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2-05-26 16:35:46 发布

尝试教学与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的研究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尝试教学与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的研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多处提到“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这和尝试教学理论是相一致的,其充分表明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教师不可替代,也不可直接控制,而应给予尊重和保护。教师在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过程中,应遵循尝试教学法中的“先做后学”的原则,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我尝试、小组讨论、集体分享中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尝试教学   科学探索   设疑    协作   区角活动问题的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目标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念是重教轻学,对主体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一谈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会想到单纯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被动操作,对知识点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关注。“尝试教学”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更加关注情感和态度,一改过去“填鸭式”、“注入式”的做法,而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变“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主动状态,真正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分析与讨论“尝试教学理论”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在于它提倡“先练后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主张“从小培养幼儿‘试一试’的精神”,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是不谋而合的。从当前独生子女的特点来看,普遍存在娇生惯养,百般依赖等不良倾向,让幼儿自己先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这种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品质对他一生将有极大的益处。在幼儿期采用尝试教学的方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因为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环境创设、重游戏活动、重尝试操作,这对发展幼儿智能,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很有必要。尝试教学可以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做出结论。而尝试教学让幼儿“先试后讲”,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去探索、发现。如中班幼儿“磁铁找朋友”活动中,要让幼儿了解磁铁的特性,教师需提供各种回形针、发夹、硬币、螺丝帽、木珠、塑料积木等小玩具,让幼儿拿着磁铁自己去摆弄、去发现,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真知,得出结论。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尝试教学提倡让幼儿“试做一做”、“试想一想”、“试说一说”,这非常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方法和模式 既然尝试教学法能大大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那么教师该如何才能使这种积极的影响作用于幼儿。根据尝试教学理论和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笔者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认为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           创设尝试氛围,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探索活动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更是获得感性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执着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教师需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幼儿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丰富的物资材料是幼儿尝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创设轻松气氛的必要条件。仍以“磁铁找朋友”为例,在准备了丰富材料之后,让幼儿观察这些材料,自由操作。由于材料充足,幼儿一下子将情绪调动起来,玩起来得心应手,有利于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拓宽思路。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持久的动力,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优质的教育应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并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愿望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奏曲,当幼儿愿意尝试时,就会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试一试”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需特别注重抓住这一时刻,创设与新概念紧密相关的尝试氛围,培养幼儿愿意尝试的积极情感。如:“磁铁找朋友”,采取“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请小朋友帮磁铁找找朋友!”顿时,幼儿象小喜鹊似的张着小嘴,嘀嘀咕咕的说开了:“咦,找朋友啊?什么朋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个个都表现出强烈的尝试愿望。在尝试中经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幼儿经过一番探索,边操作边寻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幼儿自然地得出了“别针、发夹等是磁铁的好朋友”的结论。幼儿得到的这个结论是通过主动探索而获得的,这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通过验证得到结论的方法。二.           设疑尝试困难,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设疑适当增加困难可以增强幼儿敢于、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的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尝试-讨论-再尝试-再讨论的方法来达到。向幼儿提出尝试任务时首先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起幼儿探索的需要,明确要发现的目标。其次要抓住提问的“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到问题地情境之中。如在“寻找另一半”的教学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幼儿就对所提供的半面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这些东西究竟是一个还是半个呢?幼儿都说是半个,接着又通过设疑:塑料片、纸、镜子能帮助我们找到“蝴蝶”“太阳”“娃娃”的另一半吗?你们去试试看。幼儿活动踊跃,都力争能找出“蝴蝶”“太阳”“娃娃”的另一半。其中一名幼儿反复用塑料片尝试,始终不成功。但由于透明塑料片总给人能找出“另一半”地错觉,于是他很坚持地通过塑料片来寻找,当然花了他很多时间。结果,在活动尝试过程中,有的幼儿很快就成功了,有的幼儿则尝试了困难才成功。而后者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第一次尝试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小班年龄的幼儿也不例外。如在“寻找另一半”活动中,通过交流、幼儿找出能寻找到另一半是镜子后,提出再次尝试的疑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镜子外的另一半正好变成完整的一个太阳、娃娃和一只蝴蝶呢?”幼儿再次尝试后,能力强的幼儿把镜子放在物体之间的中心线上得到了成功。(如图)                              镜面 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成功,迁移同伴的经验,反复尝试最终内化。接着讨论“你看到哪里也有镜子?谁也要请镜子帮忙?”于是,幼儿就生活中镜子的用途展开了讨论,说了许多,如:“妈妈涂口红时”“爸爸刮胡子时”等等。在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的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发展。再如“会站立的蛋宝宝”,为幼儿准备了不同材料(米、橡皮泥、盖子、瓶子、沙包、积木等)。在幼儿对蛋宝宝产生关爱的情感下,提出问题:“这些东西能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吗?去试试!”幼儿很快投入到了问题的情境中,尝试着用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方法让蛋宝宝站立起来。别看他们年龄小,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努力寻找答案,而且力争使自己的办法与同伴的不同。这次活动使幼儿明白了一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三.           反复尝试练习,提倡群体协作。尝试教学法提倡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结论,丰富经验,增长知识。因此给予幼儿反复尝试练习的机会可以提高幼儿各项能力。在“闻闻看“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将班内幼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等距抽样法抽取,确保样本比例的均衡性)。实验组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中的“先试后讲”,给予幼儿反复尝试机会;对照组则注重知识的掌握,幼儿尝试机会较少。实验组的幼儿通过三次尝试,一次比一次深入,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闻着各种气味,特别开心。每一次尝试活动都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第一次给予幼儿激发活动兴趣的机会,使其通过自身的体验,初步感受到鼻子能闻气味的作用。第二次尝试活动,使幼儿有了进一步活动参与的机会,特别在让幼儿将图片和食物匹配时,幼儿充分利用感官-鼻子来帮助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气味,达到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尝试的目的。第三次尝试活动运用操作和语言表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活动达到了又一高潮,幼儿争先恐后地来尝试表达“哪些东西没有气味”,得出的结论都是幼儿主动探索而获得的,大大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尝试活动的兴趣。而对照组的幼儿和实验组的幼儿相比,在参加该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存在明显的差距。(见表一)。表一:幼儿参加科学探索活动的表现   人数被动参与很少主动参与有时主动参与经常主动参与人数%人数%人数%人数%实验组1500%00%213%1387%对照组15213%427%427%533% 从以上“闻闻看“教学活动可见运用尝试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根据活动情况统计,约90%的幼儿能大胆地进行闻、试、讲;约10%的幼儿在同伴的感染下,也能尝试着参与活动并进行表述。这对小班年龄的幼儿来说是成功的。可见,尝试法运用于科学活动中,有利于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初步探索精神的培养。同伴关系是幼儿在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虽然在平时教学中会设计一些诸如“一起玩“的主题活动,并努力做到主题的生成,以促进同伴间的交流。但处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往往仍乐于个体活动或平行游戏为主要的活动方式。而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是幼儿科学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尝试教学法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协作游戏,不但可以促成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幼儿从单独游戏、平行游戏逐步转变成为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从而感受到合作、分享的快乐。如在小班教学活动“有趣的水”中,让幼儿通过尝试来感受水的流动。活动前为幼儿准备不同大小的漏斗,活动时只有通过两人之间合作,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两人合作的方式增强了游戏的乐趣,也促成了同伴间的协作,使小班幼儿真正体会到了合作是一种快乐。正如兰本达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所提出的,同伴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他们分享经验、交流各自的结论,还有助于他们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索。再如上一例“寻找另一半”活动,让幼儿寻找镜子相似物,鼓励幼儿和小伙伴一起去找一找,找到了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孩子们携手同行,瞧瞧这样,瞧瞧那样。有的幼儿伸出小手,探出脑袋。让同伴看看镜子相似物内的自己,并相互说着“找到了!有化妆品盖,有调羹(不锈钢),热水瓶瓶身(不锈钢)。”幼儿们得到了交流,把尝试活动又推向了另一高潮,使活动得以深化。四.           引导自由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赋予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幼儿自我发现的机会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潜能。因此,为了使幼儿经历完整的科学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应突破“课”的框框,将一个有意义的科学学习主题分几次时间来实施完成,也可以将集体教育活动与自然角、科学角等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以确保幼儿有足够多的探索机会和时间。仍以“磁铁找朋友”为例,幼儿对磁铁颇感兴趣,那么这个科学学习主题就可分成几次来实施完成,并在活动区角投放更丰富的活动材料,如磁铁及丰富的背景图,让幼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探索。教师则仔细观察幼儿探索情况,倾听他们的问题,关注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通过想、做、听、问来获取知识经验,习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果然,幼儿通过区域活动,在科学角中发现磁铁放在背景图后面来回摆弄,竟出现意想不到的画面,不同的背景图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汽车开动了、红旗升到旗杆上又降下来了、鸡妈妈走来了等。反复探索后,能力强的幼儿发现汽车、红旗、鸡妈妈身上的回形针是出现美丽画面的原因。同时,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玩”法,A幼儿继续玩刚才的方法;B幼儿则拔下回形针,用磁铁直接尝试各种玩法;而C、D幼儿合作用两块磁铁,一块在上,一块在下地玩,他们发现摆弄上面这块,下面这块会动起来。在活动前,笔者有意识地将幼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等距抽样法抽取)进行统计。结果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组幼儿在活动后对活动区中“磁铁”的兴趣远比对照组的幼儿浓厚,而且有继续探索欲望的幼儿远远超过对照组。他们对活动区中磁铁的兴趣表现如表二:表二:幼儿对活动区中磁铁的兴趣表现  人数从来不去很少去有时去经常去人数%人数%人数%人数%实验组1500%00%427%1173%对照组15213%427%533%427%可见,通过区角活动,能大大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幼儿们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有趣好玩的现象,虽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深深地感到玩磁铁的快乐,从中自然地促进了探索精神的培养。从上一实例中还可以看出区角活动给予幼儿自由尝试的机会,合作游戏的机会。这种合作使幼儿充分感到游戏的快乐,探索的快乐。 五.           让幼儿大胆提出自己观点,通过尝试前后的比较,自己寻找答案和科学道理。从而使幼儿乐于探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可见,孩子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孩子们会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比较、探索和发现。照片三)(照片二)(照片一) 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水”的教学活动“沉与浮”中,让幼儿先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说说:“这些鹅卵石、软木塞、盖着瓶盖的瓶子等放到水里结果会如何?”并将自己认为是沉下去的东西贴上小红标记,结果幼儿各抒己见,将自己的判断用标记记录了下来。在活动中笔者拍摄了一幼儿的记录(见照片一)他在尝试之前认为软木塞和鹅软石是沉下去的,因此贴上了标记,而瓶子是浮这是在水面上的。但经过尝试探索后,他欣喜地发现原来软木塞是浮在水面上的,鹅卵石沉到水底。(见照片二)从而也证实了自己对盖上盖的空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判断是正确。(见照片三)这一结果是幼儿通过自己尝试前后的比较而得到的。之后,又反复尝试后,幼儿们还探索到玻璃瓶子打开盖,灌进水后玻璃瓶会沉到水底。(见照片四)但同样塑料瓶打开盖灌进水后不一定都沉到水底。经过讨论后他们得出塑料瓶比玻璃瓶轻的道理(照片五)为了配合主题“奇妙的水”的开展,在区角活动中开设了“小小水吧”,让幼儿进行“流动的水”的实验。(见照片五)尝试之前,大部分幼儿都认为盘子平着接水会从一侧流下来。幼儿将尝试前后的结果都记录了下来。(见照片六)经过自己尝试和比较后,得出结论:水在平面且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是四面八方流动的。(见照片六、七)之后,通过再一次尝试和前后的比较,发现漏斗接水不仅只朝一个方向(漏斗的细口)流出。(见照片六、八)在水流很大的情况下,漏斗里的水来不及从细口流出,也会出现向四周溢出落下的现象。(见照片六、九)整个过程,幼儿通过尝试前后的比较,自己寻找到了答案和科学道理。从而使幼儿感受到探索的乐趣。(照片六)(照片九) (照片八)(照片七)(照片九)应注意的问题一.活动材料的选择应遵循操作性强,开放性的原则;材料的投放也应符合广大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愿望。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1)教学活动中,材料的准备对幼儿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影响。以“会站立的蛋宝宝”为例,幼儿之所以能找出多种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与材料的提供有密切关系。孩子们通过尝试,发现了原来蛋宝宝没有脚,也能站起来。如:能站立在米里、橡皮泥上、盖子上、瓶子上、积木上,甚至盖子里加了米后也能使蛋宝宝站立起来。可见,丰富的材料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机会,孩子在看一看、动一动、玩一玩中得到启发。(2)区域中的材料应提倡操作性强、具有选择空间的材料,使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教、学、做合一,使有意义的科学主题得到生成和延伸。如在区域中投放磁铁、背景图、回形针、木珠、玻璃弹珠等,幼儿就能有足够时间去进一步探索磁铁的奥秘。作为教师,在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需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和丰富,可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如让幼儿收集纸盒、树叶、废光盘、卷筒纸芯等。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组合、主动探索出各种玩法,使区域成为幼儿探索、创造的乐园。 二.多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热情和所付出的努力及发现。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总结幼儿的活动成果,而应从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所伴随的意志努力和情感态度方面进行评价,具体为: (1)在活动之后,多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热情和所付出的努力,这就保护了那些探索认真但未成功的孩子的探索热情,也起到了引导其他幼儿的作用。(2)在活动中多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发现,帮助全体幼儿拓展思路,做到资源共享。例如,幼儿在玩磁铁时,有幼儿发现磁铁隔衣服也能吸铁。之后,教师对这一发现应给予肯定,并称赞这位幼儿善于发现的精神。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能起很大作用。从那以后幼儿陆续地发现了更多地秘密:磁铁隔纸也能吸铁,隔着手指缝也能吸铁,隔手掌就不能吸铁······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讲,一道鼓励的目光、一个拥抱,它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由此可见,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潜能,突破活动的预期目标,使活动的主题得以更加深化。结论尝试是人的天性,有了尝试,才有了今天五彩缤纷、变化万千的世界。尝试教学正是利用了这一人类改造世界的本性,在幼儿初涉大千世界的特殊阶段,给他以充分的自由,让他在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在探索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去发现科学的美。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