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2-05-26 19:14:06 发布

教育随笔:语文教研的一些思考.doc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育随笔:语文教研的一些思考教育随笔:语教研的一些思考2014年中考已经落下帷幕,成败功过都已经属于过去,但为了面向未,有必要对过去三年教学的得失进行一个疏理。我个人现就自己所任教的语学科谈几点体会,权作抛砖引玉。成绩应该肯定,这里不多说。过程是取得成绩的关键,我想重点谈一谈。三年,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跟学生交朋友,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愿意和老师亲近了,就能爱屋及乌,同时亲近老师所教的学科。教育须要技巧,但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技巧再高明,始终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语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就是学生对语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了,就会主动去接近语,喜欢语。 我个人很喜欢孔子和他学生的关系。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爱笑,也爱哭。他哭得最伤心的有两次,一次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了,他哭得很伤心;一次是他平日里骂得最凶的学生子路死了,他哭得更伤心,说是老天要灭他。孔子和学生在堂上是可以争论的,甚至可以开玩笑的。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师生关系,成了父子关系,有了亲情。所以当孔子死后,以子贡为代表的学生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尊孔运动。由此可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他们的喜乐,老师就能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启他们单纯的心扉。渐渐地,学生的想法愿意和老师说了,学生的问题愿意暴露给老师了,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态度和想法愿意和老师交流了,这时候,自己所教的学科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全班同学的事,这个学科没学好,着急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了。试想,当学生愿意把老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哪有做不好的事情啊!如果说我的语教学有一点成功的经验的话,我想是在于我首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这给我的启示是要教好书,先要在育人上下功夫,这或许就是陆游在告诫其子学诗时说的“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吧。二是高度重视外阅读。我个人认为,学生的语问题的核心在阅读。学生读得少,积累不够,自然写得也不好。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凡是语水平高的学生一定是喜欢读书的学生。有些学生上不听语,但外喜欢阅读,语考试一样能考出好成绩,这就充分证明学生语能力的形成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非堂(我这里并没有要否定语堂的作用,只是想强调外阅读的重要性)。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确定阅读素材,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我把语读本当成学生的自学教材。用堂学到的解读的技巧去解决读本,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我要求学生对重要篇目进行精读,从思想内容、情感、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几个方面作出旁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读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语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日渐形成。我还给学生推荐了外阅读书目,主要选材是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且适合初中学生借鉴学习和模仿的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摘》、《意林》等,阅读要求和读本要求基本相同。接着是量的要求。每天阅读不少于半个小时,周末和放假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学生可能会说没有时间,但这显然是借口,时间总是有的,借助家长的力量,要求一段时间下,学生也就欣然接受。学生的书读得多了,词汇量大了,语有采了,作能引用名言警句了,写作水平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可谓一箭双雕。三是堂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意了新导入,尽可能一开就让学生充满期待,或者让学生一上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着语。我根据不同的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有时用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时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有时用设计悬念的方式导入,这些导入,比起单刀直入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我注意了变革堂模式。我讲得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得多,真正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表达都受到了尊重,学生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他们在语堂上收获着快乐,他们渐渐改变了对语堂的排斥态度,他们期待语的开了。三年训练下,学生的语不只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更是思维水平的极大提升。学生不仅做得了死题,也不怕灵活多变的现代阅读和语言运用的活题了。四是关键节点抓应试每一个语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堂上很认真地讲,而且自觉每堂都不赖,但月考中考考下成绩总不理想。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想这和语学科的特点有关。堂的精彩与考试无关。但语又不能不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办法是:主要时间搞素质教育,关键节点弄应试教育。具体做法是,平时该怎么讲还怎么讲,但月考之前一周,大考之前半个月有选择性地进行题海战术,精选考题,高效训练,让学生既学好了语,又不至于在考试时吃亏。要补充说明的是,平时基础知识和相关背诵篇目的过关必须不打折扣,严格过关。其它的一些做法和许多同仁的做法大同小异,这里不赘述。接下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教研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很不成熟,请大家指正。 一谈教研,我们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形式主义,多此一举。这也是我曾经的看法。但事实是,教研高屋建瓴,教学事半功倍。教学中有问题,于是有了教研,教研的本质功能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反感教研,是因为我们把有价值的教研形式主义化了。而形式主义的根我个人认为是我们思想的懒惰。我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愿意走老路,轻车熟路,轻松啊!但如果我们真把自己的职业当一回事,让自己在这一职业中获得意义,我们的想法可能会发生改变。对于现实的生活,我有一个观点:痛苦总比麻木好!因为这至少让我意识到我还活着。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对这一职业也应该有与此相类似的觉悟。如果教学只是按部就班,我们就缺失了每一天工作的意义。反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又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升自己,我们就获得了比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用孔子的话说,我们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相长”。让自己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和一届又一届学生一同不断成长,是一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搞好教研,搞好语教研,首要在我们对教研本身的意义的再认识,教研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是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需要。有了这种认识,教研就有了依据。堂是语教研的主阵地。空洞的理论是中学教研的大敌,它不仅华而不实,更严重挫伤教研者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教研就要听,评,用做例子,用反形式。听什么?我想既要听精心准备的汇报、优质、观摩,更要听不打招呼的随堂。听随堂为主,听汇报、优质、观摩为辅。随堂是最能反映一个老师堂质量和水准的,最能发现亮点,也最能找出问题,一个老师随堂上去了,他的教学水平就高了。所以,教研应该是从教室里走出的教研,而不是坐在空调房子里的教研。 实事求是是语教研的生命。长期以,我们的教研是讲好话多,说问题少。这是中国教研的通病,应该改一改。教研的目的是给教学“体检”,找“病根”,通过“望闻问切”,给堂教学“开处方”。良药苦口利于病啊!!光说好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又让教研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教研必须实事求是地讲问题,讲怎么解决问题。这样的教研,老师面子上不舒服,但里子上享实惠。有的放矢是语教研翅膀。没有主题的教教研很容易你一言,我一语,发言随意,不得要领。讲的人蜻蜓点水,跑马观花走过场;听的人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嫌啰唆。探究语如何上出语味,研究语怎样发展学生的语思维和语素养,如何解决阅读的“少慢差费”、作的“随心所欲”、复习的“循规蹈矩”、综合实践的“浅尝辄止”等问题,应该以专题研究的方式一个一个加以突破。“走出去”和“请进”是语教研的头活水。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关在屋子里的教研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走出去”是说我们应该通过到中国教育最发达地区、改前沿地区的观摩和学习,放出眼光,主动去拿,节约黑暗里摸索的时间成本。“请进”是说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缺失,或者说理论陈旧,观念落伍,应该请走在教改前沿的专家给我们指点迷津,让教学实践有依托有底气。这些年,我个人的最大缺失还是在于教学时间多,教研时间少,形式参与多,认真研究少,所以,只能谈一些草率并且笼统的认识,这些观点难免闭门造车,并且多有偏颇,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最后我想说我愿与大家一道,在语教学和教研的路上携手并进,共同追寻语教育人生的意义。 谢谢大家!!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