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2-05-26 19:14:06 发布

教育随笔:让趣味走进数学课堂.doc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育随笔:让趣味走进数学课堂 教育随笔:让趣味走进数学课堂 教育随笔:让趣味走进数学堂  提及数学教学,多数人觉得枯燥无味,这是因为觉得数学以理性见长,其知识过于严谨,不如其它学科那样缤纷多彩。而数学老师在堂上的表现大多也比较刻板,不苟言笑,极少开展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由此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本正经的紧张和严肃,使学生感到乏味和疲倦。其实,思维严谨,逻辑性强,只是数学的内在本质,而不是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肯于动脑,完全也可以让数学堂充满欢声笑语,盎然趣味也可以俯拾皆是。  数学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讲究语言艺术,可以使教师变得机智风趣;可以使师与生关系趋于和谐;还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数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语言艺术。  1、让批评变得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的学生,学生的堂行为随时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或纠正,所以,堂离不开批评。而对于小学生,有时候让批评幽默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学生总是等到上铃响了才开始手忙脚乱地准备各种堂用品。刚开始,我先针对一些前准备充分的学生进行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对那些动作迟缓的学生,则微笑着批评:“这节只有只‘小蜗牛’没准备好,比上节好多了,希望下次这几只小蜗牛都变成小兔子。”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那几只“小蜗牛”讪讪的表情告诉我:老师的提醒作用已经起到了。当然,对于好动的小学生说,这样的表扬和批评不是一次两次就见成效了。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养成习惯。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a+b)×=a×+b×时,很多学生写成(a+b)×=a×+b。比如102×34=(100+2)×34=100×34+2×34,有的学生就写成了102×34=(100+2)×34=100×34+2。我这样对学生说:“把a和b看成爸爸和妈妈,把看作自己。(爸爸和妈妈)爱我=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所以(a+b)×=a×+b×。”学生哈哈大笑,我的代表当即站了起,说:“老师,也可以这样理解,我爱吃(烧鸡和烤鸭)=我爱吃烧鸡+我爱吃烤鸭。”学生的幽默解释,令我倍感欣慰。  2、妙用典故。  数学属理科,但理科学习有相通之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将学中的典故巧妙地运用于数学,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在学到用三角板拼角时,许多学生“手拙”,手腕转转去,就是拼不出。这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古时有个卖油的老头,他在葫芦嘴上放一枚铜钱,将油从铜钱中间的孔中倒入葫芦,而铜钱丝毫未湿。人们纷纷称赞老人的手艺高超。老人说:‘ 没有什么,只是我手熟罢了’。再就是所谓的百步穿杨,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天天练习,你也能做到。现在老师赠送你们一些武功秘绝(10°=60°+90°;7°=4°+30°;10°=4°+60°;13°=90°+4°;120°=90°+30°或60°+60°;1°=4°-30°或60°-4°),希望你们天天拿着三角板练习,早日练成高超本领。”学生笑。不久,都能熟练地拼出了。  在学完2、3、倍数的特征时,班长拿着《小学数学报》的一道题问我怎么做。问题如下:一篮鸡蛋,三个三个地数余1,五个五个地数余2,七个七个地数余3,篮子里有鸡蛋有多少个?说实在的,我为学生的好学感到吃惊和高兴。于是,我向他讲述了古代韩信点兵的故事: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1~7报数,然后再报告一下各队每次报数的余数,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也叫隔墙算,或称为韩信点兵,外国人还称它为“中国剩余定理”。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除所得余数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结果大于10就减去10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班长听后,很快就做出了:1×70+2×21+3×1=17(个),17-10=2(个)  3、巧编口诀。  数 学概念,讲究严谨缜密。有些概念读起很生涩,对以形象记忆的学生说,理解起很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见的数学知识,归纳成幽默生动、琅琅上口的口诀,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  在学习单位换算时,我引导学生编出了《单位换算三字经》:大化小,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小化大,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  在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我引导学生编出了《量角顺口溜》: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一边读刻度, 内外要分辨。  又如在学习找某数的因数时,许多学生丢三落四,往往找不齐。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找因数三字经》:从两头,到中间,手拉手,不分开。(以12的因数为例,先写出1和12,再往里依次写出2和6、3和4,最后12的因数就完整呈现出:1、2、3、4、6、12)如此口诀,琅琅上口,想忘记都难。  简练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数学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拔下,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逐渐获得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学习途径。  研究表明,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下,即使教师讲得再努力,也总会有一些学生处于走神状态,思维游离在堂之外。正所谓:“教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果将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尤其是让学生脑、口、手、耳各部分结合,学生就会专心投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这种理念。  手指帮我学数学  在四年级下册数学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你有什么发现?”在引导学生用硬纸板(或活动角)完成这个实验后,我话锋一转:“如果你手里什么没有,无法实验,怎么办?”我启发学生用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向相反方向拉动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问学生:“你们的四根手指长度变了吗?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吗?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怎么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怎么样?”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解决了问题,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在没有学具的情况下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将它称之为“手指帮我学数学”。运用这种方法,我引导学生利用手指解决了许多问题,如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等等。如此方法,令学生印象深刻。  我给圆筒穿衣服  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放弃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也没有采用演示的形式,而是动手让学生操作。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我给圆筒穿衣服”,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高1厘米的圆纸筒和若干彩纸。要求学生量体裁衣,给圆筒穿上彩色的衣服,让学生观察圆柱的表面积有几部分组成,各是什么图形,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公式。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拼剪当中推公式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鼓励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利用手中学具,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拼、剪探索出了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②把一个等腰梯形沿它的一条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③ 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看着学生自己创造出的成果,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规律、性质和联系。”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当我们放手让学生探究时,学生给予我们的往往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甚至是惊喜。  讲究语言艺术的教师,可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幽默轻松中养成良好习惯,学到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问题,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想尽方法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探究中激发兴趣。正如梁启超所言,要趁儿童趣味正浓,给他们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趣味。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