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50 KB
  • 2022-05-26 16:43:11 发布

龙虎塘中心幼儿园教学反思集

  • 1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龙虎塘中心幼儿园教学反思集序号教师姓名教学反思题目1顾科望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话教学反思2张丽大班数学《小熊分饼(二等分)》教学反思3王志薇《中班科学:明亮的光》教后感4王志薇听《大班科学:捉泥鳅》有感5钟淑月大班音乐《柳树姑娘》教学反思6钟淑月大班语言《大自然的话》教学反思7张丽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学反思8常玲针对儿歌《谁的耳朵》课型的一些思考9钟淑月大班音乐《小海军》教学反思10钟淑月大班语言《动物职业介绍所》教学反思11宋一叶课堂“小插曲”背后的思考……12顾科望大班打击乐《加油干》教学反思13张丽栏杆指引方向,藤上之花傲然开放——记科学活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中教师介入引导的反思14胡华小班综合《在一起真好》教学反思15王志薇听《语言:小老鼠漫长的一夜》有感16钟淑月音乐活动《加油干》反思17钟淑月谈话活动《我们的节日》反思18宋一叶大班科学活动《蜗牛》观摩反思19顾科望《大熊的拥抱节》教学反思20胡华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有感21王志薇《中班科学:夏天到了》执教感悟22常玲小班情景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反思23常玲中班情景阅读《太阳和小鱼》观摩反思24钟淑月大班音乐《超级歌会》反思25钟淑月大班音乐《老师,再见了》教学感悟26宋一叶从语言活动《快乐的假期》看谈话活动的组织策略27张丽在反思中寻找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数学《学做小工人》教学反思28胡华健康《小手真干净》教学反思185 29常玲中班语言《月亮》课后反思30宋一叶谈小班数学活动《给三只熊整理物品》的调整与优化31顾科望语言教学反思:《母鸡和苹果树》32张丽中班科学活动中如何运用记录表的几点想法——科学《它能吹出泡泡吗》教学反思33胡华教学反思:小班语言《搭积木》34王志薇从“一课三研”看教学设计的有效——以《大班科学:种子藏在哪里》为例35常玲中班语言《朋友船》教学反思36钟淑月如何有效地进行儿歌教学——以《团结友爱亲友亲》为例37王志薇《大班社会:学会合作》听后感38宋一叶由《可爱的小鸟》谈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策略39顾科望语言《会变颜色的房子》教学反思40张丽科学《会动的关节》教学反思41王志薇重视细节  感受快乐42常玲语言:《老爷爷的帽子》43钟淑月中班语言《微笑》课后反思185 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话教学反思顾科望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感知诗歌结构特点,而重点则是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活动一开始:播放配乐诗歌朗诵。让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接着教师配上大自然景象挂图进行诗歌朗诵,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接着通过诗歌图谱分段欣赏画面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在这段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用说、听、看、想多通道的参与让幼儿理解诗歌,感受诗歌中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接下来,利用诗歌图谱完整学习朗诵诗歌。考虑到孩子对诗歌结构特点难于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我仔细揣摩诗歌结构特点,在设计诗歌图谱时刻意作了以下安排:把诗歌中大自然的景象(白云、蚂蚁、树桩的形象图)归为一行,看到这些自然景象所想到的结论(晴天、雨伞、年轮)安排在第二行,而总结性的语言(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五彩缤纷,妙不可言的语言设计了彩图状)安排在第三行。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这种图谱的设计安排一目了然地理解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诗歌,体验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情。从而把诗歌的重难点在这里突破。然后是仿编诗歌,启发孩子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尝试替换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仿编诗歌。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品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仿编,让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诗歌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迁移,真正做到学习为生活所用,为生活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的参与性和老师的互动方面体现的非常好,使孩子们对诗歌结构特点有所把握。但是感觉在创编部分,并没有给每一组的孩子都提供图片来进行讲述,只是将图片摆放在黑板上,没有给每个孩子说一说的机会。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185 大班数学《小熊分饼(二等分)》教学反思张丽二等分最重要的知识点在于掌握二等分的操作,知道二等分必须是两部分一样大或是一样多;知道二等分中整体比部分大,部分比整体小;掌握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知识点进行准确的分析后,活动按以下几个流程进行:一、故事导入,是以故事《狐狸分饼》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二、操作探索,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三、游戏巩固,出示PPT,让幼儿找出进行二等分的礼物,进一步巩固认识二等分。四,拓展延伸,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能够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集体备课时,理想的状态是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还是存在需要反思、调整的地方。本节课活动优点: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幼儿的等分结果,材料准备较充分,幼儿的参与性较高,回答问题都很积极,动手操作也很主动的探索等分并且记录。很好利用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等分的结果,与他人分享。给幼儿轻松愉快大胆创新的探索环境,让幼儿没有拘束感的上课。活动缺点: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条理不明确,只注重分的结果,没有强调幼儿等分可以有很多的分法。当幼儿单一的横一下的分时,教师的引导有些牵强。在讲述整体与部分时候教师有些嗦,幼儿都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了,教师没有很好的调整课堂气氛,导致整体与部概念模糊,总的来说知识点太多,教师没有把握好随机教育。整改方向: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语言简短有目的性,知识讲解时候一定要把握幼儿的接受程度,紧紧围绕目标来制定活动过程,了解孩子个体差异进行选择适中的课程,知识点不要太多,有贯穿游戏活动才生动、有趣。185 《中班科学:明亮的光》教后感王志薇今天执教了一节中班的科学课《明亮的光》,在执教后,通过研讨,感觉到本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执教者进行反思。作为科学课,首先要科学,严谨,给孩子以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对待事、物。发展指南上要求:科学领域的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那么,在本节课当中,孩子确实对光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整节课当中孩子没有操作的机会,教师也没有给孩子提供操作的空间与操作的材料,因此,孩子并没有体验探究的过程,当然探究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说起。科学是严谨、规范的领域,不是看就能探索出真知的,必须通过实验、猜测,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终身受益的能力。今天的实际操作一点没有,教师要提供很多照明的物体,创设环境让孩子的学习。要让孩子在与材料互动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养成科学习惯。所以本节课可以尝试更改:第一个环节可以寻找一个暗的环境,提供很多材料,让幼儿通过多种体验,知道光能给我们光明。“这些物体都能发光,有的强、有的弱。除了玩的,还有什么也可以发光?”像今天的,孩子就是原有经验的叙述,教师的提升点并没有体现。第二个环节,提供几种材料,来比较哪种光明亮。要找到一个点让孩子对光有进一步了解。要找孩子切实体会到的,这些物体会发光;还有谁会发光;这些光有什么用?先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再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其实,走近孩子,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明白什么样的课是孩子喜欢的课。让孩子在玩中学,操作中发现,才是孩子最喜欢的,也是孩子能够通过自己动手真正获得的知识,而非教师强加的。185 听《大班科学:捉泥鳅》有感王志薇作为培育室成员,十分珍惜这最后一次的学习机会。很巧能够为培育室成员提供场地进行磨课活动,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水里捉泥鳅孩子一定很喜欢;活动价值:如何抓、抓到多少、发现秘密中,都蕴藏着发展孩子的价值:幼儿思维的方式(由局部推测整体、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现象追问原因)的发展、探索的积极主动性;玩中学的思路: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用自己的话说发现、带着新的探究点再捉再玩、追因分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逐步递进。面对这样的一节课,教师改如何教,孩子该如何学呢?是教师走在前引导,还是孩子在前,教师提升?其实在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堂中我们都能够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孩子是课堂的主体,是活动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教,让孩子更好的学了?首先,在导入的环节要注意时间的掌控。导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的语言要有魔力,能够吸引幼儿:“这里藏着什么呢?看!”直接在投影下出示鱼缸里的泥鳅,就能够马上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我们的导入就完成了,快而有效。其次,在发现泥鳅外形这一环节中,其作用就是为后面的“捉”起到“导”的作用,大概知道泥鳅的基本外形特征,为捉的时候消除陌生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观察的特点,关注整体的时候不要忘记细节的重要性。如孩子说到泥鳅的身体是长长的,那么教师可以用光笔从泥鳅的头划到尾部,这样的指向性的描绘就能够给孩子一个经验性的内容,在无形中给予孩子指导。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可以给孩子隐形的指导的。再次,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自己定位,要明白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任何活动中的交流环节都是同伴间的互学,分享的过程。那么,这个时候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启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同伴间的互动激发了,教师才会轻松。因此这个时候的教师要能等,会追。你的等待也许就能让一个孩子说出惊人的发现;你的追问可能就会引发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同时,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回应也要注意幼儿科学品质的培养。最后,每节课的结束都不是课程的真正结束,还要有结束时、结束后要有及时的跟进。比如说下课后孩子立场的时候要提醒孩子小心台阶;课后将泥鳅放入教室,便于孩子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将观察进行到底。185 大班音乐《柳树姑娘》教学反思钟淑月大班下学期音乐《柳树姑娘》是一首活泼轻快、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作品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吹来,柳枝甩进池塘轻歌曼舞的这一景象,向人们展现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歌曲延续了幼儿对柳树的兴趣,用歌声来表达对柳树的喜好。结合已有经验,幼儿对柳树有了很深的感触,再进行歌曲的教学,幼儿就会有了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纲要为指导,在环节设置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1、紧紧围绕目标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我大胆地把难点“掌握附点音符”放在第一环节,利用师生互动接唱的形式,既拉近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集中了孩子注意力。同时也让孩子们很轻松地掌握了附点音符,为下面感受、学唱埋下伏笔。在学唱歌曲时,我一改传统逐句教唱的形式,利用新颖的图谱,在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拍一拍中反复感受诗意般的歌曲内容及旋律,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正符合了纲要中“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目标及“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效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的指导精神。2、转变理念,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来告诉大家?”“谁愿意来说一说”,对于孩子回答不否定,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这正符合了纲要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3、注重面向全体,照顾个体差异。比如在角色表演这一环节“我是柳树妈妈,谁愿意来当我的宝宝?”对孩子不做强制要求,照顾到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请你为我们伴奏,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我要求自己力争把纲要理念转化为实践,我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继续努力!185 大班语言《大自然的话》教学反思钟淑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因此我在活动前利用散步活动、谈话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次儿歌教学活动让我感触很多,主要作以下几点反思:一、启发式教学:幼儿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是所有集体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教师平淡枯燥的讲述使幼儿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层层诱引,将幼儿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这既可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可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得到调动,对活动内容的掌握也就更好。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一个活动的开展,总是由好几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构成,在进行教学时,既要使每一个环节层次清晰,又要承上启下的自然衔接,让幼儿的思维不会因环节的突然转折而茫然,环节的自然过渡会让整个活动成为完美的整体。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层不变的框架,每一次的活动都会因为某个细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积极反思积累经验,才能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二、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达到了预期制定的目标,通过本次语言教学活动,我班孩子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创编诗歌的技巧,并知道只要爱学习肯动脑筋,细心观察,勤于积累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话。三、教学对幼儿的帮助: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将根据诗歌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视、听、说、想)感受诗歌的内容,通过感官的多通道参与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并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四、新的教育经验:1、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孩子的想象还是要给他们一个范围,脱离了主题范围的想象会越扯越远,不利于幼儿园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幼儿活动前就要重点提醒他们,引起孩子们的重视。       2、语言活动是可以和音乐活动融会贯通的,本次教学采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ABA结构图展开教学,幼儿易于理解和想象。所填充的B段内容,幼儿可以根据结构图进行想象绘画,为本次的诗歌教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素材。185 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教学反思张丽中班《认识序数》是我在区数学学科组展示的一节活动,在一次次教案的调整和磨课的过程中,我确切地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特质,孩子只有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数学概念,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只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获得自信心,才能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肯定之处:1、教材分析到位。对于序数这个知识点前期理解得比较透彻,对于定方向、起点和数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分析准确。同时,在活动中也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和操作,并能结合时下幼儿最喜欢的愤怒的小鸟的游戏开展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学内容灵活、前卫。2、教学过程清晰。教学过程中环节比较清楚,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实际运用,在找座位的过程中让幼儿巩固认识二维的序数,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的目标。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在变化的情景序列中确认序数(从横排到竖排到二维的排列),这样做既有利于形成序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3、教育重心明确。整个活动中,我关注对幼儿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放在“如何学”上。以往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不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所以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二、不足之处:1、幼儿的已有基础没有调查清楚。从有效性上看,在安家幼儿园上的这节活动的课堂有效性不够,今天的活动核心内容对于这一批的幼儿太难。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幼儿该知识点的已有经验对于活动是否能成功起导向作用,一定要提前取样,了解其实际水平。2、中班幼儿学数学的原则在我心中还不明白:(1)思维的过程一定要借助具体的事物;(2)思维的建立一定要借助具体的动作,如:认识序数要确定起点和方向,一定要让幼儿用手去指起点,用手去比画方向,这样所有的孩子就能动起来,而不是一个孩子在上面讲,还讲不清楚。3、在学习二维序数的环节中教师的评价不够有效:玩打绿皮猪的游戏4次,第一次4个孩子举手,第二次7个孩子举手,第三次5个孩子举手,从举手到孩子回答的信息中,教师引导不够有效,一直纠结在“排”与“个”上,而没有把先找什么再找什么的方法讲清楚,所以直到打第4次鸟时,还有大部分幼儿还不太明白。4、找座位的操作前没有给幼儿足够的观察的时间,太仓促。要让幼儿先理清:有几排?第一排在哪里?第一个在哪里?让幼儿在知道方法后,能够把自己的门票与座位号对接起来检查自己是否找到座位。三、重构的意见:185 1、第一课时认识单序列,第二课时认识坐标式序列(固定一个序列),第三课时认识双序列。2、在二维序列中,给予科学的概念“第几排第几列”,不要说“第几排第几个”。3、小鸟用颜色区分开来,便于幼儿可以说从什么颜色的小鸟数起。鸟藏起来鸟鸟4、PPT第三张要放4只鸟,提问:哪只鸟藏起来了?在幼儿用“中间”词类大概的词表示方位表述不清的时候就能引出幼儿学习序数的实际意义——用精确的表示其方位。185 针对儿歌《谁的耳朵》课型的一些思考常玲课所谓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而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和结构。通过对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下面我就以中班语言活动《谁的耳朵》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课型。关于教材及幼儿分析:教材分析要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整体感受,比如说分析体裁,分析教材表达的特点,教材是按怎样的线索,包括明线(主要内容)和暗线(情感),再用简洁明了的话表达语言特点,把握核心价值,突出主题。幼儿分析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特征展开,切忌太抽象,要具体。如中班语言《谁的耳朵》:【教材分析】幼儿分析:中班幼儿会在集体中发言,但是态度还有点拘谨,表达还不够流畅。他们喜欢用自身的语句将生活经验表达出来。能够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会用较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教材分析:《谁的耳朵》是一首常识性儿歌,儿歌活泼有趣,深受幼儿的喜欢。其中内容涉及各种动物耳朵的特点,这些都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儿歌句式工整,每段都以五言、七言的句式相间隔,韵脚明显,分别落在“an”上,易于幼儿诵读。【目标预设】1、理解儿歌内容,感知问答式儿歌的特点。2、尝试看图谱,用“x的耳朵xxx”句式学说儿歌。3、能有节奏地进行朗诵,感受儿歌的韵律感。【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并能有节奏地进行朗诵。【难点】尝试看图谱,用“x的耳朵xxx”句式学说儿歌。【设计理念】185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儿歌通俗明快、韵律优美、富于节奏的特点。中班的孩子开始留心周围的事物,对动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但往往无法用好的词句进行表达,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让他们感受儿歌的特点外,本次活动以“森林耳朵大赛”为线索,以当“小小播音员”为角色体验。将儿歌的问句作为比赛内容,将答句作为比赛结果,既有情感体验,又蕴含着耳朵特点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借助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和图谱,引发幼儿表达表现。尝试看图谱,用“x的耳朵xxx”句式学说儿歌部分内容,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设计思路】也就是推进方式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多元手段,学儿歌。——3、巩固新经验,诵儿歌——4、结束活动【教学模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情境创设(比赛情境)。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幼儿思维,引发幼儿思考。在本节活动中,我以情境做导入,引出耳朵大赛,大大的增强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幼儿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2.教具辅助(PPT动态图片、音频)。儿歌教学活动除了需要精心创设情境之外,还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具为之辅助,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儿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具,如比赛的情境图片、跟儿歌有关的音频内容等等,在情境的背景知识下有助于幼儿了解儿歌内容,减少学习障碍。如,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师:森林里要进行一场特殊的比赛,想去看看吗?(播放ppt,出示相应图片)提问:看看,什么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到底是什么比赛呢,我们来听听森林播音员是怎么说的?(播放音频)提问:听到了吗?什么比赛呀?那赶紧猜猜看耳朵大赛可能比什么?小结:你们都是有想法的孩子,我们来听听究竟比什么?(播放儿歌第一段)(设计意图:激发幼儿已有经验,调动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二、多元手段,学儿歌。支架引领,打开思维之门,使幼儿善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法帮助孩子解决儿歌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这里的支架式包括:学习支架(是利用音频、图谱辅助教学);语言支架(是由几个问题入手: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住脸?它有一定线索“森林耳朵大赛”)1.分段感知儿歌内容。教师采用音频播报以及口述等方式,通过语言、图谱等视觉与听觉的多方位输入,使孩子对儿歌每段有一个大致的、生动的了解。在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思考,并激发孩子去想象。如前半段运用了:听(音频)——理解(图谱)——思考(想)——验证(音频)——185 结论(说)。后半段却运用了:看(读懂图谱)——思考(想)——结论(说)。2.扫除语言障碍。(1)图谱介入。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幼儿看到图谱便能说出儿歌,所以,图谱教学在儿歌语言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对于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根据儿歌内容,绘制相应简单的图谱,帮助幼儿最初的对儿歌的记忆,从而熟悉儿歌的内容。当然图谱的绘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形象性原则:图谱的设计要能较形象地表现出儿歌内容,色彩鲜艳;二是趣味性原则:图谱设计的形象应生动、有趣、可爱,让幼儿喜欢;三是有序性原则:图谱设计应符合儿歌内容的结构和顺序;四是简易性原则:图谱设计应简单明了。(2)角色共鸣(体验)。本环节穿插了当“小小播音员”的角色体验,通过多读、多朗诵(学播音员播报)为第三环节诵儿歌做铺垫,为儿歌的节奏练习奠基础,同时能感受到儿歌的韵律。如:1.第一轮比赛,学习儿歌前半段:提问:谁听清楚了?第一轮比什么,谁来说一说?(根据幼儿所说,出示图谱)师:你们知道比什么了吗?能不能完整地说一说?师:比赛内容都清楚了,看,选手已经登场了,都有谁?师:现在,请你们做评委,帮它们比一比。师:结果已经出来了,请小评委们把比赛结果播报出来吧!(完整朗诵儿歌前半部分)小结:比赛结果出来了,驴、马、象都取得了胜利!(设计意图:说的孩子,有被认同感,更愿意说;听的孩子有也有想要说的欲望。)2.第二轮比赛,学习儿歌后半段:过渡语:第二轮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提问:这一轮比什么?谁看懂了?师:请你们学着播音员,来把第二轮比赛内容说一说。师:第二轮比赛谁会参加呢?看,哪些选手上场了?师:这一轮比赛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试着说一说!师:哪位小评委来说一说第二轮比赛结果?师:现在我想请一个小搭档来和我一起把第二轮的比赛内容和结果来播报一下。谁愿意来试一试?你想播报比赛内容还是比赛结果?185 小结:第二轮比赛,猫、猴、狗他们都是冠军。(设计意图: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取经验,能用较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述图谱内容。)三、巩固新经验诵儿歌。创造性朗诵,以趣进入儿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儿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儿歌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个环节,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完整朗诵(这里的完整朗诵其实就是四个字“由话串篇”,也就是第一轮、第二轮比赛的内容和结果,连起来变成的一首儿歌)、两两合作朗诵、有节奏地朗诵(给孩子体验联系后的一个成果,学做播音员播报儿歌,有一个角色的体验),孩子们通过趣味朗读,学习和体验儿歌的趣味,不知不觉中走入到儿歌的美妙境界中,让孩子敢说、乐说、愿说。1.完整朗诵儿歌。师:原来,这就是耳朵大赛,真精彩,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一首儿歌《谁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完整朗诵儿歌)2.两两合作朗诵儿歌。师:这次请每个小朋友找你旁边的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合作来把这首儿歌说一说,请你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商量一下谁说比赛内容,谁说比赛结果。3.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师:真棒,你们都能做播音员了,不仅说的清楚、流利,而且还很有节奏呢!这样吧,你们再来说一次,我帮你们录下来。(设计意图:让孩子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儿歌的韵律感;在将自己的表达转化成儿歌后体验到成功感。)四、结束活动。中班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语言还在不断积累与学习。因此,为了保持教学的完整性、连贯性,结束活动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借助幼儿自评和客人老师的评价,帮助幼儿进行小结、提升,以达到引导幼儿的目的。师:听听看,你们播报的怎么样?客人老师你们觉得呢?我们回去播放给其他小朋友听听吧!185 大班音乐《小海军》教学反思钟淑月《小海军》是回来上班后的第一节活动,有段时间没上课了,还是有点紧张的。活动前,我把每个环节都一一想过,并和平行班组织这一活动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了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怎样让孩子更高效地加投入这一活动,另外要在组织上注意引导语,避免一味地、反复地演唱歌曲,每一遍歌唱后,要提出新的演唱要求,帮助幼儿提升。活动中我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生动的表情及肢体语言带动幼儿的情绪,引导幼儿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而信心百倍(准备战斗),时而小心翼翼(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时而欢呼雀跃(胜利归来),将三种不同状态下的歌曲表现得活灵活现,较好的完成了教育目标。我尝试着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海军,在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中体验当兵的乐趣。我以审美为核心,给孩子营造视觉的美、听觉的美、肢体的美,让孩子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另外,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聆听一些活泼形象的“小军人”音乐,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的活动中,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孩子在本活动中通过“看、说、唱、跳”等多种身心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他们心目中,解放军是神圣、威武、正义的化身,而在唱这首歌歌的时候,他们俨然将自己想象成了神奇的小海军,活动结束时孩子还提出还想继续唱这首歌曲得欲望。我想这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当然整个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1、在第二环节中,我的本意是用做动作的方式让孩子逐步地熟悉旋律及歌词,却忽视了动作的难易度和适合度。如果用简单的拍手、敬礼等能够坐在椅子上就能完成的动作来跟着音乐做,就不会像“海军走路”等活跃的动作,导致幼儿情绪兴奋而忽视听音乐了。    2、活动中我的语言过多,幼儿表达的少,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如:引导幼儿说说小海军的演唱方法时,没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直接说了出来。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性语言要恰到好处,简明精练,给幼儿以更多感受与想象的时空。    3、我在设计欣赏体会两种不同的情绪时,本想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现象空间,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提高其想象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很理想。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幼儿只能停留在原有空间,没有扩散思维。都说能组织好音乐活动的教师,其他活动一定组织得也不差,我想通过今后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得机会,多反思、多改进,一定可以胜任音乐教学活动的。185 大班语言《动物职业介绍所》教学反思钟淑月今天的语言教学活动是《动物职业介绍所》,故事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内容上构思新颖,巧妙地把动物的特性与人类的各种职业特征联系了起来。结构上简单、平行,适合幼儿学习,也给幼儿提供了很大的创编空间。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思考、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特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提高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组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学会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小小的成功感,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推向活动的高潮,非常符合大班年龄段幼儿的那种心理特征。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再分段讲述,设置疑问,引导幼儿想像,从而归纳出本节活动的重点:大猩猩所长根据动物们的不同特点,介绍相应的合适的工作。并让幼儿尝试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看。在幼儿自由交流给动物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时,我以一种竞赛的方式,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投入,并激发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放手让幼儿有机会说、敢说、大胆地说,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最后,引导幼儿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又什么特长能做什么工作。并进行最后的总结。活动中我运用了很多个提问,每一个提问都是开放性、发散性的,孩子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每次幼儿回答问题后,我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你说的很有道理,你真棒……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充分表达,很好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活动目的基本达到,但也存在着不足:1、在帮助幼儿掌握“因为…所以”句式的方式上过于单一,灵活度不够,应有意识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并加强练习。2、在竞赛过程中,幼儿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实际情况是孩子各说各的,没有过多的讨论与协商。我想这与我的小组安排有关,并且让孩子只是坐在椅子上讨论,缺乏灵活性,孩子主动争取的积极性也不高。4、在活动目标3上“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的道理”我在最后环节拓展到了,但是孩子的理解度似乎还是不够。如果我能将这个渗透在故事情节中的每一个动物身上,我想在最后的环节上,孩子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长处,说出自己能从事的工作。185 课堂“小插曲”背后的思考……宋一叶主题活动《人们怎样工作》已经开展了一阶段,这天,在综合活动《给爸爸妈妈写封信》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当我把课前准备好的一个信封拿出来让幼儿先观察“上面有什么”时,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对此不感兴趣:有的在和旁边小朋友讲话,有的低头拨弄着衣物,有的更是转过了头……看来孩子们对于信封的兴趣不大,这个环节还有没有意义,需不需要再进行下去?这时,我想到孩子们平时对于玩游戏很感兴趣,那么,是不是能把认识信封也融入游戏的趣味性,把孩子们的眼球重新吸引回来呢?于是,我停止了前面的枯燥讲解,尝试抛出这样的“诱饵”:孩子们,刚才你们好像都没有认真听哦,其实在这个信封上面藏了一些很重要的秘密。如果你们能像玩“寻宝”游戏那样,很快把它们找出来的话,就不光能马上知道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内容,另外还有小奖励拿哦。话刚说完,孩子们就个个睁大了眼睛,盯着信封看了。接下来,他们对此活动的兴趣浓厚了很多。通过这段小插曲,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1、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刚开始时幼儿并不感兴趣。可是当我调整了教学形式,很快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在幼儿园这个阶段,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教师,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2、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善于创新,随时完善自己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幼儿亲身参与其中的现实生活出发,挖掘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纲要》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藏的教育价值要把握时机,积极地加以引导。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在课堂中融入游戏成分及时给了幼儿一个新的刺激,进而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预设也要有生成,它也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用心把握每一节课,课堂才会更精彩!185 大班打击乐《加油干》教学反思顾科望《加油干》一首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这首歌曲曲调明快简单,易学易唱;节奏是四二拍子,强弱分明;气质风格上直爽、豪迈、热情、高昂;语言方面简单明了,富有节奏。大班幼儿对打击乐器的操作很感兴趣,并已经认识多种乐器,在活动中的创造性也比较强。有用各种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经验和能力,并能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等特点看指挥进行演奏。打击乐活动能够培养大班幼儿的节奏感、控制力、以及对音乐的美的享受、更好地表达和抒发内心劳动的快乐情感。在我执教本活动的时候,已经是在前面钟老师上过的基础上,因此已经做过了调整。教案的调整:活动目标:1、感知“加油干”简短有力的节奏特点,体验歌曲中“嗬嘿”的气势。2、探索打击乐的配器方案,集中注意与同伴一致看指挥进行演奏。3、体验演奏活动中合作的快乐。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二、欣赏歌曲《加油干》。三、学唱歌曲,并根据节奏做出相应的徒手动作。1、学唱歌曲。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示歌曲。四、学习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1、出示图谱,师幼共同确定配器方案。2、初步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加油干》五、活动延伸活动准备的调整:1、乐曲的调整:请王建老师翻录。2、座位的调整:调整为了“u字形”将乐器宝宝都放在孩子的小椅子下.3、图谱的调整:没有将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在图谱上,而是等孩子说道用什么动作或乐器时再呈现。执教后反思:185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的需要为主导,以一定的情境为依托,以互动的过程为支撑,以丰富的情感为内驱力,将活动推向高潮。整个课堂表现出了活泼、轻快的气氛,课堂民主、平等,幼儿充分地体验到了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喜悦。执教完此活动,我有以下几点问题:                    1、在前一轮的执教后提出乐曲不够有力,显示不出工人叔叔努力劳作的场面,于是我就找王建用打击乐的伴奏来合唱本首曲子,以增强歌曲的力度,但是在执教过程中发现因为是录音笔翻录,虽然老师演唱的很有力,但是孩子听的不是很清楚。2、图谱的运用:图谱上东西太多,而且孩子上去贴的时候时间浪费较多,活动一开始时请孩子们用身体动作表现整首乐曲,在活动中我是请孩子将身体动作的图片贴到了图谱上,然后再开始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整首歌曲应凸显“嗬嘿”的气势,自己觉得已经强调了,但是效果不是特别的明显。后来在大家的讨论中,发现其实一开始不需要将身体动作的图片贴到图谱上,应该让孩子们自由的、多元的表现。3、活动开始的时候我太纠结让孩子跟着图谱演唱歌曲,其实只要让孩子能会打节奏就可以了,我在这里时间浪费的时间很多。4、老师的指挥师身份没有扮演好,在孩子开始演奏前教师并没有身体动作的提示。指挥动作应该明确、夸张,吸引幼儿注意力。5、打击乐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缺失的,所以孩子们在拿到乐器宝宝后非常的高兴,并没有听从指挥就迫不及待的玩了起来。这里活动设计还不够开放,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会更好。6、幼儿缺少对音乐活动的系统探究,看不出整体音乐素养的水平。如听音的习惯,在活动中还可以增加生生互动的交流。在以后的活动中,为了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教师的打击乐执教水平,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活动中要善于营造情感氛围。有人说过:开展好一次活动,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没有激情,那么幼儿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因此我觉得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情感,教师自我的情感体现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了活动的成功与否。2、活动中要注重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如:学会看图谱进行演奏,听指令演奏等等。只有与孩子们心与心的碰撞,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有在研究型的工作中,在今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将不断前行。185 栏杆指引方向,藤上之花傲然开放——记科学活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中教师介入引导的反思张丽初夏之至,班级自然角的各种植物枝繁叶茂。有一盆吊兰长得格外得好,只是长出的藤条往四处蔓延,格外碍眼。保育老师吴老师见状,把吊兰搬到向阳的栏杆处,几天过去,我们惊喜地发现,藤条全都朝着栏杆处盘旋至上,还开出了白色的小花。原来攀藤之花只需引,给予了一定方向,就会错落有致。这一情境让我和最近上的一节科学活动联系了起来,在活灵活现的课堂上,正如生命不断衍生的丛林般变化莫测,但教师出于的是什么位置呢?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就是那根给予方向的栏杆,给予生命一定的方向。所以教师的介入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次活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中,我们通过了集体备课,让我们对活动流程清晰明了。本次活动的大致环节分为:游戏“传兵令”导入,基本了解“信息”。———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激发幼儿提取已有经验。——集体讨论分享生活经验,引发幼儿拓展新的关键经验——为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看图书,验证经验。在流程上看,“集体讨论分享生活经验”是本次活动重点部分,教师在这次环节中的引导更是活灵一现的关键。在准备活动中教师的预设也以幼儿的经验为主,预设幼儿的经验分为:手机、电脑、信鸽、烽火台等普遍的生活化的经验。王尚志教授曾经精辟地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教师的引导会不露声色地自然嫁接引导,本次活动我吧我自己执教的片段和别的老师的进行了整理(如下图),其中我们采用了不用的引导方式:我执教的片段: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用哪些方式来传递信息?”学生1:电脑学生2:打电话学生3:用小动物教师:例如哪种动物呢?学生3:马学生4:信鸽教师:那都是什么时候用到的方式呢?学生4:古代别的老师执教的片段:师:你在生活见到了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把你的记录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学生1::电话可以传递信息学生2:传话筒也可以传递信息教师:原来游戏传话筒也能传递信息,还有吗?学生3:我看到警察叔叔会用一个工具和另外一个叔叔通话教师:那是什么?学生4:那是对讲机185 教师:那还有吗?学生:用旗子教师:你说的是打旗语学生:点烽火这时教师通过图形记录并且有意识进行分类学生:还有发短信学生:还有偷偷把信塞门缝学生:还有送信学生:还有画上喜欢的画送给别人教师:这些都是属于信的一种。还有其他方式吗?学生:还有叫人来拿东西运到别的地方教师:这叫快递学生:按门铃教师:哦,这是告诉人们要求主人开门的信息。还有吗?学生:传纸条学生:有乌鸦来也是传递消息教师:人们都说一看乌鸦来就是有坏事情发生了。原来有这么多方式方式啊,那看下上面是怎样的传递方式,下面是怎样的传递方式?学生:上面是现代的。下面是古代的。接下来我们从书本中去看看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教师:原来在特殊的职业会用到不同的传递方法和工具。学生5:面对面聊天学生6:还可以写信,把自己想说的画下来。教师:这是你们生活中的方式。爸爸妈妈们呢?学生:他们是发信息、发邮件。学生6:鸽子传信教师:这个方法很奇特,是什么时候有的,你在哪里看到的?学生6回答:在电视里面,古代的时候用的。教师总结:原来看电视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代也有许多传递的方法。还有吗?学生7:古代还有射箭学生8:还有骑马送信的教师:对古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都是用动物作为交通工具的,那现在呢?学生8:现在有快递,汽车、飞机学生9:电脑发邮件。学生10:我的妈妈在泰国的时候爸爸用手机发信息和打电话给她的。教师:现在的科技真的很发达,无论在哪个国家多么遥远都能用手机传递信息。学生11:外面有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教师:哦,你说是广告宣传吗?不错,你的思维更加宽阔了。能从周围的生活中去发现。学生12:交通灯学生13:我还想到一个,但是我没有记录下来。教师:没有关系,现在小朋友们相互碰撞分享使你有了新的想法,大胆地说!学生13:当快要下雨的时候,看到小蚂蚁们在打架时,就知道要下雨了。教师:的确是哦!这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信息,从动物植物的身上都能发现,那要下雨的时候还有什么信息告诉你呢?学生14:会有蜻蜓到处飞来飞去。185 学生15:那地震的时候小动物会到处搬迁教师:在特定的情况下,大自然也会传递出不同的信息。这些知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学生15:是从电视和百科书里看到的。教师:对的,书本、广告、电视、报纸这些也是传递信息的方法哦!学生15:马上天气慢慢的暖和,小草要绿了,说明春天要来了。这时教师里孩子们的商讨的声音越来越大了。比较吵闹。教师:传递信息不只是可以说话等各种方式,还可以这样传递呢?看我现在的在给你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教师瞪眼望去)学生:火冒三丈教师: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信息,不停地传递着。不仅是言语,眼神、动作,都可以传递,通过我们的分享和思考碰撞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接下来我们从书本中去看看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从2次活动中,看出教师的引导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得出了以下几点:1.寻找导火索,顺应而试。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必须要有个导火索,给予时间、空间爆发,更要索引火源的地点。而教师在这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活动中,表格2中另一位教师当出现学生说出“鸽子送信”的方式时,教师能势因利导地问出“这个方法很奇特,是什么时候有的,你在哪里看到的?”引导幼儿搜索其他的古代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更加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现代传递信息与之对比。及时深入并激发其他幼儿的思维火花。让孩子的思维在互相分享中拓展。2.果断及时,因时而动。及时,是指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认识和思维展开的最佳时机,果断地加以引导,以有效地推进教学走向深入。而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当表格2中的教师在迁移生活说到大自然的时候,教师的回应和引导是那么的及时“185 的确是哦!这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信息,从动物植物的身上都能发现,那要下雨的时候还有什么信息告诉你呢?”,更是结合课堂吵闹环境,适时地运用课堂资源向孩子传递生气的信息,让孩子了解,信息的形式是多么宽泛。3.井然有序,循循善诱。井然有序的引导,是要从学生怎样学,怎样学效果更好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导,使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相契合,促进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而教师起的是整理的效果,我在活动中有意识的让孩子去发现各种信息的共同点,发现有分古代与现代的种类,而表格二中的另一位教师在整理方面却做的没有那么及时,帮助孩子深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还有一点感触就是如果一位老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要能吸纳各种先进的理念,理出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还要能够解读好教案,在各环节中有效地进行介入,在介入的过程中有艺术地进行引导、评价,不能一味地盲目放手。给与方向,花儿才能找到阳光,才能找到攀爬的支架。要想让我们龙幼的孩子向吊兰藤上那美丽、洁白的花儿一样开放,我们就要做那旁边的栏杆,给与方向与支撑!185 小班综合《在一起真好》教学反思胡华今年我有幸成为新北区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导老师要求我们每位成员在培养初期上交一节录像课,我选择了小班一节综合活动《在一起真好》。这虽然是一节抄方课,但给我感触颇多。教材是一本自制的大书,简单而形象有趣,活动定位清楚,目标适合。活动以“小蓝的情感变化”贯穿整个活动,还原、再现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氛围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产生情感、提高认识,让小班的语言活动变得生动,孩子学得轻松。本活动处处渗透着教育契机,下面来介绍一下中活动我比较喜欢的环节:出示图1:小蓝家里有谁?让孩子大胆地上来亲亲小蓝的爸爸,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这是爸爸呢?爸爸和妈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并进行推理。孩子们通过对画面内容进行对比表达:“高高的”“矮矮的”“胖胖的”“瘦瘦的”。)出示图2:小蓝长大了,爸爸要送小蓝去一个快乐的地方,会是哪呢?(唤醒孩子的已有经验,有的孩子说:公园、游乐场等)要上幼儿园了,可是小蓝有点害怕,它害怕离开爸爸妈妈会很孤单,所以它慢吞吞地跟着爸爸来到了幼儿园,小蓝来的有点晚了,看,它坐哪里合适呢?(引入“上幼儿园”的生活化情景是幼儿熟悉的,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幼儿观察了图片后,从画面红绿黄紫整齐的座位排列中孩子们很快确定右手的一个空缺正好给小蓝坐,巧妙隐藏了空间知觉的培养。)谁是老师呢?(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教育,中间最大的那个肯定是老师。)它们叫什么名字呢?(渗透了颜色的认知,小红,小绿、小紫,小桔。对于咖啡色的命名,孩子们有点犹豫,我装作耳朵凑到图片前听,然后说,它告诉我它叫咖啡!非常亲切,很尊重颜色宝宝其实就是对儿童尊重。)出示图3:现在它们在干什么?(从画面中的音符孩子们可以看出是跳舞或唱歌)。数一数,1、2、3、4、5、6、7,少了谁?小蓝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关注细节小蓝躲在了草丛中)。小蓝为什么躲在草丛里呢?原来是害怕,没关系,我们一起帮它唱。(针对小班儿童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大胆参与活动的教育)。教师请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唱《小星星》的歌。(给幼儿创设了音乐情景,让幼儿跟着音乐唱《小星星》的歌,使幼儿得到了和同伴在一起的唱歌跳舞的快乐体验。)185 出示图4:现在颜色宝宝来玩捉迷藏游戏了。他们都躲在哪里呢?你们愿意帮助小蓝把它的小朋友找出来吗?(幼儿找到后引导幼儿将宝宝一个个贴成整齐的两列,呈现一一对应的形态,再次渗透数学教育,同时在找的时候,让孩子会根据方位找朋友,在找到朋友时会说它藏在了哪里,让孩子学习了一些空间方位的认知)。这次活动选材是来自孩子的生活,设计课时处处围绕着孩子,出发点也在孩子身上。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从而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185 听《语言:小老鼠漫长的一夜》有感王志薇课堂是一个能够让人成长的地方,因为课堂中的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够给我们教学上的启发,课堂中的孩子的资源能够给我们教育中的灵动。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其他老师上课,我们都能够感受课堂中各种资源带给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找到亮点和不足,不断进步。今天听了戴老师的一节语言课《小老鼠的漫长一夜》后,让我对课堂、对教师有了几点思考:亮点:适合的选材能够让课堂加分。通常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听着听着发现孩子们的兴趣会越来越低,注意力会越来越分散,最后导致教师无法吸引幼儿的目光,目标达成度不高。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幼儿是否对课题感兴趣有直接的关系。选择贴切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或者是正在经历的事情作为切入点,那么这样一节课就会因为孩子有体验感或者是共鸣而产生兴趣,从而使课堂变得有效。本节课就是根据小老鼠学习独立睡觉时的心里活动轨迹而进行的,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他们经历或者将要经历的事情,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因此这节课直到下课孩子的兴趣都十分的浓厚。教态自然,课堂如沐春风。课堂中,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那么教师的教态就能够给孩子以支持和鼓励。本次活动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一点,让孩子处在教师创设的自然环境中,敢说,愿意说,从而课堂氛围活跃。不足:表扬是幼儿前进的动力。在课堂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每个孩子的表达方式或者表达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机会让我们能够抓住并放大,从而激励幼儿表达表现的欲望。面对幼儿的回答,我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表扬:直接表扬法,让孩子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对比表扬法,教师将幼儿的语言与其平时的发言进行比较,找到优点,放大夸奖。如你的回答真不错,比刚才表述的完整,生动,进步真大;夸张表扬法,这种方法适合针对那些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用夸张的语气表扬他,让他感受到今天自己的不同,肯定自己,从而爱上回答问题的感觉。185 分辨、抓取资源是教师修炼自己的最好方式。一节课如何精彩,不在于教师怎样教,而在于孩子怎样学。能够及时分辨出孩子的回答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时抓取资源并有效利用,这样的课堂才能产生亮点,才能变得灵动。在本节课中,几次出现有价值的资源,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判断准确,失去了机会,让课堂变得有些遗憾。如在第二环节中幼儿讨论小老鼠的心理状态时,就有一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妈妈已经决定让小老鼠自己的独自睡觉了,为什么还要陪它去看呢?这是课堂中的亮点部分,直接将故事引入高潮。但是教师没有及时抓取,有效利用,导致没有让孩子体验到共鸣,也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拖沓。有效的回应是推动课堂前进的动力。如何让你课堂生动?你要依靠孩子们学习的状态。每个孩子在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的可能引出新的话题;有的可能适合作为本节的小结;有的甚至能够让整节课推向高潮。但是试问,孩子能够引发争论,那这个时候的教师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呢?就是倾听,点头就可以了么?当然不是,有效的回应才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才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自己的进步的喜悦;才能够让整节课推向高潮。本次活动中,教师的回应往往是重复孩子的话语,或者一个简单的“说的不错”。这样是不能够激励孩子前进的。只有针对每个孩子回答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跟进或追问,你才能让孩子绽放他自身的光芒。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地方,实地的教学,有效的互动,才能够让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保持优点,弥补不足,每个教师都是雨后春笋,会越来越高。185 音乐活动《加油干》反思钟淑月本周二的行政听课日,今天的听课日活动中,我展示了一节大班音乐活动《加油干》。结合教学现场及各位听课老师的指导意见,现将本节课作如下反思:课前思考:在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幼儿打击乐的水平有限,选择让孩子在充分欣赏音乐以后,采用我的指定配器方案进行练习演奏,旨在让孩子在尝试演奏中,喜欢上打击乐,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学过程实录:在课堂呈现时,我用音乐欣赏直接导入,通过多次欣赏,幼儿更加熟悉并学唱歌曲,接着通过出示图谱以及简单的徒手练习动作来表现音乐,最后让孩子在看懂图谱的基础上尝试用打击乐器合作表演。孩子对本次活动十分感兴趣,基本能感受出歌曲的节奏特点,并用小乐器根据图谱进行相互合作演奏,活动目标基本达成。自我反思:1、预设不够充分。在图谱制作上,我们进行了预设,还对乐器事先做了遮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小手小脚图谱未遮挡,影响了孩子的看图,导致孩子在看图谱时发生了混乱,下次在课前再想得充分一些,这种差错完全可以避免。2、对歌曲的重点把握不够准确。《加油干》这首歌曲简短有力,能体现劳动人民的精气神,我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这一点,让他们唱出这种感觉,但没能抓住最重要的“嗬嘿”,这是气势的最大化体现,如果这个词孩子意识到了,那整首歌的感觉就出来了。3、教师主导性过强,孩子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活动从始至终都在我的掌控下进行的,孩子没有讨论,没有自主选择乐器,包括表演的次数我都事先规定好了,课前的考虑是觉得孩子接触“打击乐”很少,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着演奏就可以了,但活动过后发现,其实孩子的能力完全超出我的预设,可以说本次活动孩子基本上都能“伸手够到果子”,而无需“跳一跳”。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小看了孩子,他们有着大大的能量,哪怕随机降低难度,但不要让孩子觉得活动过于简单、容易。在听课活动结束后,各位领导也针对本节课对我进行了悉心指导,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185 (1)乐器的选择方面还要斟酌,碰铃、圆舞板还不能够体现音乐的气势,可以尝试加入大鼓等节奏性强的乐器。(2)打击乐活动最好是U形座位,乐器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把孩子推在前面。(3)要加强学习打击乐器的氛围和气势,教师应尝试运用指挥家的手势、姿态,在指挥环节,教师要提前预示,让孩子有所准备。(4)课前要先理解透教材分析以及目标,导入活动不适合本节活动,可以用打夯的、纤夫的视频或者图片,孩子的感受会更强烈。(5)唱之后,可以尝试让孩子来创编动作,感受歌曲。185 谈话活动《我们的节日》反思钟淑月活动开始,我是以谈话的方式直接导入,让幼儿回顾以往“六一”是怎样度过的。在谈话中,孩子们都很积极表达,“我以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以前在班级表演节目,老师帮我们化妆了,我觉得很开心……..”有的还说:“妈妈送给我一份礼物,我很高兴……”通过谈话,还让他们讨论这样过“六一”节你们觉得怎么样?让他们表达自己对自己的节日的一种看法和向往。接着通过观看图片,欣赏其他小朋友庆祝节日的方式,让孩子来讲一讲别人的快乐,最后结合已有经验和习得经验,大家来谈一谈今年我们的节日可以怎么度过,旨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中我采取了个别交流、小组讨论、两两讨论等形式,变化形式,进一步增强谈话的多样性。活动结束后,结合以前组织得谈话活动,我做了一下反思与总结,为以后的谈话活动作参考:1、选择的话题要贴近幼儿生活恰当的话题,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要说,选择适宜的话题很重要,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谈话活动中,教师可适时帮助幼儿理清话题的头绪,从点到面地说开来。例如本次活动“我们的节日”,这是幼儿感受较深的话题,贴近生活,当教师让幼儿谈谈“你以前是怎么过六一”时,孩子们个个津津乐道、乐此不疲。2、语言环境要宽松、自由。在谈话活动中教师应真诚平等地同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不随意打断幼儿、学会等待幼儿,不断鼓励、支持幼儿,努力营造宽松氛围,让幼儿在无压力、无拘束的氛围中自由的表达。    3、帮助幼儿学会倾听。运用体态、眼神、手势等无声的方式暗示幼儿尊重他人,专心听老师、同伴的发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可以直接告诉幼儿,也可通过表扬会倾听的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倾听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在任何领域都非常重要。   4、关注幼儿兴趣点让孩子会说。185   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谈和探索,老师应随时关注幼儿活动,捕捉幼儿的兴奋点,激发幼儿思维过程中的兴趣点,抓住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步提高孩子的谈话水平,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5、教师要提高语言驾驭的能力。 教师提问时,问题指向要明确,使幼儿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思考后回答。教师要推敲回应的方式,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话,自己抢着替代回答,要多肯定、鼓励幼儿的回答。这对激发幼儿的谈话热情、帮助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是极其有效的。在活动中要发觉幼儿的点滴进步,发现幼儿创造的火花,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深领悟。我想,把每次活动的感受总结出来,在下次执教的过程中内化、实施,长此以往,必将有较大收获与改善。185 大班科学活动《蜗牛》观摩反思宋一叶日前参加区科学学科组活动,观摩了大班科学《蜗牛》这一活动。活动积极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以观察、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经历一次“小小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地观察、探究、交流,获得并丰富了有关蜗牛的相关知识经验,整个活动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问题入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的一开始,教师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在哪些地方能找到蜗牛?”、“蜗牛生活在哪里?”以此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热情。然后用“你们还想知道蜗牛的一些什么?”这个问题导入学习,从而让幼儿产生了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二、充分放手,鼓励幼儿去自主发现科学活动要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在探究蜗牛秘密的活动中,教师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探究自主性。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幼儿探索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幼儿的反映来看,他们对蜗牛的认识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的都各不相同,他们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在同伴互学中拓展了经验。三、有效推手,延续幼儿的探究热情在幼儿探究过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了蜗牛的身体构造、爬行、饮食及繁殖的影像,以此助推幼儿的探究热情。使孩子们对蜗牛的身体各部分的构造、蜗牛到底是怎样生活和运动的等各方面,有了一个直观感性和全面的认识。这也让孩子们对蜗牛的了解不只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观察到的,并让他们对蜗牛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讨论的气氛热烈,探究热情也在延续着。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1、课前让幼儿亲自寻找、收集蜗牛,感受其乐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185 2、把经历学习的过程还给幼儿,让他们在个体和集体的探究、交流等过程中,主动观察与发现,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3、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始终把幼儿推在前面,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的观察、交流和分享,从而获取了相关经验。值得商讨的地方:1、课堂环节的预设如何与课堂中的生成进行有效的整合。2、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如何高效、合理。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探讨。《大熊的拥抱节》教学反思顾科望现在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龙为凤、骄横霸道,与小朋友相处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谦让。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还不知悔过,从而失去更多朋友。《大熊的拥抱节》是一篇富有童趣、令人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以森林城的小动物举行拥抱节为线索,描绘了大熊从快乐—伤心—感动的情感发展变化。故事形象鲜明、语句生动、情节耐人寻味。同时,幼儿通过学习,能从中理解拥抱的涵义,学会交往、善待朋友,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知道霸道的行为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朋友,从而领悟到“知错就改”还是会得到朋友的原谅的,以此教育幼儿要珍惜友谊,与同伴友好相处。活动中我首先请孩子们一起过拥抱节来体验拥抱节的快乐导入活动,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显得很兴奋,很好的带着孩子们走进了故事。接着我通过运用课件PPT画面进行分段讲述故事,活动中PPT的运用,给了幼儿一个惊喜,他们听故事时特别专注,加上音乐背景,使故事听起来特别有感染力。符合情景的音乐可以让孩子们更为投入。孩子们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观察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很投入。讲述表演环节幼儿轻松地就掌握了故事内容,而且对角色表情、语气拿捏得也很准确。以至于后来“大熊打开门,看到小动物们全来了”,小朋友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说明孩子们都是渴望友情,需要友谊的。最后,让孩子们重新过一次拥抱节,请和平时不太拥抱的孩子一起拥抱下,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上次是我不对,我不该和你打架,你能原谅我吗?”“当然原谅你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呀!”这个地方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也是我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活动成功的地方:1、充分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兴趣。在本次活动中,班上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每名幼儿都投入到活动中来。2、整个活动真挚、感人,情感目标达成度高因为我们班级的孩子不够团结,容易为一点小事情而发生争执,甚至个别幼儿是谁也不让谁,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朋友之间相互宽容、相互珍惜的情意”185 。这个故事首先感动了我,我把这种感受融入到我的活动中,孩子们也受到了感染,在问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觉,很多孩子说到听了觉得非常的感人,而优优小朋友甚至还掉下了眼泪,说真的很感人,当他们再次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不由自主的鼓起掌。3、活动环节清晰、顺畅整个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感知拥抱节——理解故事“大熊的拥抱节”——大家一起来过拥抱节,活动环节清晰,并且层层递进,幼儿很快被带入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兴趣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过拥抱节”孩子们在与好朋友与班级老师与其他老师与家长的拥抱中把活动推向了高潮。4、对幼儿日后生活、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生活中,尤其在幼儿个性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独特作用。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同伴身上,要求孩子认同、理解同伴,从同伴的角度出发,理解同伴的一些想法、看法、做法;与同伴交流情感—识别同伴的情绪情感,做出适宜的反应,日后对孩子品行的养成史大有益处的。活动还需进一步思考的地方:1、对故事的多角度、全方位理解还不够,对故事深层次的内涵把握还不够,是教师自己在活动中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完成了此活动,而不是作品本身完成了这种情感激发。2、活动的难度与深入度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本次活动环节顺畅,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在理解故事的环节就可以让幼儿充分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大熊,你会想出哪些办法来向自己的小伙伴表达歉意”等,这样可以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185 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有感胡华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是吴亚英园长省赛课一等奖的原创活动,意在通过视听结合、同伴互学、游戏体验等方式学习观察、读懂画面内容,建立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有关四季典型特征与常见天气特征的科学经验。在工作室第五次活动中,溧阳实幼的沈丹婷和银幼的王禹老师分别执教了这节教学活动,他们借助自身个性化的表情、动作、言语乃至身体姿态创设出幼儿愿意说、敢说、会说的现场氛围。1、课前准备。(1)制作教具。由于现场观摩了两遍教学活动,对于教具及摆放已有了较清新的了解,所以在教具的准备上不用花太大的心思,只要根据老师们提供的图片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2)研读教材。在经历了两遍现场教学和教研后,我仔细地阅读了教材,将研讨中老师们提出的建议记在了教案旁边,对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了梳理。(3)幼儿基础。由于我园幼儿去年已经学过语言《大自然的话》,孩子们对蚂蚁搬家、年轮、电闪雷鸣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以上情况我选择了几个孩子进行了抽样了解,孩子们对四季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判断。2、课堂教学。第一环节我尝试用王禹老师做法,学着体育老师的动作,孩子很快读懂了我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环节交流课件,唤起幼儿已有经验中,我注意用我的语气调动孩子的情感,孩子们能较完整的表达出视频背后的“语言”。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之处,课前我按照之前老师们的做法将图片进行了归类。185 在幼儿自主阅读时,我走下去观察孩子。有的孩子能读懂,但是表达还不够完整,需要我再提示一下,有的只能读懂画面中的表面现象,如:蒲公英那幅,孩子只会说到蒲公英在飞。于是我问了:图片上有什么呀?这是大自然在说……,孩子还是不大明白,这时我也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怎么来引导孩子,预设的还不够。在最后我采用了整体阅读的形式帮助幼儿纠错,效果比老师一个一个来纠错好,孩子们能在阅读中纠错,这样不仅让幼儿自己发现了错误,而且也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提炼有关四季、常见天气的零散经验。第四环节通过“砸金蛋”的游戏来巩固经验,由于我园孩子已经知道年轮,所以我将4号题去掉了。去掉后觉得和最后一个延伸过渡的不够自然,有点突兀。3、亮点与不足。亮点:(1)作为抄方课,我在课前能尽量将老师们提出的建议用于课堂中,效果也很好。(2)活动中我能借助自己的眼神、表情、语气以及体态积极地与幼儿展开互动交流,引导幼儿。(3)能够有意识地关注大班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习惯及品质的养成。不足:(1)作为经验分享类的活动,对于老师的语言表达有很高的要求,我平时语言上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当孩子说不到点上的时候。(2)过程中,我引导的有点过多,要学会等待孩子。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当有问题出现时都是我在引导,而应将问题抛给他们,用孩子的会去教孩子的不会,那样的效果比老师说教要好很多。185 《中班科学:夏天到了》执教感悟王志薇夏天到了,孩子们对季节的变化感觉的很敏锐。很多孩子早上来园的时候就在说“夏天到了,天气真热”“我都穿短袖了!”等等。那怎样让孩子真正的认识到“夏天”的季节特征,并了解到夏天降温的方法呢?为此,这个主题的科学课《夏天到了》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次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节科学课的设计及执教过程中孩子的学习状态,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可以进行修改。首先针对本次活动设计的不足之处,我认为:目标上:感知、了解夏季的主要特征;知道如何适应夏季的天气,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这两个目标比较笼统,尤其是第二个目标接近健康领域。作为科学课,目标应该有科学特质才能让执教老师更快的理解本节课的主旨。活动准备上:幼儿曾在散步和活动时观察过园内及附近的夏季景色,观察过夏季开放的花卉和班级自然角的植物;幼儿收集一些夏季用品,如扇子、风油精、驱蚊水、太阳帽等;《夏天到了》ppt。 在这些准备中,如第一个活动准备,夏季开放的花卉在幼儿园比较难找,在公园里或许会多一些。让幼儿收集了夏季用品,但是在教学环节中并没有用到,不能体现这个准备的价值。Ppt中仅有几张图片,让幼儿观察,内容少,涉及面窄,适合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但是用着夏天的科学课中显得不是很恰当。活动设计上:一节课中,孩子们都是坐在位置上,看、听、讲,话题单一,没有探究的过程。科学课要求幼儿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比较、分析,判断,然后才能够得出结论。但是本节课中孩子相互分享的经验都是已有经验,没有同伴互学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新的构思,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主要为: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夏季的来临,体验夏季的主要特征。2.了解多种夏天的降温方法。3.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碰到的问题。185 这样的目标定位是从中班幼儿的认识特点出发的。孩子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比较。虽然每个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对夏天的初步认识,但是,这种认知是浅显的,不是系统的,没有证明过的,甚至仅仅是同伴分享的。那么,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才能够感受到夏季的主要特征。而且在科学课中,思考并尝试解决碰到的问题,这个过程才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活动准备:1.剪贴制作具有夏季特征的小卡片若干,事先分藏在室内各处。2.各种玩水物品、玩具、材料。3.每组一个文件夹、一张白纸、一只水笔。4.电脑、电视机等。从教学准备看,利用网络做到了资源整合,能够帮助幼儿解决遇到难点,提高幼儿的对夏天的认知。还准备了一些实物供幼儿实际操作,体现了一定的操作度。活动过程设计:1.带幼儿在阳光下活动,感受夏天天气的炎热。2.引导幼儿摸一摸太阳下的水泥地、石头、大型活动器械表面,提问:夏天的太阳和冬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3.再回到室内。引导幼儿比一比,活动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说说夏天天气很热时,自己怎样才能降温?5.引导幼儿分组讨论,由一位幼儿执笔将小组讨论的内容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下来,教师巡回参与幼儿的讨论。6.每组派一名幼儿讲述本组讨论的结果。7.游戏:“快乐寻宝”。开展找夏季图片的游戏,介绍自己找到的图片内容,比一比哪组找得又快又多,然后相互交流,讲述自己喜爱夏天的哪些方面、哪些活动。8.欣赏网络图片:夏天的水果、蔬菜、夏令用品以及人们在夏天里的活动。第一环节,通过实际感受,给孩子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室外温度很高,夏天天气炎热。通过摸摸、找一找等多种手段,让幼儿了解了夏天里气温、动植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幼儿的自由度、操作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利用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孩子在说说,记记、讲讲的过程中了解夏季解暑降温的方法,通过网络资源、直观的画面将夏天里的蔬菜、水果、夏令用品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获取了大量关于夏天的知识。我想,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情绪应该能够被调动起来,能给在大自然中真切地感受夏天的特征。185 小班情景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反思常玲《一步一步走啊走》是一本非常简单的绘本,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形象也很简单,非常适合小班幼儿阅读。这本绘本其实它说的是不断的寻找朋友的一个过程,孩子慢慢的走出自我,寻找朋友的一个过程。这个绘本拿来可以给孩子干什么呢?孩子可以不断的在那条小道上,从一个朋友到五个朋友这样慢慢的感觉到有朋友多的温暖之外,他还可以认识一些动物朋友的特征,譬如,动物朋友的走路的走跑跳的一些特征,包括模仿动作,所以今天在这个活动里头设计了让孩子来模仿这些小动物的走路的摸样,包括其中的一些动词的感知,譬如,小兔子是跳的,而小乌龟是爬的,大白鹅就是摇的,摇着摇着摇摇摆摆的走过来的,像这样动词的感知就在这样的绘本教学当中让孩子一边玩耍,一边模仿,慢慢的学习。当然它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启发就是动物朋友一个一个的出现可以帮助孩子记忆,记忆动物出场的序列、顺序,也让孩子慢慢的在自己的操作题板上慢慢的进入幼儿园集体学习的一个常规的状态,小班的孩子他还是很自我的,集体的活动面前如何让他愿意投入,愿意来非常规范的操作,尽管我们现在很主张孩子的自我探究的学习,可是操作也是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的方式,所以今天还给每个小班的孩子一块板,因为小班的孩子思维它是很具体形象的,完全可以把这样东西当做是一条小路,所以他们还是非常好的掌握了操作的规则,就是站在自己的那一块板上,否则小班的孩子是非常混乱的,他不知道站在哪里,所以一开始的那个环节要交代的很清楚,就是找到自己的那条小路,你要认得记住自己的那条小路,当然今天全班孩子基本上自己的小路是没有错的。还有就是小动物出场的序,也是大部分全对的,这不仅考量孩子的记忆,还考量孩子的听力、关注力,所以这个活动看上去整个活动的设计有点主题并不是非常突出和集中,可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学学模仿动作,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把自己身体预热了以后,再来记忆记忆,排排序这样,学习学习理性的东西,是小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必须的,里面又有语言又有常规又有思维的联系,很多元。185 那就“教师如何利用绘本开展情景阅读?幼儿获得了哪些多元经验?”以下提出我的几点思考:1、内容适宜多元绘本讲述小弟弟在不断寻找朋友的过程中,从找到一个朋友到五个朋友,慢慢地感觉到朋友多的温暖。这一内容非常有助于帮助小班幼儿慢慢地走出自我。此外,在寻找朋友的故事情节中,幼儿也能认识一些动物朋友的走路特征,有的走,有的跑,有的跳……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进行着动作模仿体验,感知着一些常见动词和短句,譬如“大白鹅走路摇啊摇”、“一步一步摇啊摇”、“小白兔走路跳呀跳”、“一步一步跳呀跳”……幼儿一边玩耍着,一边模仿着,一边感受着,一边学说着。整个活动看似主题并不是非常突出和集中,活动中既有语言学习、又有思维练习、还有常规建立,可这些是非常适宜小班幼儿的。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学习就是在看看、说说、做做、想想中多元整合地进行的。2、设计富有创意本次活动,教师创设了“和小弟弟一起进羊羊村做客”的活动情景。利用画面、利用操作材料,教师时而引导幼儿模仿各种动物走路的动作,时而引导幼儿学说短句,时而引导幼儿在自己的“一条小路”上(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逐渐感知动物数量的递增,并通过提问“现在,小路上来了几个动物?”“谁是第一个来的?谁是第二个来的?……”引导着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尝试有序地排列动物,从中积累相应的数经验,使幼儿的数学习融于情景中、操作中,体现了“有教无痕”。此外,教师借助绘本中动物朋友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来帮助幼儿记忆动物出场的顺序及序列,并提供材料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题板上进行操作。操作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操作题板形容为通往羊羊村的“一条小路”,使小班幼儿很快地掌握了操作规则,即在自己的“小路”上进行动物出场顺序的排列。这一操作环节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还发展了幼儿的倾听力、关注力,更是提高了幼儿活动的规则意识。建议:本次活动最后,教师引出老虎的角色,随后提出一个要求“如果说出一句关于老虎的好的话,老虎就会让你进羊村”,于是,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说出“虎虎声威”“老虎、老虎我喜欢你”“老虎、老虎你很漂亮”“老虎老虎我逗你玩”“老虎老虎你真帅”………也许设计这一环节,教师意在让幼儿学说短话,消除对老虎的恐惧……但要求小班幼儿对着老虎说一句“好的话”这一内容与整个故事情节缺乏逻辑性、合理性,略显牵强,有待商榷。此外,在带领小朋友去羊村的时候,教师提出“手上有进羊村票子(印章)的孩子,走啦”。这时有两个幼儿也许手上没有印章,呆呆坐着,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这需要教师设计和实施中关注细节、关注个体。185 中班情景阅读《太阳和小鱼》观摩反思常玲《太阳和小鱼》是情景阅读中班课程当中的一个内容,当然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可是在成人的世界里它多少都有些荒诞。太阳怎么可能从天上掉到水里,人们又怎么可能想出这么多不靠谱的方式去救太阳。这一切在成人的世界当中,在真实的世界当中都不可能发生。可是孩子们却非常非常喜欢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从课堂中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我们成人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用炸药把太阳从水里炸到天空当中,可是太阳睁开了眼睛接着又回到了水里。曾经有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和今天的孩子一样这样对我说,他说你再炸一次呗,我就又炸了一次,就这样循环往复了五次,太阳依然落到了水里,可是孩子们的笑声不断,哈哈哈地不停笑,他们的笑声告诉我,这样的故事情节是吸引他们的。只是我们要把它作为课堂当中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素材,我们还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中教育的价值。而本次活动,教师借助绘本所描述的故事情景以及太阳宝宝和小鱼的角色,吸引幼儿全情投入,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幼儿建构新的认知经验。整个活动有以下特点:1、从幼儿已有经验自然导入活动。活动开始,教师以聊天的方式,和幼儿聊聊童年时候是什么样子,随后让幼儿看看图片上的太阳,抛出疑问:“太阳小时侯是什么样子呢?”,一下子拉近了幼儿和故事当中太阳宝宝这一角色的距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太阳宝宝掉在河里了!没有了太阳,人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对于中班幼儿来讲,这一话题既有一些生活经验积累也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教师请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幼儿现场回应内容(幼儿表达:没有太阳会很冷、就会没事情做、每天都是晚上了……)可以发现,幼儿对太阳功能有关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2、注重幼儿的思维能力训练。随着绘本故事情节的展开,教师利用故事画面,给予幼儿观察、思维、想象的机会。即引导幼儿一边认真观察画面,一边联系自己的经验想办法救太阳宝宝,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用渔网捞、用绳子拉、用炸弹炸。这样的方式改变了以往先倾听后复述故事情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了体现了幼儿学习中的主体性。3、体验活动融于文学情景中。185 活动中,随着教师故事内容的娓娓道来,教师设计了一些情景体验活动,比如引导幼儿“所有的人一起拉太阳,嘿约!”,让每个幼儿体验“小鱼挠痒痒”的感受等,还设计了一个“摸瞎子”(“摸太阳”)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去积累相关的经验。4、教师支持及时适切有效在“摸太阳”体验游戏中,在众多幼儿的指挥下,戴上眼罩的幼儿沿着笔直的路线走,轻而易举地摸到了太阳宝宝。随即教师加大了难度,改变了原先放置太阳宝宝的位置,幼儿七嘴八舌没办法达到默契的配合。在其他幼儿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找太阳宝宝的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里教师巧妙地渗透了方位词的概念。中班幼儿能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但还无法辨识客体的左右,这是一个认知挑战点。这时教师及时提供了支持,即用一个小道具做标识物,让“摸太阳”幼儿一只手上拿着物体,然后其他幼儿发出指令“照有东西的一边走(转弯)”,或“朝没有东西的一边走(转弯)”……这样,幼儿游戏中碰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了,也加深了对方位词的感受。总之,这是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教师设计中注重让幼儿通过玩玩、做做、想想,去感受有趣的绘本故事,去帮助幼儿感知方位词,去促进幼儿合作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本次绘本的情景阅读活动,除了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还拓展、丰富、提升了幼儿其它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此外,活动现场也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与灵活机智。如在讲述故事中,面对现场幼儿表达出:我已经听过,我看过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顺水推舟地出现了“小鱼”角色,引导幼儿进行体验游戏。建议:这一故事内容比较诙谐有趣、生动形象,非常吸引幼儿。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幼儿更多地听赏、感知故事角色与情节的情趣、快乐,需要设计问题让幼儿获得一些故事中蕴涵的经验。情景阅读活动中强调学习内容的自然、合理整合,强调体验活动的适宜、适切,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不能为了体验而体验,而忽视幼儿对作品中心的自主感知与理解。185 大班音乐《超级歌会》反思钟淑月前段时间在外出学习时对音乐活动《超级歌会》印象非常深刻,一直想在自己的课堂试试,借这次调研的机会,我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呈现出了今天的课堂。活动中我首先以近段时间电视上热播的娱乐性节目“我是歌手”引入主题,让孩子们又角色感,争相表现自己,为接下来的课堂注入的活跃的气氛。接着,通过形象的“一条鱼”动画和明快的节奏,说唱了第一段歌词,孩子们对这样的新鲜的长发很感兴趣,在听听唱唱中便学会了说唱第一段,接着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创编歌词欲望,整个活动孩子们都在主动探索尝试中进行。最后一终极PK的形式,让孩子们以竞赛的方式结束,活动又长生了一个小高潮。孩子对本次活动感兴趣,除了学会了说唱这种形式,同时对节奏的练习和把握也有所提高。活动结束后,我最大的感受、最兴奋的就是孩子那高涨的热情和氏族的兴趣,我对“趣味课堂”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其有了更加直观与深入的理解1、选材时尚,充满趣味。rap形式新颖有趣,紧跟时尚脚步,深得孩子们的喜爱。由于嘻哈曲风本来就以有节奏的说唱为主,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孩子们被其“哟、呦,***”而吸引,非常愿意来跟着节奏来念,来创编,每个孩子都感到趣味十足,异常投入。2、层层递进,激发趣味。其一,活动中每个环节层层递进,为活动目标所服务。第一环节,以超级歌会来引出rap,初步感受rap曲风。第二环节,让幼儿尝试没有节奏的分组创编。第三环节,幼儿既要紧跟不同的节奏,又要加上语言和动作来进行PK赛。其二,组织策略极具趣味性。活动采用了“闯关游戏”“PK赛”等形式,充分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此类竞争类的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一开始投入到游戏中,被音乐游戏所吸引,越到后来,越发有兴趣,极大地激发出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3、互动精彩,提升趣味。185 精彩的师幼互动,也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着“趣味”。孩子们一开始还不太能掌握RAP曲风的特质,我便问孩子:“你们觉得这个歌曲里哪句最有意思,”有些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我便说:“我最喜欢这句了,哟,哟,在发愁,真带劲”,我跟着节奏,还加上了夸张的动作,我的肢体语言马上引发了孩子们的笑声,在笑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对这个关键性的语句印象深刻,能迁移运用到后面的自我创编中去。过程中,我又不断地强化了这个rap的关键语句,在活动最后的时候,我请孩子们用“哟,哟,***”和老师或者小朋友打招呼,孩子们马上能运用学到的,用rap的形式来呈现。在如此轻松的师幼互动中,教学目标达成了,孩子们也觉得非常有趣,兴趣盎然。我想,开展一次好的活动,于孩子、于老师都是一种收获,“趣味”是最好的载体,希望以后能将趣味多多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活动和一日活动中,让孩子开心地玩、开心地学。185 大班音乐《老师,再见了》教学感悟钟淑月临近毕业,小朋友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心里有好多话要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在这首歌曲《老师再见了》中,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和老师依依惜别的心情和情感。我班幼儿进入大班后,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在开展歌唱活动《老师再见了》中,我通过相片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回想三年以来的幼儿园生活,想想马上就要离开老师上小学了,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想,想一想自己的进步以及说说自己最想感谢的人等等活动。孩子们在启发下,有的说:“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就想起以前的事了。”有的小朋友突然哭了,说:“老师,你一弹这首歌我想流泪。”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们非常想你们,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的。”或许这群天真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分离的意思,但从歌曲中,他们所表达的是对老师的恋恋不舍。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地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通过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上一些动作表演作为辅助,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老师的敬爱、依恋之情。幼儿园虽小,但世界很大。我们的工作也许琐碎,但绝不是模仿和重复。我选择了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便无怨无悔,每天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同呼吸,共快乐,几乎每天都有令人开怀大笑的童稚趣事,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每天也在不断品尝和体味着这种幸福!185 从语言活动《快乐的假期》看谈话活动的组织策略宋一叶谈话活动是帮助幼儿学习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谈的活动,具有独特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功能。这类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还可以增强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信息的意识,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9月初,大班主题活动中便有《快乐的假期》这样一节谈话活动,现谈谈自己上完后的几点感受。一、选择有趣的话题,让幼儿有话可说。开展谈话活动,需要有一个全体共同参与的中心话题。话题一定是孩子有一定经验、有一定新鲜感、有趣的话题,它可以主导幼儿谈话的方向,限定幼儿交流的范围,使幼儿的交谈带有一定的讨论性质。如本次的谈话活动《快乐的假期》,我们选择了“假期”这个中心话题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刚刚结束的暑假是孩子们休闲在家的一段快乐时光,期间肯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情。于是,教师充分利用“假期”这个有趣的中心话题,调动幼儿的情绪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不仅为幼儿提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而且让幼儿的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充分发展和积极提升。策略分享:在选择谈话活动的话题时,一要考虑幼儿的经验基础是否能达到,二要思考幼儿对话题是否有兴趣和新鲜感,三要把握话题与幼儿近日关注点的紧密度。二、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幼儿有话会说。在谈话活动中,确定了话题以后还需要考虑是不是要给幼儿提供一些平台或者支架,让他们不仅有话可说,并且“有话会说”。比如在《快乐的假期》这个活动中,由于幼儿是刚从中班升入大班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语言表达能力及水平也有限,如果就让孩子凭空回忆和交流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想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或者一下子想不起假期里发生的趣事了,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课前发放了“暑假趣事调查表”,事先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回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暑假趣事记录下来,并在家先说一说。这样当幼儿在课堂上时,就会根据调查表上的图片来交流自己的暑假趣事,也就“有话会说”了。185 策略分享:谈话活动时需要考虑幼儿进入话题的方式,或许是创设一个情景,或许是提出一个问题,也或许是提供一些图片……合适的方式或平台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经验,启迪幼儿的思路。三、进行适时的评价,让幼儿有话愿说。当幼儿交流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与评价,这对激发幼儿的谈话热情、帮助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评价要在鼓励幼儿交流的基础上,给幼儿积极的肯定与支持,有时也可以与幼儿互动,让幼儿进行互评。比如,当一个孩子交流得特别精彩时,我会问其他的小朋友:“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在幼儿进行评价以后,再小结与提升:“嗯,你们都听出来了!是呀,就像你们说得一样,这个小朋友不仅说出了他在假期里的趣事,而且交流的时候声音响亮、语句完整、能把整件事情都说得很清楚、很连贯哦!”类似于这样的评价,既让听的幼儿参与互动了,又让说的幼儿收获了肯定和认同,更重要的是,会激发更多的孩子参与交流,并从刚才的评价中得到暗示:要说得响亮、连贯、完整……策略分享:第一,淡化幼儿错误。幼儿由于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思不准确、用词不正确、扯题等现象。对幼儿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必太在意,要耐心听幼儿讲完,不要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相信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会逐步发展和提高。第二,关注个体差异。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对那些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处于弱势的幼儿,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对他们每一次的参与,教师都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第三、适时进行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可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教师的规范语言等来感染幼儿,帮助幼儿掌握表述的技巧,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让幼儿真正“有话愿说”。四、不足之处:当然,事实上在语言活动的几种类型中,我们会发现,看似简单的谈话活动其实却是老师们较为头疼、较难组织好的活动。比如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景:让幼儿围绕话题谈话时,有时冷场、有时吵闹,有的幼儿说不清、有的幼儿不要听,有的虽在谈话却与话题毫无关系,还有的时候就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孩子们早已经奔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私聊去了……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想作为教师应更好地修炼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有效策略,抓住孩子的心,张开孩子的嘴,让谈话活动变得更精彩!185 在反思中寻找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数学《学做小工人》教学反思张丽小班刚升入中班的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因此,数学活动宜生活化、娱乐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所以这次的数学活动,我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起来的,对于这群幼儿来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兴趣高涨,每个幼儿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本次活动我执教后,王老师提出整改,由郭伟华老师再次执教。在教案优化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课前预设:寻根、把脉——遵循学科的特质。心理学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协调。幼儿是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游戏正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数学经验的良好途径。”本次活动中通过创设情境“学做小工人”激发幼儿情趣,在玩中逐步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学习将相同数量的物体放在一起。    同时《纲要》指出:“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关注的是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和态度,数学教育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从幼儿现实生活中去挖掘。”本次活动就是在情境中通过包装饼干、穿链子、串糖葫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轻松学习数学。我认为本次数学活动还是能够遵循数学的学科特质的。二、课后反思:微格、诊断——实施课堂的有效。     我园一直致力于研究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相关在本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方面的有效性不够,需要在后期进行调整与改进。1、导入的有效性。数学活动的一般模式是唤醒经验——形成新经验——185 运用新经验。在活动的一开始进行集体活动:复习5以内的数量,让幼儿说说1-5的数字的含义。在上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导入环节,没有激发幼儿关于数量的经验,反而是一开始就把孩子问闷了。孩子对于5以内数量的概括意义没有了解,让孩子们来说3可以表示什么,4可以表示什么,太难了。建议在活动中直接开门见山,提出要求: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来当老板,雇佣你们当工人,好不好?老板今天要聘用三种工人,包装饼干的工人,串手链的工人,串糖葫芦的工人。    2、情境的有效性。活动创设的情境,“小猴开超市”,但整个后续的活动已经脱离了这个情境,缺乏情境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建议将情境直接设定为“学做小工人”,老师来当老板,孩子们来当小工人,让孩子们直接了解操作要求后尝试自主操作。    3、评价的有效性。数学课堂因差异资源而精彩 ,在数学操作后的评价交流环节非常重要。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我有寻找差异资源的意识,但在差异资源的选择上,我寻找的两个样本分别是:1个错误的和1个正确的,其中1个错误的是会数但取错数量的幼儿。其实,在取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样本:1、不清楚操作要求,随便取物的样本;2、清楚操作要求,但取物时没有数清的;3、正确的,在这样的三类样本中通过差异资源的呈现,让幼儿逐步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同时,教师的评价话语体系要能够追问出幼儿的思维轨迹,今天我在课堂中的提问是“你加工的是什么食品?是几个?”可以改成“这个工人是按要求工作的吗?他串的糖葫芦是可以用这个数字表示吗?”这样可以兼顾到下面在看这个操作的其他大部分幼儿。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要跟上,适当鼓励幼儿。(错的:产品不合格没有关系,再去试一试;正确的:你真是个聪明、能干的小工人!)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复杂综合的工作,新的教育理念也向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通过本次活动,做为青年教师的我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观念和理论水平,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设计更好的活动,适应新时期新型教师的需要。185 健康《小手真干净》教学反思胡华今天我们开展了健康活动《小手真干净》,孩子们一边看着图片一边学着洗手的动作,非常开心。为了让孩子记住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借助儿歌,帮助孩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拧开龙头冲冲手,(冲手)擦擦肥皂搓一搓。(擦肥皂)搓搓手心和手背,(搓手)换只小手再搓搓。(换手搓)冲冲冲,冲手心,(冲手)冲冲冲,冲手背(冲手)关上龙头甩三下,(抖抖手)擦干手心和手背,(擦毛巾)小手洗得真干净。”为了使孩子不弄湿袖子,我还在儿歌前加了句:卷袖子,卷袖子(挽袖子)。小朋友们学得可起劲啦!《新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每天小手都爱摸摸着,碰碰那,洗手这一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将小手洗干净又显得较难,怎么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幼儿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所以,我注意设计简洁、形象、准确的导入方式:老师以自己生病了,边说边做动作,主要引导幼儿理解为什么会生病,是小手脏的缘故。小结:对呀,我生病是因为我把手上的脏东西都吃到肚子里去了,我没有好好地洗手。接着通过儿歌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幼儿正确理解洗手的方法。让幼儿轻松地掌握如何洗手的方法。最后请幼儿亲自去卫生间洗洗手,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个活动是幼儿现实生活地再现。利用了形象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是个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儿歌中动作简单易学,因此幼儿比较感兴趣。幼儿现状观察:185 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中,洗手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应该让幼儿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骤。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在集体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特别薄弱。开学这几天,我发现班上有的孩子只是把手淋湿,就算洗完了;有的洗完手后不会擦毛巾,湿湿的小手就往衣服上擦;有的在洗手时不会用肥皂;还有的是把衣服洗湿……我就本班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健康活动《小手真干净》,活动通过儿歌的形式,给予幼儿教育和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洗手的卫生习惯。教育契机找寻:多数幼儿都特别喜欢玩水,对于有的幼儿来说,洗手就是玩水的好机会,所以在练习正确的洗手方法时,幼儿的兴趣在水上面发生了注意的偏移。我将练习正确的洗手与之前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幼儿分组来洗手。将孩子对水的兴趣与洗手相结合,借水来提高幼儿对洗手的兴趣。即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又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寓教于乐。不足之处补正: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个别幼儿虽然年龄小,比较顽皮,但是经过耐心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本节活动中,老师理所当然以为孩子一定会知道什么时候该洗手,而忽视了这方面的引导。其实小班的孩子,部分对家长过于依赖,没养成这方面的习惯。他们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时候洗手,所以这次活动应该在活动前对孩子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比如通过观察和聊天等方式知道孩子们对洗手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把握每次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活动中由于班上人多,组织幼儿在水池边洗手时,我光顾检查幼儿是否学会了洗手,没有告诉孩子们尽量不要把水溅到地上,这样容易造成幼儿滑倒的现象。而且部分幼儿在洗手的时候没有意识把水龙头关小一点,造成浪费水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幼儿在抹肥皂的时候,一直在抹,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交给他们正确的抹肥皂的方法,应该是用手心手背去摸一摸,然后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用水冲一冲!这个环节应该说明白,然后让小朋友们去实践,在真正洗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之间的差异还是挺明显的,有的能够通过看墙上的过程图来学一学,有的通过集体教学明白了整个过程,一部分孩子是通过向其他小朋友学习,还有极少一部分孩子,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玩水的上面,这就需要老师全程跟踪并提醒,对于孩子们洗完手会把水洒在地上,老师可以在旁边提醒:请洗完手的小朋友,把手在池子里甩两下,然后用毛巾擦擦手!185 中班语言《月亮》课后反思常玲课前预设之教材分析:诗歌《月亮》以优美、宁静的月夜之景,拟人化的描述了温馨的家园,它无论从意境还是情感教育上都不失为向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因为这首作品想象神奇美妙,能使幼儿从巧妙的构思中获得丰实的美感,诗歌中除了小鸟、青蛙在变以外,都以“月亮和我好”这句来重复结束,适合中班孩子的语言学习特点,而且中班的分析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是:1、欣赏诗歌,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了解诗歌的句式特点,结合生活初步学习创编,恰当运用动词和量词。3、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能力。课前预设之揣摩教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了情境,让孩子在活动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声音、适时的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活动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还采用了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感受诗歌的美、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课前预设之探究学法:根据诗歌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视、听、说、动作)感受诗歌的内容,通过感觉的多通道参与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并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五部分完成。(一)导入活动——(二)欣赏并理解诗歌——(三)学习朗诵诗歌——(四)仿编诗歌——(五)结束活动。185 课后思考之存在问题:1、由于孩子是刚从小班升入中班,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比较弱。2、孩子学习时缺少语言支架,仿编时的固定句式也没有熟悉,导致仿编环节难突破。3、由于第二环节理解不透,“学习朗诵诗歌”部分不流畅,情感体验没有凸显。课后思考之调整方法:1、提供语言学习支架。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当中利用图片或图谱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2、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卡片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图谱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3、由于本班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a、扩展想象,回忆经验。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月亮除了会落在树梢还会落在哪里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b、学习仿编。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你能不能把刚刚说连起来,它就变成新的诗句喽……”,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c、分组讨论,自由创编。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d、集体交流。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185 谈小班数学活动《给三只熊整理物品》的调整与优化宋一叶近日,听了小班数学活动《给三只熊整理物品》,在一课三巡的过程中,我们对整个活动的设计有了不断深入的碰撞与思考,并在一次次的研讨中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操作材料的调整,让活动更具科学性。1、在第一次的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是:三个大小不同的餐盘及三份大小不同的早餐食物——玉米和蛋糕。活动中孩子们先给三只熊分餐盘,即熊爸爸用大的盘子,熊妈妈用小一点的盘子,熊宝宝用最小的盘子;然后尝试为三只熊分配早餐食物,即熊爸爸吃大的玉米、蛋糕,熊妈妈吃小一点的玉米、蛋糕,熊宝宝吃最小的玉米、蛋糕。对于这样的操作材料,我们觉得不够科学与合理,对于“熊爸爸胃口大,就要用大盘子以及吃大的玉米和蛋糕”这样的说法,也值得推敲,因为身体的大小与所用盘子及所吃食物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鉴于此,我们在操作材料上进行了第一次调整,改为提供大小不同的生活用品,如衣物、小床等,让它们与三只熊产生必然的联系,在比较大小的基础上与三只熊进行对应和匹配。2、第二次的活动中,经过调整,教师选取了衣服、裤子、帽子等作为操作材料,避免了第一次活动中材料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值得推敲的地方:即教师在准备操作图片的时候,不仅是衣服、裤子等图案的大小不同,连提供的纸片也是大小不同的。如此一来,我们发现一部分孩子是根据纸片的大小完成操作的,反而省略了我们所要求的比较衣物大小进行匹配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处理也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因此,在第三次的课堂中,我们再次调整了操作材料,将提供的图片都剪成一样大小的投放给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中,操作材料更规范了,活动也更加科学合理。二、情景创设的调整,让活动更具情趣性。在第一次的活动中,教师创设了“给三只熊配早餐”185 的情景。但是由于这样一个情景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存在争议,我们在研讨中觉得,既然活动开始是以《三只熊》的故事情节导入的,那何不充分利用好这个故事来展开呢?因此,在第二、第三次的活动中,活动的情境创设进行了调整,以走进三只熊的家认识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帮助它们整理衣服——整理其他衣物——完成任务为整个活动的行进路线,将情景贯穿活动始终,在情境中一步步推动幼儿的学习,增加了情境中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的情趣性。三、学习方式的调整,让活动更具自主性。在第一次的课堂中,教师带领着幼儿先集体教学,再个别练习,虽说加入了情景的创设,但是整个课堂看上去还是在老师的高控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教的痕迹比较重,课堂中缺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气氛。于是,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们试着转变这种教学方法,努力把孩子推在前面,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我们将第一环节的集体教学活动变成了自主操作,在认识了三只熊后就抛出问题:三只熊的衣服弄乱了,请小朋友去帮帮他们把衣服整理一下。在这个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抓取幼儿的差异资源并组织交流,追其思维过程,以幼儿的会去教幼儿的不会,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小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后面的第二次操作,既巩固了新经验,也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应该说,调整后的课堂,让孩子学习的更加自主和有效了。四、几点思考与建议:1、活动中三只熊的大小区别,教师沿用的是老教材中“大的、小的、最小的”这样的表述方法,相比较之下,“小、中、大”这样的表述方式更合适、更恰当一些。2、两次操作活动没有体现递进性,对于孩子来说挑战不大,应思考第二次操作要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体现难度和梯度。如调整三只熊的位置等等。3、幼儿操作活动时教师不能干预得太多,不然在幼儿差异资源的抓取和真实性上面就有所缺失了。185 语言教学反思:《母鸡和苹果树》顾科望10曰18日我执教了语言活动《母鸡和苹果树》。下面我来谈谈执教这个活动后的感想。这个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从内容来看,绘本生动幽默地描述了母鸡临危不惧,运用自己的智慧“狼”口脱险的过程。这对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沉着冷静对待,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符合《纲要》中“服务于幼儿生活”的精神实质。作品层次明显,每一层是相同的讲述思路,但是逐层深入,层层递进,采用以教导学的迁移法学习,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故事正文是以一个个色彩丰富、动态鲜活的画面来组成,文字不多,简洁明了,给儿童想象的空间,符合幼儿阅读的特点。所以,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正符合《纲要》中语言领域中所要求的: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大班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但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集体发言时态度拘谨,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所以,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习新的讲述思路——观察苹果树变化以及讲出两个主要角色之间的对话。大班的幼儿有一定的对比感知能力,因此活动设计中多次设计了亲身感受母鸡和“苹果树”的情景感受:如学说对话:母鸡:真奇怪,我从来都没见过苹果树上长出尖尖的耳朵。苹果树:我们苹果树有时候是这样的等。在母鸡妈妈想办法的环节,孩子们想出了好多,如:可以将苹果树取下来,母鸡赶紧躲进屋里……接着又总结出了“转危为安“这个词语,让孩子们猜一猜意思,虽然不是预设中的,但是我也问了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孩子们回答的还是很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知识的渴求是积极的,在活动中将一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将教育的职能发挥的淋漓尽致。185 下面在针对活动中对幼儿回答的回应和差异资源的利用来谈谈。我觉得要做到很好的回应幼儿必须要预设幼儿的回答,幼儿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的回答可能千变万化,作为老师尽可能多的去预设幼儿的回答。如在活动中我提问到:孩子们,你们觉得母鸡妈妈会想什么办法呢?孩子们答到:可以把苹果树取下来,直接拿下山来。当时是我立马假装取苹果树,然后孩子们发现苹果树取不下来,于是这个问题就这样过了,后来活动结束后想想其实我处理的不是特别恰当,充分说明活动中还是让幼儿想象观察为主,对幼儿的回应还是不足的,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相关素养。差异资源在课堂中是最显性的教育资源,用孩子的会来教孩子的不会,比如说在学说对话的过程中,我先让孩子讨论你觉得母鸡会说些什么?苹果树又会怎么回答?在讨论时我参与到孩子中,倾听孩子是怎么说的!接着在回答时我先请了能力一般的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肯定他的同时追问:还有谁能说的更好更完整些?于是第二个孩子能力较强的孩子又说了自己的想法,第三第四第五个孩子会在第二个孩子说的基础上进行学说,然后全班的孩子进行分角色对话。本次活动效果良好,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大多数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学说对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全面的解读教材和孩子,相信孩子、真正的放手孩子,你就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185 中班科学活动中如何运用记录表的几点想法——科学《它能吹出泡泡吗》教学反思张丽今天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索——《它能吹出泡泡吗》,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发现了很多奇妙的事情。一、课前修改——教案的个性化修改。介绍一下我在原来集体备课的教案上自己的修改:1、材料中将笔管改成毛根(笔管很难取到,而且这种材料的作用其它的材料能够显示,而毛根能够卷曲成圈,相较之,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2、记录表除了有集体记录的大表格,提供给幼儿人手一份小的记录表。二、课中观察——课堂的整理性记录。1、亮点:材料适宜,流程清晰,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我提前用洗洁剂、肥皂粉调出了泡泡液,又提供了各种吹泡泡工具:积木、筷子、回形针、纸、吸管、毛根等,孩子们看到我带来的各式吹泡工具都争着要试试,所以整个活动孩子们参与地积极性很高。通过各环节的尝试、探索孩子们发现我准备的吹泡工具中有些能吹出泡泡有些则不能。最终得出结论:有洞且两头相通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动手,给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纸和毛根)进行改造,变得能吹。孩子们都积极动手尝试,想出了各种好办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例如:将纸片卷起来、将纸片中间抠个洞、将毛根卷曲等等。2、不足:记录表幼儿有使用的意识,但部分幼儿看不懂记录表,不会准确记录。本次活动共39名幼儿参加,39份记录表第一次猜测记录中39名幼儿全部记录,第二次操作记录中10名幼儿听清楚要求尝试记录,24名幼儿在教师的再次强调下尝试记录,5名幼儿从头到尾没有进行记录。(在34名尝试记录的幼儿中有一小半幼儿知道操作结果,但不会记录,记录时把第一行猜测的擦掉后重新记录。)185 记录表是幼儿具体操作后的结果反映,设计记录表要科学、合理,便于幼儿了解和记录。幼儿在小班记录时,幼儿只有集体记录的经验。作为中班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幼儿来说,幼儿的记忆还比较短暂,又要操作前猜想又要操作后记录,记录表有两栏,对于幼儿来说太难,这才导致很多幼儿不会记录。3、整改策略:遵循年龄特征,简化记录表,记录前看懂记录表。(记录表上的材料根据内容,贴上实物图片做标记,使幼儿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原来的集体记录表和幼儿记录表是同一张: 实物 积木 筷子 回形针 纸 吸管 毛根 ?             改后的幼儿记录表(只要求幼儿记录实际操作后的结果,能吹出泡泡就打钩,不能就打叉):实物积木筷子回形针纸吸管毛根备注:之所以在操作结果记录一栏放两个标记是为了告诉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小手要动起来,小眼要看清楚,同时这样排列比比原来的记录地方大了也便于有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想出办法让纸或者毛根也能吹出泡泡来进行适当记录。集体记录表:实物积木筷子回形针纸吸管毛根?185 备注:原来要求的幼儿先个别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后再集体交流并记录在大表格中现调整为直接集体交流猜测并记录在大表格中。三、课后反思——科学活动中如何运用记录表。有了一张简洁明晰的记录表,那么,在具体的使用中又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一)循序渐进,尊重差异。不同年龄的幼儿科学活动有不同的要求。反映到记录表上,自然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由简单到复杂,由二元逐渐过度到多元。在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相同活动中也同样要考虑到不同能力的孩子,给予难易程度不同的记录表。使幼儿能充分认识并掌握记录的技能,从而真正发挥记录的有效性。(二)记录方式灵活多样。这是综合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探究活动的特点而言的。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记录的方式无非有三种:1、教师记录2、个人记录(以个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3、小组记录(以几个人共同试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在具体的使用中,小班一般采用教师记录的方式,这不仅仅因为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的发展还不足以担负起记录的“重任”,也是由他们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中班幼儿开始比较多地接触这类有记录要求的探究性的科学活动,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使个体记录成为可能。大班幼儿的社会性进一步增强,有了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记录也就成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为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提高幼儿对于记录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和交流也是一种好办法。(三)记录形式个性化,赋予幼儿想象的空间。记录作为科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能够帮助幼儿带着明确的探究目的,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以及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发挥记录应有的效用、让幼儿愿意记录乐于记录,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将记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又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记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有的用粘贴、打勾、笑脸、手指点画,有的用数字、图像、符号、绘画等方法。例如在大班科学“有趣的转动”中,我们可以不要限定幼儿用某一种符号来表示转与不转,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地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转”与“不转”。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转动的标志有螺旋线、圆圈、指针、带箭头的圆弧线等等,充分展示了幼儿非凡的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在下一环节——交流分享中的兴致。185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鼓励幼儿个性化的记录的确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提供给幼儿大胆表现和创作的机会;但是对于一些常见的概念,我们应该给幼儿一个相对统一意义的符号和图画。这对于培养幼儿严谨的记录方法和正确的科学态度很重要。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记录方形式的个性化,还应与幼儿一起探求最简洁、有效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四)记录要与交流分享紧密结合。记录的过程即是幼儿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其间有疑惑、有失望、有苦恼、有惊喜,这些都是幼儿非常想与人交流和分享的。所以,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说明、描述记录的内容,同时可以指导幼儿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去讲述记录的过程和发现,既增进了幼儿记录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幼儿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在这里,记录成为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与同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成为放飞幼儿心灵的空间。185 教学反思:小班语言《搭积木》胡华在主题活动《好习惯》中我们开展了语言活动《搭积木》。《搭积木》是一个看图讲述的故事体裁。故事中红红和冬冬搭积木的行为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通过观察、交流让幼儿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说短句“请你给我一块积木,好吗?”或“我给你一块积木吧。”习得同伴之间交往的技巧,从而懂得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一起快乐地游戏。谈谈我对本活动的几点感悟:一、选材贴近幼儿生活现在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家里玩具随意玩,孩子可独霸一方。而到了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所以在幼儿园里,这样争夺玩具的行为表现得特别多,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是不对的,一些攻击性较强的幼儿总是会与同伴发生矛盾,经常出现争抢玩具、推人甚至打人的现象。因此,实施共享教育非常重要。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刚刚开始萌芽,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期。我觉得在此时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是解决孩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是非常及时、有效的。二、为幼儿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看图讲述活动的关键就在于为幼儿创设正式的口语表达情境。为了调动幼儿参与讲述的积极性,我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从观察图片画面入手,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想象故事发生的情节以及角色间的对话。如“红红搭桥的时候,少了一块积木,她会怎么办呢?”,孩子们会说“问东东要”。“那谁能用一句好听的话去问东东借呢?”有的孩子说“谢谢”,基本表达不清。这时我出示一块红色的积木,问:“我这里有一块红积木,如果你们是红红,你会怎样问我借呢?”这样身临其境似的故事情境,调动起了孩子们讲述的兴趣。有的孩子说:“给我一块积木好吗?”这时只需老师适当的引一引“谁能说得更有礼貌一些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短语,也能从中明白当自己需要问别人借玩具时要有礼物。185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孩子初步了解熟悉了看图讲述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情境表演,在情境表演中模仿角色对话,体验角色情感,提升讲述经验。活动中我采用老师与幼儿、男孩与女孩、个别与个别进行人物角色对话,使每个孩子都有表演讲述的机会,提升了孩子的讲述经验。不足之处:活动前预设了两个“红红搭桥的时候,少了一块积木,她会怎么办呢?”在活动前我预设两种情境,根据幼儿的观察讲述进行引导。情境1:如果幼儿回答:红红可以问冬冬借。教师引导:红红会对冬冬说什么呢?(提醒幼儿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幼儿学说:“请你给我一块积木,好吗?”情境2:如果幼儿回答:冬冬会给红红一块积木。教师引导:冬冬会对红红说什么呢?幼儿学说:“我给你一块积木吧。”在活动中孩子只说了情境1,我也只重点与幼儿一起讲述了“有礼貌”。活动结束后我反思,同样的搭积木,其实可以渗透两个关键词:有礼貌、会分享。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个孩子非常有礼貌地去问同伴借了,但另一个孩子却不愿给他,这也是孩子“自我中心”的表现。所以在活动中我还需适当的引导:“东东看到红红没有积木,他会怎么做呢?”让孩子谈谈。或许这样孩子们也能懂得一点分享的交往品质。185 从“一课三研”看教学设计的有效——以《大班科学:种子藏在哪里》为例王志薇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幼儿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没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是不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在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不会吸引幼儿哦。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感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那么,如何设计一节科学课,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呢?这一次的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课例,让我们明白,原来,科学课也可以很简单,孩子们真的可以很快乐。在“一课三研”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对孩子能力的把握以及研讨中的相互碰撞,教案呈现了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第一稿教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活动目标:1、观察比较,找找种子藏在哪里,了解种子的用途。2、通过的方法,发现种子生长在果实的不同部位。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3、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准备:1、ppt“种子藏在哪里”。2、可事前请幼儿收集一些水果:柚子、香蕉、苹果等……活动过程:一、找找水果的种子藏在哪里。1、出示水果图片(也可请幼儿事前带些水果,切开找找),找找种子藏在哪里。2、幼儿交流,分享经验,知道水果的种子都在果实里。二、寻找蔬菜、作物的种子,发现种子生长部位的不同。1、提供部分蔬菜、作物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种子藏在哪里。2、交流,发现种子生长部位的不同。185 3、小结。三、讨论,了解常见的种子食品。四、结束活动。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植物和果实的种子,在生活中还有好多植物和果实,请小朋友回家后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还有那些植物和果实有不一样的种子,它们又在哪些部位?第二稿教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常见植物的种子及不同的生长部位。2、大胆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活动准备:1、ppt“种子藏在哪里”、图片。2、幼儿收集相关果实或含果实的植物:桔子、南瓜,石榴、玉米、花生、芝麻等……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出示苹果。瞧,这是什么?你知道苹果的种子在哪里吗?二、找找常见植物的种子藏在哪里。1、从熟悉的植物入手,幼儿自由探索种子藏在哪里。2、交流,分享经验。三、了解更多种类“植物种子藏在哪里”。(PPT)1、出示更多种类植物。2、观察,了解种子生长的不同部位。3、小结。四、延伸活动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那你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吗?下课后我们一起去寻找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又藏在哪里,好吗?第三稿教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常见植物的种子及不同的生长部位。2、大胆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3、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活动准备:1、ppt“种子藏在哪里”(带有音频介绍)、图片。2、幼儿收集相关果实或含果实的植物:橙子、南瓜,石榴、玉米、花生、芝麻等……活动过程:185 一、活动导入。出示苹果。瞧,这是什么?你知道苹果的种子在哪里吗?二、找找常见植物的种子藏在哪里。1、从熟悉的植物入手,幼儿自由探索种子藏在哪里。2、交流,分享经验。三、了解更多种类“植物种子藏在哪里”。(PPT)1、出示更多种类植物。2、观察,了解种子生长的不同部位。3、小结。四、延伸活动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那你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吗?下课后我们一起去我们的种植园去进行种植,观察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好吗?反思评析:从以上三次教案的修改中不难看出,每一次的活动都更加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点。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一、目标切合,紧扣课题。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定位,必须紧扣课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那么,如何确定目标呢?第一稿的目标中“观察比较,找找种子藏在哪里,了解种子的用途。”放在主要目标位置,可以看,出需要孩子探索的太多了。本节课的课题是《种子藏在哪里》,一个“藏”字,就体现了本节课的灵魂,那教师就要切题“种子藏在哪里”。那么,藏在哪?如何找?怎样分享?这样的一个思路就会让我们将观察、比较、探究、交流、分享都囊括在内,进而目标一“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常见植物的种子及不同的生长部位。”就自然替代“观察比较,找找种子藏在哪里,了解种子的用途。”;目标二、三“胆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就轻而易举地显现出来。这样的目标作为行走路线,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够紧扣主题,满足幼儿的需要。二、环节紧凑,层次清晰。环节应该为目标服务,清晰,有层次的环节,让孩子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行难度的递增,而丝毫没有痕迹。那在第一稿教案中,两次探索,两次记录,其实,并没有从孩子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上入手,对于孩子来说太难。记录仅仅是一种形式,让孩子进行探索、观察、讲述才能够体现思维的轨迹。因此,在第二稿的设计中,两次探索改为一次探索,让孩子充分探究种子藏在哪里。但是,从孩子的探索,记录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本次活动来说,即使没有记录,孩子也能够清晰地表述种子藏在哪里。那么怎么办呢?于是,第三稿中,记录被删除,取而代之的就是孩子间的相互交流,大家的资源共享。原来。有时候,探究过程就是这么简单。185 三、贴近生活,自然架构孩子的经验来自生活,孩子们的学习也同样来自生活。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教师的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为基础,找到探究点,从兴趣出发,自然生成的课堂才是最受孩子喜欢的。三次活动下来,教学的难度一次比一次低,但是孩子的兴趣却一次比一次高。从直接出示苹果,共同找种子,再到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找到各种蔬菜水果的种子,最后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自然。在最后一个环节,“那你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吗?”当这个问题抛出后,孩子们说到很多,有的说可以吃,有的说可以种,有的说好看。这时,教师就自然的拓展到:那我们下课后一起去我们的种植园去进行种植,观察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好吗?借助孩子的资源,将孩子想的还给孩子。这样的自然,顺理成章。一节课的设计,不是单纯进行想象,而是和幼儿,和教材密不可分的。课堂是多彩的,孩子是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更多的了解幼儿,才能够将普通变得不普通,才能演绎精彩的课堂。185 中班语言《朋友船》教学反思常玲教材分析:中班语言中的一则童话故事《朋友船》十分有趣,但故事后半部分情节中船破了,海中动物劝大家离开这只危险的船,可动物们感情深厚,谁也不愿意离开谁,幸好最后把洞补上,才幸免于难。《朋友船》体现的是动物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对独生子女自私、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较大的教育意义。同时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欣赏和学习。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尤为严重,借助这个故事开展了本次活动,旨创设轻松的语言学习气氛中在让幼儿初步知道朋友间要互相帮助,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收获一份快乐!在活动设计时我注意遵循了以下原则:  1、注意儿童获得经验的原则。设计时,先考虑到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已经有了看图讲故事的经验。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图片,简单的讲述图片上的内容,猜测动物角色之间的对话及想法。通过活动,丰富词汇,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这些都是建立在幼儿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原有经验和新的内容会引发幼儿较强烈的学习兴趣。2、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相互渗透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吸收的主要是语言信息材料,但也包括那些与语言有关的其他信息材料。新大纲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活动时,除了语言,还有音乐、动作、科学等不同发展领域活动的因素存在,也将幼儿的多方面发展要求揉合于本次语言活动中,如思维、情感、常识等。3、教师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原则。  我们知道,教师参与活动必须帮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中,不少环节组织幼儿讨论、与教师交流,所以教师的语言设计上注重启发性,并给予积极的应答,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幼儿学得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85 因此,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是:1、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大胆用语言讲述画面内容。2、学习看图讲故事,发展观察、分析能力。3、知道朋友间要互相帮助,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探究学法:根据故事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让幼儿身临其境,主动观察画面内容,切身体会到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心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用不同的方式(视、听、说、动作)感受并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感觉的多通道参与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并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四个部分完成。(一)导入活动——(二)看图共同讲述画面内容,理解故事——(三)完整欣赏故事——(四)结束活动。收获与感悟:《朋友船》这个故事本身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儿在故事世界里自由翱翔,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活动幼儿尽情地投入其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诸多关键经验。仔细对之进行回顾,我获得以下收获与感悟:●    利用声音营造情境,开展阅读讲述活动。我在认真分析作品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激发起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猜测和讲述的兴趣。比如,突如其来的风暴声,让幼儿感受到了恐惧和不安,也为船上的小动物着急,所以他们才会说出“小狗,快点逃跑,到岸上。”“我来救你。”“小猴,早知道你不多带点东西把洞补起来嘛!”等话语。而故事的结尾、开头,我也插上欢快的歌曲,帮助幼儿体验小动物的心情。●    把握细节,不断钻研。细节决定成败,完美源于钻研。首先,让幼儿明确“好朋友”的概念,也为后面理解小动物为什么不愿离开朋友船的原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次,在设计《朋友船》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怎样引发幼儿讲述积极性?怎样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本次活动中,我始终注意通过问题引领幼儿思维的方向,而层层深入地问题有效引领幼儿逐渐打开视线,从关注个别情节到理清故事发展脉络,从简单介绍情节大意到开始练习对话表达说话人的心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应重视互动形式多样化。185 在理解第二段对话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章鱼又会对小猴说什么呢?说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孩子们都有些拘谨,不知怎样交流,我走到他们身边鼓励他们和好朋友交流,通过追问、提醒,孩子们有了方向。其实不光是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幼儿与教具、学具的互动中都可以多给他们交流的空间,在练习中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语言教学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最后,我觉得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就像《朋友船》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个就是小动物之间表现出的互相帮助,在危险的时候也不离开朋友的精神。另一个就是小动物之间遇到危险不慌张,齐心协力共同战胜困难的可贵之处。然而,在我的故事教学设计中,我更侧重第一点进行教学,没有让幼儿猜想“船被礁石撞破了,如果你在船上会怎么办?”这种开放性问题,也可以在其他活动时进行渗透,扩散幼儿思维。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只依靠语言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开发新途径,促进孩子在教育关键期得到适宜的发展。既然,语言能力发展可以通过语言教学活动实现,那么,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目标也可以回归幼儿生活来实现。185 如何有效地进行儿歌教学——以《团结友爱亲友亲》为例钟淑月随着《我长大了》这一主题的开展,孩子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变化,深切得体会到“长大”是一件神奇和令人兴奋地事。他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在家、在班级的“我是中班小朋友”的角色,也逐渐拥有了那份“我是中班小朋友”的自豪和喜悦。《团结友爱亲友亲》这首儿歌作为主题的收尾与提升,显得非常合适与及时。这首儿歌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儿歌从星星过渡到身边的朋友,更容易帮助幼儿理解懂得朋友多了才快乐的道理,活动中幼儿还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进一步得到情感体验。针对本次儿歌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文字符号转换图片符号,以图谱介入儿歌。一首儿歌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眼前,如何让文字符号有效地转换成图片符号,从而让孩子接纳喜欢,帮助他们理解感受,这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相对于大图片来说,小图标是一种凝练、抽象的记号,而相对于汉字,小图标又具有形象、会意的特质,它是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学习诗歌的载体。本次活动中,我们把每一句儿歌都做成了一张生动的图片,这也是儿歌教学中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设计排放帮助幼儿幼儿理解记忆儿内容,了解儿的句式、结构,帮助幼儿顺利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总的说来,教具图片的设计使用对儿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儿歌内容全局考虑。二、倾听感受理解,以提问带出儿歌。倾听感受儿歌内容,让孩子初步熟悉儿歌的语词语句,这在儿歌教学中必不可少。在这次教学中,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一个人玩游戏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孩子会感受到孤单,不开心。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更容易体会前半部分诗歌的意境,是孤单、冷清的,出现两颗星、三颗、更多星星的时候,提问“这么多星在一起心情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答,然后有意识地用诗歌中的语言进行总结,接下来两颗星、三颗星帮助孩子讲清楚。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围绕儿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儿歌的内容环环紧扣,正因为儿歌的形式是“连环式”的,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都有所指向,层层深入,鼓励幼儿充分想象,培养幼儿的思维。185 三、创造性朗读,以趣进入儿歌。儿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儿歌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个环节,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且儿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往活动中,我也明显的发现,让朗诵的次数多了孩子没有兴趣,可是不进行集体朗诵孩子无法感受儿歌的语音、语调、语气;于是,我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朗诵,例如《团结友爱亲友亲》我就通过抽、摆图片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觉得这是图片在和自己捉迷藏,帮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学习儿歌内容。就像唱歌一样,还可以运用轮流朗诵、领诵、男女生分别朗诵等形式,孩子们便会对朗诵有着满满的期待,再有了很多经验后,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朗诵形式,甚至是创造朗诵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有一个幼儿提议让10月份生日的孩子展示朗诵,孩子们因为这种新的形式开心不已,孩子们通过趣味的朗诵,学习和体验着儿歌的趣味。 这就是我在本次活动之后的一些简单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儿歌教学中能有更多的收获!185 《大班社会:学会合作》听后感王志薇本次活动是上个学期学科组活动时的研讨课,当时研讨后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没有形成定稿。本学期,本着研究的态度,我们继续对这一节课进行了跟踪教学和研究。大班幼儿,根据其年龄特点,社会交往能力日益增强。在个体完成任务和合作学习的交互中,孩子们越来越趋向于合作完成任务。本次活动就旨在让孩子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从进入课堂前的不知如何完成任务到学会合作,协商,分工,完成任务。让孩子走出课堂的时候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如何让孩子学会协商,分工,合作,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执教老师的几次教学,在过程中主要出现一些现象,把握,贯通,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合作。1、关注习惯培养,注重长程发展。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比较快,语言能力较强,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会反驳。那么,在课堂中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的任务要求还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就会开始行动;一名幼儿交流的内容还没说完,不同意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讲自己的反驳意见了……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习惯养成,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的习惯变成一种自然,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点滴的积累将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问题清晰明确,确保幼儿理解。虽然作为大班的幼儿能力越来越强,但是面对新的问题,新的任务,还是不知所措。那么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如何介绍呢?一定要根据幼儿的水平,用幼儿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介绍讲解。提问指向性明确,简单明了,让孩子知道我要干什么,怎么干。而不是教师明白任务,但是讲解要求的时候含混不清,这样,孩子的操作就不会达到预设的效果。3、组织形式多样化,情境引导才明朗。185 在一节课中,孩子们从单一完成任务到分组合作的过程中,协商,分工是最重要的,那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什么作用?引导幼儿学会分工,组织幼儿进行分组合作,从而达成目标。那么教师的组织能力就是需要被关注的。如何用语言让混乱的场面有序?如何引导幼儿分工协商合作,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由《可爱的小鸟》谈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策略宋一叶如果说幼儿美术创作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然而,这画龙点睛之笔却常常让教师们为难。惯用的集中性评价总是教师说得多、幼儿听得多,幼儿的自主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更多时候,常常因为幼儿作画完成速度不同,使教师无法进行集中性评价,导致评价这一环节经常不了了之或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流于形式,体现不出评价应有的价值。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评价呢?我就以近期磨课的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鸟》为例来谈一谈。一、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幼儿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避免以前那种对幼儿作品“对”与“错”、“好”与“不好”、“像”与“不像”的简单化评价,而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例如,在《可爱的小鸟》活动中,涵涵小朋友画了三只形态各异的小鸟,并添画了云朵,画面既生动又漂亮。可是,在集体评价时,老师却发现涵涵原本生动漂亮的小鸟图画上,已经画满了黑黑的、杂乱无章的线条。试想,这时候如果老师硬生生的的把涵涵的图画拿出来进行评价,结果肯定是被否定的。而作为图画的主人,涵涵在同伴们面前也会觉得难堪。那么此时,老师的评价就很重要。我们可以先问问涵涵:“刚才我看到你的小鸟画得很漂亮,为什么又在上面画了黑黑的线呢?”追孩子的思维,才能读懂孩子的作品。原来,在画好了小鸟后,涵涵又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了情境:“小鸟在飞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小鸟想要躲起来了……”黑黑的线条原来是大雨,多生动的故事、多可爱的想象呀!所以,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进行评价时,需要耐心倾听和发现小朋友的想法,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从而保护孩子创作的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树立自信心。185 二、让幼儿参与评价在美术活动中,积极、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而且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幼儿听的评价模式,尝试让幼儿参与评价,给每个幼儿观察、品评、表达的机会。在《可爱的小鸟》活动中,幼儿尝试用单线条表现不同形态的小鸟。幼儿作画陆续完成时,老师请每个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到展板上,并鼓励他们向其他已完成的同伴介绍自己画的小鸟,同时仔细观察别人的画与自己的画有什么不同。等到大多数幼儿的画都展示出来时,教师可以把孩子推在前面,让他们参与评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或者最喜欢哪只小鸟?为什么?在幼儿自评、同伴互评这样自主、宽松的气氛中,教师退后一些,只需作为一个参与者、倾听者,在孩子们评价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美、鼓掌等方式表示对发言者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们观察着、议论着,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成为了评价主体。放手让幼儿参与评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促进了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培养了幼儿在集体面前大方、自然表达的能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高。三、灵活安排评价时间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间的个体差异表现较为突出。幼儿不仅在创作内容、创作方式上各有所爱,而且在完成速度方面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不仅在评价主体方面不能搞“独裁”,而且在评价时间方面也要合理、灵活安排。如果幼儿完成时间相对集中,就需要组织幼儿集中评价;如果幼儿完成速度不一样,就需要边组织先完成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边等等速度慢的幼儿;如果整体完成都比较慢,就需要先给予幼儿充分创作的时间,然后机动安排评价时间,比如午睡起床、梳头、喝水、盥洗的时候,都可以有机进行美术评价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状态下观察作品栏里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谈谈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谁的画有进步?等等……老师可以适时以插话的方式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这样安排评价活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评价也可能会显得格外投入和积极。简单以《可爱的小鸟》一节课为例谈了几点想法,其实,评价的方式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中灵活运用,以适切的评价方式调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成为真正的点睛之笔!185 语言《会变颜色的房子》教学反思顾科望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现象,《会变颜色的房子》通过对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房子上颜色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感受。教师必须抓住这自然景观,培养幼儿探索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本次活动我拟定了以下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四季不同的色彩美。2、学习相关的对话及形容词,并能充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情节。3、喜欢参与小组活动,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本活动是行政听课,是在腾龙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案在原有基础上是有调整的,以下是我执教本活动后的一些反思:一、充分表述,实现语言活动的真正意义。我运用多媒体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故事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课件的作用下幼儿轻松的理解了故事。活动中,我尽最大所能去染、调动幼儿的情绪,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一开始,幼儿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我感觉在活动中有这几方面对幼儿是有促进作用的,如在词汇的丰富方面,让幼儿学习了描述色彩的词语,有“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雪白雪白”这对幼儿词汇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活动中以生动的语调和夸张的表情,牢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真倾听故事的意愿,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二、避免问题琐碎,提高幼儿语言的整合性。185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第四段的学习上,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提问法。比如“春天,种子发芽了,屋顶上盖满了绿油油的叶子。小羊说:‘绿色的房子真好看。’”在这一句的学习中我的提问是:(1)小羊是怎么说的?(2)绿油油是什么意思?帮助幼儿理解的同时,引导幼儿将完整的句式讲述出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表述也清晰完整多了,让幼儿有一个整合的概念,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其学会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对他们也是有益的。三、提供支持性帮助,排图帮助孩子感受四季的变化。在《会变颜色的房子》后面小猪想的办法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图并讲述,然后每组选择一个代表上去发言。(让他们自由选择图片进行排列顺序(即使可能出现有一组幼儿非常少的情况,教师也不加以干涉),自己评价。这个环节上的还是比较亮的,在幼儿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图并讲述后,我选择了两组孩子上前交流,发现孩子们能在以前的语言上有所提升,有时还能说出“红彤彤、绿油油”等词语。在幼儿交流后我又抛出了问题:小猪的房子真的会变颜色吗?”接着追问:“那为什么房子会变颜色呢?它们是在同一个时候变得吗?”在我的追问孩子们说出来是由于季节的变化才导致房子变颜色的。整个环节重视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进行分享,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追问中找到答案。当然整个活动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1、当提到“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雪白雪白”这些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几个词语进行追问: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红彤彤或绿油油的吗?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及知识面,这些都是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的,老师应当抓住机会,以后的课堂我应该注意。2、在孩子排图结束后,教师追问了“为什么房子会变颜色呢?”然后讲到四季后可直接讲述故事后半段,不需要再完整讲述故事了。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幼儿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素养为前提,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高老师常说:“教语言的老师是最幸福的!”也期望自己再后续语言教学活动中能越来越感受到语言老师的幸福感!185 科学《会动的关节》教学反思张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勇敢的龙虎娃》这一主题中,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我们顺应孩子的兴趣,开展了《会动的关节》这一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记录、分享,以及图片、视频的帮助,让幼儿发现了身体上更多能动的地方,了解了关节与运动的关系,同时又对自己身体内部的运动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整个活动实施后,既有精彩之处,也有有待调整之处,接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活动精彩之处:1、注重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开头以"手指儿歌"这一形象的描述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首先我在手指上套好"亲亲一家人"的指偶,并请幼儿一起和这一家人用手指打招呼,想一想我们的手指为什么会弯曲?让幼儿从自身对手指会弯曲这一认识入手,知道我们的手指上有关节。从而让幼儿比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并保持持续的求知欲望。在认识关节这一活动过程中,我着眼于以"活动各个关节"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2、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注重了幼儿的亲历过程。在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上的关节后,我又以“活动身体上的关节我们可以干些什么事情”为线索,让幼儿亲自体验人体关节重要性,激发他们认识、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与小组成员一起边寻找自己身体能动的部位,边在人体图上记录下大家的发现。幼儿通过观察同伴、亲身实践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身体能动的部位,探索、发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185 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分享的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在本活动中,幼儿在分组探索、记录后,就进入了分享、交流的环节。幼儿能大胆交流小组的发现并演示相关的能动的部位,幼儿在这一环节中,还分享到了同伴的经验。在分享中,幼儿也对其他小组的记录结果提出疑问,大家也一起通过运动来验证了记录结果的正确性。在分享最后,教师梳理、总结、归纳幼儿的结果,再补充一些幼儿遗漏的部位,帮助幼儿积累了更多的经验。3、直观的图片、视频,形象的了解活动内容。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幼儿了解人体内部的器官以及器官的运动。例如,幼儿对身体上的关节是什么样的,关节怎么运动是没有什么经验的。因此在活动前,我就准备了关节的图片以及关节运动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从而理解关节与人运动的关系。再如:幼儿对人体内部的构造是不太了解的,对这些器官的运动也是不清楚的。通过图片和视频,幼儿初步了解了器官的位置,对心脏、胃肠的运动也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活动中,幼儿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兴趣极浓,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很神奇。有待调整的部分:1、在感受心脏在动以及脉搏的跳动时,很多小朋友没有感受到,可以让幼儿在运动过后,感知心脏的跳动,和肺部的急促呼吸。此外身体的运动,除了关节,还有肌肉,在活动中可以渗透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使之更科学。2、活动中忽略了幼儿对“关节”这一概念是否准确、科学地理解。在引出关节这一概念时,教师要强调它是骨头与骨头连接起来,能够弯曲活动的部分就是关节,并出示骨头模型,让幼儿直观形象深入的理解了关节这一概念。再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各个关节,幼儿也能顺利正确的找到身体上的各个关节,从而让幼儿对关节的概念更加准确的理解。185 重视细节  感受快乐王志薇《区分左右》作为一节成熟课,几位老师都已经上过。教案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的逻辑性。这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幼儿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其在操作,探索中感知左右的含义及相对性。由于是从生活中来,从幼儿的经验入手,结合各种游戏进行的教学,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孩子体验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区分左右,并在游戏中巩固对左右的认识。因此,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几点,主要有:1、给孩子交流的时间,创造充分展示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需要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才能够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叙述自己的思维,在倾听同伴的过程中达到互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孩子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要愿意等待,能够等待,在纵向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成长。2、做好充分的预设,有效利用每一分钟。在活动过程中,孩子需要借助不同颜色的即时贴作为标记来帮助区分左右。那么,在这里,即时贴是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认知的。课堂上出现很多孩子因为在撕即时贴而浪费很多时间的现象,导致后面的激发孩子兴趣的活动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可以提前请幼儿将自己那一份材料全部撕好,贴在箩筐的边沿上,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去下就可以。这样,有效的利用了每一分钟,孩子的情绪,状态也能够及时的跟进,为后面的活动做好支撑。3、简单明确的要求,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游戏能够让孩子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巩固对知识点的把握,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讲清楚要求,那么孩子没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就会对游戏的开展带来影响。因此,教师在介绍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185 4、及时有效的评价,表扬中提高幼儿积极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表扬的。对于孩子的纵向比较,很多的进步都需要教师的及时表扬作为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亮点,及时肯定与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每一次的活动中。语言:《老爷爷的帽子》常玲一、研教材   1、教材分析:《老爷爷的帽子》这个活动渗透多种领域,故事表现出爱的象征,教材中的老爷爷共有两顶帽子:第一顶是他自己的帽子,他把它送给了小鸟,表示他对小鸟的爱;第二顶是小鸟用羽毛做成的帽子,表示小鸟对老爷爷的爱。  2、幼儿分析:结合现代家庭实际情况,考虑独生子女大多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未来的社会需要幼儿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关心,通过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让幼儿有想说、敢说的机会,为幼儿发展语言提供了有力条件。3、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通过看看、猜猜、说说,理解故事内容。(2)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3)体验人与动物间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     基于以上内容,本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情境导入。(二)逐一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三)完整地讲述故事,感受老爷爷和小鸟相互关心的情感。(四)拓展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五)活动结束。  二、研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全体幼儿欣赏童话故事《老爷爷的帽子》。(通过欣赏童话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85 2、提问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此环节我运用了提问法,来发展幼儿口语表他能力)。   3、直观形象法:课件欣赏,帮助幼儿理解童话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老爷爷和小鸟的一段对话,让幼儿知道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教师循环播放课件,让幼儿理解故事含义。)   4、情景表演法:让幼儿通过一段情景表演,体会到互相关心的情感。   三、研学法   1、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会故事内容,表达情感。   2、体验法:通过互相讨论及表达情感,让幼儿体验被关心的快乐,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3、鼓励法:以奖励的形式,肯定幼儿的互爱行为。   四、课后反思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孩子对重点画面的观察,启发幼儿从他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我通过三个环节两个层面来引导幼儿对相互关爱的理解。第一个环节是老爷爷对第一只小鸟的关爱,第二个环节是第一只小鸟对同伴的关爱,第三个环节是小鸟们对老爷爷的关爱,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首先引导幼儿理解老爷爷将唯一的帽子送给小鸟做窝的意义,小鸟用歌声来表达感谢的必要,随后引导幼儿从小鸟忍痛将羽毛啄下编织帽子送给老爷爷的行为,理解“相互”关心与帮助的含义。整个活动,我不断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思考、猜测与表达,通过丰富的回应语言来鼓励与肯定幼儿的表现,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活动目标顺利达成。在最后部分,我引导幼儿进行情感迁移,大家通过讨论,决定用自己的美工作品作为探望班级生病同伴的礼物,使故事的情感教育功能得到升华。本次活动通过教师富有表情的讲述童话故事,加上教师的提问,让幼儿知道了怎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又让幼儿自由的讲述,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我又注意让幼儿积极回答问题,使幼儿有了自由讨论的空间,关注个别幼儿的行为,活动中幼儿能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真实的想法,体会到了爱心的重要,激发了幼儿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与同伴积极交流的愿望。185 中班语言《微笑》课后反思钟淑月《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中,我尝试让幼儿看图讲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表达能力比较弱,另外留给幼儿的时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表演的机会。我班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为了避免分散幼儿注意力,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在讲述故事时只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1)故事的名称;(2)有那些角色;(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我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尤为重要。我依据幼儿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2)为小朋友做什么;(3)为老师做什么。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较局限,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再听老师完整讲述。另外教师在安排幼儿的绘画活动时,把重点放在幼儿绘画出快乐的笑脸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自班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活动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语言教学中,我会继续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185 龙虎塘中心幼儿园教师教学观察记录年段教师姓名教学观察记录题目小班孙艳尊重孩子润泽课堂——以小班数学活动《给三只熊吃早餐》为例戴佳媛幼儿的课堂变现及语言表达钱赟观察小班幼儿课堂表现及其倾听习惯的培养顾美奇小班幼儿课堂倾听、学习能力胡华小班幼儿课堂倾听习惯张忧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插嘴”现象季金亚小班幼儿课堂教学观察记录(抢嘴现象)陆爱娟小班幼儿绘画活动观察记录万燕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处理幼儿的“求救”徐梅华观察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操作的能力龚静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控力的培养高菡萏幼儿在调换座位之前与之后在课堂中的表现柯小进10月观察记录185 中班常玲中班幼儿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钟淑月10月份观察记录顾静竹探索无处不在孙海兵幼儿A在《变成一样多》对数的认识与理解情况潘雯雯10月课堂观察记录王彩红中班幼儿课堂活动中注意力的培养谢秋欢如何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马高珍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恽海燕中班幼儿课堂举手发言情况的观察周媛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陈艳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张丽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刘双兰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大班宋一叶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朱毛倩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陈梅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汪惠琴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朱晓玲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陈龙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顾科望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曹仁娟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吴玢茹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姚超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季雪芬教师在数学操作活动时应如何指导凌玲让幼儿在课堂中大放异彩王志薇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包黎幼儿在活动中“爱插嘴”的现象张斌生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交流评价观察记载戴洁大班幼儿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185 具体内容附下页:小班:尊重孩子润泽课堂——以小班数学活动《给三只熊吃早餐》为例孙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中第二条目标: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3-4岁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只有那些生动、有趣的、形象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本次活动时,尽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快乐的玩。这个活动是根据故事三只熊改编的,熊是孩子喜欢的动物,所以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通过生动的环节衔接,让孩子在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更好的引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孩子的操作材料插卡式的,孩子是第一次使用,所以有部分孩子不知道怎么使用。我虽然在操作前讲了一下,但是感觉孩子还是不会。之前孩子接触过分类盒,本来我们在课前也考虑用分类盒的。但是因为考虑到要分2种食物,所以感觉用插卡式的比较清晰,便于交流。但是有2排,孩子有些不明白。整体觉得这个活动容量太大。因为这节课是作为行政听课的,所以我对这个活动的理解、关注地比较透彻,从听同年级组的老师上到我自己来上,然后听取大家的意见再修改,最后再听同年级组老师上,这样一遍一遍下来,感概颇深。我们的设计:一、用熊的一家照片导入活动(观察并发现其大小特征,分辨出爸爸、妈妈和宝宝引发幼儿兴趣。)185 二、集体活动:为熊的一家分配餐具,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按熊的大小匹配相应的餐具。)三、个别操作活动:尝试为熊的一家分配食物,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体验操作的乐趣,学会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操作。巩固所学知识。)老师的建议:1、材料不规范、不符合逻辑:不一定大熊就用大盘子,就一定吃大的东西;小熊就用小盘子吃小的东西,抓的点的内容比较别扭,食物的匹配,科学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换成生活用品,如床、衣服……这个它就没的选择。2、活动设计要开放:今天的设计,可能你们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情境,可能老师考虑得也比较多,有一一对应,但是感觉这个形式不够自主,还是教师高要求高控制下的,2次操作的难度没有递进。怎么把这个故事演义地更好,如帮小熊整理家,直接用图片贴贴。相当于小组个别化活动。他穿的衣服、裤子、睡觉的小床。真正三只熊的故事,前面的半段。小班的数学注重一个情境性。不要太高控制。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有底襟性、要有层次。集体活动环节与后面的操作活动是同步的,没有递进,只是材料上的变化。小班的孩子做事情只能一个指令,要停顿一下,再下一个指令。你问他们“你们听明白了吗?”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你可以先拆一下,小班孩子学数学的方法,手和嘴巴是一致的。强调边说边做。其实这个活动就是大小量的差异。建议你们结合三只熊的故事出来,在一个房子里住了三只熊,这三只熊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让孩子第一次操作:他们的衣服弄乱了,请你们帮忙整理。然后老师找样本(错、对)对比观察。通过开放教学,用孩子的会教孩子的不会。差异资源的利用。呼应目标。最后,他们家还有很多东西弄乱了,请你们去帮忙整理。设计上来看,孩子从不会到会。有效的课堂。现在我们是润泽课堂,我们这种形式是尊重和孩子的。再设的教案一、出示图片PPT“小熊的一家”导入活动。(观察并发现其大小特征,分辨出爸爸、妈妈和宝宝引发幼儿兴趣。)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活动:为熊的一家整理衣服。(通过抓样本,让孩子教孩子。)三、个别操作活动:尝试为熊的一家分配物品,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体验操作的乐趣,学会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操作。巩固所学知识。)看级组老师上的感受1、设计上感觉孩子更自主了,不要老师去教孩子,利用幼儿资源,让孩子教孩子。2、在情境中学习,孩子更开心,课堂更活了。185 关注幼儿注重家校沟通戴佳媛小班幼儿在经过一个月的磨合后,从当初的不熟悉到现在的打成一片,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天能自己一个人开开心心的独自入园并且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些都是好的现象,但是在这些好的现象下也有一些个别幼儿的状况引起了我的关注。1、ZEJ小朋友的上厕所问题ZEJ小朋友是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平时不与人争吵,胆子比较小,做什么事都要和老师说一声,比如:他每次会拿着喝完的牛奶袋和老师说:“我牛奶喝完了。”老师说:“那就把袋子扔掉吧。”他才会扔牛奶袋。老师说请小朋友去上厕所,他每次都会跑到老师的跟前说“我不要上厕所”。一开始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他,但是有一次家长反映,他在学校不敢上厕所,每次都憋回家上厕所,有时憋不住会在回家的路上尿在身上,我们老师都对他的上厕所问题重视起来。经过观察,发现原来他不是不要上厕所,而是不会上厕所,在家里家长没有让它练习过站着上厕所,在学校他看到男孩子都站着上厕所,只有女孩子才蹲着上厕所,所以他就不敢上厕所了。在观察到这种现象后每次上厕所我都会跟着他去指导并督促,但是由于家里没有传授过这方面的经验,他每次站着上厕所时还会把尿尿在裤子上,几次下来他就又不敢上厕所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孙老师通过面谈、短信、电话的方式和家长沟通过多次,让家长重视起这个问题。告知家长幼儿长时间憋尿对他的身体是不好的,家长在家应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让他多喝水,增加他的排尿量,让他多练习上厕所;让幼儿多和爸爸在一起从心理上慢慢适应等),和老师一起从根本上解决他上厕所的心理障碍。家长也能把在家对孩子采取的措施与情况都及时的反馈给老师,经过双方的协作,现在ZEJ小朋友的上厕所问题已有了好转。2、XHX小朋友上学哭闹问题185 XHX小朋友在开学第一个月里一直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在9月份一直没有出现哭闹情绪,但是在国庆以来家长多次反映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早晨都哭着入园并且情绪比较激动,家长担心孩子在园是否被小朋友欺负或是老师责骂,他才会抵触上幼儿园。我们老师经过观察,发现他在入园时情绪有点抵触,但是过一会情绪就稳定并且能和小朋友开心的玩在一起,但是每次早晨上学时又会抵触。和家长反映在校情况,跟踪拍了孩子在园的照片和视频给家长看,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状态是非常好的,并没有家长想象的整天哭闹。多次和家长一起交流意见,先后采取多种措施寻找幼儿早晨抵触上学的原因,如:是否是因为国庆长假休息时间长后孩子对家和父母的依赖感强了所以抵触上学;是否是因为孩子比较依赖妈妈,每次看到妈妈送到学校后走心里难过,建议换爸爸接送几天试一下。在经过多方查找原因后我们最后发现是因为他抵触到其他班上延时班的原因。本月该家长报名让幼儿参加延时班,由于报名延时班的人比较少,我们老师组织小1、小2和小5班的幼儿合在一起在小2班上延时班。该幼儿在每次到小2班上延时班时情绪开始波动,但是回到自己的班级后就又平静下来。几次下来我们终于明白他是抵触去其他班上延时班,他认为自己是小1班的幼儿,只愿意在小1班活动,于是我们便在延时班时把他单独留下,在班里自己活动或者是帮老师布置环境做小帮手,孩子开心的很,从此开始早晨上学又恢复到了以往开心的状态。看到孩子的转变,家长表示很满意,并且对老师所做的工作表示支持和感谢。3、THY小朋友上学哭闹问题THY小朋友也在最近出现上学抵触的情绪,幼儿在家和家长说在幼儿园排队时老是有小朋友拉他的衣服,他不喜欢,从而抵触上幼儿园。经过观察是ZKR小朋友每次在排队时拉着他的衣服。ZKR小朋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比较弱,在排队时他怕自己跟不上其他幼儿或走丢,他都会习惯性的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我和THY小朋友沟通,表扬他在排队时能跟着前面的小朋友走,不乱走不走丢,很棒!但是ZKR小朋友每次都会跟不上,邀请他是否愿意帮助一下ZKR小朋友,每次排队时牵着ZKR小朋友的手一起走。他对老师的表扬觉得很高兴,马上就答应了老师的邀请。每次排队他都主动去牵ZKR的手,回到教室才放开。他的上学哭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家长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主动和老师沟通,说孩子现在每天都能开心的来上幼儿园,他们很高兴。在处理这些小朋友的问题中,我发现我们应该给与孩子更多一些关心和耐心,能从各个方面去关注到孩子,并且能及时和家长沟通,和家长一起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及时给出建议,相信这样不但对幼儿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让我们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也会顺利很多。185 观察小班幼儿课堂表现及其倾听习惯的培养观察者与记录者:钱赟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14-10.18观察时间:9:40-10:15幼儿姓名(化名):lyd幼儿年龄:3周岁幼儿性别:女观察内容:观察小班幼儿课堂表现及其倾听习惯的培养.观察记录:场景一:周一的第一节课是语言《搭积木》,当老师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并出示相应的ppt时,全班大多数小朋友都非常的期待,静静等待着老师出示图片,lyd小朋友坐在第一排第二个位置,也非常的期待,老师出示图片后,指着女孩向大家介绍说:这是红红,指着男孩说:这是冬冬,lyd小朋友在这次活动的导入环节,注意力非常集中,可是当老师问小朋友们:红红要借积木,会怎样和冬冬说呢?一些小朋友在纷纷举手尝试回答的时候,lyd小朋友没有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她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你推我,我推你地玩了起来。老师这时叫了lyd旁边的小男孩回答问题,lyd终于停下来,听小男孩回答,小男孩说:我给你一块积木吧,老师回应说:嗯,冬冬可能会对红红这样说,你真是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lyd,你来说说,如果红红向冬冬借积木的话,红红会怎样说呢?lyd说:我给你一块积木吧!老师肯定了lyd的说法,说:嗯,这是冬冬可能会说的,如果红红向冬冬借,红红可能会说:请你借给我一块积木,好吗?这时小朋友们都跟着185 老师学说起来,并且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分角色进行了表演对话,这时的lyd小朋友开始对游离于这种互动,自己玩起了鞋带!老师在对话的表演环节,主动邀请lyd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表演,lyd小朋友在表演的环节中参与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接下来看别人表演的时候认真了很多!场景二:数学活动中,老师出示了一些熊的图片,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谁是熊爸爸?谁是熊妈妈?谁是熊宝宝吗?孩子们纷纷举手,lyd小朋友也举起了小手,老师叫他回答,可是lyd什么话也不说,接下来老师说:你再想想好吗?谁还愿意来说一说?其他小朋友在投影仪前,能指着相应的熊一一进行介绍,老师问:你们都认识他们了吗?并指着相应的熊问大家,lyd小朋友比较认真,能根据老师的提问在下面和小朋友一起说一说,老师交代要求:小熊一家的衣服都乱了,请小朋友给小熊一家每个人选一选各自的衣服,lyd小朋友在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很专心,不知道要做什么,看看周围的小朋友,也按要求进行了操作,但是速度很慢,不停地看别的小朋友操作,5分钟过后,老师让小朋友们停止操作,回到座位上,展示正确的样本,lyd小朋友慢慢地走回座位,和旁边的小朋友玩起了大拇指,老师在介绍错误样本的时候,介绍了lyd的样本,并请她上来说一说,lyd没有心理准备,在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时,基本没有说话,老师领着小朋友一起说了一说,让后让小朋友自己回去检查各自的操作,并改正,lyd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操作进行了改正,但是速度比较慢,旁边的小朋友也进行了帮助!场景三:美术活动中,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各种蔬菜宝宝,并请大家认识一下这些蔬菜宝宝,教师:原来这些蔬菜宝宝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可是今天他们都没有穿衣服,大家想不想帮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呢?小朋友们:想!老师先请小朋友来尝试给胡萝卜穿上漂亮的衣服,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上下上下地给蔬菜们穿衣服哦,你看这件衣服还有个小洞呢,你帮他补一下好吗?lyd小朋友观察的很认真,并和小朋友们一起鼓掌。大家都很想帮这些蔬菜宝宝穿衣服,老师让大家分别给各自的蔬菜宝宝穿上衣服,lyd小朋友先抢了好多蜡笔在手里,然后选了一个红色,开始给胡萝卜穿衣服,她轻轻地在纸上涂鸦着,没多久,她把画给老师看:老师,你看!教师:嗯,蔬菜宝宝的衣服穿好哦,请你帮他把衣服上的洞洞补好,好吗?而且衣服可不能穿到外面来哦!lyd小朋友拿着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别人画了一会儿,就拿蜡笔在别人的画上画了一道,旁边的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说lyd把自己的蔬菜宝宝画坏了,教师:不能在别人的蔬菜宝宝上乱画呀,你看蔬菜宝宝很伤心呢!lyd去低下头不愿意看老师!分析与评价:185 Lyd小朋友的注意力比较短,而且平行比较下,该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低,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玩游戏,独处的时间比较长,喜欢翻一番教室里的各种玩具和角落里的教育,倾听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由于倾听习惯和专注力不是很强,所以在组织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她很容易分心,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比较弱,个人中心意识比较浓,该幼儿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也比较少,而且和他人的合作也比较少,语言表达的空间比较少,反之用动作替代语言的地方比较多,由于前沟通的基础比较弱,所以在集体教学中,他不懂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沟通,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增加关注的方式试图把该幼儿的注意力拉回来,但是这一种方式好像见效并不是很大,但是即时效应还是有的,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延长一段时间,在集体教学中,小班幼儿对色彩、生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果整个课堂多加入,趣味性的情境,有动作的互动,会增强孩子的趣味性,让孩子更加投入并向往这样的课堂!调整策略:1、增加对lyd的关注,可以用语言,目光、肢体动作等多种互动方式!让孩子增强印象。提高孩子对集体教学的认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2、和家长沟通,并告诉家长比较明确的教育方法。如:A,在家里每天睡前,给孩子讲一个睡前小故事,能够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还可以向孩子提一些问题,和孩子有一些语言上的互动,让孩子带着目的去听故事,提高他们的选择性倾听的能力。B,生活中,多和孩子沟通,遇到一些事情,多问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C,当孩子在玩各种玩具时,让孩子说一说他们玩的过程!在孩子表述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有重点地讲一讲!3、安排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和lyd坐一起,相互影响,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4、在数学操作或科学探索活动中,鼓励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5、多和孩子们玩一些语言类的游戏,丰富他们的口头语!引导孩子说话的条理性,回答问题的针对性,营造良好安静的倾听环境!185 小班幼儿课堂倾听、学习能力幼儿姓名:ZYH、CZM年龄:3-4岁观察日期:2013年10月14日-24日观察地点:星星3班教室观察时间:9:40-10:05观察与记录者:顾美奇幼儿人数:2使用方法:取样观察法之目标儿童观察观察目的:培养小班幼儿课堂倾听、学习能力。观察内容:观察幼儿能否专注课堂,积极参与活动,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反应、举动,了解本班幼儿听课现状。观察背景:本班共37人,其中男孩24名,女孩13名。由于男生占全班人数的近65%,又有部分女孩比较调皮,所以倾听习惯较差,各种规则意识也比较薄弱。课堂中说话、打闹、发呆走神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此现象,对个别行为较为突出的幼儿进行具体观察,从而尝试寻求解决、提高的有效方法。具体描述:【10月21日】“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边唱歌边用动作表演“摘苹果”、“吃苹果”,很乐呵,可是唯独ZYH坐在椅子上,也不唱,也不动,面无表情,只是看着前方,CZM开始也跟小朋友一起唱啊动啊,可是没到5分钟就开始埋头倒腾自己的鞋子了,扯扯鞋子上的搭扣,再把脚翘到了前面小朋友的椅子上。【10月24日】185 数学活动《给三只熊整理物品》一开始小朋友们都很认真的看着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下呈现的三只熊,比较着它们的大小,可是3分钟左右CZM开始跟旁边的LQ玩起来,你挠挠我,我挠挠你,再咯咯咯笑笑。玩着玩着,老师看了CZM和LQ一眼,LQ又笑了笑,不跟CZM玩了,CZM见没人跟他玩了,就自己坐在椅子上呈半坐半躺的姿势发起呆来,一边发呆一边抠着鼻子。ZYH也没闲着,一边咬着手指一边看着地上。没过几分钟他又开始跟旁边的WRX打闹起来,嘴巴里还叽里咕噜说着些什么。分析与建议:ZYH总会时不时处于游离状态,通常处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下,有时候吃饭时就吃一口发发呆,或者东张西望管闲事。刚入园的时候天天一直哭个不停,对于老师的话更是说什么也不听,各种自由散漫,老师让坐着,只要他想站着绝不会愿意坐下,就算老师软硬皆施,对他也毫无作用。可能也与他大部分时间是由奶奶带着,所谓“隔代亲”,在家奶奶什么都依着他,想干嘛就干嘛,毫无规则意识,脾气更是倔的不得了。不过好在我们及时跟他的妈妈进行了沟通,现在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不过课堂上注意力还是不太集中,喜欢跟小朋友玩,或者去弄弄别人,再或者发发呆。CZM的父母平时都比较忙,CZM的父母是自主创业,平时没空管他,陪伴时间也比较少,所以他独处的时间较多,常常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所以对于倾听能力和专注力等一些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够。由于父母关注的较少,所以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不太好,有时会在家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看书一边吃东西,而这些都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对于CZM、ZYH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弱的现象,我及时查阅了一些资料。我了解到,对于孩子容易走神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一些生理因素,比如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活动。神经系统成熟的延迟和大脑功能失调,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时爱走神。还有可能是躯体疾病:由于目前饮食过度精细,并且大量的零食中含有色素和食品添加剂,使孩子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偏食,导致儿童贫血、营养不良,使得这些孩子上课走神。不过,对于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还有可能是一因为幼儿不感兴趣。我们老师可以从兴趣入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遗传影响有的有的幼儿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做事常有始无终;而另外一些幼儿则很有耐心,兴趣专一,喜欢安静。所以,针对幼儿的气质特征,我们老师可以为他多创造一些合理的活动机会,比如在一节课中,这种孩子出现坐不住及走神的现象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笑话,或者叫坐不住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甚至让他到前面来参与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重新专心进入学习状态。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故事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是因为胆子小,适应能力差,这也可能造成幼儿不能集中注意力。因为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一个环境,那么接受知识的触媒就不会敏感。很多幼儿习惯了家长的照顾,一旦离开就会没有安全感,更不用说集中注意力学本领了。如何改正这种坏习惯呢?就是要引导孩子接受挫败、接受挑战的平常心。早教专家举例说,比如年纪小的孩子上台演讲,可能他自己觉得很害怕,但是如果像我们慢慢教他,用演讲演示“五步走”185 的方法让孩子勇敢站到台前,说出流利的英文,届时的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自豪也会延伸到生活中的其它角落。对于如何改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呢?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可与家长及时沟通 ,与他们分享如何培养注意力、增强自控能力的经验。主要有这样三个策略。策略一:注意力转移法。在孩子情绪不良时,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例如,当孩子心里感到难过时,你可以引导他:“难过时可以找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来做。你现在愿意看看电视还是出去玩玩?”引导孩子在两种选择中挑选一种,在挑选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也就得到了转移。策略二:延迟满足法。当儿童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烦恼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产生积极的思维: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自己的需要过一会儿也会获得满足的。策略三:自我意念控制法。鼓励儿童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让幼儿在愤怒时默数“1、2、3……”或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从而避免冲动行为。185 小班幼儿课堂倾听习惯幼儿姓名:星星4班全体幼儿年龄:3周观察日期:2010年10月10日观察者:胡华观察地点:星星4班观察时间:上午9时45分—10时00分使用方法:叙述儿童人数:34成人人数:1观察目的:观察班级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内容:观察班级幼儿在课堂活动中是否会举手发言,在别人讲话时是否会认真倾听。事件:片断一:在儿歌《小朋友爱清洁》教师活动中,当我出示小猫图片,让幼儿尝试说出图片内容。“谁来了?它是怎么叫的?猜猜看它会叫我们……”未等我说完,孩子们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我怕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我在参与有些孩子的讨论中,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没有听到老师后半个要求。片断二:在集体交流时,我问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都叫我们做什么呀?”孩子们纷纷举手,我请了W回答这个问题:“剪指甲,洗脸,嗯——”W稍微停了一会儿,正思索着。这时有那么几个孩子,边举手,嘴中边喊着:“擦鼻涕!擦鼻涕!”“换衣服!”W望着我,嘴里咕哝着:“噢,擦鼻涕”坐下了。片断三:在拓展话题时,我要孩子说说小动物还会叫什么,而且要和其他小朋友说得不一样。H:“叫我们洗手。”几个小朋友回答之后,我见L手特别积极,便请他发言,他说:185 “叫我们洗手。”此语一出,有的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L不服气,有些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评价与分析:片段一孩子们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展开了讨论。表面看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片段二W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作了短暂的停顿,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着急的代替他回答。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W小朋友思考、回答的权利。片段三:L在别人发言时,没有认真听,结果重复回答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位幼儿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幼儿却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幼儿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地转移听的注意力,做起自己的事;当发言的幼儿讲得绘声绘色时,许多幼儿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一事……当老师说:“请小朋友跟旁边的同伴讨论一下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教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这都是孩子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所引起的。特别是我们小班的孩子,他们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听到问题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了。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也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方式,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呢?为此我也上网收集了一些资料,并准备运用于今后的活动中。1、建立良好的倾听规则游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课前让孩子安静的规则如做木头人、手指游戏等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课中对孩子认真倾听的表现给予及时表扬,以引导其他孩子注意倾听等。2、利用游戏、活动的区角,培养孩子的倾听练习。如在语言区、小老师、幼儿园等培养他们的交谈和倾听习惯。3、利用“家园共育”的途径,共同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185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插嘴”现象观察者:张忧观察地点:星星5班观察日期:2013.10.9-10.18观察时间:教学活动时间幼儿姓名:RR幼儿年龄:3周岁6个月性别:男观察目的:1、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2、养成幼儿自信的品质。具体描述:RR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喜欢上幼儿园。场景一:RR小朋友是我们班上一位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孩子。每次活动时,他都能积极回答问题,有时还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甚至不等别人说完就打断别人的话题,抢着发表自已的意见。今天的语言活动中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小朋友的发言还没有完,RR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地说道:“老师,我来,我来。。。”导致其他小朋友无法听清楚小朋友回答问题,从而造成活动纪律混乱。场景二:虽然他反应快、灵活、爱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活动中,“插嘴”现象特别的严重……在今天的《懂礼貌的小白兔》社会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他,一会说“我见过小白兔”,“我喜欢小白兔”……老师,提醒他,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小朋友要安静的听故事,其他孩子都能认真的遵守,不一会听到他的声音,“老师……”,“老师……185 场景三:这天活动中,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又老早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那“请你来说一说”,这时的他,又表现出特别不自信的一面,低着头,声音很小。我又把那个简单的问题重复了一遍“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此时的他,失去了主见,竟然听了旁边小朋友错误的想法,声音很小的说“黄色的…”。“RR你再想想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啊,我相信RR是知道的?”我紧接到,最后,他还是没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明明是他会的问题,为什么在下面说的声音这么响亮,站起来,却不能勇敢的表达呢?分析原因:在以上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三个比较典型的场景案例,来分析RR的具体情况。RR是我们班上性恪开朗,活泼,思维活跃,聪明的孩子。当他打断我的话或者抢着回答问题时,可能是因为我的讲解或问题他都懂,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缺乏倾听的习惯。其次,他的个性有善于表现自我的一面,平时唱歌阅读时他的声音总是特别大,也抢着上台表演,出现插嘴的情况也是他表现自我的体现,但真正让他在集体面前表现,他又表现出不自信的一面,另外,他在自信方面也有所欠缺。于是,我利用随访和电访两种形式和家长联系,对RR的情况进行了跟踪了解,得知:(1)祖辈代养。由于RR的父母上班忙,孩子主要有奶奶照顾,奶奶对孩子宠爱倍至,尽其所能满足其需要,对孩子不好的习惯,视之不顾。在家里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说,在家里RR要说话的时候,无论奶奶和别人在谈论什么重要的事情,RR都要将其制止,要求自己先说。 (2)缺乏锻炼。由于现今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并且安全起见,RR与其他孩子玩耍机会少,更别说到公共的场合进行活动及锻炼,常常只他一个人在家里玩,使他难以体会到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成就感。相应策略: 良好的倾听习惯,自信的品质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一、利用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幼儿边玩边听,这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每周我安排两次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只注意游戏过程,而忽视老师的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一些专门培养幼儿倾听的游戏,《三只蝴蝶》、《拔萝卜》、《小兔乖乖》等,在分角色表演之前,我们要先听故事,故事听懂了,我们一起回忆-复述,再听故事,就这样一遍一遍的听。显而易见,这些游戏中的角色都是幼儿熟悉的对象,心中的偶像,而且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有一对会听的耳朵,儿角色语言明显,具有趣味性。  二、利用游戏“录音机”让幼儿改掉“插嘴”的习惯。185 小班幼儿自控力差,幼儿抢嘴、插话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一方面是幼儿积极动脑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从小就会养成抢嘴的坏习惯,不尊重他人,不能学到他人的知识,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幼儿改正抢嘴的坏习惯。“录音机”就是其中的一种游戏。在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把孩子抢嘴时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放给孩子听,让孩子去听然后说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乱糟糟的,都捂住了耳朵,不愿意去听,接着老师再进行教育,再把小朋友轻声说话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孩子听。“录音”的方法可以巧妙地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生动、形象地迫使幼儿养成了控制自己,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三、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使其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一些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的小朋友,积极引导,多为他们提供锻炼、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其分析、找出原因,并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循序渐进,不要包办代替,要敢于放手,相信孩子。一旦取得进步和成功,老师或家长要马上加以热情地赞扬和肯定,使他们同样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树立自信。对于一些能力相对较强的小朋友,我们可以适当提高些要求,给他们设置一些问题和困难,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难题、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四、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幼儿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我们应该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让幼儿轮流担任“小小值日生”“小组长”等,请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分发饼干、牛奶;整理玩具、物品;浇花……尽管孩子们的劳动结果不太让人满意,但是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使她们有一种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五、家园配合,树立榜样,为幼儿做认真倾听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同样需要成人的率先垂范及家园的配合。一是成人的榜样;二是孩子的榜样。此外,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倾听的好方法,让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学更多的知识更有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在外出活动时,家长也要表现出勇敢、自信的一面,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另外,在活动中,我也注意“控制”表现欲强的孩子,使他们明白既要自已讲,也要听其他幼儿讲。在课堂上,要发言时一定要先举手,老师点到谁发言就谁发言。每次活动后,我及时与他交流沟通,让他明白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别人讲话时,我们也要安静地听着。其次,在其它活动时,我们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来展现自已,比如举手。一段时间以后,RR小朋友上课时“插嘴”现象有所好转,知道回答问题之前先举手,等着老师让他发言,发言时,并尽量能用响亮的声音。别人发言时,他也很认真地听着。相信在家园共育的情况下,孩子会更快、更好的成长。185 小班幼儿课堂教学观察记录(抢嘴现象)姓名许某某年龄4性别男班级盘龙星星1班观察者季金亚观察时间2013.10.14观察目的细心观察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背景小班的孩子才刚刚进去幼儿园1个多月的时间,他们的规则意识还很淡薄,不管是在游戏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时,他们常常想什么时候干什么就什么时候干什么。为了能有序得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活动,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刚入园的幼儿年龄小、能力差,生活、卫生、学习方面的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察记录今天集体教学的内容是数学《认识大小标记》,虽然幼儿对大和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初步了解了一点大和小的概念,但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一种概念的认识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材料的触摸和操作,特别是标记符号具有抽象性,使幼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常见的物品,通过操作、探索,为幼儿更好地理解大小提供帮助。当我出示第一标记(大标记)时,问孩子们谁会用动作来表示这个标记,许某某就站起来叫道:“老师,我来,我来”,我及时用语言提醒:说话先举手。当我出示第二张标记(小标记)时,许某某又叫道:“老师,我知道。”我又用手势提醒他:先举手再说话。后来,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许某某一边举手一边又叫起来:“老师,我举手了,然后就直接站起来做起了动作”……现象分析许某某是一个非常聪明也非常爱动脑筋的小男孩,就是特别爱动,老是坐不住,管不了自己的行为。平时185 老师对他讲的道理他都懂,做错事情也能很快的承认错误,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管上课下课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排队时想排哪就排哪。我想这跟这个时期幼儿的年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吧。分析·行动·思考反思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小班幼儿刚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免不了有个别幼儿不守规矩譬如:乱插嘴、不举手回答还“我我我”的喊叫。1、及时与幼儿沟通针对许柯的这些行为,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帮助许柯认识到自己行为不足,然后再采取语言提示等直观教育手段纠正幼儿的行为,这样幼儿就容易接受。2、一日活动皆渗透由于孩子的年龄孩子特点,像许柯这样的孩子在班上还有很多,要想改变他们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的任何时间都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利用日常活中的教育契机,坚持不懈。3、重视家园共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刚刚形成,贵在坚持。因此,家园的配合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大家说明近期的学习习惯养成目标。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教育,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5 小班幼儿绘画活动观察记录幼儿姓名:瑶瑶年龄:3-4岁观察日期:2013年10月8日-18日观察地点:星星2班教室观察时间:9:50-10:10观察与记录者:陆爱娟幼儿人数:1使用方法:描述(白描)观察目的:观察瑶瑶在绘画活动中的反应和活动状态。观察内容:观察瑶瑶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能否独立完成作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观察背景:从跟瑶瑶妈妈的谈话中了解到:有一次瑶瑶在家里拿着笔画画,妈妈在看了瑶瑶画的画后说了句:“你画的什么呀?丑死了”。本来很开心在绘画的瑶瑶听到妈妈的话,顿时丢下油画棒生起气来。自从发生这件事后,她就从来也不肯画画.。由于瑶瑶的妈妈生个妹妹,对她照顾可能更少一点了,因此孩子一直表现得更内向,没有自信心。具体描述:镜头一:今天的绘画活动是给喜欢的蔬菜涂色,瑶瑶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走过去,轻轻地问她:“你怎么啦,为什么不画呢”瑶瑶说::“我不会画”。我说:“我们来试一试”。她拿了一支蜡笔,又说了句:“我画得丑”。还是不动。我拉着她的手涂了几下,说:这样画出来不是挺好的吗“。但是她就是不愿画。镜头二:今天绘画的内容是“天天刷牙好”,要求是幼儿尝试沿着一条线段自上而下地画短线的方法学画牙刷上的刷毛。绘画活动开始了,我看到瑶瑶停在那等了一会儿,慢慢拿起了笔开始画了,当我巡视到她身边,她赶紧把手遮住画面,说了一句:“我画得不好”。我对她说:“来,让老师看看,我刚才已经看到了,瑶瑶画得很好呀”!瑶瑶慢慢地把手放开了,我发现她今天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虽然线条很凌乱,很多地方画得弯曲不直。于是我告诉她:“没关系的,你画的牙刷很好呀,要是把这些空白的地方都画满了,就更好了”。瑶瑶听了,看了看我,又拿起笔开始画了,最后终于独立完成了作品。分析与建议185 (一)分析:绘画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而且能获得人生难以言语的快乐。特别对于像瑶瑶这样一些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听到旁人指责他们的时候,会使他们更感到更加自卑,其实在我们成人眼中那些不成形的画,正是幼儿绘画作品的可爱之处。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孩子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技巧还应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信,特别是那些自信弱的孩子,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二)措施:在最近的接送孩子时间,我都会和孩子的妈妈聊上几句。在休息时间经常和她交流、谈话,她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做游戏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有了进步,向家长反映情况后,家长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和老师配合,督促幼儿在家也像幼儿园一样,并保证会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三)建议:1、改变某些家长的旧观念,制止家长责怪孩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有一半时间是与家长度过的,因而家长的态度及做法也极为重要。2、指导家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绘画条件,多带孩子外出观察事物,在家里对待幼儿的绘画作品应以赞赏的态度,多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应枉加指责,令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3、在集体的环境里应该经常对孩子给予鼓励,营造一个愉快的绘画氛围,使孩子尽快融于集体,不产生陌生感。不过高的要求,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孩子大胆动笔,没有一个孩子不会在纸上留下痕迹的,只要敢画就是成功。4、应该经常给孩子积极的评价。把批评变成提示,变成暗示,使其建立自信。只要孩子积极地完成学习的全过程,相信会逐渐大胆地绘画的。185 幼儿  课堂教学  观察记录表日期2013-10-16班级星星1班幼儿姓名诺诺地点活动室记录者万燕活动内容语言课堂的观察观察目的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处理幼儿的“求救”观察实录在添画活动《天天刷牙好》中,陈老师让幼儿尝试用短线添画牙刷的刷毛,方法是从上至下地画,课堂上老师先师范画了两根,然后请能力少强的幼儿尝试用从上至下的方法画了两根,并根据幼儿的示范进行了修补。让幼儿充分了解并掌握添画刷毛的技巧。添画好刷毛后,再在牙刷手柄上涂色,涂上小朋友最最喜欢的颜色。诺诺对绘画活动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来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开始画画了,可是当她拿到了画纸,她就大叫起来:“老师,我不会……”。由于老师要关注整体幼儿是否拿到画纸,老师没有在她叫后马上赶到她身边,于是她就开始带着哭腔大叫起来,“老师,我不会……”。在她的带动下,其他的孩子也开始呼唤老师:“我也不会……”。陈老师在小朋友都拿到画纸后来到首先叫喊的诺诺那里,陈老师亲切地说:“诺诺很不错的,你拿着蜡笔试试看。”诺诺在陈老师的提醒下,取了一支黑色的蜡笔。然后还是盯着画纸犯愁,不肯动手。陈老师就弯下腰,握着诺诺的手,教她尝试着画一条刷毛。画完后陈老师鼓励:“瞧,我们诺诺画得多好啊,比老师小时候画得好多了。”在陈老师的引领下,诺诺开始尝试添画起来。等到刷毛画好后,要请小朋友将刷柄添上好看的色彩。诺诺又开始叫起来:“老师,你来教教我,我不会给牙刷涂颜色……”。陈老师正在指导其他的小朋友画画,就跟她对话说:“你先试着画,等我教好了这位小朋友后,我再来帮助你。”过了五分钟,陈老师去巡视时,发现诺诺的牙刷柄已经涂色涂得差不多了。诺诺看见陈老师到了她那里,赶紧把自己画的画托给老师看,陈老师点点头,并夸奖说:“嗯,你颜色搭配得很好,我很喜欢。”诺诺得到了表扬,继续埋头添画完整。185 观察分析分析:1、诺诺对画画比较喜欢,想把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更好。2、诺诺是个遇事喜欢发泄脾气并大叫的孩子。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敢尝试。3、诺诺很喜欢听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措施策略措施:1、继续保持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和引导。2、当幼儿在向老师发出信号时,教师应该先弄清楚幼儿发出信号的原因。教师千万不能责备与迁怒。3、当幼儿发出求救信号时,教师不能代替、包办,更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该掌握方式方法。比如上观察中,陈老师没有包办,特别是在诺诺第二次求救时,老师故意给幼儿尝试的时间,以其他的理由,让她学会先自己动脑、动手,几分钟之后,再去查看情况,看是否要继续引导。4、与幼儿沟通交流时,教师以肯定与鼓励这样积极的态度对待,不能应付幼儿。185 10月幼儿课堂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徐梅华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22观察时间9:45-10:15幼儿姓名(化名)幼儿*幼儿年龄3-4岁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观察内容观察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操作的能力。具体描述:场景一:数学《玩具找家》教学环节之后是幼儿操作,操作中需要幼儿一边送玩具回家,一边还要说一句好听的话。幼儿一:直接将雪花片放在其对应的家里,然后准备回座位。教师:“请你送一句好听的话给它。”幼儿干巴巴地看着我。教师:“我们可以说:雪花片,我送你回家。”幼儿:“雪花片我送你回家。”幼儿二:直接走上前面,一边看着手中的水管玩具,一边说:“水管玩具,我送你回家。”然后轻轻地将玩具送到其对应的家里。场景二:数学活动《喂小动物》的操作环节中,同样的一边送图形饼干,一边说一句好听的话,这次是每个幼儿独立送饼干。幼儿一:先看了下小狗头上贴着三角形,于是去操作框里找到三角形,然后放入对应的方框里,接着继续看小熊的头上是方形,再去找方形。在过程中,没有见到他一边操作一边说。幼儿二:给小狗送饼干的同时,嘴巴里说着:“我给你吃饼干。”教师:“你给谁喂饼干呀?”幼儿:“小狗。”教师:“那我们可以说,小狗,我给你吃三角形的饼干。你再说一次呢?”幼儿:“小狗,我给你吃饼干。”185 评价: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各个学科领域都可提供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数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的情况,但这正是幼儿在整理并提炼自己思维的表现。语言表达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调整自己的操作活动。反复多次的表达和思维加工会促使幼儿从说不清楚、说不准确向说清楚、说准确转变,从而推动幼儿思维流畅性和准确性的发展。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如果不借助幼儿的语言表达,单纯从操作结果是无法看出幼儿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因此,教师除了要全程观察幼儿的操作外,更需要倾听幼儿对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表述,以此了解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发展水平。建议:在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幼儿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一个完整的数学活动通常包括引入、演示操作、介绍小组活动规则、幼儿分组操作和交流评价等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可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  在引入环节,教师可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问题抛出后,对那些大部分幼儿都知晓正确答案的问题,教师可让幼儿集体表述;对那些只有部分幼儿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可先请个别幼儿回答,再请有不同想法的幼儿分享交流,最后澄清、评点。  在演示操作环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后,可先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做法,再请一旁观察的幼儿说说示范者是怎样做的。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操作规则的理解,锻炼幼儿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接着,教师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操作流程和每一流程的要求。如在小班“发皮球一大小对应排序”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发皮球,谁来说一说先要怎么做,再做什么,最后会怎么样。”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还能帮助幼儿提高思维的条理性。  在介绍小组活动规则环节,教师可通过集体或个别提问的方式请幼儿回忆并表述每组活动的名称、玩法以及物品摆放的位置、需特别注意的问题等。  在幼儿分组操作环节,教师可通过与个别幼儿的对话来了解他们对数学概念和活动规则的理解。通过倾听幼儿的表述,教师可能会发现:幼儿即使得到了同样的操作结果,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交流评价环节,教师可通过请个别幼儿介绍心得体会、集体讨论等形式来调动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反思操作过程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总结和提升活动经验。  上述不同环节中的语言表达,有的是伴随操作的“伴随式语言”,有的是回忆操作或思维过程的“过程性语言”,还有的是开展自我检查工作的“自检式语言”。三种语言都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完成数学操作活动,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185 10月幼儿课堂观察记录观察者龚静观察地点星星3班观察日期2013、10、22观察时间数学活动幼儿姓名(化名)皓皓幼儿年龄4岁幼儿性别男观察内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控力的培养具体描述:镜头一:今天是数学课,认识“1和许多”,当我出示一大堆水果时,大多数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数了起来,想知道到底有多少水果,可是皓皓小朋友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坐在椅子上咬着自己的衣服,东看看西瞧瞧,一会儿功夫,就听到孩子的叫起来:“老师,你快看,皓皓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啦!”镜头二:今天上午,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听高老师上语言课,宝宝们听故事听得很投入,教室里很安静,这时候突然有孩子来告状:“老师,皓皓一直用脚推我的小椅子。”我站起身,看见皓皓依旧用脚在不停的踹前面小朋友的椅子,而且似乎觉得那样子做很意思,一个人在那玩得很开心。评价与分析:皓皓在任何活动的时候都是神游天外,他不知道上课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上课的时候小朋友要怎么样。有时还坐不住,转来转去,去碰碰边上的小朋友,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有时坐着坐着就趴到了地上;有时虽然人是坐在小椅子上,但思想一直是不集中的,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么,更别说跟着你一起说或者回答问题了。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提醒和教育185 ,总是想方设法地引导他。首先我们把他的座位放在第一个,这样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他也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当他不集中时,我们可以及时地提醒他。接下来,在活动的时候,当他无意识的想做一些小动作时,我们会立刻提醒他,希望他能在我们的提醒、父母的配合、自身的努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建议: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自控能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事等等。成人如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就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二)帮助幼儿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成人要坚持说理,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已经很晚了,孩子仍坐在电视机前不肯去睡,家长若硬拖他去睡,一定会引起他的情绪对立。可以耐心地对他说:"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不来,到幼儿园就会迟到,会影响大家,还会使爸爸妈妈迟到"等等。成人坚持这么做,不迁就孩子,又不放弃耐心地说道理,久之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增强自我控制力。(三)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幼儿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因此,成人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及现实生活的良好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他学习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185 10月幼儿课堂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高菡萏观察地点活动室观察日期2013、10观察时间9:45—10:05幼儿人数1成人人数1使用方法描述(白描)幼儿姓名(化名)焓焓幼儿年龄5岁9个月幼儿性别女观察目的在课堂中,座位对幼儿注意力的影响观察内容幼儿在调换座位之前与之后在课堂中的表现观察背景小班幼儿入园已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了,经过第一个月的观察,我们班有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难集中,老师说了要求之后,有较大部分的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和好朋友讲话,如何才能让幼儿更好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要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具体描述:10月10日:小宇和乐乐是好朋友,他们都是草莓组的小朋友,上课时坐到对应的第三条蓝线上(即第三排,也就是离老师最远的那一排)小宇和乐乐俩人一到课堂上就是自顾自的讲话,甚至还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焓焓是苹果组的小朋友,对应坐在第一排,上课时总是注意力很集中的跟着我学本领,于是我们决定把他们两个座位分开,让焓焓和小宇换了座位。10月13日:185 换了位置的两天,焓焓显得有些不适应,还会时不时的坐到苹果组去,我和龚老师总是会提醒她,然后她再坐回到草莓组,今天的上课时间到了,等到小朋友都坐到了中间,龚老师开始上课。我坐在旁边听起课来,想要看看哪些孩子注意力比较集中,我看到了晗晗,晗晗在弄着自己的衣服,我走过去,轻轻的拍拍她,她就抬起头看向龚老师了。10月14日:有了昨天的发现,今天我上课时特别留意了焓焓的表现,开始的时候她看着前面,不一会儿,她就有些心不在焉了。还会时不时的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两句话。10月15日:今天还是和昨天差不多的情况,上课时焓焓会时不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话,根本不听老师讲什么。今天她感冒了,去拿餐巾纸擦完鼻涕,坐在座位上上课时,还玩起了餐巾纸。评价: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坐在前排的幼儿,上课时注意力一般都较集中,举手发言的人较多,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敏捷性都高于坐在最后排的的幼儿。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座位离教师远了,被教师关注的自然相对少一点。小宇和乐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小宇和乐乐上课喜欢一起玩影像到别人的时候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我把焓焓调到了第三排,离老师最远的一排座位上,却忽视了焓焓。那么我相信座位对幼儿的注意力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像的。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弱,自控能力是人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当前,幼儿的自控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不能长时间坚持做某些事情,上课好动,喜欢做小动作,随意离开座位,不能按规则排队,容易发脾气等。注意力比较容易被分散。那么针对小班幼儿这样的年龄特点,要让幼儿注意力集中,这对幼儿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小班幼儿学习能力没有中大班那么强,那么上课习惯的培养就是为以后学习做好基础的。建议:1、经常更换幼儿座位,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坐到离教师近点的座位。这样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2、根据不同的课堂,变换不同的座位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前排的学生是在教师的私人空间内上课,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会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存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私人空间影响力包围了学生”。如大中小学的教师会在教室内四处走动,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幼儿园,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经常走动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因此,为了让每位幼儿都能享受到教师的私人空间,我们需要正确合理地给孩子编排座位。例如:音乐课可以坐成马蹄形的座位。185 中班:10月观察记录观察者:柯小进幼儿姓名:小H年龄:四周岁3个月。观察时间:9:35-10:05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勇于发言。观察实录:情景一:美术活动课《送给朋友的礼物》上,大多数小朋友在讲述自己的好朋友是谁,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手工礼物送给他,小H看看旁边的小朋友,再看了看老师,开始拿起旁边的小朋友的衣服角玩起来。这时老师走过去,拍拍他的头:“你来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想送什么礼物给她呢?”。他站起来愣了一下,不讲话。“没关系,大胆一点,你的好朋友是谁呀?”他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我的好朋友是他。我想画一幅漂亮的画送给他。”“哦,好的。我发现今天小H今天很好,发言的时候声音也响亮的,希望下次再勇敢一点好吗?”他嘴角微抬,对着我点点头坐了下去。情景二:延时班时间,我们在欣赏完一个带有句型的故事后,出示了四张图片,分别是一件衣服,一个帽子,一副手套和一双靴子。请孩子先自由选择一样然后带入句型:今天我穿着一件@@去参加舞会,它会让我暖和起来。然后选择两样、三样到最后四样全部带入到句型中。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感兴趣,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物品带入句型中。小H在听故事时很认真,到了讲述的时候眼睛不是看看我,却不举手,像是想回答问题,又让我觉得他不敢。于是我便从第一排开始一个接一个说下去。轮到小H时,他很快地把句子说出来了,而且是一下子加进去三件物品。说完以后很愉快地坐下去了。185 延时班结束后我悄悄的问他:“刚刚你回答得很好啊,为什么不敢举手啊?”他小声地说:“我有点不会,我不敢。”情景三:在上课之前,我走到小H身边:“小H昨天上延时班的时候回答问题很好哦,老师一直希望能看到你举手发言,好想听小H回答问题,你愿不愿意呀?”他说:“愿意。”“恩,老师最喜欢在课上积极动脑,大胆举手发言的孩子了,你认真听清问题,想到了什么就可以举手说,大声的告诉大家,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大胆地表达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吗?”他点点头。课上,当老师提问时,小H也积极举手,终于能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大大的突破,我及时用他喜欢的图形宝宝奖励了他,他笑的更开心了。评价及分析:对于中班幼儿,孩子能够上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它的意义并不在于你的答案是对还是错,而在于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交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大多数孩子在老师提问时,能积极主动地踊跃发言,但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很少或从不举手,不等到老师点名强迫他回答问题,他就会一直保持沉默。所以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不举手发言,对孩子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要去观察、了解孩子不举手发言的原因,帮助孩子解开这个心结,对他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其身心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们身边孩子不敢举手发言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一、孩子性格使然。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比较胆小,他们不敢也不善于表现自己。二、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苛求,不鼓励、表扬孩子的优点,却对缺点十分在意,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小问题、小毛病总是批评、指责,就会导致孩子的自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家长不讲民主,过于严厉,家法过严,不讲平等,就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产生压抑心理,不敢张扬、舒展自己的个性。三、一些孩子自尊心太强。他们总担心自己回答不好,被别人笑话,担心回答不好会被批评。小H就是属于自尊心强,害怕受挫折型的。针对这种胆小自尊心过强的孩子,教师在课上可以多给与孩子回答的机会,先给孩子较容易、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回答,多给与鼓励,及时回答错了也不要紧;多给与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和赏识孩子,给予其正面的暗示,恰当的表扬等等,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另外孩子胆小不敢回答问题不是三五天就能改善的,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着手,比如可以请孩子到前面带着其他人一起玩手指游戏、进行表演等等。每天进步一点点,积跬步,行千里。185 中班幼儿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观察者与记录者:常玲观察地点:教室、操场观察日期:2013、10、14——2013、10、18观察时间:9:35—10:00幼儿人数:1成人人数:1使用方法:描述(白描)幼儿姓名(化名):YD幼儿年龄:5岁6个月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观察幼儿语言课时的反应和活动状态。观察内容:观察幼儿语言课时对观察讲述是否感兴趣,以及师幼互动是否有效。观察背景:“师幼互动”一词对于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师幼互动,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别是在幼儿园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为此,进行此项观察。具体描述:镜头一:第一天,在《小熊想长高》语言活动中,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一:185 “图片上有谁?”当教师提出问题后,YD小朋友迅速地举手,身体上扬,嘴里还不时地冒出一句:“老师,我知道……”这时,教师提醒道:“中班的小朋友,举手应该怎么举?要不要发出声音?”经过老师的提醒,YD不再发出声音,及时改正过来,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当老师请他回答时,他只能说出一个动物,这时,教师追问:“除了小熊之外,还有谁?”他默默地坐了下去,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起了悄悄话。镜头二:当教师提问:“仔细观察图片,它们分别在干什么?”YD小朋友举手回答道:“熊妈妈在扫地……”“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追问。他说:“有扫帚……”教师回应:“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说?”“我看到它拿着一个扫帚……”他说。教师回应道:“像这样,讲得完整一些,别人会听得更明白……下次也要完整地讲一讲”他很开心地坐下去与同伴玩了起来,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镜头三:教师提问:“小熊真的变矮了吗?为什么说它越长越矮了呢?”“老师,我知道……”他说。教师请他回答:“……”他站起来对着老师微笑,就没有下文了。镜头四:第二天,在《朋友船》语言活动中,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猜测讲述:“小动物们遇到危险了,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YD小朋友回答道:“它们到了大海……”教师提醒道:“听好问题哦,当小动物们遇到危险了,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你坐下去再想一想……”评价:根据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其表现均处于正常的范围。YD小朋友在语言课上无所适从,但他有时能表现出积极的心态,比如有时上课时比较放松,在表演讲述故事时表现出高兴的神情,能经常地观察旁边的同伴,模仿同伴。老师提问时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不会,也要举手。虽然大多数的情况都不成功,但他会自己做表扬自己的动作。他看上去跟不上老师的进度,经常还停留在上一个问题,在偶尔回答正确时显得非常高兴。他也能够主动应答老师非知识性的提问,比如,“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会很主动地说自己知道。当讨论交流时,他总是告诉老师他知道,但当老师提醒他“与小朋友说一说理由”时,他却表达不出来。就从孩子的神情、态度、情绪三方面来看,他对看图讲述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这个兴趣点却持续时间不长,容易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其他小事上,这也正是小班刚深入中班孩子的特点之一,专注性不够。但当教师提醒或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效果会截然不同。从幼儿回答与教师回应方面,呈现以下几个问题:(1)对幼儿产生问题的价值判断还不够敏锐。(2)对当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缺少恰当的评价,“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错觉,教师可用“请你想一想,小朋友说得是不是有道理”提醒不专心地幼儿思考别人的意见,知道要认真倾听。(3)课堂当中应适当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多关注幼儿的长远发展185 ,使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幼儿了解语言的完整性,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课堂中师幼的有效互动较为缺失,还需过关注。建议:为了更好地进行师幼的有效互动,建立高效的教育行为,在这里我将回应策略作了梳理和概括:例1: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1)推波助澜法:教师可采取强化、鼓励的策略,并灵活调整原有计划,追随幼儿思维。教师可以用语言附和声以及身体语言对孩子表示及时的认同和鼓励,教师可用“你的想法真棒,说说你的想法”来鼓励孩子根据原有的思路继续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2)半信半疑法:可设置悬念,以引发幼儿对此问题更大的关注。教师可提出:是这样吗,那又该怎样解决呢?(3)寻根究底法:可引导幼儿深入思考或自由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如上述案例中,老师的“小熊真的变矮了吗?为什么说它越长越矮了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立竿见影法:用很短的时间解决,能让幼儿有意外的收获,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的问题,更好地将幼儿引向目标轨道。(5)画龙点睛法:教师的回应就在于通过精练的语言将幼儿的零星经验加以归纳和提升,用一语中的的语言予以强化,因势利导,提升和总结,追随幼儿思维,可以更好地将幼儿引向教学目标。例2: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潜在价值时——(1)顺藤摸瓜法:教师可适时点拨,采用开放式问题向幼儿指明继续探索的方向,让孩子积极思维并碰撞,也可采用提供低、中结构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寻求答案。(2)迂回等待:在没有到达一定的火候时,教师可耐心地等待,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孩子,让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自我建构。例3:判断幼儿生成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时——(1)顺水推舟法:教师可采用对话式分享方式进行有效链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话题。教师先仔细聆听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我也同意你的想法,那究竟该会发生什么事呢”等问题引导孩子。(2)穷追不舍法:出现与目标相关有意义的的问题,而大多数孩子又难以理解时,教师可再追问,如“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以引出小朋友更多的有价值的思考。例4:幼儿生成的问题激起争议时——(1)旁敲侧击法:教师可从尊重幼儿意愿出发,采用师生、生生共同商议的策略。教师可以用下列语言来引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是不是认为……;你的想法是……;能举个例子吗?后来怎么样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2)半信半疑法:教师的“质疑”也是回应幼儿的良好催化剂,“我们还不太清楚”,185 “是这样吗,有谁来补充”等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与幼儿“一抛一接”的对话中,先疑惑孩子的想法,目的是引发全班幼儿对此问题的更大关注,教师的不断“质疑”就是促进幼儿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例5: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无法判断作出取舍时——(1)开诚布公法:教师可采用留疑策略或坦诚相告,师生共同对疑难问题探究解答。教师可提出“这倒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接下去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或采用生活化情景策略在日常生活和创设的生活化情景中让幼儿体验、感悟、起疑、发问、探究以至解决。(2)转移话题法:教师用与目标相吻合的相关问题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就是转移话题,引发有进行新的思考。(3)一句带过法:活动中,当孩子生成的问题不是教育资源时,教师可以以片言只语带过,借以谈化问题。一语带过游离于活动目标的问题,不被孩子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也是一种回应方式。例6:活动中,当孩子生成的问题既不是干扰因素,又不是教育资源时——(1)延缓回应法:对于游离于活动目标之外的问题,暂且把它挂起来,延缓处理,使各个环节更贴近目标。(2)轻描淡写法:当孩子生成的问题既不是干扰因素,又不是教育资源时,可以用一言两语顺便带过,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不干扰教学。由于这些回应策略不仅有具体的场景描述而且浅显易懂,容易操作,因此教师乐于接受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应。诚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教师逐渐摸索,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提高。185 10月份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钟淑月观察地点:月亮2班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18观察时间:9:35-10:00幼儿姓名(化名):ZSP幼儿年龄:4周岁幼儿性别:男具体描述:镜头一:语言活动《团结友爱亲友亲》开始了,我带着孩子们一边看图片,一边学习这首儿歌。当我问到:“天空中到底有面有什么呢?”小朋友们争相恐后的举手想发言,正当我想请××来回答问题时,只见ZSP手也不举,便大声说道:“老师,昨天晚上我去××家玩了。”我赶紧给了他一个等待眼神,并提示他举手发言。镜头二:科学活动《他能吹出泡泡吗》中,我出示了几种工具,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谁能吹出泡泡?”ZSP便开始自言自语:这么简单,太简单了,这么简单还在考别人。镜头三:科学活动《一篮蔬菜》中,我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了一些比较不常见的蔬菜图片,说:“考考你们,这些蔬菜认识吗?”ZSP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老师,我来,我来说。”我看了他一眼,说道:“CXX小朋友来说,她知道要举手发言!”CXX在回答时,ZSP不等她说完就进行打断,说道:“我明明知道,干嘛不喊我啊!”评价与措施:从案例中看得出,ZSP185 是个很愿意表达的孩子,但是控制力较弱,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还有些自负情绪。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孩子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让老师知道他是聪明的,让老师表扬他。活动中教师关注个体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个集体活动,有时集体迁就个体虽然这是次的课能照常进行下去,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活动的效果显然会明显下降,所以面对这种爱插嘴的行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就强调好课堂纪律,让孩子知道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点到名字后才可以回答问题。特别是遇到幼儿的插嘴是无意义的时候,这种插嘴行为会引起一些负面影响,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私下要耐心地对他讲道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有时候也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无拘无束表达的空间,比如是在提出了一个很能启发幼儿思维的问题时,就不必让幼儿一一举手发言的时候,老师应该为孩子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充分让幼儿进行思考。对于ZSP的插嘴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晓之以理。告诉ZSP你能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课堂中随意插嘴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了,这样做是不对的,记得聪明的小朋友在课堂中要说话一定要记得先举手。2、采用奖励机制。在活动前就交代清楚,只要你上课能做到不插嘴,我就奖给你一颗星。整堂课下来效果有明显改善。虽然没有完全改掉,ZSP还是有插嘴现象,但插嘴次数有明显减少。3、树立榜样。在班级中,像ZSP一样接受能力强的小朋友不止一个,甚至别人还比他懂得更多。跟ZSP树立榜样,“你看XXX、XX他们也跟你一样,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但是他们从来不说你喜欢说的那些话,为什么呢?你那样的表现叫做骄傲,很多他们懂的知识你还不知道呢,但是别人为什么没有像你一样炫耀呢?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叫做骄傲,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东西,他们还没有全部学会,还需要更努力的学习才能更棒。”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一段时间过后,ZSP基本能管住自己不插嘴,愿意倾听,偶尔也会有骄傲,但是不会出现轻浮骄傲的表现了。建议:结合这一案例,我认为在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耐心晓之以理,可以结合“奖励机制”“树立榜样”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掉插嘴的坏习惯。另外插嘴现象与家庭教育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在帮主孩子改掉“插嘴”这个坏习惯上也可以有所作为: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2、相机诱导。185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探索无处不在顾静竹观察对象:JXH观察时间:10月18日9:40观察地点:玲珑园区月亮一班教室观察背景:科学教学活动《它能吹出泡泡吗》观察实录:在探索哪些工具能吹出泡泡时,只见JXH拿起了一根铁圈在调试好的泡泡水里搅拌了一下,然后迅速拿起吹了起来,吹出了一个小的泡泡,接着他又拿起了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管状积木,他蘸了一下泡泡水,使劲地吹,没有吹出泡泡,他又拿起了一张纸,将纸圈起来,在泡泡水里用圈起来的纸管对着泡泡水里吹,一边吹一边大声地说:“你们看!我用纸吹出了许多的泡泡!”然后在教师的提示下,他又试着将纸管在泡泡水里搅拌了一下,然后迅速拿起吹了起来,吹出了一串小小的泡泡,他会心地笑了。观察分析:JXH小朋友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性格外向,能积极参与各类探究活动,而且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声告诉同伴和老师,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看得出孩子的探索创新意识开始萌芽。实施措施:培养孩子的探索创新意识,首要的是要有创新头脑,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探索能力的条件情景和场所。探索对幼儿的认识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没有从事探索的渴望,这一切将化为泡影。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探索兴趣。但是如何让幼儿把探索变为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185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智力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个体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能建构精确的智力结构。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前提,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会使幼儿在精神上感到舒服,没有任何压力。如:幼儿的合理要求不被拒绝,老师愿意听他们的谈话,信任和鼓励他们,甚至教师的微笑都会使他们感到亲切,从而无拘无束,兴致勃勃的去尝试、去探索。物质环境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为幼儿学科学所创设的环境、设备和材料,这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具体保证。自然环境是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这是幼儿学科学的具体对象和生动教材。创设的环境设备和材料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物质支柱和必备条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努力开辟种植园地、动物饲养棚、自然角和提供实验、游戏用的各种材料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按自己的方法摆弄这些材料,这无疑会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尝试多样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二、及时捕捉保护幼儿的兴趣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孩子的注意,尤其是越不被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所以保护孩子的探究兴趣很重要,他们会通过最直接的办法来证明他的想法正确与否,是勇于行动的实验者。相反,如果这时候你忽视他、反责他,也许会让孩子的探究热情消失,幼儿就获取不到经验,随着年龄增长受到许多影响和压制,探究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三、教师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如果表现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引导幼儿探索,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一起观察、一起讨论,就会使气氛更融洽,更愉快,更热烈,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四、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1.解决疑问所需的认识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活动机会,使幼儿通过嗅、看、听、摸、捏、尝等方式探索各种物体的特征,提高自身的观察力。2.让幼儿学会简单推理。推理不同于观察,他是当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受到局限时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已有的相关经验,去发现更多的信息,以培养幼儿初级的逻辑思维,如:将鹅卵石、乒乓球等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盆子里,要求幼儿摸其形,握其重量来推断是什么。3.训练分类技能。4.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幼儿在表达、传递信息的实验中学习交流技能。五、让幼儿了解科学活动过程,亲自实践。“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幼儿亲自操作,既符合幼儿好奇心强烈、好动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内部动机,使其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兴趣。185 教师在活动中强调给予幼儿发现概念的机会,只要通过发现学习,幼儿就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发现的努力,有机会学习自己去发现事物,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教师不同程度指导下的探索过程),因为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活动对物体进行操作和感知,不但发现问题,而且渴望找出问题的答案,由于这种动机产生与幼儿的内部需要,因而使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科学,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总之,只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帮助掌握一定的探索技能,并以教师探索科学的兴趣感染幼儿,让他们亲自实践,幼儿就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幼儿A在《变成一样多》对数的认识与理解情况观察时间:2013-10-15观察地点:中4班教室记录人:孙海兵观察对象:幼儿A观察目的:数学活动中幼儿A数概念的发展状况观察内容:幼儿A在《变成一样多》对数的认识与理解情况观察实录:镜头一:在变成一样多的活动中,教师请幼儿看数字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记录,幼儿A看着数卡“4”,开始画竖线,“l、2、3、4、5、6、7……”。教师问:“你看看卡片上是数字几?"“4。”“那应该几条竖线”幼儿A不说话。然后看着数卡“5”,又开始花竖线,“1、2、3、4、5、6、7、8……”。教师继续问:“卡片上是数字几啊?”幼儿A:“5。”分析:可以看出,幼儿A虽然认识数字,但不会按数进行记录,这说明他还没有基数概念,即不知道5可以用5条竖线表示。镜头二:教师调整策略,取来画有不同数量的物体的两张卡片,先将画有5个苹果的的卡片放在桌上,再将画有6个梨的卡片放在它下方。师:它们是好朋友,哪个多?幼:(指着梨)这个。师:多几个?幼:6个。教师取走了苹果卡片,只留下6个梨。师:这里有6个梨,拿走了1个(教师让幼儿遮住1个梨),现在有几个梨?数数看。幼:5个。师:噢,6个变成了5个。你遮住了几个梨?185 幼:6个。师:拿走了几个梨?幼:6个。分析:教师再次降低难度,改用实物引导幼儿A,但幼儿A还是没有给出正确答案。也许幼儿A是因为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无法理解“多几个,少几个”这样的提问,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理解“有几只鸟没有蚯蚓吃”,但是不理解“鸟比蚯蚓多几只”这样的提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换一种提问方式,如:有几个梨没有好朋友?而后慢慢帮助幼儿在“没有好朋友”和“多少”之间建立联系。反思与评价:为什么教师尝试了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师缺乏数概念方面的专业知识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用数数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觉得只要幼儿会数数就能解决这类问题。但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活动。首先,幼儿必须具备熟练的数数技能。第二,为了找出两个集合的大小关系,幼儿需要知道每个集合的数量,而数数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三,幼儿在数第二个集合时必须记住数过的第一个集合的总数。最后,幼儿必须知道两个集合的总数哪个更大一些。即运用数数进行集合比较必须以熟练的数数技能、稳定的基数概念和数序知识为前提。正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这些前提条件,不了解数概念之间的“序”,才无视幼儿A在运用数数进行集合比较时所缺乏的知识,而一味要求他达到这一知识链中的最高阶段,导致干预无效。二、教师缺乏对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幼儿A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其实教师并不清楚。活动结束后,教师重新阅读了活动实录,并试着分析了幼儿A数概念的现实发展水平:第一,幼儿A不具备熟练的数数技能,唱数、点数的能力还不稳定。第二,幼儿A对数符号的表征意义不理解,不知道数字“6”可以表示6个点子、6个苹果等。第三,幼儿A没有掌握数序的知识,不知道数词的位置与数词代表的集合量之间的关系(即数词越往后,量越大)。正因如此,幼儿A不可能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大小。他还处于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集合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运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水平。三、幼儿数概念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85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干预手段是逐步降低任务的难度,如,从开始要求数数变成一一对应地数数,将符号材料变成实物材料等。即便这样,幼儿A最后仍然没能比较出两个集合的大小。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幼儿数概念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干预就让幼儿“顿悟”某个概念。“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他平日接触数概念活动的频率成显著正相关。”教师应该制订适合幼儿A的指导方案,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A的数概念学习给予支持。为了帮助他建立基数概念,教师可经常让他做按数取物的游戏,先按口令取物,再根据数符号取物,如看到有5个苹果的卡片,就取有5个梨的卡片等。当他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进行集合比较时,教师再帮助他掌握数数技能和数序知识,在“有几个梨没有朋友”和“梨比苹果多多少”之间建立联系,以正确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10月课堂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潘雯雯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18观察时间:9:35-10:00幼儿姓名(化名):小L幼儿年龄:4周岁8个月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1、观察幼儿上课时的倾听习惯。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学习习惯。观察内容:观察幼儿上课时能否认真倾听,是否能够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具体描述:场景一:语言活动《团结友爱亲友亲》开始了,我带着孩子们一边看图片,一边学习这首儿歌。可是小L小朋友总是低着头,一会儿摆弄自己裤腰上的带子,一会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话,看到这种情况,我几次走上前去,有时摸摸他的头,有时拍拍他的手示意他把手中的带子放下,有时语言提醒:“小L,你听到其他小朋友的回答了吗?”每次当我提醒他时,他都会坐端正,可是不一会儿又开始了小动作……就这样,下课后,我把小L叫到身边问:“小L,今天潘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一首什么儿歌呢?”他使劲地搓着手指,嗯嗯啊啊半天说不出一点内容。场景二:“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朋友船》,你们想听吗?想听的小朋友赶紧坐好了哦!”我眼睛扫过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部分小朋友都坐得很端正,可是小L还是身子动来动去,一点也不安分。故事开始了,我带着孩子一边看着图片,一边有感情地讲着故事,当我的视线再次落到小L身上时,我惊奇地发现他没有再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虽然坐姿不太好,但是眼睛看着我,也在听故事了。故事欣赏了一半,我提问:“小猴会怎样回答章鱼呢?”小L马上在下面大声地说:“不,我不会离开我的好朋友的。”185 听了小L的回答,我惊喜急了,可是我依然对着所有小朋友说:“哪个孩子愿意举手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我看到小L的手举了起来,我立刻叫他起来,并在他回答后故作惊讶地说:“小L,你说得和小猴子一模一样哎!”这时,孩子们都把掌声送给了小L,他害羞地笑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小L虽然在我提问或者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时他没有听,可是只要一讲故事,他就会抬起头,看着我,甚至会在关键的地方跟着我一起说。下课后,我特意给小L奖励了一颗贴花纸,并且对他说:“小L今天有进步哦,能够听老师讲故事了,还能举手回答问题呢。但是小L以后在别的小朋友说话时也要认真听,这是对别人的基本礼貌,而且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好吗?”听了我的话,小L点了点头。评价:在以上一周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两个对比明显的场景案例,来分析小L的上课倾听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以小L为代表的中班幼儿在倾听习惯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1.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听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2、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幼儿能够去认真倾听,并且倾听时注意力集中,但是如果活动内容激发不了幼儿兴趣,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3、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与鼓励。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有效学习的保证。但是,不仅是小L,我们班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是较薄弱的。表现出:有的喜欢插话,在老师提问后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自己回答完问题就不听别人的回答,有的只顾自己做小动作不听别人说话,有的别人还没有说完他就抢着说等等。这些现象势必会影响全班孩子的注意力,导致课堂纪律混乱,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没有好的倾听习惯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态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倾听习惯的习得将为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建议: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在倾听方面的特性,我觉得在平时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建立一些有意倾听的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1、激发幼儿兴趣,创造乐于倾听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前提。心理学表明,中班的幼儿随着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够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新颖性对引起幼儿注意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创设丰富、新颖的情景,利用赋予变化的、生动直观的动态教具等,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倾听的兴趣。2、明确倾听任务,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教师应适当地提供给幼儿一些倾听的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听,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听的质量。如在欣赏诗歌前,先明确任务:“等一会儿要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哦?”在欣赏故事前,可以先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故事。185 3、组织生生互动,教会幼儿倾听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要求幼儿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而且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求保持安静,懂得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行为,这样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有序的交流环境。其次,要求幼儿听清同伴说了什么,能够复述并能对别人的讲述作出评价,如:“他刚刚说了什么呢?”、“你觉得谁说得好”、“你和他说的有什么不一样?”等等,以此来检查幼儿听的任务完成得如何。4、利用表扬机制,树立同伴间的榜样:作为幼儿,他们渴求老师的爱和关注,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幼儿交流,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当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我们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如“我真高兴,XX小朋友能那么认真地听!”“他因为听得仔细,所以回答得很棒!”“我们给听得仔细的小朋友鼓掌!”……通过鼓励肯定的方法,引导幼儿关注、倾听同伴的想法和做法,能为自己、同伴的进步而高兴、喝彩!总之,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不是在单一的活动中训练而成,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场景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通过艺术性的教育方法和耐心细致的引导,才能逐渐培养和训练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185 中班幼儿课堂活动中注意力的培养观察者与记录者:王彩红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18观察时间:9:30-16:00幼儿姓名(化名):小W幼儿年龄:4周岁2个月幼儿性别:男观察内容:观察课堂活动中的注意力的培养。具体描述:实录一:小W,你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一阵沉默。你在往外看什么呢,什么东西让你看的这么认真?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听、认真的回答的问题呢。上课不认真听,那么你的学到的本领就没有其他小朋友多,知道吗?要认真的听和思考好不好?“恩”,老师帮你你和XX小朋友换个座位。实录二:“小W,你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一阵沉默。厕所那里没有什么好看的,你怎么一直在注意着那里呀!上课的时候要认真的听,你看旁边的小朋友听的多仔细。注意点好不好?实录三:老师:(下午放学的时候)小W爸爸,小W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特别是运动的时候敢于挑战。生活上许多事情都能做的很好,只是最近上课的的时候我们两位老师都发现小W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老师对他进行了位置的换动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坐在靠窗户的时候看外面,坐在教师里面的时候学习活动时眼睛喜欢盯着厕所那里。不知道他在家里最近的表现怎样?小W爸爸:是的,我们在家里的时候也发现他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经常提醒他做事情要集中思想,可是效果不明显。185 分析与思考:对于小W这样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大班里并不是常见。因为老师对他注意了很长时间,而且在的提醒但是效果不明显,如果家长和教师之间不能更好的联系,那么对他进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与其家长交流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以便幼儿能尽快的调整:  1、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在园与在家的情况:  2、在家对其多做一些注意力方面的训练,如在看书的时候给予他一定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要让他做其他的事情,家长在一起监督,并要求他每次看完书后说一手里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让他在一定的时间里写字,而不允许他分散注意力。即使在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让他说说每次看的内容,以便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注意力集中去关注。但是每次时间不要给予过长。  3、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让他与平时表现较好的小朋友坐一起,起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在学习中时时提醒和关注他。孩子的成长,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老师最关注的事情,每个幼儿在成长的初期有更好的引导和指导,那么在将来的表现将是最好的。建议:一、根据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创设安静、简朴的环境,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幼儿进餐、睡眠、学习时,周围要安静、环境要简朴,不要过分花哨,以免幼儿分心。二、教给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具应具有直观性、活动性、新颖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外出参观,参与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三、幼儿注意力分散时,用有趣的问题,引起幼儿注意。四、活动前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可以延长注意的时间,提高有意注意的效果。五、游戏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途径。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在活动中最容易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六、重视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多方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经常带孩子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丰富他们的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讲述、阅读低幼读物,让孩子动手做一些手工等,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注意倾向。185 如何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对中班音乐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3次执教活动的些许思考文/谢秋欢引言: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走进童心世界,解读教育真谛,离不开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思考。我一直笃信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我更感受到音乐活动能给予幼儿美的感受、美的情操、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力,所以我开始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言行表现。观察背景:连续观察3位老师的同一节音乐活动,在层层优化的基础上,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活动状态。观察目的:1、观察幼儿是否喜欢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是否专注认真。2、观察幼儿音乐活动时是否能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以及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音乐。第一节马老师课堂观察实录:教学活动背景分析:音乐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这是一个韵律活动,旋律简单,易于中班幼儿记忆,在活动中幼儿从初步身体各部位活动,到学习运用身体动作进行沟通交流与创造。教学目标定位在1、能根据歌曲音乐的节奏与速度,边唱歌边做动作;2、喜欢与同伴合作表演,体验合作的乐趣。课堂实录:185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老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身体上有哪些部位吗?”幼1:脸。幼2:鼻子。(师回应:鼻子在脸上的什么地方?部分幼儿抢着讲述。)幼3:心(师回应:我们说说外部的器官,你说的是里面的器官。)幼4:嘴巴。幼5:肚子。教师在幼儿讲述完自己的意见后,带领孩子有节奏用手指出刚才幼儿讲述的身体部位。第二环节学习歌曲。“刚才我们的身体部位其实是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教师清唱歌曲后,提问: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幼儿对歌词记忆不准确,最后一句歌词较难,教师通过一遍一遍地引导,还有个别孩子还是唱成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本环节教师范唱后,幼儿合唱2遍,利用错误资源唱了1遍,分组唱1遍。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幼儿边唱歌边指,最后一句歌词“眼睛、鼻子、耳朵、嘴”来不及,不知道指哪几个部位。第三环节歌曲表演。个别幼儿上前表演,教师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他唱的怎么样?”幼儿回答“好。”整节活动组织了18分钟,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结束了。评价分析:导入活动上了5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场面很“热闹”,孩子们讲出了身体上的部位,还能从表面说到人体内部的器官。第二环节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再告诉孩子们“头发、肩膀、膝盖、脚”等歌词内容,但是孩子还是沉浸在导入活动的情境中,对自己说出来的答案记忆深刻,导致歌词记忆不清,对第二环节幼儿的表演唱做动作造成了困难。中班幼儿的集体活动时间为25分钟——30分钟左右,本次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唱了5遍,孩子们已经会唱歌曲的情况下,教师应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呢?目标达成度又有多少呢?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时是否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呢?这是我们年级组3位老师在听完课后的评价,对后续老师的活动重新进行了建议。希望通过重构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教学建议:开门见山,导入活动直接就提问:“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说身体部位的游戏,我指到什么部位,你们就说出来,好吗?”教师按照歌词里的顺序指出身体部位,在孩子们都说出以后,提高难度,让幼儿加快节奏讲述,为后续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作经验准备。由于歌曲旋律简单,在幼儿学会歌曲后,可以进行创编部分歌词,替换歌曲中的身体部位,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节王老师课堂观察实录:课堂实录:185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活动:“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说身体部位的游戏,我指到什么部位,你们就说出来,好吗?”(教师指出头发、肩膀、膝盖、脚)在幼儿熟悉后,加大难度,带领孩子有节奏用手指出刚才幼儿讲述的身体部位,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第二环节学习歌曲。“刚才我们的身体部位其实是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幼儿边倾听歌曲边跟随教师做动作,难点还是在最后一句上,教师通过慢唱、集体唱的方式解决了难点。15分钟后,班内常规开始控制不住,由于是新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能力还较弱,于是匆匆地上了第三环节——创编部分歌词。第三环节创编歌词,幼1:头发、肩膀、膝盖、肚子。这时教师“帮助”幼儿直接将肚子替换了肩膀,变成“头发、肚子、膝盖、脚”,集体演唱一遍。教师提示:眼睛、鼻子、耳朵、嘴,可以换成什么呀?幼2:眼睛、眉毛、耳朵、嘴巴。教师提示:是嘴,不是嘴巴。整节活动组织了20分钟。评价分析:经过整改以后,教师对导入活动的把握还是不错的,孩子们也能跟着老师积极地参与活动,在幼儿学会唱歌曲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歌曲,如分男女演唱,幼儿自主表演唱等,再进行创编,在创编的时候幼儿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对替换歌词的本意不理解。“幼儿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潜能,4——6岁是人生创造性的第一高峰期,因此我们从幼儿最喜欢的歌唱活动开始,以创编歌词为手段,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让孩子在你的课堂上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而不是教师总结一下,大家来唱一下,以为教学目标就达成了。教学建议:虽然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都较简单,但是幼儿的思维形象、直观,对于中班的孩子,我们还是有必要把抽象的音乐用直观的图片、教具表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能加强内容的趣味性,利于孩子记忆歌词,解决歌词记忆不清的难点。这是一个律动活动,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来表演动作,又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动作来诠释音乐,表达对音乐的体会,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不能因为幼儿的常规不大好,就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而是要多思考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常规应怎样维持,需要大家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渗透规则,让幼儿在积极参与音乐的活动的同时,还能有良好的课堂习惯。从幼儿回答与教师回应方面,教师对幼儿创编歌词时产生问题的价值判断还不够敏锐。对当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缺少恰当的评价与提升,对于课堂中师幼的有效互动较为缺失,还需过关注。第三节谢老师课堂观察实录:课堂实录:通过前2次的教学活动,教师对这节活动进行了重构。第一环节利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头发、肩膀、膝盖、脚、眼睛、鼻子、耳朵、嘴。由于前2185 次教学活动时,幼儿对于“头发、肩膀、膝盖、脚”的记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教师到唱歌的时候再将“眼睛、鼻子、耳朵、嘴”讲出来,导致幼儿对这几个部位不熟悉,因此教师制作了相应的图谱,在幼儿讲述完整以后,呈现图片,让孩子们看图讲述身体部位,在熟悉的基础上,加快节奏与速度,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了歌词,师用眼神、话语和手势鼓励幼儿挑战,及时肯定幼儿表现好的地方,因此孩子的兴趣始终很浓。第二环节学唱歌曲。教师范唱之前,提出要求:“其实这是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好不好?听的时候小耳朵要听仔细哦!”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旋律,孩子们在听过一遍后就能唱出来。然后通过提出疑难句子,用幼儿的会教同伴的不会,充分利用差异资源。这时候教师既要肯定“小老师”的能干,又要让不会唱的幼儿再来唱一唱,肯定他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学会歌曲以后,引导幼儿发现歌词中身体部位的规律是从上而下的,孩子们在发现这个规律后,都说真有趣,真的是这样呢!这样寻找规律便于第三环节幼儿的创编歌词。然后让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歌表演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孩子们可以一个做模特,一个来摸一摸同伴身上的身体部位,并交换角色再进行表演一次,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教师不加干预,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演,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轻轻地碰一碰小朋友的身体部位就可以了,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非常开心。第三环节创编歌词,教师引导:“我这里有一张图片,一起来看看我们身体上还有哪些身体部位,我们可以看着图片,把其他身体部位加进我们的歌曲里面,连起来唱一唱,就变成一首新的歌曲了,赶紧和小伙伴讨论一下吧!”让孩子们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利用幼幼互动,鼓励幼儿合作创作新歌。在交流的时候给幼儿方向,“你想把哪个部位编进歌曲里面?”幼1:我想把眼睛放到前面。幼2:我想把胳膊编进去。幼3:我想编我想把眉毛编进去。幼4:我想把小手编进去。教师没有否定孩子们的想法,而是继续引导:“刚才我们发现从上往下说身体部位的规律了,那你们能像原来歌曲里一样编一编吗?”大家很快发现了应该是“眉毛、眼睛、胳膊、小手”,由于歌曲里最后一个部位只有一个字,师就提醒幼儿:小手用一个字怎么说呀?最后就以这样的形式,大家创编了一首新歌——眉毛、眼睛、胳膊、手;胳膊、手;胳膊、手;眉毛、眼睛、胳膊、手,脸蛋、脖子、下巴、脚。就这样,整节活动组织了26分钟。评价分析: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加之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教师能充分利用图谱,不仅能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还能为创编活动做准备。通过整改以后,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很多,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喜欢创编歌词,个别幼儿不参与的情况下,教师也能及时关注到,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对他们进行引导。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速度,如第一环节说歌词游戏时的节奏训练;第二环节学会唱歌曲后,让幼儿加快速度演唱等。185 音乐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本次活动的律动也很简单,因此教师放手,让孩子自主表现音乐,还是比较不错的。教学建议:1、幼儿的兴趣还可以用更夸张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去带动。2、教师的提问语言还需要简单一点,面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喜欢音乐活动。经验分享:如何让幼儿喜欢参与音乐活动呢?怎样上好一节音乐活动呢?一、建立和谐的师幼儿关系,让幼儿喜欢上音乐课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倾注爱心和耐心,尊重孩子,走近孩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激励的语言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近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音乐活动。二、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要让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就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的环境。让孩子每天都能接触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使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惊人的发挥。经常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曲目,让幼儿倾听这些歌曲的美妙,和幼儿一起根据音乐的内容布置教室的环境,投放一些音乐材料。让幼儿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乐意主动地参加与各类音乐活动,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三、合理的选择内容,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恰当的选材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孩子对音乐内容的需求是从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的,他们追求天然的、游戏的、趣味的音乐作品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在明确音乐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帮助幼儿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合适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使每个幼儿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取得成功,培养自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发展的平台,使幼儿通过参与活动能认同自己、接受自己、认为自己能行,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185 四、做好音乐课的常规训练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应建立课堂教学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为一位幼儿园音乐教师,能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对上好以后的音乐课,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它学科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音乐常规训练既要对幼儿进行站、立、坐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幼儿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相关练习。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个坐姿、站姿都要求是美的。上课时我要求幼儿头要正、肩要平、背要直、两眼平视、面带微笑、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幼儿做起来却总不是很好。于是,我让幼儿随音乐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情绪,听音乐起立、坐下,用歌声进行师生相互问好等。这样的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中进行,体现了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音乐课的常规就自然建立了。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马高珍观察地点教室、操场观察日期2013、10、14——2013、10、18观察时间9:35—10:00幼儿人数1成人人数1使用方法描述法幼儿姓名(化名)玉玉幼儿年龄5岁6个月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观察幼儿数学课时的反应和活动状态。观察内容观察幼儿数学课时的“抢嘴”现象以及改善措施。观察背景“师幼互动”一词对于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师幼互动,只有互动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在日常的工作中不难发现,班级的容量较大,师生互动有些困难,很难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进行了此项观察。具体描述:镜头一:在数学课《变成一样多》第一课时的课堂中,我出示教具图让孩子们观察并提问道:“小朋友们它们的数量是多少?一样多吗?”小朋友们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反应很迅速,好多小朋友举起了手等待我喊出他的名字,这时候冒出一个声音“一样多,有6个”,这时候我轻轻问小朋友们:“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怎样做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要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抢嘴的这个小朋友只好遵守“公约”重新举手,嘴巴抿起来避免自己再次“犯规”,而这个小朋友正是观察的主人公——185 玉玉。虽然他提前回答了问题,但是回答的是错误的,他没有好好思考就顺口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没有养成好的课堂习惯,但是在集体“公约”面前他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遵守“公约”还是很不错的。镜头二:《变成一样多》第二课时的课堂中我提问:“你们觉得这两种物体的数量怎么样?”小朋友们举起小手,这时候玉玉小朋友也举起了高高的小手,身体似乎要站起来,还一直扭动着身体,嘴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一双渴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显然玉是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孩子,他已经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为了鼓励他遵守纪律我让他回答问题,并说出请他回答问题的理由是:“玉玉小朋友今天能够举手回答问题,有进步,那么今天请他来回答问题。”但是他的回答又是错误的,可是我没有批评他,我再次把问题抛给其他的孩子,问道:“他回答的你们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请玉玉小朋友坐下来好好想一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这样不但鼓励了玉同学还能够利用课堂资源积极的和幼儿互动,把孩子推在前。之后另外一个小朋友说出了正确答案还说出了方法,为了鼓励玉玉小朋友,让他掌握学习的方法于是在接下来的问题里我再次让玉玉小朋友来试试,这一次它能够利用手口一致进行点数的方法正确的说出两种物体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并学会了用添“1”、去“1”的方法是两种物体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充分说明课堂的纪律和师生的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镜头三:在评价的环节,玉玉小朋友很快发现了别人的错误,这时候他迅速的站起来说出别人的错误,打断了别人的交流,甚至他还不由自主的走到前面用手指一指。这时候我停了下来,让小朋友们说一说别人在讲述的时候其他人该怎么做?如果你发现了问题你该怎么做?回答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做?玉玉小朋友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住自己,于是他用自己的牙齿咬着嘴唇,两只手不停地动,我看出他有些害羞,于是让其他小朋友来说一说该怎么做,让孩子来说一说如何倾听别人的交流,如何学会等待,最后我们的玉小朋友认真的听别人讲述,并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孩子的倾听习惯、举手习惯都很重要,这些都是课堂纪律,同时在课堂中要学会和孩子互动,让孩子来说出课堂纪律,让孩子来制定课堂“公约”,这样孩子们更能够接受,也能够调动孩子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主动遵守的积极性,让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值,更好的为孩子成长加油。评价:根据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其表现均处于正常的范围。课堂中“抢嘴”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说明孩子的情绪很兴奋,孩子的自控力不够。虽然这种行为不利于课堂纪律的养成但是我们不能以否定的眼光看待这类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诱,及时鼓励,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改善“抢嘴”的现象,利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让大家来制定课堂“公约”,及时鼓励遵守的小朋友、进步的小朋友。由于中班是幼儿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教育的要求是:中班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从玉玉的表现来看,他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没有纪律意识到有遵守纪律的意识再到能够初步遵守纪律,说明玉玉小朋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但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185 建议:一、利用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比如在晨间或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游戏,通过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让孩子懂得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本领。二、利用游戏“录音机”让幼儿改掉“插嘴”的习惯。让幼儿感受插嘴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纪律性。三、随时做好有意识的引导。关注幼儿在课堂上、游戏中良好纪律行为的培养,讲纪律意识、规则意识渗透到课堂中、游戏中、生活中。四、家园配合,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幼儿的“抢嘴”行为并及时制止、引导。总以好的课堂纪律不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更不是用武力能够征服了的,它需要我们走到孩子中间去,用鼓励、引导、关注来促进孩子的进步。本次观察存在的问题:由于班级幼儿较多,“抢嘴”行为具有普遍性,因此对该幼儿的观察还有不够细微的地方,对于观察增加了难度。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恽海燕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22观察时间9:35—10:00幼儿姓名(化名)HH幼儿年龄4岁2个月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观察内容细心观察幼儿已有的课堂行为习惯,了解本班幼儿听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具体描述:镜头一:在《它能吹出泡泡来吗》科学活动中,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幼儿逐一观察图片:“图片上有什么?”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小朋友迅速地举起小手,可HH小朋友立刻说出了答案:“有很多泡泡,有颜色的泡泡……”这时,教师提醒道:“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了,上课想回答问题应该怎么办?(老师举手示意)”经过老师的提醒,HH及时改正过来,举起小手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当老师请他回答时,他说得很完整。这时,教师回应到:“你回答的很好哦,可是如果下次你能举手后再回答老师和小朋友会更喜欢你的,知道了吗?”他默默地坐了下去,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起了悄悄话。镜头二:当教师提问:“想想,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呢?”HH小朋友边高举小手,嘴里还边道:“我知道,我知道……”教师提醒道:“我喜欢像xm这样举手的小朋友,因为她是这样举手的,而且嘴巴里还没有声音,耐心的等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教师提问了xm,她说出了她的猜测。教师回应道:“xm是这样猜想的,那其他小朋友的猜想呢?”这次,HH举手了,并坐得很端正,教师点了他回答问题。教师及时回应道:“嗯,HH知道上课要举手回答问题了,老师很高兴,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一个贴花,下次想回答问题时也要举手哦!”他很开心地坐下去,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听得很认真。镜头三:在《变成一样多2》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图片,提问:“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这张图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HH说道:“水果不一样。”教师没有请他回答,而是点了举手的ZZ:“刚才的是水果,这个图里是小鱼和蝴蝶,而且这个图里有数字。”教师表扬了zz:185 “zz你真厉害,你观察得真仔细,而且你是举手回答问题,你真棒!奖你一个‘笑脸’。”HH立马举起了小手。教师提问了他,他回答道:“那个图里是4个和5个,这个图里是5个鱼和3只蝴蝶。”教师表演他道:“HH你观察得也很仔细呢,发现它们的数量也有差异。这个‘笑脸’是奖励你举手回答问题,并回答得很完整。”镜头四:教师讲解图片,让幼儿明白图片中数字的作用,并引导幼儿根据数字去把下面的动物能变成和数字一样多。教师提问:“这幅图中,谁会把小鱼变得和数字一样多?”这次HH举起了手,并专注地看着老师。教师点了他,“HH,你来试试!”HH走到前面正确地完成了题目。教师表扬了他:“嗯,HH你真聪明,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那你会把蝴蝶也变成和数字一样多吗?”HH说:“再画2个上去。”教师提示道:“不会画蝴蝶,可以用什么代替?”“圈圈。”HH完成了。教师讲解后,集体表扬了HH,“HH,你很棒哦,你不仅有聪明的小脑袋,还知道要举手回答问题了!希望你以后都能举手回答问题,好吗?”“嗯。”评价与分析: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孩子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让老师知道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让老师表扬他、肯定他。虽然有时能让活动增添姿色,但多数时候因为几位幼儿的插嘴,影响了课堂秩序,甚至有时会“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老师不得不放下集体,而关注个别。也许关注个体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个集体活动,过于的关注个体,活动的效果会明显的下降,所以面对这种爱插嘴的行为,常常令我很头疼,并不得不在课堂中停下来。HH是一位性格有些外向的小男孩,平时与小朋友交流时,也是快人快语,很受小朋友的欢迎。但其在课堂中总会迫不及待的说出他们的意见与想法,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也影响了课堂的秩序。虽然有时他的“插嘴”是无意识的,但给幼儿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充分让幼儿进行思考,形成积极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是很重要的。建议:其实“插嘴”不是不好,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孩子“插嘴”,说明他们在积极动脑,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教师在给予他们肯定的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另一方面,上课的时候是不可以随便“插嘴”的。可能有时这样太过于拘束了,无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但我觉得有时这样的现象,该制止的就制止,要抓好常规就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下对策:一、我们要允许孩子插嘴,但不能随便插嘴。应该在课前就强调好课堂纪律,让孩子知道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点到名字时可以起来回答问题。如果没有举手就说出来就会受到惩罚。要让孩子知道和教学无关的内容,可以下课和老师交流。不能在课堂上随便提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浪费上课时间。课堂上在孩子要插嘴的时候,可以提醒孩子:如果你能在老师说完以后举手回答那就更好了。185 二、尊重孩子的答案,让孩子轻松回答问题。因为年龄的关系,孩子的答案不可能次次配合老师的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呵斥孩子更不能嘲笑孩子,我们要肯定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答案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要用语言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答案感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三、组织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鼓励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1、奖励:每次在上课前我就对孩子说:“今天上课能做到不插嘴的孩子,老师就奖给他一个大苹果。”2、表扬:在孩子们做的好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表扬,给孩子们自信心。3、比赛:利用比赛的方式,让孩子们有竞赛的意识,这样他们在做起来的时候就更加有积极性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整堂课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虽然没有完全的改掉“插嘴”这个不良习惯,但是在课堂中已有明显改进,以后继续实施以上措施持之以恒,相信孩子们一定能给掉这个坏习惯,形成积极分析举手回答问题的良好行为习惯的。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周媛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观察时间9:35-10:0016:00-17:00幼儿姓名(化名)W幼儿年龄5周岁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孩子对绘画的兴趣。观察内容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帮助孩子产生绘画兴趣。具体描述:场景一:今天的延时班让孩子们练习涂色,当我在延时班上教孩子怎样把颜色涂匀,他很感兴趣,听的很认真。轮到W自己操作了,他这次并没有像平时那样和别的小朋友讲话,而是自己一个人在很认真的涂色。W的画面很整洁,涂色也非常均匀。这次是他自己主动要画。场景二:今天是一堂美术课,我坐在孩子中间听搭班恽老师的美术课,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用勾线笔画形,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基本使用的是蜡笔涂鸦的。当恽老师将所有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方法都教给孩子之后,孩子坐回座位还是动手操作,这时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个稍稍不和谐的声音,情绪有些激动:“老师,我不会画,我不会画。”原来是W的声音,这时老师走到W身边,“自己动手试一试,按照刚才老师教给你的方法,你试一试。”W的情绪稳定了下来。老师继续巡回指导,5分钟过去了,当老师再次回到W身边时,发现他的纸上还是空空的,于是老师慢慢引导,一点点地手把手地教他画,作品完成后他还是非常满意的,放学时,他对奶奶说:“这是我画的画,好看吗?”场景三:连续两周的美术课都是老师手把手帮助W一起画的。今天的美术课W回到座位后,他拿起了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画好了作品,而且他每画一笔都很细致。今天的W最后在完成作品后,他拿过来给我看说:“你看,这是我画的画。”我对他说:“你看,你是可以自己画的,你画的比老师都好看!”评价:W是一个性格非常倔强的孩子,当有一些事情不如他的意,他会用“不要”“不会”“185 老师不喜欢我”等等这类有些消极的词语来回应,并伴随着很大的哭声,用哭的方式诉说着他的委屈。刚上中班的大部分孩子由于在小班的时候并没有接触过勾线笔画画,因此在用勾线笔画画这件事情上有一些排斥。在用勾线笔画画这件事情上W的不满情绪显得尤为突出。W的父母平常工作非常忙,平日里都是奶奶带的,当发现W不肯自己动手绘画的时候,老师与奶奶进行了沟通,奶奶一开始抱以不相信的态度,因为平时W拿回家的美术作品还是非常不错的,老师解释道之前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涂色练习,这次是让孩子自己用勾线笔画出形。奶奶在培养W画画兴趣这件事情上对我们的工作比较支持。前几次的美术课上老师在一旁引导W喜欢的事物,他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不一定要他画今天课上的内容。前几周先建立他对于画画的自信,W把作品交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再及时的鼓励。当W对画画相当自信的时候他就不再觉得画画是一件很有难度、很有挑战的事情,相反的,W现在对于画画相当的认真。建议:1、培养孩子对画画的的兴趣。当教给孩子的画画内容他觉得有些难度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选择画他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事物,从他感兴趣的事物开始画起,循序渐进的慢慢培养他对孩子的兴趣,不要急于求成,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2、用欣赏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画。在美术活动中,有个评价环节,可以让孩子自己来介绍自己的画,这时多给予对绘画不够自信的孩子一些鼓励,激起他下次绘画的热情,不要轻易用“好不好”“像不像”这类的话语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只要他画了我觉得就有进步,进步时就应放大孩子的闪光点,技巧的掌握和主题的表现只是时间问题。3、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家园合力。在孩子排斥画画的时候,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孩子为什么不肯画画,是不是怕画不好,这时我们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基本情况后,相信他也会帮助孩子做出相应的调整,作为老师也可以适当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快乐画画!最后附上我网上搜索到的一些对待孩子绘画的十大禁忌:1.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2.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3.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4.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5.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6.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7.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8.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9.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185 10.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给父母的10个建议:1.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目的:增强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2.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目的:使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3.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目的:以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4.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目的:让孩子尽情工作,避免不愉快争吵。5.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目的:表示对孩子的尊重。6.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目的:同时是一次口语复述的联系。7.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目的: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8.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目的: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9.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目的:以防孩子感到枯燥乏味。10.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陈艳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22观察时间数学活动幼儿姓名(化名)a幼儿年龄6岁幼儿性别女观察目的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喜欢数学活动,喜欢数学操作。观察内容老师,数学题目我不会做怎么办?具体描述:场景一:早上,我坐下来听了配班郭老师的一节数学活动,整个活动下来环节清晰,孩子们听得也很认真,大家也都愿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伙伴分享。就在这种看似“好”的课堂氛围中,到了操作环节,当大家都在认真做操作题的时候,a小朋友嚎啕大哭:“我不会、老师我不会”。而且哭得一发不可收拾,郭老师说:“美关系,等一下老师还可以再讲解一下的,好吗”?a小朋友继续哭,哭声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这个时候我把她叫到我的身边说:“好了,不会做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学,学不会没关系,我们是小朋友,可以慢慢来的”。听了这样的话语后,她的哭声才稍微减弱了一些。就这样,接下来的数学活动她都没有参与,但似乎情绪好多了,没有在嚎啕大哭了。场景二: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我又特意听了郭老师的数学课,在整个过程中,我对a小朋友是比较关注的,她在课堂中听得认真,但在操作题中仍然不会做,但这次她没有任何“哭”的意向,情绪上算正常。场景三:10月的最后一个礼拜,我再去听郭老师的数学活动时,我发现a小朋友的操作题答对了一半,我当时就给予她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评价:a小朋友在经过这几次的事件后,我们老师及时找来了她的妈妈。跟她妈妈及时沟通,希望妈妈在家中能抽出时间来帮助她。孩子现在大了,有自尊心了,她不会做,对于这种现状已经有了一定的羞愧之心了。经过妈妈短时间的努力之后,在这个小朋友的身上还是略见成效的。185 其次,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要正确引导,当孩子实在不会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选择暂时放弃,而不是勉强孩子在你的课堂中达到怎样的标准。大家常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慢下来点吧。建议:数学活动操作需注意:一、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活动。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在“三角形”的 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 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 2、探索性操作活动。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 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问题 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 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 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3.创造性操作活动。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 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 形,让幼儿根据图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排序。如: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进行排序;颜色 和形状交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序,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 二、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集体操作形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学内容,使用同一操作材料、同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 进行操作的组织形式。2.分组操作形式: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按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操作方式,在 同一时间内并可以进行轮换操作的组织形式。 3.个别操作形式:幼儿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某一操作材料、某些操作伙伴、某种操作方式,不 受时间限制的操作组织形式。三、当前数学操作活动的误区 。(一)操作类型单一,不利于幼儿教学能力的发展。在调查中90%的教师在操作活动类型的设计与选择上,只限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时使用,忽视使用操作 活动的其它类型。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在3的组成一直到10的组成这一系列教学中,常见的是幼儿先观察教 师演示实物或图片操作,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这样,虽然幼儿学到了数的 185 组成知识,但这种重复操作的过程是不能体现数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与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幼儿思维螺旋式 发展和初步数学能力的逐步形成。 (二)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在操作活动的组织上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求整个活动中全班幼儿按同一目标集体操作的现象占极大多 数。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儿均使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一形 状或同一大小进行分类,即操作同一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同一问题,这样的操作活动不能促使每个孩子在原 有的基础上的到发展,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三)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 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 的幼儿园在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用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生,图片材料全是水果 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   (四)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 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在有关操作活动的时间、空间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只考虑到课堂教 育中的正规性操作活动,对操作活动的实施也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操作、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时机。   综上所述,数学操作活动的原理、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当前幼儿园进 行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数学素质中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是切实提高数学操作活动质量的一项及时 的、很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观察对象:XMX年龄:5周岁(中班上学期)幼儿人数:1人成人人数:1人使用方法:白描记录人员:张丽观察目的:了解该幼儿计数的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策略进行课堂跟踪指导观察时间:2013、10、8——10、21观察描述:片段一:数学活动《做图书》XMX看着图书封面上的“5”,开始从盒子里拿小花贴,“l、2、3、4、5、6、7、8……”。教师问:“你看看封面上是数字几?"“5。”“那你应该拿出几朵花啊?”XMX不说话。然后拿着封面上是“6”的图书,又开始从盒子里拿小树,“1、2、3、4、5、6、7、8、9……”。教师继续问:“卡片上是数字几啊?”XMX:“6。”可以看出,XMX虽然认识数字,但不会按数取物,这说明他还没有基数概念,即不知道5可以代表5朵。对此,我设计一些操作材料来帮助他以及和他类似的幼儿建立基数概念。片段二:抽数字取雪花片延时班活动中,教师请XMX来玩新游戏:“咱俩来玩个游戏,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卡片,抽到数字几,就从盒子里取几个雪花片,好不好?”XMX看到骰子开心地说:“跟打麻将一样,我先来。”说完他掷起骰子。骰子掷到了5,只见他边拿雪花片边数“1、2、3、4、5。”数到5后,他抬头看看教师,见教师没有回应,他又接着边拿边数“6、7、8……”,直到把10个雪花片拿完。教师问他:“你掷的是几?”“5。”教师提醒道:“那你就应该拿5个雪花片。下面轮到我玩了,你看看我对不对。”教师掷到4后,边拿雪花片边数“1、2、3、4。”教师故意在数到4时加重语气,并且夸张地做了一个收手的动作。教师问:“我数对了吗?”XMX说:“对!”轮到XMX玩了,他掷了个3,这回他在数到3时就停下手说:“数好了。”接下来,只要是比5小的数,他都能正确操作。如果数量超5个,他就时对时错。于是,教师准备加大数量,以引导XMX与材料充分互动,积累有关7以内基数概念的经验。片段三:送小动物回家185 这个游戏要求幼儿按骰子上的数字2~7在底板上插上相应数量的小动物。教师对他说:“我们轮流抽数字,抽到数字几,就送几只小动物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XMX说:“我先来。”只见他抽到5个,便边数边拿小动物卡片:“1、2、3、4、5。”接着,教师也掷了个7.个,然后很慢很慢地数“1、2……7”,数到7时还很夸张地做了收手的动作,并补充说:“骰子上是7,所以我送7只小动物回家。对不对?”“对。”在接下来的游戏中,XMX的错误率越来越低,已经基本具备7以内按数取物的能力。可以说,前面的操作经验对他获得这一技能具有铺垫作用。感悟:在以上操作过程中,XMX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在手口一致点数、说出物体总数、7以内按数取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XMX的进步促使我们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带着有色眼镜,认为能力差的孩子“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在个别指导时,我们又往往“急功近利”地想教会幼儿完成眼下“这个”操作任务。殊不知,概念的获得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从片段一中可以看出,XMX虽然认识数字5,但是不知道要配对数量是5,由此初步判断他没有基数概念。当时我没有急于求成,非要他成功完成操作任务不可,而是在活动后设计了抽数字的游戏,在游戏情境中慢慢引导他理解掷到4意味着要拿出4个雪花片,掷到3意味着要拿出3个雪花片的操作意义。由于有了1~4基数概念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操作练习,XMX渐渐获得了7以内的基数概念。这个过程非常个性化。所以,我们应根据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设计操作材料,以帮助他们搭建适合自己的通往概念内化的道路。片段四:在教学活动《变成一样多》中对于XMX进行辅导活动:一一对应,比较多与少。师:你看,红点与绿点是好朋友,一个红点连一个绿点,一个红点连一个绿点……哎,这个绿点没有好朋友了,是红点多还是绿点多?幼:(指着绿点)这个多。师:多几个?幼:6个。分析:教师调整了表征符号,用点子代替抽象的数字,降低了难度。刚开始,教师还是试图让XMX用数点子的方法进行集合比较,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教师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XMX,XMX虽能比较出两个集合的大小,但说不出多几个。教师取来了红、绿两色雪花片,先将5个红雪花片放在桌上,再将6个绿雪花片一一对应地放在红雪花片的下方。师:它们是好朋友,哪个多?幼:(指着绿雪花片)这个。师:多几个?185 幼:6个。教师取走了红雪花片,只留下6个绿雪花片。师:这里有6个雪花片,拿走了1个(教师让幼儿拿走1个雪花片),现在有几个雪花片?数数看。幼:5个。师:噢,6个变成了5个。你拿走了几个雪花片?幼:6个。师:(举着幼儿拿走的那个绿雪花片)到底拿走了几个雪花片?幼:6个。分析:教师再次降低难度,改用实物引导XMX,但XMX还是没有给出正确答案。也许XMX是因为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无法理解“多几个,少几个”这样的提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换一种提问方式,如:有几个绿雪花片没有好朋友?而后慢慢帮助幼儿在“没有好朋友”和“多少”之间建立联系。对比后的反思:为什么教师尝试了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数概念方面的专业知识。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用数数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觉得只要幼儿会数数就能解决这类问题。但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活动。首先,幼儿必须具备熟练的数数技能。第二,为了找出两个集合的大小关系,幼儿需要知道每个集合的数量,而数数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三,幼儿在数第二个集合时必须记住数过的第一个集合的总数。最后,幼儿必须知道两个集合的总数哪个更大一些。即运用数数进行集合比较必须以熟练的数数技能、稳定的基数概念和数序知识为前提。正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这些前提条件,不了解数概念之间的“序”,才无视XMX在运用数数进行集合比较时所缺乏的知识,而一味要求他达到这一知识链中的最高阶段,导致干预无效。二、缺乏对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XMX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其实教师并不清楚。活动结束后,教师重新阅读了活动实录,并试着分析了XMX数概念的现实发展水平:第一,XMX不具备熟练的数数技能,唱数、点数的能力还不稳定。第二,XMX对数符号的表征意义不理解,不知道数字“6”可以表示6个点子、6个苹果等。第三,XMX没有掌握数序的知识,不知道数词的位置与数词代表的集合量之间的关系(即数词越往后,量越大)。正因如此,XMX不可能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大小。他还处于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集合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运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水平。三、幼儿数概念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85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干预手段是逐步降低任务的难度,如,从开始要求数数变成一一对应地数数,将符号材料变成实物材料等。即便这样,XMX最后仍然没能比较出两个集合的大小。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幼儿数概念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干预就让幼儿“顿悟”某个概念。“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他平日接触数概念活动的频率成显著正相关。”教师应该制订适合XMX的指导方案,在日常活动中对XMX的数概念学习给予支持。如,为了提高他的点数能力,教师从易到难地投放了点数实物雪花片(排成一排、散放)→点数卡通图片(排成一排、不规则分布)→点数点子(排成一排、不规则分布)等游戏材料。为了帮助他建立基数概念,教师经常让他做按数取物的游戏,先按口令取物,再根据数符号取物。当他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进行集合比较时,教师再帮助他掌握数数技能和数序知识,在“有几个绿雪花片没有朋友”和“绿雪花片比红雪花片多多少”之间建立联系,以正确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刘双兰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24幼儿姓名(化名)XLJ等幼儿年龄4—5岁幼儿性别男生、女生观察目的注重对幼儿长远目标的培养,及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观察内容观察本班幼儿操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情境重现:情景1:数学活动《变得一样多》(1)中,幼儿们进行数学操作,操作纸上一共有四道题目,许洛嘉小朋友很快就做完了,他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她还没有做完,他低头看看自己的作业纸,然后放下,搬着椅子做到了中间位置上,和其他坐在中间的小朋友讲话。情景2:数学活动《娃娃有几个》(1)中,操作纸上需要小朋友们用三种方式记录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分别是圆点、画线、数字三种方式,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写数字了,可以自己写数字表示,还有的小朋友不会,老师提供了数字卡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取用。有的小朋友做的比较快,4道题都做完了,有的小朋友才做到第2、3题,有的小朋友每题里只填写了自己会的那种记录方式,剩下的空着没填写。由于很多幼儿没有全部完成,交流时没有做完的幼儿的兴致不高。评价与分析:情景1中,数学课堂上像许洛嘉这样的小朋友每个班级都有,他们的能力比较强,每次的操作对于他们没有太大的难度,能再较快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他们会集中讲讲话,对于这些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操作的题目没有多大的挑战性,我们老师投放的材料能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吗?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来自的家庭不同,接触的环境也不一样,孩子认识事物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投放材料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学会的幼儿,又要考虑没有学会的幼儿,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可以选择到自己可以操作的材料,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对于哪些能力强,能较早完成操作的幼儿,我们还可以培养他们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你既让他们有事情可做,又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185 情景2中的数学操作材料提供的量上有些大,可以将4道题目分成2道题或4道题,让幼儿自由选择,完成手中的题目可以再拿取没有做过的题目挑战一下,这样他们每个人至少能完成1张操作纸,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操作的欲望。交流评价时,老师可以问问幼儿哪些人做的时这张操作纸呢?我们看看这个小朋友和你的想法一样吗?相信幼儿能够认真听别人的想法,当发现自己的和交流的小朋友一样时,心中会很开心、很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数学课堂上的交流评价环节能开展的有声有色。建议:对于上述情况,我觉得数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懂得某一个知识点,再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进行一个长远的发展,这些发展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需要一次次的活动、一点点的积累,幼儿会逐步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对于数学活动,我们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很多,例如操作材料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既要让幼儿感兴趣,又要有操作性,更重要的就是操作活动材料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的得到答案,又不能过难,使幼儿寻求不到答案。因而,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就要考虑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1)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要求。(2)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设计操作材料也要有所区别。年龄小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时间短,学习经验少。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注意使材料形象具体,暗示性、游戏性强,主要以幼儿独立操作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步向抽象过渡,理解力、自控力不断提高,合作的意识产生并加强。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逐步减少形象性,先增加符号和标记,再慢慢增加书写和制作记录表等,并增加合作性和竞赛性。(3)要有不统一性。给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不必一模一样的,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各不相同。给每位幼儿一些卡片,其中一张是数量5的,这张表示数量5的卡片就各不相同,有的是5个三角形,有的是5个圆点,有的是5个五角星,即使都是5个圆点的卡片,每人手中的也不一样。当幼儿按教师要求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时,由于每人的卡片各不相同,幼儿只能自己动脑筋,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然后,老师有意识地请持不一样卡片的幼儿——介绍自己找出来的是不是5个的。这样,实际上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使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到了数量是5的各种不同物体,学到了数量是5的物体的各种不同的排列形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这种操作材料的不统一性,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185 大班: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观察对象:ZJM年龄:6周岁2个月性别:男班级:太阳1班观察者:宋一叶观察时间:2013.10.21观察实录:   镜头一:语言课上,我刚提完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很快举起了手,没等我开口点名叫人,答案已经抢先一步回荡在我们耳边:“图上有一棵大树,树下面还有……”做在前排的ZJM小朋友声音很响亮。我看向他,并提醒他:“回答问题要先怎么做?你抢嘴咯”。ZJM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点了点头。   镜头二:讨论的环节到了,我向大家提出了要求:“这幅图上面又发生了什么事,你们能看懂吗?和你旁边的好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吧,等会儿请你们来说一说哦。”孩子们转身与同伴交流起来,ZJM大声地说:“老师,我已经知道了。这幅图是……”我示意他先暂停,让其他小朋友也有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这时候,他已经说出了大部分内容,但还是停住了。   镜头三:交流的时候,我把机会给了ZLH小朋友,她站起来,小声地、断断续续地讲了几句。我鼓励她自信一些,把话讲完整的时候,ZJM等不及了,再次抢着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分析与思考:就如上述几个镜头所描述的,ZJM小朋友在课堂上经常会有插嘴、抢嘴的现象,针对他所出现的这种现象,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该幼儿是个伶牙俐齿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很不错,语言交往能力强。2、该幼儿的性格活泼外向,愿意与人交流,并有很强的表现欲望。3、在课堂中,该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导致他想说什么的时候张口就说出来了。相应策略:1、教师示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而不能经常在幼儿说话时随意地打断他们,成为孩子们的反面示范者。2、适时提醒。当孩子要插嘴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孩子,如:如果你能在老师说完以后举手回答那就更好了。185 3、提供平台。针对这类幼儿爱表达、善表现的性格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表现平台,让他们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4、表扬奖励。当幼儿表现好的时候(如能够举手等待老师点名再回答)及时给予表扬,有时也可以进行奖励,以鼓励和促进他能继续保持下去。5、组织比赛。可以在课前告知幼儿相关的比赛规则,利用比赛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强化课堂中的自控意识。而且在比赛的情境中,孩子们会有个人荣誉感或者集体荣誉感,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6、家园共育。教师可以将孩子的在园情况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也共同关注这个问题。还可以鼓励家长在家与幼儿开展一些提高自控能力的亲子游戏,促进孩子自控能力的提高。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朱毛倩10月14日这天,我上了一节随堂课“小螃蟹找工作”,为了上好这节课。活动前两天,我就翻出徐英老师的教学视频,反复的琢磨,并对徐英老师的教学活动做了实录,仔细研读徐英老师的教态、提问、回应……本以为是常态课,等到上课这天,有老师拿着相机要录像,着实让我捏了把冷汗。因为我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心中自然就有了底气;同时我觉得就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通过听课老师的讲解正好总结提升。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了这次教学。活动时间:2013年10月14日上午9:00-9:30。人数:20人教师:1人听课教师:6人活动目标:1.能围绕“小螃蟹找工作”的中心话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2.能专心倾听、乐意动脑、积极参与谈话活动。活动背景:班级中设置了辩论社;班中的孩子就“男孩好还是女孩好”、“大人好还是小孩好”、“爸爸辛苦还是妈妈辛苦”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活动过程:活动中,我按照既定的教案、按照自己的思路,将这个教案很好的诠释出来。活动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活动一(5’):猜谜导入,唤醒经验。活动二(15’):引发辩论,发表观点。活动三(5’):阅读信件,了解工作。活动中孩子们也给出了很多独特的想法,如:正方说“小螃蟹的泡泡可以用来做油,这样炒菜就可以省油了。”反方却认为“小螃蟹的泡泡没有油的味道”。正方认为“小螃蟹的手很多,一次可以拿很多本书”反方反对道“小螃蟹的钳子很容易把书弄破的”等,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我忍俊不禁。教学研讨:活动过后,大家组织了教学研讨。首先,我对教安进行了简单的讲述,我认为第一个谜语导入环节中——出示螃蟹分解图,这个是没有必要的;原因:谜语对孩子们没有难度,没必要出示螃蟹分解图。高丽泽老师认为:在辩论环节,孩子们没有很好利用小螃蟹的特征进行辩论,就是因为孩子们没能充分认识“利用好自身的特点就是最好”,所以有必要出示螃蟹的分解图。第二点:活动中包含两个辩论:小螃蟹是不适合做服务生,小螃蟹是不适合做图书管理员。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辩论了小螃蟹是不适合做服务生,“是不适合做图书管理员”185 是让幼幼辩论的,没能很好的考虑两者的难以程度。高园长给出建议,提前问一问孩子们,你觉得小螃蟹适合做什么?举手表决一下。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在进行引导。银河的另一位老师说到,朱老师把整节课上下来了,可见教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教师在上课的过成中,没能很好的把“辩论”赛这种气势上出来,辩论赛的感觉还没有完全的出来,所以教师可以更加放手的去做。同时,吴老师建议可以把座位调成八字形,这样辩论赛的气势就出来了。所思所悟:首先,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做充足的准备,读懂教材,读懂幼儿;做充分的预设,想到幼儿可能会出现的一切情况。这样才能做到,灵活应变。其次,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讲、去说。只要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趣的活动,孩子们一定愿意参加,并有很多话要说。同时,对于幼儿的言论,教师不要过多的判断,对与错应交给其他的小朋友评判。再次,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发现。通过大家的研讨,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将教案进行了再次的整理,对部分幼儿进行了再次的施教,通过再次施教,发现这次的教学成果比前一次好了很多,自己也能很好的把握教案的精髓了。‘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在教学方面,我一定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陈梅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观察时间9:20—9:50幼儿姓名(化名)兵兵、烁烁等幼儿年龄5岁-6岁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提高大班幼儿课堂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观察内容观察大班幼儿已有倾听习惯及其课堂学习能力,了解本班幼儿听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使用方法轶事记录法、事件取样法观察背景太阳1班现有22个男孩和18个女孩,男生居多,课堂常规比较糟糕。很多幼儿(特别是男孩)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插嘴、开小差甚至影响他人的行为比较常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此现象,本次观察聚焦个别课堂行为有偏差的幼儿,尝试对其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并“对症下药”。情境重现:情景1:数学活动“学习5的分合”中,我取出操作纸提问:“有谁能够看懂这张记录表,小朋友们需要怎样做?”涵涵一边晃着凳子,用两条腿支撑身体左右摇摆,一边说:“这个很简单,我早就会了。”紧接着,成成看了看涵涵,用不大不小的声音接着说:“这个谁不会啊,我在家也做过了。”顿时,另外两个男孩也不甘示弱,我知道,我知道……我只好提高说话的声音:“有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会了,但是他没能管好小嘴巴,更加没有举手,所以我请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短暂的骚动渐渐平息,但是涵涵仍旧扭着自顾自地玩。情景2:“有谁知道……”“谁来说说看……”每当我说到这里,问题还根本没有问出来,明明、兵兵等个别幼儿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身体微微上扬,甚至会站起来。但是当我请他们回答的时候,答案却不一定和问题匹配,有时根本说不上来。情景3:数学活动“看图按特征记录”中,天天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图上有黄色的鱼和红色的鱼。”我追问:“你能数清楚黄色小鱼有几条、红色小鱼有几条吗?”天天接着说:“黄色的鱼有……”正在这时,烁烁抢着回答:“红的4条,黄的2条!”天天表情有些失落,重复了一遍烁烁的话。185 评价与分析:情景1中,涵涵是去年的老生,由于已经学过了相关知识,他表现出对课堂的“轻视”,一副“我已经全学会了”的姿态。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充分体现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大班幼儿缺乏自觉性,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幼儿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驱力,只有详细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另外,针对个别特别能干的幼儿,不妨尝试转换角色,既然他确实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可以请他作为小老师,帮助老师巡视、指导,让他在帮助其他幼儿的同时巩固相关知识,同时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责任感。情景2和3中,“听不全、听不清”老师的要求或者其他孩子的观点是大班幼儿典型的倾听问题,部分幼儿倾听习惯很差,不管在听老师还是听同伴时,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使自己和其他同伴无法听清楚,课堂常规有些混乱。但倾听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才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建议:对于上述现象,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造成的:1、老师的语言组织要改进。2、部分幼儿自控能力较差。3、幼儿缺乏兴趣和动力。针对这三种原因,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一、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简明扼要的语言组织,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倾听。比如,在科学活动《植物趣闻》中,教师一开始就用简洁、浅显的语言引出活动主题:“许多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非常有趣,老师今天请来了四位植物朋友,你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吗?”教师直奔活动内容的语言,给幼儿非常明确的信息,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倾听也就认真了。二、组织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鼓励良好的倾听行为。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参与。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锻炼幼儿的倾听习惯。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有意识的多设计一些有助于注意倾听的活动,来训练幼儿的良好倾听习惯。如:限定时间找图案等。对于幼儿的来说,有意注意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只有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集中自己的注意才能很好地完成活动目标。在幼儿良好的倾听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设立奖励措施,满足幼儿被肯定的需要,刺激强化,巩固良好的行为。三、设计分层次的难度和挑战,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185   在完成任务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有一定困难的倾听任务,让幼儿带着任务倾听。但是,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操作内容及要求应该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一跳、够得到”的任务。另外,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有意识的要求幼儿去倾听,如:讲故事时,我会说“老师不一定讲到哪里停下,请小朋友告诉我刚才我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请小朋友要认真的倾听。”在游戏时也可以经常要求孩子们复述刚才活动中小朋友们或老师说的话。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幼儿一定能够在倾听和复述上有较大的进步。教学观察记录汪惠琴观察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差异资源的使用观察方式教师相互听课记录观察地点太阳三班教室观察目的观察并记录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分析教师差异资源的使用的合理性。案例一课堂实录(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教师: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旅行的呢?幼儿:是风婆婆帮助他们旅行的,还有小朋友们一吹,他们就飞走了。教师:椰子的种子是怎么旅行的呢?幼儿:他们掉在了沙滩上,然后海浪来了,把他们带到了大海中旅行。教师: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幼儿:是狗尾巴草,我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见过的。幼儿:老师,狗尾巴草的种子是什么呀?是怎么旅行的呢?教师:这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等课后我们一起来查一查。分析评价: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通过PPT的介绍,让幼儿知道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很多,并且了解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其实幼儿的已有经验是比较少的,需要教师科普的比较多,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要经得住孩子提问,但是教师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通常都忘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何况班里有那么多的“臭皮匠”,大班的幼儿所掌握的课外知识是比较多的,有很多时候他们所知道的知识甚至连成人都不一定知道。一个班里,一定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是班级里的“百科全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将问题抛给幼儿:这个问题谁能够来解答一下?也许就有幼儿能来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幼儿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很多。案例二课堂实录(大班语言活动:母鸡和苹果树):教师: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母鸡知道苹果树是谁假扮的呢?教师预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猜测讲述,可能会说:把树砍倒,用火烧大树。幼儿:办法一:幼儿A:母鸡跑到大树下一看,不就知道了么。185 教师:大家想一想,这个办法好不好?幼儿B: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母鸡一跑到大树下不就给大灰狼吃掉了!幼儿A:可以快点跑回去啊!幼儿B:母鸡太胖了,跑不快的。幼儿A:那可以变成一团,滚回去。幼儿B:反正再怎么跑也跑不过大灰狼的。教师:可能母鸡的速度比不上大灰狼,这个办法也不是很安全。办法二:幼儿A:母鸡爬到烟囱上看一看就知道了。幼儿B:母鸡太胖了,烟囱那么窄,会卡住。办法三:幼儿A:母鸡弄出一阵风吹走树叶。幼儿B:母鸡那么小,哪能弄出那么大的风啊?办法四:幼儿A:母鸡放一把火扔出去烧掉大树,就能赶走大灰狼了。(班级多数幼儿表示赞同。)教师:这个办法是挺好的,但是安全吗?幼儿B:这个办法不行,大火烧起来会把森林全部烧了,母鸡妈妈的房子也会着火的。分析评价:在这个提问中教师重点是要引导幼儿关注办法的合理性,显然这个办法是不合理的,但是教师没有立刻否定幼儿的这个想法,而是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大家想一想,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来引导幼儿思考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教师的提醒后,立刻就有幼儿提出了反对意见,幼儿通过教师第一次的引导后,产生了对同伴的质疑,而质疑就意味着幼儿在思考,在参与着课堂。在有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引导后,接下来教师就能把课堂的话筒真正转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于是方法二和方法三很快就有幼儿提出反对意见,直到最后一个幼儿想出火烧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提出短时间内迷惑住了所有的孩子这时候大部分幼儿都同意了这个办法,但是当老师提出了关于安全的话题后,就立刻有幼儿进行反驳:火烧起来的话万一把母鸡的房子烧掉了怎么办,而且也会引起森林大火的。意见一出,刚才同意的幼儿立刻沉默表示了赞同。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幼儿没有想到最合适的办法,但是都注重了办法的合理性,在倾听他人办法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思考,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的并不多,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幼儿之间进行对话,为幼儿的语言发展营造了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的表达环境。185 总结其实,在每天执教的课堂中都会出现不同的差异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资源、运用资源。1、向孩子学习。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总想把知识传输给孩子,想让孩子能顺利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预设好的环节,结果孩子却不能顺着你的思路,相信这是令我们很头痛的问题。往往这时我们总会把孩子硬生生的拉回到自己的预设环节中,最后导致孩子学得糊里糊涂,自己则感觉上的太累!结果导致一堂不成功的课!细细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强硬灌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我不能虚心的向孩子学习!不知道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说自己心里对知识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2、学习质疑。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幼儿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课堂的活力来自于互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与幼,幼与幼,幼与教具、教师的互动。要鼓励幼儿质疑问题,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朱晓玲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15——2013.10.18观察时间9:20-9:50幼儿姓名(化名)小轩幼儿年龄6周岁5个月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1、观察大班幼儿上课时的倾听习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倾听学习习惯。2、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情景再现:镜头一:数学课上,我在带领孩子们一起复习5以内的分合。我们首先一起玩了一个碰球游戏,孩子们似乎很感兴趣,不仅可以玩游戏,还能一起复习5以内的分合。我们班现在上课时插嘴的现象比开学那会要好了很多,但是,每次一个问题问下去,能安静举手的孩子还是少之又少。其中,小轩是最会插嘴的一个孩子。小轩是我们班这学期刚调过来的新生,通过一个多月的接触下来,我发现他是一个极其顽皮的孩子,但他的头脑很聪明,反应快,在数学能力上也相对比班上其他孩子要棒。每次课堂上,总看不到他能够集中精神认真听讲,没几分钟就开小差了。而且每次我问问题,第一个插嘴的总是他。这次课常上,我跟孩子玩5的碰球游戏,我说:“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碰3球。”小轩第一个抢嘴回答了,因为他每次都这样,所以我对他每次这样的行为有点气愤。我请他站起来,“小轩,你能把话说完整吗?刚刚我们是怎么玩碰球游戏的?你听到其他小朋友怎么回答了吗?”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我请全班小朋友帮助他,“嘿嘿,你的2球碰3球。”“小轩,这次你听清楚了吗?”他点点头。“所以,别人在讲的时候,请你认真倾听,还有,你现在是大班的孩子了,上课要懂得举手回答问题。”镜头二:今天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是数学《分析图形特征》,正在上课的过程中,班上大部分孩子都很认真。这时,盈盈冒出了这么一句话:“老师,小轩的脚翘在了我的椅子上!”于是,我停下话语,对小轩进行了很简短的劝说,好不容易峰回路转,回到刚才讨论的话题上,可小轩边上的震震又告诉我:“老师,小轩一直用手拽我的衣服,把我的衣服都弄皱了。”没办法,我将小轩调到了第一排靠左边的位置上。刚调过来,他的确有所改变,不仅认真听讲了,还能回答问题,就是这个插嘴的坏习惯一起改不了。没几分钟,旁边的睿睿好像也被他带坏了,居然在课上跟小轩一起玩起来了。185 自从小轩调来我们班,我发现我们班的男孩子都喜欢跟他在一起玩,当然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开心,一发生打打闹闹的事,谁欺负谁了,来告状的孩子总会先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又是小轩欺负我等等。小轩的这种情况,我们班主任也跟他的家长反应过,他妈妈说他从小被惯坏了,一直很调皮,怎么说都不用,都不听。这点我很赞同,就拿上课不插嘴,安静举手来说,我基本上在他每次插嘴的时候都会提醒他举手回答,他居然没有哪一次是听的,插嘴的毛病一直改不了。我甚至采取表扬奖励的方式,但一次表扬过后,他又回到了老样子。评价:活动中发现小轩虽然头脑很聪明,但是他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上课时容易受环境、身体等外界的干扰分散注意力。这种表现说明小轩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倾听习惯。而且,经过反复强调,小轩一直改不掉上课插嘴,影响其他小朋友听讲的坏习惯。措施:1.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注意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多多提醒幼儿注意对老师和同伴讲话的倾听,也可以通过一些倾听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注意倾听的兴趣。2.与家长及时交流,注意给幼儿穿的衣服鞋袜等都要尽量减少影响幼儿注意力的因素。3.对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进步表现进行及时而具体的表扬,让幼儿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陈龙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观察时间9:20—9:50幼儿姓名(化名)q、s、z幼儿年龄5岁-6岁观察目的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观察内容观察在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资源的利用观察背景在数学课堂中,呈现错误资源,以“会”教“不会”是常用的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析各种错误资源,对这些资源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发展。情境重现:情景1:数学活动“按特征分类并记录”中,在集体活动操作环节,q与W在窃窃私语,我发现后让他上前记录,他思考了很久,最终在小朋友们的提醒中完成记录。情景2:数学活动“复习5的分合”中,在要求幼儿自主操作时,s总是时不时看着对面的t,偶尔用细微的声音和t攀谈。当批改他们的操作材料时,发现他们的答案几乎相近,只是s的操作材料上有几个数字写反了。情景3:数学活动“分析图形特征”中,幼儿进行自主操作,z拿着铅笔迟迟没有动手,直到最后的结束操作,他的记录纸上仍是一片空白。评价与分析:情景1中,幼二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很多“好玩”“新奇”的事物充斥在他们周围,分散着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每个幼儿,通过提醒、鼓励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集中注意能力,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景2中,有些幼儿比较容易学会“偷懒”,不愿意去尝试操作。即便是简单的。他们往往寻求到了更加简便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数学活动复习5的分合中,可以发现幼儿常将7、9等数字写反,是由于“参考”了对面的答案得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景3中,常常能看到有些幼儿对活动中的学习材料无从下笔,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教师应更多关注此类幼儿,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185 建议:对于上述现象,教师应做出原因分析并进行反思。这些现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课堂没有吸引力,幼儿提不起兴趣。2、平时不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游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以操作材料激发学习兴趣,以获得成就感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带动幼儿学习兴趣。二、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养成看书的好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三、既要关注幼儿整体,又要关注幼儿个体。185 教学观察记录顾科望观察对象:陈**  观察时间:10.8—10.21 观察地点:盘龙太阳1班观察实录:实录一:语言活动:《找家》,提问:你想给谁找家?甜甜会用什么颜色的笔来涂颜色呢?你能完整地说出来吗?陈**:我想小小小…鸟找家,甜甜用蓝蓝蓝…色的蜡…笔。师:你能完整说一说吗?学着前面的句子! 陈**:绿色的大大…树是小鸟的家。实录二:语言活动:《秋天的雨》,提问:为什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陈**:因为秋…天有好多水…果可以吃!橘子、香…焦、柚子!观察分析: 面对陈**的口吃现象,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和家长进行了交流,陈**妈妈也非常着急。和她探讨造成口吃的原因时,她妈妈回忆,前段时间讲故事时,由于不听话,训斥过她,还威胁过她。这样就能口吃吗?我陷入了沉思。并且查阅了有关口吃方面的知识,原来陈**的这种口吃现象属于‘拖音性口吃’。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其中精神过渡紧张、着急,导致发音器官肌肉痉挛,使发出的音律受阻,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告诉了她妈妈,让她妈妈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没想到会这样,幸亏现在时间还短,口吃还未养成习惯,如果我们矫正及时,方法得当,相信一定会逐渐地、自然地得到矫正。实施措施及效果:找到了陈**造成口吃的原因,我便采取了“对症下药”的保教措施:首先,以表扬、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陈**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答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我便利用这点,多给她机会,对她的回答加以肯定,引导别的孩子发现她的优点,时间一长,其它孩子就流露出佩服他的感觉。另外,每当完成一项作品,我会让陈**展览及讲解自己的作品,为她创造一切表现的机会。每当和陈**185 交流时,我都会叮嘱她不要太用力,要放低音量,慢慢说,当说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时,要进行诱导,也就是缓慢地、轻轻的诱导着发出音,并逐渐变响,然后过渡到第二个字。在日常我常生活中教育其他孩子,要多帮助她,多和她交谈。其次是家园配合,我告诉陈**妈妈,在家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消除她的思想负担,当孩子有口吃时,不要训斥,引导孩子讲话时放慢速度,随心所欲,多给孩子安慰和鼓励,要减少孩子口吃行为的有意注意,多让孩子听故事,讲故事,引导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在我们家园密切的配合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通过这些综合保育措施陈**的口吃现象有了好转,虽然转变不是特别的快,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会有更大的转变!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曹仁娟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22观察时间语言活动幼儿姓名(化名)小E幼儿年龄6岁幼儿性别女观察目的培养幼儿自我约束力观察内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描述:场景一:第一节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和平时一样在万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排成了三排,我也做到了第二排幼儿的旁边,边听课边帮着维持幼儿的纪律。今天的活动是语言《找家》,第一个环节,出示图片,找家,感受“家”的含义。当万老师开始向幼儿提问:“小鱼的家在哪里?小鸟的家在哪里?石榴的家在哪里?布娃娃的家在哪里?大部分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但坐在第一排的小E开始有些坐不住了,时不时的把头低下去,小手也开始忙碌起来,一会儿坐在她旁边的幼儿也被她手里的东西吸引住了,我轻轻的走到小E旁边,小E看到我看着她,连忙把手缩了回去,小手握的特别紧,我把手伸向她,她看了看我,好像知道我要拿她手里的东西。看着我的手不拿回去,只好把手里的一颗珠子放到我手里。场景二:又一次活动中,我同样坐在第二排幼儿的旁边,今天同样是一节语言课《警察与司机》其实这节语言活动幼儿很感兴趣。活动围绕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创造性、综合性、趣味性地开展语言游戏活动,正确使用反义词,丰富反义词词汇。但在活动还没到5分钟,小E的小手又开始忙碌起来,只看到她的头一直低着,小手不停的在她的腿上翻来翻去,一会儿这看到她拿着一个白乎乎的东西往头上放,当我走过去一看,她已经把一张餐巾纸折了一个像是夹子似的夹在了头上评价: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上课还是其他时间,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虽然这在幼儿园时一种常见现象,但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在幼儿园阶段及时改正,会严重影响小学甚至中学阶段的学习。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改变这种习惯我做了以下分析:一、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85 二、由于老师安排的课程难度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而往往由于班里的孩子岁数并不一样,而且各自的发育也有较大的差距,老师没法做到所有的课程都能面面俱到的适合每一个孩子。这个原因造成了不少案例的发生。三、教学环境的嘈杂和凌乱也是造成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的一大原因。孩子们往往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嘈杂的声音或者去关注凌乱嘈杂的物品而影响了对课堂的注意。四、课程的趣味性,如何能让课堂吸引更多的孩子也是最能考验老师总体素质的一大难题。孩子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推进措施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能预防甚至能够改变这种现象185 教学观察记录吴玢茹观察者与记录者吴玢如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8——2013.10.18观察时间9:20—9:50幼儿姓名(化名)SWW、TYF幼儿年龄5周岁11个月幼儿性别女观察目的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内容1、幼儿口头语言表达处于那一阶段。2、幼儿使用家乡话和普通话对在课堂活动中口头语言表达的影响。具体描述:(背景:1、在家访时了解到,SWW从小是有奶奶带的,一直在老家,刚来常州一个星期依然由奶奶主要照顾。奶奶不会说普通话。在整个家访过程中SWW几乎没讲话。2、我班95%为外地学生,刚开学的几天,大多数幼儿只用家乡话进行语言交流。3、TYF一年前随父母来常州,在私立幼儿园一年。)镜头一:音乐活动《说唱脸谱》。在学习朗诵歌词环节中,朗诵到“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时明显不整齐,有部分幼儿不能跟上节奏来念,或说不清楚。其中TYF(四川)DY(湖南)“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一句念不清楚,进行了前鼻音后鼻音练习和纠正后,在放慢的速度时,依然无法连贯流畅的朗诵。而SWW(江苏泰州)ZXY(四川)YT(甘肃)“红”“公”“沙”发音不准,在进行纠正后放慢速度,能够较连贯流畅的朗诵出这一句歌词。在进行歌唱环节时。SWW、TYF明显在唱“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一句比唱“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一句的声音小。在最后邀请幼儿进行歌曲表演时,平时经常举手参与表演的SWW和TYF只有TYF举手表示想要演唱。镜头二:语言活动《梨子小提琴》。在出示图片7后,我:“小动物们看到掉下来的梨籽会怎么办?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提出问题后SWW和TYF都迅速的举手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摆手示意他们把手放下来说:“先请小朋友们和旁边的好伙伴说一说,你觉得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TYF直接扭头跟旁边的XRX大声的说自己的想法。SWW则先低了一下头,然后看了一下我,就一直望着黑板上的图片。我走到SWW旁,对旁边的HZY说:“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跟SWW也说一说。”HZY开始对SWW讲自己的想法,SWW在其中回应了两句。镜头三:讨论结束后,我先邀请TYF回答。TYF站起来说:“185 小松鼠把梨的种子种下去,然后长出来好多的梨。”我:“那这些梨子呢?还可以怎么办?”TYF:“嗯……分给其他的小动物”我:“好的,这是TYF的想法,很不错的想法哦!还有谁也想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呢?”SWW:“我觉得,小松鼠会把梨子种在地里,等到变成一棵大树,就能长出很多的梨。”我:“你说的很棒哦,然后呢?”SWW:“然后……然后他们把梨做成小提琴,让小松鼠教大家拉小提琴。就可以天天拉小提琴了。”评价:1、常使用家乡话,普通话不太流利时,在课堂活动中并不太影响幼儿与幼儿及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但是在一些特定活动中如唱歌、朗诵诗歌时影响较大。2、幼儿技能检核表口语部分为:①只听不说②用单词回答③用短语作反应④念歌谣⑤参与谈话⑥用扩展句说话⑦问问题⑧讲故事。TYF为④⑤⑥⑦SWW为④⑥⑦⑧。建议:1、帮助幼儿感觉被接纳。幼儿希望像周围人一样地说话。不论幼儿是否是地儿语言者、方言者、有发音问题的非主流语言(普通话)者,他们对词语的错误发音都可能使他们感到尴尬。教师应用动作和语言表明教师接受幼儿本身,教师对他的搜有努力都会支持和鼓励。教师对他们说家庭语言的方式和他们发普通话语言的方式的接受是他们成功精心语言生成的重要一步。(也许是在音乐活动中,过于强调发音的准确,进行强化与纠正,使得最后SWW没有主动向其他幼儿演唱这首歌。)2、提供无压力的环境。对许多幼儿来说,讲话时能够轻松自如会是他们更愿意进行语言表达。例如可以进行小组谈话,在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展开谈话(或讲故事),可以跟幼儿谈谈任何教师自己感兴趣或者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故事主题、事件)。教会不必做“教师”,相反,和幼儿一起放松、享受(对于同一主题、事件,不同的幼儿会说出不同的版本。教师要保证能够接受每一个版本)。使得幼儿即便不参与谈话(或讲故事),也能听见他人的谈话(或故事)并从中有所收获。185 教学观察记录观察者与记录者姚超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13观察时间9:35—10:00幼儿人数1成人人数1幼儿姓名(化名)戚XX幼儿年龄6岁幼儿性别男观察目的观察幼儿是否对数学课内容感兴趣,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观察背景在班级里我教了多年的数学教学,我有习惯,每周一都会说下,这周有哪2节数学课,它们难不难,当我说完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个别声音,“哎,又有数学啊,”“哎,我不会做,”说到这里,我想每个班肯定有数学学的不好的幼儿,为什么数学总是对他们提不起兴趣来呢,这和数学本身的特质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进行说教、灌输,自以为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是幼儿却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以及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情况,不得不引起老师的自我反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呢?具体描述:镜头一:在学习分析图形特征的时候,我将准备好的一组图形以及特征一起展现在了孩子的面前,教师提问:“请问你看到了什么?”戚XX回答:“我看到了我看了有图形”教师紧接着问:“你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有哪些什么样的图形?”戚XX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形”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把他们图形的特征也一起说了吗,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戚XX支支吾吾……镜头二:教师提问:第二张表格与第一张有什么不同?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做?戚XX举起手准备抢着回答,我我我,但是站起来后,他就站好了一身不吭,面对老师的追问,他晃动着身体,一副茫然的样子。185 镜头三:在交流环节,当教师提问:“请小朋友看下,仔细找找,他的作业有什么错误?”戚XX小朋友举手回答道:“我找到了。”“你来说说看呢”教师追问。他蹬蹬的跑上来说:“他没有写名字”教师回应:“你在看下他的题目呢?”戚XX:“他第3题做错了,……”。教师:“你能说说他哪里错了吗?”戚XX:“我是听徐xx告诉我的,她说那题错了。”评价:戚XX在我们班级是个比较爱动的小朋友,学习成绩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比如他感兴趣的内容的时候,他能较认真的听课堂内容,当他那天的情绪不好,或者不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忙自己的,游离于课堂之外,虽然有时候他能举手,但是举手前却没有想好了问题的答案,纯粹是为了举手得到老师的表扬——假若叫不到他的话,其实这是他好表现的行为,还有他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有一点点眉目他就赶紧的想起来发言,所以回答的问题都比较浅,没有仔细的深入思考,如果将戚XX的现象与我的教学联系起来,那么可以得出结论,(1)教学需要慢节奏,一个个的问,仔细的追问。(2)真实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圆满的,不能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需要而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围绕知识点来调动幼儿的思考和兴趣,发挥幽默的教学能力,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学会深入思考、去想象、去操作。建议: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进行师幼的有效互动,建立高效的教育行为,在这里我将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作了梳理和概括: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二、数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18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老师,我们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把数学活动的目标要求和幼儿的生活联姻,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活动方式情趣、情景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席专家钟启泉教授提出了“情景化教学”的新观点: “只有情景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理想的教学,而现代教学发展的方向,就是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景化教学。”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创设丰富有趣的情景,能让幼儿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要注重建立良好是师幼关系,创设积极向上、充满自由欢乐的集体气氛,为幼儿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其次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情景。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185 教师在数学操作活动时应如何指导观察者与记录者季雪芬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25观察时间9:35-10:00观察对象大班数学活动中的部分幼儿:小A、小B、小C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计数活动中学习后运用新经验时呈现出的具体表现,以此作为教师在数学操作活动时应如何指导的分析基础。观察内容观察幼儿在计数活动中所学习后运用新经验时呈现出的具体表现。观察背景:在大班数学活动《按群计数》中,以拍手歌游戏导入活动,用插板上数棋子、插棋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积累学习着按群计数的经验,到了运用2个2个数的方法来统计活动室里茶杯、毛巾、书、书包、橡皮泥的环节。情景再现:场景一:小A冲到桌子边飞快地抢着拿了一块记录板,然后走到摆放物品的桌子边开始了按群计数,走到茶杯这里,2、4、6……虽然数的速度没有很快,但也数完了,并在记录纸上找到相对应的地方填上了数字。接着又走到了书包那里,继续开始了……场景二:小B离开了座位,很茫然地走到了场地上,看着有的小朋友去拿记录板,有的已经开始数数,旁边的一个朋友把一块记录板塞到了他手里,随大流地走到了一张桌子旁,看了旁边的孩子一会,也开始了数数……场景三:小C拿着记录板先来到了茶杯的这一组,开始了计数,用手两个两个拨着茶杯开始数,2、4、6、7、8……察觉到了不对,停下来重新数;2、4、6,卡着又数不下去了,再重新来;2、4、6、7、8、10……感觉不对,再停下来;总是卡在这里数不下去。这时,旁边来了个男孩子,很快地用手拨着茶杯2、4、6、8……两个两个地数完,是14个,她也跟着在记录板上写下了14。完成去数下一个了。行为分析:分析一:从小A开始操作,从拿取记录表,走到自己的目标前开始计数中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能力和任务意识都比较强,对数学操作活动很感兴趣,目的性也比较明确。对怎样进行活动完成任务有自己的活动思路,对于计数的学习也有了掌握,能尝试着运用。分析二:185 小B看上去能力比较弱,对于要求似乎还很茫然,感觉还不知道要做些什么,遇事随大流,目标和任务意识都不是很明确,可以感觉到对于老师的要求倾听能力还不够。分析三:小C虽然在操作活动中没有很顺利,但能不断坚持,并进行思考,虽然历经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运用2个2个数的方法来进行快速计数。但潜意识里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借助同伴的力量完成。指导策略建议:1、对于数学活动中的每次操作,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扫描全场,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已有操作材料,是否已经开始操作。如果个别孩子还在茫然,则个别推动一下,如果大多孩子还未进入状态,则可集体再强调提醒一下操作要求,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2、孩子开始操作,在初期的一小段时间内,教师主要做的事情是观察,快速扫过孩子们的操作情况,从中发现孩子是否顺利,以此作为自己是否需要介入的依据。3、接着进行聚焦,关注幼儿是否遇到了困难,是经验运用的问题,还是与同伴间相处的问题,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尽量要以小范围或者个别的方式进行,以免打扰孩子的思维。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引导他说说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回顾思维的过程;对于有困难操作进行不下去的幼儿,则要帮助分析,进行个别指导。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姓名修修年龄8观察者凌玲班级太阳1班性别男观察时间2013、10、10观察实录今天开放了一节科学课《种子藏在那里》,活动开始以小朋友们熟悉的苹果“苹果的种子藏在那里呢”引出话题,展开活动。逐步让幼儿去探索不同植物的果实的种子是藏在那里的。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按照要求,紧紧围绕种子藏在了那里展开活动。课堂上注意到一个小小的身影,他在忙碌着,这边看看,那边看看。挑选出其中几样水果,用他的小手摸一摸、剥一剥等。只见嘴巴里还在嘀嘀咕咕说些什么,当他找到植物的种子时,从他的表情看出还是挺开心的。于是我走了过去,当他看到我时,他迎了过来,用不是很标注的普通话说“老si,我找到种子了”于是我跟着他的话说:“你找到是什么果实的种子啊,它是藏在那里的啊”。他说:“这是桂圆的种子,他藏在果肉里的”,我对他点点头引导他在看看,其它的果实又藏在那里的呢?到了交流与分享时,我注意到他高举着双手,于是我就让让他上来交流。他先给我们讲述了,他找到的是什么的种子,分别藏在哪里的。整改过程讲解的还是蛮清楚。讲解完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大家给予掌声。原因分析及工作策略通过开学一个多月的观察及从以前班主任那里了解。发现修修在我们班算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平时的生活中感觉他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其他的小朋友交流,就算交流话很少。有时我们要跟他讲话,他也很心不在焉。即使这样y也不可否认他任然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就像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他每次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几乎每次都正确。但是如果你让他上来交流,他的直接反应就是不愿意。无论你怎么由说都没有用。再说,你就会发现他已经心不在焉了,根本就不听你的劝说。所以平时的活动中就算他明白他从来也不会愿意去跟你交流,更何况主动跟你交流。185 所以当看到他这节课的反应时,说明这节课引起了他很高的兴趣。所以对于他的表现我觉得要抓住契机,要注意引导他。利用这次机会让他来展示自己的杰作。也许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当他高举双手想要交流时,我决定给予他这样的机会,结果是让人欣喜的是他愿意上来交流。而且整个交流的过程很棒,借机我也让其他小朋友为他鼓掌,来加强他的自信心。在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显然他是非常开心的。相信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将有一个很好地帮助。大家平时或多或少会想什么样的课是适合孩子的,那么评价一节课的价值是什么,看什么。主要还是看孩子们在这节课的上的表现,问问自己“他们喜欢这节课吗,在这节课上他们开心吗,他们对于这些课都有哪些反应,他们的思路是否跟着你走等等”。这些又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在对于每节课“你用心准备了吗,你都做了些什么,多问几个这样做孩子会喜欢吗,他们对你的每一个问题会有哪些反应呢,每一个细节你都考虑到位了吗等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相信你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你上的每节课就算有毛病只要改改,还是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在后来的课堂上你就会或平时的生活中就会发现修修要比以前愿意跟大家交流很多,尤其在课堂上,一般你叫他,他虽然节奏很慢但是他还是会努力回答你的问题的,所以用心做事有些事就会迎刃而解,你也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幼儿姓名:JC                年龄:6岁4个月观察日期:2013、10、16 –10、21        观察与记录者:王志薇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时间:9:20---9:50使用方法:文字记录法幼儿人数:1人             成人人数:1人观察目的:大班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观察内容:背景:《指南》中大班幼儿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者其他人讲话,听不懂或者有疑问时能够主动提问;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发音正确清晰,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够使用常见的形容词等,语言比较生动。别人讲话时能够主动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片段一:在语言活动《秋天的雨》活动中,教师播放课件,让孩子们欣赏优美的散文。JC盯着画面,一动不动,不时嘴角动了一下。听到“烤山芋”的时候,呵呵笑了起来,然后把手放到鼻子下面嗅了一下,“嗯,好像呀!脑(老)师,我最喜欢吃山芋了。”看了老师一眼说完后,接着看课件。课件播放完后,教师提问:你听到了散文里说了些什么?JC一下子就把手举起来,得到允许后,说“我听到了雨,还有颜色”教师追问“能说完整一点吗?”他歪歪头,用手爪爪头发,说“就是拉(那)个黄色”重复了两边,然后坐了下来,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自己的手指。老师请其他两个小朋友补充或者是说出不一样的,JC始终没有在听,一直在玩手指。片段二:在美术活动《盛开的菊花》活动中,看到老师介绍的菊花,JC看到各种菊花的图片,就还是兴高采烈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自己在花博会上也看到过。当老师用纸杯讲解制作菊花的步骤时,他一声不吭,安静地看着老师,当老师示范将纸杯的一根剪好卷成菊花的叶子的时候,他的小眼睛亮了一下,开始鼓掌。老师在讲步骤的时候,他一边看,一边“哦,这样的”,有的时候站起来,探出头,想要看的更清楚点。当老师让小朋友们说一说制作步骤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在说,JC很认真的在听,身子还转过来看着他。等那个孩子一停下来,JC马上举手“还有的,还有的,他没说后面的呢”,得到允许后,完整的将步骤讲完了。在制作菊花的时候,他很认真的拿着纸杯,用剪刀在杯壁上剪出一条一条的花瓣,有的时候说185 “这个太细呢(了)”,当他需要旁边小朋友的蜡笔时,就凑过去说“**,把你的蜡笔借我好吗?黄色的,我的没有了,谢谢啊”评价:1、JC这名幼儿,通过表现可以看出,他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教学内容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能够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开始玩,甚至出现影响其他幼儿的现象。2、在同伴面前,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有的时候,语句不完整,会出现概括性的词语,如“就是那样的”,不能准确描述;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后,能够对其进行补充。3、该幼儿在发音咬字方面有些不足,nl部分。4、和同伴相处比较友好,会用礼貌用语,说话比较客气。策略:1、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引发兴趣,才能成就幼儿喜欢的课堂。2、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经常和幼儿一起谈了他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多用生活用语,描述事情或者事物,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这样才能愿意使用。3、鼓励孩子和同伴之间一起交谈,相互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是动画片,或者是自己在家的一些有趣的事,不要刻意。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一起感受,让孩子感觉到亲近,在不经意的时候纠正孩子的发音。4、和家长沟通,家园一起,纠正孩子的发音,清楚的表达。185 10月份教学观察记录观察对象:全班幼儿观察时间:2013、10观察者与记录者:包黎观察地点:太阳2班观察内容:幼儿在活动中“爱插嘴”的现象 案例:在一节语言活动中,孩子们听的都很认真,教室里也显得很安静。当我提出问题后,很多小朋友能按照平时上课的要求,先举手再回答。但当我继续提出几个问题后(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室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那些没被我叫到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就开始在底下插嘴了,开始是一两个,渐渐地人数开始增加,我一看不对,赶紧将他们喝止住,并开始强调:“回答时要先举手,不要插嘴把答案说出来,老师只会请举手的小朋友回答。”孩子们一听,马上安静了下来,能按照要求来回答。但不一会有忘了,又有个别幼儿开始插起嘴来。案例解读:“插嘴”是幼儿爱犯的通病,特别是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为孩子急于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于是就迫不及待的去回答。孩子本身注意力很短,当他因为某个问题插嘴后,注意力就慢慢开始分散了。因此,上课“插嘴”的习惯是非常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的。可是这种习惯孩子在不经意间又总会去犯。那么如何去帮助孩子减少这种习惯呢?措施:1、课上可以给孩子一些“插嘴”的空间,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抒发出来。当然,这不是让孩子在课上随意的讲,比如:设置一个问题,让幼儿进行讨论。2、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尽量的注意孩子“插嘴”的习惯,一看见,就适时的喝止。当然,喝止的时候也不是去批评他们。这样,会打压孩子学习的热情。以正面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表扬一些会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自己的坏习惯。185 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交流评价观察记载观察对象:大三班全体幼儿地点:腾龙园区大3班时间:2013.10.18观察者与记录者:张斌生观察内容:幼儿操作活动中交流评价的状况观察背景:《按图形特征分类》是以动物的某几个特征为依据,让幼儿根据动物特征确定动物的数量,从而感知数量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次数学操作活动。教师在集体示范后,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并请幼儿进行了数学操作。幼儿在结束操作后,集中到前面,进行操作后的交流评价。案例一:教师: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幼儿纷纷举手)教师请幼儿甲上来交流幼儿甲:这里面写4!(小鸟共有5只,应该填数字5,因为个数不准确,下面有人忍不住喊出不同的意见)教师:这里这里的4表示什么意思啊?幼儿:表示有4只小鸟。教师:哦,这里表示有几只小鸟,再看一看一共是几只小鸟啊?幼儿:(仔细看了一下,从左往右数了一下)是5只!教师:哦,原来一共有5只小鸟!接着往下说!幼儿:有5只小鸟,1只吃虫子,还有4只没吃虫子;2只在树上,3只不在树上;3只小的,2只大的;有4只黄色的,1只红色的。案例二:185 幼儿乙:5只熊猫(指着图式中熊猫的头),一只吃的竹子,4只没吃的,两只在红地上,3只在绿地上的;3只…..(停顿一下,然后看看老师)教师:这是什么意思啊,谁来帮助他一下?幼儿丙:是表示坐在地上和趴在地上的意思。教师:明白了吗?(看着幼儿乙)日子格里填几,表示什么意思呢?幼儿乙:坐在地上得有3只,趴在地上的有2只。教师:你们同意吗?(面向全体)全体幼儿:同意!观察后分析:从交流中的两名幼儿可以看得出,大班幼儿在操作材料交流时,往往不能够完整、清晰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的交流往往处于流水账是的“对应”,填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心里虽然明白,但不能够表达的清楚。有效策略:1、 在平时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孩子读懂题意,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孩子知道自己需要怎么做,有了一定的目的,在交流时的中心更明确。2、 孩子在交流时,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之间形成互动,互相参与评价,这样孩子的参与度更高,教育效果更明显。3、 幼儿在交流评价时,教师需帮助幼儿整理语言,理清思路,鼓励幼儿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引导他们说出结果背后的原因及幼儿的思维过程。185 大班幼儿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遵守规则是一种幸福观察者与记录者戴洁观察地点教室观察日期2013、10、16观察时间9:20—9:55幼儿人数1成人人数1使用方法描述(白描)幼儿姓名(化名)YJQ幼儿年龄6岁8个月幼儿性别女观察目的观察幼儿课堂中的规则意识观察内容观察幼儿科学课时能否积极探索,自我约束,遵守规则,认真倾听。具体描述:《种子藏在哪里》的科学活动开始了,引领着孩子们讨论苹果的种子在哪里,在简单地让孩子们直观我切开苹果,找到种子的过程后,我便以"我还想找找其它水果或者植物的种子藏在哪里"将活动自如地引入下一个环节:"老师在每一组放了一个箩筐,每个箩筐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和植物,请你选一种水果或者植物找一找它的种子藏在哪里?并把你找的种子放在自己的小盒子里。"就这样孩子们开始自主尝试了,巡视中,我发现YJQ手里拿着三样物品,我耐心的引导:"你这一下子拿那么多,别的小朋友就没有了,我们先选一种好吗?"指导完毕,我走开了,YJQ一口把剥开的葡萄塞到了嘴巴里,又重新拿个一个石榴,那干劲表情甭提有多开心了。组织交流的时候到了,我提出倾听的规则:"认真地听别的小朋友说一说他是找的什么东西的种子,它的种子藏在哪里?"交流开始了,YJQ又情不自禁,张望着自己的种子盒,我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当第一个幼儿演示结束后,YJQ转身拿起自己的种子盒大声喊道:"我来!我来!"我立刻对全班幼儿说:"请认真听别人讲述,等老师邀请到你,你再下座位拿自己的种子盒,擅自拿种子盒的小朋友,我会立马没收盒子!"YJQ轻轻放回了自己的盒子,等第二个人交流即将结束时,YJQ终于按耐不住了,伸手举起自己的种子盒,大喊道:"我也找到了!我也找到了!我来!我来!"我毫不犹豫地没收了她的种子盒,并问她:"刚才小朋友讲的什么?你听到了吗?玉米的种子是藏在哪里了?"YJQ低头不语,我接着说道:"要认真听完别人怎么讲的,再请你来说一说,不会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孩子,我是不会请她来交流的。"活动在有序而快乐地进行着,被没收种子盒后的YJQ反而变得安静了,静静地时而看看电视、时而看着其他小朋友欢快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时而看看我,很安静…活动进入到倾听小博士讲话时,她竟情不自禁地挺直身体,很认真地倾听,在交流时我特意邀请YJQ来说一说,让人惊喜的是:这一次她听得很认真,所有小博士提到的植物种子,她都能说出藏在哪里,让人刮目相看。185 评价分析:1.规则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由固然是一种完美,但遵从主流文化的学习规则也是一种完美。为了达成这样的完美,集体活动中,幼儿有责任不影响别人:在别人讲话时不随意打断,认真听别人说话,然后再质疑问难;有责任努力提升自己:以自己的经验为媒介,将他人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能力。本案例中刚开始的YJQ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唯我独尊”,没有也不愿清醒地意识自己有必要以“向他人学习”来增长知识、成长自我,而这种没有责任意识的行为便成了另一番熙熙攘攘、混沌一片的乱象:多次提醒、多次帮助仍屡屡犯错,于是,我采取了暂时没收种子盒的行动,旨在帮助她纠正“不善倾听、不用心学习”的不良行为,提高其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值得欣慰的是:警醒后的YJQ责任意识弥足强烈,产出了“高质量投入、高效收获”的理想成果。2.规则是一种自我约束案例中,当同伴在前面交流时时,我给予“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述,有谁随便下位置拿自己种子盒,就会没收他的盒子。”这一倾听规则后,YJQ在我的一再提醒下屡屡犯错,不仅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了班级的整体学习秩序,因此,没收种子盒理应是我适时采取的适当教育措施,其目的旨在让她因受到规则的约束而产生警惕性的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规则。当然,卢梭在他的著名代表作《爱弥儿》上卷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没收种子盒的行动着实让YJQ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在外在的规则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后,才有了后来的“那份投入的专注,像换了个人似的,让人刮目相看”的行为改变。 3.规则是一种道德规范本案例中,活动之所以高效,那是因为孩子们在活动中遵守了“以礼相听”的道德规范,在同伴回答问题时、在老师悉心指导下,他们都能以谦虚的精神或自主学习、耐心思索,此时,规则俨然成了孩子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台湾著名作家刘墉说:“说话时,使听众注意力集中,是一门学问;听话时,集中注意力于说话者,更是一门学问。因为前者是一种才能,后者是一种德性。”感受着整齐划一节奏的快乐,孩子们幸福着——幸福着自身的能力得以提升,幸福着彼此的情操得以陶冶!课堂观察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来说是一种观察的能力,是能微观调控整个课堂的能力。对于听课者来说是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善观察者,微雕课堂;思生活者,温润教学。“课堂观察”不是“马甲”,而是“美工刀”,有心观察,才能精致课堂。185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