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1 KB
  • 2022-05-26 16:35:27 发布

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提问特征及教师回应策略的推广研究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提问特征及教师回应策略的推广研究报告育秀幼儿园:黄丽萍一、推广依据1、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有推广价值。在幼儿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最为活跃的阶段,其中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便为好奇好问。儿童这种对事物认知的强烈兴趣,不仅使幼儿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国内外的许多理论研究都证明,问题的提出对儿童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儿童的提问是认知发展要求的体现。其次,幼儿主动提出疑问,是认知发展的萌芽。最后,提问还是幼儿用来引起成人注意、满足情感需要的途径。2、二期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推广价值。在幼儿教育中,解读幼儿的提问,可以剖析处提问背后所蕴涵的儿童认知发展机制,以及相应的语言发展、情感还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只有弄清幼儿提问的形式和实质,才能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作出回答,以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3、针对我园教师、幼儿的现状有推广价值。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我们觉得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有助于萌发幼儿的求知欲,对幼儿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园教师的问题意识逐步确立,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问,但是却苦于幼儿没有问题,不知如何有效地引导幼儿设问和提问,幼儿有了问题如何恰当运用回应策略,很好地解决幼儿当时的问题,同时还就教师的如何恰当地选用回应策略,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教师的回应策略因人而异,尤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以促进幼儿积极有效地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总之,本研究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与有益的借鉴,因此也能在我园进行推广。本研究能很好地解决我们当前急需的问题,能了解幼儿的提问特征以及教师如何回应的策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与有益的借鉴。其成果具有相当的先进性、科学性,相信成果在我园进行推广,具有较大价值,通过推广,必定会形成代表城郊幼儿园特点的独特经验。二、实施计划1、课题推广条件分析我园自开展了“幼儿教师教育行为适宜性的反省过程的实践研究” 市级课题后,教师的反思意识大大增强,园内科研氛围浓厚,为课题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园的第三轮园本教研的主题就是围绕“幼儿提问与教师回应”进行的,本课题的推广成果是我园的结对园——静安区常熟幼儿园去年的研究成果,给推广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1、推广研究方式本研究主要采用行为观察这一质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观察是通过对行为的不同的维度,如频率(在特定的时间段里行为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行为一直进行了多久)、潜伏期(幼儿某一行为开始表现出来之前酝酿了多久)、形式(行为的外部特征,如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强度(行为表现的状态是否强烈)或缘由(行为发生的原因)等的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环境或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推论出刺激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质的研究方法。2、具体步骤(一)研究准备阶段(2006/6-2006/8)1、收集成果资料,加强理论学习,提出推广方向;2、编制记录本“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附:活动内容:记录者:幼儿姓名提问次数问题质量问题针对性3、通过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日常教育反思,提炼出本园幼儿的“提问特征”及其主要存在形式。(二)实施研究阶段(2006/9-2007/6)1、根据问题特征进一步确定指导方案。2、在形式系列问题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师回应策略。3、在指导的过程中,努力探索颇有成效的各种指导途径。(三)总结提炼阶段(2007/7-2007/8)1、收集研究过程性资料,并做前后比较分析。2、撰写课题报告。三、研究结果 1、初步形成了各年龄段幼儿的提问特征:小班幼儿的提问大多集中于事实性提问,这是什么?很少问为什么,也很少向同伴发问。有了问题直接问老师。而且有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事实性问题或求证性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他的某种情感。中班孩子的提问开始更多地涉及到为什么,如为什么叫牛皮纸不叫羊皮纸等。这表现出中班孩子的探究精神又有所发展与深入。同时中班孩子开始出现更多的孩子间提问,而不再全是向教师的直接提问。但是,中班孩子对于一些自己不确定的问题仍偏向于从教师处获得直接答案,还不善于从实验现象中自己总结,或小组讨论后自己解决。大班幼儿的提问更深入了。首先从内容上看,不但涉及事实性问题,更多地问为什么,还开始提出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问题。这表明大班幼儿开始具有初步的元认知能力,想获得有关的策略性知识,是一大进步。其次,幼儿更多地采用了间接提问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幼儿有问题先自己解决,然后找同伴,最后才找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能够适当地应对间接提问。最后,大班幼儿由于知识面越来越宽,开始提出一些复杂问题。2、探索了教师应对幼儿提问的策略在幼儿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应对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与模式。教师首先改变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从直接回答幼儿的提问,转向在正确解读幼儿提问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相应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自己探究与解决问题。通过分析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应记录,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提问通常采取的策略可分为如下8类:①直接给出答案、②启发暗示(不直接给出答案,但指出幼儿的问题所在,或暗示幼儿所忽略的问题解决线索)、③鼓励(没有给出线索或暗示,只是鼓励幼儿进一步进行探究)、④反问(面对幼儿的问题,先征询幼儿自己的意见)、⑤类比(没有正面给出答案,但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⑥肢体动作(用拍拍幼儿的头、肩以示鼓励,或用点头表示已经知道了等)、⑦提出建议(建议幼儿去查阅资料或寻找同伴)、⑧忽略幼儿的问题。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这些对应策略的使用频率不同,而且还会收到所在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影响。 首先,对于一些基本事实的认定,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例如有的小朋友会问:“鸟嘴巴的形状是不是与它吃什么有关?” 这种问题表明幼儿已经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他的问题只是想确认自己思考后的结果,对于这种事实性的问题可以直接用“是”或“否”进行回答。对于诸如“什么交通工具最安全”之类的问题,教师就不应给出直接答案,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此类问题。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对幼儿的提问更多地采用暗示、鼓励、反问、建议或类比等具有启发性的策略,培养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我们发现,诸如反问、类比等方法较适合大班和中班的幼儿,小班幼儿不宜采用。最后,在幼儿活动中,尤其是非正规的活动,教师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忽略”也应该是教师掌握的策略之一。对于一些雷同的问题教师可以一起应对,但对一些偏离主题或犯了明显逻辑错误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忽略策略。但是忽略不是忽视,不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有选择地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学生长点的问题强调出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应对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与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境、幼儿年龄等特征来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3、形成了支持幼儿主动提问的方法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幼儿主动提问是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求知欲与好奇心十分强烈,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儿童天生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但是由于受封闭式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发问的权利常被教师控制与剥夺,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被动、服从、的习惯,丧失了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幼儿以提问形式向教师、同伴主动发起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引发幼儿主动提问、培养幼儿问题意识已成为我们老师所重视的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支持幼儿主动提问的方法:(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主动提问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宽松氛围是保护幼儿求知欲,提高幼儿提问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觉。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而我们的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幼儿的追问缺乏耐心与引导,甚至会不耐烦地训诉:“就你话多!问个没完。”或是敷衍幼儿:“我知道了,等我找到答案再告诉你。” 以后就了无下文,不真心去回应幼儿,久而远之,幼儿就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俯下身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求,对幼儿的主动提问行为要加以鼓励,毫不吝啬地表扬:“你这问题问得很好!”“你真聪明,真肯动脑筋。”“你观察得真仔细,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热情洋溢的赞扬与肯定会使幼儿受到鼓励,信心倍增;积极的应答会使幼儿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幼儿乐于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幼儿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将得到提高。(2)、组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历中主动提问幼儿的问题来源于幼儿对当前事物的关注与思考,当眼前新事物与已有经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问题就产生了。组织幼儿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有目的的关注新事物,同时不断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对引发幼儿主动提问十分关键。例:大班组织参观中药房的活动。出发前,教师问:“对于中药房,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一幼儿问:“中药房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中药呢”接着又有幼儿问:“为什么要吃中药呢?”“只有我们中国有中药吗?”,教师发现问题雷同就问:“还有不一样的问题吗?”幼儿都说:“没有了。”这时,老师交待要求:“等会到了中药房,可以把你看到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请医生来回答。”到了目的地,一进入中药房,幼儿就忍不住好奇地发问:“为什么中药房有这么多小盒子呢?”“小称有什么用?”“医生给病人把脉会有什么感觉呢?”医生耐心为小朋友一一讲解。整个参观过程,孩子们小麻雀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其实,孩子以前都曾有过去医院看病的经历,但由于没有真正进入,有人引导,并且从没像今天这样去观察与思考,因此,当幼儿真正关注眼前事物并有目的思考时,幼儿的问题就来了。为了巩固参观所获得的经验,回园后,教师又组织了一场关于中草药的讨论,要求幼儿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以问题形式提出考别人,提问正确与回答正确都得分。这时,我们发现幼儿个个争先恐后,连平时不愿开口的小朋友手也举得老高,提问的幼儿显得底气十足,回答的幼儿更是胸有成竹,激烈之处幼儿会控制不住大叫:“问过了!问过了!不算!不算!”“答错了!答错了!我来!我来!”提问积极性与参观前判若两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和形象的。在参观实践中,幼儿亲历过程,眼前新鲜的事物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触动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不断主动提问。而参观后的讨论,不仅巩固幼儿已有经验,更是让幼儿在共同的话题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提问,明确了问题要让人听懂,问题不能重复等规则。 (3)、支持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生成活动中主动提问课程不是封闭的跑道,而是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动态生成的开放过程。当幼儿发现感兴趣的事物时就会自觉地调动已有经验,全身心地投入问题与探究中。而此时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计划,支持幼儿的主动提问与探究。例:在一次参观种植园地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蜗牛,大家非常感兴趣,分头找起来,有的小朋友跑来问:“老师,为什么我找到的蜗牛只有一个壳,小蜗牛哪去了?”这时,老师建议:“到潮湿的地方再找找。”果然,在菜叶下,小朋友找到了蜗牛。哦,小蜗牛原来喜欢呆在这样的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幼儿又提出了问题:“蜗牛喜欢喝水。”“蜗牛喜欢吃草。”“蜗牛喜欢吃饼干。”大家争个不停,这时,老师又建议:“我们找些东西来喂蜗牛吃吃看。”第二天,小朋友发现一张完整的菜叶只剩小半张了,哦,原来蜗牛喜欢吃青菜,有的小朋友把捉来的小蜗牛放在洗手池里,后来发现有的蜗牛死了,有的蜗牛拼命往上爬。“咦,蜗牛不是喜欢呆在潮湿的地方吗?可又为什么怕水呢?”小朋友想不明白,老师一时也答不上来,“让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吧。”……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强行把幼儿拉到预设的内容中,而是敏锐地觉察幼儿的需求,追随幼儿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并以一个合作者身份主动参与。在兴趣的趋动和教师支架作用下,幼儿充满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动力,并不断挑战自我,提出各种问题,表达出自己最真实最原创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都得到提高。(4)、留出教学空白,让幼儿在观察与思考中主动提问集体教学是幼儿与老师、同伴、环境的一种对话与交流。在以往的集体教学中老师常常以权威者自居、不停地用问题牵着幼儿的鼻子走,忽视了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而下面案例中,教师却把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了幼儿,让幼儿在观察与思考中主动提问、主动建构。例:在活动《蓝猫照相馆》中,老师通过几个简炼的问题先让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梗概。“蓝猫开了个什么店?”“哪些动物来拍照了,他们满意吗?”“熊猫也来拍彩照了,发生了什么情况?”然后老师让幼儿自己阅读,把看不懂的地方以问题形式提出来讨论,幼儿观察后提出很多问题,幼1:“为什么老虎手中捧着奖杯?”幼:“那是它以前的相片,可能它以前得过奖。”幼2:“为什么图上有花?”幼:“那是地毯上的花,那是拍照的背景。”幼3:“为什么熊猫的照片不是彩色的呢?”幼:因为熊猫身上的皮毛本来就是黑白的。”这时,有位幼儿追问:“怎样才能帮助熊猫拍出彩照呢?” 有的说让熊猫穿上彩色的衣服,有的说在照片上加花边,有的说在照片上涂色,有的说给熊猫化化妆,有的说用窗帘作背景。大家想出了各种办法,教学的难点在幼儿的提问与讨论中顺利得到解决。老师在活动中把许多看不懂、想不明白的地方以问题形式表达出来,抛给大家争论,在交流与碰撞中,知识难点迎刃而解,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幼儿学会了观察思考,学会了质疑与主动提问。(5)、建立问题角,让幼儿在与家长互动中主动提问家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只有当幼儿园与家庭密切联系,营造合作的文化与环境,共同探究,平等对话,真诚交流,经验共享。问题角的建立就为幼儿与家长有效互动提供了平台,家长的有效支持同样激发了幼儿探究与提问的积极性。例:在《沉沉浮浮》活动中,一位小朋友提出问题:“鸡蛋在水里能浮起来吗?”老师及时把幼儿的问题放到班内问题角,并建议小朋友回家和父母一起实验。第二天,小朋友一到园便交流起来,李睿哲说:“鸡蛋在水里不能浮起来。”凤贤说:“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方奕阳说:“鸡蛋在醋里也会浮起来。”丁韫梵说:“鸡蛋在糖水里也会浮起来。”“怎么可能,你胡说!”小伙伴们都不相信,丁韫梵急了:“我用的是鹌鹑蛋,我和妈妈一起试过的,不信,明天我带一个来,你们试试!”第二天,丁韫梵果然带来了一个鹌鹑蛋,大家从厨房里取来了糖,放入清水杯中搅拌,然后放入鹌鹑蛋。鹌鹑蛋先是慢慢沉下,然后又慢慢往上浮,最后悬浮在糖水中。”“鹌鹑蛋真的会在糖水中浮起来”“咦,鸡蛋在糖水里会不会浮呢?”于是,他们又开始寻找答案。问题角的创设,使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与幼儿主动互动。家长的参与不仅拓宽了幼儿思路与视野,提高了幼儿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活动的相关资料、信息与资源变得更为丰富。在家长的有力支持下,幼儿探索与提问的兴趣得到延续,探索的内容得到了拓展,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得到保持与激发。引发幼儿主动提问,培养幼儿问题意识,是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与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根本。我们共同努力,改变幼儿学习方式,让幼儿在主动提问中变得想象丰富,乐于探索,善于发现,积极主动四、研究效果我们采用记录法、轶事性报告法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几百个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和日常情境实例,对幼儿各种提问形式、内容以及教师如何积极的回应,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各年龄段幼儿的提问特征,探索了教师应对幼儿提问的策略、形成了支持幼儿主动提问的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方法上的借鉴。通过推广研究,我园教师设计提问能力、随机应对提问能力、反思提问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幼儿的问题意识也越来越强。五、后续思考面对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研究还将继续。特别是在二期课改背景下的主题活动中,尽管幼儿的提问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灵活多变的过程,但是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应对策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教师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儿童观,根据幼儿提问背后隐藏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选择相应的回应策略,很好地解决幼儿当时的问题,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各年龄段幼儿的提问特征,但我们还要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把特征更加细化。在应对幼儿的提问时,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提问“绕圈子”在让孩子认识事物时,教师的提问往往会“绕圈子”,这就使孩子的回答怎么也不能点到问题的中心,偏离了活动的目标。2.提问过多、过长有时提的问题过长过多,又怕孩子听不懂,反复解释,孩子既记不住,更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问题。3.关注个别,忘了全体教师的提问后理应关注全体幼儿的回答,但事实上往往出现与个别幼儿密集地对话的现象,这时,教师忘掉了全体,不能有效地生生互动。针对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下阶段将对“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另外,支持幼儿主动提问的方法还要更加灵活多样。六、主要参考文献1、《行动研究方法导论——教师动手做研究》Altrichter.Posch.&Smoken著,夏林淋等翻译香港远流出版公司2、《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公室上海教育出版社3、《打开眼睛看世界》上海常熟路幼儿园周鸣主编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