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00 KB
  • 2022-05-26 16:36:01 发布

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及指导策略.doc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诊断与咨询幼儿科学探索的特点及其指导策略研究彭琦凡[摘要]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既要遵循幼儿的特点,又要引导幼儿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探索,教师应深入研究和支持幼儿的经验建构过程,使探索活动成为幼儿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有效的、富有价值的经验建构过程。[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探索特点;指导策略;研究对于幼儿而言,探索性学习是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幼儿探索性学习具体表现的观察、解读和有效回应感到茫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在凸显探索性学习的科学教育领域,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践研究与探讨。幼儿是怎样探索的我们借助对幼儿探索性行为案例的观察与分析,引领课题组的教师关注和探讨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是怎样发生、持续与发展的。案例“:探究毛毛虫”(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幼儿园许雅玲老师提供)“五一”放假回园,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接着,孩子们又分别在寝室的床铺底下、玩具橱旁边、水槽下、厕所地面发现了毛毛虫,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三两两簇拥着议论“:毛毛虫怎样钻进来的,窗户不是关着的吗?”“毛毛虫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它的身上有吸盘。”“它会吸人的血,我们可要注意点。”“它走路了,你看它的头在这里。”君君边观察边用肢体语言模仿毛毛虫一伸一缩的动作。孩子们对毛毛虫十分关注,我想:也许能在其中挖掘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内容。于是,教师顺应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和他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探究毛毛虫的行动路径—“它是怎样钻进来的?它从哪里来?”孩子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分头寻找。这时,弦弦带领的那一小组发现:毛毛虫是从菜园来的,并提出证据,理由 是:他们发现菜园里还有很多毛毛虫兄弟。过了十来分钟,君君那组的幼儿又在大树下、小水沟边发现很多的毛毛虫。孩子们由此断定毛毛虫不是活动室内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外面钻进来的。为了验证这一判断,我提议“:你们找一找它们是从哪条路进来的?”倩倩询问阿姨,放假离开时门和窗户都关好没有。阿姨很肯定地说“:我都一一检查了,确定关好才离开”。那毛毛虫真神奇,怎么会“变”到活动室里来呢?孩子们又开始了探究。思思说“:毛毛虫走过的地方会留下脚印。”教师纠正到“:它没脚,但有黏液,我们去找找看。”教师找出了放大镜和手电筒,让孩子们借助工具寻找。在寻找中,大家发现室内有三个洞,一个是水槽口,一个是厕所的下水道,下水道又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厕所的,一个是男生厕所的,经过十来分钟的寻找,宏宏终于发现在男生厕所的排水管出口处找到了毛毛虫走过留下的白色线状痕迹,还在周围发现毛毛虫的粪便,大家初步确定毛毛虫是从这儿进入的,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这个洞上。由于孩子们在“有趣的管子”活动中积累了“光是走直线”的经验,所以他们知道单靠手电筒没办法知道这个弯管的走向。为了探个究竟,宏宏取来一条细铁线,折成“!”型,因为洞口很深,只好几把手电筒同时集中照射,经绕动一会儿,发现管子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内、一个接外,呈“"”字状。接内的管口是否就与男生厕所连接呢?细铁线又起作用了,宏宏用同样的方法到隔壁男生厕所去探个虚实,结果发现管口的方向朝着男厕所,这下孩子们判断毛毛虫是从外接口的弯管进来的。教师又提醒儿童:我们不能盲目判断,必须拿出证据,用事实来说话。不一会儿,室外的孩子发现菜园边下水道的井盖有裂痕,并在那空隙处的周围发现留有白色的线状痕迹,再沿着线状痕迹的方向探测,结果方向指向男厕所,两者的吻合才让孩子们最后敲定毛毛虫是从这条通道进来的。捕捉毛毛虫行动—吃完点心,大家又马上去看分布在各处的毛毛虫,看来孩子的余兴未了,再说毛毛虫这么多,也无法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干脆来个捕捉行动吧。思思说“:毛毛虫没有骨头,软软的,不好捕捉。”帆帆提出“:毛毛虫对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听了他的建议,教师让大家自己去寻找工具,有的找来玩具勺子,有的用筷子,还有的用!""#年!"第$!期 诊断与咨询吸管但在高处的毛毛虫够不着,大家想起那根捕蝴蝶的长竹竿,并搬来桌子垫着,相互合作得很好。不一会儿,毛毛虫全部捕捉完毕。在这过程中女孩们在旁表现出惊讶、恐慌,男孩则表现出勇敢、机智。大家把毛毛虫集中在一起,点数了一下一共是!"条。安置毛毛虫—放在盘子里的毛毛虫开始动了,孩子们提议:应该给毛毛虫一个家,角色区里不是有一个“同仁堂”的药盒子吗?欣欣说“:盒子不透明,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到毛毛虫。”倩倩在百宝箱里找到了一个透明的巧克力盒子,大家决定把毛毛虫放置到这个巧克力盒子里,并采用刚才捕捉的方法把毛毛虫转移到盒子里来,端详了一阵子才离开。第二天早上,值日生弦弦到自然角发现毛毛虫不动了,大声地喊叫起来,孩子们过来围观,有的用小竹片去拽毛毛虫的身体,试探着它们是否还活着,试了一遍后,发现丧命的有八条,苟活的有一条,活着的有三条。对苟活的那一条他们开始了紧急抢救,有的给它扇风,有的倒水,有的给食物,还建议让它独住,以免拥挤。但终究没有抢救过来,毛毛虫仍处于昏迷状态,午饭后,它断气了。孩子们看着丧命的毛毛虫很伤心,男孩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毛虫会死呢?”大家产生了疑惑,于是教师组织孩子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思考和争论,孩子们认为:一是没有放食物,毛毛虫活活饿死;二是没有空气,毛毛虫窒息致死;三是盒子太小,过于拥挤造成死亡。根据这些推测,孩子们开始拯救剩余毛毛虫的生命。有的拿铁钉在盒子上打孔,给毛毛虫开窗户;有的采来菜叶和树叶,让毛毛虫当食物;有的去找大盒子,大家一起努力对剩余的毛毛虫进行紧急救护和更合理的安置。安葬毛毛虫—孩子们把丧命的毛毛虫挑出来,放在杯子里,倩倩伤心地说“:毛毛虫,是我们害了你。”同伴们都低着头仔细端详着死去的毛毛虫,欣欣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我们把毛毛虫的尸体埋在土里吧。”在他的启发下,孩子们来到菜地,挖了一个洞,把九条毛毛虫轻轻地倒进去,最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土盖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追随在他们的后面,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行动。接下来的日子,教师继续关注孩子们的后续行为。剩余的三条毛毛虫成了大家关爱的对象,孩子们每天给它们放食物、清扫卫生、记录饲养次数,倩倩怕毛毛虫孤单时想妈妈,还特地找来很多昆虫妈妈的卡片贴在盒子的四周,她告诉我说:“毛毛虫如果想妈妈了,就看看照片。”教师赞同了她的看法。接连两天,孩子们持续着给毛毛虫供食和清扫的工作。放生毛毛虫—第三天,问题出现了,君君发现毛毛虫不吃菜叶了,精神很不好,疲惫不爱动,用小竹片去拽它时,稍微有点动。孩子们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都预测毛毛虫可能接近死亡。这下可怎么办?君君低声的说“:是我们没有照顾好毛毛虫,它想家了,我们给的食物它都不吃,给水也不喝。”不知谁说“:让它们回家去吧!”大家看着教师,希望在教师的眼里 找到答案。于是教师说“:是呀,它的家不该在这里,就象小鸟一样,它的家在蓝天、在树林,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放它们回去吧。”大家同意我的看法,都说:它们从哪里来的,我们就让它们到哪里去!于是,三条毛毛虫被放生了对案例的分析:!#幼儿最初的探索行为是由好奇心引发的。从幼儿的探索性活动案例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由于好奇心所引发的自发反应式的探索活动。然而这种自发反应式的探索活动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支持和引导,往往只能点燃孩子们一时的好奇与兴奋,不能持续。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培养幼儿稳定的探究兴趣十分重要。"#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问题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而且能引领幼儿探索的方向和保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探索毛毛虫的案例中,问题始终伴随着幼儿的探索过程。在幼儿探索过程,孩子们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教育价值、活动可能性和适宜性的判断,从而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当前适宜幼儿探索的焦点或热点问题,使问题的探索成为幼儿有价值的学习过程。$#基于实践的“做中学”是幼儿探索活动的基石。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活动必然伴随着幼儿具体形象的感知、体验、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幼儿探索性学习的必由之路。探索毛毛虫的案例和其他众多的案例一样,让我们看到幼儿探索活动的这一特点。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探索行动,与毛毛虫、与周围的环境和材料充分互动,用事实和证据得出了有关答案,然后动手完成了捕捉毛毛虫的任务,亲历了安置、埋葬、喂养、放生毛毛虫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积累和建构着自己对毛毛虫的认识和情感。倘若没有这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孩子们仅从挂图、媒体上去感知毛毛虫,他们获得的只是常识,在情感、态度、能力和感性经验方面则难以有更大的收获。%#幼儿积极的探索过程伴随着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幼儿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兴趣、面对问题和失败时的坚持与不断尝试的探索精神、成功时的愉悦体验和自豪感从探索毛毛虫的案例中,我们能感受到幼儿的情感因素对其探索与认知的推动作用,而认知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对毛毛虫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支撑着幼儿持续、专注的探索过程,获得的新经验又增进了幼儿对毛毛虫的关注和亲近,毛毛虫的死亡才会激发幼儿强烈的爱心和深切的反思。幼儿再次运用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抢救毛毛虫、安葬和悼念毛毛虫、照顾和放生毛毛虫的行动中。同时,幼儿对毛毛虫的认知经验也在增长。&#与同伴和成人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幼儿探索活动得以持续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幼儿的探索活动通常是一种通过共同的探索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分享。年龄越小的幼儿从众!""#年!"第$!期 诊断与咨询特点越明显,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教师或同伴参与探索活动,往往能支持幼儿持续探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做法,甚至产生争议,正是由于有不同想法的碰撞,幼儿的探索活动才呈现出多样性,他们的思维更为开放与灵活。共同探索中多角度的探索和体验,同伴间相互感染、启发和促进,使幼儿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对事物的探索和认知更为丰富。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探索我们在日常生活和随机教育活动中研究幼儿自发的探索性活动时,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幼儿自发探索行为的随意性、肤浅性、试误性。而许多教师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有的提供了材料却不敢指导或不懂从何指导,从而放任幼儿自主探索;有的既提供环境材料又进行指导,但科学性、严谨性欠缺,盲目投放材料难以形成探究点;有的虽然精心设计了探索的环境材料和问题,但难以支持、引导幼儿的深入探索和感受为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教师的指导,认为教师的指导应能让幼儿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维和操作,感受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案例:有趣的泡泡(大班)探索活动系列一!吹泡泡的工具—探索各种平面的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探索吹出的泡泡大小与什么有关;探索什么样的工具材料能吹出泡泡(有洞"无洞);探索各种立体的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探究活动系列二!怎样配制泡泡水—探索泡泡水是由哪些原料配制的;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图,按要求配制泡泡水,用自己配制的泡泡水吹出泡泡;尝试小量改变或添加配制泡泡水的原料,观察是否还能吹出泡泡,吹出的泡泡有何变化。探究活动系列三!吹泡泡比赛—怎样吹出连续的泡泡串;怎样吹出超大和超小泡泡;怎样吹出奇特的泡泡对案例的分析:为了避免幼儿的科学探索由于缺乏科学性支持而成为一种盲动,我们引导教师对吹泡泡进行科学原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索活动程序设计。我们首先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成功吹出泡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泡泡水、吹泡泡的工具、吹泡泡的操作技能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和预备性实验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如何配制泡泡水,不同的原料和原料的不同比例对配制的泡泡水和吹出的泡泡有何影响,什么样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工具的形状、大小等对吹出的泡泡是否有影响(若有,是何影响),吹泡泡对操作技能有何要求、需要注意什么。再次,我们从探索操作对幼儿的难易程度和可能引起幼儿探索兴趣的 角度进行分析,筛选适宜幼儿探索的内容、材料,并进行排序,使探索活动围绕核心问题系列化。通过以上层层分析,最后我们确定探索活动从可能引发幼儿探索兴趣、操作性强且容易探索的吹泡泡工具入手;在幼儿对泡泡有了较强的探究欲望和较丰富的探索经验基础上,再让幼儿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泡泡水配制,探究泡泡水与泡泡的关系;在突破这一难点后,再通过“吹泡泡比赛”,引导幼儿运用前面探索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探索工具与泡泡之间的关系时,也从幼儿最容易感知发现的表面现象导入,提供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和探究用正方形、三角形、心形等形状的工具吹泡泡,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不少幼儿在猜测时说:圆形的工具吹出圆泡泡,正方形的工具吹出正方形泡泡,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三角形泡泡接下来的实验现象必然使幼儿原有的认知与新经验之间构成矛盾。笔者曾听到孩子这样的感叹“:真不好,怎么都是圆的!”“我发现正方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比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大”泡泡的形状跟工具形状无关,那么泡泡的大小是否跟工具形状有关呢?第一个探索活动的发现自然引发了第二个探索活动。在“有趣的泡泡”探索活动中我们的探索视角尽管较小,紧紧围绕探索与建构“吹出泡泡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与经验,但通过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与问题,却一步步自然引发了幼儿持续的、有一定深度的探索过程。感知一个现象、抛出一个问题、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探究、伴随着前面问题的解决又生发出新的问题如此螺旋递进,引领着幼儿在可感可知、不断交流互动的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培养幼儿持续探究的欲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有益的学习经验。研究和支持幼儿的经验建构幼儿探索活动的程序设计是师幼合作探索的指南针,而不是一成不变、有既定时间和步骤的教学流程。在根据探索活动的程序设计开展探索活动时,教师应不断观察和研究本班幼儿的兴趣点、问题和需求,努力创设以幼儿的“学”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使探索的教育目标自然地转化为幼儿的需求,使教师的“教”真正成为幼儿“学”的支架和工具。在探索毛毛虫的案例中,教师不仅追随幼儿的探索兴趣、问题和需要,而且将幼儿自发的探索兴趣与需求引向富有教育价值的探索活动。教师在关注幼儿七嘴八舌地谈论毛毛虫时,及时判断和捕捉来自幼儿的有价值的兴趣点与问题,顺着幼儿的话语抛出探索的问题“它是怎样钻进来的?它从哪里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探索毛毛虫运动路径的活动;当幼儿排除毛毛虫是活动室内生长出来的,并断定它们是从外面钻进来的时候,为了让幼儿的答案不停留于推理和判断,能得到事实的支持和验证,教师提议“:你们找一找它们是从哪条路进来的?”并找出了放大镜和手电筒,让他们借助工具寻找,从而推动和支持了幼儿鲜活生动的、富有智慧的、深入的探索过!""#年!"第$!期 诊断与咨询程;吃完点心,幼儿又马上去看分布在各处的毛毛虫,可见孩子余兴未了,再说毛毛虫这么多,也无法开展教育活动,教师果断地调整当日的活动计划,和孩子们一起捕捉毛毛虫;当幼儿建议“:毛毛虫对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时,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科学的建议,通知大家自己去寻找工具来解决这一问题;当孩子们看着丧命的毛毛虫很伤心,又产生了疑惑时,教师又一次及时介入,组织孩子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引发了幼儿更为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增进了幼儿对毛毛虫的同情与关爱之心;当仅剩的三条毛毛虫再次面临死亡危机时,有孩子情不自禁地道出“:让它们回家去吧!”此刻教师没有犹豫和等待,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是呀,它的家不该在这里,就像小鸟一样,它的家在蓝天、在树林,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放它们回去吧。”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孩子们富有爱心和理智的想法与行动。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时而等待幼儿的自主探索,时而支持认可幼儿的想法,时而抛出问题聚拢探究点,时而提供工具支持幼儿实现探索意图,时而组织讨论引导幼儿反思与提升认识,时而为孩子们决断坚定他们的信念通过有张有弛地在问题点上、在幼儿认知与经验建构的关键点上与幼儿展开一系列的互动,教师以更隐性的手段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实现了教育价值。而“有趣的泡泡”案例则是教师预设的活动,教师既从科学性角度分析,更注重从幼儿的视角和水平出发,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的挑战之间的距离,进而对材料、问题和探究点进行了程序设计,使幼儿在前一个活动中的探索发现自然引发后一个探索问题,促使幼儿原有的认知不断与新的现象、新的经验产生冲突,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探索活动系列一和三中,教师多以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尝试探索,而在探索活动系列二中,教师先让幼儿自主探索配制泡泡水,体验失败,产生困惑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增强了幼儿后续探索的目的性。由于配制泡泡水对原料和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完全由幼儿自主探索难以成功,这时教师及时介入,让幼儿按要求、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图学习配制泡泡水,帮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让幼儿迁移经验,尝试运用微调的办法自主配制。先探索什么、后探索什么?是直接教还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建立在教师对内容难度与幼儿经验之间距离的分析基础上—针对幼儿的实际探索情况搭建适宜的阶梯,考虑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使幼儿的经验建构水到渠成,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乐此不疲,保持着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使探索的教育目标自然地转化为幼儿的需求,探索同时也成为了孩子们经验建构的过程。(作者单位:!"##$"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0)%1’-2’+%1,+3+’456/")&,+"17%189+3&1:;-,)&’,<%&’()*+,(+-*,.*/01&+’*2+*3/,-(+42+*’+,5+31&-1-*+-55606(-1+)1&*/67&1&+’*/8,+42(/*-1’/,1/1&+8/*()(’9+35’+,1’313:;+-5&+*3&/6())’*+515&’()*+,’335’+,1’.’5+42(/*-1’/,-55/*)’,71/1&+’*0+,1-(-,)5/7,’1’<+-=’(’1’+3-,)5&-*-51+*’31’53:;+-5&+*’336’1-=(+-,)1’0+(>’,1+*<+,1’/,’39+>1/5&’()*+,’33655+33’,1&+’*35’+,1’.’5+42(/*-1’/,:=%>#")0-<35’+,5++)65-1’/,1/5&’()*+,?5&-*-51+*’31’53/.5&’()*+,’335’+,1’.’5+42(/*-1’/,?5/,31*651’/,31*-1+7’+3?*+3+-*5& !""#年!"第$!期

最近下载