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2-05-26 19:15:06 发布

大二班李泗婷教育随笔.doc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3年9月教育随笔: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李泗婷来幼儿园已有一个多月了,还没教过大班的幼儿,刚开始有点不知所措。现在慢慢的熟悉了,我发现大班的幼儿跟小班的小朋友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在自己头脑里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一旦有人触犯这些“规则”,就算事情再小也会引发同伴间的一些争执。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又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就开始频繁跟老师“告状”。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同伴意识,也有了一定的行为规则意识。他们常会因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跟同伴之间发生争执,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告诉老师去”。在他们的心中,老师是万能的,能给他们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才会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来告诉你其他小朋友的表现。我们班刘翰扬小朋友最喜欢告状了,如:“老师,某某小朋友没有排队”,“老师,某某小朋友推我椅子了”,“老师,某某小朋友没坐好”,“老师,某某小朋友扯我衣服了”,“老师,某某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在讲话”......面对这些“告状”,我们往往不是很有耐心的去聆听,甚至有时还会觉得心烦,因为觉得这些事情实在太小,不值得孩子们重复的拿来跟自己说。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孩子会“告状”那是因为他们不会自己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只能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于这些喜欢“告状”的小朋友,我常用的方式是冷处理。孩子“告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还小,又刚从家庭中走进幼儿园,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矛盾,很多问题不能自己解决,需要我们经常性的引导和启发。但如果给予那些有事没事就“告状”的小朋友及时响应,不仅不能及时帮他处理矛盾,还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负担。喜欢“告状”的小朋友,遇到问题,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去想如何解决,而是直接就想到找老师。如果老师经常性的给他们帮助,会增长他们的惰性,还会让他们在同伴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对于一些合理的“告状”行为,我常仔细聆听他们“告状”的内容,然后把几个小朋友叫到自己身边,询问原因,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在忙的时候,我可能顾不了那么多的“告状”,于是会跟小朋友说“好的,我知道了,老师待会批评他”,给“告状”的小朋友一个承诺,也给那些“被告”敲个小警钟。 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通过一些实例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会谦让、等待、要有耐心,教育他们在与小伙伴有矛盾时应讲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当然,这是一件做起来很难的事情,但作为家长、老师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与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2013年10月教育随笔:缤纷的十月李泗婷转眼间来东幼两个月了,接触都是大班的小朋友,从刚开始对新的环境、新的班级不适应到现在孩子们喜欢围着我转,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我才知道原来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谭老师的不时指点及朱老师的偶尔提醒都让我在这个班级轻松很多,国庆回来的半天公开王老师的提点,让我有了很多体会,这让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能稍微的掌握方法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以及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班内开展“我们爱祖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主题前幼儿园还举行了“庆国庆,唱红歌”比赛活动,孩子们愉悦的心情让整场活动圆满成功。为了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在布置班级主题墙时,运用了一些图片直观的让幼儿对祖国的了解。也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爱祖国爱家乡的墙面布置及家乡特产区域的布置。教学形式上,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娃,知道中国娃的特征;了解我们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国旗、国歌、国徽;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国少数名族的服饰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弘扬祖国的正气,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幼师的职业使我得以与很多的孩子相处,虽说孩子都是一样的,可爱、天真几乎成了孩子的代名词。孩子是从千百个不同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由于每个家庭的教育、人文修养等有所不同,造就的孩子就千差万别。有的自私、有的霸道、有的胆小、有的淘气,等等不一而足。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这些性格各异的孩子都能成为正直、善良的孩子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这里我获得成长,获得快乐,伴随着十月悄悄离去的脚步,期待十一月的生活更精彩!2013年11月教育随笔: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李泗婷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见得世面多了,聪明了,但是问题也多了,有时候老师必须绞尽脑汁的想办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是在这个都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因为家人对孩子的宠爱,凡事千依百顺,逐渐使孩子养成了倔强、自私的个性,因此现在的幼儿园中,不乏倔强的幼儿,倔强幼儿的思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言语中、表示中、逻辑中,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任性、哭闹,甚至打斗的行为状况。但是孩子虽小,可都有个性,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我们老师在对待个性倔强的幼儿时,我们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前不久我班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情。班上喜洋洋家乡特产区马上要开始了,我这次是按照让表现好的小朋友先挑选自己想去的区域。这时候的扬扬当听到我的口令后,还是无所顾忌的在和边上的小朋友讲话,当我真的在让表现好的幼儿挑选自己想去的区域时,他有点紧张了,也试图举手想让我叫他选,可是他还是边讲边举着手,所以一直没有叫他,直到有个幼儿选中收银员这个角色时,他才开始真正的紧张,而且开始直跺脚,嘴里嚷嚷着他要去那里,后来他就放声大哭起来。我不断的安抚他,可是他却并不理我,这使得我不禁火上心头,但随即我又压下怒火,想了想处理方法,正好前不久,我们学习了一篇教育经验,文章里提到了冷处理法,所谓冷处理法就是当幼儿不良个性发生时,将他置于一边,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个性就有可能消退。我们就管自己做自己的事,并告知他,等他安静下来后这个事情可以商量,但是你这样发脾气,哭闹是没有用的。等到其他幼儿都安排好以后,我才去理会他。扬扬 个性虽然很倔强,但非常聪明,看到我们玩得哈哈大笑,而他只能眼看着。渐渐的他不再哭泣了,走到我的身边,发现他有些动摇了,我便与他谈起了心。经过这样一次教训,我想他才会意识到倔强、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对待个性倔强的孩子决不能随意的训斥,而应该采取正面引导,激励的手段,那就是讲道理。与幼儿谈论有关他的行为不能接受的原因,然后通过讲道理来改善孩子的个性行为。当有情况发生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客观的分析原因。帮助幼儿查找发生倔强的原因。然后耐心、细致地为幼儿讲明道理。孩子在逐渐长大,其实他们懂得很多道理,只是在发脾气时,控制不住自己,通过老师及时的帮助他分析自己的行为、讲道理和积极引导,他终于承认了自己为什么会被忽视,结果让他和他想要对换的小朋友商量解决事情。为了进一步让他懂得倔强是达不到目的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事后我邀请幼儿参与讨论,帮助扬扬找出重要关键处。并针对性对倔强的他提出问题,这样步步引导,让他说说自己错的原因。懂得只有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2013年12月教育随笔: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李泗婷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择几个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能力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能力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我说:“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我们怎么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刘翰扬说:“可以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马上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马铭城说:“可以轮换着当,今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我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天选两名小朋友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新的轮流当排头建立后,孩子们都很高兴,他们再也不去挤着当排头了。我也总结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总是请能力强的孩子帮老师做事,只注重孩子的义务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只注重孩子的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长,我们就剥夺了能力强的孩子选择的权利,也剥夺了能力弱的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权利。孩子们都只是在人生最出的起跑线上,作为教师有必要把锻炼的机会分给每个孩子。不是吗?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