年级主任也不敢奈我和。我给他讲:“这年头儿,存在就是合理,发展就是真理,和谐就是道理”,他不以为然。还有就是老杨到处说:“防火防盗防我老王。”,这句话俺感觉是一句另类的广告,防让他防去吧。反正俺老王不怕,要知道最好的防守就进是进攻。说起这个进攻,俺老王更生这个老杨的气儿。俺们打乒乓球,他也扣俺也扣,不出三招,扣两球,光剩减球了!算了,不打了!(70)三人行——有效的教研活动一说教研活动,很多人就感叹,说现在的许多教研活动成为一种摆设和招牌,实际的教研活动效果差,凑在一起谈闲话多、研讨少,缺乏真正深入扎实的研究。在很多的学校、教研组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真正的教学研讨,而是应付。但我感到,我们初一年级生物教研组的教学研讨活动却是针对性最强、也是最有实效的。我们年级生物小组过去只有我和张老师两个人,研讨是经常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教材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验训练的问题、课后练习的问题,等等问题让当老师的我们无所适从,必然要多进行研讨了,但由于工作量太大,常常忙得顾此失彼。过了五一长假后,因李老师休假结束,我们初一生物组就成了三人小团体了,工作量相对减轻,研讨活动也就更多了。虽说按照学校的规定是每周一次教研活动,但事实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研活动,因为我们三人都是第一次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新教材中的结构、知识体系等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活动内容,还有很多属于跨学科的知识之间的融合,这就给我们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竟如何上好每一堂课,不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能造出来的,于是,每天的研讨就成为们三人的必修课。比如说“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其内容就是关于植物的呼吸作用,牵扯到三个演示实验,还有呼吸作用的意义、实质等内容,我们三人小组就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实施实验的思路,需要准备的用品等等,在确定了思路后,张老师和李老师经过多次与实验员协商,借来了二十多个集气瓶,请实验员买来小麦种子开始实验的准备工作,最后才使得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顺利完成;再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要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按照课本上的要求需要采集金鱼藻进行实验,但需要到河流或者水库中采集,没有大半天的时间是无法采集回来的,她们二位就和我商议,是否去掉这个演示实验改为讲一讲就可以了。虽说学生对于“燃烧需要氧气” 都有生活经验,讲一讲学生也能明白,但这个过程学生不曾看到,究竟怎么证明植物能放出氧气呢?没有让学生亲眼看到总是教学的一种遗憾,我就提出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植物替代?比如用一些草或者枝条放在密闭的容器内,放在阳光下是否能放出氧气?说干就干,我们马上到校园里采集了草坪上的绿草分装在几个大的集气瓶内,置于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到下午上班时我们就试验:将点燃的火柴吹灭放入瓶中,马上见到火柴复燃!太好了,实验成功了,我们就心安理得的等着上课演示了。不仅对实验内容我们集体策划、准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源、练习我们也是不断的研讨,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有时候对于一节课的讨论会持续数天。还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课,其中课本上介绍了著名的普里斯特利实验并配有4幅连环画,让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可以明白。但李老师告诉我发现网络上有普里斯特利实验的flash动画无法下载,我就开始搜索,也找到了但不能下载,实在可惜。我就不信只有一个网站有它,就换了一种方式搜索——输入“普里斯特利”搜索“音乐”,后面标注flash的一个个打开,最后终于找到并下载成功了,为我们的课堂又增加了一个亮点,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合作用是个难点,科学家所做过的类似的实验无数,张老师又从网上搜索到了一副非常清晰的“恩吉尔曼实验”图片,正好可以放在课堂的后面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作为巩固本节知识所用。仅就这一节课的备课,我们就花了至少三天的时间研讨、准备、收集资料。课本的最后一节课是“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很少,着重就是了解我国植被类型和目前环境破坏情况、我国相关的措施、法律,可以说是对本册内容的提炼和升华,通过对全书的学习总结上升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高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渲染,这样的课,在很多人来说,通常是简简单单的说一说、背一背了事,甚至有的直接让学生自己看一看就算了,但我感觉这是一个大好的教育机会不能错过。我记得很早以前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首歌,是国外的一位歌星演唱的MTV,画面上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森林被破坏、人和动物无家可归以及大量动物死亡的真实画面,至今难忘,但却没记住歌曲的名字,问张老师也说也有点印象,于是李老师和张老师又开始大量的搜索,询问喜爱音乐的老师有谁听过这首歌,最后终于找到了歌曲名字是“Earthsong”(地球之歌),演唱者是迈克尔·杰克逊,李老师从一个固定的电影网站找到了可还是不能下载,我就另外从百度输入“Earthsong”搜索音乐,最后不仅找到了这首歌的MTV,还找到了不同版本的flash,最后经过比较,感觉还是MTV的效果最好。看着画面上一棵棵倒下的大树、一阵阵疯狂的沙尘暴、一匹匹倒下的大象,还有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自然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必须保卫我们生存的环境!所以将这首歌用到下一周的课堂上,效果一定好。另外,李老师还找到了我国森林覆盖率等相关的视频资料,我又找到了很美丽的flash动画“野鸟情歌”,可以渲染课堂的气氛。资料齐全了,最初我们计划首先播放Earthsong,再让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类型等内容,最后用美丽的“野鸟情歌”结束,张老师认为:先用美丽的田园式的“野鸟情歌”音乐引入,最后让学生欣赏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Earthsong》,看到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或许效果更好。这个思路的确不错,所以,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又再一次调整了顺序,期待下周上课获得更好的效果。近两天我们又在商议,到了最后阶段的复习怎么进行?毕竟全市还要统考,这么多的内容,不串讲直接做题的话,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讲的话内容太多怎么讲?我提议,我们把本册书的内容划分成几大部分,每人重点负责一部分进行备课的设计,并且每人要提前将设计好的课公开展示,然后三人研讨确定出最佳复习策略,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教给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的方法,对于教研室下发的若干套练习可以精选、精练、精讲,争取我们每周的两课时比其他学校的三课时效益更高。 除了教学过程、方案的研讨,我们也常常一起讨论课后的练习题、基础训练上的习题等的研讨,因为有许多的练习在设计上不尽合理,甚至还有错题,只有讨论了,我们才知道那些题目是科学、合理的,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巩固和情感的提升,而对于错题必须予以删除,否则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训练作用,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虽说我们三人每天都会研究,对每一节课都要集体讨论确定思路,资源共享,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不可能采用同样的模式上课,所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再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求同存异。每每看到我们三人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一同设计课件、搜索资料的情形,周围的同事总是羡慕不已,甚至有的老师忍不住来看我们讨论、并走进我们的课堂。(71)“老师,看看我们做的!”因为中考实验技能考试,原本两周前的实验只好放在今天做了。学生兴高采烈的到了实验室,我也来回穿梭于学生中间,在学生“老师,来看看我们的”的兴奋声中连续忙碌了两节课,虽说回家后感觉累的站不起来了,但心情依然是灿烂的。这节实验的内容是“练习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提前实验员准备好了显微镜、玻片、刀片、木板、培养皿、烧杯等实验用品,买回了菠菜,我也让学生随便采集一些叶片来观察,结果学生带来的有槐树叶、柳叶、大叶黄杨、悬铃木、樱花树叶等等,一进实验室就按捺不住地要开始动手。因为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的制作学生并不陌生,不需要我多讲,况且我讲多了学生操作起来还不一定会,关键是要在动手做中不断改进、熟练,所以,我就只讲了两句话:每个小组同学要先把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步骤看明白再开始动手,使用刀片注意安全;做好的同学告诉我来欣赏你的成果,看看谁做得最好。我要是一条条的讲,可能学生会等不及听就要动手,我让学生自己看明白了再动手,结果学生很认真地看课本上的要求,大部分是一边看书一边对照着操作,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着实验。“老师,我们没有菜!”原来是葛伟楠看到我手里拿着菠菜分给各小组,等不及了在喊,我说“别着急,这就给你上菜了”,他们愉快的接过菠菜叶就开始动手了。“老师,我们做出来了,来看看我们做的!”我赶紧过去看一下学生制作好的切片,“不错,你们这么快就会做切片了,真不错。但时,切得太厚了,所以细胞太多看不清楚”。学生一听马上又开始动手重新做。这边没看完,那边张鹤、吴芃两女生就激动得跑过来说“老师,我们作好了,您来看”,旁边的男生笑她们:看把你激动的!我过去一看,嗬!还真不错,切得较薄,对光效果也很好,我边看边说“太漂亮了”,高兴得她们跳了起来,“但整个叶肉细胞不是太完整,只看到了叶肉的海绵组织,没有找到栅栏组织的细胞,可以再作一个试试好吗?”“好!”看了好几组同学做的装片,大多是切片太厚观察不甚清晰,看到孙东旭和杨鑫两位小男生那么仔细做的切片,效果非常清晰、切得也薄,真让我惊喜,我就说先保留一下让大家来欣赏,然后大声报告道:“孙东旭他们小组做得菠菜切片效果非常好,大家可以去参观一下!”马上有学生过去看,而另外有些同学就喊“老师,我们作的效果也很好,不信你来LookLook!”我赶紧过去看看,还真是不错,就再次向全班报告“宗诚他们小组做得也很漂亮,大家可以观摩去!” 宗诚就得意洋洋的让大家看,并又开始新的实验。一会儿,平时很顽皮也不太遵守纪律的亓昆让我看他的成果,向显微镜里望去,竟然是非常清晰的叶片下表皮装片,我又一次报告“亓昆做的表皮细胞装片很清晰、效果很好,能很容易的区分出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没有做出表皮细胞的可以去看看”,这边徐西帅赶紧说:“老师,我们也看到了表皮细胞了,肯定不比他的差!”呵呵,真是不错,比课本上画的还漂亮!……由于我随口表扬了一些实验效果好的同学,那些作的效果不太好的同学一方面看看别人做得怎样,一方面不甘示弱的做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我看后说“这次效果不错,看得很清楚”,他们的脸上就会露出胜利的笑容。由于实验并不太复杂,只是切片的技巧问题,有的小组竟然做了十几次切片,也有的小组很自豪的说他们做了4种植物的叶子,还有个小组让我随意拿出他们做的五六张装片中的任意一张看效果,说张张都是“精品”,虽有些夸张,但看出学生是多么自信。原来预料学生不会做出很好的切片的,只是想让学生初步学会怎么样制作徒手切片,学会观察切片,然后着重以观察永久切片为主,结果学生热情高涨,一定要自己做出来观察,最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几乎都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到了叶片的结构,看到了清晰的叶脉以及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等特点,反而冷落了提前准备好的永久切片。看着学生一张张充满着成功喜悦的脸,我也从内心感受到了幸福无比,虽累也开心。(72)学生精彩作业选登一棵草的自述姜琦大家好!我是一株绿绿的小草。在白天,阳光普照大地,树伸展开枝叶,我这株小草也伸展叶片,拼命利用阳光制造“粮食”——有机物。叶绿体将太阳光的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此时,根也在不断吸收水分,然后水分顺着导管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无机盐也和水一起被我吸收,制造好的有机物沿着筛管运到根,好让它继续工作。此时,蒸腾作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散发的水分越多,更越要吸水,吸收的无机盐也就越多,光合作用也就越旺盛。到了晚上,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基本上停止,此时呼吸作用分解白天产生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水、二氧化碳和能量,使我第二天充满活力。好了,不多说了,我要去睡觉了。评语:此文包含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概念、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导管与筛管的作用、蒸腾作用等,这么短的文章能包含这么多重要的知识点,非常不错。杏树的自述苏晓晓 我是一棵杏树,经过整个冬天的休息,现在的我精力充沛,要向人类展示我的生命。阳春三月,我开花了。我的花分为雌蕊和雄蕊,一般靠昆虫传粉。它们在雄蕊的花药中将花粉传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慢慢的我的花粉会长出一个花粉管,它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就完成了受精作用,形成了受精卵。在花谢之前,我的花是漂亮的粉红色,不久就谢了。“落红不是无情物”,“五一”节过后,我结出了果子,叫杏。杏的形状、颜色都非常惹人喜爱。我的果实可供人们食用,我的叶也可以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白天,我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还释放出一些氧气。到了暗处,在见不到光时,我要消耗一部分体内的有机物,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当我还是一颗种子即将萌发时,我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现在,我变了,我要把以前用的有机物和氧加倍的还回来。这就是我——杏树,一株普通但快乐的种子植物。评语:这篇文章真让人感动,似乎看到了一位善良、向上、乐观的女孩在唱着欢快的歌讲述着生动的故事,并且通过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有关杏树(1)花的结构、(2)传粉的方式、(3)受精的过程、(4)光合作用的概念、(5)呼吸作用的概念等生物学知识,值得称赞。我是一株绿色植物房磊我是一株绿色植物,是有机物建造了我。在我的种子萌发的时候,其中的有机物就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我萌发后,根据自身的能力,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可供给其他生物。从19世界后半叶起,随着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导致二氧化碳迅速增加。通过我和我的同胞们的努力,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可许多开发商却不在乎这一点,任其乱砍乱伐,从而使很多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际上,我是多么重要,请你爱我!评语:这是很了不起的绿色植物,通过生物知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种子成分等)自然地谈到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环境的破坏使得这株植物团结了它的同胞进行努力维持碳氧平衡,但依然力不从心了,所以最后发出“我是多么重要,请你爱我”的呼吁,形象生动! 小麦的生长吴梦晴大家好,我是小麦。相信喜欢吃面包的人都会对我很熟悉,想听听我的成长过程吗?当然要从营养生长讲起。那时,我还是一粒种子,可人小心不小,立志要长大,便靠胚的子叶储存了大量营养,并将储存的营养运送到胚芽、胚根和胚轴。待根形成后我就开始“猛劲”向土外面钻,而后的日子里,我的胚芽渐渐的发育成茎和叶,它们见到阳光后变成绿色。当时的我——幼苗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制造有机物而独立生活了,这预示着我繁殖生长期的开始。说到繁殖生长期,就不得不说说光合作用了。我要想生长繁殖,必可缺少有机物,我就是利用光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我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生长,使我变得成熟,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呢!评语:不错,包含了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概念等,语言也很形象生动,谈到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光合作用的概念。纠正一点: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它种子内的营养物质应该储存在胚乳里而不是子叶里;另外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概念也要注意区分,开花结果之前属于营养生长阶段;形成花蕾后开始开花、结果,这属于生殖生长。种子的自述王祎我是一粒大的桃树种子。我的身体里有胚轴、胚根、胚芽、子叶和种皮等结构。我是双子叶植物种子。我只能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空架下才能进行萌发。一段时间后,我的胚根会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我的根尖分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我在生长中需要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我身体里的导管能由根部向上运输水分;筛管能将有机物由叶运输到根部。我会把光能变成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吸入身体里,在放出氧气,这是光合作用。到了夏天,百花争艳,我在这时开起花来。花主要分为雄蕊、雌蕊,还有花瓣、萼片、花托等。雄蕊分为花药和花丝;雌蕊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蜜蜂用尾巴上的针碰到花粉后,粘上一些花粉,花粉碰到柱头长出花粉管,里面的精子与子房里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经过长时间后,子房会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会发育成胚。 这就是我的发育过程,是复杂而有趣的。评语:短短的文章,介绍的知识点可真不少,有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根尖的结构、植物生活需要较多的无机盐、导管和筛管的作用、花的结构、受精、发育等知识,对这些知识基本上理解得较为透彻了,非常好。提示:(1)蜜蜂传粉不是靠尾部的针,而是它全身的细毛可以沾满花粉。另外,还可以把光合作用的概念补充完整。(2)桃花开放的季节应该是春天吧?(73)绿色,生命的主题这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节课,标题是“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从内容上来看,几乎没有知识性的目标,而是以情感培养和能力培养为主,可以说,这是一节很容易上的课,不需要讲解学生也能理解,或者简单让学生自己看看书就可以了,多数老师不会把精力用到这节课上来,即使考试也是很难考出情感和能力的;但这又是一节很难上的课,因为情感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的,大道理人人都会说,但是否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认同才是关键。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同学科的三位老师在两周前就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设计这堂课,力求让最后一堂新授课能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涤荡。虽说一堂课或许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情感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就需要一点一滴渗透而积累起来的,尽其所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受到教益是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尝试的。上课之前,我将做好的课件拷贝到教室的电脑上,首先播放了非常优美的flash动画音乐《野鸟情歌》,那美妙的音乐、欢快的鸟鸣,再配上诗情画意的森林和林间嬉戏的小鸟,一下子把学生全部吸引到了音乐和屏幕上了,学生如醉如痴的欣赏乐曲之后,忍不住提出要求“老师,再播放一遍吧?!”我说,时间的关系等最后看时间是否够用再奖励给大家吧。学生点头同意了,我就问:听着音乐欣赏了flash,有什么感想?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太美了!”是啊,正是由于有了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存在,才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居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美丽的环境,才是我们有如此美的享受。但不同的气候,植物的分布是有差别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请同学们欣赏不同植被的图片,结合你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不同植被的特点。因为课本上有各种植被的图片并配有简单的说明,学生马上看书找答案,我没有制止,任他们看书,一方面希望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更准确,一方面他们可以从课本的描述中受到启示。但我提了要求:在分析的时候不可以看书,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并且能举例说明。一会儿,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最前面的石东晖最逗,看我把眼光瞄向教室的后排,就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让我先说”,我回头笑了说“你就说一种植被类型吧”,结果他先说了荒漠的特点又要说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他同学急不可待的也想表现,我只得让石东晖坐下,他硬是不肯坐下要接着说,我只好硬把他按到座位上说“再把机会给其他同学” ,这样,就有其他的同学陆续起来说了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草原等不同植被的特点,学生不仅说出了植物的分布特点,还能说出各自的气候特点与植物分布的关系,也能够举例说明,甚至有的还把地理上的名词术语都用上了,有位同学说“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因为我不曾学过地理,对地理知识一窍不通,只好问其他同学这样描述是否正确,得到肯定后再继续进行。学生描述出我国的植被类型后,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生活的泰安市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呢?”,由于泰安市就位于泰山脚下,山上最多的树种是松树和柏树,学生马上说是“针叶林”,但泰安的气候属于那种气候?学生马上说出“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多雨,应该分布的是落叶阔叶林”,那么再来看看泰山上的植物是不是全部由松树柏树构成?很明显不是,在泰山的不同位置植物的分布还有不同,比如在泰山的东北方向以栗树、橡树较多,西侧有大量樱桃树等等,应该既有针叶林也有落叶阔叶林或者是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此,我提出可以利用假期搞个调查(与几位同行商议将作为假期作业布置给学生),了解泰山植被的分布情况。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到呢?学生说可以亲自考察,可以走访专业人员,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提出在考试过后要设计调查方案进行。了解了植被类型,对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先出示了一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数据,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国家森林覆盖情况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很容易的就从表格中看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太低、人均森林面积太少的状况,由此产生一种危机感。究竟我国植被存在哪些问题,在数据对比的基础上,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注意回答出问题,学生就在看、听中了解到我国森林资源砍伐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已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与损失(如198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的事实,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普遍说“要植树造林”,具体说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继续看另一段视频资料,从资料中学生了解到,我国于84年和85年分别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每年的3.12定为植树节;建造了“三北”防护林(西北、华北、东北)(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等措施。除此之外,个人还应该怎么“从我做起”呢?学生说要保护花草树木,不滥砍乱伐等等,这时我又出示了一组震撼人心的公益广告图,学生从中又明确了,要节约纸张,元旦不买贺卡等减少浪费的措施,并且也谈到国外有些国家课本循环使用的好处。下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绿化校园”,我将校园平面图提前设计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平面图上填上植物,随便画上自己喜欢的花草,来美化校园,还可以设计环保标语。因为我们的校园绿化已经很好,学生很难有所突破,那就重点设计广告语,很快就有学生想好了,如李晨设计的是“爱护树木,等于爱护我们自己”;苏兆丰设计的是“砍掉一棵树就等于加大一片沙漠;人类浪费水资源就等于浪费自己的血液,最后,人的血液也会像水一样枯竭”;姜琦设计的是“一时的奢侈享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时的金钱诱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请爱护树木!”王承成设计的是“由于我们的贪婪伤害了无辜的地球母亲,让我们携手拯救地球!”……虽说学生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和琅琅上口,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创作,体现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难能可贵,也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问题,环境的破坏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对于气候的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洪涝灾害和旱灾的频繁发生,以及大量珍稀动植物品种的灭绝已经让世人开始觉醒,很多人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行动当中了。为此,我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著名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Earth Song》(地球之歌)(MTV),这时学生很投入的开始了欣赏,看到开始时画面上有动物嬉戏学生还在笑,但看到后来大象倒下了,很多人流离失所,跪在漫漫黄沙地上手捧泥土的悲切表情、呼啸的狂风,学生的表情变得严峻了,教室里每个学生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有个别学生本来还拿着钢笔在不自觉地转动的手也停止了……歌曲欣赏完了,学生还沉浸在其中,我知道,不需要我多说,他们的心灵已经受到了震撼。学生看我走过去准备关电脑,强烈要求再听一遍。我说是否听懂了歌词,他们说听不懂(因为是英文的),我说我也不懂,但我专门查过翻译的歌词,没有记得全部,只是记住了其中的句子,有“想想那阳光,想想那雨;难道你已经闭上了眼睛,看不见我们犯下的重重血债;难道你已经塞上了双耳,听不见地球母亲在哭泣;难道你蒙上了眼睛,看不到地球母亲的点点泪滴;动物怎么办?大象怎么办?我们失去了它们的信任;想想我们都对地球做了什么?人类在做什么?……”既然全体学生要求在听一遍,我又点击鼠标。这次或许是我简要介绍了歌词,学生听的时候更加投入、更加认真,教室里没有一点声响,只有《Earthsong》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我站在教室的一侧和学生一同欣赏,我注意到学生的表情更加的严肃,看到大象倒下了,看到那些哭干了眼泪的无家可归的人们跪在地球母亲的面前,那种无奈、那种心痛,有的学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下课的钟声响了,我没有过多地再进行总结,只用了简单的两句话结束了这一课的教学:“同学们,记住这句话——绿色,生命的主题;地球,人类的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74)学习生物学知识,有什么用?——兼回焦胜利老师焦老师,非常感谢你对我课堂的密切关注和认真阅读。作为课堂,无论是生物学可还是其他学科,我认为都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和体验,尤其是作为最具有生命的生物学科,更应该在对形态结构生理上关注的同时关注到学生内心的情感,关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努力追求有生命色彩的课堂,希望通过生物学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向学生渗透人文的情怀,构建一种理想的课堂,但我做得还很不够,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也许我永远也不可能构建出很完美的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色彩的理想课堂,但我的追求不会停止,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你的回帖中的一段话却让陷入了沉思,你说“我总这样认为,初中的生物学是将来农、医、林等专业的基础,基本的实验技能也是学生将来学习这些专业的基础,在学生有兴趣的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也就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的特点,有效性的记忆一些知识是有必要的。”我就在思考:我们在初中给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究竟有什么用?我想,这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它将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必要认真深入的研究、反思,由此促使我再一次深入的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首先看《课标》前言,其中提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再看《课标》中的“课程性质”有这样的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紧接着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学习三个方面谈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具体内容是:(1)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为什么全文引用《课标》中的语言,就是为了通过课标内容的分析来明确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学知识究竟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将来从事“农、林、医等专业”的学习还是为了获得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使将来的生存、生活质量更高?从课标的性质中我们知道了,初中生物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理念中对生物科学素养做出了详细的解读。从课程理念的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而不是为了将来要学习“农、医、林等专业的需要”,因为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中将来能够走上农林医岗位的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整个社会形势来看,各行各业均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还有大量普通的劳动者,我不曾调查过整个社会上农林医人员占整个人群的比例是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极少部分。那么,在初中阶段,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生物学知识,肯定就不是为了将来从事农林医打基础了,而是为了整个人生打基础。假如是抱着为“农林医”打基础的目的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话,势必又恢复到课改以前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上来,这是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我们再来看《课标》中的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具体目标中,又着重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了阐释。 由此可见,我们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终身发展打下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能够健康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各行业的人员,需要农林医等方面的优秀者,需要科学家和大师,但这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和周围的人、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品质,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再进一步的发展特长和专业。过早的注重专业的发展就会使学生畸形发展、营养不全,将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能造福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人。再一方面,焦老师谈到“体能”与“技能”的问题,我以为,体能就是人的身体素质,技能就是掌握的某种技术。为避免概念不清,我专门搜索了很多资料来了解究竟什么是体能,什么是技能。有资料这样解释:“简单来讲,体能是人类从事活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美国白宫体能委员会将体能定义为:“人在工作时表现积极、愉快而不感疲乏,同时还有余力去从事个人所好的休闲活动,以及能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体能”一词多出现的体育方面的文章中。对于技能,也查到相关的解释:“由于练习而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我们称为技能。这是有意识的活动中近乎自动化了的部分。所谓培养技能,实际上也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熟练技巧。(《心理学》伍棠棣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而焦老师谈到:“就体能和技能而言,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有了体能才能促进技能更好的发挥,有了体能才是竞技场上取胜的基础,技能是建立在体能基础上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其实熟的过程是一个“体能”提高的过程,生出来的“巧”正是技能的体现。哲学上讲“量变到质变”,体能是一个“量”的积累,技能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仔细琢磨焦老师的话,前一句话我是赞同的,首先具备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进行训练并取胜,但后一句话我认为值得商榷。“熟能生巧”,它怎么成了“体能”提高的过程了?从伍棠棣《心理学》中的解释看,形成熟练的技巧是指技能,熟练的过程就是一个技能提高的过程,它没有“质”的飞跃,就像动物园中的动物进行表演,他们无论怎么熟练还是动物成不了人,因为它们没有人的思维。而技能的训练有时跟体能之间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好的体能可以有利于技能的训练,但技能的训练有时候不一定会促进体能的提高,所以,体能和技能,它们不是一个“量”和“质”的关系,无论技能多么熟练,它也没有质的飞跃,仅仅是更加熟练而以,更何况,有时候“量变”的结果并不一定是“质变”。比如说人类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密码、基因组合,才使得全球60多亿人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才使得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原因在哪里?不是量的不同,而是其中的DNA中的碱基序列不同,是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不同造成的。这就属于没有量变但却有着本质不同的典型例证吧?……以上分析不一定正确,欢迎批评。 (75)“老师,我的花生开花了!”——让我自豪的学生姜琦这是一个对待什么都非常认真的学生,这是一个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学生,这是一个让老师非常自豪的学生。刚开始给一班上课的时候我对姜琦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因为他个头不大,也不是特别活跃,所以并没有太在意,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实验之后的实验报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把我的邮箱地址给了学生,有什么事情可以给我发信息,实验报告完成后我允许学生可以写到纸上上交,也可以发到我的邮箱里,于是我就收到了姜琦发到我邮箱里非常令我惊讶和欣喜的作业,他不仅非常认真地写了自己如何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记录了每天观察到的现象,还拍了非常漂亮的照片——“在阳光下的花生种子”和“在阴暗处的花生种子”,还在种子的下方写了字条表示环境。看着这份初一学生如此严密的实验报告,在惊喜之余,我想:这一定是一位非常细心的小女孩的杰作。再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把姜琦拍的实验照片做到课件里让学生看,并让姜琦给大家讲讲自己的实验过程,我这才知道姜琦不是女生,而是个腼腆的、一笑还有两酒窝、略有些羞涩的可爱小男生!慢慢的我发现,虽然姜琦不像别的男生那样顽皮张扬,甚至有些像女生,字也写的很秀气,但从他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是个语言很简练、干脆的学生,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从他对实验的热爱与严谨上又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和强烈的好奇心。每每上课遇到我说这个问题需要大家谈论一下,他的周围几位同学马上就会转向他开始讨论并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小团队。每次作业,经常会有些同学应付工事、简单潦草地完成任务,但姜琦的作业总是很认真、很条理,知识点把握得很到位,从不会拖欠作业和应付,似乎学习对于他来说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这从他完成的“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我是一株小麦”的生物小作文中可以看出来。每次上课我都不知道姜琦又会带给我什么惊喜。前几天我到了教室,或课前或课后,姜琦总会抽空告诉我他种植的南瓜、大豆发芽了多少、长到多长、多高了,告诉我他上次实验后的花生长了几片叶子了,因为他最初实验之后问我是否可以继续养着那些花生,我说当然可以了,不仅可以养着,还可以借机观察它们生长的过程呢,并且还可以再用其他的种子实验,看看不同种子发芽、生长有什么不同呢。姜琦愉快地答应了,所以每次我上课都会听到他的实验消息。那次他问我:在花盆里的大豆发芽了,可大豆苗太多了,能不能移栽?我说可以移栽,但要注意移栽时要保护好根部、减少水分散失等。他问我不移栽行不行?我说那就可能因为种子过密植株之间争夺阳光、空间、养分等等,反而长不好,所以在农业上讲究“合理密植”,他说因为住在楼上没地方移栽,看来只好忍痛割爱拔掉一部分了。这次上完课,姜琦又兴奋得告诉我:“老师,我的花生开花了,并且开花之后向下弯曲呢!”他问我“没有泥土,它能不能长出花生来?”我说还真不知道呢,在花盆里究竟能否长出花生,你可以继续观察它也许能长出花生呢,因为花生开花后的果实在地下生长发育的,所以才叫做“落花生”。姜琦高兴地答应着,周围的同学听到了,也很羡慕的问姜琦怎么做的、培养在那里等等的问题。我告诉姜琦,我也没见过花生开花后怎么结的花生,假如方便的话不妨拍出照片来大家欣赏,也作为资料保存起来。 今天早晨到办公室后打开邮箱,发现有新邮件,打开一看,主题是:花生开花的照片,附件里有六张照片,全是姜琦拍的自己养殖的几棵花生苗!太漂亮了,让我无比震惊和欣喜!我忍不住让同事来一起欣赏姜琦花生开花的照片,据同事讲,花生喜欢沙土地,可以给花盆里放上一些沙土才能结出花生来,否则只能长出一些花生泡泡,里面的种子不会长好的。于是,我赶紧给姜琦发了个信息,告诉他是否可以加些沙土让花生可以更好的生长并结果了。这真是一个令老师骄傲的学生,不仅如此,姜琦在课堂上也比过去更加主动了,过去不太举手的他,现在只要有问题需要思考回答,他的手举得总是最高,虽然不会像别的男生那样喊着“老师,我回答”,但他那双期盼的眼睛望着你、焦急的等待着提问的表情让人不忍心不让他起来回答,并且他回答的总是思维缜密、表述得当,偶尔也会出现回答错了或者答反了,自己意识到错了就赶紧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当然,不能所有的问题都让他来回答,我只得说把机会给更多的同学吧,这时的他就会很认真地倾听同学发言,当听到同学回答失误的时候马上又把手举起来。姜琦说,等考完试了,找个适当的时间邀请老师和部分同学去看看他种植的各种植物。我期待着,期待着姜琦的花生能够结出果实。(76)姜琦他能成为谁?——兼论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目的看了安濮对我的随笔“老师,我的花生开花了——让我自豪的学生姜琦”一文的述评“姜琦能成为袁隆平吗”和几位老师的跟帖评论,再一次引发了我对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思考。课程标准和教育的使命来看,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体到我的课堂来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课堂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能够对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生物产生感情,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生物,进而产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我没有想过要他们朝着袁隆平还是华罗庚或者是鲁迅的方向发展,因为初中阶段是培养兴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是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换一句话来说,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回归人的本性,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不可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否则就出现了安濮文中谈到的“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又能培养出几个袁隆平式的人来”。“肖川教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的孩子并不笨,但是经过了从小学到大学这一标准生产线后,综合竞争能力就不如欧美那些国家的孩子了。肖川教授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流程比喻为流水生产线,我看他摸准了中国教育的软肋之处,那就是只注意规范的程式教育,而忽视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则是一个国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人文保障。”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安濮文章说“ 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下水道堵塞不是管子质量不好,而是管道里堆积了太多的污物,才造成了阻塞。因而,你看那些维修工人在维修管道时,很少打开管道,而是拿一个软金属震荡器,在每一个部位反复清理,往往听得的‘哗’的一声,下水道就通顺了。”“老师要善于当维修工,能够找到学生知识寻求点的盲点,给予适当的震荡,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落实。我们要关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细节,及时分析他们的知识堵塞点和兴趣点,把堵塞点排除,把兴趣点打开,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是睿智的老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但我感觉老师是很难当那个“金属振荡器”的,因为要研究学生的兴奋点、知识堵塞点不是太容易,何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千差万别,用王坤庆教授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各具潜能”,他们的兴趣点和堵塞点也不相同,就很难做到找准每个学生的堵塞点给予排除、把兴趣点打开,只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罢了,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可能像“下水道”一样有固定的管道和明确的方向,你不可能知道它会通向哪里、流向哪里。所以,要做个安濮所说的那样及时“把堵塞点排除,把兴趣点打开”的睿智的老师太难了。姜琦毕竟是少数学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姜琦这样浓厚的、持久的兴趣,我想,无论他今后向那个方向发展,他这种认真、细致的态度和对事物持久的兴趣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伴他走向成功。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再于他拥有多少专业知识,也不在于他有多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而在于他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焦老师说得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是你能从事这个专业的基础,而不是你能教好学生的关键,能不能教好学生还在于教学方法的恰当,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少”。我想,除了好的方法还在于能否激起学生内心对科学的热爱和对事物保持持久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世界奥秘的精神驱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笛卡尔所说的:人所拥有的知识好比一个圆,随着这个圆圈的扩大,人对外界的无知就更多。这并不是说人的知识越多就越糊涂,而是说,由于人对外界的认识丰富了而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又对许多问题产生疑惑导致多方面的兴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望、主动精神和探索的品质,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姜琪不会成为袁隆平,也更不会成为明霞,因为姜琪将来的发展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赞同虚怀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化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希望他会成为谁,如果按照成为某一个人的模式去培养也许会适得其反,姜琦就是姜琦,还是让他成为他自己吧。”我们不要也不可能按照某个科学家或者文学家或者大师的模式来塑造学生,尽管我们需要科学家需要文学家也需要大师,但那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不是我们老师能塑造的,老师的任务就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潜能、协助学生确立生命存在的理念。对于姜琦,我希望他成为最好、最棒的自己,而不是任何人。(77)对比归纳,点面结合——复习课之一一册书学完了,必然要进行考试检测学习的情况,复习课怎么上往往是许多老师都头痛的事情。有很多老师到了最后的复习阶段,要么把原来教过的内容再重新讲一遍,要么就发试题给学生让学生背书、做题,再背书再做题,假如每个学科都这样,势必搞得学生苦不堪言。   怎么复习值得认真探究。假如把知识重新讲一遍,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即使是忘记了,但有印象,学生听得必然味同嚼蜡,即使容量加大些、一节课讲3节、4节课,但因为没有新意,学生依然兴趣索然;假如不这样讲,而是让学生大量的背书、做题的话,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只想靠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考试中获胜,也容易导致学生精神上的疲劳,变成一种机械记忆,或许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但考试之后学生就会扔掉课本并发出“再也不要看书了”的呐喊。  究竟怎样设计复习课既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课中收获到新授课所收获不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我始终也没找最佳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认为,需要老师系统讲解,这个讲解不是原来新授课的重复和压缩,而是要将原来散乱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穿起来,形成美丽的项链,把原来散乱的风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美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组,重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重新整合创造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为了达到这样目的,学校设计了第四轮听评课研讨活动,旨在围绕复习课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年级学科内部的三位老师也在不断的研究后面几节复习课的设计。为此我们确定了大体的思路,就是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具体内容来设计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第一堂复习课中对于第一章的复习就是采取比较法进行。由于时间较紧,我们设计第一堂复习课内容包含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和分散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的有关“种子”的知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我们提前设计了几道表格题发给学生,制作了课件。  首先,我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过去学过的生物圈中含有哪些绿色植物?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类。这时,我分别出示了五种植物的图片(分别是水绵、葫芦藓、蕨菜、泰山迎客松、槐树)让学生快速回答各属于哪一类植物,然后对比这几类植物的不同点,可以参考印发给你的表格。一是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比?学生能够较容易得说出:可以从生活环境、植物体的器官分化、生殖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再让学生依次说出生活环境的区别、根茎叶的区别(形态和结构)、生殖方式的区别等等内容,有的学生还补充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知识。  为了巩固这一章的内容,我又出示几道小问题让学生抢答,如出示了衣藻和水绵的细胞图,就问学生它们二者的叶绿体有什么不同(衣藻是杯状的叶绿体,水绵是带状螺旋式排列);出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图片,说说它们的区别(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着)。除了对各植物类群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后面种子的结构也可以采取对比的形式进行(例如,玉米和菜豆种子的不同)。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各类植物的不同点,容易在脑海中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成完整的印象,并且很多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使是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但也必然存在着很微妙的关系,从中明白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是从水生向陆生、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对于第二堂课复习的内容是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这部分则是围绕着“生长” 来由点到面进行复习。上课的时候首先结合上一节课复习过的种子的结构、成分、萌发条件等内容引入,复习种子萌发的过程,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开始植株生长的复习,植株的生长主要包括哪些部位的生长?学生通过思考和阅读教材比较容易地总结出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和芽的生长,再将这些内容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结合起来,也就是在根、茎、芽等部位存在这些胞的分裂和生长,具体来说,就是根尖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叶芽中有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和芽轴细胞的伸长、木本植物茎中有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韧皮部和木质部,还有些植物的茎中(较明显的玉米、甘蔗、小麦等)还有居间分生组织可以进行居间生长(拔节),由此总结出植物的营养生长的概念。很明显,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就是抓住了“生长”这个点,而“生长”的关键是细胞的分裂,也就是植物体中具有分生组织的部位,这样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对植物体的整体生长就比较清楚了。  植株的生长,除了营养生长,还有生殖生长。虽然课本上并没有明确提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概念,但其中的“开花结果”一节在上述内容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根茎叶的生长为后面的开花结果打下了基础,而果实种子的形成又为繁衍种族做准备。这一节的重点就是围绕着开花和结果进行,由花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再到传粉受精、果实的形成,很自然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至此,再利用后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巩固练习也就比较容易了。(78)复习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现在,各校都进入了期末复习阶段,怎么上好复习课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议题,很多学校乃至教研部门都开展了复习研讨课的听评课活动,以期尽可能的提高复习课的效益。我也有幸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到某校听了两堂复习课,并同许多老师一起探讨复习课的上法,看到和听到的诸多现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让我异常沉重,不得不再去思索评价的导向问题。事件一:某校N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将本节复习的重点知识“神经调节”采用四幅板图进行了串讲,分别是神经元的结构、反射弧、复杂的反射弧(有大脑参与的)、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可以说,这几幅图中涵盖了这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容易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我们为这位老师的板图功夫叫好,这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过硬的。但是,在这节复习课上多次听到N老师说:“这个题目必须记住啊,考试一般能够考到”,“反射弧的图必须要熟练的记住啊,考试要是考不到你来找我”,于是学生就拼命的背、记。听到N老师多次说“这个题目考试会考道,要记住”,我心情很沉重。我在想,要是我们上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复习课就是在猜题、押题并让学生背诵的话,学生会感到轻松还是疲惫?他对知识本身会产生热爱的情感吗?他们会对这些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吗?本来复习课应该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领会能力和应用能力,但如此做法岂不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纯粹的围着考试转?长此以往,将会形成怎样的结局?考试要考的,我就学习,不考的我就不学,或者是老师说过的就学,老师没说的就不学,那老师要是说得不准了怎么办?下次老师在让学生背的时候他还会背吗?老师和学生岂不沦为了考试的奴隶?何谈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形成、智慧的生成?假如教学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应试教育,那是学生的悲哀还是老师的悲哀?或者是教育的悲哀?事件二: 某校一位工作很认真的教学20多年的朋友W老师跟我说起学校年轻教师的表现很是生气。他说,学校要举行教学研讨课要求同学科老师全部参加听评课,但有一位刚参加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拒绝参加,每次活动叫他参加,他都会说“没什么好听的”,或者说“他的成绩还没有我的高呢,我听他的课干什么?”课不听,课后的研讨活动也不参加,甚至全市举行的观摩课让他去也不去,那位朋友很无奈的说,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随后又说,都是考试排队惹的祸。W老师谈到,别看他年轻,但成绩却比我这样的“老教师”还高呢!刚毕业的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很差,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就多次和他谈话,说他的成绩必须要上去,否则下一年就不用他教学了,结果他就拼命地抓学生成绩,凡是发下的试卷(或者布置的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就要罚抄写试卷一遍,两次不完成的要罚写的次数更多,学生害怕,不得不完成。还有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成绩很高也是采取的这种方法,每天不完成作业的就要留校补课,或者让家长到校监督,学生不得不努力学好这一门课程。最后,他无奈的说:你不读不承认,凡是脾气大的、厉害的老师教学成绩高,不管他的学业修养有多高。听了w老师的话,我的心再一次沉重。虽说他最后的结论有失偏颇,但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在想,年轻教师应该是上进心强、勤学善研的群体,即使别人的课有很多缺点,但总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哪怕真的是很差的课,听过之后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改善自己的课堂啊!我无不担忧的是:年纪轻轻的老师要是因为自己通过强硬的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高分而对周围其他老师的认真备课上课和对教学的执著探索不屑一顾的话,短时间内可能是有效的,但时间长了会给学生什么影响?学生需要老师采取这样的措施来逼着学习,那老师不逼的时候学生会学习吗?肯定不会,因为他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还会从内心抵抗老师的教育、教学,会当面顺从背后反抗,甚至会发展到当面反抗,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老师不是靠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而是靠威严甚至是淫威逼迫学生,那最终教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不是顺民就是奴才!作为年轻老师呢,他的路势必也会越走越窄,严重妨碍自己的专业成长。我并不是否定成绩高的老师所付出的努力,也不否认需要一定的强制手段逼着学生学习,因为学生还是有惰性的,但是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老师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不愿意读书、学习、搞研究,因为这些东西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几个月、一年两年就能有明显的效果的,假如领导所需要的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那老师只盯住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不足为怪了,很多老师说不敢改革的原因就是怕影响了考试成绩,即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那就是失败的改革。呜呼,我们的教育!不少老师认为学校不应该对年轻教师的成绩提太高的要求,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上来,最初的一两年应该以转变观念和学习为主,但是,现在的很多学校却不允许年轻教师的教学成绩很低,否则就有转岗的危险。一次次的考试,淘汰的何止是学生,还有老师!那个校长敢说:你只管改革,成绩低点没关系?那个家长敢说:你要培养我孩子的兴趣和全面素质,成绩低点没关系?这不由得让我更加敬佩温州十四中的李树河校长,他在期末教师考核会议上对干部提出的要求:“要对敢于改革的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暂时失败的改革,否则以后谁还愿意搞改革?”复习课,眼睛只盯着考试还是为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归纳总结?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也迷茫了,面对复习课,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79)关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一章的复习按照计划,今天的复习课内容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由于本章内容不是太多,我就采取前半节课串讲、后半节课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上课伊始,首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解决了上堂课复习之后训练题中存在的问题,询问学生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讲解,学生说基本上没有,只有个别的理解不好。有同学问“每个黄瓜里都有许多种子的原因是什么”,我就问其他同学这个题怎么来分析?尽管子房中多胚珠现象并不需要初一的学生理解、课本上也没有要求,但也不是太难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应先考虑种子是由什么发育来的,答案是“胚珠”,一个胚珠能发育成几粒种子?当然是一粒,因为一个胚珠中只有一个卵细胞,受精后也就只能发育成一粒种子。那么,再来分析一个黄瓜里为什么有许多种子,答案就明确了,是有许多胚珠。由此,我再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植物也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就比较容易列举了如西瓜、豆角、西红柿等植物。还有一道题目很有趣:“小李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可以利用()来判断方向,原因是()”学生不是不懂,他们马上想到了可以利用“苔藓植物”来判断方向,因为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当然是树干的背阴面上生长有苔藓植物。他们的问题是:小李所在的森林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假如是北半球的话,就是大树的北面长有苔藓,要是南半球的话就是在南面。虽说这不是一个不解的问题,但是让我感到学生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没有仅仅局限在自己所生活的狭小圈子里,而是放眼世界,问题虽小,但能一下子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想问题还是让我很开心的。我就只好告诉学生,你们的理解很好,考试真有类似题目的话,我们就假设小李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迷路了,没有出境,如何?“OK!”解决完了几道问题,就开始了新内容的复习。但串讲怎么讲呢?思考了半天,最后设计用一棵大树为主进行。我先在黑板的左边下方画了一条河流,写上“水”,再在黑板的中间画一棵大树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章的复习就围绕着这棵大树来进行。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那么,水在植物体内有什么作用?(在右侧板书1.植物需要水),请同学们快速思考回答。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能维持植物的姿态”、“是植物体的组成部分”、“运输物质”、“参与生命活动”等内容,我就把相关的要点板书在旁边。紧接着又问道:“要是环境中没有水或者水少会怎样?”自然就引入了下一个问题“水的多少会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长”、“不同的植物、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期需水量是不同的”(板书2.水影响植物分布与生长);那么植物是怎么吸收水分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是依靠根部的根毛,也就是根尖的成熟区,并回忆了根尖的结构特点、成熟区适于根吸水的特点(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的面积),同时我告诉学生,根吸水的主要区域是成熟区,伸长区也有部分吸收作用,并在右边板书了“3.根的吸水”;水分由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进入到什么地方了,如何运输?“导管!”由此,又结合简单的板图“茎的结构”和过去做过的演示实验“把带叶的枝条放入底有红墨水的烧杯里”,引导学生复习了木质茎的结构,重点明确了导管和筛管的位置、作用(板书4.水分运输);水分由茎中的导管继续向上运输到达什么器官?“叶”,到了叶的什么部位了?在这里自然又复习了叶的结构,通过简单的板图和实验“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巩固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等结构特点,其中提出的问题有(边画图边问学生):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和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叶片上面颜色更绿?气孔的开闭由什么细胞控制?上表皮的气孔多还是下表皮的气孔多(水生植物除外)?水分以什么状态散失到大气中?下一个问题“5.蒸腾作用”也就被提出来了。那么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和自然界又有什么意义?学生很快就分析出来:对自身的意义主要是“促进根吸水、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叶片温度”,对自然界的意义主要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气候。至此,整个绿色植物如何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个过程用了大约20分钟,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来完成的,使学生围绕着“水”和“大树”来完成了本章系统知识的建构。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进行整理、消化,并完成相应的巩固练习,提出疑难问题。(80)问题式学习——房磊的学习方法自从送给学生笔记本让学生自由的记录以后,房磊同学就开始在笔记本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在问题的后面写上“请老师详细答”、“请具体回答”等要求,而他所提问的问题并没有超出课本和我上课授课的范畴,可以说只要用心听讲就很容易解决。我是告诉他这些问题课本上都有,回去仔细看书,还是说我上课都讲过,你是否认真听讲了?假如这样对待他的问题,他以后肯定再也不会提问了,并且可能从此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这些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很简单的问题或许就是他的难题,作为教师应该尽量给予鼓励而不是打击。查看一下期中考试的成绩,房磊的成绩比较低,刚够及格线,看来他在学习中真的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初他提出的问题我首先肯定并予以回复,把答案的要点写到他的笔记本上,或者告诉他问题在课本的那一页,再不就提示他回答的思路。刚开始他提的问题还不多,每次只有一两个问题,我提示或者解答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后来越来越多了,有时能提出5、6个问题甚至8-9个问题,并且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消耗有机物(指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提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的有机物消耗并运走)对实验有什么用?”等等问题,因为有些问题不仅仅是初中的内容,还牵扯到高中乃至大学中相关专业的知识,写简单了他还是不明白,写深了也不好懂,假如有若干这样的问题恐怕我花费一天的时间也很难写清楚,想找个时间给他讲一讲又不能耽误他其他课程的学习,后来就想:何不把房磊的问题拿到班上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于是,好多次上课前我都首先说房磊又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请大家思考解决,然后再开始新授课的学习,如此一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房磊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每次上课到教室,房磊都会在课前或者课后以及课堂上问我许多的问题。临近期末复习了,房磊依然会提出很多问题。现在房磊问的问题依然不少,但不仅仅是课本上没有学会的知识,而是有很多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我问房磊:“你真了不起,怎么列出的这些问题?”房磊就很高兴得告诉我,是在自己的看书复习或者是完成练习中自己发现或者归纳出来不甚明白的问题,就一一列在笔记本上,有的向同学请教,有的就等上课的时候问我,并且随着复习进度的变化,他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着。今天一到教室,他就马上拿着笔记本跑到我面前来问我若干问题。看着房磊的笔记本中所列出的那么多问题,如“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蕨类植物一般比较高大,但在课本P9中的插图‘满江红’却显得十分矮小,这是为什么?”“ 苔藓植物的假根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称为假根呢?依据是什么?”“既然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同蕨类植物一样,都是不结种子的植物,那么,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是不是也是靠孢子来繁殖呢?如果是,那么会是在什么部位产生的孢子呢?”我突然感到:房磊这种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的能力不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创新思维能力吗?这不也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吗?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设法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了自己建构知识的目的,这不比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吗?今天上课,我很隆重的把房磊的做法向全班同学作了推荐,说房磊同学这种善于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做法将会对房磊同学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将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我相信房磊同学今后的学习一定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希望其他同学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看到,房磊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学习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房磊找到了属于他的“问题法”,并且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品质,那么其他学生呢,他们是否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享受着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作为老师,如何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为所有学生的成长搭建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81)美丽的约会恋人间的约会往往只是在婚前,婚后无需再约会,因为朝夕相处;朋友间的约会只是偶尔,久不相见了,找个时间聚一聚、谈谈天。而我的约会却发生在每一天,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约会,总要做些准备,把自己精心装扮一番,以表现出对约会的重视和对对方的尊重。我的约会也不例外。为了每天的约会,我一直在精心的准备着,从不敢懈怠,我怕孩子们失望。为了某个难点怎么表达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我可能会思考很长时间,搜集大量的素材,设计出若干不同的方案;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我可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很多同行请教、探讨;为了一个演示实验,我可能会花很多的心血找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为了一个教学课件,我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如字体的大小、颜色、插图的位置、背景音乐的选择……满怀信心赴约,去见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每当走进教室,听到孩子们喊着老师好,看着他们主动的帮助我打开电脑拷贝课件,面对着孩子们等待着我解答困惑,听着他们惊奇地告诉我他们的种子发芽了、幼苗开花了,偶尔还会在我背后偷偷的拽我的头发,这时候,我是多么幸福、开心,如同从荒凉的沙漠一下子来到了碧绿的河畔、鲜花盛开的花园,这不就是一场美丽的约会?刚接班不久,我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提问的时候只好用手示意学生起来回答,下课了,一个小女生腼腆的走到我身旁递给我一张只有半页书大的纸,“老师,这个送给你” ,一看是她书写的本班学生座位表,更让我感动的是有的名字上还有注音,我这才知道吴芃的芃读音是péng,否则我非念成吴凡不可。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送我座位表的女生名字是赵欣梦,每次上课只要我讲的时候,她的眼睛一刻也会不离开老师的脸。每次上课时提出问题,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很多时候不等我示意他就已经站来开始回答,当我讲课中他不甚明白或有不同见解时他会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不含糊。有时,遇到个别学生控制不住自己而说话,他会站起来制止甚至走过去提醒。他给老师进行评课像模像样的,总是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尽可能挖掘老师的优点,并且挖得还挺准,缺点也提,但相对不多,可能是为了更大限度的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吧。有几次,我刚上教学楼的楼梯猛一抬头看到他站在楼梯口,他就调皮的说:“老师,我在迎接您呢”,然后接过我的课本拿到教室。第一次上课,他就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徐西帅。一班的学生特别活跃,每次提出问题都会有许多同学抢着回答,无论男生女生都很积极,遇到问题随时都可以打断老师站起来提问。最前面个头不高的小胖子石东辉只要逮住发言的机会就会尽可能把他所知道的都讲出来,惹得其他同学想发言的同学着急的干瞪眼,让我不得不控制他发言的内容,有时候他一着急就会拉摇着我的手说“老师让我来说吧,我知道答案”、“再给我一次机会嘛”。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争论、辩论,唇枪舌剑。因为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常常会对我说“老师,您跟我们班主任商量一下,课外活动来到上课吧?”假如某个老师有时请假临时让我去上课,学生会非常兴奋也非常夸张得“哇!太好了老师,您多上几节吧!”每次到教室,姜琦总会找机会告诉我他种植的那几棵植物的生长状况,前段时间告诉我他的花生开花了,上周又告诉我他的黄豆结豆荚了,但并没有看到黄豆开花呀!这周又告诉我他的菜豆开花了。每次,他总有新鲜事要告诉我。而房磊呢,总有问题要问我。虽说房磊学习不是很优秀,但他善于提问。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他认为是问题)就一定不会放过,要找机会问我,直到我讲到他点头说“老师,我懂了”,最后还不忘记说“谢谢老师”。最近的气温实在太高,每天都汗流浃背的,只好把长发盘在了头顶,一进教室,学生就“哇塞,老师,您好酷啊!”下课了,有几个女生问我怎么只用了一根簪子就把头发卷起来了,非要我示范一下不可,我只好给他们演示一遍,她们就心满意足的“哦,原来是这样”。今天上课后,有几名女生围着我,问我下学期是否会换老师,我问“你们的意思呢?”,她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希望还是您,不要换”,甚至让我去要求学校还来教他们班,我只好说“我也喜欢你们,一定努力争取”,因为下学期的工作怎么定现在不可能知道,最终要服从安排,但从内心深处,我为学生的真诚、真情感动。……幸福就是这样,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洋溢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充盈在我的心间。每一次的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的装扮自己,用真情、用爱心、用知识与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美丽的约会。 (82)学期末的最后一课明天“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泰山读书论坛”在我市召开,为了能按时参加会议聆听这几场高水平的报告,只好将原本是明天的课调到今天来上。秀昨天来信息确定要来参加会议,晚上出发,今晨到达,当听说我今天要上课时,当即提出要来听我的课。我心想,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了,后天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不就是讲讲考试的要求吗,有什么好听的,等秀来了告诉她不值得一听就可以了,也就没当回事,而是抽时间忙于整理校刊内容。  早晨七点到校,秀乘坐的火车晚点20分钟,在7:35到达学校,原想安排秀和她另外同行的两位老师吃早餐、到校园转转,我去上课,结果他们三人坚决表示已经在火车上吃过了,不需要吃饭,并且一定要听我的课,哪怕是最后一节没有什么内容的课也要听。  由于本学期任务重,应该每周三课时的内容只安排了两课时,致使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给学生自由的看书学习,到了最后的几堂复习课,也是以教师的串讲和系统复习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最后一节课了,只能讲讲考试的注意事项,然后自由看书。既然几位老师要听,那就放下行李跟我进课堂吧。  学生对随时有老师进课堂听课习以为常,看到几位老师进来争着到办公室搬来了椅子。当我给学生介绍说这是几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河北唐山的老师来参加会议顺便要来看看可爱的同学们时,学生回头鼓掌表示欢迎,随即又坐好准备上课。“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这节课干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老师,您讲题”,个别调皮的男生说“玩”,早忘记了有远方的客人在听课。我笑着说,玩什么、怎么玩呢?虽说同学们都不喜欢考试,但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总要检验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如何,何况我们今后还要经历许多形式的考试,总不能逃避,所以,要认真做好准备、勇敢面对(学生点头说是)。考试前没有时间再作考前辅导了,今天就先把考试应注意的问题讲一讲吧?“行”。  现在的考试由于受条件所限不能直接考你实验的能力、生物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等,还是要通过试卷的形式来考。那么,经历了初中这一年的学习,生物考试的题型通常有哪些?学生很容易的就说“有选择题、填充题、实验题、解图题等等”,那就从这几种题型来进行分析。选择题怎么选?有些男生就调皮的说“蒙”,我说靠“蒙”能蒙对多少?“每道题有4个选项,那就是1/4”,要是有20道选择题呢?蒙对的几率有多少?我笑着说,实在不会了,最后没办法了就只好“蒙”了。我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平时作选择题积累了哪些经验?”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最后总结出来这几点:答案很明确的可以直接选,答案不明确的可以采取排除法,排除不正确的答案剩下的就差不多了,这两种方法都不会的,可以通过解答其他的问题得到的启示来思考这道题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题目里问你的是“错误的答案”,结果有的同学一看某个答案正确就选了,结果还是选反了,因此,看清题目的要求很重要。针对头一天做过的练习中的几道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怎么确定正确答案。对于填充题,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一是错别字现象。经常出现哪些错别字?学生列举了如:氮、磷、钾、髓、韧皮部的韧、氢氧化钠、卵细胞、雌蕊、花萼、胚珠等专用词汇;二是语言叙述不准确、不完整;三是题意理解不到位或者审题不清,还是结合前一天做过的练习题进行了举例分析。对于实验题,现在考察的较多的是实验设计,很多同学虽然明白应该怎么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但却表述不清,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例如设计实验证明水分的运输途径,有的同学说 “将一段枝条放进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很明显学生知道怎么做,但属于叙述不清:什么样的枝条?应该是带叶的枝条,因为带叶的枝条能进行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效果更明显;关于红墨水,应该是滴加几滴红墨水的水中,要使用纯粹的红墨水那就太浪费了,也没有必要;过一段时间,是多少时间?应该是3-4小时,或者说数小时才准确;最后“观察”怎么观察?应该是纵切或者横切,观察切面上什么部位被染红了。那就是说,这道问题应该说“将一段带叶的枝条放入滴加几滴红魔水的烧杯(或瓶中),放在阳光下3-4小时后纵切或横切观察切面,看看什么部位被染红了”,如此就比较清晰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过,也很容易理解,但就是没有说清楚,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就像平时说话一样,要说完整的话。  另外,对于实验设计的过程,结果的分析,也常常用语不准确。比如,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字“会”或者是三个字“会影响”,那么,具体怎么影响的没有说清楚,应该说出“能促进蒸腾作用”或者“抑制蒸腾作用”,学生却没有想到,只是认为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就可以了。  对于解图题,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是填写序号和名称要一直,这也是常常犯的错误,实际上这样的错误还是由于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比如说对于花的结构和子房的结构,学生常常会因为雌蕊、雄蕊的颠倒或者胚珠、子房的发育掌握不牢而回答的张冠李戴。现在的识图题基本上也有很多需要回答一句完整的话或者由此引申到其他知识上的题目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准确回答。  分析完了各种题目,最后要求学生要不要只是看那些做过的练习题,而是要回归课本,因为所有的知识都还是来源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要抽空看看书才是。剩下一半多的时间我就放手给了学生,自由看书学习,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就帮助你。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在看练习题,有的在整理知识要点,而我则忙于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这边学生提问还没回答完,那边又有学生举手,我就不断的穿梭于学生当中。有的学生问的是课本上不甚理解的知识,有的学生提出课本上他认为是前后矛盾的地方(实际上不矛盾,关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藏能量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只是由于他的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是对某些拓展的知识有不同的见解征询我的意见,还有的是关于做题中遇到的问题……  课下,秀说他们几位老师最感动的是学生的学习气氛,无论是我讲的过程,还是学生自由学习我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的热情都始终是高涨的、积极主动的,尤其是在后来的自主学习期间,我在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时,其他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主动学习,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令人感动。我则发现,这些孩子们无论在有谁听课的情况下都能保持自我、不受丝毫影响,没有因为有远方来的老师听课而紧张或者只表现自己的好的一面,还是那样自然、大方、顽皮,不做作,这让我感到欣慰,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他们能够始终保持真实的自我。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最后一堂课,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却让几位远道来的朋友在教室里听课,没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奉献给朋友而惭愧。直到晚上才得知,几位老师在火车上一夜没有座位,三个人只有一个座位轮流坐,早晨刚下火车没有休息就走进我的课堂,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震撼、让我感动不已。        2006-6-23 (83)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数年前,谈起生命教育,似乎在我国提及的还不是太多,从网上搜索的时候,找到的也大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印象中,较早是从叶斓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和肖川教授的有关文章中看到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近两年来,生命教育被高度重视,不少地方专门开设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也即将面世,生命教育的论著、文章也越来越多。但综观国内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都是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这也是由于多少年来我们太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有关,所以,有人提出“当前教育的伟大使命就是应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也是新课改为什么强调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原因。作为生物学教学,更应该关注生命教育,因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笔者以为,作为生物学中的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更多、更广。(一)知识本身是有生命的每每给初一新生上第一堂生物课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什么是生命”,或者让学生把教师内外的物品罗列出来进行分类,最后学生一定能把诸如窗台花盆里的吊兰、仙人球、海棠花、鱼缸里的金鱼、窗外的柳树、樱花,教室内的老师和学生、地上的蚂蚁等等归为一类,理由是:这些都是有生命的。这些生命究竟有什么特征?学生可以经过讨论总结出来凡是有生命的,一定是可以进行新陈代谢的、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是可以呼吸的,是可以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是可以生长发育、生殖和繁衍的……生物学教学,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就是这样一些关于生命的知识,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掌握认识生命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明确自己作为生命世界中的一员应该怎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就不能把富有生机的关于生命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呆板的文字,就不能简单地把那些鲜活的生命变成干巴巴的图形、机械的实验甚至是死物让学生“庖丁解牛”式的学习。因此,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应该让知识本身充满了生命的色彩,尽显生命的美丽。比如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片可以蒸腾水分,这是些很理性的知识,但可以让学生通过“假如我是仙人掌”来理解一个顽强的生命在沙漠里依靠发达的根系不屈不挠的找寻水源,为了储存水分适应干旱,它的茎变得肥厚多汁而叶片退化很了刺状……这样的描述也许并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但却让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情趣和生机。比如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这些复杂不易理解的知识同样也是生机盎然的。“我是一粒大豆种子,我被农民伯伯播种到土壤中,吸饱了水分,我子叶中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等有机物就会发生变化并运给胚根、胚轴和胚芽,于是,我的胚根生长成了根,我的胚芽线上就长成了茎和叶……”“开花后,我用甜甜的花蜜招待美丽的蝴蝶和蜜蜂,它们会帮我把雄蕊的花药产生的花粉带到雌蕊的柱头上,……受精后,胚珠就会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就发育成了种子外面的果皮……” 比如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可以传递遗传信息,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产生的克隆羊多莉得到了解决。多莉的妈妈究竟是谁?是提供体细胞的母羊还是提供卵细胞的母羊,或者是提供子宫让其完成胚胎发言的母羊?为什么孩子总有些像爸爸也有些像妈妈还有像祖父母等的特征?你列举一下自己像爸爸、像妈妈的特征……生物学的所有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富有生机,包括具体的某个器官、某个组织或者细胞的结构、生理功能。也只有具有生命力的器官或者组织、细胞,才能完成其生理功能,也才使得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否则也就不称其为生物了。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对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充满敬畏和热爱之情,让这些知识首先在自己的头脑里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才能由此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关爱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生命。假如我们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变成了死的、没有生机与活力的知识,那我们的学生要是随便伤害野生动物、虐待小动物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有人说,知识是前人认识世界的成果和结晶,是可以以一定的形式表达,是可以物化并传递给后代的,比如我们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理解并不是不正确,关键是怎样传递。有的教师是以生存为目的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学就是获取生存条件的基本手段。在这样的心态下进行教学工作,既不会把知识看作是鲜活的东西,也不会把教学过程当作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舞台,而是把自己当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从书本中搬出来装进学生的大脑,因而教学过程也就是照本宣科、填鸭式,之后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所以说,有的教师可能教学30年而实际上只创造了一年,剩下的29年都是在重复。我以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根本就谈不上生命的浸润了,不残害生命就已是万幸。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交融、生命浸润的过程。当然,情感交融的纽带是知识,知识传递是载体,如同生物的生殖繁衍一样。生物依靠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DNA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能够继承上一代性状同时还会不断地发生变异而使物种不断进化。教学过程也是一样。许多人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固然需要爱,但我认为教育更需要有“情”,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付出,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以传递知识为纽带,向学生传承的是一种文明、文化,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仅获得知识、享受知识的魅力,更从老师身上获得对知识的渴求之情、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尊重之情;反过来,老师也从学生身上获得信任、真诚,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和不断探索的动力与源泉。比如,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中不尽完善的地方给与指导;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法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经常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常常,学生也让我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而不断修正自己。所以,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师生的生命相互浸润而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了。(三)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关注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这一观点也是现在被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几个班级的几十个、上百个学生,假如教师仅仅在讲台上高谈阔论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可以肯定地说,只是对部分学生的教学是有效的,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适应或者没有参与其中。我们也常常在听课中看到被提问的总是少数优秀学生,而那些学习一般或者更差的学生可能就成为被老师“遗忘的角落”。对于老师来说,或许有一两个学生不喜欢你的课堂或者厌学甚至出现其他的问题仅仅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所以,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生命价值值得永远探索、研究。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在我的生物课堂上力求做到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才可以用基因图谱作为一个人最准确的身份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还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我还没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所以才要努力探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堂中受到尊重、得到关注、得到提高。我让学生自愿给老师进行评课,尤其欢迎学生给老师提出意见和改进的建议;我给每个学生送一个笔记本、写一封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与老师交流;我把我的邮箱地址告诉学生……于是,有的学生很认真地给老师评课,告诉老师课堂可以增加讨论,提出关于板书色彩的建议;有的学生非常认真地做好课堂笔记以帮助自己理解所学知识;有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常常向我报告实验的进展情况;还有的学生常常下课跑到办公室来和我聊天……这一切,都只是希望能够给每个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希望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而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地关心与尊重,能够顺应他们生命发展的需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生命的质量……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既要体现在所传授的生物知识中,也要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在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关爱中。我希望通过生物学教学,真正能够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其他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使生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体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虽然这些只是我的理想,但我不会放弃追求——让生命之树常青、让生命之花更艳。(84)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朋友给我出了个问题,让我谈谈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因为我上学期将每一次上课之后的反思取了个名字《生命的色彩》发在论坛上,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不是简单机械的灌输。朋友们看到我的文字,普遍评价能够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课堂的生动、鲜活,于是给了提了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包含的范围很宽、很广,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说得清楚,而是牵扯到教师素质、教学艺术等教育的全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法,而是教育的本质问题—— 教育教育的理念以及在某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记得叶澜教授在几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但更多的研究课堂教学的专家也着重还是从对学生生命发展、学生个性尊严等角度提出教师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而通过课堂关注教师自身生命发展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课堂中的生命色彩,我认为,应该包括有生命的知识、有生命的过程,还有关注师生生命过程三个方面。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富有生命的色彩?我前面写过一篇《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进行论述,今天还是在此基础上再谈谈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  首先,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富有生命的。也就是说,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生物知识应该是有生命的,不能给学生死的生物知识,而是活的生物知识。同样道理,其他的课堂也是一样,给学生的应该是活的语文知识、活的数学知识、活的物理知识、活的化学知识等等。怎么让知识活起来?我认为,老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你首先要喜欢这些知识、尊敬这些知识,自己先把这些知识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对这些知识赋予情感和爱,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美妙的知识海洋里畅游。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政治老师在上政治课的时候给学生说“这个知识实际上没什么用处,但考试的时候(高考或者中考)要考,所以你必须要记住、背熟”;再比如说,也常见有的老师在上生物课的时候,“今天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家鸽的外部形态……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家鸽的消化系统,……然后我们学习第三个问题,家鸽的循环系统……”,如此一来,本来很生动的知识就被老师讲得枯燥、乏味、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完全变成了死物教学,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命的色彩了。试想,当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所教的知识时,又如何能让学生喜欢?  因此,我认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教师不仅仅是机械的“传道”,而是将所传的“道”活起来,那么,自己就要对所教知识充满感情和崇敬,这样才能让学生也感受到知识的宝贵和伟大,进而也喜欢这些知识。  除了热爱知识,要想让知识本身富有生命,还要让这些知识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强调“生活即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了实际进行。假如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对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任何用处、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时候,学生怎么可能对知识感兴趣呢?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教学就不能脱离生活。比如讲花的结构,只是干巴巴的讲花的结构,花蕊、花瓣,让学生记住雄蕊能产生花药、雌蕊的子房里有胚珠,学生学来学去就记混了,假如让学生实际认识各种植物的花,并能够看见花药、子房等组织或者器官,他们就有了直观的印象了;再比如,学习人的呼吸系统,拼命让学生记住膈肌收缩使胸腔下降、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学生怎么记也记不住,但假如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自己在深吸气、呼气时肋骨的运动、胸骨的运动,可能很难的问题一下子就在体验中解决了。生物知识如此,其他学科的知识亦然。  其次,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如何让课堂漳显出生命的色彩,知识应该是载体,那么教学过程则应是师生情感传递、生命培育生命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知识的搬运者,将课本知识搬运给学生,如此一来,教学过程必然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机械劳动,教学工作也就成了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的故事,没有创新与创造,没有盼望与期待,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能说是富有生命的教学过程,也就达不到用生命浸润生命的目的。 如何让教学过程富有生命?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将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到学生那里。如,什么知识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什么知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什么知识可以采用探究式或者实验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此一来,才能将复杂、深奥的知识轻松的被学生接受。但要注意的是,在传递的过程中,无论哪种模式和方法,都不能仅仅是照搬别人的模式,要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也不能仅仅是手段和花样的翻新,而是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其次,教学过程还应该是师生情感沟通、用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学生不是容器,教师也不是机械劳动,教师和学生那个都是富有情感、有尊严的人,那么教学过程中依靠知识作为载体,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老师把爱传递给学生,学生对老师充满了依恋,教师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智慧,学生就在智慧的启迪下迸发出更多的知识火花,使得师生的情感得到愉悦、智慧不断生成、精神得到升华,可以说,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沟通的幸福,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借助知识的传递达到传递文化和文明、启迪智慧的目的,这才是生命化的教学过程。  其三,就是对师生生命个体的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生命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一方面,应该关注个人的生命价值。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也应该是自身生命价值得到提升的过程。看书是一种学习,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和学生交流同样也是学习。我们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对学生付出关怀和爱的同时也收获来自学生的关怀和爱,所以说,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过程。许多教师仅仅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被动完成任务,虽然也可能是兢兢业业的,但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认为只有业余时间才属于自己享受生命的时间,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试想,一个人每天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另外还有做饭、买菜、洗衣、吃饭的时间,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享受?为什么不把工作时间也作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认真对待、充分享受呢?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把教师自身的生命融入其中,重视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就会投入的对待每一节课,用一种约会的心情对待上课,才能真正使课堂富有生命。如此,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被充分的体现出来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教学的对象——学生,自然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尊严,虽然他们还不成熟,但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本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就会潜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就是给学生的是文化,而不仅仅是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将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能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在学校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和为生命价值的提升而努力的幸福。当然,这些都是很笼统也很宏观的认识,具体到每个教师、每一堂课,内容不同、学生不同、环境不同必然有其差异。但无论如何,真正富有生命色彩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老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还应该灵活掌握并因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具备课堂智慧,能够行云流水般的实施教学,还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包括自身),尊重其生命,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85)教生物也可以很精彩——给函授学员上课一得受生物系刘主任的邀请,给本科函授学员上两天课,内容自定。因为不受教材的束缚,我就可以尽情发挥了。但有一点,不能脱离现在的新课改要求,而我所从事的教学研究本来就是基于新课改目标下的研究,不会太离题了。大学教师讲教学法之类的也确实难为他们了。当然这不是大学教师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许多在大学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没有在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所以,讲课就必然变成一种机械的传授,即使举例也是别人的例子,有时可能一个例子举很多年。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谈到某个教授所举的案例,人家师哥师姐就说他这个例子说了十几年了。现在实施了新课改,那些没有基层学校工作经历的老师的确很难上好现在的教学论、教学法这类课程。这两年刘主任之所以经常让我给即将进行教育实习的大学生讲课,或者给函授生讲课,就谈到:这几位大学教师本身都没有参与过新课改,自己不懂怎么回事,怎么来上课?只好请你来上了。过去给大学生上课,往往只有半天或者两节课的时间,我主要以“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来谈作为生物教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结合案例来谈备课、上课,而这次是两天,听课的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刘主任希望我尽可能多讲讲我的实践探索,给老师们一启发,所以,经过思考,我确定了三个专题讲。讲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说学员人数很少,全部学员只有19人,我也没有讲稿,并且一直都是站着讲,但当我看到听课的教师那专心倾听的神情,想到自己能够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做一点事情,让他们能少走一些弯路,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更人性化的教育,而不单纯是接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内心是幸福的。尤其是我看到听课的老师越来越多,由第一天上午的11个人,到下午的14人再到第二天的19人,我心中由衷的感动,而听说有的专业100多学员只有十几位听课的老师,在这样炎热的日子里,生物专业的老师们能如此认真对待学习,让我看到了老师们的进取心、发展的欲望,其中还有两位曾经听过我讲课的老师,前面的数天讲课没听,到最后专门来听我上课,感动之余,惟有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学有所得了。讲座结束的时候,有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女教师告诉我,自己当初考大学就是很无奈的上了师范专科,也很无奈的当了教师,几乎是天天在混日子,人家都有本科学历,自己没有也不行,就参加了函授,这次听了我的讲座,才发现原来生物老师也可以做得精彩啊,从今往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是对我多大的鼓舞!我鼓励她,无论做什么,只要想做得精彩,就一定能精彩无限。虽然今天无奈作了教师,但既然走上教育的道路,并且改行的可能性也很小,那就认认真真地做,从中找到教育中的幸福与快乐,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许多教师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就是对教师工作的无奈,从内心来说并不热爱这份工作,但却没有更好的工作,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没有从中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也就做得无奈了。做教师如此,做其它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热爱了就愿意为之付出、为之潜心研究进而做得更好,就像公交车的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就像街头的修鞋匠可以用玩的心态来修鞋一样。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但教师自身却没有自主发展的欲望,不会主动学习,如何为师?别怕自己的工作平凡,别怕自己的工作卑微,也不要总是想当英雄,关键在于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只要认真、投入,只要想让自己精彩,就一定能精彩。(86)课堂设计被学生打乱了——简论备课与上课我们深知,作为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特点;另一方面,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思考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上课前必须要备课,只有备好课了,课堂上才能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也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假如不备课就上课,老师自己对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不甚清楚,也就谈不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件也心中没数,上课的效果怎样不言而喻。但精心备好课了是不是就一定要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上课,效果怎样?从下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有时候精心设计的课堂可能完全被意外事件所打破,而改变教学的流程。那是不是备课就白备了?不是。因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确定的,完成哪些内容的传授,学会那些技能都心中有数了,即使不按照原来设计的程序进行,但由于老师准备充分,就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可以说,教学智慧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认真备课、长期积累的结果。这节课,很明显因学生的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虽然老师还没有提问)而改变了教学思路,这一改变不仅没有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比预料的更加精彩,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把老师为主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主动构建了知识,这比单纯的从老师那里获得,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这也正是至今难以忘怀这堂课的重要原因,也促使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尤其是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格外关注,在他们想要发言的时候,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打断老师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同时也是给教师自己机会——和学生共同成长。附:2004年11月3日写下的课堂日记今天上课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设计的课堂教学流程完全被打乱,变成了另外一种局面。但结果比我设计的要精彩得多。今天的内容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前学生帮我打开了课件(全是图片,他们看着漂亮就打开了),本来我设想先出示几幅图通过比较几种生态系统,再让学生分析说明为什么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结果刚一上课,不少学生就举起了手。奇怪了,为什么这么多学生举手?看着学生热情天真的脸,我不知道学生究竟有什么事情还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我不妨叫起来问问吧。我先叫起了举手最高得一位男同学。“老师,我要回答你的问题!”“可我还没提问呀?”“老师,我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老师,我知道,你要问的是这几幅图分别是那种生态系统”,“哇,我没说他就知道我会问什么了,大家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谁能说说?”立刻就有不少学生抢着回答了图中表示的有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又有学生举起了手,说“老师,你还可以问问每种生态系统中有那些部分组成”,学生的思维真是活跃,我也来了兴致,让学生继续发言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有板有眼,并且还尽可能的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有的学生回答“湖泊中有鸭子和水”,立刻有学生补充到“湖泊生态系统中有鸭子、水中的鱼虾、水草等生物,还有淡水、水底的泥土、石块、水中的氧气等非生物”,说完了湖泊生态系统,马上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森林里有树木、虫子、野兽、花草、蚯蚓、蘑菇等生物,还有空气、阳光、土壤等非生物”,据此,学生很快就解说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既然学生愿意自己设计问题,我何不继续开发他们的思维?于是我又问“还可以再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又举起了手,“这些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之处”,我表扬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后就让学生自己回答,有学生说“这些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划分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可以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可以分为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我鼓励学生继续提问,有的学生又提出“这些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还是让学生回答过后,看学生基本上能想到的都提出了,我就趁热打铁问:“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好问题,老师也想起了一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呢”学生迫切的说“没关系,老师,你尽管说”,我说“这些生态系统的组成,区别,特点同学们都想到了,我实在想不起别的了,就问问你们这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否有联系吧,有的话是怎样联系的,要举例说明”,学生又很快举起了手,我说先别急于回答,想一想,运用我们头脑里的已有的旧知识看能否回答,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无论我走到教室那里,那里的学生就要拉着我先说给我听听,问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或那样理解,有的我给与了肯定,有的鼓励他再开阔一下思路。讨论了大约5-6分钟,各组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大家听听,“看谁的观点科学、严谨,有理有据”,你看,学生的思维还真是被激活了,回答也是各种各样,论据充足。生1:我们认为,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水中生活的乌龟可以到陆地上来产卵,也就是说它要在水域生态系统生活,也要到陆地生态系统生活,所以有联系。生2:我们也认为是有联系的。比如,有的鸟类在森林里生活,还会飞到海面捉鱼吃呢。生3:有的鸟类冬天会飞到南方过冬,春天又飞回北方,所以说,各种生态系统有联系。生4:陆地上的植物(包括森林的树木和草原上的草)以及各种动物都需要水,没有水他们活不成,而水又来自河流或者湖泊。师:说得很好,反过来呢,大量植物还会改善气候增加降雨,又回到了河流,我也支持你的观点。 生:有的动物吃了植物的果实,种子会随着鸟的粪便到别的地方去发芽。风也会把植物的种子刮到很远。生:从时间上来说也有联系。比如说,喜马拉雅山就曾经是一片汪洋,有化石为证。……听着学生的分析,我真的赞叹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这比课本上给出的内容要丰富的多、精彩的多。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简单的小结,“看来,众口一词,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同学们找到了许多证据来证明,事实上也是,每一种生态系统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他们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它们同样享受着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润,微小的生物还会随风飘落于任何的地方,它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接着我又问,能否把所有种类的生态系统和起来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呢?学生异口同声说“能”,我就问,那这个大的生态系统有多大?学生兴奋地说“有整个生物圈那么大!”由此,“生物圈是最的生态系统”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按说,课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但感觉还意尢未尽,我紧接着就问学生:“我们能不能按照生物圈的成分人造一个生物圈呢?”学生众口一词说不能,我说奇怪了,为什么不能,假如能完全按照所有生物的生存条件建造一个生物圈还可以把人搬到其他星球上呢!学生笑了,觉得老师异想天开。我说,你不用笑,还真有人这样做过呢,不信我从网络上找给你看。于是,我打开google,输入“生物圈2号”,立刻就找到了许多关于生物圈2号的文字、图片资料,我找了一段较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阅读了解生物圈2号建设的设想和欣赏了基地图片后,我问学生,生物圈2号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能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失败的原因?于是学生有的说是空气不够用,有的说是食物不足,还有的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位女生的回答最为精彩:“老师,我们前面不是学过了生物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吗,既然是开放的系统,封闭起来就无法和其他生态系统进行交流,也就缺少了生机和活力,生物种类也不够多样,时间长了必然会灭亡”,至此,我说生物圈2号失败了,说明这个实验毫无意义的,对不对?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吗?这次又是异口同声“有意义,说明了地球是生物的唯一家园!”我接着说,虽说人不能造一个生物圈,但人的行为会影响到生物圈,能否通过身边小事说明?学生的回答依然精彩:“比如我们用的纸,假如我们浪费纸张,就需要砍伐更多的树木来制造纸,砍伐树木就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变成荒漠,带来沙尘暴、洪涝灾害等”,“现在城市汽车越来越多,汽车的尾气是严重的污染源,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到整个生物圈”,“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假如不加处理流到河里,会造成河水污染”,“有的人喜欢吃野生动物的肉,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进而影响生物圈”,……至此,学生又得出了我们要“保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结论。……结论,不是老师强加的,也不是学生从书本上的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思维中逐渐形成的,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效果。 一节课结束了,留给了我许多的思考,只要你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就是活跃的,我们平时是不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的手高高的举起时,我们是不是该先让学生说话、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当你真的做到了,你会发现,学生完全可以学的更愉快,效果也更好,并且是自主的、有创新的学习。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