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2-05-26 19:14:5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如何撰写教育随笔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厚爱与青睐的原因就在于它自身的内在质素。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一、追求意趣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已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它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企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二、耐人寻味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漫不经心,亲切自然,这就是随笔的品性。它可能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非常的布努乔亚,因而就可能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三、多姿多彩随笔不是投枪,不是匕首,不是檄文,也不是战斗的号角,它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它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大实话。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四、内涵深刻其实,早在100多年前,英国批评家哈萨克兹利特就曾指出:“
以亲切的风格写作,不是容易的事。许多的人误以为亲切的风格即是通俗的风格,写文章而不矫揉造作即是随随便便地信笔所至。相反的,我所谓的亲切的风格,最需要准确性,也可以说最需要纯洁的表现。不但要排斥一切无意义的铺张,而且也要芟除一切庸俗的术语,松懈的、无关的、信笔拈来的词句。不是首先想到一个字便写下来,而是要行家和大家常用的最好的一个字;不是任意地把字组合起来,而是要使用语文中之真正的惯用的语法。”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之中,它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五、多元共存在一些大手笔的学者看来,随笔这东西不过是些小打小闹的玩艺,成不了气候。但我认为,能写好小文章的人,一定能写好大文章;能写好大文章的人,却不见得也能写好小文章。这大概是因为,小文章如同小楷,稍有纰漏,就会一览无遗;而大文章如同狂草,只要整体布局得当,有些小毛病,也不大要紧;小文章得讲究遗词造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情趣、理趣、文趣;而大文章不大需要讲究这些。当然,这两者不太好比,毕竟建造大型建筑物要比雕琢盆景更费时、更费力、也更费材料。比较正确的态度就是“各美其美,多元共存”。六、理论前奏
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论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只有当理论的光芒照亮黑暗的角落,突现了存在于角落里的事物的基本轮廓,而唤起了教师进一步了解其细节的冲动与渴盼时,理论的兴趣才开始产生。教育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而教育随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正因为如此,教育随笔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理论兴趣。其实,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着这篇《什么是随笔?》我想着自己是如何的对待随笔的,也许是出于对每一课的“认真”还是对于领导的“任务”,每拿起教育随笔记录本,总是想着:我要将每一课都好好的记下来,不丢下一课,这样几个学期后就有厚厚的一本了。那时就向教研员说的那就有了写作的资料,有了上课的经验。也象专家说的,你有了许许多多写论文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许多研究的课题……可真的到了那天,却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积累收集的“随笔”原来那么浮浅,只不过是一种为了记而记的课堂教学过程,只不过是如何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教学解读,也许它对我今后再次教这一课留下了一些解读经验。可没想到课程总在更新旧的没了,或者是教学其它年级了,这些个经验也就被放在了冷板凳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着!所以不要一味的追求数量,不要跟着大伙一起上,而是要让自己真正的感受,真正的教育所想写下来,让它积累起来。而且要有分类的进行收集,是同一类就规并,不是同一类就分类收藏。那样几年下来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些能让自己的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东西被保存下来。请大家有计划的收集,有目的的整理,而不要追求数量和潮流,要记录一起自己课堂上真正有用的东西,成为珍宝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