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2-05-26 19:17:00 发布

第七讲 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等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七讲师生关系、班级与学校管理等考点精讲第一节师生关系一、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整体性的。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其发展具有可能性与可塑性。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学生的本质特点:学习知识和健康成长是学生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具有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1.学生的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2)学生的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与安全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世界儿童公约》,我国儿童应享有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生活获得照顾权,民事活动代理权,休息娱乐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荣誉权,著作权和平等对待权等。2.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三)现代学生观1.学生既是受教育过程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2.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四)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儿童发展的内涵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2.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目标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要求;要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4.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一、教师与教师职业素养(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2.教师的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1.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2)独特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空间和时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既然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最新版《教育学》的提法,教师劳动的特点是:(重点识记)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二)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基本结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等。(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素养(理解识记)(1)高尚的师德A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B热爱学生,诲人不倦C热爱集体,团结协作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师专门的教育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4.现代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5.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的过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重点理解识记并掌握要点,能论述分析)1.师生关系概述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凯洛夫等“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卢梭、杜威等2.对师生关系的多重理解(1)社会关系的体现: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2)教育关系的体现:师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3)心理关系的体现:人际认知关系(和谐)、情感关系(融洽)、个性关系(相容)。3.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师生关系具有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社会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1)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2)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3)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a教师。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b学生。 学生是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c环境。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2)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第一,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第二,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第三,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第四,彼此相悦,心理相容。(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a.了解和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d.发扬教育民主,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e.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f.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二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班级是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将年龄、知识、能力水平接近的学生编成的有固定人数的教育组织单位。(1)科学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2)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班级管理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2.班级管理的模式(1)平行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强调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这一管理模式的发展源头是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2)民主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班级所有成员只要保证集体正常运转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都可以民主、平等地参与对班级各项事物的管理。(3)目标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自我、自控管理的重要性,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3.班级管理的改革发展趋势(1)班级管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2)重视学生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共同管理(3)教师的影响力将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二、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1.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1.班主任是校长、教务主任的有力助手,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2.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三)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见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八条至第十二条)(四)优秀班集体的培养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班集体与学生群体(1)班集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3.集体的发展阶段集体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4.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等。(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可采用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或组织和培养班集体)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一、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含义和特点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二)课外活动的任务和作用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良好个性。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它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三)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2.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等(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活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课外阅读等(四)课外活动的指导 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1)知识渊博,有一技之长;(2)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3)较强的组织能力;(4)探究能力和吃苦精神。3.课外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一、学校与家庭(一)家庭教育的作用1.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二)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1.家庭教育的任务关心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2.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父母的表率作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的文化修养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1.个别联系(1)家庭访问;(2)书面联系;(3)约请家长来校;(4)电话或网络联系2.家长会3.开放日活动4.教育讲座5.家长委员会6.家长学校 第三节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概述1.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学校管理的特性:(1)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2)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3)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4)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2.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学校管理者就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人;从传统的控制者走向服务者,是新时期学校管理者的发展趋向。学校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学校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3.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我国中小学学校的管理体制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1.学校管理目标是指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1.学校管理过程基本上由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的有机整体。(三)学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略)(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1.学校管理法治化2.学校管理人性化3.学校管理校本化4.学校管理信息化 《教育学·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A.公正评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3.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B.隐私权决定的C.人格尊严权决定的D.荣誉权决定的4.“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情境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5.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A.掌握教育理论B.具备学科知识素养C.敬业D.良好的教育能力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搞好个别教育D.协调各方教育力量7.把对集体的管理和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8.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A.群体意识B.社交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合作能力9.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A.做好管理工作B.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C.提高学生成绩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C.个人活动D.团队活动11.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校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C.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二、填空题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的关系。3.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和。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5.学生具有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6.教师的劳动具有、、、等特点。7.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8.每一名教师在承担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后,都应该把建立良好的作为首要任务认真地抓好。9.班主任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班风,培养良好的班风要从做起。 10.操行评定一般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等四个步骤。11.课外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和身心发展特点。1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外活动,给予指导,但不能强制学生参加,这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性。三、简答题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2.简述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谈谈怎样根据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集体?5.作为一名任课教师,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四、论述题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五、案例分析题某初中一男生学习成绩不错,性格比较内向。有一天上课,班主任无意间发现他向一个女生传纸条。班主任当场抓住了“证据”,把纸条上的话语念给了全班同学听,同学们听后都哈哈大笑。根据纸条的内容,班主任认定该男生写情书、早恋,违反了纪律,因而当众责骂了这个男生。男生当场羞愧难当,事后情绪一直低落,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没过多久,男孩适应不了这种生活就休学了。请试着分析这一案例。 附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8.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第三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第二章配备与选聘第四条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第五条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第六条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第七条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第三章职责与任务第八条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九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第十条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第十一条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第十二条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四章待遇与权利第十三条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第五章培养与培训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第十八条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第六章考核与奖惩第十九条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第二十条学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班主任岗位。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一条各地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