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0 KB
  • 2022-05-26 16:35:29 发布

幼儿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而科学集体探究活动则是教师以一个科学概念为核心目标,引导全体幼儿共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活动。一个好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极大地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大班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其变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强,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有效策略吸引幼儿参与集体探究活动,从中积累科学知识与经验,进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提高探究能力呢,下面以《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为例进行阐述:  一、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实验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常见的生活问题,并让幼儿学会用实验中获取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益于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以生活情境问题“怎样帮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5 引入,积极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尝试解决怎样操作电池和缠着灯泡的电线使灯泡亮起来,因为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都想为小兔子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幼儿有了使灯泡亮起来的基本经验,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二个具有趣味性又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老鼠咬断了一截电线,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连接通电呢”,推动幼儿运用刚获得的经验继续深入探究并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活动中的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层次性,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特别在通过自身实验并成功帮助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的同时,幼儿的兴奋点达到了最高点,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  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创设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环境,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教师将实验材料分类摆放在教室前方,在猜想“什么材料能导电”之后,幼儿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操作和验证,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的空间,从而摈弃了以往教师高控制地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样材料进行统一操作带来的弊端。其次,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成为幼儿的伙伴,给于幼儿及时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受思维方式与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在实验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困难,教师应该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追求实验结果,而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并给与帮助。如在第一次实验“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都在用电线在电池上或缠绕,或按压,没两下就向老师汇报结果说“不会亮、不成功”,有点想放弃的感觉,教师此时就要提出辅助性问题“可以试试电线和灯泡要放在电池的什么地方”5 ,支持幼儿继续探究,一段时间后一个幼儿成功了,就引来了同伴的围观,一下子大家的实验都成功了,全体幼儿顿时热情高涨,他们体验到了自我发现和成功的乐趣。  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与问题,提高幼儿的实验水平  1.条理化的实验要求,引导幼儿有序开展实验  实验必将会有规则与要求,但很多教师在讲解实验要求时不是太过于?嗦无重点,就是太过于简单不明确,导致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怎样让幼儿更清晰实验要求,更明确实验步骤,那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前,针对各环节的重点设计简约明确的要求,在介绍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如:在第一次实验教师讲解“操作步骤与方法”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实验的操作步骤,边有条理地演示实验过程边简要讲解实验要求――“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听到信号放好材料回到位子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在形象的演示与明确的要求下,都能有序开展实验活动,减少了因不了解实验要求而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2.开放性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关注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活动中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它需要幼儿在亲历探究、实验和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并获得相关经验。怎样让幼儿关注到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呢?在第一次实验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第二次实验,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5 。这两个开放性的探索问题既简单明了又具有目的性,给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性,同时以此引导幼儿关注“怎样做让灯泡亮起来”的实验过程。幼儿在实验中能围绕探索问题,细致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在表述实验过程中逐渐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四、多形式呈现实验结果,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经验  幼儿在亲历实验活动之后,常以记录或语言表达等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则要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加以归纳与梳理,呈现出本次实验的知识点。这些在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验结果是幼儿自我探索出来的而非教师灌输的,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可采用直观形象图梳理法,如在第一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教师运用彩印出来的电池与灯泡图卡配上真实的电线就能很具体生动地呈现出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亮起来的不同方法,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教师还可采用猜想验证图梳理法,如在第二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幼儿通过操作后验证猜想图上的想法,并逐步确认或修改猜想结果,最终形成一张正确的实验结果图,形象地帮助幼儿了解到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有效地帮助幼儿加深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认识。  五、精心设计实验记录表,帮助教师有效实施个别教育5   实验活动中记录表的用处大抵是让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依据记录表上的记录情况进行表达,记录表也常是在实验后被张贴在前面的展示板上,不便于教师了解全班所有幼儿的实验情况。为了使记录表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让教师能通过记录表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纠错,本次活动设计的记录表分为黄色和粉色两种,黄色记录表上画的都是能导电的一种材料,粉色的则是不能导电的材料,幼儿在选取相应材料做完实验后,就在记录表上打钩或打叉,随后将材料能导电的记录纸贴在显示“亮”的板上,反之贴在不亮的板上,也就是说贴在“亮”板上的记录纸应该都是黄色的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不亮”板上的都应该贴粉色的不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颜色分明的两种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使教师能一眼就发现幼儿探索的结果的对与错,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幼儿纠错,在试误和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科学经验的正确理解。  除此以外,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还要关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应该积极探寻有效的策略,使科学实验活动更加充满趣味性,让幼儿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自主获取更多的有益经验。5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