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2-05-26 19:16:39 发布

高校班级管理中组织形式探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校班级管理中组织形式探析  摘要:本文以高校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形式为中心,从当今高校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的发展现状评述,班级管理中两种组织形式的相互作用,以及提出在班级管理组织形式中创建一种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结合体,以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进步和发展。关键词: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随着中国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前在各大高校过分强调正式组织以及班主任直线领导形式作用的观点已经不再适用,现在一些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如何创建一个更高效的班级组织形式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焦点。1高校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的发展现状评述6 自从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教学法的阐述后,班级作为高效、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开来,19世纪后便在欧美各国广泛推行。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后,逐渐成为全国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然而由于高校学分制的确立,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等诸多原因,使得班级逐渐失去了以前的重要地位,班级界限更加模糊并淡出人们的视野。具体表现列出如下:1.1教学组织形式由班级授课转为规模授课由于学分制的确立,现今高校学生不仅仅依靠需要修满四年(本科)的学年制,更需要根据学校规定修满本专业各类课程所要求得到的学分。如西南大学2008级本科毕业生中便有大约500名学生因未能修满学分而无法得到毕业文凭。观察发现,高校学生的专业课大都放在大一、大二前两个学年内完成,其他需要修满学分的课程基本上都为通识选修课。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混学院,混专业,学生范围涉及整个学校,同一课程的授课老师来自不同学院。这迫使教学组织形式只能趋于规模化。广义上的“大班教学”使得真正的班级更像是一个被模糊化了的群体,作用也不再明显。1.2班级管理中辅导员作用的凸显使班主任作用略显苍白进入大学,班主任似乎变成了“隐形人”。一个学年只会谋面一两次,全然不同在中学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形影不离”,反而在学生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辅导员。辅导员作为一个年级的领导者,其责任很重。因为由于学生人数扩大和高校学生仍处于青年时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阶段,所以有时会发生鞭长莫及,照顾不到的现象。1.3在高校组织中学生的自我选择与管理能力增强6 美国使用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在中国,印证杜威思想的最佳场所便是大学。各种社团,学生会的出现,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摆脱中小学家长的束缚和管制,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目标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组织,并在组织中不断进行自我管理与价值实现。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正式组织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词,非正式组织却不然。“非正式组织”是由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乔治·埃尔顿·梅奥在主持历史上著名的霍桑试验时提出的,他认为非正式组织就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在高校中,正式组织虽然不再普遍,但是它却是非正式组织产生的母体,两者相互区别但也相互作用。2.1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起到奠基作用6 高校中的班委属于正式组织一类,参与这些正式组织中大学生成员同时又是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班级中的正式组织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德育、班风建设等方式给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与此同时,一些核心人物潜移默化的出现在正式组织之中,所以说:非正式组织本身就是脱胎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对于一个只有纪律和规范的正式组织,组织成员永远也无法抹灭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性,当活跃的心理与硬性的制度相碰撞时,必然会迸发出非正式组织的火花。①所以,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奠基。2.2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2.2.1积极影响在一个正式组织中,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当大学生在正式组织中寻求不到认同感和安全感时,就容易转向非正式组织寻求帮助。因为每个个体选择的非正式组织都是与自己的志趣,价值观等相似的组织。同时,非正式组织稳定着同样身在正式组织中的成员的情绪,是两种组织形式和谐沟通的桥梁与纽带。2.2.2消极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组织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与班级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合的非正式组织。在这些消极的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们会带有一些盲目,懈怠,严重的还会出现偏激或暴力行为,带来不良影响。在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构建中,贯穿其中的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个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以后就具有了双重人格,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个人人格,为了实现自己的特定目的而参与到组织中来;而一旦一个人进入了组织,就具有了组织人格,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参与协作。[3]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绝不是把他们变得更加边缘化,而应以一种人性化的理念来引导成员的双重人格走上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上。6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结合一个良好的组织形式需要一个甚至多个拥有不同特质的组织结构的支撑才会尽可能的发挥它的作用,在高校班级管理的组织形式中,正式组织形式作用的弱化与非正式组织形式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给我们们留下了一个难题----究竟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最适合高校班级管理的组织形式?纵观世界上知名企业实行的组织结构,其实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也应该选取那些有典型作用的,并根据班级管理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将这些组织结构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矩阵型组织结构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结合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形式。6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将项目与职能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的特点则是可以将不同性质,不同工作领域的部门汇聚到一起并依据共同的目标被一级领导层领导,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然而它具有的一大缺点则是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缺乏沟通,极容易导致各非正式组织协调失控的局面。这时便需要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来弥补它身上的缺陷,当一个组织的下级失控时,便需要以强而有力的领导层出来掌握全局,控制局面。若在班级管理中,类似于年级辅导员或在正式组织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能够多多开展各类非正式组织的交流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同时,作为正式组织中的领导人可以合理引导与管理好处于矩阵型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组织,双管齐下,以后每个协调运作的个体一定会迸发出更大的绩效与作用。当今中国迫切需要恰到好处的改革,高校班级管理亦是如此。组织形式作为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学生密切相关。它既可以拥有严明的纪律,更可以在既有的框架下涂饰出丰富的色彩。万事万物都讲究构造,笔者对高校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形式进行如上探究,仅希望能够对当今高校班级管理有更深的了解,并找出真正适用于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的组织形式,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校教育氛围。参考文献[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张康之,李传军.一般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2—66.[4]翟春光,黄云.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4):121-124.作者简介李泽宇(1993-),女,吉林省舒兰市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6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