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00 KB
  • 2022-05-26 16:35:38 发布

幼儿科学认知思维的有效建构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科学认知思维的有效建构  摘要:孩子们天生就是个科学家,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提问,会主动摆弄物体,观察物体变化的情况,然后将获得的休息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重新组织、调整,形成新的概念。在一系列新教育理念和《纲要》思想的引领下,我园在幼儿科学活动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研究和探索,积极组织教师发现幼儿兴趣点――尝试准备材料――开展组织活动――反思经验交流――促进幼儿认知思维。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认知思维有效建构  幼儿教育中许多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对幼儿有许多不同的比喻,有的把幼儿比喻成“种子”,有的把幼儿比喻成“白纸”,也有比喻成“海绵”的……近代教育家皮亚杰曾把幼儿比喻成“科学家”,强调孩子们和成人一样,是个独立、动态发展的个体,认为孩子们天生就是个科学家,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提问,会主动摆弄物体,观察物体变化的情况,然后将获得的信息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重新组织、调整,形成新的概念。在一系列新教育理念和《纲要》思想的引领下,我园在幼儿科学活动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研究和探索,积极组织教师发现幼儿兴趣点――尝试准备材料――开展组织活动――反思经验交流――促进幼儿认知思维。5   学龄前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多向、多角度的,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不是直接或间接告诉孩子,而是营造整体氛围,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尽量给孩子提供主动摆弄物体、观察物体变化的活动,同时提出一些争论点,造成孩子某种程度的认知冲突,促进孩子的思考层次逐步提升。  一、幼儿在各种感官参与的推断中,构建外界事物的认知思维。  (一)理论支持  推断是指试图找出导致某事物所发生的原因,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其原因是所使用的科学过程。进行推断时,考虑所有的证据,才能得出事件发生的原因。若推断出来的结论与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那么这些结论和理论就是合理的。  (二)在课堂上构建科学认知思维  1.题目:那是什么动物?  2.年龄:4-5岁。  3.目的:根据模仿的动物行走方式来推断出动物的名称。  4.课堂记录: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名称,然后去他们回忆不同动物的行走方式,如:乌龟慢慢爬行;大象摇着鼻子、大步慢走;猫、狗连走道跑;鸟儿一会儿走走一会儿飞飞;小兔蹦蹦跳跳;青蛙又跳又会游泳……每次请一位幼儿,给他一幅动物图片,然后表演动物行走,告诉他不能把图片给别人看,也不能说出动物名称,其他幼儿根据表演推断是哪种动物,并说明原因。  5.活动效果:每位孩子都是参与者,并且有两种思考角度,表演时幼儿是利用各种感官提升已有经验并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出来的过程;推断时则是通过视觉刺激来提升已有经验。  二、幼儿在预测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来构建事物认知思维。  (一)理论支持5   预测是指针对某些行为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做出最佳猜测的过程。只要尝试一下就能发现预测是否正确。  (二)在课堂上构建科学认知思维  1.题目:钻空空。  2.年龄:5-6岁  3.目的:新《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要是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教师便从三方面进行活动目标的设定:引导幼儿有策略、有规划地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材料实验,发现空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尝试合作整理物品,充分利用空间。  4.课堂记录: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培养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是儿童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于是,活动的第一环节就是从幼儿观察提供的材料,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从而引出活动的主题,并通过小组探索、寻找并初步感知“空隙”这一科学现象;  通过对科学教育的目标的认识,教师了解到幼儿要能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这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就是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于是,教师就通过实验、再实验和验证结果,并运用生活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活动。  第一次幼儿实验,将两瓶材料装进一个瓶子里:提出实验设想:能将2瓶材料装进一个瓶子里吗?幼儿操作实验,师幼共同总结经验,找到“钻空空”的方法,再次质疑。5   幼儿再次实验:尝试用“钻空空”的方法填补空隙。  幼儿交流实验过程,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①归纳材料的装入顺序:大―小;②填补空隙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  增加一份材料,提高难度,充分体验合理填补空隙。  幼儿再次操作实验,发现、填补空隙,充分利用空间:幼儿自由操作实验;感受成功的喜悦。迁移生活,引出情景,合作尝试整理物品,再次利用空隙,有计划、合理地利用空间:“谈话”迁移生活经验,引出情景:小动物开超市,需要帮忙整理糖果和玩具;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和探索内容;体验成功的喜悦。  5.活动效果:从实际生活中取材,引出主题“空隙”,并紧紧围绕发现空隙、填补空隙、合理利用空隙节约空间等,操作活动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想贯穿始终,采取激活、推进方式,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体现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互相交流。通过实际操作,幼儿更具体明确地了解填补空隙的方法。要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独立思考的余地,鼓励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探索,从探索中获取新的知识,贯彻了“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体现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拓展了幼儿的经验”,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活动中幼儿进行交流、分享,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人格和思维。5   在课堂活动中,有些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孩子在建构过程中相互影响,一些相对合理的想法就会被大家接受,合作、交流、协商和分享也成了幼儿认知思维的一部分。如在科学活动《钻空空》中,四个小组的孩子们在每一次尝试中推测、判断、验证、交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结果和他人交流、对比判断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实验活动,最终达成共识,促进经验的丰富。  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思维去认识新事物,并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创造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从而有效获得科学概念打好基础;也为幼儿今后能以创新精神和合作态度对待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应让孩子们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认知事物,去探索外界、去解决问题,让每位孩子都能快乐的享受探索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著.高潇怡,梁玉华,孙谨.翻译.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2][美]大卫?杰纳?马丁著.杨彩霞,于开莲,苏伟,洪秀敏翻译.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构建儿童的科学.5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